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文化自信的理論思考
作者:黑龍江大學副校長、黑龍江大學文化哲學研究中心教授 丁立群
文化自信,是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的一個具有豐厚內涵的重要話語。他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他同時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需要在深入理解文化傳統特性的基礎上,繼承和創新各種優秀文化資源,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從而使我們的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為世界和平發展和人類文明不斷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辯證理解變與不變的文化傳統
一般來說,文化傳統是由世代相傳的文化構成的。而世代相傳的文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經過不同時代的發展演變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會出現相應的文化變體。每個時代都存在一種或多種文化變體。這種綿延不絕的文化變體鏈就構成了某個民族文化傳統本身。正是對文化傳統的不斷改造和創新,才賦予文化自身不斷生長的特性。因此,文化傳統並不是一堆可供賞玩的僵死的文化遺存,也不是一經生成就不再變化的文化統一體。它在一定時期內可能表現為已經成形的、固定的存在;但從長時段來看,文化傳統是既成文化和未成文化的統一,是一個需要不斷生長和發展的生命體。
中國文化傳統同樣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變化的,它是中國文化本體與不同時空的其他文化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相互作用促使中國文化傳統在內涵和形態等方面不斷變化。比如,中國近代發生的西學東漸過程就是中國文化和外來文化相互作用的過程。這一過程使中國文化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正是在這一歷史過程的影響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並迅速傳播開來,最終成為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指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這表明我們的文化傳統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為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奠定了雄厚的文化基礎。今天,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進行的文化創造,是開放的、包容的、不斷前進和發展的。它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髓,吸收了世界上其他文化的精華,是一種具有強勁生命力並且體現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方向的文化。對文化傳統的回顧啟示我們,要在變和不變的辯證思維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
始終堅持積極開放的文化觀念
自信是對自身力量的確信,確信自己一定能實現追求的目標。自信導致積極的行動,這是辨別自信與否的一個重要特徵。所謂文化自信,就是一種文化的主體確信自己的文化能夠成功地應對和解決所遇到的時代難題和現實困境。文化自信使文化主體在與外來文化的接觸中,在面對新的時代環境時始終堅持積極開放的姿態和文化發展的獨立自主性。文化自信不同於文化自卑和文化自大,它們往往會產生兩種互相關聯的文化傾向,即文化封閉主義和文化殖民主義。
文化封閉主義產生於兩種文化心理。一是當一種文化過於弱小,無力與強勢文化抗衡時,就會在文化主體中產生一種封閉保守的心態;二是當一種文化足夠強大時,往往過分相信自身的至臻至美,進而導致一種封閉意識,喪失進取心。文化人類學認為,一種文化如果歷史十分悠久、發育相對成熟,往往會成為一種沉重的包袱,使該文化的發展趨於停滯。這種封閉主義會消解一種文化的創生能力。文化殖民主義往往因文化自大而產生。文化自大就是把自我的文化看作所有文化發展的頂端和高峰,其他文化形態都是低端的,並且認為處於發展頂端的文化對低端文化具有支配和取代的作用。其根據就在於它認為自身比低端文化形態具備更多的能量資源,且不受特定時空環境的局限,而其他文化必須向其臣服。這正是歷史上「西方文化中心論」以及西方推行殖民主義所依據的深層文化觀念。
歷史上我們吃過文化封閉主義的虧,也遭受過文化殖民主義的欺凌。中國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其中既有獨特的文化精華,也有封建性的糟粕。在近代之前的大部分時期,中國文化總體上居於世界前列,因而使國人容易滋生「天朝上國」、「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文化自大心態。西方殖民主義的堅船利炮打開我們封閉的國門後,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一些人不能全面地看待文化發展問題,又發出了一切都不如西方的哀鳴,甚至主張「全盤西化論」,徹底割斷中國文化的根脈。這種文化自卑心理同樣不可取。在今天中華民族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迅跑的關鍵歷史時期,對文化封閉主義和文化殖民主義都要堅決反對。我們要牢牢抓住中國文化發展的時代契機,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去粗存精、去偽存真,不斷提升我們的文化軟實力,使我們的文化心態更加健康,充滿自信地屹立於世界東方。
充分發揚中國文化的基本品性
文化自信是對中國文化的生命活力和創生能力的自信。我們要根據時代特點和社會發展要求對文化資源進行轉化和創新,使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作出新的貢獻。筆者認為,堅持文化自信需要我們繼續發揚中國文化的三種基本品性。
一是創新性。文化傳統是一個綿延不絕的生長過程,即文化創新過程。在當今時代條件下,文化創新要在繼承本民族文化和借鑒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基礎上,結合當代社會實踐的新需求,不斷改造和揚棄舊的文化模式或文化類型,實現文化的發展和進步。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傳統文化必須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社會治理等相協調;同時,面對新的世界形勢和時代特點,我們的文化創新還要積極借鑒世界各民族文化發展的優秀成果,使其融入我們的文化建設過程中。為了實現這一艱巨任務,我們需要秉持中國文化的創新性品格,使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資源在融合、創新中成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力量,充分激發中國文化的生命活力,最大限度地展現其魅力,使其對中華文明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是開放性。中華民族是一個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學習他人的好東西,轉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這才形成我們的民族特色。對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化成果,我們要認真學習借鑒,在不斷汲取各種養分中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文化的開放性要求我們要處理好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尤其要注意文化的同化和順應兩種傾向。單純的同化只是一種文化的「再生產」,並不能很好地融合外來文化;單純的順應又會使本民族文化逐漸失去特性。這兩者都不利於實現真正的文化開放與包容。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採取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積極推動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合互動。
三是普遍性。當今時代迫切需要打破舊的世界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應當對此有所貢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許多為人類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等中國諸子百家學說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義。這些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窮地理,廣泛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係的真諦,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而當前西方的現代性文化和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給其自身和世界的發展都帶來了種種問題,日益陷入困局。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應當積極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寶貴精華,回應世界共同關注的、具有普遍性的重大問題,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不同文明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文明交流互鑒應當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在此過程中,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立足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使蓬勃發展的中國文化為世界文明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本文系國家馬工程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研究」(2015MZD014)階段性成果)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
推薦閱讀:
※緊身褲非常百搭,美麗就是有自信_【今日爆點】
※怎麼樣培養自信?
※[自信的女人最美麗格言]女人自信美麗格言
※如何培養大器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