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川:一個愛國憤青的醒悟之路
編者按:本文是知名媒體人、財經雜誌主筆、財經評論刊執行主編馬國川先生旅日訪學期間所寫的「扶桑讀史」系列文章之一,發表在界面(jiemian.com)2016年10月19日,思想潮經作者授權發布。
伊藤博文:一個愛國憤青的醒悟之路
伊藤博文曾任日本第一任總理大臣,在推動日本走向現代化方面貢獻巨大。誰能夠想到,這位力主向西方學習的政治家,早年間竟然也是一位愛國憤青。
1841年,伊藤博文出生在日本本州島最西端的山口縣萩城,父親是一個下層武士。雖然武士是那個時代的統治階級,但是下層武士卻生活貧困。伊藤博文小時候寄宿於寺院,後來又在一個藩士家作侍童,平時做雜役,閑時習文識字。
就像一位傳記作家所說,「如果他早生10年,或許他只是萩城的一個農夫,平安平凡地度過一生。」可是,就在伊藤博文10歲那年,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佩里乘「黑船」來到東京灣,叩擊閉關鎖國的日本的鐵扉。 「黑船」來航不但打破了日本200多年的太平迷夢,也驚醒了伊藤的村童夢。他從此才知道日本國的存在,知道世界的存在。
3年後,17歲的伊藤博文進入松下村塾求學,成為吉田松陰的門下弟子。吉田松陰是當時全日本改革運動的領袖人物之一。為了應對列強紛紛進入日本的新時局,他提出「攘夷」論,同時暗自與全國志士相通,意圖推翻幕府。伊藤博文接受老師的命令,到京都、江戶等地刺探情報,成為一名激進的愛國憤青。
這些愛國憤青們認為,日本之所以備受列強欺侮,就是因為幕府的當政者誤國賣國。只要將這些「賣國賊」清除,集結力量把列強驅逐出去,日本就可以恢復往日的太平和榮光。在後人看來,這種想法當然是愚昧可笑的,可是包括伊藤博文在內的許多武士都被這種想法所驅動,來到政治中心江戶。
1858年6月,幕府被迫先後與美、俄、英、法、荷等國家締結了不平等條約。日本國內輿論沸騰,愛國憤青們更是義憤填膺,策劃暗殺活動,結果招致幕府的殘酷鎮壓。伊藤博文的老師吉田松陰也由於策劃暗殺幕府大佬而被捕入獄,終被處死。埋葬恩師之後,伊藤博文更加憎恨幕府,積极參与暗殺活動,但是無一成功,反而數次險些被幕府的刺客所殺。
激進運動一旦形成,往往會形成一種自我強化的內在衝動。儘管暗殺舉動難有成效,但是愛國憤青們並不醒悟,反而將仇恨的範圍不斷擴大。那些理性地主張朝廷與幕府融合、採取開國進取主義的有識之士也被他們視為敵人。愛國憤青的邏輯是:幕府是壞的,幕府採取開國政策,因此開國政策也是壞的。一個人如果主張開國,就是獻媚於幕府,當然就是奸賊,理應除之而後快。伊藤博文就曾參與暗殺長井雅樂——一位主張開國進取主義的名士,沒有成功。
當時江戶麋集了一大批青年武士,血氣方剛,種族的民族主義、家臣式的忠誠,以及對帝王的崇敬結合為一種獻身的激情。1863年,與幕府對立的天皇下達了攘夷期限的敕詔,愛國憤青們更加激情昂揚地投身於激進活動中。他們出入於茶園青樓,密謀各種暗殺活動:從暗殺幕府大佬,到暗殺理性開國派,再到暗殺外國公使,但是少有收穫。最成功的一次,是一天深夜放火燒毀英國公館。伊藤博文和他的戰友一面看著遠處的火光衝天,一面舉杯暢飲通宵歡舞。
此外的活動幾乎都沒有成功,許多人反而輕易地喪送性命。血與火併沒有帶來希望,伊藤博文陷入了困境。假如他一意孤行,最終的結局可想而知。幸運的是,1863年長州藩主命令他和其他三個年輕藩士秘密出洋,到英國留學。
23歲的伊藤博文在英國親眼見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物質文明,思想發生變化。他認識到,僅僅憑著一股保衛民族獨立的熱情去盲目攘夷,決非上策,只有開國,向西方學習,日本才能走上光明的大道。
彼時日本國內的排外運動日漸高漲,形勢日益嚴峻。尤其是伊藤博文所在的長州藩,多次向通過下關海峽的外國船隻開炮。英、法、美、荷四國組成合艦隊前來征討,戰爭一觸即發。
伊藤博文匆忙回到國內後,立即與外國公使聯繫,要求暫緩開戰。然後他帶著外國公使的書信,乘坐英國軍艦回到長州,力勸藩主不可攘夷。他指出,與其空費國力,不如將此力用於恢復王政,以完成國內統一。
伊藤博文乘坐外國軍艦而來、提倡開國論,讓當地的愛國憤青們氣憤異常。他們認為伊藤博文已經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賣國賊」,應該砍殺來血祭攘夷的戰旗。伊藤博文也發現,自己突然陷於隨時可能被暗殺的境地。許多「愛國」的武士手提刀刃四處搜尋他,必欲手刃而後快。伊藤博文被迫隱姓埋名躲避起來。
戰爭沒有避免。四國聯合艦隊僅用3天就攻陷下關海峽沿岸炮台,長州藩被迫提出議和。伊藤博文又被請出來參與談判。最終長州藩同意賠款,並允許外國軍艦自由通過下關海峽,被摧毀的炮台不再修復和重建。
從此,日本的愛國憤青們的氣焰日漸削弱,社會思潮趨於理性。伊藤博文作為「開國進取」的先行者和促進者,積极參与明治維新運動,在日本實現近代化的過程中建立了不朽功勛。他的塑像至今屹立在日本國議事堂大廳里,供人瞻仰。
從衝動暴力的「愛國賊」到理性的愛國者,伊藤博文走過的道路具有典型意義。因為後發國家在現代國家轉型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基於義憤的愛國憤青。他們雖然勇敢,卻於事無補,甚至成為社會進步的破壞力量。多些理性思考的愛國者,少些感情用事的愛國憤青,這是一個國家的福音。相反,假如一個國家感情用事的愛國憤青越來越多,理性思考的愛國者被排擠驅逐,那麼這個國家的未來就令人擔憂了。
鏈接:伊藤博文簡介
伊藤博文(いとう ひろぶみ,1841.10.16-1909.10.26)日本長州(今山口縣西北部)人。德川幕府末期長州藩士出身。幼名利助,字俊輔,號春畝,後改名博文。日本近代政治家,長州五傑,明治九元老中的一人,日本第一個內閣總理大臣,第一個樞密院議長,第一個貴族院院長,首任韓國總監,明治憲法之父,立憲政友會的創始人,四次組閣,任期長達七年,任內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使日本登上了東亞頭號強國的地位。官至從一位、大勛位、公爵。不過從本質上上說,他在日本統治集團里還算是文治派。他的不朽功業是建立了一種有生命力的立憲制度,他使日本人能夠有秩序的進行政治和平演變,在此種變化中,民眾得到日益擴大的參政機會。1909年10月,伊藤博文在哈爾濱,遭朝鮮愛國義士安重根刺殺而身亡,死後國葬。他最大的貢獻是草擬明治憲法和組織兩院制議會。縱觀伊藤博文一生,其東亞政策的核心放在朝鮮上。伊藤博文為了日本的利益,堅決反對日朝合併,主張保留朝鮮王室及政府,卻偏偏倒在了朝鮮獨立運動者的槍口之下。(百度百科)
右下角評論功能開啟,請文明理性發言。
思想潮∣多元 理性 對話
推薦閱讀:
※《吳晗傳》一部憤青成長史
※崇禎想南遷,憤青堅決反對,崇禎一死,他投靠李闖
※被「憤青」耽誤的大明
※其實,孔子也是一個「憤青」!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