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後依然還是嘆息——讀《明史·方孝孺傳》
明代初年著名學者方孝孺的死,堪稱空前絕後。
先說死法,方孝孺被處以磔刑,即所謂凌遲(車裂或千刀萬剮);次說被牽連的人,「滅十族」,「坐誅者數百人」;再說殺他的人———明成祖朱棣,歷史上並非昏君,甚至可以說是有所作為的封建統治者。然而正是他,把品行高尚又學富五車的一位知識分子給殘忍地殺了。
這究竟是為什麼?讓我們翻開《明史·方孝孺傳》,看看是如何記載的。
方孝孺(1357~1402年),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浙江寧海人。父親方克勤,明洪武年間的一個循規蹈矩的官員。方孝孺小時候非常聰明,「讀書日盈寸,鄉人目為"小韓子』」———每天讀過的書本足足有一寸厚,鄰里的人都誇他是小韓愈。長大後,在儒學大師宋濂的門下接受教育。當時的知名人士,如胡翰、蘇伯衡等「先輩」,對比方孝孺,都「自謂勿如」,可見其學識確非一般。方孝孺不僅博學多才,志向也很優秀,但他不拘泥於文學藝術,而是「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家裡窮,有一次生病躺在床上,僕人來報,說已經斷糧了,他卻笑笑地回答,「古人三旬九食,貧豈獨我哉?」然而不幸的事接踵而來,父親方克勤因「空印」案,遭到誅殺。所謂空印,即明初地方官吏依例每年須上京向戶部核對錢糧軍需等款項,由於路途遙遠,便隨帶空印的文書,以便部里隨駁隨改,久而便成了一種非正式的制度。後來朱元璋懷疑其中有欺瞞虛弊,下令追究責任,殺了主印官數百人,倒霉的方克勤也在其中。方孝孺處理完父親的喪事,又回到宋濂門下,並最終結束學業。
洪武十五年(1382年),由吳沉、揭樞推薦,朱元璋召見方孝孺。他對這位年輕人充滿好感,覺得其日後堪當重任,便對皇太子說,這位舉止端整的先生,你要一直用他到老,讓他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幹。不久,因仇家連帶舉發,受禮送回家的方孝孺遭到逮捕而被押往京城。朱元璋看見案宗上有他的名字,當即想起,這不就是那位品學兼優的儒生嗎?便立刻把他放了。過了十年,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有人推薦他。朱元璋雖然召見他,但明確表示,現在還不是重用你方孝孺的時候。言下之意是想留給日後的皇太子,因此僅任命他為漢中教授。對於這份工作,方孝孺並不嫌棄,他盡心盡責,每天給生員講學,總是勤勤懇懇,毫無倦意。蜀獻王朱椿聽人介紹,說方孝孺品行端正,學問又好,就禮聘他為世子的老師。方孝孺每次看到世子,都認真地向他陳說道德修養。蜀獻王對方孝孺則非常敬重,給予特殊的禮遇,並為他的讀書處命名「正學」。
由於皇太子早逝,朱元璋死後,長孫朱允炆繼承皇位。第二年,改元建文,下詔任命方孝孺為翰林侍講,不久升其為侍講學士(朝廷更定官制,改任文學博士。)每當國家遇有大政要事,年輕的皇帝總是首先諮詢方孝孺;讀書時,遇有疑惑之處,也都是將方孝孺召來講解;臨朝奏事,大臣們議論紛紛,則讓方孝孺到屏風前批答。朝廷修《太祖實錄》、《類要》等書,也都是任命方孝孺為負全責的總裁。凡此種種,說明建文帝對這位曾經受到祖父皇器重的人是相當信任與重用的。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起兵「靖難」。當時他給出的理由是,皇上身邊有「奸賊」———指當時的兵部尚書齊泰和太常寺卿黃子澄(因二人皆主張削藩,為他所痛恨),必須予以清除,而真正的企圖是要從侄子手中奪取江山當皇帝。這在當時,可謂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朝廷議論了此事,決定予以討伐,所發的詔書與檄文,都由方孝孺一手草擬。
戰爭開始,先是燕軍取得一些勝利,後來朝廷改派指揮官,接連獲得了濟南、德州、東昌大捷,戰局得到了扭轉。但時隔不久,又發生變化,燕軍捲土重來,並於建文三年(1401年)攻下大名府。為了緩和局勢,建文帝將齊、黃調出朝廷,密令他們召募士兵,然後通知朱棣,稱二人俱「已竄」。朱棣聽說後上書朝廷,要求伐燕的各路人馬停止軍事行動。對此,方孝孺提出建議。他說,燕兵久扎大名,現在天氣炎熱又下雨,當不戰自疲。我們應該立即下令,讓遼東諸將迅速從山海關南下,攻打永平,再讓真定諸將渡過盧溝河,直搗北平。朱棣必然回兵救援。我軍則暗地緊隨其後,就可以將其擒獲。如今他的奏書剛到,應先答覆,如此往還需要超過一個月,那時叛軍將士心懈,我方謀劃已定,形勢又極其有利,克敵制勝,並不是太困難的事。建文帝聽後,覺得這個建議很好,當即請方孝孺起草詔書,並派大理寺少卿薛岩快馬加鞭趕赴北平,通知燕王朱棣,朝廷決定赦免他所犯的一切罪行,讓他將部隊撤回到自己的屬地。同時,還將數千言的手諭交給薛岩,讓他在燕軍中暗中散發。然而事到臨頭,薛岩權衡利害,終究不敢取出手諭,而朱棣對皇帝的詔令也根本不予理會。
這年的五月,吳傑、平安、盛庸諸將分別出兵,截斷燕軍的糧餉之道。朱棣派遣指揮武勝前往南京向朝廷上書,重申以前的請求(即停止軍事行動)。建文帝打算答應,方孝孺知道後出面阻止。他說,如果現在撤兵,想再聚集起來就很困難了,希望您不要讓朱棣的計倆所迷惑。建文帝恍然大悟,當即殺掉武勝,回絕了朱棣的要求。但是沒多久,燕兵奪了沛縣,燒毀糧船,而朝廷派到黃河以北的部隊沒有取得任何進展,德州的糧道又受到了阻礙,形勢對朝廷方面變得很不利,方孝孺為此憂心忡忡。怎麼辦?當時有消息稱,燕世子朱高熾為人厚道,其弟朱高煦則狡詐兇狠,又受到朱棣的寵愛,總想取代嫡系位置。方孝孺等人覺得,可以利用兩兄弟的矛盾,施反間計使其內亂。在徵得建文帝的同意下,朝廷派遣錦衣衛千戶張安持手諭前往北平,交給世子。沒想到朱高熾拿到手諭後,並沒有打開,而是連人帶信一併送到燕王軍帳前。反間計終於落了空。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軍已經前進到了長江北岸。建文帝下詔徵集四方兵員。方孝孺對他說,事態已經十分危急了,還是先派人到燕王那裡,以答應割地為條件,使其停止繼續前進,爭取拖延一段時間,等我們徵兵完成,再予對付。燕兵多為北方人,不擅舟楫,決戰江上,誰勝誰負還說不定。建文帝當即派朱棣的堂姐、慶城郡主前往,傳達他的意見。朱棣雖然熱情接待,但根本聽不進說客的話,而是決心打到南京去。
看到勸阻無效,建文帝命令諸將在長江上聚集船集,以便應對燕軍渡江。然而被委以重任的江防提督僉事陳瑄,卻帶著艦隻投降燕王。燕軍如虎添翼,六月,便渡過了長江。此時建文帝憂懼萬分,有人勸他離開南京,另找地方再圖復興之事。方孝孺對此持否定態度,他認為,應堅守京城以待援兵的到來,即使最後辦不到,也應當為國家而死。六月十三日,金川門被打開,燕軍進入南京城,建文帝自焚(一說他並沒有死,而是逃出南京,但不知去向),方孝孺被捕後送進監獄。
那麼,方孝孺的命運將會如何呢?事情要回到燕王朱棣從北平發兵的前夕,當時姚廣孝曾將方孝孺託付給他。說是南京城攻破之後,方孝孺絕不會投降,但您千萬不要殺害他,因為殺了他,天下的讀書種子就絕了。姚廣孝,長洲(今蘇州)人士,雖然出家為僧,法號道衍,卻是朱棣的一號智囊。所謂「清君側」,就是此人出的計策。朱棣對姚廣孝很尊重,即便後來當了皇帝,也從不直呼姚的名字,而稱之為「少師」。當這位親密高參說出自己的託付時,朱棣毫不猶疑地點頭表示,這事他答應了。
如今,方孝孺已經在押,應該怎樣處置呢?朱棣胸有成竹,決定召他至殿前,讓其起草詔書。這位勝利者認為,只要我有誠意,就能夠化解階下囚的心結,至少不會那麼頑固。然而方孝孺一到,卻嚎啕大哭起來,聲震殿堂。朱棣見狀,立即從座位上下來,安慰他說,先生,請您不要再折磨自己。我這樣做,也是為了效法周公輔助成王啊!方孝孺立即反問道,成王在哪裡?朱棣回答,他自焚了。方孝孺又問,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朱棣說,治理國家,要靠年長的人。方孝孺再問,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回應,那是我們朱家的事。
可以看出,在兩人話語的交鋒中,方孝孺是進攻者,咄咄逼人,朱棣則處於防守,顯得很有耐性,因為他此刻還沒有忘記對姚廣孝託付的承諾。然而接下去出現的情況,卻讓他無法再控制自己。
當時,朱棣命令左右將筆與紙遞給方孝孺,自己則謙恭地對他說,起草詔書告示天下,這樣的重任,非先生不可,還望先生能夠應承。方孝孺卻瞪了朱棣一眼,將筆摔到地上,邊哭邊罵道,死就死,有什麼可怕的,但你想要的詔書我是絕對不會起草的。朱棣的耐性終於到了限度,他怒不可遏,厲聲喝道,你如此頑固不化,難道不怕我滅你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沒想到方孝孺竟也大聲回答,滅十族又如何?這樣的頂撞,更是讓剛愎自負的朱棣無法容忍,他立即下令對方孝孺處以磔刑,並滅其十族(九族加上他的學生、朋友)。方孝孺也毫不示弱,當場作了絕命詞:「天降亂離兮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憂。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痛罵朱棣是「奸臣」,自己則決心慨然就死。
方孝孺的死,引起當時朝野許多人的嘆息。六百多年後的今天重讀這段歷史,後來者依然還是嘆息。善良的人們或許希望這兩個人能各退一步,有另一種結果出現,即妥協。這樣,方孝孺免死,朱棣也不要背負罵名。然而我想,方孝孺與朱棣,都是具有血性而又堅持己見的人,他們碰到一起,怎麼有可能妥協呢?難道方孝孺會答應朱棣的要求起草詔書?難道朱棣被方孝孺頂撞與痛罵後還一再忍讓?都不可能。最終慘劇的發生,顯然是不可逆轉的。
開了殺戒的朱棣,不僅對方孝孺極端殘忍,對其他政敵,如齊泰、黃子澄、鐵鉉、卓敬,也一樣實施磔刑,一樣滅族,只是數量有些差別,滅了三族(父、子、孫)。如果說遭車裂的方孝孺等人,死得慘烈,那麼,數以百計因誅連而被殺掉的族人(包括婦女與兒童),死得更是冤枉。請想想,當一個人無緣無故地被抓去砍頭;當一個孩子剛剛出世就被剝奪了生命,這是多麼恐怖。朱棣如此瘋狂地屠殺無辜者,實在令人髮指。儘管他當了皇帝後有所作為,其中派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加強了中外經濟與文化交流;組織人員編撰《永樂大典》,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之前他的暴行卻是不可饒恕的,應當受到嚴厲的譴責,如果他因此而被打入歷史的另冊,也是罪有應得。
推薦閱讀:
※殺蛇八百遭報應,方孝孺被滅十族!
※滅「十族」的慘烈:方孝孺之父滅蛇族的果報
※方孝孺先生墓
※歷史上曾被誅滅十族的方孝孺
※老文看方孝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