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不準進入的日本皇宮核心區【組圖】
從地圖上看,東京皇居大概分成四個部分,其中外苑、東御苑和北苑是對外開放的,但是中心的宮殿部分(也就是那一大片綠色),一般是不準遊客進入的。
團隊旅行的遊客,一般都會去參觀皇居的外苑,那裡是24小時對外開放的,其中還有馬路貫穿。
皇居的守護神——楠木正成的雕像。
日本皇居的前身是德川幕府的統治中心——江戶城,後來明治天皇將其改為宮殿,二戰期間被美軍炸毀,上世紀60年代重建。這是江戶城的遺迹——辰巳櫓。
當初幾乎整個東京都被美軍給炸平了,戰後其他地方都建起了高樓大廈,唯獨皇居還保留著幕府時期的高牆深濠,看起來簡直就是兩個世界。
通向宮殿區的道路,前面一溜兒石頭據說產於福建省,是中日復交之後,中國政府作為國禮送給日本皇室的。在古時候,為了保護將軍不受忍者軍團的襲擊,江戶城周圍都鋪滿了碎石子路,這樣一來,就算是最厲害的忍者也不可能無聲無息的走過去而不被發現。
這是日本皇居的標準照:正門石橋和伏見櫓。每次天皇召見外國使臣時,皇室專用的馬車都是通過這個石橋進入宮殿的。
有的時候,宮內廳(專門管理皇室日常事務的部門)會特別開放石橋前面的一個小廣場,讓人們遠遠的觀看皇居最著名的「二重橋」。這也是一般遊客所能看到的皇居最內部的景觀了。
其實皇居的宮殿區也不是完全封閉,它一年對外開放兩次:一次是新年(每年1月2日早9∶30-下午3∶00),另一次在天皇誕辰日那天(12月23日早8∶30-下午1∶00)。每到此時,總會有大批的日本民眾擁入皇宮。不過我比較走運,日本的宮內廳特許我在一般時間進入參觀,於是有機會一睹日本皇宮的真容。
我登上了皇居二重橋,遠眺皇居外苑的廣場,下面的遊客看到二重橋上居然過起了人,紛紛舉起相機來給我拍照。
古典和現代相融合的皇居景色。
二重橋的盡頭,就是皇宮的中門了。
日本的皇宮是一組仿古的銅頂建築,面積大概有115萬平方米。正面叫做長和殿,南北長163米。裡面有石橋間、春秋間、松風間等宮殿。宮殿很長,但是不高,正好適應日本多地震的國情。
每年新年的時候,皇室全家要在長和殿的二樓接見民眾。1969年,皇居第一次新年開放的時候,曾經有人用銅彈襲擊昭和天皇,從此皇室只能在防彈玻璃後面接見民眾了。
宮殿的入口,旁邊的雕塑叫「松之塔」,是日本國民給皇室的供奉,晚上可以當照明燈使。最近大地震,東京要輪流限電,於是天皇下令,皇居晚上也必須停電。
宮殿內部不許隨意走動拍攝,於是正殿只照到這麼一張屋頂。這個屋頂上的瑞鳥是仿照世界文化遺產平等院鳳凰堂上面的鳳凰像設計的。正殿內部分成「松」「竹」「梅」三大間。這裡是日本舉辦各種國家儀式的最重要的場所。
現代日本宮殿的主要裝飾風格是樸素、明快、大方,看起來很不錯。但是在宮內看到一些明治皇宮的老照片,發現自己還是更喜歡復古的風格。圖為明治皇宮的天皇及皇后御座。明治皇宮建於1888年,1945年東京大空襲中被焚毀,一共使用了不到60年。
明治皇宮的國宴廳——豐明殿。
明治皇宮的千種之殿。
從宮殿區一直往東走,就是皇居的東御苑了。遠遠的就能看到當年江戶城的象徵——富士見櫓。這個大角樓是江戶城的遺物,建於1659年,歷經多少次大地震都紋絲不動,十分氣派。
皇居東御苑自1968年開始,每周定期對外開放,但是遊客需要領證才能進入。
御苑是當年江戶城的核心區域,將軍的宮殿和城堡都在其中,這片草地就是當年江戶城本丸御殿(將軍宮殿)的遺迹。德川將軍營建數百年的本丸宮殿在1863年的江戶大火災中被焚毀,後來江戶城的中心就移到了西御苑,也就是今天皇居的宮殿區。
皇居的東御苑至今仍然是皇宮的一部分,這個建築叫桃華樂堂,是1966年香淳皇后修建的。
當年江戶城天守閣的遺迹。天守閣始建於1607年,高6層58米,1657年被燒毀後,再也沒有重建,只剩下一個大石頭檯子。
古代屏風畫上的江戶城天守閣。
站在天守閣的遺迹上回首眺望本丸御苑,真是應了那句古詞「萬間宮闕,都做了土」。江戶城已經見證了日本四百年來的風風雨雨,江戶時代的幕府、明治時期的皇宮都已經成了過往雲煙,而今日的氣派皇居,又將會在何日變成一張泛黃的老照片呢?這也許只有未來才能解答了。
東京皇宮內藏有日本天皇三件神器之一的八尺勾玉。
推薦閱讀:
※作為中國人想去日本學習聲優,這條路可行性高嗎?如果高可做什麼樣的準備?
※如何看待部分pixiv上的中國畫師讓粉絲用日語留言的行為?
※8 月底去日本東京旅行有哪些好吃好玩的地方?
※為什麼當代日本女性的社會地位依舊比較低?
※每次看到國內有這種標語,很多人對自己學日語也嗤之以鼻,該如何看待國人仇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