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按多位祖師大德講經說法的資料摘錄整理

學習阿彌陀經札記

佛是覺義,自覺、覺他、覺滿,方稱為佛。何謂自覺?自覺者,對不覺而說。一切眾生,具有本覺真如佛性,由無始無明所蔽,迷而不覺。一但聞經領解,或承知識開導,豁然覺悟:自己及與眾生,本來是佛,與佛無二無別。諸佛如已磨之鏡,眾生如未磨之鏡,雖是未磨,光明本具,從此磨之,垢盡明生,自可與佛之鏡,同其照用,此即是自覺;自覺異於凡夫。何謂覺他?自覺之後,憐憫一切眾生沉迷不覺,即以自覺之道,廣演流布,覺悟一切眾生,欲令各各反迷還悟,舍妄歸真,此即是覺他;覺他異於二乘。何謂覺滿?此有二種:一、自覺智慧圓滿;最初發菩提心,起始覺智,依智斷惑,先斷我執,次斷法執,終破無明;惑盡智圓,而得慧足。二、覺他功德圓滿;自從覺悟之後,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利他道心),利生為事業,宏法是家務。經三祇劫,修六度行。功圓果滿,而得福足。福慧兩足,二利圓滿,此即是覺滿;覺滿異於菩薩。三覺圓,萬德具,乃稱為佛。六度者:一、布施度慳貪,二、持戒度諸惡,三、忍辱度嗔恨,四、精進度懈怠,五、禪定度散亂,六、般若,智慧度愚痴;

佛,還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雖然人人都有佛性,雖然你也是佛,但你是沒成的佛。佛是已經成佛了。佛因為從凡夫修到佛的果位上,所以佛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雖然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是你要修行。你要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才可以稱得為佛,不是單單有了五眼或者有點神通,這就算佛了。不是的。你若說你成佛了,那你要具足這個本領,才可以說成佛了。若沒有這個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那你還好好做一個凡夫,不要盡欺騙人。

三身,就是法身、報身、化身;1、法身佛,梵語毗盧遮那,此雲遍一切處。2、報身佛,梵語盧舍那,此雲凈滿。3、應身佛,梵語釋迦牟尼,此雲能仁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名。

四智,就是大圓鏡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有這四種的智慧;

五眼:是天眼、佛眼、慧眼、法眼、肉眼。那麼講起這五眼,就有首偈頌說:

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

「天眼通非礙」,這個天眼是通,通就是通達無礙,所以叫通非礙。天眼是能看到有障礙的東西。他能看見八萬大劫的事情,但是八萬大劫以外就看不見了。「肉眼礙非通」,這個肉眼是看不見有障礙的東西,

「法眼唯觀俗」,這個法眼,是觀俗諦理的,是觀察世間一切的俗諦,觀察世俗的道理。「慧眼了真空」,這個慧眼,又叫智慧眼,它能了達真空的境界。

「佛眼如千日」,佛眼,不是說在佛面上長的眼睛。每一個人都有這種佛眼,可是有的開,有的沒開。你開佛眼了,就好像一千個太陽那種光度,非常強烈。「照異體還同」,照雖然是不同,但是它那個本體是相同的。

六通:

一、天眼通:得到天眼通,可以看見天人一切的動作。

二、天耳通:可以聽見天上的人所說的話、一切的聲音。

三、他心通:是你心裡沒講出的話,他就知道了。

四、宿命通:他心通是知道現在的,而宿命通不單現在的知道,過去的也知道。宿命通就知道過去的,通於過去。

五、神足通:又叫神境通,這個通就是不可思議一種妙的境界。

六、漏盡通:漏盡了,不是說好像一個瓶子裡邊裝了水,瓶子底下有個窟窿,把水都漏出去了,叫漏盡。漏盡通,是沒有漏了──本來是有漏的,現在把漏補上,沒有漏了。什麼叫沒有漏?你沒有淫慾心就是沒有漏了,你沒有貪心也是沒有漏了,沒有瞋心也是沒有漏了,沒有痴心也是沒有漏了。總而言之,你有八萬四千種的毛病,現在所有的毛病都沒有了,這就叫無漏了,漏盡通。

佛,這裡是指釋迦牟尼佛,我們現在所住的這個世界,就是娑婆世界,是以釋迦牟尼佛為教主。怎麼叫娑婆呢?「娑婆」是印度話,翻譯成中文就叫「堪忍」。是說娑婆世界這麼樣的苦,這裡的眾生真難為,怎麼樣能夠忍受這樣大的苦呢?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娑婆世界度化眾生,根據這個世界眾生的毛病,第一是缺乏慈悲心,第二是妄想執著太重,所以佛對症下藥,取名「釋迦牟尼」。這是梵語,「釋迦」翻譯成中文就叫「能仁」。怎麼叫能仁呢?就是能以仁來愛人,以仁愛這種的心來教化眾生。「能仁」也就是慈悲,慈能予樂,悲能拔苦,能拔除眾生的苦,而給眾生快樂。這個「釋迦」,是他的姓。「牟尼」是佛的一個名字,這也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叫「寂默」。寂是寂然不動;默是口不言,不單口不言,心也不思,這種境界就是不可思議的一種境界。所以釋迦牟尼佛雖然說法, 但說而未說;雖然未說,可是未說而說。那麼「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叫寂默,寂然不動。雖然不動,但是感而遂通;雖然感而遂通,可是常常寂默。這是釋迦牟尼一個特別的名字。只有這一位佛叫這個名字,其他的佛就都不叫這個名字。 所以 「釋迦牟尼」這四個字是別名。「佛」是個通名,每一位佛都叫「佛」,這是一個通稱。佛有 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十個名號。佛無固定名號,亦無永久名號,乃是應機說法,亦無定法可說。佛教化眾生,隨類現身,無一定相貌,隨各民族之相貌而示現。如楞嚴經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釋迦牟尼佛和十方諸佛,已經成佛了,這叫「先覺」。先覺者,也就是在夢裡邊他先醒了。我們在這個夢裡邊,還沒有醒,這就是「不覺」,還沒有覺悟。佛呢,是覺悟者,不單是個覺悟,而且還是個大覺悟。大覺悟,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見;以佛知,所以無所不知;以佛見,所以無所不見。佛覺悟了,是個過來人,是個先覺者。他想用他所修的這個方法,使令一切眾生都能用這種修行的方法,證得究竟圓滿的菩提佛果。

現在講這個「說」字。怎麼叫「說」呢?為什麼又要說呢?中文的「說」字,是「言」字加上一個「兌」字。這個「兌」呢,上邊那兩點,本來也是個「人」字。底下那個一撇,又一挑,也可以把它寫成一個「人」字。這個「兌」,是「人」的「口」對著「人」來「言」,這就是個「說」。那麼說什麼呢?說你願意說的話,所謂「說者悅所懷也。」這個「說者,悅也」,就是一個喜悅的悅,也就是一個快樂的意思。快樂什麼呢?把你想要說的話說出來了,你就快樂了;說不出來呢,就不快樂了。「暢所欲言」,暢是「暢快」,把你所想要說的話都說出來了,所以叫「悅所懷也」。《阿彌陀經》是佛不問自說的,為什麼不問自說呢?因為沒有人懂這個法門,所以就沒有人問。大智舍利弗雖然當機,但是他也不知道怎麼樣問。那麼佛觀眾生的機緣成熟了,就把這個念佛最方便、最直接、最了當、最省事、又省錢這個法門說給大家。只要你每一個人,能專心念佛,念得「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就來接引。所以這個法門,是一般人所不能相信的。可是,這還是最直接、最了當的法門。「阿彌陀」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叫「無量壽」,又叫「無量光」。什麼叫無量壽?無量壽,這個「壽」就是他的福德。因為有壽就有福,所以這是福德無量。在一切無量中壽命是最重要的,如果壽命有限,則一切智慧才藝德能財富均落空。無量光,什麼叫光呢?光者智也,就是智慧光,智慧光明無量。無量壽、無量光,不僅僅就是福德智慧無量,乃至於神通也無量,辯才也無量,相好也無量,道力也無量,一切一切都是無量。所謂無量無量,就是沒有數量,你沒有法子知道這種邊際,這是所謂的「無量」。

一句彌陀萬法王,五時八教盡含藏;行人但能專持念,定入如來不動堂。

「一句彌陀萬法王」,這一句彌陀就是萬法之王。「五時八教盡含藏」,八教──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五時,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這五時八教合起來,都在這一句彌陀裡頭就包含了。「行人但能專持念」,我們無論哪一個人,能專心念佛,「定入如來不動堂」,一定到常寂光凈土,到極樂世界去。那麼我們末法眾生,也就是以念佛得度。我們誰要想得度嘛,誰就念佛,你「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我們大家不要忽略這個念佛法門。

這一部經裡頭所說的。都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好處。和生到那裡去的方法。所以這一部經。叫做阿彌陀經。我們本來不曉得有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曉得西方極樂世界,有說不盡講不完的好處。更加不曉得用什麽方法,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釋迦牟尼佛的心。非常慈悲。哀憐我們這些人的苦惱。所以特地說這一部阿彌陀經。把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好處和修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最容易,最簡便的方法。都在這部阿彌陀經裡頭。說給我們聽。教我們依了這種方法去修。就決定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阿彌陀經四個字上邊。加佛說兩個字。是要我們曉得這一部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金口親說的。不是旁人假造出來的。佛決不說假話的。我們念這部阿彌陀經的人。都不可以有一些些疑惑心的。一定要切切實實的相信的。這一句,是這一部經的名目。

經,梵語修多羅,此雲契經;謂上契諸佛所說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此一字是通題,通於經藏故。上五字是別題,別在本部故。經有很多種名字,有通名,又有別名。別名就是一個特別的,是它獨有的;通名就是一個普通的,是共有的。什麼是別名呢?如《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就是個別名,也就是只有這一部經叫這個名,其他的經都不叫這個名。「經」就是個通名,是共有的,通於諸經,所有的經都叫這個名;

佛說阿彌陀經。有些經題冠上『佛說』二字,有不加者,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妙法蓮華經、金剛經等等,皆未加佛說,而這些經也確是佛說。在一般慣例上,如果全部是佛所說,沒有人請法,提出問題,發表意見,就加「佛說」,如不全是佛說的,有其他菩薩,天人等請法,回答問題,則免加『佛說』二字。

這部經是所有叢林里都要持誦的一部經典。這部經是佛說的。有五種人可以說經,哪五種人呢?第一、佛。第二、佛的弟子。第三、天上的人。第四、仙人。第五、化人,化就是變化出來的人。不過佛的弟子、天人、仙人和化人所說的經典,都必須經過佛來給印證,這才叫經典。如果沒有經過佛給印證過,就不能稱之為「經」。這一部經是佛親自說的,也不是天人說的,也不是化人說的,也不是仙人說的,也不是佛弟子說的。凡是前面有「佛說」兩個字的,都是佛親口說的,沒有「佛說」這兩個字的,是不是佛說的呢?也是佛說的。而且經裡面都有諸佛菩薩的請法,都有諸佛菩薩的提問,表態及說法。這部經是佛金口所宣,是佛不問自說的妙經,全部是佛所說。其他的經典都有人請問,唯獨這部《彌陀經》是不問自說。為什麼不問自說呢?因為這個道理太玄妙了,因凈土法門,至方便,至直捷,至圓頓,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佛智鑒機,鑒定眾生,觀眾生機熟,於此圓頓法門,自能信願受持,能信是法,故無問自說。所以佛就說了這一部經。

這一部經在佛教里非常重要 , 怎麼個重要法呢?這佛法將來也會滅亡的。最先滅的經典就是《楞嚴經》 ── 《大佛頂首楞嚴經》先滅。為什麼《楞嚴經》先滅呢?因為一切的魔王最怕的就是〈楞嚴咒〉,那麼《楞嚴經》沒有了、滅了,〈楞嚴咒〉當然也就沒有人會念了。所有的佛經都滅了,最後就剩這一部《阿彌陀經》,所以《阿彌陀經》是最後才滅的。它在世界上多存一百年,能度無量無邊的眾生,然後《阿彌陀經》也滅了,就剩下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在世界上又多存一百年,以六字洪名又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以後六個字又滅了兩個字,把「南無」兩個字又滅了,就剩「阿彌陀佛」四個字,再多住世一百年,然後這佛法就都斷滅了,沒有了。所以這一部經是最後才滅,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中國以秦作國號的有四個朝代,歷史學家即冠以帝王之姓以區別之。第三個朝代是符秦,帝王是符堅。他的大臣姚萇發動政變,推翻符堅而自立為王,稱為姚秦。三藏法師是學位之稱,對佛所說經、律、論三藏無不通達,方可稱為三藏法師。這位法師,名字叫鳩摩羅什。是姚秦時候的人。這部阿彌陀經是他翻譯成中國文字的。

「三藏」 :什麼叫三藏?就是經藏、律藏、論藏。經藏是佛說的各種經,就是所有一切的經典。經藏裡頭,戒、定、慧、都講。不過講定的最多;律藏,就是戒律,是專門講戒的。律,是應該守的各種戒。(戒,是自已禁戒自己,不但是不做種種的惡事,就是惡的念頭也不要動),譬如我們在家人的法律。律藏就屬於戒學;論藏,就是議論。論,是專門講許多佛法的道理的。論藏是專門講慧的。經、律、論也就是戒、定、慧。

法師,是精通佛法的出家人。能夠把佛法來教導世人的。這位法師,是精通這三種學問的。所以稱他做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鳩摩羅什,譯成中文是童壽,言其在童年的時候,就有老年人的道學。他的原籍是中印度,出生在龜茲國,(龜茲,音鳩慈。)龜茲,在我國新疆省的西邊。他的父親是鳩摩羅琰,鳩摩羅琰因遊歷到龜茲,龜茲國王慕他的品性德學,就留他助理國政,並且把長公主嫁給他為妻,後來就生下這位聖子,為佛教的一等大師。鳩摩羅什在孩童的時候,曾跟隨他的母親到佛廟裡燒香,佛的香案前,有一口鐵缽,鳩摩羅什無意中把它舉起。繼而一想,這樣一口大鐵缽我怎能夠舉起?鐵缽亦隨即墜落到地上,於是他悟到一切惟心之旨。不久他的母親感覺到富貴榮華,只是一場春夢,如果不趁這年富力強的時候,努力修學,求得一個永久的歸宿,豈不孤負了這大好的人生。恰好這時候他的父親也已去世,於是他和他的母親便都出了家。這時羅什法師差不多才七歲的光景。他母親帶他各處參方訪道,母親不久證得三果阿那含的聖位,他也通達了大小乘三藏,他的聰明智慧,震動了五印度的學者。某一天母子二人,在路上行走,偶爾遇到一位大德高僧。這位高僧,相貌奇偉。他看到羅什法師,也很驚奇。拿手撫摩著羅什法師的頭,口裡稱嘆著說:這小沙彌如三十歲不破戒,當為人天師範,弘提大乘,將有不可思議的功績。羅什法師,本來就有超人的志趣,經過這高僧的印證和鼓勵,因此就更加奮勉。不久他的母親去世,在未去世以前,曾撫羅什法師之背,嘆息著說:我不久於人世了,兒的因緣當在東方,但佛法雖然因兒而流通,但與兒自身不利。羅什法師很悲泣的向母親說:母親放心,但得佛法流通,兒雖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辭!他自從母親去世以後,他孤身獨游,因母親曾說他的因緣在東方,他就漸漸向東走來,仍然走到龜茲國來。龜茲國王老早聞他的大名,而且是國家的姻親,就把他留下看作國寶,極其優待,並且請他講學。在苻秦時,這時候的中國,亂得不成樣子,英雄豪傑,各霸一方,稱王稱帝,各不相下。這許多國家中,有一位姓苻名堅的,割據陝西,建都長安,國號叫秦。兵強馬壯,人材也很多,曾因宰相王猛的治理,國境之內,倒還也算做太平。在這時大秦國里,往往於夜裡,遠看西南方毫光燭天,大家都以為希奇。經太史官的占卜,上奏秦皇苻堅說:西南方有大智慧的聖者在那裡,現在應該有大智慧的人來幫助我們治國。在方向上推起來,應當是龜茲國。秦王苻堅說:我早知道有鳩摩羅什法師,其人智慧過人,學問出眾,他正在龜茲。我當派兵向龜茲國王商請,如其不允,就把他的國家消滅了。於是就差大將呂光,帶了八萬兵馬,一路浩浩蕩蕩,向著龜茲進發。

秦王苻堅,遣派了呂光以後,心不知足,倚仗著自己兵馬眾多,認為東晉國的百姓,不能沾到王化,很以為遺憾。其實想并吞東晉,遂起兵攻打晉國,想不到遇到了東晉的謝安,不動聲色的把他七十萬人馬打得一敗塗地,苻堅的大將姚萇,本來奉命鎮守秦國,因苻堅吃了敗仗,頓然生了壞心眼兒,認為可取而代也。遂起兵截住了他的歸路,並且把他殺死,篡奪了他的皇帝尊位,國號仍舊叫秦。

呂光帶兵到了龜茲,向龜茲國王,索取羅什,龜茲國王當然不肯。還是羅什法師知己知彼,知道龜茲國小敵不過呂光,不如犧牲小我保存國家。國王因羅什法師的建議,只得忍痛割愛,灑淚而別。呂光奉羅什法師回國,在回來路上經過一個地方,晚間就在那兒紮營。那是在一個山的下邊,就是山谷裡邊,地勢非常窪下。羅什法師因為有神通,知道這天晚間就會有大水來,他就對呂光說:「不要在這地方安營下寨,不要在這個地方來住,因為這地方有危險!」呂光呢,根本就對羅什法師不生信仰,他不相信,「噢!你一個出家人,你懂什麼!你懂排兵布陣嗎?你是一個外行!」也就不接受他的建議。誰知,這天晚間,真的下起大雨,山洪暴發,把這八萬人馬淹死了很多,跑了很多。由此之後,呂光才知道羅什法師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人。到了涼州地方,探報姚萇已殺死秦王苻堅,佔據皇帝位,他就屯兵涼州。自立為涼王,國號就叫做涼。羅什法師也留在涼國,在留住涼國的期間,他學會了漢文漢語以及中國的文史哲學。

等到姚萇死了,他的兒子姚興即皇帝位,才想起呂光迎請羅什法師的事。於是又派兵攻打涼國,消滅了呂光的兒子呂隆。把羅什法師迎回秦國,奉為國師,供養於逍遙園,招集國內有道學的僧眾,幫助他翻譯佛經,譯場的人數多至三千。最出名的是:僧肇、僧睿、道生、道融,稱為什門四傑。先後翻譯經論,共三百八十餘卷。流傳最廣而為人所愛讀的要演算法華經、維摩詰經、金剛經,以及現在講的阿彌陀經。

在翻譯經論的期中,皇帝姚興,常常到譯場參觀,或幫助校正字句,或和羅什法師閑談。姚興對於羅什法師的智慧,可算崇拜到極點。他有個最有趣味的想法,他認為法師這樣大的智慧,如果死了,則智慧種子就斷絕了。於是選了十個宮女,強迫法師接受,要他傳下智慧種子。法師為維持佛法,不得而已的受了。因此就另外建築了華麗的住宅,供給他居住。過去高僧說他會破戒的話,到此也應驗了。這一段事實,是佛教歷史上有的。

但還有一段羅什吞針的說法,就是因為羅什法師與宮女同居,引起一班青年僧的誤會,以為戒律可以不守。羅什法師急了,因為戒律是佛教的基礎,沒有戒律就沒有佛教,這個規定不能不維持。所以羅什法師有一天,陪著大眾吃飯的時候,他裝了一碗縫衣服的針,一口一口的把他當飯菜吞下去。大眾見到這個奇異的舉動,都驚得目瞪口呆。羅什法師開示大眾說:你們能這樣,就可跟我學,而不需要戒律。如其不能的話,應當謹守戒律。這是千古流傳的一段嘉話。

羅什法師將要入滅以前,曾經對佛發願說:如果我所譯的經論,不違背佛意,則我死以後,我的舌頭不會因焚身而燒壞。後來他入滅以後,為他火葬,果然舌頭完整,所以可見得他所翻譯的這部阿彌陀經。是決定一點沒有錯的。又有一個證明。在唐朝,道宣律師問天人陸玄暢:「為什麼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經典,人人都歡喜讀誦呢?」天人陸玄暢就對道宣律師說:「這個鳩摩羅什法師,他是過去七佛的譯經師;過去七佛所說的經典,都是由他來翻譯 。所以,他翻譯的經典是正確的。」由這證明,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經典,是特別正確。但是念這部阿彌陀經的時候。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這一句,是不要念在裡頭的。是說明這一部阿彌陀經。是誰翻譯的。

「如是我聞」:什麼叫「如是」?「如是」就是信成就──如是之法,就是可信的;不如是之法,就是不可信的。所以這個如是,就是指法之辭。指,就是指示你這個佛法。如,這是靜;是,就是動。如,才是;不如,就不是。什麼叫是?沒有不是的,就是個是,確定無非就是。什麼叫如?如,就是寂然不動。如,就是一個真空;是,就是個妙有。也就是妙有裡邊也沒離開這個真空,真空也沒離開這個妙有,所以這叫空有不二,亦空亦有,非空非有。這種的法是可信的。那麼「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是所有的佛經一開始都有這四個字。「如」才是,「是」才如;不如也就不是,不是也就不如。這個道理,就是這樣,所以,如是之法是可信的。

這個「我聞」,是阿難親耳聞的。那麼阿難已經證果,他應該無我了,什麼還說「我聞」呢?這個「我」,是無我之我,所以阿難說「我聞」。因為依照世俗,人都有個我,所以阿難雖然沒有我,也就隨順世俗,隨順世人這個道理,說出個「我」字了。如是我聞的「我聞」就是聞成就。你要相信,有什麼信的呢?就因為有聞才能有信,你若不聞,怎麼會信呢?「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是佛將要入涅槃的時候才指示的。

在釋迦牟尼佛將要入涅槃時,告訴大家,說:「我於今天半夜的時候就要入涅槃了。」阿難一聽見佛要入涅槃了,他就著急了。急得就哭起來了,這個阿難一邊哭一邊就叫佛,說:「佛呀!您不要入涅槃啊!您不要把我們都捨棄啊!」一邊哭一邊就那麼講。阿難的頭腦在這個時候,大約也昏了,不清醒,就以哭為他應該做的事情。

這時候,就有一個瞎子出來了。這個瞎子可和一般瞎子不同,他是沒有這個肉眼,但是有天眼。因為沒有肉眼,他就不東張西望的,看看南,望望北,沒有這麼多的妄想,於是乎,他心水就很清的。心很清的,他就說:「你哭能當什麼事情呢?現在還有事情應該辦的。佛就要入涅槃了,我們以後有很多事情怎麼樣處理,你應該請問佛啊!」阿難說:「請問什麼?佛都要入涅槃了,還有什麼事情可以辦的?!有什麼比佛入涅槃這個事情更重要?」

這位沒有眼睛的尊者,是誰呢?就是阿那律尊者,他有天眼,是天眼第一。他說:「這有四種事情,非常要緊的!你要是不把這四件事情說明白了,這怎麼可以呢?」阿難說:「什麼四件事情啊?你說來我聽一聽。」

這阿那律尊者說:「第一,結集經藏,這是重要的事情!在這個經典的一開始應該用什麼字?」阿難說:「哦!是呀,這件事情很重要!你若不告訴我,我真想不起來了。現在我把什麼也都忘了,就知道佛要入涅槃了。這個經典,在結集經藏時,經的開始應該用什麼文字,這個是重要的!應該問。這是頭一樣。那麼第二件呢?」

阿那律尊者說:「第二件,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以佛為師。佛入涅槃了,我們的師父是誰呢?還要找一個師父啊?」阿難說:「對!佛入涅槃了,我們應該不應該再找一個好師父。?這你講得太對了!那麼第三樣呢?」

阿那律尊者說:「第三樣,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依佛而住,隨著佛住到一起。佛入涅槃了,我們都住到什麼地方去呢?」阿難說:「這是最要緊的!這個住的地方若沒有,那是怎麼辦呢?怎麼用功修道呢?我們應該找一個住的地方啊!這第三件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那麼第四件呢?」

阿那律尊者說:「第四件,佛在世的時候,有這個惡性比丘,……」

怎麼叫惡性比丘呢?他就不守規矩,專門來搗亂大家修行。你這兒打坐呢,他就要經行,啊!你坐嘛?我就走。他走路的時候,就嘁嘁蹅蹅、嘁嘁蹅蹅……,叫你們大家聽著這個聲音不能入定。譬如人家經行,哦!他又到那個地方去打坐去,「你看!我打坐比你們都坐的樣子都好!」很快就好像入定的樣子,但不是真正入定。又譬如人家拜佛,他就要來念經;人家念經,他又來拜佛。總而言之,作出一個特別的樣子,與眾不同;這種的樣子,這就叫惡性比丘,就是不守規矩。大家這樣子,他就要那麼樣子,一定獨斷獨行,作出來叫大家注意,「你看!喔!他真是了不起!他是一個又有修行,又有……」。總而言之,他作出一種特別的樣子,就想叫人來讚歎,說他是第一,這就叫惡性比丘。他那個性裡邊,總有一個爭強好勝的,好像阿修羅的樣子,嗐!往那個地方一站呢,也把腰叉起來那麼樣子,「你看!我多英雄!」這是這樣子。總而言之,就是要與眾不同嘛!還要把旁人都打倒了,有這種的性情,這叫惡性比丘。

阿那律尊者說:「……佛住世的時候,惡性比丘,佛可以調伏的,佛可以說:『你不應該這麼樣子!』他可以聽佛的教化。那麼佛入涅槃,這一些個惡性的比丘,與惡性的居士又怎麼辦呢?」惡性的居士,也就是專門作一個──「你看!我這個居士比你們這些個居士都第一的,你們都不如我。」「你看!我多發心!人人都沒有我那麼發心。」其實怎麼樣呢?就因為你,所以就沒有人發心了;你要不是這麼一個特別的樣子,那發心的人多得很。他就想作一個特別的樣子。佛入涅槃,這個惡性的比丘和惡性的居士,都怎麼辦呢?」阿難一想,說:「哦!這一件事情真是更重要啊!這四件事情都應該問的。我現在就開始問。」

於是乎,阿難把眼淚擦乾,就去問佛:「佛!您就要入涅槃,我現在有四件的事情想請問世尊,請世尊慈悲答覆我。」釋迦牟尼佛說:「好啊!你有什麼問題,現在可以問了。無論什麼問題,我都可以給你解答。」

阿難就說:「佛呀!您這一生所說的經典很多很多的,那麼將來要結集經藏的時候,在經的前邊應該用什麼字呢?」釋迦牟尼佛說:「哦,所有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所說的經典,前邊應該用『如是我聞』,這如是可信之法是我親自聽見的,應該用這四個字。」

阿難說:「第二個問題,佛住世的時候,我們以佛作我們的師父。佛入涅槃,我們又以誰作我們的師父呢?佛應該指示我們,我們是不是應該以大迦葉作師父呢?」佛說:「不是!我入涅槃之後,你們應該以『波羅提木叉』作你們的師父。以戒律作你們的師父。」波羅提木叉就是戒律。所以出家人都應該受戒,也就因為佛當初指示過,佛不在世的時候,就以戒為師,以戒律作師父。

阿難說:「第三個問題,佛住世的時候,所有我們這些個比丘都和佛在一起住;現在佛入涅槃了,我們這一些個比丘應該怎麼樣住法呢?」釋迦牟尼佛說:「我入涅槃之後,你們所有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都應該依『四念處』而住。」

什麼叫四念處呢?四念,就是念身、念心、念受、念法。身、受、心、法,這叫四念處。第一要「觀身不凈」,看自己這個身體是個不凈的東西;你知道它是不凈的東西了,就不會對它生一種愛心;不會生一種愛心,就沒有執著了,就沒有著住;沒有著住就是自由了。第二要「觀受是苦」,你所接受的,都是一種苦,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就樂受也是一種苦的因。第三要「觀心無常」,觀這個心,它是念念遷變,無常的。第四要「觀法無我」。

那麼對於惡性的比丘、惡性的居士,應該怎麼樣呢?阿難問佛:「這惡性比丘、惡性的居士、應該怎麼樣處理呢?」佛說:「你就用一個『默擯』」。默,就是不和他說話;擯,也就是不理他。也就是,你遇著這個惡人──惡性的比丘、惡性的居士、惡人,你就要用定力來對治他,不要被他轉。他惡,你也惡,那好像狗咬人似的;狗咬人,它那麼狂吠,你也對它狂吠一聲,那你也變成狗了。因為惡性的人,他生來就具足這麼一個惡性,你只可以用定力,不理他。這樣子,他就沒有法子了。所以,這叫「默擯」,要用這個方法來對治他。

佛為什麼就教阿難用「如是我聞」四字作為經首?因為這個「如是我聞」有幾個意思:

第一,異外道。異,就和外道不一樣,和它不同。怎麼不同法呢?外道所有的經論一開始,就用「有無」兩個字;印度用梵語,就是「阿嚘」兩個字。阿,就是無;嚘,就是有。它說,一切的法,一切萬事萬物、天地間所有什麼都算上,就不出兩個字。所以它用這兩個字來代表,什麼呢?一個就是「無」,一個就是「有」。它說:「不是無,就是有;不是有,就是無。」總而言之,不能出「有」、「無」這兩個字,所以它經典的一開始就「阿嚘」。「無有」,本來無,它說現在有了;但它可沒講真空妙有。不過這個道理有一點相似,但是沒有把它詳細講出來。所以佛所說的經,是「如是」,「如是」就是這樣,這個法你說什麼不是這樣子?世界上什麼不是這樣子?什麼都是這樣子!你若說,什麼都是這樣子,什麼也都不是這樣子。所以這個「如是」,非常之妙的!那麼,這個「如是我聞」第一個意思是異外道,就是和外道不一樣,和外道的經典是不同的。

第二,斷眾疑。佛知道大家有這種懷疑,懷疑什麼呢?等佛入涅槃了之後,阿難和老迦葉結集經藏的時候,阿難也升座說法,坐到佛的坐位上。阿難往那個座位上一坐,所有的人頓起三疑,就生了三種的疑惑心。三種疑惑心是什麼呢?第一個疑。以為是釋迦牟尼佛又活過來了;第二種懷疑,這是其他佛到這兒來了!」;第三個疑惑:是不是阿難現在成佛了!大家又懷疑阿難轉身成佛。當時法會大眾有這三種的懷疑,等阿難尊者一說「如是我聞」,──三疑頓息,大家都:「哦!這阿難不是釋迦牟尼佛活過來了,也不是他方佛來,也不是阿難成佛。原來這個法,這如是之法,是阿難他親自聽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所以這三疑頓息。這叫斷眾疑。

第三,息爭論。怎麼叫息爭論呢?因為阿難在這諸大比丘裡頭,他是最年輕的一個。佛成佛時,他出世;佛入涅槃,他這時候才四十九歲,其他的比丘都比他大。所以要論資格,老迦葉是最老的。還有目連尊者、舍利弗尊者,這些尊者都比阿難尊者年齡高。論道德,有很多的老比丘比阿難道德高;論學問,有很多的比丘比阿難的學問也高;論智慧,其他的比丘比阿難尊者的智慧也高。那怎麼就能選到阿難來結集經藏呢?來說這個經典呢?所以這裡邊有老的,有中年的,阿難是個最年輕的。如果他說這個經典,那麼其他人就都不相信了,都要和他爭了。等阿難說:「如是我聞」,把這一個意思一說出來,原來這不是阿難的意思,也不是大眾的意思,像這樣的法是我阿難親自聽佛所說的。所以大家都沒有得講了。這叫息爭論,

這個「如是我聞」是阿難以四事問佛。現在講第三種。這第三是依四念處而住。什麼是四念處?就是身處、受處、心處、法處。

第一、要觀身不凈。我們所有的人,對於自己身體看得非常的寶貴,認為這個身體是真實的。所以,自私也因為這個身體而有,自利也因為這個身體而有;若沒有這個身體,就沒有自私,也沒有自利了。為什麼自私自利?就因為沒有認識這個身體,認為這個身體是真實不虛的。所以造罪也因為這個身體,作惡也是因為這個身體,對這個身體看不破、放不下,啊!為這個身體來找一點好東西吃,為這個身體來找一點好衣服穿,為這個身體找一個好房子住,為這個身體找一點娛樂,這都是一種執著。這個執著不能把它放下,所以一天到晚都是為這個身體來作打算。有一天這個身體直到要死了,那時候還不明白,「唉!我這個身體怎麼死了呢?」那時候才知道,這個身體不是真實的,可是已經晚了,已經後悔遲了!究竟這個身體是不是個真的?在這個愚痴的人、沒有智慧的人,看它就是個真實的,不是個虛妄的;在有智慧的人看這個身體,知道它是一個四大假合的──四大,地、水、火、風,和合而成一個身體。這一個身體不是究竟的,那麼究竟的是什麼呢?究竟的,就是我們自性,我們自己那個自性是光明遍照的,我們自己那個自性是圓滿無礙的,我們自己那個自性是盡虛空、遍法界、無在無不在的。我們這個身體是暫時,這個自性寄居到這個身體上,就好像住店似的,住旅館呢!這個身體,就是一個旅館。可是住旅館這個人不是旅館哪!你若拿那個遊客就當了旅館,那個遊客以為這個旅館就是自己了,那豈不是大錯而特錯呢?那麼你能看這個身體是旅館,那麼這個主人呢?你要找著他。你找著這個主人,那你就認識自己了。

現在先說這個身體。這個身體生來就不凈,為什麼不凈呢?它是由父精母血和合而成,等長大了,他就生出種種的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貪、瞋、痴、慢、疑都生出來了,就造出來一些個殺、盜、淫、妄、酒。造的殺業,造的盜業,造的淫業,造的妄語業,造的這個飲酒,喝醉了酒這種的業。造種種的業,都是因為這個身體。那麼這個身體究竟是不是一個寶貝?不是的!寶貝,為什麼叫寶呢?寶,是清凈無垢的,沒有染污,沒有一點不清凈的,這才叫寶呢!可是我們這個身體,九孔常流不凈──兩個眼睛就有眼眵生出來,兩個耳朵就有耳屎生出來,兩個鼻孔就有鼻涕生出來。

這是有六孔了,兩個耳朵、兩個眼睛、兩個鼻孔,這六孔。還有一個嘴巴,這嘴巴常常有這個黏痰吐沫,你說!這個東西清凈不清凈?這是七個孔了。還有大便、小便,加上這兩個,就是九孔。大便、小便,人人都知道它不幹凈。你不信?你作再好的菜,你如果用一點大便擱裡頭調一調,那個味,人若沒有看見,會吃的;人若看見,哪一個人也不會吃這個東西了。為什麼呢?沒有吃,就想作嘔了。為什麼?因為它不幹凈。這個九孔常流不凈。你說這個是寶貝不是寶貝呢?要是寶貝,為什麼有這麼不幹凈的東西常常流出來?

你這個身體要是有一個禮拜不去沐浴,身上又癢又不舒服了,你用手這麼一搓,這身上就有很厚的泥。你說這個泥是在什麼地方來的?時間一久,不沐浴,全身就都放出一股臭味來。這個臭味,不要說自己,連那個狗都不願意聞這股臭味。你說!這是有什麼好處呢?所以這叫「觀身不凈」,觀察這個身體是這麼一個骯髒的東西。那麼你還能愛它?你還能對這個身體有所執著?你愛這麼一個不幹凈的東西,有什麼用呢?

那麼說:「可以把它用刀割開它,不要它,就自殺了。」這也不需要!你還要藉假修真,因為你那個自性要在你這個身體裡邊住,你一走到這個五陰身了,就變成陰陽混合了,也就是在這個清凈和污濁之間。你要是往上修行,就是得到清凈;你要是不修行、造罪業,就往下墜,和污濁就合而為一了,就變成鬼;你往上修,就變成佛。所以,你修行和不修行,這是你自己的事情,旁人不能幫助你。好像阿難尊者說,他是佛的堂弟,不需要自己修行,佛就可以加被給他三昧,可是始終佛也沒有法子給他三昧。到佛入涅槃之後,他結集經藏的時候,才證四果阿羅漢。那時候他才知道,自己不修行是不可以的!

所以,我們這個身體,你不要那麼愛惜它,不要拿它當寶貝了。不要說,誰說我一句,我也放不下來,「哎!你怎麼說我呢?」誰打我一拳,「哼!你打我!你真是可惡至極!」自己覺得痛一點,這就受委屈了。其實你要放下、看破,就沒有一個痛不痛。誰痛?痛又怎麼樣子?有人打你,你就當撞了門框上;有人罵你,你當他唱歌給你聽呢!你當他講日本話呢!因為你不會罵人,他罵你,你就裝作不懂──或者他說英文呢,或者他說的不知道是什麼國家的一種語言?總而言之,你若能把執著我這個身體看破、放下了,這時候你就會得到自在,這叫「觀身不凈」。不要看這個身體看得那麼重要!這是身念處。這個「觀身不凈」,受、心、法也都不凈,也要觀成不凈。

這「觀受是苦」。受,就是你所接受的,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苦受就是苦苦,樂受裡邊就有個壞苦,不苦不樂受就是行苦,這叫三苦。你所接受的,或是你所享受的,你都應該覺悟,這都是苦。你若知道這是苦了,也就不會執著這個享受了。我常常對你們講:「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你受了這苦,這苦就沒有了;你要盡享福,把你的福報享沒有了,你也就消福,福也就消了。所以要「觀受是苦」。你觀受是苦,身、心、法也都是苦。這四念處,雖然是四種,但你把這四種都觀成一種,一種又分開四種。

「觀心無常」,你這個心是無常的,不會常常是這樣子。因為過去心不可得,是無常;現在心不可得,是無常;未來心也不可得,它是無常,所以「觀心無常」。這個心,就是這個心念,念念遷流,念念不停。因為它念念遷流,所以是不常;它念念不停,所以這也是不常。

「觀法無我」,這個法根本就沒有法。那麼法既然沒有了,又什麼地方有個我呢?「我」是四大假合、五蘊的色法而成的;那麼既然沒有這五蘊的色法,那我自己也沒有了,所以「觀法無我」,這叫人空、法空,人也空了,法也空了。這要修「四念處觀」,常常觀想這四念處。所以佛滅度之後,教一切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行,都要依四念處而住。

第一要觀身不凈,你不要對這個身體有執著。第二要觀受是苦,你不要對享受有所執著。第三要觀心無常,就身、受、法也都是無常。第四、觀法無我,這個心和受、身也都無我。這個四念處是很妙的!你明白這「四念處」,依「四念處」而住,就沒有執著;沒有所執著,你就得到真正的自由了。你有所執著,就沒有自由。你沒有自由,為什麼?就因為你有所執著!所以要修這「四念處」,依四念處而住,就是無住而住,無所住了,也就是那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了。

現在講阿難尊者以「四事問佛」的第四個問題。第四個問題,就是惡性比丘怎樣來對付?佛答覆說:「惡性比丘,默而擯之。」由這一件事情,我們就知道,當初就是佛住世的時候,也一樣有這種的惡性的比丘、惡性的居士、惡性的人。遇著這惡性的居士、惡性比丘、惡性的普通老百姓,遇著這種人,就應該不要和他講話。擯,就是軟遷單。遷單,就是叫他搬家。你不理他了,他自己覺得沒有意思,就會走了,這叫擯。那麼在佛入涅槃之後,遇著這種的惡性比丘、惡性居士,就以這種的方法來對待他。

「如是我聞」這四個字,這因緣是這樣子的。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一時」:就是有一個時候,這叫時成就。為什麼不指定是某一年或某一日呢?因為佛說法的地方,有在天上,有在龍宮,有在人間。人間又有幾十個國家,每一個國家的曆法,又不盡相同,如果記實了,反而顯得亂七八糟。所以直截痛快的定個一時,就是說者可以說,聽者亦要聽的時候。所以這叫「時成就」。

『佛在』的佛,就是指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佛在什麼地方說的呢?佛在舍衛國。舍衛國是中印度的一個國家的名字。翻譯成中文就叫「豐德」。豐,就是豐滿;德,就是道德。因為這個國家的人都很聰明的,所以說:「國有五欲七寶之豐,人有多聞解脫之德。」這國家就有七寶、五欲之豐,人就有多聞解脫之德。這國家有五欲、財寶。五欲是什麼呢?有的說,財、色、名、食、睡,這是五欲;有的又說,色、聲、香、味、觸,這都是五欲。這五欲的境界,總而言之,就令你的智慧顛倒,令你眼睛就跟著色塵跑,耳朵就跟著聲塵跑,鼻就跟著香塵跑,舌就跟著味塵跑,身就跟著觸塵跑。這五欲把人迷得顛顛倒倒的,都來追逐這個五欲。這國家的人有多聞。多聞,就是讀書讀得很多的;解脫,就是無拘無束的、很自由的,得到這個解脫,也就是執著心很輕的,這就是這個國家「舍衛國」。所以「佛」這是主成就。

「祇樹給孤獨園」:舍衛國有一大花園,祇陀是舍衛國王的太子。給孤獨,他是一個慈善家,他的財產豐富,人很慈悲,經常喜歡救孤恤貧,所以全國人都稱他為須達長者。須達,譯成國語,就是給孤獨的意思。怎麼叫「給孤獨」呢?給,就是賙濟,也就是布施。布施給什麼人呢?布施給孤兒和老年的人。中國周文王治理國家的時候,他先救濟四種人。四種什麼窮人呢?就是鰥、寡、孤、獨,這四種人。「老而無妻曰鰥」,年老的人沒有太太,這叫鰥夫;「老而無夫曰寡」,女人老了,沒有丈夫,這叫寡婦;「幼而無父曰孤」,幼年的小孩子沒有父母親了,這叫孤兒;「老而無子曰獨」,老年的人沒有兒女,這叫獨人。那麼文王是先賙濟這四種人。這給孤獨長者呢,就是須達多長者,他經常賙濟這四種人。給孤獨長者,因為到王舍城的宰相家,為他兒子定親事,奇巧遇到他親家翁請佛供養說法,給孤獨長者,親眼見到釋迦牟尼佛的威儀相好,大眾弟子,彬彬有禮,雍容自在。又聽到釋迦牟尼佛的說法入情入理,從心底上生起了無限的恭敬與仰慕。於是請他的親翁介紹,禮請釋迦牟尼佛到他那裡說法,釋迦牟尼佛是有求必應的,馬上囑付他說:你回去將精舍建築好,我隨後就來。給孤獨長者歡天喜地的回到本國,馬上選擇地點,準備材料來大興土木。但適合條件的地點,實在找不出。最後找到祇陀太子私人所有的花園。那花園既為太子所有,當然是既寬且大,不離城市,又不在城市,可以說是城市山林。花園裡是樹木蓊鬱、百花具備,池沼水鳥,亭台樓閣,式式俱全。給孤獨長者,歡喜讚嘆不已。但是,這園子是太子的私產,他又是半個主子,怎好向他開口呢?然而因為請佛說法,逼不得已,走訪祇陀太子,先把釋迦牟尼佛稱讚一番,然後,把這問題提出來,很婉轉的向他商議。祇陀太子起初堅執不允,經不起他一再的要求,於是想在金錢上把他難住。因而和他說道:你既堅決要買我的花園,你能把地面上鋪滿了金子,我就給你。給孤獨長者,一聽到太子開出價錢來,滿心歡喜,很乾脆的答應他說:照辦,照辦,長者回到家裡,把金庫打開來,飭令工人,不到幾天,真的拿金子把地面上鋪滿了,然後請太子親自去驗收,太子起初不相信有這回事,但走去一看,真的滿園金光閃燦,不禁大吃一驚。然而言既出口,收不回來,只好做個人情。同時也欽佩他仰慕釋迦牟尼佛的誠懇,想必釋迦牟尼佛是個了不起的人,不如也行個布施。於是向給孤獨長者說:好罷!你既出金子買了我的地,我把地上的樹木花草,一切的設備奉送,就算是我的功德吧!給孤獨長者,大喜過望。因為是給孤獨長者的園子,祇陀太子的樹,所以就叫做祇樹給孤獨園。後來,釋迦牟尼佛在這園子里,住了不少的時候,說了很多的經,度人無量。所以這個園子就叫祇樹給孤獨園。這個「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就是「處成就」。因為有人說法,一定要有個處所,若沒有一個處所,這個法也不容易說。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這是「眾成就」。「與」當一個「共」字講。共,就是共同,都聚在一起。

「大比丘僧」:這是把聲聞眾說在前邊,因為這表示出世相。聲聞,是比丘;比丘都是出世相。菩薩放到中間,因為菩薩的相不定,有的時候現是出家相,有的時候又現在家相。菩薩是修中道的,所以放到中間。後邊是天、人、天龍八部;這是世間相。世間相,就表示凡夫。那麼出世相呢?就是代表聖人。菩薩有的時候在法會中,有的時候離開法會到其他的世界去,所以是不定相。比丘是佛的常隨眾,跟著佛聽經聞法,所以在結集經藏的時候,把比丘眾寫到前邊。

比丘是出家後受過具足戒的男僧。有大、多、勝,三個意思。比丘是國王大人所崇拜的,所以叫「大」;比丘是斷一切的煩惱、破一切的惡,破諸惡,所以是「多」;比丘和其他的旁門外道不同,勝過其他的旁門外道,所以叫「勝」。

這「比丘」有三個意思:乞士、怖魔、破惡。

第一、乞士。佛的制度,出家的男女,不許保有財產,不許做官,做生意,甚至種田,應該乞化為生。因為這樣才可以專心用功辦道,所以叫乞士。就是托缽乞食。

第二、怖魔。就是因為登比丘壇受比丘戒的時候,這三番羯磨完了之後,這時候飛行夜叉、地行夜叉就報告給空行夜叉,而空行夜叉就報告給天魔,這時候天魔就恐懼了。恐懼什麼呢?他說:「啊!佛的眷屬又多了一個人!我的眷屬又少了一個!」所以天魔就恐懼了,魔王的宮殿就震動,所以這叫怖魔。

第三、破惡。比丘必須遵守佛所制定的二百五十條戒,不做一切惡事,所以叫破惡。破什麼惡呢?破煩惱惡,破這個八萬四千種的煩惱,而發菩提心,所以就叫破惡。

同時具備這乞士、怖魔、破惡的三個條件,才能叫做比丘。

僧,是僧伽,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叫「和合眾」。所謂和合眾,就是遵守佛戒,和合同住的意思。就是大家相處在一起,沒有是是非非的,不會互相鬥爭。這有「事合」,有「理合」。什麼叫理合呢?大家同證無為解脫,這就是理合;那麼事合呢?有六種:

一、身和同住。大家彼此不鬥爭,不鬧矛盾,所以住在一起。不能你看我也不好,我看你也不對,就鬥爭起來了,這不可以的。時時刻刻都要自己管好自己,自己不要犯過,不要妨礙人。譬如大家都這樣做,你自己非要做一個特別的樣子,這就是身不和了。身不和就不能同住了,要身和同住,守這個規矩,不犯過錯。

二、口和無爭。大家口裡不要互相辯論是非,要沒有這種諍言。諍言,就是你說我不是,我說你非,又什麼「張家長,李家短,三隻蛤蟆六隻眼」,講這一些沒有用的事情。不能你說這個道理,我就說:「啊!你那個不對,我這個才對的!」這就是口不和,就引發爭論了。

三、意和同悅。這個意念要相和,大家都歡喜這個。你歡喜學佛法,我也歡喜學佛法;你越精進,我比你更精進;你越修行,我比你更修行。我們大家也是要互相比賽,在修道的路上,要精進!一天比一天要精進,不要一天比一天懈怠。要少說話,多用功。這是意和同悅。

四、見和同解。這個見,大家見解都是一樣的。

五、戒和同修。這個戒律,大家一起來修行持戒。

六、利和同均。如果有利益,大家一同來得到這種利益。

這六種的和,就叫「事和」,前邊那個叫「理和」,要修六和敬。

「千二百五十人俱」:這千二百五十人,是佛的常隨眾,常常跟著佛,聽佛說法。這一千二百五十人,本來是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佛最初到鹿野苑,先度五比丘,這是有五個人了。然後耶舍長者子和他的徒弟總共五十人,也皈依佛了。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各有一百個徒弟也皈依佛,那麼兩個人就兩百。這總共有兩百五十五人了。還有三迦葉兄弟三人,總共有一千個徒弟,也都皈依佛。所以一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俱,就是大家統統聚會在一起,聚會在一起都有什麼樣的人呢?「皆是大阿羅漢」:皆是,統統都是。大阿羅漢,「阿羅漢」也是梵語,翻譯有三種意思,和「比丘」的意思是相同。比丘是羅漢之因,羅漢是比丘之果。「阿羅漢」有三種意思:

一、應供。因中叫乞士,果上就叫應供,應該受人天的供養。

二、無生。因中叫怖魔,果上就叫無生。

三、殺賊。因中叫破惡,果上就叫殺賊。殺什麼賊?殺無明賊,殺煩惱賊。

這些大阿羅漢,都是有名望的,都是道德高超,國人所恭敬,人人都知道這一些大阿羅漢的名字,所以是「眾所知識」,大眾都認識,都知道。這個「聞名曰知,見面曰識」,聞著他這個名字,沒有見面,這是「知」;等見著面了,這叫「識」。這一些大阿羅漢,一般人又聽見過他的名字,又認識他,所以這叫「眾所知識」。

長老舍利弗。

「長老」:這是一個尊稱,尊敬的稱呼。長老有三種:

第一,年耆的長老。這個「耆」,「老」字底下加一個「日」字,就是一個年紀很大的老年人,這叫年耆長老。第二,法性長老。法性,「法」就是明白佛法,「性」就是自性的性。因為他明白佛法,通達自性,大徹大悟,那就不論他年紀是老呀,是少呀,都沒關係了。雖然年紀輕,可是他會講經說法,智慧無量,辯才無礙。他的智慧猶如大海一樣;他的辯才,沒有人可以辯勝他。像舍利弗在八歲的時候,就把印度所有的論師都給戰勝了;他在七天之內,就能把佛法都通達了。所以法性長老,舍利弗。

第三,福德長老。就是他非常有福,有福報,人人都歡喜供養他,這是有福。因他自己有德行,有道德,所以叫福德長老。

這個「長老」是誰呢?舍利弗、目犍連,這都是長老。

「舍利弗」是梵語,這是以父母作他的名字。他的父親叫優婆提舍,所以得「舍」字。「利」是他母親的名字,「弗」就是「子」,所以有的經上翻成「舍利子」。以他父母的名字合起來,作為他的名字,所以叫舍利弗。

舍利弗在聲聞裡邊,智慧第一,他是最有智慧的。舍利弗在七天之中,就通達一切佛法,通達諸法實相;在八歲的時候,就論勝印度一切的論師。這是大智舍利弗。釋迦牟尼佛說《彌陀經》,不問自說,那麼當機眾呢,就是舍利弗為首。因為有舍利弗這樣的智慧,才可以接受凈土法門深妙的道理。舍利弗不僅僅智慧第一,他的神通也不落第二,也是第一。為什麼?有一次,有個居士來供佛請齋,請佛去應供。請佛應供啊,舍利弗入了定了,人家叫他,他也不出定──不是說裝模作樣的,說是我坐著,我明明知道,我也不起身,我裝模作樣,這是好像入定了似的。不是那樣,他真入定了,他們給開靜,他也不出定。於是,這個目犍連就用起神通來;他神通第一,就想用神通把舍利弗叫出定來,可是把他所有的神通都使用出來了,想把舍利弗叫出定。但是,他這個神通,連舍利弗衣服的衣角,絲毫都不能動。

摩訶目犍連。

「摩訶」是梵語,有三種的意思,就是大、多、勝。因為這個長老是國王大臣所恭敬,所以就是大。他學習三藏十二部一切的經典,所以謂之多。他和其他的旁門外道不同,超勝過他們,所以叫勝。「目犍連」是梵語,翻譯成「采菽氏」。采,就是去採取;菽,就是一種豆類。采菽氏是他的姓氏。又譯為「蘿菔根」,就是一種的菜的名字,蘿蔔。因為他的先人修道的時候,吃這種的東西,所以也就以這個蘿菔作為姓氏。他的名字叫「拘律陀」,拘律陀,是一種樹的名字;因為他父親、母親,在這種樹神這兒祈禱,而生了目犍連,所以他名字就叫拘律陀。

這位目犍連、就是目連。神通最大。所以稱他神通第一。他修道最初證得阿羅漢的時候,得到六種神通。六種神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

摩訶迦葉。

「摩訶」也是有「大、多、勝」三種意思。「迦葉」是梵語,翻譯過來的意思就叫「大龜氏」。因為他先人,看見一個大龜,背著一個圖,就依照這個來修道,所以就以大龜作他的姓氏。據說他這個身上常會放出大光明,可以吞蝕其他的光。所以又叫飲光。他父親母親,也是在樹神的前邊求得這個兒子,所以他的名字又叫「庇缽羅」。庇缽羅,也是樹名。那麼這是摩訶迦葉。

摩訶迦葉在佛教裡邊,是占最重要的地位。因為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時候,有大梵天王來這兒給獻一個金蓮華。那麼釋迦牟尼佛,手拿著這個金蓮華示眾,在當時有百萬人天都在這個法會裡邊,誰也沒有什麼表示,唯獨摩訶迦葉破顏微笑。於是,佛就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心印法門,已傳給迦葉了。」所以迦葉尊者就成為佛教的初祖,西天第一代的祖師。釋迦牟尼佛,把法傳給迦葉。迦葉尊者到現在還仍然在世界上。他皈依釋迦牟尼佛,出家作比丘的時候,已經就一百六十歲了;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他已經就有兩百歲了。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後,承釋迦牟尼佛之命,摩訶迦葉尊者仍然尚在雲南省雞足山入定。他在那兒入定,由佛入涅槃之後到現在,已經有幾千年了,有三千多年了,可是他還是在那個地方入定。他入定做什麼呢?在那兒,他等著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出世的時候,才出來輔助教化,把四天王所獻的缽,錦斕袈裟交給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所以在雞足山,很多修道的人都到那兒朝拜迦葉祖師去,給迦葉祖師叩頭頂禮。在雞足山常常有三種的光──有佛光,有金光,又有銀光。人到雞足山去拜的時候,如果有誠心,就會聽到山裡邊有大鐘響的,自己會響。但是可以聽見鐘的聲音,是看不見這個鐘的。這鐘的聲音,在全雞足山幾百里地以內都可以聽見,所以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這個迦葉尊者,他在佛的弟子裡邊,有兩個第一:

第一,是頭陀第一,這個「頭陀」也是梵語,翻譯過來的意思就叫「抖擻」,也就是打起精神來,勇猛精進。在佛的弟子裡邊,最吃得苦,最受得苦,最能修苦行,是頭陀第一。

第二,就是年齡第一。所有佛的弟子,誰的年齡都沒有他大,所以他年齡第一。

摩訶迦旃延。

「摩訶」是大的意思、多的意思、勝的意思。「迦旃延」也是梵語,翻譯過來的意思就叫「文飾」,文就是文章的文,飾就是裝飾的飾。文飾,言其這位尊者善於文飾,就是善於論議。他是論議第一。論就是辯論;議就是不可思議的議。這位尊者,他無論和任何人來辯論一定會得到勝利的。

有一些斷常外道和他來辯論,就說:「佛教里的人說是有六道輪迴,人死了還可以托生做人,互相輪迴。我認為這個理由是不對的。為什麼呢?你說人死了會有輪迴,再來做人,那麼我沒有見著一個人死了之後,再回來到家裡給送個信,所以你又怎麼能知道這個人死了還能做人呢?這是沒有根據的。我認為人死了就像燈滅了似的,不會再有來生了。」

這個尊者聽斷常的外道這樣一講,於是就對這外道說:「人死了,他有沒有回來,這我先不要答覆你。我問問你,譬如這人犯了罪了,被官府把他拿去關監獄裡頭。這個人是不是願意回到家裡來就能回到家裡來呢?還是不能隨他自己的便呢?」

那外道說:「哦!那人犯罪了,圈到監獄裡了,他就沒有自由了,所以不能願意回家就回家的。」

這個迦旃延說:「哦!你明白這個道理啦?人死了,到地獄裡不能回來,也就是像這個人犯了罪,到監獄裡不能回來一個樣的。在這個生的時候,到監獄裡頭不能自由回來;那麼人死了,到地獄裡,更不能隨便你願意回來就回來啦!」

這外道一聽,「啊!是呀,是有這麼個道理。你說這個對!可是到地獄裡的人不能自由回來,那要生到天上去,這個人是很自由的,怎麼也沒有看見在天上的人,回來給他家裡送個信,說:『我已經生了天了,你們不要掛慮我了!』也沒有人給家裡送信?那麼由這個證明,生天這個事情也是靠不住的,也是沒有的;要是有的話,為什麼他不回來給他親戚朋友送一個信呢?」

迦旃延說:「你講得很有道理。可是!我再給你舉一個譬喻。「……譬如,這個人不小心,掉到這個糞坑裡了,好不容易從這個糞坑裡掙扎著爬出來,出了這個糞坑之後,會不會認為糞坑這個滋味不錯,再跳回來到那個糞坑裡。有沒有這個道理呢?」

外道說:「不會的!這人要是從這個糞坑裡出去之後,再永遠也不會回到這糞坑裡面來了,因為知道它這個氣味是不好的。」

摩訶迦旃延說:「人,在這個世界上,也就好像在一個糞坑裡一樣,這個氣味不好。等到生到天上去呢,就好像出了這個糞坑的人一樣,所以不會再回來的。假設他要回來,從這個天上再回來,也要經過一個時間。……」因為什麼呢?天上一晝夜──忉利天就是三十三天了──這個一晝夜就是人間一百年了。四王天一晝夜是人間五十年;忉利天,就是人間一百年了。

摩訶迦旃延又繼續說:「譬如這個人生到天上去了。他最初生到天上,在什麼地方住,他要安排安排他家裡的事情,就過了一兩天時間。等到第三天就三百年了。這三百年的時間,他再回來,你早已經死了,你怎麼能知道他回來呢?所以,這你沒有法子知道。」

這個摩訶迦旃延,他的辯才是這樣子。所以一般的外道──斷常外道,執斷的、執常的這個外道,和他一辯論就輸了,不會勝利的。

他又有一個名字叫什麼呢?叫「好肩」。因為他那兩個肩膀,生得非常美麗、非常好看,所以叫「好肩」。又有一個意思,叫什麼呢?叫「好思」,就說他思想最好。為什麼他思想最好?因為他有辯才,辯才無礙。這辯才,有四種辯才:

(一)法無礙辯:說法很有道理。

(二)義無礙辯:講這個意思沒有窮盡。

(三)辭無礙辯:辭就是言辭的辭,他說話說得言辭沒有障礙。

(四)樂說無礙辯:這個說法,樂說無礙辯。

摩訶迦旃延,有種種的無礙辯才,同旁人講起道理來,大家相信他、佩服他的說法。所以稱他論議第一。

摩訶俱絺羅。

這一位尊者就是舍利弗的舅父。「俱絺羅」也是梵語,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大膝氏」;言其這個家裡的人,膝蓋都很大,所以就叫「大膝氏」。他也是善於辯論;因為想要勝過他的外甥,所以到南印度去學外道的論議,學這種外道法。他吃飯,也是很快把飯就吃完;喝水,很快就把水也喝完了;一天到晚都是學習外道的典籍,就連剪手指甲的時間都沒有了。沒有時間來剪手指甲、來修飾他的容貌,所以手指甲長得很長很長的,一般人就叫他叫「長爪梵志」。摩訶拘絺羅、口才最好。隨便問他什麼。都能夠回答的。所以稱他答問第一。

離婆多。

「離婆多」是梵文,翻譯過來叫「室宿」,或「房宿」因為他父親母親向二十八宿這個室宿的星星來祈禱,求兒子;生了這個兒子,所以就叫室宿。這位尊者,又有一個譯意,叫「假和合」。什麼叫假和合呢?因為這一位尊者,有一天就到外面去遊玩;不知不覺天色就黑了,回家是來不及了,並且玩了一天也很辛苦很疲倦了,他看到就在路邊上有個亭子,想就在這兒睡一宿。在睡覺的時候,來了兩個鬼:一個大鬼,一個小鬼。這大鬼身量大得不得了!這個小鬼呢,身體小得很小。大鬼,青臉紅髮,巨口獠牙,那口非常大,牙呢,像那個象牙支到嘴外邊,非常難看。這小鬼,長得樣子更醜陋,啊!面目七八家子都搬到一起去了,他眼、耳、鼻、舌、口,都長到一起了,很難看的!這兩個鬼抬著一個死屍,就問這個離婆多:「我們兩個人吃這個死屍好不好呢?」如果離婆多說:「好」,這兩個鬼就說:「我們單不吃死屍,我們要吃你。如果說不吃死屍好,那麼兩個鬼,沒有東西吃。還是要吃他。所以無論他怎麼樣說,自己也要被這兩個鬼給吃了。接著這個大鬼就把死屍的兩條腿就給吃了。這個小鬼,就把這離婆多的兩條腿,用力一抻,就給抻下來了,把死屍的兩條腿給補上。那個大鬼又吃死屍兩個胳臂;這個小鬼也把離婆多這兩個胳臂給撕下來,又補到這個死屍身上。啊!這個大鬼把死屍給吃完了,小鬼也把這個離婆多的身體全部都給撕下來,補到這個死屍的身上。他自己現在就這麼一想:「我現在沒有身體了,我的全身都被小鬼扯了,補到這個死屍上了。我現在沒有身體了!」

第二天,他發狂似的跑到街上,見著一個人就問:「喂!你看看!我有沒有身體啊?」這個人看看他,什麼沒有身體呀?也不知道他是說的什麼,你明明有個身體,怎麼要看看你有沒有身體了?啊!碰著一個人,他就這麼問;碰著一個人就這麼問,說:「哎!你看看!我到底有沒有身體啦?我這個身體……?」自己不知道有沒有這個身體,就問人。見著一個人問一個人,見著一個人問一個人,弄得人人也都不敢接近他──看!這個發癲狂的人!但是他還是繼續問,問來問去,見著兩個和尚,就問:「喂!你們看看我有沒有身體啊?」這兩個沙門,是證果的阿羅漢。一看,這個人現在的因緣成熟了,將來要證到無我的法身了。於是就對他講:「這個身體,本來是因緣和合而成,因緣別離而滅的;也沒有一個是你,也沒有一個不是你。」這麼一說,哦!他開悟了,於是就出家了;不久就證果了。所以又名叫「假和合」。離婆多、他的心很正的。沒有一些顛倒的念頭。又是很定的。沒有一些散亂的念頭。所以稱他無倒亂第一。

周利槃陀伽。

他的根機是很鈍的。(鈍、就是沒有智慧、)佛讓阿羅漢教他兩句偈。偈字、是梵語、就是稱頌、頌揚的意思。佛經裡頭,凡是句子有長短的,叫做長文;句子的字數多少一樣的,叫做偈,也叫做頌。有每一句三個字的,有每一句四個字的,五個字,六個字,七個字的,等等各樣的偈,同我們的詩差不多的。他就一心一意的讀這兩句。想這兩句的道理。後來竟然就明白一切的佛法了。所以稱他義持第一。(義字、就是道理、持字、是守牢的意思),這個周利槃陀伽,最愚痴了!愚痴到什麼程度呢?愚痴到連半句偈都記不住。佛叫五百羅漢教他念一個偈頌。輪著教他,今天這個羅漢教,明天就那個羅漢教。教什麼呢?就教他:

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

無益苦行當遠離,如是行者可度世。

「守口攝意身莫犯」,守口,守著這個口。攝意,就管自己這個意念,就是總好像止持這個意,不叫它跑,攝意。身莫犯,這個身,也不要犯戒律,就是身、口、意,這三業都清凈。「莫惱一切諸有情」,你不要對任何人,不要令人生煩惱。所有的一切的有情眾生,你不要令他因為你而有煩惱。

「無益苦行當遠離」,不合法的苦行,好像持牛戒,學那個牛的樣子;持狗戒,就學狗的樣子;那個事火外道,以火作他們的祖師;事灰外道,就躺到那個灰裡邊,把身上滾得一身灰,他說這是修道;認為這是修行了,這個是苦,修這苦行,這都叫做修無益苦行。無益苦行當遠離,不應該修這種沒有益處的苦行。「如是行者可度世」,像這種的修行的人才可以度世。這五百羅漢都有神通,每天都來教他讀這個偈頌。他讀了很久的時間,也記不住。人家教他一遍,他也讀一遍;教兩遍,讀兩遍;教三遍之後,問他什麼來著?他說:不知道!」說:「再教你一遍!」又教他幾遍,再對他說:「你自己念一念!」「我忘了!」就這麼樣。所以把他哥哥氣得說:「你這個東西!你有什麼用?你趕快回去算了,不要出家了!」就趕他回家,不讓他出家。他雖然是記憶力不好,可是脾氣很大。他說:「你不叫我出家,我死給你看看!」於是就跑到後花園的樹上吊去了。自己拿著繩子就要上吊。釋迦牟尼佛就變一個樹神,到那兒給他說法。說:「你呀!你哥哥是你哥哥,你是你,他不叫你出家,你可以不聽他的。你只在這兒好好修行,你就當你死了不可以嗎?你何必又一定要死呢?」這麼給他說法。他說:「對呀!你說這個有道理!他是他,我是我;他不叫我出家,怎麼可以呢?我哥哥他沒有權力不叫我出家!」於是就又回來了。回來,釋迦牟尼佛說:「好!現在我來教你念,現在你只記這個『笤掃』兩個字。這笤掃是掃地的。你拿這個笤掃來掃你的心,把你心裡的塵土都掃乾乾淨凈的,就可以了。他一聽,說:「這個還不錯!我拿個笤掃來掃心。這個法子是很好的。好!」於是乎就記「笤」,哎!什麼?啊!記得「笤」字,把「掃」字忘了;記得「掃」字把「笤」字忘了。啊!兩個字也記不住,記不住就是用這個「笤掃」來掃心,把這心裡的塵土掃乾淨了。一天到晚就念「笤掃、笤掃……」這兩個字。

你說!我們念佛,天天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心裡妄想還是很多。他一念這個「笤掃」兩個字,他記得佛叫他掃心。哦!「笤掃」,要把心裡掃乾淨了它。每天努力去塵除垢,精進不懈,念來念去,終於證得阿羅漢果。豁然間開悟了!這回什麼他都懂了!什麼都明白了!通達諸法實相,比他哥哥更聰明了。所以愚痴的人哪,你只要要肯用功,肯修行,一樣可以開悟的。你不要說:「我很愚痴的,我看經也不懂。」你不懂,你就不要看!你就自己看你的心。把你的心看清楚了,也就會開悟了。怎麼看心呢?就是把你心上面的那個妄想,都掃乾淨了它,也就會開悟了。這個周利槃陀伽,他最愚痴。你看!最愚痴的人都開悟了,何況我們現在誰都比周利槃陀伽聰明得很多,都比他聰明。你們最低限度,教你這個「笤掃」這兩個字,不要說教多了,念一遍你就會記得。這不是比他聰明呢?所以我們自己不要自暴自棄,不要自己把自己看小了,不往前用功。應該勇猛向前用功,來努力學佛法。所以我們修行,就要時時刻刻向前去精進,不要向後退,不要生一種懶惰心,這是最要緊的。你能時時刻刻向前去精進,一定會有一天,你會認識到你本來面目的。周利槃陀伽是義持第一。

難陀

難陀尊者是佛的弟弟,是佛的親兄弟(同父異母)。佛是四月初八出生,他是第二年的四月初九出生。佛有三十二相,難陀有三十相。比佛矮四個手指頭那麼高。「難陀」是梵語,翻譯過來就是一個歡喜的「喜」,叫「喜尊者」,這是他自己的名字。有的經上,把他和他妻子的名字也連到一起,叫「孫陀羅難陀」。「孫陀羅」也是梵語,翻譯過來的意思叫「好愛」。好就是好不好的好,愛就是情愛的愛。孫陀羅難陀,言其這個難陀是孫陀羅的。這個難陀最愛他這個妻子,最愛孫陀羅。兩個人可以說是如膠似漆,天天都在一起,行住坐卧時刻不相舍離,時刻也不相離開。

有一天,佛到王宮裡來化緣,回到王宮來乞食。在這個時候,孫陀羅難陀夫婦正在一起吃飯,一看見佛來乞食,難陀就給佛去添缽,把缽里添上菜飯要供養佛。他把佛這個缽拿過來,給佛裝滿了飯,當他要送飯給佛的時候,他太太孫陀羅就說:「你去給佛送飯,我現在吐一口唾沫到地下,不要等唾沫乾了,你就要回來。如果唾沫乾了,你再回來,我就要罰你了。」這難陀說:「好!」就拿著這個缽給佛送飯去。你說佛怎麼樣呢?呵!就用了神通。佛就往後退,難陀就給送這缽飯,就這麼拿著這缽飯給佛。佛往後退,他就往前走,他覺得走了沒有幾步呢,已經就到祇樹給孤獨園了。本來王宮離祇樹給孤獨園有五哩路遠,那麼佛用神通就把他帶到祇樹給孤獨園了;帶到祇樹給孤獨園,即刻就給他落髮,就硬迫著叫他出家。因為佛是他的哥哥,叫他出家,他也不敢不出家。本來他不願意出家,因為放不下這孫陀羅,放不下他太太。雖然放不下,但是佛叫他出家,他也只好出家。他這麼想:「你今天給我落髮,我找一個機會我就跑回去了。」於是,在就等機會;今天等到明天也沒有機會,明天等到後天也沒有機會,啊!等得著急得不得了,顯得非常著急。很多天也沒有機會逃走,因為佛和這一些阿羅漢都在祇樹給孤獨園,他沒有法子跑。

有一天,這回機會來了。什麼機會呢?佛出去應供,一切的阿羅漢也到外面去應供,就剩難陀在這兒看門口,看這個精舍。他說:「這回呀!今天我一定可以跑了!」但是佛走的時候,叫他把這個地掃乾淨。他就掃地,把這個灰塵掃在一起,來一股風又給吹散了;吹散,他又往前一掃,掃到一起,又吹散了。於是乎,他就把這個窗戶都關上。關上這扇窗戶,那扇窗戶又開了;關上那扇窗戶,這個窗戶又開了。啊!奇怪!窗戶一開,這個地的灰塵就都給吹散了,這又要掃。

那麼掃來掃去,開開關關這個窗,就用了大約兩三個鐘頭。他一看時間不早了,佛就要回來了,就想:「我一定要跑了,也不管這地掃乾淨沒有掃乾淨,你窗子開著關著,我也不管了!」把這個笤掃放下,就跑了;他心裡又想:「佛,走路都是走大路,他不走小路。我從小路上跑,可能是遇不著佛。要是從大路上回去,一定會遇著佛的。遇著佛,又跑不了了!」他就從小路上跑。跑跑,跑出大約有一、二哩路,一看,佛正從對面那個小路上走過來了。啊!他看見佛了,以為佛還沒有看見他,他就藏到一棵大樹的後邊,等佛過去,他再跑。誰不知,他往這邊藏,佛就往這邊走;他往那邊藏,佛就往那邊走。啊!一定要和他碰頭!那麼藏也藏不住了,就被佛看見了。佛就問他說:「你來做什麼來了?你不看門?」這個難陀一想,說要跑吧,這是太不好意思了!就對佛說:「啊!我等你也不回來,等你也不回來,我到這個路上來迎接迎接你。恐怕你化緣,這缽里裝滿了,很重的,我來幫你拿著缽。」佛說:「那這最好啦!」於是佛就把他又帶著回到祇樹給孤獨園,跑不了了。跑不了了,佛知道他是不安心,不想出家。於是,有一天,佛就對他說:「難陀!你跟著我到一個山上去看一看。」難陀說:「好啊!」心裡想,這回上山,我有機會,我還是一樣跑。到山上,這個山上有很多猴子,大約有五六百猴子這麼多。佛就問難陀說:「難陀!你說這猴子和你太太來比較,是猴子長得美麗呀?還是你的太太長得美麗呢?」難陀一聽佛這樣問,就說:「這又何必問!當然是孫陀羅生得美麗嘛!猴子怎麼可以比孫陀羅呢?孫陀羅是最美麗的!最美麗的女人。您怎麼可以拿猴子來比孫陀羅呢?」佛說:「哦!你真是很聰明,你能分別出來孫陀羅比猴子生得美麗。好!我們今天就這樣了」。

又一天,佛對難陀說:「你沒有到天上去過吧!難陀!我今天帶你上天去看一看。」難陀一想:「哦!那天上果然沒去過,去看看天上是什麼樣子。」佛就和他在一起打坐。佛用這個神通就把難陀給攝到天上去了。帶到天上各處走,一看,天上比人間真是美麗得不知幾千萬倍!啊!不知幾千萬倍。天人真是太美麗了!走到一個天宮裡邊,那兒有五百個天女,又有很多的宮人在那兒收拾地方。

難陀一看,這些個天女,那簡直的從來也沒見過這麼美麗了!於是乎,他就生出一種愛心來,愛這些個天女。生出愛心,啊!他就問在這兒的宮人:「誰是你們這個天宮的主人呢?」這宮人說:「哦!我們的主人還沒有來呢!我們的主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弟,現在他跟著釋迦牟尼佛出家修道。他修行將來他就生到這個天上來,這五百個天女都給他做太太,都陪著他。」啊!這個難陀一聽,真是高興了!「我可一定要好好修行了,不要回去了。我在這兒好好修行,將來好生天。」

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就問他:「難陀!你看這個天女生得美麗?還是孫陀羅生得美麗呢?你看!是哪一個生得最好啊?」難陀說:「唉!孫陀羅怎麼可以比天女呢?天女這簡直是美麗到極點了,再沒有比這個天女再美麗的了!孫陀羅和天女來比較呀,孫陀羅就等於猴子那樣醜陋了。這個天女,孫陀羅不可以比的;也就好像猴子不能比孫陀羅一樣。現在拿孫陀羅來比較這個天女,孫陀羅變成猴子那麼樣的醜陋了。」

釋迦牟尼佛說:「那麼你是願意要天女呀,還是願意要孫陀羅?」難陀說:「我當然要歡喜天女了嘛!沒有天女,那孫陀羅是比較美麗呀;可是有天女了,那這天女,這是太美妙了!」於是釋迦牟尼佛說:「這個地方是將來你生到這個地方來,你回去要好好用功修行啦!」難陀說:「是的,是的!回去一定要好好修行。」於是乎回去之後,晝夜都打坐用功來修行,預備將來生到這個天上去。

佛知道他這種的思想是錯誤,天福是有漏的,將來還會墮落,是不究竟的。所以現在就要指點他,叫他自己覺悟。於是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又對難陀說:「難陀!今天沒有什麼事情,我帶你到地獄裡看看去。」難陀說:「地獄?地獄,聽說很不好看的。您歡喜帶我去,那我都去看一看啦!」於是乎,佛又用神通,把難陀帶到地獄裡去。

到地獄裡,一看有這個刀山地獄、劍樹地獄、火湯地獄,啊!還有寒冰地獄,種種的地獄,見著很多。最後見著一個地獄,那兒有兩個鬼在燒一鍋油。這鍋油也沒有燒滾呢,沒有燒開,但是這兩個鬼非常的懶惰,就在那兒一邊做工,一邊睡覺。燒油鍋那個火呀,又好像要滅,又有一點火。這個難陀也就生了一種好奇的心,想:「噢!這兩個鬼怎麼這麼懶惰,燒火也不好好燒。這個油要什麼時候才能熱呢,才能滾呢?」於是他就問這兩個鬼說:「哎!你們這兩個小鬼在這個地方怎麼躲懶偷安呢?燒火也不好好燒,火都要滅了。究竟你們是想幹什麼?」

這兩個小鬼,把眼睛揉一揉,完了,就看看他,說:「你問它幹什麼?」難陀說:「我要想知道你們在這個地方做什麼?」這兩個小鬼就說:「我們呀,我們等著用油鍋煎的這個人還要很久才能來,所以我們都有很多時間慢慢燒這鍋油。」難陀說:「那麼等著誰啊?」兩個小鬼兒說:「你想知道嗎?我現在告訴你,釋迦牟尼佛有個弟弟叫難陀,他現在跟著佛出家修道呢。修道,他修道是修天福的,他歡喜那五百個天女。將來等他到這個天上,享福五百年之後或者一千年之後,他還是會墮落;他墮落後,就到這個地獄裡來,就把他放到這油鍋裡面來,用油鍋把他炸上。因為他到天上,就迷了,不知道修道了,造了很多罪業,所以他惡業成熟,將來墮地獄的。」

難陀一聽,嚇得全身都冒汗了,全身都打顫顫了!「這還得了!將來我到這個油鍋里,啊!這痛苦要怎麼受啊?」。他由此發心不求升天了,認真修道來了生死,不久他也證果了。這是這個難陀出家的因緣。

難陀相貌非常圓滿。佛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所以不認識佛的人,就以為這個難陀就是佛了,所以稱他儀容第一。這是難陀──孫陀羅難陀。以後他出家,就把孫陀羅不要了。因為他有天女,歡喜天女,所以把孫陀羅也不要了;以後覺得也不能究竟,恐怕墮地獄,把天女呀,也捨棄了。以後一心修道了。這是難陀出家之後的這種情形。

阿難陀

「阿難陀」是梵語,翻譯意思就叫「慶喜」。為什麼叫慶喜?因為阿難陀出世這一天,正是佛成佛的那一天。佛成佛是值得慶幸,值得慶祝的一件事,他父親也認為值得慶賀,所以叫慶喜。他有八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第一、不受別請。《楞嚴經》里有一段敘述阿難受別請,而遇上摩登伽女以〈先梵天咒〉,把他攝到淫室里之後,佛說這個〈楞嚴咒〉,叫文殊師利菩薩用這個咒,把阿難陀又救回來。從此之後,他就再也不受別請了。因為以前他受別請,而發生這種危險。怎麼叫別請呢?受某一個護法、居士請去供養,單獨去供養,這就叫受別請。譬如,這兒有十個比丘,其中有一個人,有人歡喜他,對他很有緣,單單請他一個人去吃飯,應供,這不可以去的!如果十個比丘一起都去,這才可以去。單單一個人不可以去的。以後在佛的制度裡邊規定,比丘是不能受別請的。那麼阿難尊者因為有以前受別請之後,以後再永遠也不受別請。這也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第二種,不可思議的境界,他不受佛的舊衣。一般的比丘都爭著想穿佛的舊衣。以為穿了佛的舊衣,可以生智慧,滅罪業。其實這都是一種貪心。那麼阿難尊者他不求受佛的舊衣,這是第二不可思議的境界。

第三、阿難尊者他不見非時。怎麼叫不見非時呢?就是不應該看的時候,他就不看;應該看的,他才看。也就是不合乎規矩的,他就不看;合乎規矩的,他才看。

第四、不生染心。染,就是染污的染。怎麼叫不生染心呢?阿難尊者隨著佛到天上去,或者到龍宮去,或者到阿修羅宮殿里去,見著那個天女,或者阿修羅女,或者龍女,生得非常美貌,但是他不生這種淫慾心,所以這叫不生染心。

第五、阿難尊者知道佛入定的時候入的是什麼定,其餘的比丘就不知道。所以這是第五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第六種,阿難尊者知道佛在定中來教化所有的眾生。一切眾生得到哪一種的利益,阿難尊者都知道。

第七種,佛所說的法,阿難尊者完全都了解,都明白。這是第七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第八種,阿難尊者是法不再問。他所聽過的法就永遠記得,不需要再向佛來請問。

所以,阿難尊者有這八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那麼其餘的尊者呢,就沒有他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方才所說「不受別請」,這個出家人,在沙彌的時候,不能說自己想吃就去吃,自己想喝就去喝,必須要和大眾一起。譬如,吃飯的時候,不能自己單吃。就是沙彌、比丘都是一樣的。不能合住而獨食,不可以的!甚至於喝茶,也不能自己單獨地享用,要和大家一起。共同生活在一起,大家都一樣的,不能自己做一個特別的樣子。甚至於吃一個蘋果,一個橘子、甚至於一塊糖,都不可以。關於坐禪呢,也是這樣。大家坐禪打坐,我也要打坐。打坐,也不能擾亂別人。人家那兒坐著,正如如不動了,你這個地方動彈動彈,搖搖晃晃的,弄出來聲音,令其他人也不能入定的,或者正在坐坐,又起身跑了。這都是犯規矩的。

本來坐禪,先要止靜,敲三下木魚之後,不要說人不可以走動,就是韋陀菩薩也是站那兒,一步也不準動的;就是其他菩薩在這兒也是不可以動的。為什麼?你一動,令其他人功夫不相應,或者不能入定,那麼你這罪過是無量的。所謂

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

一千條江里的水呀,我可以把它搖動了,可是修道人的心,你不可以令他搖動。所以在打坐的期間,三聲止靜之後,在沒開靜之前,是不可以隨便出動靜的。如果有必要的事情,也要走路輕輕的,一點聲音也沒有,不令旁人聽得見。你就移動自己打坐的坐凳,都要輕輕把它拿起來,不能發出大的聲音。如果你在這些個地方不自己檢點自己,就造罪無量。

所以呢,這個做比丘、做沙彌都不能受別請,不能別眾食。譬如大家沒有吃,你就吃,這叫「別眾食」,和大家不同。這都是不合乎規矩的。以前不知道有犯過呢,尚可原諒。現在知道這是錯誤,就不可以再犯!做比丘、做沙彌的,晚間大家都休息了,這個時候也不可以隨便到街上去,不可以各處去轉的。做比丘的,要常隨眾,隨著佛而住,不能自己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的。

阿難陀、是佛的堂弟。他做佛的侍者。(近身服侍的人、叫做侍者、)做了二十五年。佛每次說法。他總是聽到的。並且佛從前所說的法。他沒有聽著的。佛也重新同他說過一遍。他所聽的佛法。就比了大眾。格外多了。所以稱他多聞第一。他的記憶力是非常好,佛所說的法,阿難尊者都記得清清楚楚的,永遠也不會忘了。所有佛的經典,都是由阿難尊者結集而成的。

羅睺羅。

羅睺羅是釋迦世尊的兒子。釋迦牟尼佛,在十七歲的時候,因游觀四門,見生老病死,為著自己脫離苦海,也為著救度他人脫離苦海,早已存著出家修行,追求真理的志願。他的父親凈飯王就怕他出家,所以很早就叫他結婚了。太太就是耶輸陀羅。他與耶輸陀羅的結婚,以及生子,皆是被他的父王所迫,沒有辦法的舉動。因為凈飯大王想盡了方法,要使太子放棄出家的志願,譬如為他建築三時殿,以備他冷、熱、不冷不熱的時候起居。增加美女,供他娛樂。但是這些,太子都不能動搖太子出家的念頭。凈飯王最後實在沒有辦法了,只好對他說:你要出家,我不留你,但你不能眼看著我絕後,至少你要為我生下一個孫子來,以備將來,繼乘王位,我對祖宗的責任也好有個交代。這在凈飯王心眼兒里,以為兒子不是可以一說就生的,不過藉此以為留他的方法罷了。可是身為太子的釋迦牟尼佛,對於父王的這一點願心,一方面加以原諒,一方面他以為生兒子也不是一件多大的難事。因此默默應允了父王的請求。回到宮裡,指著耶輸陀羅夫人的肚子說:卻後六年,當生貴子。同時耶輸陀羅夫人感覺到似乎有了身孕,釋迦牟尼佛不久也就出家了。所以釋迦牟尼佛,雖然有娶妻生子的名目,但始終是清凈,而無一毫染污的,卻後六年,果然羅侯羅降生。佛出家,在雪山打坐六年,這個羅睺羅就在他母親肚裡住了六年。所以他這個名字叫「覆障」。怎麼叫覆障呢?覆,就是遮覆的覆,蓋覆的覆;障,就是業障的障。因為羅侯羅未入胎以前,障礙了釋迦牟尼佛的出家;同時羅侯羅在過去世,曾經因頑皮而閉塞了一個老鼠洞,使老鼠六天不見光亮,不得飲食。因這兩個原因,所以叫覆障。這個羅睺羅一生出來,給他母親就找來麻煩了。

找來什麼麻煩了呢?因為這個凈飯王發了脾氣了,所有凈飯王這個家族裡邊都不高興了,說這是個壞女人。說:「豈有此理!也沒有丈夫在家裡,就生出個小孩子來!你說,這要不是這個女人不守規矩,怎麼會有小孩子呢?!一定是耶輸陀羅不守規矩,引誘有情人,才會有小孩子呢!如果沒有這個情形,佛已經出家六年,她怎麼會生的小孩子呢?」有一個宮人就對人解釋說:「不是,她真守規矩,連大門不出,二門不入的,一天到晚都在家裡,沒有和男人接近過,這個孩子的確是太子的兒子。」但是大家也不相信。

大家不相信,就要殺這個耶輸陀羅,又要把她打死,又要把她用火燒了……。最後決定用火把她連這個小孩子,兩母子一起都給他燒死。當時這種專制就這樣子,王家的權利很大。於是在這地里挖了一個坑,裡邊就弄上火,點著火在這坑裡邊,預備把耶輸陀羅和羅睺羅推到這火坑裡頭去,用火把他們燒死。耶輸陀羅在這時候就發願了,說:「一切的天神地祇,你們現在都應該顯一顯靈。這個孩子如果是悉達太子的,那麼我們母子倆在這火裡頭,就不應該被火燒死。如果不是他的,真是我不守規矩的話,那麼可以把我們母子倆都一起燒死!」發了這個願之後,就抱孩子跳到這個火坑裡頭去。一到火坑裡,你說怎麼樣?哈!不可思議的境界就出現了。本來是火坑,忽然變成水池了!在這個火裡頭,又長出一朵金蓮華來,母子兩個人都站到這個蓮華上,一點也沒有損傷。所以大家才知道,這小孩子,真是佛的兒子。才不再殺她們了。

等佛成佛了,回到王宮的時候,耶輸陀羅就叫羅睺羅送歡喜丸給釋迦牟尼佛。由這個大家一看,因為耶輸陀羅如果是偷漢子有的小孩子,她一定會怕佛的;現在她抱著小孩子給佛,佛也就把這小孩子抱過來。那麼這樣子,大家才知道,這個兒子真正的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

羅睺羅是非常有道心的,非常用功的。所以他在諸大弟子裡邊,他是密行第一。怎麼密行第一呢?他隨時隨地都用功,但是沒有人知道他用功。他用功,不是說各處想掛一個招牌,叫大家知道他用功修道。不是的!他是秘密用功,甚至於到廁所裡邊去,他都可以入定。隨時隨地他都可以入定;他的密行,一般人不知道,只有佛知道他。所以這叫密行第一。

雖然羅睺羅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但是釋迦牟尼佛不只有一個兒子。佛有三種兒子:

一、真子。第一種的兒子叫「真子」,真是佛的兒子,不是假的,是真的。誰是佛的真兒子呢?你看經,常常看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這「法王子」就是佛的真子。這是說的一切菩薩。

二、內子。一切的阿羅漢,雖然他們悟明白偏空的理,而沒有得到中道的理,這叫佛的內子。

三、外子。佛有很多的外子。外子,什麼叫外子呢?就是一切的凡夫,也不懂修行,在這兒顛顛倒倒,這都是佛的外子。

所以,佛是我們眾生的大慈悲父。我們應該趕快回家找這個大慈悲父。在《法華經》上說,若找不著這個大慈悲父,我們就是可憐的窮子;若找著這個大慈悲父呢,佛的家業我們都有份的。

憍梵波提。

這個尊者的名字很奇怪的,「憍梵波提」是梵語,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叫「牛呞」。這「牛呞」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他好像牛那麼吃草。牛吃飽了草,在躺到地下,它這嘴裡總嚼,一邊嚼,一邊那麼呼嗤呼嗤地喘氣,嚼這個草,那麼喘氣,這就叫牛呞。憍梵波提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就因為在往昔中很久很久以前,他見著一個老的出家人。因為牙也不好,大約也沒有力量,這個老的出家人吃飯,吃東西就這麼嚼來嚼去;他這麼嚼,這個橋梵波提就說了:「你這個老比丘呀,吃東西像老牛一樣的!」只這一句話,你說怎麼樣?他毀謗這個比丘像老牛似的,果然他死了之後,自己就去做牛去了。做牛做了五百世牛,這回他就知道這個牛的滋味,牛的這種辛苦了。後來就遇著釋迦牟尼佛教他修行,他就修成證果了。

雖然證果,成了羅漢果,但是他還是這種習氣,牛的習氣不改,一天到晚總像牛吃東西那麼喘氣似的,所以名字就叫牛呞。釋迦牟尼佛看他這樣子,有這麼一個怪樣子,一天到晚都像吃草那麼樣子。佛恐怕旁人看見了,要嘲笑他,就造成輕慢聖人的罪了。所以教他長在天上。受天上人的供養。所以稱他受天供養第一。由這個尊者看來,我們切記不要隨便講話,隨便罵人。你一罵人,自己就要受果報的。

賓賓頭盧頗羅墮」是梵語,翻譯過來也叫「不動」、「利根」。這個尊者,到現在還仍然沒有入滅,仍然在世上,所以他是福田第一,為眾生作福田。為什麼他沒有入滅呢?因為他犯了一種過錯。在佛住世的時候,所有的阿羅漢雖然有神通,可是不準隨便就顯神通。有一個豎旗長者,他用栴檀香造了一個缽,放到一個最高的剎竿的頂上,他說:「哪一位如果能用神通,把我這個缽在這個剎竿頂上拿下來,我這個缽就送給他。」這賓頭盧頗羅墮尊者,就用神通把這個缽拿下來了。佛就呵責他:「你呀!因為這麼一個栴檀的缽,你就生出一種貪心來,用神通把這個缽取下來。你這樣的貪心,不可以入涅槃了,你應該留在世間上,為眾生的福田。」所以,這一位尊者到現在還是在世界上。那麼究竟在世界什麼地方呢?沒有人知道。不過,任何人在供養的時候,他都來應供,這叫「作末世的福田」,給眾生來種福。所以稱他福田第一。

迦留陀夷。

「迦留陀夷」也是梵語,翻譯過來意思「黑光」。這個迦留陀夷,他的相貌生來是黑色,可是他身上有一種光。他雖然黑,可是有光,眼睛也放光,所以在晚間走路,身上也有一股黑光,眼睛也有兩道光。有一次,他晚間到外邊去散步,大約不是太晚。偏偏在這一天晚間,就有一個懷孕的婦人,在晚間突然間看見他眼睛這兩道光,和他身上這黑光,就恐懼起來,就嚇得小產,生下來,然後就死了。佛知道這個情形,所以就製成一條戒律:比丘、沙彌晚間不可以到街上去隨便隨便散步,晚間不可以去街上。這黑光尊者,他作佛的侍者。什麼叫佛的侍者呢?也就佛的護法,給佛作護法。他教化第一,教化人教化得最多。他教化出來的,證果聖人有一千多,所以他是教化第一。

摩訶劫賓那。

「摩訶」是大;「摩訶劫賓那」是梵語,翻譯為「大房宿」,也是因為他父親母親祈禱二十八宿中的第四個星宿,叫「房日兔」,向這個房宿的星星來求兒子;生了這個兒子,所以就叫房宿。 這一位尊者,他是善知星宿第一,所有的天文學,他都清楚。摩訶劫賓那、懂得天文的。所以稱他知星宿第一。

薄拘羅」是梵語,翻譯過來叫「善容」,因為他相貌生得非常好。這位尊者,他壽命活了一百六十歲,所以他是壽命第一。為什麼他是壽命第一?因為他在過去毗婆尸佛的時候,他供養過辟支佛。辟支佛,就是緣覺聖人。以供養辟支佛,所以他這壽命得到很長的,九十一劫壽命都非常長。他又專門持這個不殺戒,所有的生物都不殺,甚至亦不傷害草木。因為持不殺戒,所以他得到五種不死的報。

這五種不死的報,我以前已經講過,在講《法華經》的時候。但是我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這五種不死是什麼不死?(一)火燒不死,(二)水煮不死,(三)水淹不死,(四)魚咬不死,(五)刀割不死。

這個尊者可有一種特別奇怪的境界。怎麼樣奇怪的境界呢?一般小孩子一生出來的時候,都是哭,他一生出來就笑。不單笑,而且還坐著笑;不單坐著笑,而且還結雙跏趺坐笑。他結著跏趺坐,一生出來就結著雙跏趺坐,然後對他母親就笑起來了。

他母親一看,以為是一個妖怪出世了,這麼奇怪!」於是就把他放到那個爐裡頭就用火來燒他。但是也沒有燒死,還是那麼結跏趺坐,嘻嘻哈哈在那兒笑。

他媽媽更相信這是個妖怪了,於是又把他放到水裡,用一個鍋放著水,底下用火燒,用水來煮他。煮了幾個鐘頭,打開,他還在那個裡邊嘻嘻哈哈地笑,還是對他媽媽笑。

他媽媽一看,啊,這得了!於是就把他丟到海里去。「燒不死你,我也煮不死你,這回掉到水裡,當然會淹死你了!」誰知掉到水裡,也淹不死他,也沒有死!這是水淹不死。

很巧的事情又出現了,怎麼樣?就來一條大魚,這大魚把口一張,就把他吞到肚裡頭去。雖然用牙咬他那身體,也沒有咬死他,身體也沒有被咬死。

你看,火燒不死,水煮不死,水淹不死,魚咬也咬不死。那麼吞到魚肚裡去怎麼樣子呢?這條大魚偏偏被人家用網打上來了,打上來這條大魚。就把這個魚肚子給割開了,可是這個小孩子沒有被刀割死,沒有死。這刀割也割不死,有這五種的不死。

為什麼他有這五種不死報呢?就因為他生生世世都持「不殺生戒」,所以就得到這五種的不死報。他是壽命第一。

?樓馱。

「阿?樓馱」是梵語,翻譯過來叫「無貧」,就是不貧。他的因緣也有一個公案:

他是在弗沙佛的時候,那時候世界饑饉。饑饉就是世界鬧荒年,人人都沒有飯吃了,只能吃草根呀、樹葉呀,好多人都餓死了。當時也有一位辟支佛,就去化緣。這位辟支佛,他下山化緣一次,化夠兩個禮拜吃的,所以兩個禮拜化一次,如果化不著緣呢,兩個禮拜就不吃東西。

這次他到山下去化緣,沒有人供養他。回去的路上,有一個窮人(即阿[少+免]樓馱在宿生,)在這兒耕田。吃的是稗子飯。(稗子就是谷裡頭最不值錢的那種米。)他看見辟支佛托著空缽回來了,就說:「啊,聖者呀!(就是尊貴的出家人的一個稱呼)您沒有化著齋飯,您願意不願意吃我這個稗子米呢?如果您願意的話,我就把此飯讓給您,供養您了。」這辟支佛看他這麼誠心來供養自己,就接受他的供養。吃完了,就踴身虛空,現出十八變,然後就走了。這位窮人仍然在地裡頭耕地。不久看見一個兔子,跑來跑去就跳到他脊背上,趴到他脊背上,他怎麼樣也擺脫不掉它。他感到很害怕。這時在田裡邊只有他自己,沒有旁人可以幫他,他就跑回家去。跑到家裡去,這個兔子已經死了。他叫他太太把這個死兔子從身上拿下來,一拿下來這個死兔子就變成一個,金兔子。他就把這個金兔子的手剁下來,去賣了錢。回來,這手又長出來;把這個腳剁下來去換了錢,回來,腳又長出來,所以這個金兔子總也不會沒有,這個金子用了又來,用了又有,用了又生出來。所以,他由這個因緣,就感到九十一劫都不受貧窮的果報,九十一劫都是富有的。

那麼在今生,他就做斛飯王的兒子。斛飯王和佛的父親凈飯王是兄弟,他也就是佛的一個堂兄弟。他不貧是不貧,可是在佛一說法,他就睡著了。

佛一說法,他就睡覺。有一天,佛就呵責他:

咄咄胡為寐,螺螄蛤蚌類;一睡幾千年,不聞佛名字!

「咄!咄!胡為寐」你這個東西,你為什麼要這樣睡?「螺螄蛤蚌類」,你好像海里那種螺螄和蛤蚌之類的,一天到晚都睡覺;「一睡幾千年」,一睡,睡了幾千年,「不聞佛名字」,也聽不見佛的名字。

被佛這樣罵了一頓,他發奮了,七天七夜也不睡覺。沒睡覺,你說怎麼樣啊?把兩個肉眼就瞎了。以後佛對他生一種憐憫心,就教他修「金剛照明三昧」。他一修這種的三昧,即刻就得到天眼通。他看三千大千世界,好像看掌上一個蘋果這麼樣子清楚。這位尊者他是天眼第一。

如是等諸大弟子。

如是,就是指的前邊從「長老舍利弗」到「阿?樓馱」,這有十六位尊者,還有其他沒有舉出來名字的,很多很多的,都等於以上所說這個各大弟子,所以叫「等」。諸大弟子,就是做佛的弟子之中的上首,這叫「諸大弟子」。

並諸菩薩摩訶薩。

「並諸菩薩摩訶薩」:不單有很多很多的菩薩,而且是大菩薩,菩薩中的大菩薩。什麼叫菩薩呢?菩薩就是在眾生裡邊,在有情裡邊,一個能自己覺悟的眾生,就是眾生里的一個覺悟者。「菩薩」兩個字是梵語的略稱,具足應該說「菩提薩埵」。「菩提薩埵」是梵語,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覺有情」。怎麼叫覺有情呢?就是令一切有情的眾生都得到覺悟。這是覺有情。

文殊師利法王子。

文殊師利,又叫曼殊師利,這是音譯的關係。「曼殊師利」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叫「妙吉」,又叫「妙德」。這一位菩薩是在菩薩裡邊,有最大的智慧,所以他是智慧第一,又叫大智文殊師利菩薩。「菩薩」是梵語,翻譯過來叫「覺有情」。覺有情,是眾生裡邊一個覺悟者;眾生,叫迷有情。我們眾生,就是眾生裡邊的一位迷昧者。覺悟者,就是所有一切的境界,他都會覺悟,所謂:

見事省事出世間,見事迷事墮沉淪。

「見事省事出世間」,見什麼事,他就省悟什麼事,他就覺悟什麼事,這個是出世間,覺有情。「見事迷事墮沉淪」,見著什麼事情,就迷昧到什麼事情裡邊,就是會墮落沉淪里。出世間,就是菩薩;墮沉淪,就是眾生。眾生和菩薩的分別處,就在一個覺,一個迷。所謂「覺者,菩薩也」,覺悟者,就是菩薩;迷者,就是眾生。

這位文殊師利菩薩,在出生的時候,有十種吉祥的事情,來表示這位菩薩的功德圓滿、智慧第一。這十種的吉祥:

第一,光明滿室。當文殊師利菩薩降生的這天,他這個家裡,房子裡邊放一種光。這一種光,不是日光的光,不是月光的光,也不是星光和燈光的光,這是表示文殊師利菩薩他這個智慧般若之光,這般若的光明;也就是表示這位菩薩有大智大慧,這種智慧能破除一切的黑暗。

第二,甘露盈庭。甘露,這是一種不死的葯,在天上有的。這甘露可以令人得到飽暖,不吃飯也不餓了。我們一般人,不吃飯就會餓。為什麼會餓呢?因為沒有甘露來滋潤你。這甘露盈庭表示文殊師利菩薩以甘露法來灌救眾生,救度一切眾生。甘露盈庭,得到這甘露,就可以得到飽暖,可以得到這種的清凈、清涼。所謂「甘露門開」,這甘露門一開開,這餓鬼都進來,就都得到飽暖了。

第三,地涌七珍。從地生出來七種珍寶──金子、銀子、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這七種的寶貝。文殊師利菩薩,因為他有無量的寶藏,所以他出世的時候,七珍也就隨著他出世這個地方地里就湧出來。湧出多少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拿也拿不完,用也用不了。

第四,神開伏穴。神是藏主,轉輪聖王有七寶,其中之一是「藏主寶」。藏主寶,就是管寶藏的神。地涌七珍,是從地湧出來,而這些寶藏是以前人埋到那個地方,人都忘了,這時候守藏的神把這個財寶都打開了。

第五,雞生鳳凰。這個雞本來是生雞,但是這個雞菢出來的雞,就不是雞,是什麼呢?是鳳凰。鳳凰是一種吉祥的鳥,很吉祥的;人若看見這個鳳凰,就一定會得到很幸運吉祥的事情。

第六,豬產龍這個雞生鳳子,這還不算出奇。這個龍,本來是龍生龍,鳳生鳳,但是現在這個豬,他家裡養的豬,生出一條龍來。豬產龍兒,好像龍似的這麼一個豬。怎麼像龍似的?這個身上有鱗,就像那個龍鱗似的,那個龍身上都有鱗。這豬生出的小豬,有鱗,這叫豬產龍兒。

第七,馬生麒麟。這個馬,本來都生馬,現在生出個麒麟。這個麒麟,也是獸類之中的一個獸中之王。老虎是獸中王,麒麟和獅子也都是獸中之王。但是在這兒,這個麒麟是由馬生出來的。這麒麟,是一種祥瑞的獸,也是在中國唐堯那時候,這鳳凰、麒麟,很多很多的,人人都看得見的。以後,因為這個眾生的業報重了,罪業深重了,所以這一些吉祥的鳥獸也都不出現了。

第八,牛生白澤。白澤,是白色的。這種白色獸類是很少有的,它也不像牛,也不像馬,也不像驢,也不像騾子,所謂四不像。它身是馬的樣子,但長著牛蹄子,那個腳,長得牛腳。雖然是牛腳,卻又是馬的樣子。它也不像個驢,也不像個馬,也不像個牛,也不像騾子,所以叫白澤。這種的獸類也是一種祥瑞的獸。

第九,倉變金粟。金粟有什麼用呢?可以拿來吃嗎?這粟米本來可以做飯,現在變成金子了,這怎麼吃啊?有人說:「你可以賣了換錢,可以買很多米。

第十,象具六牙。本來象是生兩個牙的。文殊菩薩出世這時候,他家裡養的象生了六個牙。

有這十種的吉祥,這代表大智文殊菩薩十地菩薩的十度波羅蜜,所以和其他的菩薩不同。這是文殊師利菩薩有十種的吉祥如意的事情。

你要想認識文殊師利菩薩,要想見一見文殊師利菩薩,你就要先記得這十種吉祥的事情。我們為什麼要知道每一個菩薩的這種境界呢?也就是想要和每一個菩薩做朋友,俱會一處,把手同行。每一個菩薩都是我們的善知識。所以自己不要把自己看輕了。

阿逸多菩薩。

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梵語「阿逸多」,此雲「無能勝」,又叫「慈氏」。這位菩薩,他專修慈心三昧,對任何人都存一種慈悲心。你罵他,他也對你慈悲;你打他,他也對你慈悲。無論對他怎麼樣子不好,他都是慈悲──你欺騙他,他也是慈悲對你;你侮辱他,他對你也是慈悲;你對他發脾氣,他對你也是慈悲;你對他生無明,他對你也是慈悲:一切一切都是對人慈悲。不但對人慈悲,而且還愛護一切眾生。他看一切眾生,都好像他自己的子女一樣,甚至比自己的子女更親。他愛護一切眾生,所謂「無微不至」。對於眾生那種的慈悲、那種的愛護,無量無邊。他就修這個慈心三昧;修慈心三昧,就是先要修忍辱。他有幾句偈頌。他說: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在我面上,憑它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你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你看,這位菩薩,他說「老拙」,就是一個很愚痴的老年人。衲襖,就是一個破衣服,用針線把它衲住。「淡飯腹中飽」,什麼叫淡飯?就是沒有油、也沒有鹽,不是說,哦!又要放點香油,又要放點芝麻醬,又要放點麻油,又要放一點醬油,這個味道調得它好好的,那就不是淡飯了。這個淡飯,淡而無味,一點味道都沒有。腹中飽,可是把這個肚子裝滿了,已經飽了。「補破好遮寒」,補我這個破衣服可以遮寒。「萬事隨緣了」,什麼事情隨隨便便,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安份隨緣度歲月──到處隨緣度歲月,安份守己過時光。這樣子,萬事隨緣了,來了就來,去了就沒有了,這就隨緣了。這就是隨緣不變,也就是不變隨緣;也就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亦動亦靜,亦靜亦動。那麼「有人罵老拙」,有人罵我,罵這個老愚痴的人,「老拙只說好」,我就:「好!」就說好。「有人打老拙」,有人打這個老愚痴老人,怎樣呢?「老拙自睡倒」,你打我一下,我躺那地方就睡著了。你看,人家打他,要是一般人哪,打他一下,他就和你著急了。但是他不單不著急,還閉上眼睛,躺那兒睡著了。你說,這妙不妙?你們誰要能會這個方法,那就是不錯了,那就是真有修行了。果前,你要有這個能力,那就真是向前了。

「唾在我面上」,你吐到我臉上一口唾沫,啊!那無明火發起來三千丈了:「你為什麼這樣子侮辱我?」那不得了!但彌勒菩薩「憑它自乾了」,叫它自己乾了。我不用手來擦它,「我也省力氣」,我省舉手來擦面上的這個力量。雖然用力不大,但也要用一點力。我不擦它,把這個力氣亦省了。「你也無煩惱」,你一看見,哦,這個人,我吐到他臉上,他都像沒有這麼回事似的!這個人,我不要和他一般見識的了。「你也無煩惱」,你煩惱就沒有了。「這樣波羅蜜」,這個就是波羅蜜。什麼是波羅蜜呢?就是人家打你,你能睡著;人家唾在你面上,你能讓它自乾了,這就是波羅蜜。什麼波羅蜜?這就是忍辱波羅蜜。這個波羅蜜,你若再不認識,那你學什麼佛法呢?你學佛法,學來學去的,不認識這是什麼法。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這是妙中之妙,寶中之寶啊!「若知這消息」,你若知道這個消息,「何愁道不了?」你還有憂愁什麼道不了呢?你若有這種的忍辱力,你的道業一定會了的。諸佛菩薩不會欺騙人的。這是阿逸多菩薩,他說的忍辱的功夫。你要跟著彌勒菩薩這樣學習呀,那你決定成道業。

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

「乾陀訶提」是梵語,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不休息」。不休息,就是常精進;常精進,也就是不休息。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這兩位菩薩互相賽跑,這位也是往前精進,那位就不休息。一個是不休息,一個是常精進;一個常精進,一個就不休息。兩個互相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你不休息,我就常精進;你常精進,我就不休息,兩個人在一起修行。你用功嘛!我比你更用功;你比我用功,我再加多一點用功,就兩個人互相這麼競賽。兩個人就好像賽跑似的:你往前跑多一步,我也跑多一步;你跑多兩步,我也跑多兩步,總是不能叫你落下。所以一個叫常精進,一個就叫不休息。這兩位菩薩是真正的修道者,一切都是常精進,一切都是不休息。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是說不僅僅以上這四位大菩薩,還有其他很多的大菩薩。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就是和,還有,釋提桓因等。釋提桓因就是帝釋,就是道教裡頭所說的玉皇大帝。佛經上說他在迦葉佛的時候。是一個平常的女人。他因為看見迦葉佛入了涅槃。就發一個大願心。要造一座塔來供養迦葉佛。在那個時候。有三十二個女人。幫助他造塔。就成功了這個大願心。靠了這種善業。他就做了忉利天王。

無量兩個字。是很多很多的意思。「無量」就是沒有數量。天,總起來說有三十三天,要是分析來講,每一天裡邊又有無量的諸天。也就好像世界有──此世界、它世界、無量諸世界,此國土、它國土、無量諸國土。這個天也是這樣子,也有無量諸天。「大眾俱」,這很多很多的都聚會到一起。

大眾兩個字。不獨是說天上的許多人。並且包括阿修羅。和旁的世界的各種人。還有龍王等。種種都在裡頭。俱字、就是在一塊兒的意思。

我們頭上一直上去。總共有二十八層天。第一層天。叫四天王天。在須彌山山腰的四周圍。各有一位天王。東天王、名叫持國天王。南天王、名叫增長天王。西天王、名叫廣目天王。北天王、名叫多聞天王。第二層天。叫忉利天。在須彌山的頂上。就是我們頭頂上的天。這忉利天的天王就是釋提桓因。忉利天的四邊。東、西、南、北。每方各有八天。總共有三十二天。各天的天王。就是那三十二個女人做的。但是這三十二天。都歸釋提桓因管的。可見得造塔造廟的功德。是大得了不得的。所以有這樣大的好報應。

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總共六層天,都叫做欲界。因為生在這裡頭的人。都有男女情慾的。所以叫做欲界;從欲界六天再上去,叫做四禪天。就是色界,總共有十八層天。叫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這三層天,叫做初禪三天。再上去,有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這三層天,叫做二禪三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津天、這三層天,叫做三禪三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這九層天,叫做四禪九天;凡是生到這十八層天上去的人,都沒有淫慾了。並且只有男人,沒有女人的。不過那些人的身體,都還是有形狀顏色,可以看得見的色身。(色身、就是有形狀顏色、可以看見的身體、)所以這十八層天,叫做色界。從這個色界再上去,又有四層天。叫做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天、住在這四層天上的人,連色身都看不見了,所以叫做無色界;總共二十八天,都叫做天道。佛經裡頭常常說的三界、就是這欲界、色界、無色界。因為天多得很,不但是一直上去的二十八天,還有忉利天四面的三十二天。所以叫諸天。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爾時」:就是那個時候。就當這些無量諸天和這些無量菩薩、無量聲聞、羅漢、比丘、比丘尼僧、優婆塞、優婆夷,在大家聚會到一起這個時候。「佛告長老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就告訴最有智慧的這位長老,他的名字叫舍利弗。「從是西方」:從是,也就是從這個地方。什麼地方呢?就是當時的印度,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法的那個地方。向西方,「過十萬億佛土」:經過十萬億這麼多的佛的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那個地方有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它的名字叫「極樂世界」;「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這個國土有一位佛,叫「阿彌陀」。「阿彌陀」是梵語,翻譯過來一個意思是「無量光」,也可以說是「無量壽」。無量光,是他的光明無量,照十方國土無所障礙;無量壽,是他的壽命經過百千萬億大劫也不窮盡。「今現在說法」:這一位佛,現在正在給大家說法呢!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問舍利弗。你說阿彌陀佛國土,它怎麼叫極樂呢?為什麼極樂世界啊?舍利弗雖然有那麼大的智慧,還是不了解,回答不上來。不知道說什麼好。釋迦牟尼佛等了許久,「好了,讓我告訴你。」佛說,「其國眾生」:就是阿彌陀佛那國土裡頭的眾生,都是從蓮華化生的。「無有眾苦」:因為從蓮華化生,是清凈所生,不是欲愛所生;清凈所生,就是沒有男女這種欲愛,不是由這種淫慾心所生出的這個身體,所以他就無有眾苦。我們為什麼會有眾苦呢?就因為我們這個身體,是由父精母血,這一種污濁東西所成就的。就因為這種污濁東西,所以一天到晚就想這個污濁的事情──男人多數就想女人,女人多數就想男人。一天到晚,吃飽了沒有事情做,把這個當第一件事情。所以,男的到時候了也想結婚,女的到時候也想結婚;若不結婚,就覺得好像有一種大事沒有辦好一樣。這就是因為這個根本種子不凈,所以就有這種心念也不凈。心念不凈,就發生種種的苦!為什麼有眾苦?就因為有這個!為什麼我們有眾苦?就因為我們這念慮不清凈。為什麼極樂世界沒有眾苦?也就因為他念慮清凈了。所以「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沒有一切的苦,而受一切的樂,所以給它起個名字,就叫極樂世界。

我們現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每一個人營造我們自己的極樂世界,每一個人莊嚴我們自己的極樂世界,每一個人成就我們自己的極樂世界。這個極樂世界,並沒有十萬億佛土那麼遠,這個極樂世界,也真是有十萬億佛土那麼遠。雖然有十萬億佛土那麼遠,但是也沒有出去你我現前這一念的心。因為它沒有出去你我現前這一念的心,所以說,也就沒有十萬億佛土那麼遠,也就是在我們的心裡邊。這個極樂世界,就是你我眾生本來的真心。你得到你本來的真心,你就生在極樂世界;你沒有明白你自己本來的真心,你就沒有生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在我們心裡邊,而不是在心外邊。那麼,極樂世界是清凈無染的世界,你我現前一念的清心,也就是清凈無染的。不過,你我現在還在凡夫的境界上,自己有所執著;有所執著,就變成染污了。你若把執著空了,你能把你這個染污的心去了,就是除去你的私慾雜念──沒有妒忌心,沒有障礙心,沒有自私心,沒有利己心。即刻就是極樂世界,即刻就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和我們眾生沒有分彼此,所以我說極樂世界並不是那樣遠。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又舍利弗」:舍利弗!我再告訴你一個道理,「極樂國土」:最快樂的這個國土裡邊,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這三種都是七。七重欄楯,這是表示戒;七重羅網,這表示定;七重行樹,這表示慧。這三種也就是戒、定、慧,也就是表示著七科。什麼是七科?七科即三十七道品:(一)四念處、(二)四正勤、(三)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菩提、(七)八正道,這就叫七科。那麼這三個七,都是表示三十七道品,這是表法。

為什麼說「欄楯」代表「戒」呢?戒,就是「止惡防非」,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止住諸惡,而奉行眾善,叫做戒。所以要自凈其意。這就好像那個欄杆似的,在那兒欄著你,所以,「七重欄楯」這是表示戒。

「七重羅網」為什麼說是表示「定」呢?定,就是不出不入。你要「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無有不定時」,你什麼東西來了,什麼境界現前,也搖動不了你的心。定,就是不被境界轉,見如不見,聞如不聞,「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這就是定力,這就叫「七重羅網」,「七重羅網」就是表示「定」的。

「七重行樹」:這行樹是很高的。代表智慧很高。你若有智慧,你就高;你若沒有智慧呢,你就是矮。

「皆是四寶周匝圍繞」:什麼叫四寶?金、銀、琉璃、玻璃,這是四種寶貝。極樂世界就是這四種寶貝嗎?極樂世界的寶貝是無量無邊的。我們這世界,都沒有看見那麼多種的寶貝,都沒有的。極樂世界什麼寶貝都有,那麼為什麼單提出四種的寶貝?這四種的寶貝也是譬喻。譬喻什麼呢?譬喻四種德行──涅槃四德。涅槃的四德是什麼呢?就是「常、樂、我、凈」。

第一,常。什麼叫常呢?壽命長,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不單阿彌陀佛是無量壽,我們生在極樂世界去,統統都是無量壽。你若想得到長命嗎?就求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無量壽。這叫常德。

第二,樂。極樂世界那個地方,「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但受諸樂,這是樂德。

第三,我。阿彌陀佛有八大自在「我」,這叫我德。什麼叫八大自在我?這八大自在我,就有八種的作用,有八種力量,有八種的神通,也就是八種的妙用。

(一)以一身能現無量身。這一個身,能現出無量身,(二)以一塵身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就一粒微塵這麼大一個身體,能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你看這妙不妙?一塵現剎,剎現一塵;一個國家變成一粒微塵這麼小,一粒微塵變成一個國家那麼大,這叫以一塵身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三)能輕舉遠到。他能輕鬆地飛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四)現無量類,同居一土。能現無量類,所有一切種種的眾生,同住在一個國土裡頭,什麼眾生都有。你看我們看這個山,那是山;其實那個山裡邊,開眼的人,有明眼的人,能看到諸佛菩薩在說法,能看到種種不同層次的眾生的種種情況。他就能看得見,我們就看不見。他能隨意變化成各種各樣的眾生形象。(五)諸根互用。眼睛會說話,耳朵會看東西,為什麼呢?他六根互用,眼、耳、鼻、舌、身、意,每一根都可以有這六種的功能。這叫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而無法想。雖然他得到一切法了,但是他沒有一個「所得」的想法,無所得。所以《心經》上說:「無智亦無得。」也沒有智慧,也沒有所得。這是八大自在我的裡邊之一。(七)說一偈義,經無量劫。就是這一首偈,甚至於一個字的意思,能說無量劫。經無量劫,這一個偈頌的意思都沒有說完。因為什麼呢?因為他得到自在無礙的辯才了──橫說也是道,豎說也是道;橫說也是法,豎說也是法;塵說也是法,剎說也是法。他隨拈一法,隨便說出來一個法,皆為無量義,都有無量法在裡頭包著。這是為什麼呢?他證得了「八大自在我」,他自在了。他歡喜怎麼樣,就怎麼樣,他歡喜說什麼,就說什麼。他罵人,人也歡喜聽,這是不錯的!他就算講法罵人,開口就罵人,人聽著也很好聽的,聽著不知多自在!因為他證得自在我了,所以他自在了,人聽了也自在了。(八)身遍塵剎,猶如虛空。這一個身體,遍滿塵剎,猶如虛空,本來這個身體遍滿塵剎的,但是還是像虛空似的──雖然沒有,可是遍滿塵剎了。這是什麼道理?這就是自在的道理,這就是八大自在我。所以這極樂世界四寶莊嚴,就是表示涅槃四德。這是「我」,八大自在我,這是「我德」。

第四、凈。這個凈土,「其土清凈」,這就是「凈德」。

所以,極樂世界以四寶周匝圍繞。圍繞,就是這四德周匝圓滿,圓融無礙。

「是故彼國名為極樂」:所以這個國家,才叫「極樂世界」。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前邊的經文,是讚歎極樂世界陸地的微妙殊勝。現在這一段文,是讚歎極樂世界裡水池的微妙不可思議境界。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釋迦牟尼佛又對舍利弗說極樂世界,「有七寶池」:這個七寶,是什麼呢?

第一就是金。第二是銀。第三是琉璃。第四是玻璃。又有一個名稱,叫水玉。水,就是水的水;玉,就是玉石的玉。第五是硨磲。這種寶物,它那個上邊有一道一道的,好像車壓的溝渠一樣,所以叫硨磲。第六是赤珠。第七是瑪瑙。這池,是天然生出來的,池裡邊的水是八功德水,有八種的功德。這個第一種功德是溫涼。溫,就是溫暖那個溫;涼,就是又溫暖呢,又涼爽。這個意思就是,你到七寶池裡邊,你想水熱一點,這水就熱一點。你想涼一點,它就涼了,就這麼妙!這種功德是不可思議的。第二種功德,是潔凈。本來我們這個世界的水,你用它來洗,那個水就污濁了。可是,你到那個七寶池裡邊,你就怎麼樣洗,這個水也是清凈的,而且還柔軟。這種水洗到你身上,就像牛奶那一種又滑膩,又舒服。你用這個水洗,覺得很舒服,這種感覺,沒有再那麼好的了!第三種功德,是甘美。這個水,你不要喝它,你就這麼用它一洗身,你就覺得心裡頭都甜了。又覺得再沒有比這個水好的了!第四輕軟。這個水,不重,很輕的,還很柔軟的。第五是潤澤。它潤澤,潤就是柔潤,澤就是光澤。第六安和。你用這個水一洗身體,就覺得這個心也安了,身也安了,一點脾氣都沒有了,沒有火氣了,就那麼安和了,和誰都和平了。所以你看,這多好!第七是除饑渴。你用極樂世界七寶池的八功德水,這麼一沐浴之後,餓的時候也不餓了,渴的時候也不渴了,所以極樂世界就這麼妙!第八種功德是長養諸根。你用七寶池八功德水一洗之後,你所有一切的根──眼睛有毛病的,用這個水一洗,這眼睛更光明了;你就是耳朵聾的,用這個水一洗,也不聾了;鼻子本來它不通氣,不知道香臭,你用這個水一洗,有什麼鼻子的病也都好了;你這個口裡也開胃了,也有胃口了,吃什麼東西,都覺得香了。你這個身體手腳腿也都可以靈活無礙,也不覺得疲倦了。長養諸根。我們趕快求生極樂世界,到這個七寶池去沐浴沐浴,然後我們就也得到長養諸根了。這是八功德水大概的意思,要是詳細講的話,每一種功德,也是窮劫難盡,說幾個大劫也說不完。這八功德水,有八種自在的功德,有八種快樂的功德,有八種微妙不可思議的功德。這種水「充滿其中」七寶池裡邊都充滿了這八功德水,「池底純以金沙布地」:這七寶池的底下,都是用金沙鋪滿這個水池底下。不單這個,而且還增長你的善根,消除你的惡業。你說這種功德多大啊!你如果有什麼業障,到這個水池裡也就都消除了,可以消除一切的業障。所以我們快一點求生極樂世界去,好能把我們這個業障早一點消除。

「四邊階道」:池有四邊的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這個階道都是用玻璃、金、銀、琉璃等眾寶造成的。我們這個世界用柏油路,已經認為是很好了。但是極樂世界不單不用柏油,是用眾寶混合鋪設著。所以叫「合成」。「上有樓閣」:這個水池上邊,又有樓,又有閣。什麼叫樓呢?這一層一層,這就叫樓。重樓曰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也都是用這麼多的寶貝來莊嚴,是非常美觀的。這是阿彌陀佛的萬德所成就的,表示阿彌陀佛的德行圓滿了,所以用七寶而嚴飾之,來莊嚴這個樓閣,莊嚴這個國土。

「池中蓮華」:這個七寶池裡邊有蓮華,「大如車輪」:這個車輪,不是像我們世界這個車輪那麼大。像什麼呢?像轉輪聖王的車輪那麼大。「青色青光」,青色蓮華就放青色的光明;「黃色黃光」,黃色的蓮華就放黃色的光明;「赤色赤光」,赤色的蓮華就放赤色的光明;「白色白光」,白色的蓮華就放白色的光明。

「微妙香潔」:怎麼叫微呢?前面不是講八功德水很柔軟的?你看這有水,但是你用手一摸,就好像沒有水似的。我們這個世間的水,你用手一碰它,它還有一個水的力量。這八功德水很微細的,你摸不著的;你看這是水,用手一摸,沒有了,但手還是濕著,就是這麼妙!這叫微。妙,就是妙不可言,你沒有法子想像。這個水不單這麼樣子微妙,而且還有一股香氣,你若一到這水邊,你就不願意走了,為什麼呢?太香了!那個香味呀,令你發菩提心,你一聞著這個香味,只有發菩提心了:「這個太好了!趕快要修行!

四種蓮華,青蓮華、黃蓮華、紅蓮華、白蓮華;這四種蓮華,就表示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這種種的法門。所以我們念《阿彌陀經》,現在聽《阿彌陀經》,我們應該修定力。你若有定力了,這個極樂世界在什麼地方呢?現在就是極樂世界;「舍利弗」:釋迦牟尼佛說,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個極樂世界,它成就像前邊我所說這種的功德,這種的莊嚴。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對舍利弗說,「彼佛國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個國土,「常作天樂」:常常有天人演奏音樂。「黃金為地」:那個地是黃金做成的。「晝夜六時」:晝三時,夜三時,這叫六時。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這叫六時。「雨天曼陀羅華」:曼陀羅華就像下雨那樣灑下來。曼陀羅華是梵語,翻譯過來就叫「適意華」。怎麼叫適意華呢?就是你想它怎麼樣,它就怎麼樣,恰到你所歡喜的那種的樣子,又叫「大白華」。這是從天上所下來的。「其土眾生」:這個極樂世界的眾生,「常以清旦」:都利用早晨這個時候。清旦,就是早晨,在天將要光的時候。「各以衣裓」:衣裓,就是一種裝花的袋,也就是用衣服的前襟,兜著做成袋子。「盛眾妙華」:裝了許多美妙的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供養其他世界、其他國土,有十萬億這麼多佛。「即以食時」:用多少時間,到十萬億佛國呢?就用一個吃飯這麼長的時間。那麼這些個眾生,怎麼能以這麼短的時間,就遍游十萬億諸佛國土呢?就因為他證得到這八大自在我。這種境界就是自在、遂心如意,就得到如意通──如意的神通,你想到什麼地方,就會到什麼地方去,就這樣。所以我們現在修行,拜佛的時候,也要作觀想。觀想什麼呢?觀想我們這個身體,也遍滿十方無量諸佛國土,在諸佛國土的諸佛面前,在那兒向諸佛頂禮,作這樣的觀想。你能觀想這個法界,你這個身體也就是法界那麼大。所以才說: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還到本國」:就回到極樂世界去了。本國,就是極樂世界。「飯食經行」:吃完了飯,就在那兒經行。經行,就是走;念著經,佛號散步。「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舍利弗啊!這個極樂世界,就成就像上邊我所說這麼多的功德,這樣的莊嚴。

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複次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對舍利弗說「彼國常有」:極樂世界那地方,常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種種,就不是一種,很多很多種。奇妙,奇是出奇,妙是特別好看。雜色,身上花花綠綠的,絢麗多彩,特別美麗,特別好看。「白鶴」:我們這兒也有這種的鳥。「孔雀」:孔雀這個鳥,也是生得很美麗的。「鸚鵡」:你知道這鸚鵡,這個鸚鵡會說話。「舍利」:舍利,就舍利弗那個名字,就是鶖鷺,梵語叫「舍利」,此雲叫「鶖鷺」,是一種鶖鷺鳥,這鶖鷺鳥也是非常美麗的。「迦陵頻伽」:迦陵頻伽是梵語,翻譯這個意思就叫「好聲鳥」,也叫「好音鳥」。因為它在沒有出蛋殼的時候,它叫的聲音就比一切小鳥叫的都好,所以它叫好音鳥。「共命之鳥」:怎麼叫共命呢?共命,是兩個頭一個身體。你看見過這樣的鳥嗎?它兩個腦袋,一個身體,但是這種的鳥,是怎麼一個果報呢?這種鳥,因為夫婦間太好了,好得太厲害了,所以一天到晚這個淫慾心也不斷。一天到晚行淫慾,白天晚間這淫慾心不斷,所以就墮落了;墮落,就變成這種鳥。所以我們人,切記不要淫慾心太大!淫慾心要是太大,將來就墮落變成這種鳥。「是諸眾鳥」:前邊所說這六種的鳥,「晝夜六時」:晝三時,夜三時,「出和雅音」:它的叫聲就好像唱歌似的,那麼互相唱合,有這種很美妙的音樂。其實這些鳥,是阿彌陀佛的功德所化現,你不要以為真有這種的業報,因為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沒有畜生,為什麼又有這些鳥呢?這些鳥就是阿彌陀佛的功德所成就的,這些鳥所叫的,都是一種法音,幫著說佛法呢!所以這是出和雅音。「其音演暢」:怎麼叫演?演,就是演揚;暢,就是暢達。它這個音聲,你怎麼樣聽就怎麼樣好聽,任何人聽了這個音聲,也非常地歡喜。演暢通達,到你心裡邊去,從你心裡邊往外頭歡喜聽這種音聲。什麼音聲呢?它所宣揚的,是「五根,五力」。就是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進、念、定、慧,這五種的根;你有信,才會精進,你有信、進、念、定、慧這五種根,就會生出菩提芽。生出來你這個菩提心。你這菩提心生出來,長大了,它就有一種力量,所以也叫「五力」。這五根,有這五種的力量,所以就是五力。──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七菩提分」:又有「七菩提」。第一是擇法覺分,也就是菩提分。第二精進覺分,也就是精進菩提。第三喜覺分,也就是喜菩提。第四除覺分。就是除去這個粗惑。第五舍覺分,捨去這種的細惑,然後才有定覺分和念覺分。這七菩提是很重要的,是佛教徒都應該記得──第一擇法,第二精進,第三喜,第四除,第五就舍了嘛!第六就是定,第七就是念,這是七覺分。「八聖道分」:也就是「八正道」。第一、正見。這個「見」,本來是看見的見,但是這個見呢,不是看見的見,是心裡見解的見,就是正的見解。自己這個見解一定要正。第二、正思惟。正思惟就是無漏,沒有邪知邪見,這就叫無漏。這就是無漏的智慧。正思惟就是屬於心,也就是意──意念裡邊不起邪念。正思惟,就是意業清凈;第三、正語。就是所說出來的話,沒有一種淫亂的情形在裡頭,這叫正語。所說的話,都完全是正經話。這就是正語,這就是口業清凈。第四、正業。正業,就是身業清凈。以這個無漏的智慧,除去身上這個邪業,除去自己本身這個邪業。什麼叫邪業?就是淫慾;淫慾的念頭,這就叫邪業。這個正業,也就是身業清凈。前邊這些就是身、口、意,三業清凈。第五、正命。什麼叫正命呢?因為有五邪命,這個正命就是對邪而言。怎麼叫五邪命呢?

(一)標異現奇。與其他人不同的,「你看我,哼!」做一個特別樣子。令人特別注意他。好像是個菩薩吧!大約這是佛吧!」所以就有人,就有這個瞎眼睛的人哪,就去供養去。這是標異現奇。(二)自說功德。自己就說了:「你知道我嗎?我造了很多的好事啊!你看我在什麼地方拿出多少錢來,造了這個橋,人來人往,都是我的功德。我在什麼地方又造了一個安老院。安老院,就是老人都在那兒住著。這都是我的功德。我又在什麼地方造了一個學校,我出了多少錢,供其他這些子弟讀書,這都是我的功德!我又造了一個廟。我這個廟,我自己出了多少錢!……。」這是自說功德,自己說自己不知多大功德了。其實怎麼樣呢?對愚痴的人說可以,對有智慧的人,人家聽也不聽。(三)占卜吉凶,騙人錢財。占卜吉凶,這個無論出家人、在家人,給人爻卦。(四)高聲現威,令人畏敬。高聲現威,他一講起話,「耶!」那樣喊,你都不知他幹什麼!這就是高聲現威。本來不需要高聲的時候,你幹什麼要這麼喊一聲,這就是第四種邪命,令人畏敬。(五)自說供養,以動他人。到居士家裡去,他就說:「你知道嗎?我到某某居士家裡去,吃最好的齋,吃得真是好!」。這個居士心想:「唉!他在旁的地方有那麼好供養,我一定也要好供養,也要弄點好東西給他吃。」甚至於家裡沒有錢,就去借錢,買好的齋菜回來,做好的齋菜供養這個法師。他不知道這個法師已經犯了五邪命了,自說供養以動人心,令人發好供養心。這是五邪命。第六、正精進。就是做有意義的事情是正精進。做沒有意義的事情,這叫邪精進。正精進,比如無論怎麼樣忙你也來聽經,我們在這兒拜佛、念佛,一天到晚也不休息這麼念佛,這都叫正精進。你本來沒有事情,你不來聽經,這就叫不精進,不正精進。好像我們有的人,看電影、看電視劇就比聽經有興趣,寧可去看電影、看戲去,不來聽經。或者寧可到那個大街小巷各處看看,也不來聽經,這都是不精進。你若到旁的地方去同人家講閑話,說三道四,七扯八拉的,這叫邪精進。若對打牌,賭錢等感興趣,則是邪精進。七、正定。怎麼叫正定呢?正定,本來就是「三昧」。三昧就叫正定,又叫正受。是以無漏的智慧來修這個定。這種定,是一切邪的境界擾動不了我。八、正念。正念,就是念這個無漏的智慧,不要有漏。無論如何不要有漏,不要有漏也就是不要有淫慾心。你沒有淫慾心,這就是正念;你有淫慾心,這就是邪念。

「如是等法」:是指前邊說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這是二十五。還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共三十七道品,又叫七科。「其土眾生」:這個極樂世界的眾生,「聞是音已」:聽見前邊眾鳥所演說的這個音聲之後,「皆悉念佛、念法、念僧」:皆悉,就是完全,都知道,都是念佛、念法、念僧,念三寶的名字。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舍利弗!」我告訴你,「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你不要說這些鳥是從三惡道生出來的,不是的。「所以者何」:什麼緣故呢?「彼佛國土」:極樂世界這國土,「無三惡道」:沒有地獄、餓鬼、畜生。「舍利弗」:舍利弗!我告訴你,「其佛國土」:極樂世界這個國土,「尚無惡道之名」:連惡道這個名都沒有,「何況有實」:何況實實在在還有這三惡道呢?都沒有的。「是諸眾鳥」:所有這種種的妙聲鳥等等,「皆是阿彌陀佛」:這都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這都是幫助宣說法音的!這些種種眾鳥,是阿彌陀佛的法力所變化出來的。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說,舍利弗,我告訴你一點極樂世界這個情形吧!「彼佛國土,微風吹動」:微風,就是很慢的風,風不大,很小的。小小的風,吹到一切七重行樹、七重羅網上,「及寶羅網」:吹到寶羅網上,「出微妙音」:那寶羅網上都有鈴鐺。風一吹到就鈴鈴啷啷地響起來了。這個響的聲音,也是幫助念佛、念法、念僧的。「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這個聲音,好像有百千種這麼多的音樂在演奏,「聞是音者」:聽見這種音樂的人,「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都生出來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法、南無阿彌陀僧」,都生出這種的心來了。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舍利弗」。這個極樂國土,成就像這麼樣的種種功德和莊嚴。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說在你的意思裡邊,你認為怎麼樣子啊?因為什麼他叫阿彌陀呢?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阿彌陀,就是無量光,所以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照十方國土,都沒有可以遮障住他這種光的。「是故號為阿彌陀」:所以叫阿彌陀佛。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又舍利弗」:又有一個意思,「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阿彌陀佛的壽命和他國人民的壽命,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的阿僧祇劫。「阿僧祇」是梵語,此雲「無量數」,到無量數的時候。「故名阿彌陀」:所以叫無量壽佛。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阿彌陀佛,成佛到現在有十個大劫,已經活了十個大劫的壽命了。將來活多少個大劫的壽命呢?那是無量無邊阿僧祇,也是無量無邊的。劫,人的壽命從10歲開始,每百年增加一歲,增到八萬四千歲後,然後每百年減一歲,減至10歲。一增一減為一小劫。大約為16798000年(1千6百79萬8千年);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大約為1343840000年(13億4384萬年。)阿僧祇劫,更是大的無法譬喻,無量無邊那更是多的沒有辦法計算了。

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個大劫。至於他未成佛之前,因地的修行,那更難說了,據大本彌陀經上說:自定光佛向上數,數到五十三佛,第五十三佛名世自在王佛。阿彌陀佛當時身為國王,因聽世自在王佛說法,覺悟到人命無常,世事如幻,富貴尊榮只如石火電光,一轉眼即成過去。假如修行成佛,則福德智慧二種莊嚴,百劫千生,永遠享受不盡。而且大慈大悲救人救世,比相互鬥爭殺伐,爭名奪利,要高明得多。因此毅然的拋棄王位,出家修行,發四十八種大願,普渡群迷,後來成佛名叫阿彌陀佛,國號極樂國土。

法華經上說:大通智勝如來,未出家時,有十六位王子,因父王出家成佛,受了很大的感動,棄捨珍寶、宮殿,和繼承王位的權利,隨父出家修梵行,受菩提記,後來一一皆於八方各各成佛。第九王子在西方成佛,名阿彌陀。第十六王子在東北方成佛,名釋迦牟尼。照法華經上說來,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曾和阿彌陀佛做過同胞弟兄呢?

法華經上又說:無量劫前,有轉輪聖王,名叫無諍念,供養寶藏如來。他當時曾發下願心,他願他成佛而後的國土,種種莊嚴,華妙無比。寶藏佛即為他授記說:你經過了恆沙劫的菩薩道行,在西方世界作佛,國號叫做安樂。那一位轉輪聖王,即是阿彌陀佛。

我們對阿彌陀佛的歷史,於此也可以窺見一斑了。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阿彌陀佛這個極樂世界,他有很多很多的聲聞的徒弟,「皆阿羅漢」:他們都證得無漏阿羅漢果,都是沒有欲心了。「非是算數之所能知」:不是用算數來算一算能知道數量的。「諸菩薩眾,亦復如是」:很多的菩薩的數目也不是算數所能知道的。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個極樂世界,所成就的功德,像上邊我所說的這麼多。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眾生生到極樂世界去,這個眾生,都是阿鞞跋致。什麼叫阿鞞跋致呢?「阿鞞跋致」是梵語,此雲「不退轉」。不退轉的意思,就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一)位不退。不退到二乘上,二乘也不退到凡夫上。

(二)念不退。這個念,一天比一天增加修行的念頭。

(三)行不退。就是修行,一天比一天用功,一天比一天修行,總也不說:「哦!我修行這麼多天了,休息休息了!」休息休息就是退回去了。阿鞞跋致就不退了,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在這個佛果上不退轉。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生到極樂世界那兒,其中有很多眾生,都一生就補處佛位,就可以成佛了。一生補處,就是在一生到這個蓮華裡邊,就可以補處佛位了,就成佛了。「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這個數目很多很多,說不出來那麼多。不是算數譬喻所能知道的,「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只可以說是,有無量無邊、無量數這麼多的阿僧祇說。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舍利弗」:舍利弗啊!「眾生聞者」一切眾生聽見我所說這個道理呀,「應當發願」:都應該發願,「願生彼國」發願生到極樂世界去。「所以者何」這是什麼道理呢?「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因為可以和那麼多的聲聞、菩薩、眾生這些上善人,住在一起。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舍利弗啊!「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如果沒有善根,沒有福德的人,他沒有法子生到極樂世界去的。這都要有大善根,有大福德的人。都是生生世世修行諸波羅蜜門,才能生到極樂世界去。不然,他就沒有機會遇著這種的妙法,所以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如何理解《佛說阿彌陀經》中「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之中的善根福德因緣?大安法師:這句經文宜從凈土法門「以果地覺作因地心」的特點加以理解。有些人會自然的從通途教理來理解善根福德,認為往生西方極樂凈土,就一定要培植深厚的善根,積累廣大的福德,否則便難以往生。這種理解並不符合這句經文的義理。蕅益大師深契佛心,在《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中有一精闢的詮釋:阿彌陀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上面證實我們信願持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是以佛的大願作為我們因地修行之因心,以佛的名號具足的大行作為我們因地修行之強緣。這是阿彌陀佛以其果地上的功德加持於我們,令我們凡夫眾生只要信願接納、感應道交,即可成就往生大事。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佛稱在家,出家能信佛聞法,修五戒十善的男子和女人,為善男子、善女人。舍利弗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有緣能聽到阿彌陀佛這個不可思議的名號後,能產生清凈的信心,心裡想著阿彌陀佛,口裡念著阿彌陀佛,堅持不斷,「執持名號」,執,就像用手抓著東西,不放手似的;就是念「阿彌陀佛」名字,「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精進念佛,「一心不亂」,等這個人到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帶著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凈大海眾菩薩眾到這兒來。「是人終時」:這個人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阿彌陀佛令他心裡不生顛倒「即得往生」:即刻就可以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生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那個國土裡邊去。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釋迦牟尼佛又說,舍利弗啊!「我見是利」:因為我見著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好處,有這種難以置信的利益,「故說此言」。所以我才講說這一微妙法門。「若有眾生」,如果有人或其他的眾生,「聞是說者」:聽見我這樣講的道理。「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前邊是「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這兒是你「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這兒決定了,你應當發願,一定要生到極樂世界去!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釋迦牟尼佛說,「舍利弗!如我現在讚歎阿彌陀佛這種微妙不可思議的功德,這麼多的莫大的利益。贊、是讚揚,贊、是讚揚。嘆、是嘆美。(美、就是好、嘆美、就是贊他好的意思、)釋迦牟尼佛。所以讚揚嘆美阿彌陀佛的緣故。因為阿彌陀佛。有像上邊所說的種種大功德。大利益。釋迦牟尼佛。為了我們一切眾生。說這個念佛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方法。這個方法。實在是少有的。實在是不容易聽到的。聽到了實在要感激阿彌陀佛的恩德的。所以又要稱讚。又要感嘆。不可思議。就是不是可以用心思想得到的。不是可以用說話講得完的。

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不單是我釋迦牟尼佛,稱讚嘆美。就是十方世界所有的佛,也都稱讚嘆美的。在這個娑婆世界的東面,有無窮無盡的世界,那些世界裡頭有無窮無盡的佛,像那恆河裡頭的沙子一樣數也數不清的。也都稱讚嘆美阿彌陀佛的功德。阿閦鞞,是梵語。照中國的解釋。就是不動。佛的法身。是不生不滅的。永遠不會變動的。這阿閦鞞佛,也就是消災延壽藥師佛,也就是不動佛,也就是東方金剛部阿閦鞞佛。須彌相佛。是說佛相的種種好處。都是從福德智慧兩種上顯出來的。譬如須彌山。是四種寶貝合成功的。大須彌佛。是說佛的福德大。智慧大。沒有可以同他比的。像大須彌山高過七金山一樣。須彌光佛。是說佛的光。能夠照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借這個須彌山來比喻佛光的大。妙音佛。是說佛的聲音微妙。能夠使得聽佛說法的眾生。都得著種種的利益。恆河,是印度的一條很大的河,有四十里路的闊。佛說法的地方,離這條河很近。這條河裡頭的沙,別的河裡頭的沙格外的細,像麵粉那樣,形容格外的多。所以佛比喻多的地方,都是用恆河的沙來比的。這樣的多,那還有數目能夠說麽。

上邊所說的許多佛。各佛各在他們自己的佛世界裡頭。現出他們又闊又長的舌的形相來。把三千大千世界。一齊遮蓋起來。遍字、是周遍。就是各面都到的意思。覆字、是遮蓋的意思。遍覆、就是沒有一處不遮蓋到。口業清凈的人。舌一定長的。凡夫若是三世不打妄語。舌可以長過鼻尖。佛歷來都沒有妄語的。況且是為了囑咐眾生。要他們相信這第一等最圓滿、最爽快、的好方法。所以顯的大神通。那末這個舌。自然大得了不得。可以遮蓋到三千大千世界了。為什麼佛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佛這一念就是三千,三千就是一念。雖然有三千大千世界,也沒有超出佛這一念;雖然佛僅僅就是一念,也就是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所以這個廣長舌相,你也不要執著,一定說佛的舌頭那麼大,遮蓋三千大千世界,把三千大千世界遮滿了,遮蓋住了。這個話說出來,那太笨了。這個廣長舌相,言其法到什麼地方,就是佛的舌相到什麼地方;不一定說佛就有那麼大的舌頭。我們也能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我們說這個法,流通到什麼地方去,這就是遍覆到什麼地方。所以,你聽佛法的時候,也不要那麼執著。佛廣長舌相,雖然遍覆到三千大千世界,也可以連一粒微塵那麼大也沒有,根本就是沒有。

那麼,佛出廣長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說的真話,沒有騙你,沒有打妄語。你不要再用你那種凡夫的知見,以凡心來測聖智,以凡夫的心來猜測聖人的心、聖人的智。要知道,初地不知二地菩薩的境界,十地菩薩不知等覺菩薩的境界,初果阿羅漢不知二果的境界,二果的阿羅漢就不知三果的境界。

初果阿羅漢所做的事情,他認為是對的,但是在二果上來看,他是做錯了。二果的阿羅漢所做的事情,他自己認為對了,在三果的阿羅漢看,喔!你又差一步,就差一點點,就是這個樣子。

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說誠實言」,他對一切眾生說真實的話,說不假的話。說什麼呢?「汝等眾生」,你們所有一切的眾生,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無量諸國土那麼多的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你們都應該生一種真正的信心,生一種願心,生一種實行的心;要有信、願、行這三種的心。「稱讚不可思議功德」:我們應當稱揚而讚歎,這部經不可思議的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一部《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不問自說的,你們都應該信受。既然讚歎,也應該信受,這是一切諸佛所保護的,你若能念誦這一部經,一切諸佛都保護你。所以都要特別發心來讚歎,稱揚這阿彌陀佛和這部《阿彌陀經》。你誦念這部《阿彌陀經》,有一切諸佛所護念,這也和《法華經》是一樣的。《法華經》也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部《彌陀經》也是。你若誦這部《彌陀經》,那十方諸佛就都歡喜,都來保護著你。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燄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佛又對舍利弗說,在這個娑婆世界的南面。也有無窮無盡的世界。那些世界裡頭有無窮無盡的佛,像那恆河裡頭的沙子一樣數也數不清的。也都稱讚嘆美阿彌陀佛的功德。也都懇懇切切的,勸他們本國裡頭的一切眾生。都要相信這經。

日月燈佛。是譬喻佛的智慧。能夠破去根本的無明。就像那日光、月光、燈光。能夠照到一切地方。消滅那黑暗的景象一樣。名聞光佛。是說佛的名聲大。可以使得十方一切的世界上。都聽見。像那極明亮的光一樣。能夠照到遠處地方。大焰肩佛的焰字。是火焰。肩、是左右兩個肩膀。借他來顯明佛的兩種智慧。一種是方便的智慧。一種是真實的智慧。智慧能夠照破無明。譬如像火的光。所以說是焰。佛的智慧最大。所以得這大焰肩的名號。須彌燈佛。是說燈光。像須彌山一樣的高大。這也是比喻佛光。能夠照到極遠的意思。無量精進佛的無量兩個字。有兩種道理。一種是說修行經過的時間。長久得沒有限量。一種是說所做的事情。沒有限量。他是晝夜六時恆精進,這位佛很精進。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句的解釋。都是一樣的。可以不必再解釋了。這是說南方的許多佛。也都稱讚這阿彌陀經。勸眾生相信。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凈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佛又對舍利弗說道。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面。也有無窮無盡的世界。那些世界裡頭有無窮無盡的佛,像那恆河裡頭的沙子一樣數也數不清的。也都稱讚嘆美阿彌陀佛的功德。也都懇懇切切的,勸他們本國裡頭的一切眾生。都要相信這經。

無量壽佛,和阿彌陀佛同名的,我們要曉得,十方世界,同名同號的佛,也多得了不得。不是數目可以算得清楚的。若是當做是阿彌陀佛,不免太呆板了。因為一尊佛,就可以有無數的名號。一個名號,也可以有無數的佛。這也是應該曉得的。無量壽佛的名字。在前邊解釋彼佛壽命一句裡頭。已經詳細講過了的。這裡不必再講了。無量相佛。是說佛種種形相的好。沒有限量。就像觀無量壽佛經上說。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種相。一種一種的相裡頭。又各有八萬四千種的隨形好。(隨形好、是跟隨在這個形相上的、每一種形相裡頭、還各有八萬四千種連帶的好相、)一種一種的隨形好裡頭。還各有八萬四千種的光。實在也可以稱他是無量光的。無量幢佛,有很多寶幢在上邊來維護他。幢的數目無量,就是表示佛的功德無量。大光佛。是說佛光最大。光明遍照,沒有一處照不到的。大明佛。是說佛用了大智慧。破除一切的無明迷惑。沒有了無明。那就是大明了。寶相佛。是說佛的形相好。凈光佛。是說佛的光明。圓滿清凈光明。被這種光照到的人。就能夠得著身心清凈的利益。是說西方的許多佛。也都稱讚這阿彌陀經。勸眾生相信。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解】佛又對舍利弗說道。這個世界的北面。也有無窮無盡的世界。那些世界裡頭有無窮無盡的佛,像那恆河裡頭的沙子一樣數也數不清的。也都稱讚嘆美阿彌陀佛的功德。也都懇懇切切的,勸他們本國裡頭的一切眾生。都要相信這經。

焰肩佛。同了前面大焰肩一樣的。最勝音佛。是說佛的聲音最好,勝過所有一切的聲音。佛的聲音,總共有八種的好處。第一種叫做極好音。第二種叫做柔軟音。佛是大慈大悲的。所以發出來的聲音。也是溫柔和軟的。第三種叫做和適音。和、是沒有違背的意思。這是相當恰好的意思。佛所說的法,都是照自己所證到的道理,依聽法人的根性的大小深淺,向上合著自己所證到的道理。對下合著聽法人現在的根機。恰好的合適。第四種叫做尊慧音。佛是一切眾生裡頭最尊貴的。佛的智慧是最廣大的。所有發出來的聲音。能夠使得聽到的人。心裡頭都尊重他的說法。並且能夠使得聽的人。增長許多的智慧。第五種叫做不女音。佛的十個名號裡頭。有一個是叫調御丈夫。調、是教化的意思。御、是引導的意思。丈夫、就是男人。俗語說的男子漢。大丈夫。實在大丈夫三個字。只有佛能夠說。佛的聲音。能夠使得天魔外道。聽了都歸伏他。不像那女人的說話。一味的柔軟好聽。沒有威勢的。第六種叫做不誤音。佛的智慧。能夠見到一切事情的真實道理。所以發出來的聲音。一定沒有一點錯誤的。第七種叫做深遠音。深、是指豎里說的。遠、是指橫里說的。佛的這個音聲是最殊勝的,三千大千世界十方所有有緣的眾生都可以聽得見他這個聲音。沒有上下遠近的分別。第八種叫做不竭音。不竭、就是無窮無盡的意思。佛的說法。就是只說得一句。也有想不完的許多道理。在裡頭的。佛有這八種的聲音。所以說是最勝。難沮佛,難沮、是說佛的威德神通。一切天魔外道。都難阻止住他。日生佛。是譬喻佛的智慧光。能夠照到一切。像是太陽升起來了。各處都照到的意思。若是說佛光照了。可以破自己的無明。那是自利。若是說佛光照了。可以破眾生的迷惑。那是利他。網明佛。大梵天王有一個寶珠的網。網上有一千顆寶珠。都有光發出來的。一顆一顆珠子的光。這顆照那顆。那顆照這顆。光頭回拆轉來。更加明亮得了不得。佛的智慧。一切都能夠照到。像大梵天王的珠網。一樣的明亮。這也是譬喻佛的智慧的。是說北方的許多佛。也都稱讚這阿彌陀經。勸眾生相信。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解】佛又對舍利弗說道。這個世界的下面。也有無窮無盡的世界。那些世界裡頭有無窮無盡的佛,像那恆河裡頭的沙子一樣數也數不清的。也都稱讚嘆美阿彌陀佛的功德。也都懇懇切切的,勸他們本國裡頭的一切眾生。都要相信這經。

師於佛的師子兩個字。就是獅子。是野獸裡頭的王。有如獅子吼一樣。只要他叫一聲。各種的野獸。都嚇得不敢動了。佛的說法。能夠使得一切的眾生。都相信他。佩服他。就是那天魔外道。也都歸依佛法。像是獅子降伏一切野獸那樣的。名聞佛。這位佛的名字,是三界都聞名,都知道他這個名字。名光佛。他不單名遍三千大千世界,而且他的光也照遍三千大千世界。達磨佛就是法佛,這一位佛叫「法佛」。「達摩」是梵語,翻譯為「法」。佛自己證得了法身。再說出各種的方法來。要使得一切眾生。也都證得法身。自利利他。都在這個法字上邊。法幢佛的幢字。法的一個寶幢。有使得人家信仰的意思。佛法最高。一切的眾生。都信仰的。所以拿幢來比。持法佛的持字。是拿定的意思。拿定了這種最妙的佛法。教化一切的眾生。使得他們都能夠脫離苦海。到極快樂的地方去。他專門受持佛法。這一位持法佛,也可以說就是受持《阿彌陀經》這一個人,這一個人將來就成一個持法佛。所以可以說有這位持法佛,也可以說你現在念《彌陀經》,你就是持法佛。是說下方的許多佛。也都稱讚這阿彌陀經。勸眾生相信。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解】佛又對舍利弗說道。這個世界的上邊。也有無窮無盡的世界。那些世界裡頭有無窮無盡的佛,像那恆河裡頭的沙子一樣數也數不清的。也都稱讚嘆美阿彌陀佛的功德。也都懇懇切切的,勸他們本國裡頭的一切眾生。都要相信這經。

【釋】梵音佛的梵字,就是梵天。梵天的人,沒有情慾的念頭,都是清清楚楚的。所以身、口、意、三種業都清凈的修行人,就說他是修梵行。佛說的各種法,都是教眾生除去一切的煩惱,使得清凈心。所以佛的聲音,非常清凈,清凈而嘹亮。也說是梵音。就是取清凈的意思。宿王佛,他宿世發的願力非常大,所以叫宿王佛。香上佛,你若燒香,這位佛就來了,就在這香的上邊。

是說佛是香中最上等的香。佛證得了五分法身的香。(五分法身香,是說用了五種功德的香,第一是戒香,自己心裡頭沒有貪心、瞋心、痴心、種種噁心、等,諸惡不做,就叫做戒香;第二是定香、對外邊的種種境界、不管他是好、是壞、是苦、是樂、心裡頭總是一點也不動、就叫做定香;第三是慧香,明白一切真正的道理,就叫做慧香;第四是解脫香,心裡頭清清凈凈,不去想念那一切的境界,逍遙自在,沒有阻礙,就叫做解脫香;第五是解脫知見香、自己的心不去攀緣外邊的境界、也不放他落在空的一邊、就叫做解脫知見香;就是一切的大菩薩,也都比不上佛的功德香。所以說是香上。香光佛,你給佛上香,這位佛就放光了。是說佛的功德香能夠發出光來的。像上邊所說阿彌陀佛的光能夠照到十方世界。沒有一些阻礙。就是因為修了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能夠這樣的。

一個人能夠誠心的念佛。心裡頭自然也會有功德的香光的。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說過的。這個念佛方法。叫做香光莊嚴。大焰肩佛,南方世界也有一位大焰肩佛,現在上方世界又有一位大焰肩佛。這位大焰肩佛,是表示權實二智,兩邊肩都放光。放光,這表示權實二智,權智和實智。雜色寶華嚴身佛。雜色、不是一種的色,譬如用絢麗多彩的種種美麗顏色。寶華,不是尋常的華。嚴身,是裝飾自己的身體。「以萬行的因華,莊嚴無上的果德」。娑羅樹王佛,娑羅樹,在印度有這種娑羅樹,也就是菩提樹。這個娑羅樹,翻譯過來就叫「堅固」,言其這種樹很堅固的,水泡不爛它,水怎麼樣泡,也不怕水泡,也不透水。那麼這是譬喻佛的法身,佛的法身是沒有任何的東西可以破壞的,所以好像這娑羅樹王佛。

寶華德佛。是說佛的種種功德。像是寶貴的華。應該歡喜讚歎的。見一切義佛。是說所有一切法的真道理。沒有見不到的意思。如須彌山佛。須彌是最高最大的山。好比佛的功德。最高最大。像須彌山那麼樣的大。釋迦牟尼佛。所以引東、西、南、北、下、上、六方許多許多的佛。稱讚這部阿彌陀經的話來做見證。就是要證明這部阿彌陀經。實在是很好很好。是說十方的許多佛。也都稱讚這阿彌陀經。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佛又叫舍利弗道。你怎麽樣想。為什麽這部經。叫做所有的佛。一切的佛都護念的經呢。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

佛就自己回答解釋道,舍利弗。若是有善男子,善女人。聽到了這部經和裡頭所說的念佛方法。受持,是記住了上邊所說的一心念阿彌陀佛的方法。依了去做。或是聽到這許多佛的名字的人。

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像這樣善心的男子、善心的女人,都能夠成為十方一切佛的保護和憶念的人。並且漸漸的能夠得著佛的智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翻譯成中文,阿,是無。耨多羅,是上。三,是正。藐,是等。菩提。是覺。合併起來說,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六個字。就是佛的智慧。就是於成佛的路上不退步。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所以舍利弗,你們都應該相信領受我所說的話和十方世界所有的許多佛所說的話。汝等,是那個時候,所有聽佛說法的大眾,和所有世界上一切的眾生,都要相信。這是佛第三次勸眾生髮出信心來。是勸眾生要相信佛所說的話。要相信六方許多佛所說的話。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佛又叫舍利弗說,若是有人以前已經了發願,或者現在所發願。以至未來的眾生將來發願的人,發願願意生到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去的人。這樣的很多人,都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都可以得到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能夠一直修到成佛。不會退迴轉來。彼國土,就是極樂世界。已經發願的,過去的已經生到極樂世界;現在發願的,現在也能生到極樂世界;將來發願,將來也會生到極樂世界。

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因為這個原因,舍利弗!所有的一切善男子、善女人,若是真的相信我所說的話,,就都要發願,願意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但是這個發願呢,你要先有信心,你首先必須要信「有極樂世界」,第二要信「有阿彌陀佛」,第三要信「我和阿彌陀佛一定是有大因緣的,我一定可以生到極樂世界。」一定要發願:「我發願一定要生到極樂世界去!」,「願生西方凈土中」,我願意生到極樂世界去。然後就要「行」了。怎麼樣行呢?就是念佛嘛!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得好像「如救頭燃」。「信、願、行」是修凈土法門的三資糧。念佛,就是實行這「信、願、行」,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一個旅費、資糧。信、願、行,這是三資糧。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舍利弗!」像我現在,「稱讚六方所有諸佛都讚歎這部經典,說這部經典的不可思議的功德。那所有的一切諸佛,他們也都稱讚我釋迦牟尼佛,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他們就這樣講,釋迦牟尼佛真是了不起,他真是太難得了!他能夠做做非常煩難、世間稀有的這種難事。能夠在這個娑婆世界。有五種壞處的惡世界上。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裡頭。得到了無上的佛道。

劫濁有成、住、壞、空、四個中劫。每一個中劫裡頭,又各有二十個小劫,到了每一次的壞劫,又會輪流生出各種的大災來。到了每一個小劫的末了,又會發生出三種災來。見濁有五種。第一種是我見;第二種是邊見;第三種是戒取。有一種外道,假說守了他們各種的戒。就可以得怎樣的好結果。不明白道理的人,就會上他們的當。不走正路,走邪路了。或是假託了他們種種的說法,就要旁人施濟他們的錢。第四種是見取。因為執定了自己的見解。黑的他說是白的。自己總不肯認錯,就生出爭鬥的事情來了。第五種是邪見。凡種種不合正當道理的見解都是邪見。因為這五種見解,都可以束縛住一個人。在這個生生死死裡頭不能夠跳出三界去。所以都叫做濁。煩惱濁也有五種。第一種是貪,有了貪心,就這樣也要,那樣也要。這樣也捨不得,那樣也捨不得。不但是永遠不能夠脫離這個世界。並且因為有了貪心,就造出種種的業來了。第二種是瞋,碰到一些些不稱心事情,就發火,不能夠忍耐一些。因為發了這個瞋心,就要造無窮無盡的惡業。第三種是痴,一點也不明白道理,是的也不曉得是。非的也不曉得非。正路也可以走走,邪路也可以走走,自已都不能夠覺得,都不能夠分辨。第四種是慢,對隨便什麽人,一味的驕傲。一味的自大。沒有虛心,恭敬心。這樣的人。學什麽事情,都不能夠有上進,何況修學佛法呢。第五種是疑,無論做什麽事情,最不好是有疑惑心。有了疑惑心,就又想做,又想不做。要想不做。又想做。心裡頭七上八下。沒有一些主意。這是修行所最不相宜的。這五種也都是擾亂心思。使得一個人。多生出煩惱來。不得一點清凈。所以叫做濁。眾生濁、因為眾生在六道裡頭生生死死。就是做了人。也要受生、老、病、死、等種種苦惱。若是到了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裡頭去。那更加說不盡的苦了。像這種樣子的受苦。沒有脫離的日期。所以叫做濁。命濁、就是一個人,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一年四季,冷暖沒有一定。時時催人老死,一口氣呼出來了,就不曉得還能夠吸回去,不能夠吸回去。人的壽命像朝晨的露水一樣,一眨眼,就可以沒有的。真是危險得很,所以叫做濁。照這五種的濁說起來,那第一種的劫濁,實在是被後面的四種濁造成的。生在我們這們世界上的眾生,都是免不了這五種濁的。若是生在西方極樂世界,那就沒有成、住、壞、空、的各種劫,也沒有大小三種災。沒有劫濁。眾生都有正當的知識。正當的見解。沒有見濁。眾生的智慧。都很高的。心念都很清凈的。沒有煩惱濁。天天在一塊兒的。都是聲聞、菩薩。不受三界裡頭生生死死的苦。沒有眾生濁。壽命都是同佛一樣無窮無盡的。沒有命濁。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叫清凈土。就因為沒有這種種污穢的緣故。是說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污穢世界上。能夠得道。是很不容易的。

釋迦牟尼佛「能於娑婆國土」,梵語「娑婆」,翻譯過來的意思,就叫「堪忍」,堪能忍受。堪能忍受什麼呢?堪能忍受這種的痛苦。娑婆世界是無有樂,只有苦的,可是眾生忍耐的性很大的,可以忍耐這種苦;在這種苦的境界上,也不知不覺,不知道這是苦,所以這叫娑婆國土。

「五濁惡世」:娑婆國土有五種的濁惡。這五種的濁惡,是最壞的東西。我們為什麼不能成佛?就是這五濁惡世把我們陷住了,好像在那個沼澤裡頭,在那個淤泥裡邊,拔不出腿來了。沒有法子拔出腿來,沒有法子離開這種五濁的惡世。可是釋迦牟尼佛最有本事,最有神通,他能教你在這個五濁惡世,一躍而出──這麼一跳,就跳出這個五濁惡世。所謂,「一剎那中離五濁」,一剎那,就是比一秒鐘還短。這麼短的時間,就離開這五濁了。「屈伸臂頃到蓮池」,胳臂這麼一伸,就到蓮池了。什麼是五濁呢?

「劫濁」:什麼叫劫濁呢?就是時間的污濁。時間的污濁是由什麼造成的呢?它以其它的四濁,一天比一天增加,一天比一天厲害,增而又增,增而又增,作為這個劫濁的本體。它因為要有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這四濁來幫助它,幫助就變成一個劫濁了,所以劫濁以「四濁增加」作為它的本體,以「熾然不停」作為它的相。熾然不停,就好像那火著得,越著越旺、越著越旺,總也不停止,這是劫濁的相;「見濁」:什麼叫見濁呢?見濁以「五利使」做它的本體。五利使,就是身、邊、戒、見、邪──身見、邊見、戒見、見取見、邪見,這五利使作為它的本體。以「錯知謬解」作它的相,就是本來是一種真正的道理,他想到偏的地方去了,邪知邪見。這是見濁;「煩惱濁」:這個煩惱濁以「五鈍使」作它的本體。五鈍使,就是貪、瞋、痴、慢、疑,這五鈍使作它的本體。以「煩惱逼迫」作它的相,它的相貌;「眾生濁」:眾生濁是以「三緣和合」作它的體。三緣,就是父緣、母緣、自己的業緣,這「三緣和合」作它的體,以「輪迴不息」作它的相。由這種三緣和合的情形,然後輪迴不息,頭出頭沒──在今生姓張,來生就姓李;今生作比丘尼,來生又作比丘,再來生又作了比丘;比丘尼又轉比丘,比丘轉比丘尼。你說多妙,這才真是太妙了!你自己知道自己是個比丘尼,比我告訴你好得多。所以自己知道自己本來面目;「命濁中」:命濁,什麼叫命?命,可以說是暖息識,又可以說壽暖識。暖,就是溫暖的暖;息,就是呼吸的息,出息、入息的息。一呼一吸,謂之一息。命以這個「識」為它的體,也有說以「壽暖識」為它的體。以「摧滅年壽」為相,以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這是命的一個相。所以這是五濁。

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五濁惡世裡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為諸眾生」:他成佛了之後,又為一切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你看釋迦牟尼佛自己都知道,說出這法,人很不容易相信的。這是很不容易相信的「難信之法」。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你應該知道啊,我在這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做這種最難的一些事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到這無上正等正覺。「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為一切世間說這種最難信的佛法,「是為甚難」:釋迦牟尼佛自己都說了,「甚難!」很難的,很不容易相信的。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佛說此經已」:釋迦牟尼佛說完了這一部《阿彌陀經》之後,「舍利弗」:這位大智舍利弗,「及諸比丘」:和所有一切的大比丘。「一切世間」:一切世間的,「天、人、阿修羅等」:天上的天人、人間的人,和這個阿修羅等。又包括其他的天龍八部在裡頭,所以有一個「等」字。這「等」,就是等於其他天龍八部,緊那羅、乾闥婆……之類的。「聞佛所說」:等大家聽完佛說的無上甚深微妙法,「歡喜信受」:都皆大歡喜,非常的快樂。「作禮而去」:大家都給釋迦牟尼佛叩頭頂禮,謝謝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一部《阿彌陀經》來教化眾生。你看當初這些大阿羅漢,都要向釋迦牟尼佛叩頭頂禮來謝法,所以我們現在聞到這個無上甚深微妙法,這都是往昔有大善根了,都是和阿彌陀佛有大因緣,才能聽見《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這是很難得的。

佛是這麼樣講,但是我說很容易,因為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你肯念,你說不是容易嗎?這我覺得很不費力的,既不費錢,又不費力,又不費時間,所以這是非常容易的一個佛法。


推薦閱讀:

整理資料:歷代中國名家中國畫、國畫 放大版
整理了九種簡單的冬日熱飲做法,暖暖的,很貼心
楊颺—極簡生活5條建議,了解一下
一鍋湯整理 | 108個資源大神都沒收錄過的網站匯總!
我整理的祈請文 迴向文,同修可以在做早晚課時用

TAG:整理 |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