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辛亥革命的成敗」

小議「辛亥革命的成敗」關鍵字: 小議「辛亥革命的成敗」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同時也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它拉開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談及辛亥革命,在人們的觀念中,往往留下「辛亥革命失敗」的印象。 之所以如此,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們的研究和宣傳中,長期以來始終沒有把辛亥革命本身的勝利同辛亥革命勝利後的失敗這兩個問題區分開來。 「辛亥革命失敗論」的一個典型的論據就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篡奪,中國資產階級沒有能夠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而且,「辛亥革命的失敗」成了普遍運用於論證舊民主主義革命何以必然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依據。 無庸諱言,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篡奪是事實,中國資產階級沒有能夠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也是事實。然而,這並不足以成為論證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據。把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看作就是辛亥革命的失敗,其根源仍在於把近代中國的整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辛亥革命混為一談。 衡量革命的成敗,關鍵是看革命的基本目的和預定的目標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辛亥革命作為一場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其基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國主義壓迫,剷除封建統治,使中國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從革命的最終結果看,這兩個目的都沒有達到,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得到改變。因此,我們說辛亥革命失敗了。再深透點講,辛亥革命實際上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雖然革命失敗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國成立後,國內實業團體紛紛成立,開設工廠、設銀行都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裡有了顯著的增大,無產階級隊伍也日益壯大。 辛亥革命還打落了亞洲第一個皇冠,具有國際意義.辛亥革命的偉大功績為中國的發展趨勢,鋪開了一條金色的道路.但辛亥革命成功得倉促,到手的乃是不徹底的勝利.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只完成了第一項——民族主義,其他民權、民生長期掛著欠賬。而且就民族主義一項來說,完成的也僅僅是「驅除韃虜」,各個帝國主義勢力原封不動地保存。袁世凱上台後,中國在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下,三民主義成了紙面上的東西,他們掛羊頭賣狗肉,雖有民國之名而無民國之實。就這一點來看,辛亥革命的成功雖然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但卻是煮了一鍋夾生飯。「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 辛亥革命不等於中國資作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端,辛亥革命當然不可能將整個中國資產階級革命一下子進行到底,事實上,就連歐美諸國世界上最典型的資產階級革命也是「分步走」才完成的。所以,我們並不能苛求辛亥革命.「對於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低估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混淆辛亥革命與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界限,便必然會得出辛亥革命失敗的結論;混淆辛亥革命與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界限,縱然得出辛亥革命成功的結論,也是不能令人口服心服的。在盡量避免這些缺陷的前提下肯定辛亥革命的成功,絲毫不會遮掩中國共產黨所發動和領導的一系列新的革命運動的光輝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同時也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它拉開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談及辛亥革命,在人們的觀念中,往往留下「辛亥革命失敗」的印象。之所以如此,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在我們的研究和宣傳中,長期以來始終沒有把辛亥革命本身的勝利同辛亥革命勝利後的失敗這兩個問題區分開來。「辛亥革命失敗論」的一個典型的論據就是: 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篡奪,中國資產階級沒有能夠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而且,「辛亥革命的失敗」成了普遍運用於論證舊民主主義革命何以必然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依據。 無庸諱言,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篡奪是事實,中國資產階級沒有能夠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也是事實。然而,這並不足以成為論證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據。把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看作就是辛亥革命的失敗,其根源仍在於把近代中國的整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辛亥革命混為一談。衡量革命的成敗,關鍵是看革命的基本目的和預定的目標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 辛亥革命作為一場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其基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國主義壓迫,剷除封建統治,使中國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從革命的最終結果看,這兩個目的都沒有達到,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得到改變。因此,我們說辛亥革命失敗了。再深透點講,辛亥革命實際上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雖然革命失敗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國成立後,國內實業團體紛紛成立,開設工廠、設銀行都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裡有了顯著的增大,無產階級隊伍也日益壯大。 辛亥革命還打落了亞洲第一個皇冠,具有國際意義.辛亥革命的偉大功績為中國的發展趨勢,鋪開了一條金色的道路.但辛亥革命成功得倉促,到手的乃是不徹底的勝利.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只完成了第一項——民族主義,其他民權、民生長期掛著欠賬。而且就民族主義一項來說,完成的也僅僅是「驅除韃虜」,各個帝國主義勢力原封不動地保存。袁世凱上台後,中國在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下,三民主義成了紙面上的東西,他們掛羊頭賣狗肉,雖有民國之名而無民國之實。 就這一點來看,辛亥革命的成功雖然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但卻是煮了一鍋夾生飯。「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 辛亥革命不等於中國資作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端,辛亥革命當然不可能將整個中國資產階級革命一下子進行到底,事實上,就連歐美諸國世界上最典型的資產階級革命也是「分步走」才完成的。所以,我們並不能苛求辛亥革命.「對於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 低估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混淆辛亥革命與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界限,便必然會得出辛亥革命失敗的結論;混淆辛亥革命與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界限,縱然得出辛亥革命成功的結論,也是不能令人口服心服的。在盡量避免這些缺陷的前提下肯定辛亥革命的成功,絲毫不會遮掩中國共產黨所發動和領導的一系列新的運輝.何廣:歷史上對「辛亥革命」的紀念和解讀「辛亥革命」一詞從誕生之日起,其含義就不斷演變。而辛亥革命紀念之中該詞的運用最為密集,各方對其表達尤為充分,遂為研究者提供了絕佳的視角來探討其詞義的流變及其背後的深層原因 民國時期,各政治派別對辛亥革命的紀念與解讀

  民國時期,辛亥革命不僅是剛過去的歷史,而且是民國立國不可缺少的歷程,因而對辛亥革命的解說,就不僅僅是學術意義上的探討,也是影響到各政治力量的現實地位的政治宣言了。歷史上關於辛亥革命的紀念與解讀,不同時期的政府,不同的政治派別可謂眾說紛紜。在今天看來,這些論說不但豐富了我們對辛亥革命的認識,透視出民國時期思想文化變遷的軌跡,也展示了民國年間政治力量消長的歷史圖景。

  1.孫中山等革命黨人認為辛亥革命有民族民主革命性質

  民國初年,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對這場革命多有論述和解讀。1912年9月3日,孫中山在北京五族共和會與西北協進會上發表演說,指出「我國去年之革命,是種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確認了辛亥革命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質。

  革命的進程,誠如他在《八年今日》一文中的描述:「今日何日,乃革命黨員熊秉坤開槍發難,清朝協統黎元洪被迫而起革命軍於武昌之日也。隨而馮國璋焚燒漢口,隨而袁世凱病起彰德……無如黨人遍布國中,響應四起,遂致清朝江山不可收拾,於是而南北和議開,於是而非袁莫屬之論起,時予方在倫敦從事於外交問題之解決,正當著手舉世同情,乃屢促共和國體之速定,正式政府之成立,欲乘時要求友邦之承認,乃遷延兩月,頭緒全無,加以遠聞國人,尚有主張清帝之君憲者,予深恐革命大功虧於一簣,故不得不舍外交之良機,而賓士回國……於是草創政府於南京,而共和國體乃定焉。」這既是孫中山的個人經歷,實際上也勾畫出從武昌起義到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的歷史脈絡,這正是辛亥革命的核心內容。同時也褒揚了革命黨人肇建民國的歷史功勛。

  在這篇發表於1919年10月10日的紀念文章中,孫中山還鑒於當時時局,感慨「今日何日?正官僚得志,武人專橫,政客搗亂,民不聊生之日也」,「今日之民國,竟成亡國士大夫之天下也」。儘管「革命軍起矣,民國由之立矣,但革命之事業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達到也」。革命尚未成功這一論斷,以後得到了中國國民黨的進一步發揮和解說。

  2.北洋系在辛亥紀念中,存在著刻意「去革命化」的傾向

  民初執政北京的北洋系,對辛亥革命的解釋則曖昧其詞,語焉不詳。1912年10月10日,由北京政府內務部舉辦追祭禮,國務總理趙秉鈞代表袁世凱恭讀祭文,只以「時會既開,國風丕變,帝制告終,民豪聿見」數語,表現民國肇建過程,肯定諸位烈士終結帝制之功,對民族革命幾乎不提。

  1913年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他在長達萬餘字的《蒞任宣言書》中,提及辛亥之役只有寥寥數語,只說「武昌事起,為時勢所迫,身當其沖」,簡筆勾勒了自己從武昌起義出山到上位臨時大總統的歷程,突出了五族共和的主題。

  實際上北洋系在辛亥紀念中,存在著刻意「去革命化」的傾向。1912年由孫中山、黃興等發起在北京舉辦革命紀念會,會期將屆,接內務部通知,更名為共和紀念會。1913年底北洋系將領段祺瑞督鄂,對武昌起義門、聚義門之名頗為反感,認為「以二城門為標榜,致軍民腦筋易起浮動觀念」,下令恢復其原名中和門、通湘門。

  這種貌似怪異的表現,其實有其合理解釋。首先這與袁世凱為首的北洋系經歷有關。對於袁世凱的北洋系而言,武昌首義後,北洋六鎮即擔負起撲滅南方革命烈火的責任,在山陝、長江沿線與民軍反覆廝殺。在北洋系的經歷中,恰恰是他們的力戰,造成了五族共和局面。清帝退位詔書上分明寫著「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軍民協商統一辦法」。其次,高舉「共和」大旗,也是國家建設的現實需要。民元4月以後,袁世凱為首的北洋系居於執政地位,民國初建,政府的亟務是統一和穩定,「五族共和」已成國策,紀念中過分強調革命,顯然不合時宜,不利於國內各族敦睦,穩固國基共建民國。無可否認,北洋政府要員原在清政府任職,辛亥之役中,一段時間曾效忠清朝,與革命軍進行過正面的軍事對抗,紀念之中宣傳革命之功,無異於授人以柄,其執政地位尤顯尷尬。這也是民元北京政府只宣揚「共和」,不願也不能宣揚辛亥紀念中的「革命」的原因了。 3.「辛亥革命,乃革命黨和咨議局合演的一出『痛飲黃龍』」

  1919年,尚未成為職業革命家的毛澤東在《民眾的大聯合》中,指出「辛亥革命乃留學生的發蹤指示,哥老會的搖旗喚吶,新軍和巡防營一些丘八的張弩拔劍所造成的,與我們民眾的大多數毫無關係……然而我們卻有一層覺悟,知道聖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設的。」在批評辛亥革命未能聯繫廣大民眾之外,毛澤東說明了辛亥革命是由留學生、哥老會、士兵等群體發動參加的,還是取得了「倒去」「聖文神武的皇帝」,開始「建設」「大逆不道的民主」等成果,較為簡練地道出了辛亥革命組織、發動的歷程及其政治成果。

  為說明民眾聯合的必要性,毛澤東還以辛亥革命為例,「溯源吾國民眾的聯合,應推清末咨議局的設立,和革命黨——同盟會——的組成。有咨議局乃有各省咨議局聯盟請願早開國會的一舉。有革命黨乃有號召海內外起兵排滿的一舉。辛亥革命,乃革命黨和咨議局合演的一出『痛飲黃龍』」。這段話肯定了革命黨和咨議局在辛亥革命中的同等重要作用。

  革命黨與咨議局分途並進,共同推動了辛亥革命,這種認識並非毛澤東獨創。早在民元,梁啟超就有類似的說法。1912年10月,自戊戌變法後即流亡海外的梁啟超應邀回京,受各方邀請發表演說,在題為《鄙人對於言論界之過去及將來》演說中,他回憶「當去年九月以前,君主之存在,尚儼然為一種事實,而政治之敗壞已達極點,於是憂國之士,對於政界前途發展之方法,分為二派:其一派則希望政治現象日趨腐敗,俾君主府民怨而自速滅亡者,即諺所謂『苦肉計』也,故於其失敗,不屑復為救正,惟從事於秘密運動而已;其一派則不忍生民之塗炭,思隨事補救,以立憲一名詞,套在滿政府頭上,使不得不設種種之法定民選機關,為民權之武器,得憑藉以與一戰。此二派所用手段雖有不同,然何嘗不相輔相成!去年起義至今,無事不資兩派人士之協力,此其明證也」。 「現在之國勢政局,為十餘年來激烈、溫和兩派人士之心力所協同構成」。激烈派自然是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溫和派當然是咨議局立憲派了。

  到1921年,梁啟超在《辛亥革命之意義與十年雙十節之樂觀》演講中,繼續談辛亥革命是由兩條路徑進行的觀點,「一面是同盟會人,暗殺咧,起事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許多壯烈行為;一面是各省咨議局中立憲派的人,請願咧,彈劾咧,用公開手段做了許多群眾運動。這樣子鬧了好幾年,犧牲了許多人的生命財產,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機會湊巧,便不約而同的起一種大聯合運動。武昌一聲炮響,各省咨議局先後十日間,各自開一場會議,發一篇宣言,那二百多年霸佔鋪產的掌柜,便乖乖的把全盤交出,我們永遠託命的中華民國,便頭角崢嶸的誕生出來了」。

  與民初相比,梁也有觀點的漸變。他繼續說「當光緒、宣統之間,全國有知識有血性的人,可算沒有一個不是革命黨」。最後清朝被推翻「是全國人的自覺心,到時一齊迸現的結果」。10年前,梁氏猶且極力反對革命,於今 「革命黨」大而化之,囊括了「立憲派的人」了。而且據此,辛亥革命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務,分別落在了同盟會和立憲派中人肩上。

  4.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敗了,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命題

  隨著北伐的勝利,中國國民黨逐漸取得中央政權。此時,除延續孫中山對辛亥革命性質的定位外,國民黨在宣傳中還做了不同程度的發揮。1927年《上海民眾國慶紀念大會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兩層重大的意義,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權革命的確立……於種族革命之外,復為中國歷史上開一政治革命的新紀元」。在肯定辛亥革命具有兩層意義的同時,對於民族革命的成功略有保留,民族革命未能成功的那一部分當是指「帝國主義者對我們的壓迫依然如故」,使辛亥革命民族革命的性質之中加入了反帝內涵,這是對辛亥革命性質的一種引申。1940年潘公展在《辛亥革命與抗戰建國》中,進一步對辛亥革命反帝的意義加以闡發,讚揚辛亥革命是「被壓迫民族的國民革命運動的拓荒創舉」。

  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敗了,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命題。1930年雙十紀念日中,何應欽對此做了一個比較簡潔的說明,指出「辛亥革命懵懂算是掛上了一個民國的空招牌,並沒有建設民國的實際,由推翻滿清一點而論,固然算是成功。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論,究不能不謂為失敗。革命的目的不只在推翻滿清,不只在獲得中華民國的虛名,而在造成一個三民主義自由平等的新中國」,明確了實現三民主義為辛亥革命的最終目標。從此意義上看,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敗可以自圓其說了。20年代登上中國政治舞台的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對辛亥革命也有切合時代特點的解讀

  1927年10月10日中國共產黨發布的告民眾書中說,「辛亥革命的領袖孫中山先生,看見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是在於國民黨沒有民眾的基礎,而只有軍隊,所以在十三年決心改組國民黨」,認為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之一,是沒有發動群眾。

  抗戰之際,面對共同的敵人,建立最廣泛的抗敵統一戰線成愛國國人關切的問題。1938年10月10日,周恩來發表《辛亥、北伐與抗戰》一文,指出 「辛亥革命前,孫先生聯合了當時革命團體,如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組成了同盟會,並聯絡會黨,聯合當時咨議局立憲派中革命分子,於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這是中國統一戰線之最初形式」。對辛亥革命中各政治力量的聯合,促成革命成功,給予充分肯定。

  1939年,毛澤東在《青年運動的方向》中指出,辛亥革命「有它勝利的地方,也有它失敗的地方。你們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趕跑,這不是勝利了嗎?說它失敗,是說辛亥革命只把一個皇帝趕跑,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並沒有完成」。對辛亥革命的社會性質、地位以及成敗做了述評。1945年,毛澤東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中,對於辛亥革命的成敗做了進一步解說。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敗的論斷,中國共產黨是從反帝反封建角度來探討的,這和中國國民黨從是否實現三民主義任務的角度探討,是不相同的。毛澤東在三四十年代形成的關於辛亥革命性質、地位和成敗的論斷,後逐漸成為被普遍接受的觀點。

  (作者單位: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辛亥革命的成敗」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同時也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它拉開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談及辛亥革命,在人們的觀念中,往往留下「辛亥革命失敗」的印象。之所以如此,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們的研究和宣傳中,長期以來始終沒有把辛亥革命本身的勝利同辛亥革命勝利後的失敗這兩個問題區分開來。「辛亥革命失敗論」的一個典型的論據就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篡奪,中國資產階級沒有能夠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而且,「辛亥革命的失敗」成了普遍運用於論證舊民主主義革命何以必然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依據。 無庸諱言,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篡奪是事實,中國資產階級沒有能夠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也是事實。然而,這並不足以成為論證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據。把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看作就是辛亥革命的失敗,其根源仍在於把近代中國的整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辛亥革命混為一談。衡量革命的成敗,關鍵是看革命的基本目的和預定的目標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辛亥革命作為一場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其基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國主義壓迫,剷除封建統治,使中國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從革命的最終結果看,這兩個目的都沒有達到,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得到改變。因此,我們說辛亥革命失敗了。再深透點講,辛亥革命實際上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雖然革命失敗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國成立後,國內實業團體紛紛成立,開設工廠、設銀行都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裡有了顯著的增大,無產階級隊伍也日益壯大。 辛亥革命還打落了亞洲第一個皇冠,具有國際意義.辛亥革命的偉大功績為中國的發展趨勢,鋪開了一條金色的道路.但辛亥革命成功得倉促,到手的乃是不徹底的勝利.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只完成了第一項——民族主義,其他民權、民生長期掛著欠賬。而且就民族主義一項來說,完成的也僅僅是「驅除韃虜」,各個帝國主義勢力原封不動地保存。袁世凱上台後,中國在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下,三民主義成了紙面上的東西,他們掛羊頭賣狗肉,雖有民國之名而無民國之實。就這一點來看,辛亥革命的成功雖然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但卻是煮了一鍋夾生飯。「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 辛亥革命不等於中國資作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端,辛亥革命當然不可能將整個中國資產階級革命一下子進行到底,事實上,就連歐美諸國世界上最典型的資產階級革命也是「分步走」才完成的。所以,我們並不能苛求辛亥革命.「對於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低估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混淆辛亥革命與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界限,便必然會得出辛亥革命失敗的結論;混淆辛亥革命與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界限,縱然得出辛亥革命成功的結論,也是不能令人口服心服的。在盡量避免這些缺陷的前提下肯定辛亥革命的成功,絲毫不會遮掩中國共產黨所發動和領導的一系列新的革命運(本文來自 愛作文網 http://www.izuowen.com,轉載請保留。)動的光輝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同時也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它拉開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談及辛亥革命,在人們的觀念中,往往留下「辛亥革命失敗」的印象。之所以如此,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們的研究和宣傳中,長期以來始終沒有把辛亥革命本身的勝利同辛亥革命勝利後的失敗這兩個問題區分開來。「辛亥革命失敗論」的一個典型的論據就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篡奪,中國資產階級沒有能夠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而且,「辛亥革命的失敗」成了普遍運用於論證舊民主主義革命何以必然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依據。 無庸諱言,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篡奪是事實,中國資產階級沒有能夠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也是事實。然而,這並不足以成為論證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據。把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看作就是辛亥革命的失敗,其根源仍在於把近代中國的整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辛亥革命混為一談。衡量革命的成敗,關鍵是看革命的基本目的和預定的目標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辛亥革命作為一場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其基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國主義壓迫,剷除封建統治,使中國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從革命的最終結果看,這兩個目的都沒有達到,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得到改變。因此,我們說辛亥革命失敗了。再深透點講,辛亥革命實際上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雖然革命失敗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國成立後,國內實業團體紛紛成立,開設工廠、設銀行都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裡有了顯著的增大,無產階級隊伍也日益壯大。 辛亥革命還打落了亞洲第一個皇冠,具有國際意義.辛亥革命的偉大功績為中國的發展趨勢,鋪開了一條金色的道路.但辛亥革命成功得倉促,到手的乃是不徹底的勝利.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只完成了第一項——民族主義,其他民權、民生長期掛著欠賬。而且就民族主義一項來說,完成的也僅僅是「驅除韃虜」,各個帝國主義勢力原封不動地保存。袁世凱上台後,中國在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下,三民主義成了紙面上的東西,他們掛羊頭賣狗肉,雖有民國之名而無民國之實。就這一點來看,辛亥革命的成功雖然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但卻是煮了一鍋夾生飯。「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 辛亥革命不等於中國資作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端,辛亥革命當然不可能將整個中國資產階級革命一下子進行到底,事實上,就連歐美諸國世界上最典型的資產階級革命也是「分步走」才完成的。所以,我們並不能苛求辛亥革命.「對於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低估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混淆辛亥革命與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界限,便必然會得出辛亥革命失敗的結論;混淆辛亥革命與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界限,縱然得出辛亥革命成功的結論,也是不能令人口服心服的。在盡量避免這些缺陷的前提下肯定辛亥革命的成功,絲毫不會遮掩中國共產黨所發動和領導的一系列新的運輝.

回答人的補充 2011-01-25 12:28 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失敗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對中國社會進步具有重大意義。但是辛亥革命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命運,曇花一現似的失敗了。九十年後的今天紀念辛亥革命,不但要學習當年革命志士們的鬥爭精神,而且要學習孫中山等人隨著時代潮流不斷前進的精神,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祖國統一大業貢獻力量。研究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失敗,就是要更好地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有人說,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說,辛亥革命失敗了。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辛亥革命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更具有完全意義的民主革命,中國人民「為了建立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在比較更完全的意義上開始了這場革命。  由於資產階級和同盟會的組織和領導,提出了比較完整的革命綱領,在廣大工農和其他勞動群眾多種方式反抗鬥爭所匯成的革命怒潮中,趕跑了清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專制統治,從而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這個共和國產生了一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性質的文獻。雖然這部文獻不久被北洋軍閥廢棄,但經過這次革命,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打擊了封建勢力,民主主義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正因為這樣,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洪憲帝制,張勳的復辟帝制,都是曇花一現,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辛亥革命也為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作了思想準備。  辛亥革命也給帝國主義沉重的一擊,雖然資產階級沒有明確提出反帝政治綱領,但正如毛澤東所說:「辛亥革命是革帝國主義的命,中國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為清朝是帝國主義的走狗」。所以列寧把辛亥革命視為「亞洲的覺醒」,但帝國主義利用反動的清政府統治來奴役中國人民的美夢破產了。自清政府垮台後,帝國主義妄圖扶植新走狗,但這些「新走狗」都是短命,一個接一個被中國人民打倒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動勢力對中國人民的壓迫。  辛亥革命是孫中山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一次變革社會制度的偉大革命。這次革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1.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廷的腐朽統治,對外國資本主義侵華勢力給以沉重打擊。3.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以新的推動力。民國成立後,國內掀起興辦企業的熱潮,短短几年內,資本主義經濟實力迅速增長。4.辛亥革命使人們的精神和思想獲得空前的解放,民主主義思想得到廣泛傳播。5.辛亥革命是在20世紀初年半殖民地國家爆發的革命運動,它打亂了殖民主義在亞洲的統治秩序,對於亞洲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巨大影響。  辛亥革命的失敗,也有深刻的原因:封建主義在軍事實力、政治經驗及社會基礎等方面,都大大超過革命派,這是其失敗的客觀原因;資產階級革命派政治上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則是革命失敗的主觀原因。其具體表現是:  1.革命黨人沒有明確的、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綱領。同盟會反滿、反君主政體,卻放過了主要敵人,因此在清帝退位後,就失去前進的目標。他們不敢和外國資本主義進行正面鬥爭,幻想以妥協和退讓來得到外國資本主義的同情與支持,結果革命卻被外國資本主義所絞殺。他們只關注建立「共和」政權,沒有認識到必須反對封建地主階級,結果讓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果實。  2.革命派沒有形成統一的、堅強的領導核心。中國同盟會,從成立時起,思想上就缺乏統一信仰,組織上也不夠鞏固。這樣的政黨,不可能領導革命走向勝利。  3.辛亥革命沒有觸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不能充分發動和依靠群眾特別是農民群眾。他們利用會黨、新軍,卻不發動廣大農民,在革命的高潮時期,甚至鎮壓農民的反封建鬥爭。  4.革命黨人沒有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裝,以推翻舊政府,保衛新政權。他們依靠的是清軍士兵和民間秘密反清會黨。武昌起義後,各地建立的民軍,大部分是由原來的舊軍和會黨改編而成,領導權也掌握在立憲派和舊官僚手裡。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上述弱點,是其階級自身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決定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由於受列強的壓迫和本國封建主義的束縛,有反對外國資本主義、反對封建的革命要求,但他們又同外國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異常軟弱。他們幻想不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而獲得民族獨立,不推翻封建土地制度而建立民主政治,這就決定了辛亥革命必然失敗的命運。  辛亥革命的失敗,給中國革命留下了兩點最重要的教訓,1.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不可能徹底推翻外國列強和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不可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2.半殖民地半封建制中國不能重走西方的老路,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救國方案,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總而言之,革命中出現了許多的問題,這充分地暴露出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當然,也有許多問題是在當時客觀環境下必然會出現的,如封建階級和外國勢力的聯合破壞,迫使革命黨人將國民政府拱手讓給袁世凱;當時農民受封建殘餘思想很深,不可能迅速接受革命思想;革命黨難有建立和掌握一支軍隊的經濟、政治和群眾基礎等。  革命也是在與時俱進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績應是它對後來歷次革命的影響,它的成功同時也是失敗的種種原因一直為後來的革命者所借鑒。大膽地說,正是有了辛亥革命開歷史之先河,才會有新中國的建立,民主革命的勝利。  所以說,從它本身而言,是成功一半,失敗一半。但從它對後來中國革命的指導和影響來看,是值得我們讚揚的,而不是像很多人所說的那樣是失敗的、不成功的。因此,我認為,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革命的奠基石,它說明了只要不斷地革命下去,勝利終有一天會來臨!
推薦閱讀:

子平  格神成敗為用或格
踏上旅途,義無反顧,無論成敗也要豪邁地笑!
八字講義之格局詳論-用神之成敗應救
【百家講壇】 成敗論乾隆(下部)(十一)傳位大典

TAG:革命 | 辛亥革命 | 成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