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郡望和堂號是怎麼來的?有什麼關係?

談到我國的姓氏,很容易使人想到一直在我國流傳甚廣的郡望堂號問題。在過去民間嫁娶的名帖上或官宦人家的府第,往往在自己的姓氏之前,還要冠以一定的名號,如「隴西李氏」、「三槐堂」、「彭城劉氏」、「汝南周氏」等等。這些在姓氏以前的「隴西」、「三槐」等代表什麼?其實,這就是郡望、堂號。

所謂郡望,就是指某一姓氏在某一地區地位最高的家族。在姓氏發源以後,由於不同的原因,同一姓氏不可能居住在同一地方,而居住在不同地方的同一姓氏的人,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社會地位不可能完全一樣。因此,那些地位比較高的人為表示自己這一支高於其他地區的同姓人,便在自己的姓氏前加上所居住的地區(郡),這樣就有了郡望。如上述的隴西李氏,即居住在隴西地區(今甘肅天水一帶)的李姓人,南北朝至隋唐時是李姓人中地位最高的一支,其他地區的李姓無一能與之相比。諸如此類的標榜郡望,在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有一定的實際意義。當時無論是選官還是婚嫁最重郡望門第,不同郡望的人即使是同姓,也不能擔任相同的官職;朝中最為顯赫的官位也只能由有最著名郡望的人來擔任;郡望較低的人無論才能多高,都是無法佔有這些位置的。當時在婚姻上也是如此。最著名的例子如《西廂記》里張生與崔鶯鶯兩家的婚姻,因為張生出身於西洛,不是海內望族,就無法與博陵崔氏這樣的著名郡望相匹配,因此才會有崔鶯鶯之母以門不當戶不對為由加以反對。唐末以後,由於「選官不問郡望,婚姻不分閥閱」,標榜郡望失去了實際意義,才使郡望的含義發生了變化。從此以後,郡望演變為姓氏的一種標誌,不管是不是居住在同一地區的人,都可以「言李必稱隴西,言周必稱汝南」,而不必在意真正的居住地如何了。

堂號則是郡望的進一步分化和發展,是某一郡望中某一房支的稱號。在某一姓氏中的某一支成為望族後,由於不斷繁衍發展和遷徙的緣故,往往會進一步分化為許多不同的房支和系派。這些房支和系派與郡望不同的人一樣,也會有貧富貴賤之分,為了加以區別,便在郡望之下出現了許多新的名號,這種名號有時稱為房號,有時則稱為堂號。如上述「三槐堂」本是王姓中的「琅邪王氏」的一個分支,北宋初年,這支人的開創者王祜在所住的庭院中栽植了三棵槐樹,以勉勵子孫努力仕宦位登公卿(槐樹在古代是公卿的標誌),此後,其子孫果然實現了他的夙願。為了紀念王祜,這支王姓人便稱「三槐王氏」,或王氏「三槐堂」。這裡的「三槐」或「三槐堂」就是這支王姓人的堂號。

我國姓氏中郡望堂號較多的是唐代的張姓,有43望之多,此外王姓也有32望。然而,今天的張姓則習慣稱16望,即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犍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河內、高平、百忍、金鑒。其中,除最後兩個是堂號外,其餘14個全是郡望;王姓則稱23望,即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平、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三槐、開閩,其中三槐、開閩是堂號。由於張、王二姓歷來就是我國的大姓,其郡望堂號也要較其他姓氏為多。

我國的不少姓氏只有一個郡望堂號,如丁氏只稱濟陽堂、於氏只稱河南堂、並氏只稱南陽堂、鄭氏只稱滎陽堂等等。至於宋元以後,人們對郡望、堂號的內容不再有所區分,把二者同樣作為姓氏發祥地的代稱,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1、堂號

「延陵堂」:季扎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想讓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壽夢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個哥哥先後為吳王,臨死時要傳位給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後人奉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時人稱其為「延陵季子」。

2、郡望

延陵縣:西晉時分曲阿縣置縣。

濮陽郡:晉代時改東郡置國,西晉末改為郡。此支吳氏,其開基始祖為廣平侯吳漢的裔孫吳遵。

陳留郡:西漢時置郡。此支吳氏是季扎的後裔,為東漢吳恢之族所在。

長沙郡:秦時置郡。此支吳氏系季扎之後,其開基始祖為西漢長沙王吳芮

推薦閱讀:

怎麼織毛線保曖鞋(
胸肌的輪廓怎麼練
被消極的情緒支配,怎麼辦?
沒有胸怎麼擠也擠不出來
【學佛問答】昄依之後今後應該怎麼做?

TAG:關係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