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馮小剛敗在不單純
solo lau/文 馮小剛確實是中國一流的主流商業電影導演,對於宏大題材的掌控能力毋庸置疑。但「悲喜巨匠」這個說法確實跟他不大配,說到賀歲喜劇,馮小剛無疑是最了解觀眾的人,從《沒完沒了》到《天下無賊》,一次次票房的勝利證明了這位導演的才華。但悲劇方面,其實馮小剛並沒有太大的作為,改編自經典悲劇《莎士比亞》的《夜宴》並沒有受到影迷們的認可,反而淪為跟風華麗武俠的笑談。《集結號》最終為了市場選擇了妥協,讓穀子地和戰友們回歸了主流「隊伍」,馮小剛太注重市場了,這次《唐山大地震》也敗在了他的這種不單純上。 其實唐山大地震這個題材是非常有難度的,畢竟這是中國人的集體記憶,要考慮到所有觀眾的態度,更要顧及災難經歷者的感受。選擇這個題材可以看出他的勇氣和自信,但這種題材如今看來並不適合混跡國內影市多年的馮小剛。
首先一個沉重的題材和商業大片掛鉤就是個錯誤,《唐山大地震》不像《2012》是一個虛構出來的故事,而且重點是放在電影特效上,目的也是通過震撼的視聽效果來刺激觀眾的感官,製造出巨大的愉悅感,所以觀眾不會太介意如何堆砌商業元素。《唐山大地震》是改編自真實的災難,有242419位同胞在那一瞬間喪失了生命,面對這麼沉重的公共記憶,過多的商業元素顯然成了最大的敗筆。某酒廠商標和某保險公司口號的頻繁出現,一次又一次有力地將馬上融入情境的觀眾來回到起點,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在看的是一部商業電影,而不是真的唐山大地震,觀影感情上大打折扣。讓人無法充分融入情景的災難電影,又怎麼能名副其實。 馮小剛也不是賈樟柯,不會去關注歷史洪流下平凡生命個體的真實生存困境,所以《唐山大地震》更不是《三峽好人》。電影開篇地震發生時的戲份震撼人心,可以看出馮小剛在特技製作和情景還原上面花了大價錢。特別是冷暗色調中一片廢墟的畫面,相當有力。但這段之後《唐山大地震》就成了唐山這座城市的宣傳片加國產情感類電視劇。隔幾分鐘就出現一次的唐山美麗景象充分展現出這個城市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每個時代出現的傢具電器等都非常具有代表性,足見馮小剛在細節考就上沒少下功夫,但這樣也就顯得有些買櫝還珠的意味。作為一部災難片,導演沒有將主要力量放在關注災難後的生命個體上,而是用過多的篇幅去展現唐山改革開放後快速的發展,不得不說是一種偏頗。 小人物展現大背景是藝術創作的不二法門,《唐山大地震》通過一個平凡家庭在地震前後的遭遇經歷來展現地震對於人內心的創傷,也傳達出了導演的一種普世情懷。在影片中馮小剛最出色的就是細節上的把握,比如最後母女相見時的西紅柿,姐姐墓中的書包等等,都具有非常強烈的情感張力。但從總體劇情來講,《唐山大地震》的故事還是有些狗血,節奏有時跳躍,許多情節也都是國產電視劇中老掉牙的東西,比如方登懷孕、養母去世等橋段,當然還有頻繁的煽情段落,正因為頻繁所以也顯得刻意。 或許從馮小剛放出「誰不服,就和《大地震》通天上映」的豪言開始,《唐山大地震》就敗了,之後的漲價風波更暴露齣電影的商業屬性。當所有人都知道馮小剛拍《唐山大地震》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賺錢的時候,這部作品其實也無法再單純了。而一部不單純的電影,又是以情感為主要力量,即使紀念碑上出現再多的名字,還能怎麼引起觀眾共鳴呢?其實整部電影,還不如最後老人騎車離開的那幾分鐘。
|
推薦閱讀:
※《唐山大地震》影評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最終的死難者人數是多少?
※唐山大地震震後還存在「秩序」嗎?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到底有多可怕?
※「唐山大地震」有哪些救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