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白朮通便作用淺探
治療牛皮癬不再是神話! | 治療牛皮癬不再是神話! | 治療牛皮癬不再是神話! |
治療牛皮癬不再是神話! | 治療牛皮癬不再是神話! | 治療牛皮癬不再是神話! |
生白朮,苦甘溫,專人脾胃二經。功可燥濕利水、固表止汗。近年來又廣泛用於治療便秘,效者居多,不效者亦不乏其例,為了能充分發揮其通便功能,掌握其適應證,現將作用機理探討如下,以供同二臨床參考運用。 應用生白朮通便淵源 最早運用生白朮通便的醫家當屬張仲景,如《傷寒論》第174條云:「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且白朮用量為四兩,為《傷寒論》含有白朮的十首方劑中最大用量,根據張仲景的「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原則,這充分體現了白朮具有通便作用。那麼,這裡所用的白朮是否為現代的生白朮?據有關醫籍記載,白朮炮製的使用,約從唐宋開始,故原方白朮未註明用法,當屬生用無疑。此後醫家鮮有運用或文獻記載,俟到1978年北京名老中醫魏龍驤的《白朮通便秘》一文在《新醫藥學雜誌》刊登後,才引起眾醫重視,效仿運用。其後又有臨床運用經驗陸續報道,如國醫大師王綿之及曹志群等教授運用白朮調腸通便皆得心應手,效如桴鼓。 作用機理探析 1.歷代醫家對生白朮的認識:生白朮,苦甘溫,功以燥濕利水見長,怎麼又具良好的通便功能呢?歷代醫家有如下認識,可供現代醫者參考。《本草求真》謂之:「既能燥濕實脾,復能緩脾生津。且性最溫,服之能以健脾消谷,為脾臟補氣第一葯也。」《醫學啟源》載白朮:「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和胃、生津液」。陳修園的《神農本草經續》謂:「白朮之功在燥,而其所以妙處在於多脂。」《本草正義》記載其「能振動脾陽,而又疏通經絡,然又最富脂膏,雖苦溫能燥,而亦滋津液,且以氣勝者流行迅利,本能致津液通氣也」。《本草崇原》亦謂:「白朮氣味甘溫,質多脂液,乃調和脾土之葯也……白朮作煎餌,則燥而能潤,溫而能和,此先聖教人之苦心,學者所當體會也。」《本草通玄》則云:「補脾胃之葯,更無出其右者,土旺則清氣若升,而精微上逢;濁氣苦降,而糟粕下輸。」《本經逢原》亦認為「白朮甘溫味厚,陽中之陰,可升可降,入脾、胃二經……補脾胃藥以之為君,脾土旺則清氣升而精微上,濁氣降而糟粕輸」。由上不難看出生白朮既健脾益氣、升清降濁、滋生津液、不通便而便自通,又質潤多脂,無傷陰之弊,故為通便之良藥。 2.現代藥理研究概況:生白朮通便,不僅有中醫的理論基礎和臨床效驗,而且也得到現代藥理研究支持。如《常用中藥藥理研究與臨床新用》一書載:「大劑量白朮水煎能促進小鼠的胃腸運動,通過膽鹼能受體介導,與a受體有關。較少劑量對離體豚鼠迴腸平滑肌收縮有輕度抑制,較大劑量則增強迴腸平滑肌的收縮,呈量效反應關係,白朮煎劑有明顯促進小鼠胃排空及小腸推動功能作用。」以上充分說明白朮有通便與止瀉雙向調節功能。 生白朮通便的葯證及用量 生白朮具有通便作用,並非適合一切便秘之症,筆者根據生白朮的性味、功效特點,認為其只適應氣虛便秘或脾虛濕阻、腑氣不通之便秘。此仲景在《傷寒論》中已有列舉。如上第174條載。不難看出,桂枝附子湯所治之證為風濕留著肌肉證,若風祛濕存,且大便乾結,小便通利者,則無需桂枝通陽化氣、達表祛風,而加白朮健脾燥濕,使脾運化水濕功能恢復正常,外合附子除濕止痛,內則升清為胃行其津液,加之生白朮有質潤多脂之特性,故濕祛津達,腸道自潤,其便自通。由此認為,生白朮通便之關鍵,在於能使脾運水濕的功能恢復正常,能為胃行津達液,再加其自身質潤多脂,雖苦溫但不傷津耗液。關於生白朮通便時劑量問題,現大多趨於重用,如魏龍驤老中醫的經驗是少則一二兩,重則四五兩。《百味草藥妙方》及《常見中藥效驗新用》皆載生白朮通便時的量為30~60g。 臨床應用 筆者根據生白朮的藥性特點,在汲取前人經驗的基礎上,自擬健脾通便湯治療氣虛便秘和脾虛濕阻之便秘,臨床獲效較為滿意,現介紹如下,以供參考。 組成:生白朮30~60g,炒枳殼15~30g,荷葉10g,冬瓜子15~30g。 用法:日1劑,水煎分早晚空腹服。 功效:健脾升清,降濁通便。 方解:方中以生白朮健脾益氣,燥濕通便;配炒枳殼寬腸下氣,伍荷葉升舉清陽、兼可利水,二者相伍有欲降先升之理,又合中焦脾升胃降之機;佐冬瓜子清利腸中積蘊之濕熱。諸葯相合,共奏健脾助運、降濁通便之功。加減:若舌苔厚膩者,加炒萊菔子以消積導滯;若大便不幹,但無力排便者,加黃芪以補益中氣;對部分頑固性便秘者,可「對症」試用本方。 總之,運用白朮通便,一要生用,二要重用,三要辨證而用,四要對部分頑固性便秘「對症」試用。
推薦閱讀:
※益生菌的作用和吃法
※【野菜系列】馬齒莧有毒嗎 馬齒莧的副作用有哪些
※草莓果的功效與作用
※2018年將迎史上規模最大解禁 解禁潮具備雙刃劍作用
※【毛豆】毛豆的做法大全,毛豆的營養價值,毛豆的作用與功效
TAG: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