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庸

國學經典 中庸《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據《史記·孔於世家》記載,孔子的兒子名叫孔鯉,字伯魚;伯魚的兒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後,儒家分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從師承關係來看,子思學於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學於子思;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學派」的說法。後代因此而尊稱子思為「述聖」。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於秦統一全國後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於《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了。早在西漢時代就有專門解釋《中庸》的著作,《漢書·藝文志》載錄有《中庸說》二篇,以後各代都有關於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絕。但影響最大的還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與《大學》、《論語》、《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為「四書」之一,成為後世讀書人求取功名的階梯。朱熹認為《中庸》「憂深言切,慮遠說詳」,「歷選前聖之書,所以提挈綱維,開示蘊奧,未有若是之明且盡者也。)(《中庸章句·序》)並且在《中庸章句》的開頭引用程頤的話,強調《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都是實用的學問。善於閱讀的人只要仔細玩味,便可以終身受用不盡。程頤的說法也許有些過頭,但《中庸》的確是內容豐富,不僅提出了「中庸」作為儒家的最高道德標難,而且還以此為基礎討論了一系列的問題,涉及到儒家學說的各個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為「實學」,被視為可供人們終身受用的經典,這也絕不是偶然的。目 錄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最高的道德標準 誰能食而知其味 隱惡揚善,執兩用中 聰明反被聰明誤 牢牢抓住不要放棄 白刃可蹈,中庸難得 什麼是真正的強 正道直行,默默無聞也不後悔 君子之道費而隱 道不遠人,遠人非道 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行遠自邇,登高自卑 無所不在的道 天生我材必有用 治國平天下的法則 誠則明,明則誠 至誠可參天地 從一個方面下功夫 國家興亡,必有徵兆 不能只做到自我完善 真誠是沒有止息的 明哲保身,進退自如 不要自以為是,獨斷專行 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 聖人的偉大之處 弘揚德行的最高境界

ldm2124086 歡迎光臨


推薦閱讀:

中庸是如今所說的聖母婊嗎?
中庸詳解
《中庸》旨要(上)
經理學刊 - 意解中庸——幫你解讀《中庸》
劉宏毅老師講解《中庸》第54集

TAG:中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