標籤:

大唐帝國之唐憲宗二子三孫錄

大唐帝國之唐憲宗二子三孫錄

——大唐帝國簡史

唐玄宗 唐肅宗 唐代宗 唐德宗 唐順宗唐憲宗

唐憲宗(三子唐穆宗、十三子唐宣宗)

唐穆宗(長子唐文宗、五子唐武宗)

唐宣宗(長子唐懿宗)

唐懿宗(五子唐僖宗、七子唐昭宗)

6世紀後期,真臘以武力推翻了扶南王朝,建立以吉蔑族為核心的高棉王國。

唐朝時,在今中亞錫爾河以南至阿姆河一帶,有稱為「昭武九姓國」的康、安、石、曹、米、何、史、火尋和戊地九國。相傳九國的祖先是月氏人,為匈奴所迫,遷居此地,故總稱昭武九姓。

7世紀初,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統一阿拉伯半島後,東滅波斯,西陷開羅,建立了勢力達到中亞、南亞和北非的阿拉伯帝國。

7世紀中,波斯為大食所滅。波斯王卑路斯及其子泥涅斯,先後定居長安,後皆客死唐朝。當時有許多波斯人流亡到中國,並且落戶。

618年,李世民率兵滅薛舉的繼承人薛仁杲,佔領隴西全境。

618年,佔據幽州的羅藝就歸附了唐朝。

619年,唐朝又利用李軌集團內部的矛盾推翻了這個割據政權,取得了河西五郡。

620年,消滅了劉武周勢力。

620年秋,李世民率軍出關,進攻王世充。次年,在李世民擊潰竇建德的援軍後,困守洛陽的王世充降唐。

621年至623年,唐軍又鎮壓了河北地區的起義軍。割據魯南和割據冀北的力量,也相繼敗亡。

621年,唐將李孝恭、李靖等自夔州(四川奉節)順江東下,突襲江陵。割據兩湖的蕭銑,也向唐軍投降。

621年,唐朝開始鑄造新幣,名「開元通寶」,直徑八分,十枚錢重一兩。自唐以後十枚重一兩的錢開始流行,相沿至清基本不變。

622年,唐軍鎮壓了林士弘在江西建立的楚國,嶺南的地方勢力只得紛紛歸附唐朝。

624年,唐軍又鎮壓了輔公祏起義軍。這樣,長江流域及嶺南等地也都被唐朝佔領。

626年,長孫無忌支持房玄齡政變動議,與舅父高士廉和秦王部將侯君集、尉遲敬德等人日夜勸李世民誅殺太子與齊王。李世民猶豫不決,與靈州都督李靖商議,徵求行軍總管李世績的意見,二人表示不願意於。正在此時,突厥南下侵犯,按慣例應由李世民督軍抵禦,但此次在李建成的推薦下,由李元吉代李世民督軍北征,並調秦王府將領尉遲敬德等同行。他們的目的很明顯,想藉機抽空秦王府的精兵猛將,並計劃在為李元吉餞行時殺掉李世民。李世民得知,立即與長孫無忌等商量,又派長孫無忌秘密召回房玄齡、杜如晦,共同謀划了玄武門兵變。六月四日,李世民親率長孫無忌等十人,在玄武門成功地伏殺了李建成、李元吉

628年,薛延陀(薛延陀和回紇在東突厥汗國瓦解後,相繼在漠北建立了政權。薛延陀是由薛、延陀兩個部落合成的)首領夷男率眾擊破東突厥的四部帥,被起義諸族共推為可汗。唐太宗為了拉攏夷男共同對付東突厥,冊封他為真珠毗伽可汗。在東突厥滅亡後,薛延陀汗國的領土東接室韋(額爾古納河一帶),西至金山,南達漠南,北臨瀚海,成為漠北的一大勢力。

628年,西突厥可汗統葉護在內亂中被殺,西突厥汗國發生分裂,在碎葉川(吹河)西南方者為弩失畢五部,在東北方者為咄陸五部,雙方攻伐不休,削弱了西突厥的力量。

628年,唐太宗乘突厥衰亂,派兵擊滅了佔據朔方的梁師都割據政權。至此,唐朝大體上統一了全國。

629年,唐太宗乘突厥內部分裂時,派李靖、李勣等統兵十餘萬分道出擊,唐軍給東突厥以沉重的打擊,促使其滅亡。

635年,唐朝派兵降伏了以青海為中心的吐谷渾,打通了向西域用兵的道路。

640年,唐軍在侯君集等的率領下攻取高昌,以其地為西州,又置安西都護府於交河城(吐魯番西雅爾和卓)。唐軍又占浮圖城(新疆吉木薩爾),在此設庭州。

642年至648年,唐軍在接連打敗西突厥後,又攻取焉耆、龜茲等地。天山南路各國紛紛擺脫西突厥的控制,歸附唐朝。唐遷安西都護府於龜茲,統領龜茲、焉耆、于田、疏勒四鎮,稱「安西四鎮」,四鎮為唐經營西域的軍事基地,對西域的統一起重要的保障作用。

643年,唐太宗廢太子李承乾,長孫無忌以母舅和元勛的地位決策立晉王李治。

645年,薛延陀首領夷男死,其子多彌可汗立,暴虐無道,國內發生混亂。

646年,回紇攻殺多彌可汗,唐軍乘機進兵,消滅了薛延陀的殘餘力量。薛延陀亡後,漠北的鐵勒族回紇、同羅等十二姓紛紛歸屬唐朝。647年,唐太宗於其地設六府七州,內附諸部推唐太宗為天可汗。唐朝的行政權擴展到整個漠北地區。

647年,唐朝以回紇部為瀚海都督府,委任回紇酋長吐迷度為懷化大將軍、兼瀚海都督。但吐迷度在部落聯盟內部卻稱可汗,署官吏,建立起汗國來。後突厥汗國時,攻佔了鐵勒族的住地,回紇等部經唐朝允許,遷徙甘、涼間居住,受唐朝保護。後突厥政權衰落後,回紇首領骨力裴羅聯合其他部落起兵反抗,擺脫了後突厥的控制,並在744年稱可汗。唐玄宗冊封他為懷仁可汗。

651年,大食遣使和唐朝通好。

653年,房遺愛(唐太宗婿、房玄齡子)謀反,長孫無忌主審,李治藉此殺死和流配諸王、公主、主婿等親貴10餘人,鞏固了統治。

655年,唐高宗不顧大臣們的冒死極諫,詔廢王皇后和蕭淑妃,冊立武則天為皇后。因諫凈,褚遂良等人被遠貶蠻荒(武則天當皇后後,她依靠庶族官僚李義府、許敬宗、崔義玄、袁公瑜等支持,貶殺了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

657年,唐軍滅西突厥汗國,控制了整個西域地區。唐朝在中亞碎葉川以東置昆陵都護府,以西置蒙池都護府,皆隸屬於安西都護府。原來役屬於西突厥的中亞諸國也都歸附唐朝。唐朝在於田以西、波斯以東的十六國之地,在烏滸河(阿姆河)以北的昭武九姓國之地(烏茲別克境內),也設置了許多都督府和州。這些州府稱羈縻州,唐政府不向它徵收賦稅,其長官由原來的統治者充任。

659年,在武則天的授意下,由許敬宗費盡心機,把長孫無忌編織進一樁朋黨案,進行惡毒陷害。許敬宗借處理太子洗馬韋季方和監察御史李巢朋黨案之機,誣奏韋季方與長孫無忌構陷忠臣近戚,要使權歸長孫無忌,伺機謀反。長孫無忌被流放到黔州(四川彭水),被迫自縊死。

663年,吐蕃滅吐谷渾,又侵入西域,不僅完全控制了西域,而且奪走了河西和隴右地區

666年,唐朝派兵攻高麗,兩年後攻下平壤,滅高麗。唐朝在高麗設置了都督府、州、縣等行政機構。以後由於新羅的反抗,唐朝勢力退出朝鮮,新羅於675年統一朝鮮半島

684年,柳州司馬徐敬業以匡複唐室、擁立廬陵王為號召,在揚州起兵,人數曾發展到十餘萬。

688年,宗室李沖(9月22日兵敗被殺)在博州(山東聊城)、李貞(李世民子,李治兄)在豫州(河南汝南)起兵反武則天。

690年,武則天宣布改唐為周,以洛陽為神都,降唐睿宗為皇嗣,自為皇帝,史稱「武周革命」。

702年,武則天又在天山以北設置了北庭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是唐朝設在西域的最高統治機構,前者管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及蔥嶺以西,楚河以南的廣大中亞地區,後者管天山以北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游牧地區。

732年開始,南詔王皮邏閣率數萬驍勇,經過5年南征北討,漸次滅掉其他五詔與河蠻,並擊退了吐蕃的勢力,擺脫了吐蕃的控制和壓迫。皮邏閣又在今上、下關築龍首關、龍尾關,在今喜洲築大麓城,並派兵駐守,嚴防北部吐蕃的入侵和干擾。

738年,皮邏閣漸次消滅其他各詔,建立了統一的南詔國,都太和城(大理市南)。

745年,回紇懷仁可汗滅後突厥汗國,盡有突厥故地,成了漠北的強國

751年,唐將高仙芝在怛羅斯戰役中為大食所敗,不少唐兵被俘,其中包括造紙工人。大食利用他們的技術設廠造紙,於是中國的造紙術傳到了中亞,又傳到西亞,最後西傳到了非洲和歐洲,為西方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756年六月,安祿山陷潼關,李亨隨唐玄宗出逃,至馬嵬驛,與唐玄宗分道,北上靈武,七月,即帝位於靈武,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

758年,唐政府採納鹽鐵使第五琦的建議,統購亭戶所煮的鹽,由國家專賣,並把每斗鹽價由十文提高到一百一十文。

760年起,劉晏擔任鹽鐵使,後又兼轉運、常平等使。劉晏對唐朝的財政制度進行了較大的整頓。他首先改革鹽法,原來在各州縣都設有鹽官,來掌握鹽的專賣,劉晏都予取消。他只在產鹽地置鹽官,以收購亭戶生產的鹽,然後加價轉賣給商人,任鹽商運銷各地。這樣,不僅避免了多設鹽官擾民的流弊,也使國家的鹽稅收入大增。

唐代宗時,李泌召為翰林學士,不久因得罪權臣元載,被唐代宗外放為杭州刺史以避禍。唐德宗時,元載失勢,復召回朝廷並授散騎常侍。貞元中,李泌拜中書侍郎平章事,封鄴縣侯。

777年,元載被誅,李泌又被召回,卻再一次受到常袞的排斥,先讓李泌到澧朗峽當團練使,不久,又調任杭州刺史。

787年七月,李泌命各道及州縣將正常的政府稅收之外所有的非法聚斂悉數革除,緩解民生困難。同月,下令邊防戍卒開荒屯田、自力更生,目的是解決軍費嚴重不足的問題。八月,向德宗勸諫,消除了李適對太子李誦的猜忌,成功化解了一場廢立風波。九月,力諫德宗,聯合回紇與南詔共同對抗吐蕃,減輕了帝國邊境線上的軍事壓力。

788年十一月,設置徐泗濠節度使(治所在徐州),以保障帝國的生命線、即江淮漕運不受平盧(李納轄區)等藩鎮的威脅。

789年,李泌死在相位上,死前他向德宗推薦竇參為相。竇參結夥拉派,排斥異己。

780年,宰相楊炎推行兩稅法,實質上就是以戶稅和地稅來代替租庸調的新稅制。

805年,「永貞革新」(二王八司馬」反宦官集團的革新運動);唐順宗即帝位時已得了中風病,口不能言,但還是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劉禹錫、韋執誼、韓秦、韓曄、陳諫、凌准、程異等十人,進行改革。王叔文等首先從革除弊政入手。收奪宦官兵權,制裁藩鎮跋扈,打擊貪官污吏,廢除宮市、五坊小兒及進奉等弊政,免除民間欠稅和各種雜稅,選拔德才兼備的人為官等。其中革除宮市、五坊小兒及進奉等進展較為順利。為了剷除宦官專權的根子,王叔文選拔老將范希朝為左右神策、京西諸鎮行營節度使,以韓泰為其行軍司馬,接管宦官手中的兵權。宦官集團密令諸將對范希朝、韓泰進行抵制。在宦官的反對下,這一重要措施未能貫徹下去。

以權閹俱文珍為首的宦官集團陰謀策動廢唐順宗、立太子,通過宮廷政變來打擊革新派。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荊南節度使裴均、河東節度使嚴綬等紛紛向朝廷上表,稱唐順宗久病,應當讓皇太子監國,積極贊助俱文珍。八月,唐順宗久病失語,又遭宦官與藩鎮激烈反抗,被迫禪位(唐憲宗)。宦官得勢後,「二王」即被貶逐,王伾死於貶所,王叔文被賜死,柳宗元、劉禹錫等八人都被貶為邊州司馬。

806年,劍南西川節度使劉闢據蜀,唐憲宗和宰相杜黃裳想發兵征討,未決。李吉甫密贊其謀,並請徵發江淮軍隊,從三峽入川,以分劉闢之力,憲宗從之,同年,西川平。

807年,李吉甫升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鎮海節度使李錡拒不執行朝廷命令,李吉甫多次給唐憲宗出謀劃策,討伐李錡,取得了勝利。為了防止藩鎮勢力的擴大。李吉甫在一年多的時間內,調換了三十六鎮節度使。由於李吉甫為政有功,受封贊皇縣侯,徙趙國公。

808年九月,唐憲宗以「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舉人,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閔三人對策時痛詆時政,被考官楊於陵﹑韋貫之評為上第,請予優敘。宰相李吉甫大為不滿,向憲宗陳訴,並稱翰林學士裴、王涯二人「覆策」有私。憲宗聽信李吉甫的話,將裴﹑王﹑楊﹑韋四人免職貶官﹐牛僧孺等三人也不予重用。事後頗有人上疏為牛僧孺等鳴不平,指責李吉甫忌賢抑才,形成輿論壓力。

808年九月,李吉甫遭到輿論指責,李吉甫與御史中丞竇群不睦,為竇群所劾,李吉甫辭宰相職,以檢校兵部尚書、兼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淮南節度使,在任三年,於高郵縣修築了平津堰。

元和年間兩派爭論的焦點是如何對待藩鎮割據宰相李吉甫、武元衡、裴度等主張武力平叛;另一派宰相李絳、韋貫之、李逢吉主張安撫妥協。由於唐憲宗和當權宦官吐突承璀支持前者,因此元和年間主戰派得勢,反對派則利用輿論與之抗衡。

811年,李吉甫復入為相,奏准精簡冗官八百零八員,吏一千七百六十九員,廢京城諸僧的莊田、水磑免稅主特權,以減輕貧民負擔。他還恢復了夏州到天德(內蒙古五原東)的廢館,重新設置久廢的宥州(內蒙古鄂托克旗南),修築天德軍舊城,加強北方防禦。

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子吳元濟自領軍務。李吉甫認為淮西在內地,不能依照河北強藩父死子繼的慣例,主張乘時進取,此議與唐憲宗意合。征伐淮西的策劃由李吉甫負責,同年冬,李吉甫暴疾死。宰相武元衡、裴度等堅持討伐,終於817年平定淮西。

814年,李吉甫去世後,主戰派的中心人物是裴度,反對派的中心人物是李逢吉

819年,裴度平定淄青李師道。

820年,唐憲宗被宦官所殺,穆宗即位後,牛僧孺改任御史中丞,專管彈劾之事。這時,他精神大振,按治冤獄,執法不阿。

820年,唐穆宗即位,由於措置不當,河北再亂,裴度被任為鎮州行營招討使,統兵討伐。當時唐穆宗昏聵,宰相只圖苟安,裴度軍前奏請事宜,常受阻撓,因此不能取勝。最後,裴度被解除兵權,改任位高職閑的東都(洛陽)留守。

821年,宿州刺史李直臣貪贓枉法,其罪當誅。李直臣賄賂宦官為他說情,唐穆宗也當面對僧孺言明「欲貸其法」(李容李直臣)。牛僧孺據理雄辯,強調應堅持國家法制。唐穆宗被僧孺持論所動,「嘉其守法,面賜金紫」,加官同平章事。

821年,禮部侍郎錢徽主持進士科考試,右補闕楊汝士為考官。中書舍人李宗閔之婿蘇巢、楊汝士之弟殷士及宰相裴度之子裴譔等登第。前宰相段文昌向穆宗奏稱禮部貢舉不公,錄取都是通過「關節」。穆宗詢問翰林學士李德裕、元稹、李紳﹐他們也都說段文昌所揭發是實情。唐穆宗派人複試,結果原榜十四人中,僅三人勉強及第,錢徽、李宗閔、楊汝士都因此被貶官。於是,李宗閔、楊汝士等大為懷恨,從此「德裕﹑宗閔各分朋黨,更相傾軋,垂四十年」。雙方各從派系私利出發,互相排斥。

821年,吐蕃可黎可足贊普派專使到唐朝請求會盟,締結友好盟約。隆重的會盟儀式先後在唐都長安和邏些舉行,盟文強調要永遠和好相處。

821年十月,裴度屢上表抨擊、揭露知樞密魏弘簡、翰林學士元稹阻撓、破壞討伐幽州軍事的罪行,魏弘簡左遷弓箭庫使,元稹為工部侍郎。822年初,裴度要求唐穆宗嚴懲恃寵驕恣,欺凌主將的昭義監軍劉承偕,穆宗不得不公布劉承偕罪惡,並宣布將其流放遠州。

822年,李逢吉排擠翰林學士李德裕出任浙西觀察使,引牛僧孺為同平章事。

824年,唐敬宗即位,牛僧孺為中書侍郎。唐敬宗荒淫無道,牛僧孺數次上表求任外職,任鄂州刺史、武昌軍節度、鄂岳蘄黃觀察使。

829年,李宗閔向唐文宗推薦牛僧孺,召為兵部尚書。牛僧孺與李宗閔結成朋黨,並參與斥逐以世家出身的李德裕(李吉甫之子)為首的朋黨鬥爭。牛僧孺早期因與皇甫湜、李宗閔兩人批評了宰相李吉甫,李吉甫被貶淮南節度使,李德裕遂與之相惡。

829年,牛僧孺再次入相,李德裕出為鄭滑節度使。

830年底,南詔攻陷成都,大掠子女、百工數十萬人及珍貨而去,給唐朝造成巨大損失。

831年,幽州大將楊志誠逐節度使李載義,唐文宗召宰相商議對策,牛僧孺認為此事無關大局,主張任命楊忘誠繼任節度使,為文宗採納。同年,吐落維州(四川漢川西北)守將悉怛謀降唐,劍南西川節度使李德裕派兵入駐維州城,並奏陳用兵事宜。僧孺認為唐與吐蕃結盟,不宜違約開釁。文字從僧孺議,命德裕撤退駐兵,送還降將。此時,唐朝已可不受盟約拘束。牛僧孺對幽州和維州的決策,反映了他一貫妥協反戰的思想。文宗後來對維州的處理不免後悔,牛僧孺也知唐文宗對他不滿,便主動告退,出為淮南節度使,累遷東都留守、山南東道節度使。

835年,甘露之變前夕,牛李兩黨被當時掌權的李訓、鄭注排斥朝外,大體上是兩黨交替進退,一黨在朝,便排斥對方為外任。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的感慨。

835年秋,甘露之變鄭注和李訓利用宦官集團的內部矛盾,把反對王守澄的韋元素、楊承和、王踐言三個權閹驅逐到外地當監軍,不久處死。此後,他們又請唐文宗提升王守澄為左右神策觀軍容使,解除了他右神策軍中尉的職務。王守澄失去兵權後,被唐文宗賜死。不久,李訓、舒元輿做了宰相,鄭注做了鳳翔節度使,他們想內外合勢來消滅宦官。

835年底,經過一番布置,唐文宗登紫辰殿見百官。韓約上奏:在金吾左杖院的石榴樹上有天降甘露。唐文宗令左、右中尉仇士良和魚弘志帶領宦官去看。這時,在左仗院早已埋伏了兵甲,只等宦官一到就全部圍殺。不料,仇士良看出了破綻,急忙劫持唐文宗回宮,同時派禁軍大肆屠殺。李訓、舒元輿及韓約等人都遭斬殺,鄭注在鳳翔被監軍宦官殺害。此外被宦官濫殺的不計其數。史稱「甘露之變」。

838年,李德裕入相,為相1年8個月,復遭奸臣鄭注、李訓等人排斥,左遷。

840年,唐文宗死,牛黨和他們依靠的宦官所支持的繼承人未能繼位,另一派宦官擁立唐武宗即位,牛黨失勢。李德裕自淮南節度使入為宰相,開始了李黨獨掌朝政的時期。

840年,李德裕再度入相,牛僧孺被罷為太子少師,李德裕為相5年7個月,執政期間外平回鶻、內定昭義、裁汰冗官、協助武宗滅佛,功績顯赫。

842年,回鶻烏介可汗進犯大同、雲州等地,牛僧孺奏稱「今百僚議狀,以固守關防,伺其可擊則用兵。」李德裕卻認為「守險示弱,虜無由退,擊之為便」,武宗採納了李德裕的辦法,反擊回鶻,獲得勝利。

840年,回紇將軍句錄莫賀勾引黠戛斯十萬騎入侵,破可汗城,回紇汗國滅亡。回紇汗國滅亡後,部眾四散。一支遷移到河西走廊定居,一支進入吐魯番,一支遷至天山北路及蔥嶺以西地區。後兩支定居新疆的回紇,發展成今天的維吾爾人。

843年,昭義鎮劉稹叛亂,李德裕上奏劉稹之叛乃牛僧孺、李宗閔二人之罪,牛僧孺被貶汀州刺史,十一月又貶循州員外長史,李宗閔同時被貶。

844年,李德裕輔佐武宗討伐擅襲澤潞節度使位的劉縝,平定澤、漣等五州。八月,加太尉賜封衛國公。唐武宗與李德裕之間的君臣相知成為晚唐之絕唱。

846年三月,唐武宗死,唐宣宗即位,白敏中當政,唐宣宗嫉李德裕威名,初貶荊南,次貶潮州,李黨紛紛被斥。牛黨的令狐綯﹑崔鉉﹑魏相繼入相,牛僧孺、李宗閔也被召還朝(李宗閔不及還朝即死)。李德裕被貶為崖州司戶,死於貶所。牛李兩黨之爭終於以牛黨獲勝結束。

牛李黨爭是宦官權勢之爭的一種表現,宦官集團內部爭權奪勢的鬥爭則是牛李黨爭的總後台。玄宗時的高力士,肅宗時的李輔國,代宗時的程元振、魚朝恩,德宗時的竇文場、霍仙鳴,順宗時的李忠言,憲宗時的吐突承璀等。從穆宗到武宗朝,是宦官權傾朝野的時期。牛僧孺、李逢吉因得到宦官王守澄的支持,才戰勝了裴度和李德裕。李德裕為奪回失去的權勢,也在藩鎮上巴結、重賄宦官才得以再回長安。「甘露之變」後,李德裕又被宦官趕出長安去潤州做刺使。後來,李德裕又得到仇士良下屬宦官楊欽義的支持,才於840年再度被召回長安為武宗宰相。

847年,牛僧孺被召還朝,為太子少師,分司東都,「池台琴酒,逍遙自娛」。李德裕被貶為崖州司戶,死於貶所。牛李黨爭最終以牛黨獲勝結束。848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牛僧孺病故於東都城南別墅。

848年,李德裕再貶崖州司戶,次年正月抵達。850年正月,李德裕卒於貶所,終年63歲,逝後被封太尉,贈衛國公。

848年,沙州(甘肅敦煌)人張議潮發動起義,唐人群起響應,很快佔領了沙州。接著,張議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甘肅、新疆、青海境內)等十州。

851年,張議潮遣其兄張議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圖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歸義軍,以張議潮為節度使,河隴地區又重新為唐朝所控制

859年8月,唐宣宗病重時,召樞密使王歸長等三人入寢宮,擬立三子李滋為太子,但還未來得及寫好遺書死去。宦官王宗實與王歸長不和,迎李漼入宮立為太子,於同月繼位,年號咸通。

859年,襲甫在浙東領導起義。

868年,龐勛領導徐泗地區的戍兵在桂林起義。唐懿宗派遣王式、康承訓等鎮壓龐勛起義。

唐懿宗在位期間,一共任用了21位宰相:令狐綯、白敏中、蕭鄴、夏侯孜、蔣伸、杜審權、杜悰、畢、楊收、曹確、高璩、蕭寘、徐商、路岩、於琮、韋保衡、王鐸、劉鄴、趙隱、蕭仿、崔彥昭。由於懿宗自己對政事興緻不高,宰相的事務性權力還是很大,本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問題是大多數宰相不是碌碌無為者,就是愛財如命、為人不堪之輩。

873年,唐懿宗李漼病死,宦官劉行深和韓文約等殺懿宗年長諸子,立唐懿宗五子李擐為皇太子,唐懿宗死,李擐繼位,即唐僖宗。

875年,山東人王仙芝與尚讓等,首先在長垣起兵。之後山東菏澤人黃巢也於同年聚數千人起事,響應王仙芝。兩軍會合,聲勢壯大。處於水深火熱中的貧苦農民紛紛加入義軍,起義軍很快發展到幾萬人。轉戰山東、河南、湖北諸地,給唐軍以沉重打擊。

878年,王仙芝在黃梅戰死。王仙芝余部尚讓率軍北上與黃巢再次會合,推舉黃巢為」衝天大將軍」。橫掃淮河南北各地,並乘虛南下渡過長江,鎮海節度使高駢遣將擊敗農民軍。黃巢率軍南下,攻佔廣州。然後又領軍北上,不料在湖北為劉巨容所挫敗。黃巢起義軍轉而東進,經安徽馬鞍山採石渡過長江北上。

880年十一月,黃巢擊潰唐將高駢主力,殺唐將張嶙,直取東都洛陽。唐東都留守劉允章被迫投降。起義軍由洛陽西進,兵指長安東大門潼關。唐僖宗調集京城禁軍和關內節度使之兵拒守潼關,十二月,黃巢率大軍至潼關城下,親臨前線,並以先鋒尚讓繞潼關背後兩面夾攻。當地群眾1000多人自動趕來挖土填壕,支援農民軍。黃巢起義軍僅用六天時間就攻下潼關,並迅速向長安挺進。

881年1月8日,唐僖宗帶隨從宦官倉皇逃奔四川成都。同日傍晚,農民軍佔領唐都城長安。同月十六日,黃巢在長安稱帝,建國號為「大齊」,改年號為「金統」。建立了農民政權,屠殺長安城內的貴族和唐朝百官,沒收富豪財產。但黃巢沒有乘勝追擊,也沒有消滅關中附近的禁軍,而是陶醉在勝利之中,使逃到四川的唐僖宗站穩了腳,並集結了殘餘勢力,聯絡各地節度使,向農民軍反撲過來。在起義高潮中一些暫時投降的節度使,也乘機起兵。農民軍沒有根據地,很快陷入唐軍包圍之中。

883年,黃巢為李克用所敗,關鍵時刻黃巢部將朱溫又以華州降唐,嚴重削弱了農民軍的力量。同年四月農民軍撤離長安,經河南進入山東。

884年六月,黃巢在萊蕪以北狼虎谷與唐將時溥決戰,農民軍多數陣亡,黃巢自殺。歷時九年的唐末農民起義至此結束。平定農民起義後,宣武節度使朱溫,河東節度使李克用、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成為當時最有勢力的三大藩鎮。為唐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885年正月,唐僖宗自川中啟程,三月重返長安。仍受制于田令孜,常對左右流淚。唐僖宗寵信的宦官田令孜因企圖從河中節度使王重榮手中奪得池鹽之利而與之交惡,田便聯合邠寧節度使朱玫和鳳翔節度使李昌符向王重榮開戰。三月,王重榮則求救於太原李克用,二人聯手大敗朱玫和李昌符,進逼長安。神策軍潰散,田令孜無奈再次帶領僖宗於十二月逃亡從大散關逃到興元(漢中),推薦楊復恭為中尉(宦官總管),自領西川監軍,不久被西川利州刺史王建所殺。唐僖宗才回到長安。唐朝已面臨時崩潰。

886年十月,朱玫、李昌符和朝官擁立襄王李熅為傀儡皇帝,改元「建貞」,唐僖宗被尊為「太上元皇聖帝」。這一政治變故導致了各節度使與朝廷關係的新變化。唐僖宗以正統為號召,在楊復恭的周旋下,他的養子楊守亮率軍與王重榮、李克用共同討伐朱玫。同時密詔朱玫的愛將王行瑜,令他率眾還長安對付朱玫。朱玫集團內部迅速瓦解。

886年十二月,王行瑜將朱玫及其黨羽數百人斬殺,又縱兵大掠。這年的冬天,異常寒冷,城裡九衢積雪,一直沒有融化。王行瑜率兵入城當夜,寒冽尤劇,長安城遭受搶掠剽剝之後,僵凍而死的百姓橫屍蔽地,慘不忍睹。一些官員奉襄王李熅逃奔河中,王重榮假裝迎奉,將襄王李抓住殺死。後唐僖宗命王行瑜為邠寧節度使。

887年三月,唐僖宗返京的隊伍剛剛到達鳳翔,節度使李昌符就以等待長安宮室修繕完工為名強行滯留。到了六月,天威軍與李昌符發生火拚,李昌符進攻僖宗行宮,兵敗出逃隴州,唐僖宗命扈駕都將宋文通(賜名李茂貞)追擊。七月,李昌符被斬

888年二月,病中的唐僖宗終於又一次回到長安,在拜謁太廟以後,舉行大赦,改元「文德」。三月三日,僖宗得「暴疾」,三月六日,27歲的僖宗終於在顛沛流離之後離開了人世。

888年三月,唐僖宗病死,宦官楊復恭(樞密使楊玄冀的養子,權宦楊復光的堂兄)立李曄(唐懿宗七子,唐僖宗弟)為皇太弟,唐僖宗死,李曄即位,楊復恭加開府、金吾上將軍,專領禁兵,逐漸侵奪朝政。楊復恭與國舅王瑰有矛盾,讓他出任黔南節度使而把他害死在途中。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又廣植黨羽收了許多養子。

888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唐昭宗任命韋昭度為行營招討使,率兵討伐陳敬瑄,令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東川節度使顧彥朗助討,同時新設永平軍,以王建為節度使,充行營諸軍都指揮使。二十五日,下詔剝奪陳敬瑄官爵,伐西川之役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890年,唐昭宗欲降服晉軍,派宰相張濬為帥,統各路軍馬共計五十萬,齊伐河東,潞州小校馮霸,牙將安居受率眾叛亂,殺剛剛上任的潞州節度使李克恭,將潞州獻給了汴軍,朱溫遣河陽留後朱崇節帶兵入潞州,又派李讜進攻澤州的李罕之,李存孝率騎兵5000前往救援。李存孝設計誘使張浚的前鋒中了自己的埋伏,輕易地活捉了張浚的前鋒官。張浚軍的失利,大大挫傷了李匡威、赫連鐸聯軍的士氣,朱溫的軍隊也沒什麼進展,反而吃了幾個敗仗。李匡威和赫連鐸雖然開始時還算順利,但當李克用率領主力部隊趕到後就難以抵擋了,接連吃了敗仗,李匡威和赫連鐸狼狽逃走,人馬損失一萬多,連李匡威的兒子和赫連鐸的女婿都成了李克用的俘虜。在打敗李匡威和赫連鐸後,李克用率領大軍掉頭殺向張浚,輕鬆地擊潰了張浚的軍隊,河東戰役到此告一段落。

西川之役與河東之役,是唐昭宗即位後進行的兩次削藩戰爭,但是結果卻與當初設想的大相徑庭:西川之役雖然最終消滅了田令孜,但是卻最終失去了西川,讓王建在那裡建立了一個獨立王國;河東之役雖然確實削弱了李克用,但是自己辛辛苦苦創建的中央禁軍折損大半。朱溫則坐收漁翁之利,助討本身就提高了他的聲望,李克用被削弱也解除了對其領地的威脅,使朱溫得以集中精力去消滅四周的勢力。從此朱溫的實力一天天壯大起來,昭宗間接上幫助朱溫成為了中原霸主,為唐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891年,唐昭宗收買楊復恭養子胡弘立並賜名李順節,李順節為爭寵揭發了楊復恭不法行為。八月,楊復恭手中兵權被解除,並被調離京城到鳳翔去當監軍。楊復恭據絕外出監軍,提出退休。皇帝批准他退休後,以擅殺使者的罪名讓李順節領兵逮捕他。楊復恭武裝拒捕,投奔侄子興元節度使楊守亮,楊守亮以討李順節為名起兵,唐昭宗派李茂貞等征討。城破,楊氏出亡,後均被逮捕處死(894年)。

892年正月,鳳翔節度使李茂貞,與靖難王行瑜、鎮國韓建等五個節度使聯名上書請求出兵討伐楊守亮,李茂貞在上書中揭露楊復恭自稱為隋諸孫,故名復恭。並且請求削去楊守亮的官爵,授李茂貞山南西道招討使的官銜。唐昭宗擔心加給李茂貞山南西道招討使後他不服從調遣,所以遲遲不作答覆。而李茂貞則擅自與王行瑜發兵攻打興元,自號興元節度使。昭宗無奈,遂頒旨委任李茂貞為山南西道招討使,命他與王行瑜發兵討伐楊復恭。

892年八月,李茂貞率部攻克興元府,楊夏恭與楊守亮、楊守信等戰敗,率部棄城逃奔間州。

892年,王行瑜與鳳翔節度使李茂貞聯合擅自攻取漢中。次年,迫使唐昭宗李曄殺死宦官西門君並遂及宰相杜讓能等。

894年七月,華洪所部攻佔閬州。楊復恭及其義子突圍北遁,行至乾元(陝西柞水縣),被韓建的士兵捕獲。楊復恭與楊守信當即被斬首。楊守亮被押送京師梟首示眾。

895年,王行瑜與李茂貞及鎮國節度使韓建攻入長安殺宰相韋昭度、李溪,並謀廢昭宗,另立李保為帝。李克用率軍南下一連擊敗三鎮軍,並進攻邠州。王行瑜在外逃時為其部下所殺。

900年十一月,宦官(中尉)劉季述等幽禁唐昭宗,立太子李裕為帝。

901年初,與朱溫關係密切的宰相崔胤與護駕都頭孫德昭等殺劉季述,唐昭宗複位,改年號為天復,進封朱溫為東平王。此後,崔胤想借朱溫之手殺宦官,而韓全誨等宦官則以鳳翔李茂貞、邠寧王行瑜等為外援。十月,崔胤矯詔令朱溫帶兵赴京師,朱溫乘機率兵7萬由河中攻取同州、華州,兵臨長安近郊。韓全誨等劫持昭宗到鳳翔投靠李茂貞。朱溫追到鳳翔城下,要求迎還昭宗。韓全誨矯詔令朱溫返鎮。

902年,朱溫在一度返回河中之後再次圍攻鳳翔,多次擊敗李茂貞。前來救助李茂貞的鄜坊節度使李周彝也被攔截而歸降朱溫。鳳翔被圍日久,城中食盡,凍餓死者不可勝計。

902年,漢族大臣鄭回的七世孫鄭買嗣推翻蒙氏南詔,自立為王,改國「大長和」

903年正月,李茂貞殺韓全誨等20人,與朱溫議和。朱溫挾唐昭宗回長安,唐昭宗從此成了朱溫的傀儡。唐昭宗任命朱溫為諸道兵馬副元帥,又加封朱溫為梁王。

904年,朱全忠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八月十一日夜,朱全忠派左龍武統軍朱友恭、右龍武統軍氏叔琮、樞密使蔣玄暉弒殺唐昭宗於東都之椒殿,昭儀李漸榮以身保護皇上,一起被殺,獨有何皇后得免死。唐昭宗在他即皇帝位以來16年間,一直是藩鎮手中的傀儡。唐昭宗死後,九子李祝被擁立為唐哀帝。後朱溫殺朱友恭和氏叔琮以滅口。

905年六月,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並將裴樞、獨孤損三十餘位朝臣殺死於滑州白馬驛,投屍於河,說是要讓這些自詡為「清流」的官員成為「濁流」,史稱白馬驛之禍。

905年十一月,昭宣帝任命朱溫為相國,總百揆,並進封魏王,以宣武等21道為魏國,兼備九錫之命。這本是宰相柳璨柳璨等為朱溫正式稱帝鋪設的一塊跳板,可是朱溫認為是柳璨等人有意拖延時日以待變,怒而不受此命,先後殺樞密使蔣玄暉、柳璨等人,進一步加快了奪權的步伐。

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禪位,改國號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定都於開封。


推薦閱讀:

轟炸式示愛!史無前例叩頭?——高傲的大英帝國這是腫么了?
帝國末日:武昌起義後的大清眾官相
徐明帝國真相:2001年突然飛來40億 財技轉折點
羅馬帝國有曆法嗎?
馬勇 | 帝國的面子

TAG:帝國 | 大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