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譯如何突破采分點
06-26
(語文報·高考版)「文言文翻譯」綜合性強,難度大,從高考評卷和平時測試的情況來看,考生失分也比較多。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只注意翻譯大意,而忽略試題的「采分點」——高考評卷的得分點。 這裡,結合實例與同學們談談突破「采分點」的方法: 一、古今異義 古今異義,簡單地說就是古今詞義不同,在語言發展的過程中詞義、感情色彩等發生了變化,翻譯時不能以「今」釋「古」。如2009年高考湖南卷中「今則婦子仰食於我,欲不為吏,又不可得」,句中「子」今指兒子,文言文中多指「兒女」;「食」今指食物、食品,文言中常用作動詞。「食於我」,譯為「靠我養活」。這句話可譯為:如今卻是妻子兒女靠我養活,想不做官,也辦不到。 【學法支招】 1.藉助識記詞的古義,確認詞義 古今異義詞的學習,要下一番記憶的工夫。一是參考《古今異義詞表》記憶,二是可以自己對教材中文言文講讀篇目中的實詞進行歸納記憶。如:「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句中「行李」,古義是「外交使臣」,今義是「旅行的東西」。 2.藉助成語中的古義,確認詞義 成語當中有些詞語保留了古代的意義,如「赴湯蹈火」、「固若金湯」中的「湯」字就保留了它在文言文中「熱水」的意義。解題時,利用這類保留了古義的成語,可以推知在具體的語句中某一個詞的古義。 3.藉助語境,確認詞義 根據「詞不離句」的原則,解釋一個詞語,必須將其放在句、段、篇中來考慮,關注要解釋的詞語與相關詞、句、段的關係。如:「寡人亡十二年,今乃反國。」(《韓非子》)句中的「亡」,今義是「滅亡」,放在句中就不合邏輯,因為下文的「反國」是「回到自己的國家」。如果再聯想到《陳涉世家》中的「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可以確認「亡」這裡是「逃跑」的意思。 二、一詞多義 文言實詞往往具有幾個甚至十幾個義項,這種現象叫一詞多義。但是,多義詞進入句子後,它的含義則只有一個,我們必須根據語境,正確解讀它的含義。如2009年高考廣東卷中「卿向不欲吾預國事,殆過矣」,句中「向」,有「朝北的窗戶」、「向著」、「趨向」、「假如」、「從前」等義項,這裡是表示時間的,譯為「從前」。「預」有「預先」、「參與」等義項,這裡是動詞「參與」。「殆」有「危險」、「大概」等義項,這裡是副詞「大概」。「過」有「過錯」、「經過」、「勝過」、「探望」等義項,這裡是名詞「過錯」。這句話可譯為:你先前不想讓我參與國家政事,(從現在看)大概是你錯了。 【學法支招】 1.掌握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 (1)本義,指詞的本來意義,即詞產生時的最初意義。例如,「素」本義是白色的絲織品,「采」本義是摘取。 (2)引申義,指在本義的基礎上引申出來的意義。如「素」由本義「白色的絲織品」引申為「白色」,再引申為「白白的」,所以《詩經》中的「素餐」指「白白吃閑飯」。 (3)比喻義,就是建立在比喻基礎上所產生的詞義。如「爪牙」的本義是鳥獸的爪子和牙齒,比喻意義為「得力的幫手或武士」。 2.藉助字形推斷詞義 漢字屬於表意文字,對於一些詞語的意義可以通過字形特徵進行推斷。如「方其系燕父子以組」(歐陽修《伶官傳序》)中的「組」以「糹」為偏旁,可以知道詞義與繩索有關,前面有「系」字,賓語是「燕父子」,可推知其意為「帶子、繩索」。 3.根據語境確認詞義 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境中都有它特定的意思,因此,考生要學會結合上下文語境來判定實詞的含義。三、詞類活用 古代漢語中有些詞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具有某種語法功能,並且臨時改變了詞性,有的還改變了讀音,這就是詞類活用。如2009年高考重慶卷中「且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句中「喪」,滅亡,這裡帶了賓語「國」,應為使動用法,解釋為「使……滅亡」;「亡」,喪命,也是使動用法,解釋為「使……喪命」。這句可譯為:況且作為國君,如果貪婪,一定會使他的國家滅亡;作為臣子,如果貪婪,一定會使他自身喪命。 【學法支招】 掌握詞類活用的判定方法。 1.名詞十名詞,組成主謂或動賓結構,其中一個名詞視為名詞活用為動詞。如:舍相如廣成傳舍。(舍,安置住宿)(《廉頗藺相如列傳》)「舍」本是名詞,用在賓語「相如」前,活用為動詞,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動賓結構。 2.名詞出現在動詞前,句子已有主語時,即可判斷名詞活用成了狀語。如:倡優蓄之。(《報任安書》)「倡優」作「蓄」的狀語,翻譯為「像對待樂師優伶一樣」。 3.動詞與賓語之間的關係不是支配關係,而是「使它怎麼樣」,即動詞的使動用法。如: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朝」,即」使……朝拜」的意思。 4.形容詞帶上賓語後,表示主語認為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可譯為「認為……」、「以……為……」。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私」是形容詞,活用為意動詞,翻譯為「以……為美」。 四、特殊句式 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是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在語法方面的重要區別,對特殊句式考查往往放在翻譯中進行。如2009年高考浙江卷中「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句中「所有」,所擁有的。「予」,給。根據下文可判斷,「人之所有」是省略句,「所有」之後省略了「書」;「不吾予也」是賓語前置句,正常的語序應該是「不予我也」。這句可譯為:別人擁有的(書畫),只擔心他們不肯給我啊。 【學法支招】 把握特殊句式的特徵。 1.判斷句的主要特點是主謂語直接相續,通常以「……者……也」為標誌。句式實質是謂語對主語有所判斷。 2.被動句可分為「於」字句式、「為」字句式、「為……所……」句式、「見」字句式等類別。句式實質的主語不是施動者,而是受動者。 3.賓語前置主要表現為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時,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時,「之」或「是」作為提賓標誌時,賓語要前置。句式實質是謂語和賓語倒置。 4.成分省略有主語、謂語、賓語、兼語和介詞的省略。句式實質是句子成分的不全。 五、虛詞與複句 表示時間、範圍、程度、頻率等實際意義的虛詞,要準確翻譯出它的意義;表示假設、因果、條件、轉折、遞進等語法關係的虛詞,則要準確譯出分句間的語法關係。如2009年高考全國卷Ⅱ中「若以其貧老邪,耋齒甚多,屢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句中「若以」,「如果因為」的意思。整個語句是一個假設關係的複句,譯文應該用「如果……那麼……」來表示兩個分句之間的語法關係。「耋齒」,七八十歲的老人。「室」,家庭。這句可譯為:如果因為我又窮又老的話,那七八十歲的老人很多,家家戶戶都很貧困,哪裡只是我一個人該得到呢? 【學法支招】 1.掌握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規定的「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等18個虛詞意義和用法。 2.學會辨析虛詞意義與用法的方法。 六、古代官職、禮俗、修辭 古代官職、禮俗、修辭等知識,也是文言文翻譯的難點,特別是比喻、借代、委婉等修辭手法的翻譯。如2008年高考海南卷中「尋而朝廷復有北征之役,征紹。紹以天子蒙塵,承詔馳詣行在所」,句中「蒙塵」,蒙被塵土,是帝王流亡在外或失位的委婉語。行在所(行在):帝王所在的地方。這句可譯為: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舉,徵召嵇紹。嵇紹因為天子流亡在外,受詔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學法支招】 在教材複習和傳記類文章的學習過程中積累知識。如:古代修辭(比喻、借代、委婉)、官職(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除,拜官授職。擢,提陞官職)、地理(江表,長江以南地區。關東,古代指函谷關以東。朔漠,北方的沙漠)、習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此外,還要準確把握句子的語氣、語體色彩、感情色彩等。該文章轉自[初高中語文123資源網]: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1003/42886.html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有沒有介紹做菜的古籍?
※如何看得懂文言文?
※請問文言界的大神,我想用文言文給近現代人物寫傳記,但無從下筆,請問能給點建議或給個今人的範文嗎?
※「芻狗」是什麼?
※想用文言文的话祝福朋友在新的一年取得成功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