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阿骨打保機---錢幣博文(五)

大遼天慶大錢——遼錢中名譽品

天祚帝天慶年間(公元1111——1120年)鑄國號連年號大遼天慶錢。大遼天慶舊譜有錄,是遼錢中的大名譽品。目前,金、銀、銅、鎏金各種材質大遼天慶都有發現,雖說是遼錢中的名譽品,但比較多見。今發一品青銅質大遼天慶大錢請泉友鑒賞。直徑103mm。天禧通寶背陰刻文鎏金大錢鑒賞

天禧通寶為西遼文顥帝耶律直魯古天禧年間(公元1178——1211年)鑄錢。今發一品天禧通寶背陰刻契丹文鎏金大錢請泉友鑒賞。直徑90mm。咸豐元寶背五百鐵錢鑒賞

咸豐元寶鐵錢少見, 昨日發咸豐元寶背星月二百鐵錢,今日再發寶泉咸豐元寶背五百鐵錢請泉友鑒賞。註:譜載寬緣、滿文出頭寶咸豐元寶背五百鐵錢一品,鉛質咸豐元寶背五百一品。是品直徑55.5mm。咸豐元寶背星月二百鐵錢鑒賞

清文宗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鑄咸豐通寶、重寶、元寶錢。在寶泉局鑄咸豐錢中有一種背星月紋重寶、元寶錢,居史料記載為咸豐四年克勤郡王鑄幣。譜載咸豐背星月紋幣質黃銅、紅銅,當五十重寶錢有鉛質一品,其它材質錢未見。今發一品咸豐元寶背星月二百鐵錢請泉友鑒賞。註:直徑45.2mm。小豐版。洪武通寶背桂五———新品鑒賞

下圖:譜載洪武通寶背桂五拓圖。

明太祖朱元璋在1361年始鑄大中通寶,1368年建元洪武后,又在各省設寶泉局,與中央寶源局同鑄大中、洪武通寶五等錢,並規定五等錢的重量依次自一錢至一兩。因當時各局鑄量不等,所以存世多寡懸殊,如廣、桂局的鑄量就少。洪武年間,因推行大明寶鈔,各鑄局旋設旋停,至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後,完全禁用銅錢,鑄錢停止,民間多將銅錢窖藏起來。洪武通寶背桂五錢存世不多,華譜標二級。值得一提的是,洪武通寶背桂五錢拓圖自《歷代古錢圖說》、《中國古錢譜》一直沿用到《中國古錢大集》,可見著書之抄襲盛行,按當今新說為「盜版」侵權。今日發洪武通寶背桂五請泉友鑒賞。此錢鑄工精整、修穿乾淨利落,與諸譜所載洪武背桂五錢不同。篆書建炎通寶(長冠寶)小平———待考新品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至四年(公元1127———1130年)鑄建炎元寶、通寶、重寶錢。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種;錢文真、篆、隸三書體。譜載篆書建炎通寶小平錢有多個版品,但寶字「長冠」未見。今發一品篆書長冠寶建炎通寶小平請泉友鑒賞。博友張海松曾發此版篆書建炎通寶小平,但未注規格。本人愚見此品疑似未鑄行鐵母或試樣錢。註:赤峰筒子錢,直徑25.7mm,厚2.7mm。圖2為博友張海松所發。南北兩地相距幾千公里都有發現,可見此錢史上有鑄。

洪武通寶背北平折五白銅———少見的洪武錢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始鑄洪武通寶錢。譜載洪武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背紀地、紀值或紀重等。幣質青銅。洪武通寶錢評定一、二級品極少見,三至五級品較多,但無古錢大名譽品。一些錢幣愛好者奉錢譜為教條,把譜中無載或「孤品」、「僅見」視為鑒泉寶典,千年不變。洪武通寶白銅錢諸譜未錄,今發洪武通寶背北平折五白銅錢請泉友鑒賞。是品直徑37.8mm。

開元通寶(南唐)銅範鑒賞

唐初,仍沿用隋代舊錢,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下令廢五銖錢,鑄開元通寶,每十文重一兩。開元通寶錢文為唐初書法家歐陽詢制詞並書,文字端莊凝重,在隸書中別具一格。初唐及盛唐時代的官鑄開元通寶多數大型精美。其中元字第一筆特別短的稱「短一元」,因多見唐早期墓中,泉家斷為初唐所鑄,元字第一筆較長的精美品為盛唐時期所鑄。南唐李璟襲位(公元962年)後,鑄保大、永通泉貨、唐國通寶、大唐通寶與開元通寶。南唐鑄開元通寶鑄工精好,錢文分篆、隸二體。隸書開元通寶寬緣字小,是其與唐鑄開元通寶主要區別。今發南唐開元通寶銅範一品請泉友鑒賞。尺寸:70x68.5mm。

五銖銅範鑒賞

南朝陳文帝天嘉年間(公元560——566年)改鑄五銖,泉家稱天嘉五銖,一當十枚鵝眼小錢。天嘉五銖的具體形制如何,實際尚有爭議。史籍上均稱陳文帝改鑄五銖,「改」字包含著改用一種新式樣的意義,泉家認為應該是一種有內郭、鑄工精美的大型五銖。譜載天嘉五銖有兩種,(一)式面無內郭,外緣較寬。(二)式,鑄工精整,肉好俱周郭,錢體較厚大。但諸譜所載(二)式拓圖從《歷代古錢圖說》一直沿用至今,未錄新品。今發五銖銅範一品請泉友鑒賞。此品五銖雖與(二)式天嘉五銖相似,但不盡相同,故暫定(二)式天嘉五銖銅範。註:1、篆書「五」字第一筆高於內郭,且兩邊出頭,與譜載不同。2、尺寸72.5x72.5mm.

大泉五十銅範鑒賞

西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王莽鑄大泉五十。大泉五十版別繁多,有重輪、四齣、傳形、合背等。大泉五十與五銖並行,一當五十五銖錢。今發大泉五十銅範一品請泉友鑒賞。尺寸:82x80mm。「明四」圓錢兩版品———戰國晚期燕鑄幣

戰國中晚期出現了一種方孔圓錢,其鑄地主要有秦、齊、燕等地。這種方孔圓錢分有郭、無郭兩種,後世相沿之方孔圓錢定製即源出於此。有人認為銅錢的這種形制反映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但首見於文籍的是晉代魯褒的《錢神論》:「錢之體,有乾坤之象,內則其方,外則其圓。」戰國晚期的古人是否有這種觀念我們現在還不能肯定,但這種方孔圓錢的形制被長期固定下來在偶然性中也有其必然性。方孔圓錢中一刀、明化、明四為燕國鑄幣。《歷代古錢圖說》著述中稱其由燕「召刀」(明刀)演化而來,有一定道理。而現在俗稱一刀、明化、明四。其中明四比較少見。今發明四三品請泉友鑒賞。註:(1)、圖1直徑30.8mm,圖2直徑30.4mm。(2)、圖2中兩品同版,穿上有陰刻文。

超大型殊布當釿背十貨鑒賞———待考品

昨日發超大型「齊法化」三字刀,今日再發超大型長布希布當釿背十貨請泉友鑒賞。通高289cmm。註:此長布與超大型三字刀、超大型六字刀銅範同出於內蒙寧城縣八里罕鄉。超大型「齊法化」三字刀鑒賞——-待考品

昨日發超大型六字刀銅範,今日發三字刀「齊發化」請泉友鑒賞。此三字刀與銅範所自內蒙寧城縣八里罕鄉。通長:355mm。

超大型「六字刀」銅範———待考品

近年,網上常見超大型錢幣,並發現從戰國至清代各朝都有鑄造,究竟是何用途?還沒有一個共識,真真假假,說法不一。尤其是一些古錢「高手」,所謂專家一見到超出自己泉識之外的新品,就會說「一眼假」。原因是錢譜未錄,博物館無藏,依據錢譜、館藏品為標準器,這是因受當今偽專家鑒藏理念之害。古人說過:「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古錢收藏鑒賞亦應如此。對於古錢新品的發現,我們應該唯物、唯實,尊重客觀,潛下心來,虛懷若谷,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而不可狂妄自負,輕易定論。因為歷史上任何一貫正確的「高人」是不存在的。就像「馬王堆」千年不腐女屍,「三星堆」青銅文物如果不是國家發掘發現,一貫正確的「高人」也會說「臆造」。今發超大型「六字刀」銅範一品,歡迎泉友鑒評。齊超大型「三字刀」幾年前網上有見,本人已上手過多枚,但「六字刀」銅範還是首見。此銅範為內蒙寧城縣八里罕鄉出土,同出還有超大型「三字刀」、超大型「殊布當釿.十貨」。註:銅範長x寬(371x9mm),厚(13mm).國寶金匱銀、銅方孔圓錢鑒賞

西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王莽鑄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國寶金匱直萬。此式樣奇特、鑄工精美、文字雋秀的錢幣倍受錢幣愛好者推崇,而王莽因此被人譽為鑄錢第一好手。 王莽是否鑄過契刀、一刀、國寶金匱方孔圓錢?通過三十幾年的收藏和所見所聞,答案是肯定的,王莽不但鑄了式樣奇特的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國寶金匱直萬,同時也鑄了契刀、一刀、國寶金匱方孔錢,並非國內錢幣專家及各大拍賣公司所述「刀頭」、「斷柄」。今日再發銀、銅國寶金匱方孔錢請泉友鑒賞。此銀、銅錢為同模,錢文、內穿、外郭形狀,細微特徵相同。例如:錢背穿左下角外郭處都有一溝痕、外郭寬窄形狀一樣。銀、銅兩枚不同時期(相隔二十幾年),不同地區(相距1000公里)收藏,更未見有「刀頭」、「斷柄」痕迹。可見錢幣專家、拍賣師所述有誤。註:1、國寶金匱銀、銅合背錢亦見。2、《古錢幣鑒藏》一書中稱一刀平五千「斷柄」,《中拍國際》2009年錢幣專場稱契刀方孔錢為「刀頭」。3、下圖為契刀鎏金錢、銅錢(樣錢)。4、最後圖中契刀方孔銅錢不甚精整或為私鑄。

大泉五十大型鑒賞

西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王莽始鑄大泉五十。大泉五十版別繁多,有重輪、四齣、傳形、合背等。東西漢之交的王莽時期是中國貨幣制度極度紊亂的時代。王莽不懂貨幣經濟,卻親自製定頒布了一系列貨幣法令,其本意是通過發行大量不足值貨幣來搜刮天下財富。正是源於此目的首先發行了一當五十五銖的大泉五十。譜載大泉五十、異品大泉五十多版及特大型大泉五十(拓圖未注直徑,實量拓圖34mm.)一品。今發大泉五十大錢請泉友鑒賞。註:1、直徑35mm,厚4mm。2、與譜載版別不同。崇寧重寶鐵母兩枚

北宋徽宗崇寧年間(公元1102———1106年)鑄崇寧元寶、通寶、重寶錢。崇寧重寶為隸書銅、鐵大錢,鑄量多亦精好,存世尤多。崇寧重寶(通寶)折十大錢因蔡京建議而鑄,實際上以不足值大錢來搜刮財富,因幣輕物重,改為折五,但私鑄難禁,其後逐漸貶值為當三,大小輕重適中,受人喜愛。而後,按此隸書錢文又鑄鐵錢,但鐵錢大小參差不等。崇寧重寶鐵錢版別繁多,但鐵母少見,直至《中國古錢大集》僅錄一品。今發兩枚崇寧重寶鐵母請泉友鑒賞。上圖直徑34mm,厚2.8mm。下圖直徑3.18mm,厚2.6mm。

隸書元符通寶銀、銅小平(鐵母)鑒賞

北宋哲宗元符年間(公元1098———1100年)鑄元符通寶、重寶錢。元符錢文有篆、行、真、隸四書體,雙配成對。哲宗後期,眾小執柄,政治腐敗,鐵錢鑄量大增,因而元符錢中鐵錢居多。元符錢中銅質鐵母彌足珍貴,因而備受錢幣愛好者青睞。今發隸書元符通寶銀、銅(鐵母)請泉友鑒賞。直徑25mm,厚2.1mm。篆書政和通寶銀、銅錢鑒賞

北宋徽宗政和間年(公元1111———1117年)鑄政和通寶、重寶錢。譜注通寶有小平、折二兩等銅、鐵錢,錢文分篆、隸、真三體。小平折二有銅、鐵兩種。折三為鐵錢。歷代錢譜多為抄襲前人之作,一些荒誕舊說被沿襲至今。篆書政和通寶銀折三《華譜》有載,但標註折二,實乃抄襲前人之誤。今發篆書政和通寶銀、銅折三錢請泉友鑒賞。註:直徑32mm。兩枚同模。宣和通寶背陝兩枚

北宋徽宗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鑄宣和元寶、通寶錢。宣和錢版式繁多,製作精美,久為世人所重。宣和通寶折二錢鑄量相當多,然少珍罕之品,小平鑄量少於折二,且版式複雜,書體多變。在宣和通寶小平中有種瘦金體背陝錢頗受錢幣愛好者青睞。今發瘦金體宣和通寶小平兩枚請泉友鑒賞。其中一品「工」字通背大陝,面郭削輪為白銅母錢。另一品為小字版,諸譜未載,可見瘦金體宣和通寶版別也較多。幾枚玉雕錢

玉雕錢自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發現,今發幾枚清代玉雕錢請泉友鑒賞,隨評無妨。直徑、厚度大體相同,徑50mm,厚7mm。寶泉局咸豐元寶背二百、星月———雕樣還是雕母?

清文宗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鑄咸豐通寶、重寶、元寶錢。在寶泉局咸豐重寶、元寶大錢中,有一種背星、月紋重寶、元寶錢,據史料記載為咸豐四年克勤郡王鑄幣。而在背星月元寶錢中當二百最為少見,彌足珍貴。今發一品咸豐元寶背二百、星月紋大錢請泉友鑒賞。值得一提的是此錢地章、外緣留有刀痕,字口間挖刻痕迹明顯,非翻砂鑄成,但雕工不甚精湛。愚見,此錢可能為廢棄雕(樣)母錢,歡迎泉友交流、探討。直徑46mm。註:1、凡有不達標準的雕樣(母)錢,為防止私鑄,多為毀壞性處理。此錢外緣、穿口、滿文寶字等處均被挖刻毀壞。2、本人也見因有缺欠穿口沖裂,外緣剔槽的寶德局元寶鑄母錢。3、下圖為局部圖。

篆書唐國通寶大錢鑒賞

南唐中宗李璟襲位後,鑄有保大、永通泉貨隸、篆二體錢。顯德六年(公元963年)後,又鑄唐國通寶與大唐通寶。初鑄唐國通寶篆文錢有當十及當二兩種,即一當十枚、二枚開元錢。當二錢初鑄品為大字篆隸對品,背上或有巨星,多為大型精美。稍後鑄的唐國通寶為寬緣小字篆楷對品及一種小型隸書唐國錢。篆書唐國通寶鑄工多精整,譜載有多個版品,直徑類折三錢為當十大錢。今發幾枚篆書唐國通寶請泉友鑒賞。註:唐國通寶大錢(上圖,直徑45mm);類折三錢(下圖1,直徑32mm);唐國通寶白銅錢(下圖2,、直徑28.4mm、28.2mm)。

乾元重寶金(鎏)、銀、銅———五代名品鑒賞

五代時期,楚馬殷(公元925——927年)鑄乾元重寶大錢。乾元重寶錢文隸書順讀,元字右挑或雙挑,質渾重、字雄偉,有異唐制乾元重寶。乾元重寶銅錢諸譜有載。今發乾元重寶鎏金、銀、銅三品請泉友鑒賞。註:1、銀質與鎏金同模。2、有說此品乾元重寶銅錢為遼鑄,可備一說。釿布「山陽」銅範鑒賞

釿布「山陽」是戰國時期魏國鑄幣,「山陽」釿布平首、圓肩、弧襠、方足、較厚,有大型、小型兩種,小型少見。面左「山」,右「陽」(傳形),字體氣勢磅礴有力。「山陽」為戰國時期地名,在今河南省懷慶地區,戰國時屬於魏國,後為秦國吞併。今發小型「山陽」銅範及釿布「山陽」請泉友鑒賞。銅範尺寸:97x57x5(mm),重142.56g。小型釿布「山陽」通高45mm,重11.35g。說明:1、釿布「山陽」銅範歷代著述及當下未聞。2、銅範及釿布「山陽」強磁能吸,按博友檢測判斷含貴金屬金、銀。3、銅範粘有白膏泥,猜測可能是制泥范所留。4、下圖為「山陽」布與銅範。

「齊法化」小型刀銅母範賞析

春秋戰國時期,齊、燕、趙、中山及匈奴地區都大量使用刀幣。齊刀為戰國時期齊地鑄幣,故稱齊刀。齊刀以厚重精美著稱,早期刀身外輪高於柄部(也稱斷脊)的有節墨之法化、節墨法化、安陽之發化。晚期刀身與柄部外輪齊高的有齊建邦長法化、齊法化。譜注除齊法化,其餘均少見。其實,在齊刀中,還有三字刀齊之化更為罕見。齊刀的錢文書體流暢華美,在刀幣中首屈一指,但對它的錢文至今解釋不一,如法化也有釋成大化、大刀、法貨。六字刀有建邦、造邦、歷邦、返邦多種釋法。釋為返邦理由是齊襄王返國後(公元前283——265年)所鑄,從錢文及情理確實令人信服。但襄王返國已是戰國晚期,齊刀晚期製作已不及早期精美。六字刀製作精美,按刀布由精到粗、由繁到簡的變化,應屬早期鑄幣。而1974年河北平山縣中山國王墓出土銅鉞上有「天子建邦」、「中山侯」等銘文,所以,六字刀釋為齊建邦長法化也有相當依據。齊刀因刀身碩大,故稱大刀,歷代錢譜有載。小型齊刀及銅母範諸譜未錄。今發齊法化小型刀銅範請泉友鑒賞。銅範尺寸:84x51.5x5(mm),重108.3g。2012年曾發小型齊刀,今日銅範、小型刀同發,以證小型齊刀史上有鑄。註:1、有博文考證,小型齊刀為齊國實力銳減時所鑄。2、小型齊刀有多個版別,所藏兩版品與銅範有別。3、銅範質地金黃(或甘金銅),強磁能吸,按博友檢測應含貴金屬金、銀。4、銅範上粘有白色膏泥,不知何故,猜測可能是泥范所留。金錯刀八枚———枚枚不盡相同

通高71mm,刀環直徑7.2mm,刀環厚5.8mm。

通高71mm,刀環直徑28mm,刀環厚5.5mm。

通高75mm,刀環直徑28.2mm,刀環厚6.2mm。

通高74mm,刀環直徑28mm,刀環厚4.4mm。

通高72mm,刀環直徑27.3mm,刀環厚4.5mm。

通高75mm,刀環直徑28.5mm,刀環厚4.3mm。

通高72.2mm,刀環直徑27.8mm,刀環厚5mm。

通高72.2mm,刀環直徑27.2mm,刀環厚4.9mm。昨日,發兩枚不同版別王莽契刀五百,今日再發王莽一刀平五千八枚是為證實,大多數古錢絕非一個版別。八枚金錯刀規格尺寸不同,錢文有別,說明母範不同(母範相同泥范也不盡相同)或鑄地不同。我曾遇到視錢譜或藏館錢幣為「標準器」,凡與錢譜、館藏品不同皆不敢認同者,此類錢幣愛好者思維僵化或多受所謂錢幣專家貽害所致。是故,也請此類錢幣愛好者看看八枚金錯刀中有沒有譜載和館藏版。契刀五百兩版品鑒賞

東西漢之交的王莽時代是中國貨幣制度極度紊亂的時代。王莽根本不懂貨幣經濟,卻親自製定頒布了一系列貨幣法令,其本意是想發行大量不足值貨幣來搜刮天下財富,但最終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及生產停滯,數百萬人流離失所,在求生無望的情況下,更多人參加了起義隊伍,最終推翻了王莽政權。事過境遷,後世的錢幣收藏者已不再計較前人功過得失,王莽時代的貨幣因品種繁多、式樣奇特、鑄工精美、文字雋秀而受到推崇,被人譽為鑄錢第一好手。西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王莽實行第一次幣制改革,始鑄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及國寶金匱值萬。今發兩枚契刀五百請泉友鑒賞。兩枚版別不同,最大區別可分為大字版與小字版。本人已見四個版別,並非譜載兩個版別。一些錢幣愛好者把譜載版別視為「標準器」,除譜載版別外不敢識也。天福元寶折十———待考品

五代後晉高祖石敬瑭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因通貨不足,財用匱乏,下令天下不問公私,以天福元寶為文,不準摻雜鉛鐵及有缺漏,許鑄銅錢。由於公私雜鑄,所以天福元寶版別複雜,有一種福字特大、元字左挑、天字末筆拖長的版別,製作尚精應出於官爐,其餘大多文字拙劣,形制簿小,且幾乎面目雷同。至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因銅錢質量太差,下令禁斷私鑄,只允許官家繼續鑄造。天福元寶諸譜錄有小平,大錢未見。今發一品天福元寶折十光背請泉友鑒賞。是品鑄工精整有加,銹下有鎏金痕迹,錢文同譜載天福元寶小平官鑄大樣如出一轍,直徑44.8mm。網上也見天福元寶折十背月紋大錢(下圖1)及博友「中華古泉網」所發天福元寶背月紋(下圖2)大錢。對於出譜品和新品古錢,作為錢幣愛收藏者,收藏經歷不同,泉識不同,收藏理念不同,發表自己的看法是正常的,甚至是應該提倡的,有不同看法引起爭議也是促進錢幣學發展的好事。即使當今錢幣大家對歷代古錢認知和鑒藏也是有限的,所以泉友展示藏品,互相交流、學習,探討不無裨補。

保寧通寶銀大錢鑒賞

直徑94mm。幾枚泰和重寶錢

篆書小平,直經26mm。

篆書銀、銅折三,直徑30mm。

篆書銀折三雕樣,直徑29.4mm。

篆書面背四齣銀折五,直徑37.5mm。

篆書銀、銅折十,直徑45.5mm。

篆書合背,直徑44mm。

楷書銀、銅折十,直徑43mm。

篆書泰和重寶———初鑄特大型錢鑒賞

金章宗泰和年間(公元1201——-1208年)鑄泰和通寶、重寶錢。重寶錢文篆書,書體流暢勻稱,精妙無比,有說出於大書法家党懷英手筆。另有篆書泰和重寶特大型者文字較拙,鑄工亦粗,泉家判為初鑄。今發一品特大型泰和重寶請泉友鑒賞。直徑50.06mm。
推薦閱讀:

唐代珍稀錢幣乾元重寶折十背瑞雀
神宗皇帝來了,也帶來了「宋金剛」——熙寧錢幣
30枚銀質錢幣--遼代珍稀銀錢12枚
[轉] 西夏錢幣圖文全解

TAG:錢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