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覺是什麼?如何明覺?開發明覺與四念處的關係?思維跟覺受有什麼不一樣?
我就來跟大家做一些解釋,讓大家對明覺有更清楚、具體地體會。
明覺跟靈感不完全一樣。靈感它是一個剎那出現出來的一種體會、感應。那明覺呢,它是隨時都存在的。你沒有開發出來,你的明覺就在睡覺。處在無明情況,明覺沒有開發出來,處在無明情況,你就會常常糊裡糊塗地做事,盲盲目目地——盲目地過一生也不知道。
很多人,大多數的人,明覺都沒有開發出來。盲目地過一生,很可惜!很可惜。
明覺開發出來,你才能夠做生命的主人。來!仔細挺好哦:明覺開發出來,你才能做生命的主人。但明覺——要開發明覺,那是有方法的。不是說你用某個方法一門深入,某個法門一門深入就能夠開發,不是這樣啊!
比如說,你一直地念某個佛號,或是持某個咒語,或是一直在觀想某個目標,你這樣做它是可以培養定力,可以培養一些定力。但是你的明覺並沒有開發。並不是用某個方法一門深入就在開發明覺。不是這樣啊!
我講更坦白、更露骨一點就是:你真正要開發明覺,你是要放下所有方法,所有方法是在幫助你開發明覺這樣就正確。不是方法本事它能夠讓你產生明覺,不是這樣。而是透過這個方法,就好像,方法就好像那個竹筏,渡河的那個舟、那個伐。
方法就好像竹筏,然後是要透過這些方法去把明覺開發。但是絕大多數的人,都錯用功。一直在法門上面下功夫。結果呢,你就守住那個竹筏。
所以《金剛經》就提到: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是各種法門啊!所有的各種法門統統都是方便法啦。不管任何法門,強調再高的法門,統統都是方便法。如果你沒有透過這些法門來開發明覺的話,你就會只是在世間法、方便法下功夫。
所以,最終要,是要透過一些方便法,讓我們有個渡河的工具可以逐漸地開發明覺。那明覺跟一般的這個感覺有什麼不一樣嗎?重點是要區分這方面。
好,現在就進一步來回饋大家。為什麼我們要用四念處來修。我再把昨天講到的第一段哈,有關四念處這段,我再重點再強調一下,大家才會清楚哈。
來,念處經的第一段哈:師尊告諸比丘,有一道凈眾生、度憂畏,斷啼哭,得正法為四念處。過去那些真正的大成就者的佛,佛陀,無上正等正覺的的人,還有過去諸佛、未來諸佛,還有當今現在的釋迦牟尼,我都是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無上正進之覺。
來,這裡面跟我們講很重要的次第、步驟。過去的大徹大悟的人,未來大徹大悟的人,包括釋迦牟尼本身,他們都是透過用四念處的方法,然後來到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不是四念處本身就是目的。四念處是一個方法。透過四念處這個方法的修法,然後跟七覺支結合起來之後,把我們的明覺開發出來。開發出來,你開發出明覺之後,你才能夠真正了悟真理實相。你才會真正地如實觀。
這時候你會遠離顛倒夢想。你會來到成就所謂的「無上正等正覺」。你看呢,無上正等正覺。所謂的成佛,佛的真正的它的意義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一定是覺醒者。
好!那四念處跟開發明覺有什麼關係呢?來!《阿含經》裡面講到的是四念處,並不是叫做四覺處哦。四念處!它真正的用意就是說透過四種方法,讓我們把那一匹心猿意馬呢,把它透過四種方便法,然後讓它置心一處,身心對焦,進一步開發出我們的明覺。
所以四念處講的是念。起心動念的念。我們靜下來,去反觀。一般人,一般人他的念頭,來,請大家好好體會哈:為什麼要用四念處來修。
一般人的念頭都是東飄、西飄,跑到過去,跑到未來。念頭常常在那裡把妄想起種種虛妄分別。種種虛妄分別。念頭用來思考什麼,思考東西。
好,這個念頭它是自我的產物。背後真正在操控這個念頭就是自我。如果我們心不清凈的話,你的起心動念就很容易在造惡業。用身、口、意去傷害別人。或是常常在那裡顛倒夢想,構築夢幻。但自我覺察不到,它不以為然。
所以要知道,念頭是自我的產物。自我它透過大腦,然後在那裡起心動念。但因為自我它有很多的設限,很多的成見。
如果你沒有聽聞正法,你沒有親近善知識,你很難了解到剛才所講的這些內容。你很難覺察到我們的起心動念有什麼問題。很難!
但不因為你覺察不到就沒有因果。所以後面就有很多的憂悲惱苦——痛苦、衝突,那些果報讓你出來,讓你去受苦。讓你煩惱。讓你痛苦、痛心,所以讓你不安。
所有的憂悲惱苦都在告訴我們:我們的起心動念,我們的認知,我們的心態是有問題的。
所以不要白吃苦,不要白受苦。當你能夠勇於去面對苦,苦諦、苦受,你才會想要找尋解脫之路,才會想要要修行。
好,當你有因緣聽聞到正法,你才會逐漸地校正我們的很多不正確的觀念、知見。但是那個潛伏的心態,就需要你透過四念處來修。
好!那四念處跟一般的禪修方法,跟一般的修行方法,有什麼不一樣?
一般的修行方法是這樣:你用錯誤的觀念、知見去運作,但是你自己不知道。結果產生痛苦了,不如說啦,我現在舉個實際的例子讓大家參考。
比如說你很愛你的先生,你真的很愛他。但是你不知道你是用錯誤的愛,你不知道裡面含有主宰欲、含有掌控力。你在患得患失。結果你的抓取、依賴、主宰欲很強。但你不認為那是錯。你認為這是我愛你的表現哪。我應該這樣啊。我這樣是對的啊。但你不知道這樣的運作方式是錯的。這樣對方會被你愛得很痛苦。會被你愛得快窒息。結果後來沒多久他就產生反彈、抵抗,家庭的衝突就這樣產生。
或是有時候你很認性,他可以包容你一次、兩次、三次、五次之後,他就受不了了。然後就開始很多的衝突。甚至他可能沒多久有婚外情了。哇!讓你很心碎。你認為我十年、二十年為這個家庭打拚奮鬥,也為你養兒育女,為這個家庭你犧牲奉獻你的整個生命。但是老公竟然婚外情去了。
所以你會覺得整個世界都好像混了。這時候你會很痛苦。那痛苦有的人就吃止痛劑、麻醉劑、興奮劑。用修行方法呢,我現在講的那個苦哈,不一定光剛才講的那些情況啦。每個人他內心多多少少會有那些痛苦。結果痛苦呢,以身體的痛苦而言,就吃一些止痛劑,吃一些麻醉劑。那你真正產生病痛的原因有沒有去找出來?——沒有啊。這個叫做只是治標。或是有痛苦長腫瘤,好就把它割掉。你真正形成的病因並沒有去覺察。
所以很多的修行方法就是這樣,你心裡有病痛,心裡有不安、有痛苦,就讓你用某個法門,哦,勸你一門深入。一門深入卻沒有讓你去靜下來去找出我們真正產生痛苦的根本原因在哪裡。
所以就變成只是用一些法門,比如說,用念某種佛號,持某種咒語,然後在那裡一直地數念珠,或是在那裡只是打坐、經行。
你這樣再久你有找出我們內心的憂悲惱苦的現象跟產生的原因嗎?如果沒有,那些方法通通都只是方便法、止痛劑、安慰劑。
原始佛法佛陀引領大家的就是:你要靜下來,如實去面對自己,去找出為什麼會產生痛苦,原因在哪裡。找出那個苦因在哪裡。為什麼會產生家庭的衝突,親子的衝突?為什麼會有那些事與願違的現象產生?
你不要去怪別人。你要回來問自己,回來找出原因。那你要真正找到原因,你一定要深入去聽聞正法,進一步去修,禪修。讓我們能夠靜下來,如實面對自己。讓我們可以靜下來開發明覺,進一步用清醒明覺的力量,回來反觀、照見我們深層的問題。
你才會從過去的無明世界逐漸地脫胎換骨。你才會照見到原來過去我們用很多錯誤的觀念知見在運作。你才會體會到什麼叫做過去活在顛倒夢想的世界,用自我在構築夢幻。
這方面呢,真的是需要大家敢如實面對自己。然後用正確的方法,前面有正確的觀念知見,再用正確的方法深入深層的凈化、反觀、凈化。進一步才能夠把結縛打開。把那些錯誤的方程式把它掃除掉。
所以,四念處的禪修方法,它就是讓我們把我們習以為常活在顛倒夢想的那些虛妄分別心,把那些種種——像心猿意馬的這一匹心呢,這一匹心猿意馬,透過妥善的方法,讓它回來,回到當下來。不要在自我麻醉啦。不要在自我逃避啦,你的心在那裡,起心動念在那裡打妄想,在那裡構築夢幻。那些沒辦法根本解決啦。或是只是去找一些止痛劑的方法,那個沒辦法根本解決啦。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你把這一匹心猿意馬呢,你把它善用,善用在真正能夠讓我們覺醒的解脫道上。你的心如果你沒有妥善地去訓練,它就像一匹心猿意馬,你的心沒有投過妥善地訓練,它就是在那裡做夢,構築夢幻。
所以四念處的方法,就是佛陀他是過來人,告訴我們:你用這樣的方法,你可以讓自己逐漸快速地覺醒過來。
所以把我們的虛妄分別心,把我們的意識心,把我們的那些顛倒夢想的心放下世間的種種顛倒夢想。把它倒回到,也就是說把這些能量呢,倒回到能夠讓我們覺醒過來的八正道上。
而八正道這個正精進就是用四念處的方法來修。四念處的方法:第一個,身念處,就是把我們那些虛妄分別心,把那一匹心猿意馬,把它找回來,讓它安住在這個身體。讓它跟我們這個身體合一、對焦。
一般人常常是活在夢幻,像夢遊,更嚴重地像行屍走肉。它的身在,但是心不在。心跑到過去、跑到未來,或是在那裡構築夢幻。
這樣對你的生命沒辦法成長。你也沒辦法真正地出離苦海。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你好好地把那些心靈的能量呢,把那些起心動念,用來用在四念處的方法上面。你按照這個方法、次第去修,你那一匹心猿意馬,它就會漸漸地、漸漸地成為良馬。這一匹良馬它就能夠載著你,能夠讓你騎在上面,然後讓你往正確的方向奔跑,你就能夠開發明覺,到達彼岸。
所以四念處的方法是讓我們那一匹心猿意馬——狂野奔放的心猿意馬,讓它透過四念處的方法,然後讓它稱為訓練有素的良馬。
這一匹良馬,它會乖乖,而且跟你配合得非常好,然後讓你到達彼岸。協助你到達彼岸。所以四念處就是用四種方法,讓我們這一匹心猿意馬可以靜下來,因為它要透過訓練哪,就好像野馬啊,我們的心猿意馬就是一匹野馬啊。四念處就是訓練這一匹野馬啊!這個野馬不是我們的目的呀!
你把這一匹野馬訓練好,它就成為良馬。良馬它就會:你希望他朝向哪裡,他就會載著你邁向解脫彼岸。這是有次第有步驟的。因為我們的心很幽微啊!很狂傲啊!我們這一匹心猿意馬它奔放幾百年、幾千年習慣了。你沒有透過有系統的訓練,你根本很難讓它乖乖地靜下來。
所以第一個階段,從身念處開始。心,心猿意馬找回來,跟身體對焦。身心對焦,所以第一個階段,身念處的開發,就是把你的起心動念放在身體。然後覺察你身體當下的動作。
經行,走路就很清楚地去覺察。記得哈!一定要很明覺地去覺察你當下的每一個腳步。如果你沒有用點力,沒有認真地去覺察,你很快哈,沒多久就變成人在那裡走啦,而心呢,那一匹心猿意馬又跑掉了。
這個就是要透過有為法,很多、很多修行人,包括很多學習禪的人,往往就是瞧不起那個腳踏實地的功夫。瞧不起神秀所講的:「時時勤拂拭」的階段。結果呢,又放縱了這一匹心猿意馬,到處狂奔。就很容易形成狂禪。
所以,透過身心對焦的練習,有為法的練習,讓我們的心漸漸地能夠回到當下來。清楚地覺察每一個腳步,清楚地覺察動態中的各種肢體動作。靜的時候,靜下來的時候,好好地深入更微細的明覺的開發。
所以靜坐中觀呼吸,那是讓我們進入更微細,讓我們這一匹心猿意馬呢,漸漸地、漸漸地乖巧下來。然後進入更微細明覺的開發。
如果你身念處,第一個階段你沒做好,沒做到,後面說要明心,那是天方夜譚。那是自欺欺人。因為這個心它更幽微啊!你的心在那裡打妄想,在那裡狂奔,那麼地粗魯,那麼地粗糙、動蕩不安。你怎麼來到明心呢?
所以,四念處它第一個階段是最重要的馬步功夫、基礎功夫。一定要扎紮實實地去做。這個就是神秀所講的:「身是菩提樹」,然後你時時要勤拂拭啊!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你要時時勤拂拭。這個階段要腳踏實地去做,做到有一天水到渠成,你才能夠真正所謂的明心見性。
我很喜歡禪宗,禪宗的洒脫。吾心嚮往之。問題是你沒有腳踏實地的耕耘、播種,你會變成只是天方夜譚、沖錯方向不知道。
好!當你把身念處的基礎功夫做好,再來,進一步,第二個階段,觀察覺受。觀察覺受。四念處的第二個階段,身、受、感受、覺受,那個是要用……這時候就要逐漸開發出明覺,還有用心靈去感覺。
來,覺受,是用心靈去感覺。不是用大腦去思維。我們一般人習慣用大腦思維。你真正要開悟,你要見法,你要漸漸地放下大腦的思維。大腦是自我的工具,思維是自我的工具。它有利有弊。
你用在好的,它就往好的方面。用在壞的,它就往壞的方面。而你真正要明心見性,你真正要見法,是要漸漸要放下大腦的思維。進入直覺,進入覺受。
思維跟覺受有什麼不一樣?思維跟直覺有什麼不一樣?
來,今天我在我們長老的花園裡面跟他借一枝花過來。來,這個花,這一朵花你們有沒有看過?有沒有看過?這一朵花你們有沒有看過?沒有的請舉手。好,有的請舉手。好,好,來!剛才說沒有看過的為什麼,為什麼沒有看過?——對!這一朵花我今天第一次看到誒。這一朵花你們在場真正有看到這一朵花的,來,我現在講有——除了我剛才拿過來之外,你們之前有真正看過這一朵的,有沒有?
我們通常,我說:你們有沒有看過這種花?有沒有看過這個花?我們說:有啊,我看過啊!這個我在哪裡看過啦。這個很多啊!這個不稀奇啊,這個沒什麼啊!
好!當你在回答:我有看過啊,這個沒什麼,這個叫做什麼花啊,那是用什麼在回答?那是用頭腦,用知見。你看的不是這一朵。你在……你說這個叫做什麼花,你在講出你腦海裡面的,儲存在你腦海裡面的那個名相。那是……你說有看過,那是過去的觀念知見在看它。
這一朵花,它是現在實際的存在。它是現在第一次跟大家見面。實相的存在是在現在、當下。但是,我們習慣——人類習慣用過去累積下來的觀念、知見在看。習慣用觀念知見在看,你能不能看清它的實相?你看不清的。那是帶有很多的成見的。
這一朵花,它是現在、當下存在。你必須要活在當下,用心靈去看它,你才會感受到它當下存在,它的神聖,它的莊嚴。
用知見在看,跟用心靈在看,不一樣。知見,起心動念,思想,它會飄到過去,飄到未來。用著很多的成見在看。如果你是用明覺、直覺,用心靈在看,那就只有當下、現在。
大家能不能練習來到放下那些過去的觀念、知見。為什麼釋迦摩尼,然後他拈花,誒,就有人能夠開悟?很多人,比如說,經典裡面是說大迦舍微笑,然後他體會:好了,這個歷史上是不是真正這樣的事實,我們這個保留啦哈。最重要的是它要傳遞那個神韻啊。
為什麼一般人他覺得這個沒什麼啊?為什麼你覺得他沒什麼?因為你活在頭腦觀念知見里。你覺得它沒什麼啊!或是認為這個是身外之物哇。它跟我生命沒關係呀!這個,這個我看過很多遍了,這個沒什麼稀奇呀。那都是活在那個自我,活在我們的觀念、知見里。
受念處,比如說:你身體,來,現在請各位不要客氣,狠狠地捏你的大腿一把,來!捏一把。每一個人都捏一把。你要捏到有感覺。
來,大家好好去體會哈:我們以前對那個感覺我們會貼上很多的標籤。會貼上很多的標籤。而貼上那個標籤,你變成用大腦去理解,去思維。而實際的那個覺受怎麼樣,你有沒有用心靈去體會?
大家好好去體會。希望逐漸地從大腦的習性思維,習性成見的世界裡面,你要跳脫出,你才能夠來到開發明覺。用當下的心靈,用當下的明覺去看萬物。你才會看到法界的莊嚴,你才會看到萬物的奧妙,你才會看到萬物的神聖,你才會看到真理、實相。
而不是看到我們腦海中的想像、成見。不是看到那些模糊的影像,庫存的資料——LKK的老資料。那個是沒有什麼生命意義的。
所以,禪宗要來到不立文字,那個就是要我們放下那些習性的語言、名相、思維、成見。來到用心靈去感受,去體會。不帶成見。你真的不帶成見,你的心就回復到很清凈。當你用清凈的心來看,你處處都會很-震-撼。
為什麼小孩子他們喜悅特別多?小孩子是活在用心靈、用直覺,用心靈在看。小孩子的心沒有受什麼染污。大人背負著太多陳年的觀念、框框、包袱在看。
所以,很新鮮的生命要跟我們分享。你也覺得:誒呀,這個沒什麼啦。這個我看過了啦。如果你能夠歸零,用心靈來看,萬物都是在當下、現在在跟我們分享,在跟我們講經說法。
本文選自今年3月16日澳大利亞開示,
推薦閱讀:
※古代平民這發明享譽全世界,為何卻落得個滿門抄斬?
※愛情也是一種發明,需要不斷改良(情感語錄)
※勃朗寧與他的發明
※張衡發明渾天儀
※【發明的故事】(173))---克隆技術的發明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