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大腦顯著不同嗎?
▲畢加索《戴帽子的女人》。科學家認為,「男女大腦大不同」的觀念更大程度上源於大眾文化,而非科學研究。(資料圖/圖)
全文共4954字,閱讀大約需要12分鐘。
一個得到普遍認同的假設是,男女兩性的大腦存在顯著差異。但有爭議性的最新研究顯示,大多數人的大腦都是一個兩性特徵共存的嵌合體。
現在,爭論的焦點在於性別差異的源頭以及差異的大小和意義。這不僅會顯著影響人們對性別的看法,也可能給醫學帶來改變:以後是否需要專門針對男性和女性分別制定用藥方案和治療方法。
本文首發於南方周末
2009年,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達芙娜·喬爾(Daphna Joel)決定教授一門性別心理學課程。為了備課,喬爾花了一年時間廣泛研讀有關大腦性別差異的研究文獻。最初,喬爾也認同一個普遍性的假設:正如性別差異造就了兩套完全不同的生殖系統一樣,性別差異也造就了男性和女性兩種不同的大腦。
隨著對相關文獻的深入研讀,喬爾發現了一篇觀點相反的論文。這篇論文是由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特蕾西·肖爾斯(Tracey Shors)及其同事在2001年發表的,論文主要涉及大鼠腦中的一個細小結構:腦細胞上名為樹突棘(dendritic spine)的微小突起,其作用是調控大腦中電信號的傳遞。論文作者的研究顯示,當雌激素水平升高時,雌性大鼠的樹突棘會變得比雄性大鼠多。肖爾斯還發現,在對大鼠施以急性刺激(如尾部電擊)時,雌雄大鼠腦的反應完全相反:雄鼠腦中的樹突棘會增多,而雌鼠腦中的樹突棘則減少。
針對這個出人意料的發現,喬爾提出了一個大腦性別差異的新假說,在這個已經充滿爭議的領域又挑起了新的論戰。她提出,我們不應該去推測哪些大腦區域存在性別差異,而是應該將大腦看作一個由多變的兩性特徵組成的「嵌合體」(mosaic,她賦予了這個詞新的意義)。這種多變性本身以及兩性行為的重疊(具有攻擊性的女性、富有共情心的男性以及同時具有兩種特徵的男性和女性)都表明,人腦無法籠統地歸入兩種完全不同(即二態性,dimorphic)的類別。喬爾認為,人類頭骨下這團1.4千克重的物質非男也非女。喬爾與特拉維夫大學、德國馬普人類認知及腦科學研究所和瑞士蘇黎世大學的合作夥伴一起,為1400多個受試者的大腦做了磁共振成像(MRI)掃描和分析,以驗證前述觀點。他們證實,這些人的大腦大多同時表現出男女兩性的特徵。她說:「我們無論男女,都同屬於一個兩種特徵高度混雜的種群。」
2015年,喬爾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持有同樣觀點的科學家將其視為該領域的一個突破性進展。英國阿斯頓大學的認知神經成像教授吉娜·里彭(Gina Rippon)寫道:「這一結果是對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發起的一次重要挑戰,我希望它能夠打破21世紀的傳統研究格局。」
同時,也有研究性別差異的資深科學家竭力反對喬爾的觀點,他們不但對喬爾的研究方法和結論提出異議,更對她明顯的女權主義表示不滿。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的神經生物學家拉里·卡希爾(Larry Cahill)說:「這篇論文是把意識形態偽裝成科學」。他認為喬爾為支持其假說所使用的統計分析方法有失偏頗(雖然不一定是有意為之)。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瑪格麗特·M·麥卡錫(Margaret M. McCarthy)對大鼠的性別差異進行了大量研究,她談道:「喬爾很好地展示了個體的多變性,但那並不意味著大腦中不存在具有普遍性別差異的區域。」
喬爾本人承認,基因、激素和環境的確會使大腦出現性別差異。她甚至贊同,對於任何大腦,只要針對某些特徵,提供足夠的信息,就可能非常準確地推斷出該大腦是屬於男性還是女性。但同時她也指出,你並不能對此進行逆向操作,即僅根據一個人的性別,預測其大腦的局部解剖結構和分子基礎,或者他的人格。
儘管喬爾的研究頗具爭議,但哈佛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凱瑟琳·杜拉克(Catherine Dulac)認為喬爾的核心觀點是正確的,因為杜拉克自己的小鼠研究就印證了喬爾的發現,她說:「小鼠個體間存在著巨大的異質性。」對這一事實的承認,為有關性別差異的論戰翻開了新的篇章。對於神經科學家而言,僅僅找出大腦的性別差異已經遠遠不夠了。
現在,爭論的焦點在於性別差異的源頭以及差異的大小和意義。這不僅會顯著影響人們對性別的看法,也可能給醫學帶來改變:以後是否需要專門針對男性和女性分別制定用藥方案和治療方法。喬爾說:「我們整個社會都構建在一個假設之上,即我們的生殖器官將我們分為男女兩性,不僅是在生殖能力或潛力方面,更是在大腦、行為或心理特徵方面。人們認為這些差異都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你的一個特徵表現為女性,那麼你的其他特徵也應該是女性化的。但事實並非如此。多數人都是性別嵌合體。」
1支持與反對的聲音
19世紀末,在磁共振成像(MRI)遠未出現的時代,男女兩性大腦可測量的差異主要是重量(當然是在死後測量的)。由於女性大腦的平均重量比男性輕140克左右,科學家宣稱女性的智力不如男性。正如記者安吉拉·薩伊尼(Angela Saini)在她的書《次品:科學對女性的誤解以及改寫故事的最新研究》中所描述的那樣:女權主義運動倡導者海倫·漢密爾頓·加德納(Helen Hamilton Gardener,假名)挑戰當時的專家,主張相對於大腦重量本身,大腦與體重的比例(或者說大腦體積/體型)和智力的相關性更高,否則「大象比我們任何人都聰明」。
加德納去世後,果然將其大腦獻給了科學研究。研究發現,雖然她的大腦比男性大腦的平均重量少5盎司,但與創建康奈爾大學腦庫(她的腦就保存在那裡)的著名男性科學家相同。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東西的確被加德納說中了。美國羅莎琳德·富蘭克林醫科大學芝加哥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利茲·伊利亞特(Lise Eliot)談道:「大腦體積一經校正,大多數所謂的性別差異就不復存在了,或者變得微乎其微。」
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中,大腦的性別差異一直是研究性激素和交配行為的內分泌學家的地盤,而非神經科學家所關注的領域。性別決定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胚胎在子宮中時,X和Y染色體上一系列基因的共同作用,撥動了男性化或女性化的開關。除了生殖和區分孩子性別以外,這類研究還包括性別的心理學和認知差異。
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埃莉諾·麥科比(Eleanor Maccoby)發現了男女之間存在某些差異,但比之前預想的要少:女孩的語言能力強於男孩,而男孩在空間和數學測試中勝過女孩。不出意料,對該研究的批評之聲接踵而至。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心理學家珍妮特·海德(Janet Hyde)對以前的研究結果進行了薈萃分析(meta-analysis),發現女性的數學能力與男性相當,她在2016年發表的論文中指出:「男性和女性的大多數心理變數都是相似的,但並非所有都一樣。」根據這些分析結果,海德提出了她所謂的性別共性假說(gender similarities hypothesis),認為兩性的相似性大於差異。
隨著技術的進步,人類窺探活體大腦內部的願望已成為了現實,科學家發現很多性別差異似乎與交配或育兒並無關聯。卡希爾在2006年的《自然綜述·神經科學》(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中評述了當時「動物及人體研究中涉及性別差異對大腦各區域及行為(包括情緒、記憶、視力、聽力、面部識別、痛覺感知、導航、神經遞質水平、應激激素對大腦和病況的作用)影響的多項進展」。麥卡錫對大鼠的各項生理指標,從組成大腦核團的神經細胞群的大小,到組成神經細胞支持體系的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的數量,都進行了檢測。她說:「大腦性別差異的生物學基礎,在動物及人體實驗中都證據確鑿,無可辯駁。」但是麥卡錫也強調人類性別差異的起源比動物更複雜,因為在動物中不涉及性別的心理學和社會屬性。她說:「人類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被作為一個特定的性別撫養,這本身就會對你的大腦產生生物學影響。」
將性別差異從大腦推廣到行為,引起了強烈的反對。例如,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魯本·古爾(Ruben Gur)、拉克爾·古爾(Raquel Gur)和拉吉尼·維爾馬(Ragini Verma)於2014年發表的一篇著名論文被指控存在性別偏見(並被貼上了「神經性別歧視」標籤)。該研究小組利用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技術(diffusion tensor imaging,該技術能夠顯示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繫強度),對近1000名年齡介於8歲到22歲的受試者的大腦進行了分析研究,並發現男性左右半球各自內部的神經聯繫較強,而女性兩個半球之間的聯繫較強。研究人員由此所得的結論為,「男性的大腦結構有利於把感知與協調動作這兩個行為聯繫起來,而女性大腦的結構則有利於把分析和直覺這兩種處理模式聯繫起來。」(反對意見為:該研究沒有根據大腦體積對實驗數據進行校正。)
2多變的人類個體
喬爾一腳踏進的就是這個爭議激烈的漩渦。以前有許多研究在個體大腦中發現某些特徵存在性別差異,就據此宣稱這些性別差異存在於整個種群(普通的男性和女性)中。喬爾及其同事所做的研究卻恰恰與此相反:他們先從種群水平上分析各種差異,然後探求個體大腦有什麼差異。喬爾說:「這是以兩種不同的方式來描述世界。」這兩種描述都會顯示相同的群體水平差異。關鍵的問題是,哪一種對人類大腦的描述更好,第一種(人類的大腦分男女兩種)還是第二種(多數人的大腦是兩性特徵的嵌合體)?
具體來說,喬爾在2015年的研究中提出了兩個問題:那些表現出兩性差異的特徵,在多大程度上是互相重疊的?大腦是否具有「內在一致性」?後者是喬爾制定的一個標準,以確定個體大腦中的所有特徵是否均為男性或女性。通過對4組大型MRI數據集的分析,她的研究團隊在每一組數據中都找出了幾種性別差異最為顯著的特徵,例如神經元胞體及其樹突(灰質)和與之相連的神經纖維(白質)的總體積。他們發現了一個兩性特徵的連續譜。明確的男性或女性特徵佔據該集合的兩個末端,而中段則表現出混合的兩性特徵。
接著,研究人員對數據組中的每個大腦進行逐區評估,並對每個特徵進行編碼。他們推斷,如果大腦具有內在一致性,那麼其中具有性別差異的因子應該統一地呈現為男性或女性。這樣的話,就很少會有大腦兼具兩性特徵。但他們的分析結果卻顯示有23%~53%的大腦(取決於不同數據集)兼具了譜系兩端的特徵。具有內在一致性的大腦十分罕見——大約只佔受試者的0~8%。
喬爾提出,多變性不容忽視的一個現實例子,就是對男女分校利弊的爭論。「(男女分校教育制度)是基於這樣的猜想:男孩具有一組特徵(例如他們更活躍且比較缺乏耐心),而女孩則具有另一組特徵。因此,我們應該將男孩和女孩分開,區別對待。我們現在證明的是,這些性別差異雖然在群體水平上的確存在,但在對於個體而言卻是不成立的。你無法將學生簡單地劃分成兩組:一個組的學生活躍、愛運動、極其擅長數學卻又不喜歡詩歌,而另一個組的學生則與之完全相反。很少有孩子會符合這樣簡單的劃分。」
多數科學家認為,喬爾的研究所證實的多變性是可信的。但也有很多人認為,他們對內在一致性的測量存在問題。對於喬爾發表在PNAS上的論文,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馬爾科·戴爾·朱迪切(Marco Del Giudice)和同事就提出了他們的質疑。他們認為喬爾及其同事對內在一致性的定義過於極端,以至於它在生物學上即使不是全無可能,也難以找到可行的例子。為了證明其觀點,他們利用喬爾的方法,對多組完全不同的生物變數進行分析(例如,對三種長相各異的猴子的面部特徵差異進行比較)。戴爾·朱迪切推斷,如果喬爾的分析方法是合理的,那麼這些猴子的面部特徵應該表現出明顯的物種「內在一致性」。
雖然這三個物種的外表顯著不同,但其中任何一種猴子的特有面部特徵都很難得出喬爾所定義的那種內在一致性,因此戴爾·朱迪切與卡希爾的觀點相同,也認為該研究有失偏頗。對於戴爾·朱迪切的意見,喬爾辯解道,雖然在這些猴子中呈現的內在一致性很低,但對於不同物種而言,多變性則是根本不存在的。然而,在她的研究中,多變性(嵌合體)比內在一致性更為普遍,「因此對方的發現實際上是在支持我們的結論,即男女兩性並不是分屬兩個不同種群」。
這場辯論的根本可以歸結為:種群中的個體狀況和普遍狀況,對於研究來說哪個更重要。答案往往取決於那項研究關注的問題是什麼。但是不可否認,研究人員確實可以根據同樣的證據得出不同的結論。美國耶魯大學的艾弗拉姆·赫爾姆斯(Avram Holmes)及其同事也對喬爾2015年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意見:「雖然人類大腦也許是個嵌合體,但它卻具有可預測的模式。」而且他們認為,那些呈現出來的模式需要相關的統計學分析。生物學家安妮·福斯托-斯特林(Anne Fausto-Sterling)是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的生物學和性別發展(gender development)榮譽退休教授,也是性別差異研究領域的評論家,她對此則持有另一種觀點。她說:「如果我們僅討論普遍的差別,就不免會造成誤導。大腦並不是一個非男即女的均質實體,而且它在不同環境中的表現也有所不同。喬爾是在試圖弄清大腦功能及其運作機制的複雜性。」
2017年早些時候,麥卡錫和喬爾共同制定了一個更精密的研究框架,來規定性別差異研究中的測量對象及其意義。他們提出4個可能的方向:一個特徵是持續性的還是暫時性的;它是否取決於環境;它只能是兩種之一(也就是真正的二態性),還是處於一個譜系範圍內;性別對它的影響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雖然這種描述性別差異的方式遠不如由來已久的火星對金星的比喻具有吸引力,但它可能會準確得多。一般來說,越是複雜的描述方式,就越能真實地反映人性本質。
推薦閱讀:
※是誰賞賜您的大腦
※人的大腦開發到百分之百可能出現超體中的情況嗎?
※腦供血不足症,如何自然健康?
※女性更容易患老年痴呆!大腦功能的性別差異究竟有多大?
※腦部10大癥狀,既視感、臉盲症、牛人併發症統統得治!
TAG:大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