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傳講】《維摩詰經》第7課完整版!及時複習!速速轉發!
今天繼續講《維摩詰經》,在講《維摩詰經》之前,我先說幾句。
第一件事情,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包括學校在內的不同團體,都開展了一些讀書活動。
學習很重要。為了遣除眾生相續中的無明黑暗,我們應該多出一些書,並且還要讀書,這是至關重要的。
如今這個時代,可稱為「娛樂時代」。大家都沉溺於五花八門的視頻、音頻,親自去閱讀有意義、有價值的書的人可謂鳳毛麟角。
我們現在學習《維摩詰經》,就是希望大家能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的智慧。同時,我們也有必要參閱各種與《維摩詰經》相關的古大德講記,以及現代人對《維摩詰經》的解釋。同時,還應該將自己學習的點滴感想與體會都記錄下來。
如果針對《維摩詰經》的每一品,都能寫一篇總結性的感想之類的簡單論文,那再好不過。這樣的學習,就是穩紮穩打的,而不是浮光掠影式的。
當然,這不是強制性的規定。我始終認為,在學習一部論典期間,這樣做非常有必要。
有時候,包括我剛才念傳承時都在想,在短暫的人生當中,能擁有讀誦、思維大乘經典的機會,並能常常串習,念念不忘地修行,具有非同凡響的意義。我自己也很歡喜,發自內心地歡喜。
第二件事情,在座各位應該清楚,現在是21世紀。21世紀的佛教徒與以往傳統佛教徒相比,也許在某些方面應該有所差異。
為何這樣講呢?因為,過去時代的傳統觀念,相當一部分是存在於一些形式與儀軌的念誦當中,或者通過某些特殊的聚會,就完成了佛教的教義。傳統佛教的生命,就這樣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但在如今的21世紀,全球已經進入到全面開放,各種文化都相互融合的特殊時代。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大環境里,每個人手裡,都掌握了海量的信息。作為佛教徒,我們的首要任務,是通達佛教所講的精髓,所以更要提倡聞思修行。
過去信息比較閉塞,佛教徒念佛,大家都很虔誠,這樣一心念佛就可以了。參禪也是如此,只需一門深入地直接參禪、打坐。
但事到如今,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參禪,為什麼要念經的道理顯得尤為關鍵。如果對佛理一竅不通,就很容易產生懷疑,甚至有被社會拋棄的危險性和可能性。
因此,21世紀的佛教徒,不僅要秉承古代一脈相承流傳下來的所有儀式與傳統行為,不能隨意捨棄。更重要的,是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要永葆學習的能力與習慣。
我認識的有些佛教徒,尤其是某些居士團體,近十幾年以來,大家都非常精進。
昨天,有個很有智慧的人給我說:「哇,你們外面的有些團體學習非常棒!」無論是平時的學習、小組的研討,包括自己的寫作,做功課等等,都令人十分佩服。
我自己也認為,在當今時代,佛教徒既要懂得傳統文化,更要注重知識的更新換代,這樣一來,佛教教義就能緊跟時代,不會因為理念陳舊,與發達的新科技不相匹配,而遭致拋棄或淘汰的命運。
我在16歲之前,都是一個牧童,懵懵懂懂、茫然無知。除了每天在山上拿著轉經輪和念珠,與藍天白雲作伴,與松鼠、旱獺、氂牛為伍,其他都一無所知。雖然之後進入了學校,讀書卻讀得很差。現在特別後悔的事情,就是那時候沒有好好學習。當然,那時候也沒有很好的學習環境,連學藏語的環境都十分勉強,漢語、英語就更不用說了。整天都在打球、打架中度日,經歷了很多的不愉快。
按理來講,童年時代是非常珍貴的。但以這樣的方式度過,確實非常惋惜。看到現在有些學校的學生從小就開始讀書,並能遇到稱職負責的老師,就特別羨慕。
我經常想,如果我能從六七歲就開始讀書,那在我上小學的年齡,就已經中學畢業了,那多好啊!但人生總會有很多無奈。
不過,雖然在學校表現不是很成功,但後來出家以後,也即從85年到這裡至今,自己確實比較認真地一直在堅持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越來越深深地體會到佛教的深不可測與浩瀚無垠,也越學越有勁頭。這不是我為了鼓動大家學佛而口是心非地信口雌黃,而確實是我的親身體會。無論是在什麼樣的人面前,如果我要說真心話,我都可以這麼說,這是我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沒有任何的諂曲之心,這樣的體會非常強烈。正因為如此,所以我非常想讓大家堅持學習。
本來還有兩三件事情要講,但我害怕講不完,那就明天再說吧!總而言之,作為佛教徒,首先要愛讀書,做一名終生學習、終生修行、終生利他的佛教徒,是非常有意義的。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
佛陀告訴寶積菩薩,直心是菩薩的剎土。當菩薩成佛的時候,不諂曲的眾生,將轉生到這個國家。
現在正在講心凈國土凈。將來的菩薩剎土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前面也講了,空中樓閣是子虛烏有的。就像世間辦一所瑜伽館或咖啡館,也要根據受眾群的喜好與階層,而設計、裝修自己的場地。同樣,作為一名菩薩,肯定要設計自己將來的剎土。那麼,未來的剎土是什麼樣子呢?其實,剎土裡面的眾生,都是通過修行而來的。
修行很重要的。修行比較好的人,感覺哪裡都是清凈剎土。去到城市會感慨:啊!城市裡很好啊!眾生個個都像菩薩一樣。如果住在寂靜處,也會讚歎:啊!喇嘛欽!這裡很舒服啊!接觸任何人,都感覺對方像菩薩一樣善良。在他的境遇中,一切人和事都是美好的。
反之,如果我們自己的精神有問題,則看見每個人都像魔女魔鬼,面目猙獰、面露凶光。去到任何剎土,都感覺像是荊棘屋,不禁毛骨悚然。很多人的修行,與心情關係密切。如果心情非常……(咳嗽喝水)
所以,《維摩詰經》現在所講的清凈剎土,其實是眾生的一種自現,與密宗《大幻化網》裡面所講的自現剎土比較接近,但並非完全一模一樣,但正在逐步靠近密宗的說法。其實,這樣也符合推理。否則,如果真的有一個實執性的剎土,則在凈見量面前很難成立。
「直心是菩薩凈土」,所謂直心就是無有諂曲之心,如《俱舍論》中所說,無有諂曲之心,即為菩薩剎土。
「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這句的意思是,菩薩成佛時,無有諂曲之心的眾生會來到其面前。由於在因地時修持了無有諂曲之心,將來在你所創造的凈土中,也必然悉數感召無有諂曲之心的眷屬。
阿彌陀佛的凈土莊嚴,與阿彌陀佛的前世願力有相當大的關係,原因也即是如此。因此,修持直心,無有諂曲之心的眾生將來也會顯現在你的國土中。
具體而言,直心也即真誠、誠實之心,無有狡詐、諂誑和欺騙,心地清凈而純真。《二規教言論》中有一品專門講了正直之心。不過,有些人自稱心直口快,無論貪心、嗔心都毫不掩飾,看到他人過失也口無遮攔。其實,這倒不一定是此處所講的直心,很多時候這只是沒有智慧的表現,所思所想一概在別人面前暴露無餘而已。有智慧的人應當區分場合,就像華智仁波切在《前行引導文》中所講的,有時候心有所慮而嘴上不宣,有時候說說便罷而並不付諸實施。比如,有些人生起嗔恨心後,雖然很難控制情緒,但除了在口頭上惡狠狠地說「我要打你」、「我要殺你」,而並不會真正付諸實際。
所以,此「直心」非彼「直心」,此處所講的「直心」,是修行人應當具備的正直之心。正如溈山禪師云:「夫道人之心,質直無偽,無背無面,無詐妄心。」意思是,修行人的心,正直、清凈而不虛偽,不會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表裡不一。
這樣的眾生,將來會轉生到菩薩成佛時的剎土中。換句話說,自己先求這樣的心,將來自己的佛土就會感召這樣的眾生。
以上是第一種心,前輩祖師都認為,直心是根本,有了直心作為根本,才能有深心。
深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
深心,在藏文中是「勝解信」,形容道心堅固、穩重,不容易被他人所改變。深心不是簡單、膚淺之心,心態不穩而起伏不定,始終無法安住。菩薩凈土中的眷屬,修行之心都專註而穩固。由此深心,也就是說,由於道心堅固,各種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也悉皆具足。
所以,菩薩應先有直心,在此基礎上再有真誠、堅實的勝解信。
勝解信不是僅僅掛在口頭上的,(上師念藏文),如《薩迦格言》云:「愚者學問掛嘴上,智者學問藏心底,麥秸漂於水面上,寶石沉沒於水底。」比喻一些智慧淺薄之人,略知皮毛便夸夸其談,就像麥秸只會浮在水面上一般。而智慧盈滿之人,往往深不可測,就像寶石一樣沉在水底,必要時智者一定會滔滔不絕地講出來,沒必要時智者絕不會自我炫耀。
修行人就應當這樣,首先要具有直心,而後再具有深心。如僧肇大師言,這本身是一種修行次第。
菩提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
有了直心和深心以後,就應當發無上殊勝菩提心。眾所周知,發菩提心的內涵是,從現在開始,我要發誓度化天下無量無邊的眾生,為此,而成就圓滿正等覺的佛果。
菩提心就是菩薩凈土,當菩薩成佛時,剎土中全是大乘佛子,而沒有一個小乘佛子。就像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中除了具足利他之心的菩薩之外,沒有惡趣眾生、邪見者以及聲聞緣覺。
所以,現在發無上菩提心,此即為我們的道場。
我們常說,「直心是道場」。這句話有很深刻的含義。許多人在聞思修之前對此只了解字面意義,經過聞思修之後會明白,先修般若波羅蜜多,或先修無上菩提心,都具有無比特殊的功德和利益。
每次講經說法,都會提醒大家發菩提心。而菩提心的具體內容此處不作廣講,很多大乘經論中講得很清楚,包括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分類和界限等等。這裡是告訴我們,修菩提心將來就會得到大乘佛子之佛果。
依次具有以上三種心——直心、深心、菩提心,這是大乘佛法的修行次第。對我們而言,首先做人應當具有正直而不諂曲、無有狡詐之心的人格;在此基礎上具有勝解信;然後按照大乘佛教的教義,發起無上菩提心。這就是對每個佛教徒的基本要求。
有了以上三種心以後,就開始講六度萬行。首先是布施波羅蜜多。
布施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舍眾生來生其國;
當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舍的眾生都轉生到他的剎土。
布施是什麼呢?就是菩薩的剎土。此處說法與顯宗不同,顯宗不會說布施是剎土,但是布施的確會在將來創造自己的剎土。將來自己成佛的剎土中,一切眾生都沒有吝嗇心、具有舍心。
藏族有一句形容吝嗇心的俗語:「拔出鼻孔里的毛,眼裡會流下淚血。」不知對應的漢語怎麼說,它的意思是,拔出鼻孔里的毛時,就會因為感到疼痛而流淚,就像有些人稍微做一點小布施就心疼不已。比如幾個人一起吃飯,買單的人掏一點錢都非常傷心。
常作布施之人,將來成佛時,周圍不會有吝嗇之人,全是大方捨得之人,吃完飯都搶著付錢(眾笑)。三、四個人搶來搶去,實在沒辦法,餐廳老闆就建議說:「那你們以後每天輪流付錢吧。」(眾笑)老闆這樣說當然是有目的的。(眾笑)
無論是財布施還是法布施,將來成佛時所有眷屬皆是能捨得的。如吉藏大師在《維摩詰經義疏》中所說,將來成佛時,這些接受布施的眾生都能「同生彼國」。
比如,今天以財布施利益五百人,以此因緣,將來這五百人都能轉生至同一清凈剎土。法布施也是如此,凡是與法結緣之眾生都將一起轉生至同一剎土。《百業經》中就描述了這樣的公案: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曾用身體對五個夜叉進行布施,後來佛陀成佛之時,這五個夜叉轉生為五個婆羅門,成為佛陀座下的五比丘。所以,現在的布施行為,能為將來成佛與剎土種下善妙的因緣。
其實,布施極為殊勝,能讓每個眾生都心生歡喜。《大智度論》中也講過,布施無論大小,接受布施的眾生,包括旁生或怨敵在內,無不生起歡喜心。所以,有時候如果其他方法都不能奏效,最後也可以嘗試做一些布施。儘管布施的對象並不一定會存感恩之心,但總體來講,眾生對於布施還是樂意接受的。
有一次,我在家裡處理一些雜物,寺院里一個喇嘛對我說:「不能用的都給我吧,我再把它們分給其他人,他們都會歡喜的。」我說:「不用吧,這些東西好像一點用處都沒有。」但他仍然堅持:「沒事,肯定會有人需要的。」所以,布施的時候,有些東西對這個人來說沒用,但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恰好是雪中送炭,直接或間接都能對眾生產生利益。
我們在因地時學會布施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將來慷慨之士都會來到自己的國土中。否則,如果自己身邊充滿吝嗇鬼,那這個剎土就有點可怕了。(眾笑)
接下來講持戒。
持戒是菩薩凈土, 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
「持戒是菩薩凈土」,這個講法挺好的,即行持戒律就是菩薩的剎土。菩薩成佛的時候,行持所有的十善道,滿眾生的願,並讓這些眾生都轉生至其國土中。
僧肇大師也曾說過,無量戒律歸根結底都攝於十善道之中。本來包括菩薩戒、別解脫戒在內的所有戒律數量眾多,但是,所有戒律都可歸於行持十善道之中。
十善並不僅僅是佛教教義,也是人類共同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全世界任何國家都會達成共識,對本國民眾而言,誰都不願意接受十不善業,無論是殺人、偷盜、邪淫、妄語、粗語、離間語,還是貪心、嗔心、邪見。對此,各個國家均大同小異,最多是在具體規則上稍有差別。
佛陀所宣講的這些道理可謂放之四海而皆準,無論是否佛教徒,也不管有沒有受持戒律,任何人只要行持非法,就毫無疑問地會在心識上種下惡的種子;相反,凡是行持十善,也會自然而然地帶給自己的生命極大的利益。所以,持戒不可或缺,而行持十善又是持戒的根本。
這裡並沒有講更高級的菩薩戒和密乘戒,只是強調行十善道,以大乘的方式滿足眾生的願望,以此因緣令之轉生到這個剎土。
下面是講安忍。
忍辱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
安忍是菩薩的剎土,當你成佛的時候,「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
安忍的確也很重要,如果經常修安忍,生生世世都將感召莊嚴之相。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也講:「忍感妙色善士喜。」安忍能感得妙色,生生世世相貌莊嚴。「善士喜」,所有的人都喜歡你。相反,如果未修安忍,則會面相醜陋,令人嫌棄。雖然色相乃假合之物,但無論古今,人們都比較看重相貌。不論男女,如果長得美貌帥氣,那一般會在這個世上比較吃香。不過總的來講,相貌莊嚴之人,也容易傲慢,常常顯露於人前而不自知。
實際上,莊嚴之相也是由自心而產生的。這裡講「忍辱是菩薩凈土」,也即通常所說的「相由心生」。西方有一個與此類似的故事:一名畫師打算畫一幅以宗教人物為題材的畫作,他需要天使與魔鬼兩個模特,於是便四下尋找。不久,他找到了一個10歲左右、相貌可人的模特,創作出了一副非常成功的天使畫作。接著,他又去為魔鬼尋找模特,但一直未能如願。一晃十幾年過去了,一次,畫師在一個酒吧里看到一位長相十分醜陋、恐怖的人,並把他作為魔鬼畫作的模特,而這幅作品也獲得成功。然而,令畫師難以置信的是,這兩個模特竟然是同一個人!原來,這名年輕人原本在十歲時心地善良,因其善心善行,所以擁有一副天使般的面孔。然而後來由於教育等各種際遇,他染上了酗酒、賭博的惡習,無惡不作,並最終淪落為無所事事的流浪者,由於惡行累累,如今他已變得像魔鬼一般醜陋。
暫且不論這個故事的真假,佛教里也經常講「萬法唯心造」。的確,這一點從我們自身的經驗也可以看出來:如果一個人心地很善良、助人為樂,那大家都會喜歡他,即使他長得不夠好看,也能給大家留下一種非常好的印象;而對於無惡不作之人,即使他的相貌不錯,人們也會害怕他、遠離他,最終連他自己也會覺得像魔鬼一樣。所以,哪怕只是就相貌而言,修持安忍也會非常有意義。
世間人貪著的相貌、長壽等福報,若沒有修安忍,今生來世都很難得到。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也說:「生生修忍得,貌美無病障,譽雅命久長,樂等轉輪王。」生生世世修持安忍,就會相貌莊嚴、身體健康、壽命長久、美名遠揚,就像國王一樣在即生中無需勤作、自然而然地而獲得財富等各種圓滿。
很多人都十分在意自己的相貌、健康、名聲,以及自己能否「長久住世」。有些愛發脾氣的人會說:「你們要注意哦,不要讓我發脾氣,否則,我不一定長久住世,會示現圓寂的!」但實際上,也許整天發脾氣,正是短命多病的主因。我們往往會把很多問題歸咎於別人,但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與自心有關。
精進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
精進是一切功德的來源。如果一個地方有精進之行,那就是菩薩的剎土。當菩薩成佛的時候,所有精進的眷屬都會聚集在這裡。
不管是我們的法師,還是世間的老師,個體之間都有差別。有些老師周圍的眷屬,全是不精進的懶惰者,於是只能天天用鞭子抽:「啊,你們怎麼不精進呀,就知道睡懶覺,今天全班的人都沒有來,為什麼!」
有些老師甚至會因此哭泣:「我怎麼這麼倒霉,全學校所有不聽話的孩子都在我面前,他們又難看又愚笨又痴呆……」(眾笑)
其實外境都是心的顯現,也許是由於你前世不精進,現在你的眷屬也全都不精進。就像一名企業家,他周圍人的水平和他自身也密切相關。所以,作為管理者,也需詳加思索,你周圍的眷屬是美好的還是醜陋的?假如是美好的,一半歸功於他們,一半歸功於你自己。總之,如果我們自身精進,就會感得眷屬精進。
很多經論當中講,精進跟善法有直接的關係。《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云:「譬如風吹火,隨小漸成大,精進亦復然,善法而增廣。」比如風吹火的時候,雖然最初的火勢很小,但會漸漸增大,變成熊熊烈火。精進也完全一樣,哪怕是很微小的一個善法,但是通過精進修持,也會越來越增長廣大。
同樣的道理,精進的人即使不是很聰明,但因為努力,他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當中,不斷生燃出智慧的火焰。
相反,如果你極其懶惰,那即使你自認為很成功,實際上,無論世出世間法,你都根本不會有任何長進。
佛教團體也不能特別懈怠,在短暫的人生當中,大家還是需要精進努力。雖然,嚴格按照大乘佛法中真正的精進波羅蜜多來行持,對我們而言並非易事,但我認為,對自己起碼的要求還是應該有,每天最好能給自己制定行持善法的任務,這樣方能精進起來。
有時我們也需要有一些壓力。在網上聽課的道友,再忙再累都一直強迫自己努力堅持聽經聞法。我尤其佩服那些在時差不同的各個國家想盡一切辦法堅持聽課的人。有些人即使由於各種原因,當天實在無法聽課,第二天也會及時補上,一堂課也不會落下。這樣的精進十分值得讚歎!
在聞思修行佛法時,如果沒有這種精進,那我們就跟不懂事的孩童無有差別。如果沒有老師和父母的管理,這些孩童就會整天沉溺於玩耍,最後可能連小學學業都難以完成。
我以前在微博上也發布過類似的信息:凡夫人就象一群調皮、不懂事的孩子,如果沒有老師和家長的引導,除了天天在五欲妙樂中嬉戲之外,不會自覺學習文化知識。
如果堅持精進聞思修行已經成為習慣,那麼想不精進都不可能。當看到眾生處於水深火熱當中,深知短暫人生的無常性,精進的人一定會以最大的努力去行持善法、利益眾生。
禪定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
禪定就是菩薩的剎土,就禪定就是菩薩的剎土,當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攝心不亂」,在藏文,或是唐譯版本,或者是吳支謙翻譯的版本中所用的詞語是「正知正念」。也即以正知正念入定的眾生會轉生到這個剎土中。
「攝心不亂」和「正知正念」的含義相同。如果我們的心一直散亂,則無論做什麼事都無法成功。當然,「攝心不亂」不是讓你安住不動、天天禪定,而是讓我們在行持任何善法時,心一定要專註。念咒語,就好好地念;聽課,就專心地聽;發心做事,就認真地做。總之,無論做什麼都需要非常專註。否則,沒有禪定和正知正念的人,做事情就如蜻蜓點水、浮光掠影一般,沒頭沒尾,毫不專註,所做的事情最後也很難圓滿。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應做什麼以及該怎麼做,都要以正知正念來攝持。要講課,就一定要認真、專註地完成;要聽課,也應從頭到尾專註地聽完。
聽課時,也許會遇到聽不懂的道理,法義無法立即融入自心,但你要了知:「這些道理是佛陀留下來的真正的智慧,我必須認真專註地聽聞。」如此要求自己很有必要。有時候,我閱讀一些東西方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書籍,也覺得難以理解,但我認為開卷有益,所以仍然專心致志地堅持讀完,結果往往受益匪淺。
其實,每個人都應該反觀自己,用正知正念來觀察自心。如果心沒有專註,任何事情都很難善始善終。現在有種說法叫:多元化時代。因為信息非常發達,一個人可以同時拿著不同工具,一邊刷微博,一邊看電視,一邊給別人打電話、發信息,心完全散亂、不專註,所做的事情效率也不高。而只有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地把一件件事情認真、專註地進行,才能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
前輩大德的許多格言都在指導我們怎樣攝心不亂地做事。比如,走路時,一隻腳穩穩地踩在地上,另一隻腳才能抬起。沒有智慧之人,同時做一大堆事,結果一件都做不好,這是非常不合理的。所以,修行也應當「攝心不亂」。目前,關於「攝心不亂」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方法,也都是不錯的。有些人把一些禪修方法用於世間,並且,這樣的方式被大眾廣泛接受。
對於各地發心人員來說,無論是在何種發心崗位上,都是自己選擇的,而不是像監獄裡的囚犯,被迫勞動。所以,既然是自願選擇,那就應當「攝心不亂」地認真對待,這非常重要。很多人經常自詡為認真之人,但是不是自以為是,是不是名副其實,大家唯有時刻反觀自照方可清楚辨別。於我而言,無論是講課、翻譯還是其他事,我都會盡己所能地認真對待。
以上是講「禪定」,「攝心不亂」即是禪定。
智慧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
智慧是菩薩的凈土,當菩薩成佛的時候,正定眾生會轉生到這個國土中。
「正定」,按照窺基大師的解釋,應當理解為,由於眾生具有不同根機,一些眾生具有真正的禪定智慧,而一些眾生稍遜一籌,更多的眾生則是散亂度日,故而依照根機可以將眾生分為正定眾生、邪定眾生和不定眾生。其中,證悟人無我的是正定眾生,這部分眾生能轉生到這個國土中。
此處的「正定」或「智慧」,並非平時我們所說的「小聰明」,而是證悟空性的智慧。證悟空性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它對每個人而言都格外有意義。
《宗鏡錄》中云:「五度如盲,般若如導。」意即五波羅蜜多好比盲人,般若則如導師一般。其中對此有很好的闡釋,比如,如果不以般若攝持布施波羅蜜多,則財富等果報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耗盡,無法延續下去;持戒雖能使人轉生善趣,但在感召短暫的果報以後也會終結;安忍雖令人相貌莊嚴,但幾世之後也會煙消雲散;精進雖能令今生來世獲得諸多功德,但瞬息之間也會消耗殆盡;禪定雖在生生世世中具有攝心的作用,但若無般若波羅蜜多的攝持,也只淪為世間的禪定,最多轉生至色界、無色界等,而無法脫離輪迴。
所以,只有真正通達心的本性,並以般若之大力攝持一切所造之善根,方可令善根在乃至成佛之前都不會消失。就像一個大手大腳的人,會很快將手中的財富揮霍一空,但如果將錢財存放在可靠的銀行里去獲得定期的高額利息,財富才不易耗損。故《宗鏡錄》又云:「若萬善無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無為果。」所有善根如果沒有般若的攝持,就會成為有漏的因,轉瞬即逝。「不契無為果」,不會契合無為之果。
其實,我們現在所積累的每一個善根都需要以般若波羅蜜多來攝持,如此才能轉變為長久的成就之因,這非常重要,也是眾多高僧大德經常強調一定要修持般若波羅蜜多的原因所在。如果沒有般若波羅蜜多的攝持,那我們的布施、持戒等六度萬行,都會失去究竟意義,希望大家懂得這個道理。
如果沒有空性智慧的攝持,隨著我們的色身不斷在六道輪迴中轉換,有些有漏的善根、美妙的身份,到了一定時候就會消失無蹤。以射箭為喻,就是「強弩之末,不能穿縞」,箭的力量會漸漸消失,最終墜落於地。相反,如果箭能夠被一種特殊力量驅動,則可以一往無前,直至遠方。同理,我們所作的布施等善根屬於福德資糧,本來無法長久,但如果以般若波羅蜜多為伴,那麼,這些善根乃至成佛之前都不會耗盡。
建議大家方便之時閱讀一下《宗鏡錄》,書中對很多經論教義作了解釋,彙集了前輩大德的諸多智慧教言。
接下來講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舍眾生,來生其國;
四無量心就是菩薩的剎土,當菩薩成佛時,具有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眾生將來此國土。
大家都知道,修菩提心的前提是修四無量心。現在學院的各個班級都在修四無量心,聽說效果很好。建議大家在修持的時候,要參考阿瓊堪布的《前行備忘錄》,其中的修法非常細緻,相當有加持力。大家對四無量心的修法應該都較為熟悉,故不廣說。
然後講四攝。
四攝法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
所謂四攝,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和同事。四攝法是菩薩的剎土,當菩薩成佛時,依四攝法而解脫的眾生將轉生於此國土中。
《大乘經莊嚴論》對四攝講解得頗為細緻。
今天是不是講得太快了?因為我一會兒還有事情要處理,翻譯如果跟不上請諒解。(上師喝水)今天我沒怎麼喝水(眾笑)。以前上師如意寶講課時,我作同步翻譯,上師有時講得特別快,我就會感覺上氣不接下氣,所以,同步翻譯的確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我深表理解。
六度和四攝中都包含了布施,其差別在於,六度的主要目的是遣除眾生饑渴的痛苦,四攝不但要遣除眾生的痛苦,還要攝受他們並將之安置於解脫道。
愛語,即說和藹語、柔和語或柔軟語。當然,愛語在顯現上並非都是甜蜜的語言,有時,為了利益眾生,愛語不一定顯得非常溫和。只要能度化眾生、調伏其心的語言,都可以被稱為愛語。
利行和同事則無需解釋太多,大家應該都十分清楚。利行,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利益他人,這樣一來,眾生也容易接受。同事,就是以身作則、身教為主,希望眾生做什麼事情,自己也要同時去做。比如,如果一名老師,自己經常去酒吧等娛樂場所活動,卻要求學生好好看書、認真學習,學生們又如何能從令如流呢?反之,如果老師潛心學術、熱衷學習,那學生自然而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熏染。相信大家都能明白此理。尤其是立志於度眾生的發心菩薩,度眾事業是與自己的行為密切相關的。面對重要之事,不要光是嘴上說一說,最好都能親歷親為,這也是我的信條。
當然,退而求其次,若只能夠口頭上說說,也聊勝於無。我曾和一個堪布開玩笑:「你經常妙語連珠,頭腦中也充滿奇思妙想,但做的事情好像很少。」他說:「頭腦里不想,口頭也不說,那更不行,能說一下也算不錯。」(上師笑,眾笑)我說:「你說得也對,但最需要的是做,而不光是想一想,然後口頭上說一下,只是點到為止,我們需要付諸於行動。」
比如布施,假如一個眾生非常可憐,而我們卻只是心裡想一想,口頭說一說,並沒有親力親為去布施,這種「畫餅充饑」的做法,又怎能遣除眾生的痛苦?
六度四攝的菩薩行為中,除了布施、愛語、同事,更重要的還是親自去做利他的事情,哪怕點點滴滴,也要自己去做,應該勤快一點!
我們很多菩薩就很好,學院大多數道友沒有傲慢心,也不端架子,什麼事都儘力去承辦,這是很好的風氣。如果實在做不到,盡量直說:「這個事情我沒有辦法。」那也很好。
現在有些人卻不是這樣,表面看來答應了,但內心卻根本不願意幫助眾生,故而一直拖延,這就不是具足修行人的風範。總之,在做事的過程中,比心有所想、口有所言更重要的,是言出必行。
方便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
善巧方便是菩薩剎土。成佛的時候,對什麼事都要有一種善巧方便。藏文里還講到善觀察。好像唐譯(不同的譯本解釋不同)里說的是「無礙」。一是具足方便,二是善於觀察。具足以上功德的眾生,便會來到這個國家。
無論做任何事情,若具足善巧方便,雖然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但結果卻善妙美好。
窺基大師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還講了「迴向」和「拔濟」。「迴向」是很好的利益眾生的善巧方便。「拔濟」,即拔除、救濟一切眾生的痛苦與災難,諸如放生,扶貧等等,都是很好的善巧方便。
善觀察,前來的這些眾生都善於觀察。因為你在因地的時候具有方便和善於觀察,到了果地時,相應的菩薩也會前來。所以,我們現在做事時,具有方便和善於觀察真的很重要!
同樣一件事情,若承辦者既有方便,又善於觀察,則做起來得心應手,結果也水到渠成。倘若不具足方便和善於觀察的能力,則做任何事情都舉步維艱。
世間事如此,出世間的修行也是一樣。若能以菩提心、三殊勝攝持,即使一個微乎其微的行為,其結果也無比廣大。如果沒有善巧方便,或許做事就不是那麼圓滿。
哪怕想到一句「嗡嘛尼唄美吽」,其果報也不可限量。我小時候經常念「嗡嘛尼唄美吽」,還寫在手上、懸崖上,並刻在石頭上。據經論記載,眾生看到或聽到「嗡嘛尼唄美吽」這個咒語,功德無法蠡測。所以,會操作電腦的人,應該多依靠各種視頻、音頻,廣為傳播藏文的「嗡嘛尼唄美吽」。
即使對方沒有信心,但在他打開手機和電腦時,僅僅在他眼前晃一下也可以。如果實在太忙,也可以忙中偷閑地利用發微信的機會傳播此咒。
如果有人在微信上找我,剛好趕上我特別忙,實在沒時間回復,我也不管對方愛不愛喝咖啡,先發個咖啡的表情過去。但對方看見咖啡並沒有什麼用,如果發「嗡嘛尼唄美吽」,就能為別人種下一個善根。所以,我們要具足善巧方便。
如同發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議一樣,具足善巧方便,也能獲得不可估量的利益。在佛教里,特別是在密宗里,就有特別殊勝的善巧方便。
前兩天我們講《大乘經莊嚴論》時也說到:具有智慧沒有方便是束縛,具有方便沒有智慧也是束縛。方便和善巧很重要的原因也在這裡。這裡講到,具有方便無礙的眾生將轉生其國。
三十七道品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
菩薩成佛時,具足行三十七道品的眾生將轉生其國。具體來講,三十七道品即:小資糧道時具足四念處;中資糧道時具足四正勤;大資糧道時具足四神足;加行道暖位、頂位時具足五根;忍位、世第一法位時具足五力;一地菩薩(見道)時具足七覺支;二地到十地具足八正道。
關於三十七道品,《智者入門》中講:大乘的三十七道品和小乘有所不同。比如四念處,小乘是觀自己的身體、感受、心念等等,而大乘是觀自他一切眾生。再如,在小乘中,「苦空無我」就算勝義諦,但大乘卻認為,名言中一切如夢如幻,勝義中連「苦空無我」也不存在。諸如此類,《智者入門》講了很多道理。
不知道你們看《智者入門》沒有,可能排版時文字太小的原因,(漢文)印刷出來很薄很薄的一本。我看到英文版好像有很厚的三本書。這本書早已經翻譯了,但不知道大家學了沒有,僅僅翻譯卻沒有人學,那也起不到什麼作用,大家也不能懂得其內容。如果真的講了、學了,才能體現其價值。
以前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許多經論被翻譯出來,卻全部束之高閣,沒有人學習,實在很可惜!我去西方有些大學的時候,也發現很多學校都有《中觀莊嚴論》、《中觀寶鬘論》、《寶性論》等等。我問他們的一些教授,《中觀莊嚴論》中是怎麼講中觀總義的呢?教授也是用「善巧方便」來回答(眾笑)。「善巧方便」知道嗎?所以,我認為,在短暫的人生中,學習並通達這些論典的內容,價值不可估量。
迴向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
迴向很重要。《華嚴經》也講:「菩薩願力遍一切,譬如真如無不在,若見不見念悉周,悉以功德而迴向。」意思是,菩薩通過願力迴向以後,無論見到或見不到的眾生,都能得到利益。比如我們今天以《普賢行願品》作迴向,就能使能見與不能見的眾生皆得利益。
這裡也講到:「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所以菩薩的迴向非常重要。
說除八難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
宣說除掉八難,是菩薩的凈土。八難,即八無暇,暇是閑暇之意。這種菩薩成佛時,其國土中沒有三惡趣——有些版本里是說沒有三惡(沒有說八難),但其實三惡趣和八難中都包含了三惡趣。藏文中沒有說」三惡趣」,而是說沒有「一切惡趣」,意即此國土沒有八難——三惡趣(地獄、餓鬼、旁生)、長壽天、邊鄙地、佛不出世、(上師念藏語)、邪見、業際顛倒、喑啞。
《大圓滿前行》中講到:「地獄餓鬼及旁生,邊鄙地及長壽天,邪見不遇佛出世,喑啞此等八無暇。」
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
自己守持戒律,不說別人的缺點和過失,這就是菩薩的剎土。這種菩薩成佛時,國土中連犯戒的名稱都聞所未聞,「犯禁」就是犯戒之意。
我們不但自己要守持戒律,也不要說別人的過失。有些守戒的人很傲慢,總愛講別人的戒律不清凈云云。其實,除了管理者有時不得不說之外,一般人最好不說別人的過失,如此,將來所成的國土才會變成這樣——連犯戒的名稱都沒有。
如果自己天天說三道四,同時為非作歹,不守持戒律,還詆毀別人,說這個不清凈那個不清凈,那以後你的剎土不知道會變成何番光景。
十善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諍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
「命不中夭」,壽命不會中間夭折,這是不殺生的果報;「大富」,有大財富,是不偷盜,斷除不與取的果報;「梵行」,即梵凈行,是不邪淫的果報,國土中的所有眾生,都行持清凈梵行;「所言誠諦」,是不妄語的果報;「常以軟語」,是不粗語的果報;「眷屬不離,善和諍訟」,是不說離間語的果報。由於因地時不說離間語,故而眷屬都不會離開,而且即使有一些爭論,也很容易調解;「言必饒益」,是不說綺語的果報;「不嫉」,是不貪的果報,因為嫉妒大多是以貪心引發;「不恚」,是不嗔、沒有害心的果報;「正見眾生」,是沒有邪見的果報;「來生其國」,行持十善法的眾生就會轉生到這個國土。大概這樣解釋也可以吧,這些應該不難,比較容易明白。
推薦閱讀:
※發心文八法複習(1)
※勃艮第:WSET三級學習筆記。
※考點複習 · 下丘腦與腺垂體
※鉗工複習題3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專項複習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