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類型及推拿治療具體手法

頸椎病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指由於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頸椎骨質增生以及頸部損傷等原因引起脊柱內、外平衡失調,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椎動脈、脊髓或交感神經而引起的一組綜合征。本病多見於30~60歲的人,男性多於女性。

頸椎病是一種頸椎退行性疾病、頸椎間盤退變是本病的內因,各種急、慢性頸部外傷是導致本病的外因。由於長期從事低頭伏案工作、使椎間盤發生退變,導致關節囊和韌帶鬆弛,椎骨問滑移活動增大,影響了脊柱的穩定性、久之產生骨齡增生、韌帶鈣化,直接或間接地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椎動脈、交感神經、脊髓而使頸椎病發作。本病屬中醫學痹證、瘺證、項強、眩暈等範疇,其病因病機可歸納為氣血虧虛、經脈癖阻、肝腎不足等。

目前,多數專家傾向於將頸椎病分為頸型、神經根型、推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和脊髓型五種。

頸椎病類型及推拿治療具體手法

【辨證要點】

(一)頸型頸椎病

1.球狀

(門頸部活動受限反覆出現。落枕"的現象。

(2)頸肩部疼痛頸肩部容易疲勞,平時肩胛骨內上角和內側緣常有酸脹疼痛感。

2.體征

(1)壓痛點肩胛提肌、菱形肌、岡下肌、大小圓肌處常可觸及條索狀改變及壓痛。

(2)活動範圍減小患者前屈、旋轉幅度較前減小。

(3)肌張力頸夾肌、半棘肌、斜方肌等張力增高。

(4)神經系統檢查不能發現明確的定位體征。

3.理化檢查X線檢査一般無明顯異常,或與表現的癥狀、體征不一致。

(二)神經根型頸椎病

1.癥狀

(1)門頸枕肩部疼痛頸枕或肩背部呈陣發性或持續性的隱痛或劇痛。

(2)放射痛及麻木感一側或兩側頸、肩、臂放射痛,可伴有上肢無力、發沉、發涼,手指麻

木,握力減弱,或持物墜落。

(3)頸部活動受限頸項僵硬,活動受限,尤以向患側旋轉和側屈活動更為受限,若勉強

向患側旋轉或側屈,則可能導致放射性疼痛加重。

2.體征

(1)生理曲度改變生理前凸減少或消失,脊柱側凸。

(2)壓痛在病變節段間隙、棘突旁及其神經分布區可出現壓痛,並伴有上肢放射痛加重或麻木感,部分患者可摸到條索狀結節。

(3)皮膚感覺異常受壓神經所支配的皮膚在發病初期可表現為痛覺過敏,後期則表現感覺減退。若為第5、第6頸椎間病變時,刺激第6頸神經根引起患側拇指或拇、示指感覺減退。若為第6、第7頸椎間病變時,刺激第7頸神經根而引起示、中指感覺減退。

(4)腱反射減弱患側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萎縮,肌力減退,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腱反射及撓骨膜反射減弱。

3、理化學圭X線性査時,頸椎正側位·斜位或側位過伸、過屈位可顯示改變。

(三)推動脈型頸椎病

1.癥狀

(1)頸枕部疼痛頸枕部或按頂部陣發性疼痛。

(2)眩暈頭暈,噁心,嘔吐著物落地,耳鳴耳聾,視物不清,常因頭部轉動或側月均敏

(3)其他猝然摔倒,摔倒時神志多半清楚,恢復後一如常人,不伴有意識、思維、運動

障礙,精神委旌,乏力嗜睡。

2.體征

(1)壓痛病變節段橫突部壓痛。

(2)活動受限頸椎活動範圍減小。

(3)椎動脈扭轉試驗陽性。

3.理化檢查

(1)X線檢查顯示鉤椎關節側方或後關節骨質增生,斜位片可見椎間孔變小。張口位有時可見寰樞椎關節移位。

(2)經顱彩色多普勒超聲(TCD)檢查顯示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3)推動脈造影檢查可見椎動脈扭曲、狹窄或中斷狀。

(四)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1.癥狀

(1)頭痛慢性頭痛或偏頭痛,頭痛往往呈持續性,主要出現在額部,特別是眼窩和眉棱骨處。

(2)視覺、聽覺異常眼珠疼痛,視物模糊,眼窩脹痛,眼瞼無力,常伴有耳鳴、耳聾。

(3)交感神經功能異常咽喉部不適,乾渴,有異物感,噯氣,有時伴有噁心、嘔吐心前區疼痛,胸悶,心悸,頭頸部轉動時癥狀可加重;肢體發涼,局部皮溫降低,肢體遇冷時有刺癢感,繼而出現紅腫、疼痛加重,也有指端發紅、發熱、疼痛或痛覺過敏。

2、體征

(1)視器視力較前無明顯改變,鞏膜無黃染,結膜無充血及結節。

(2)咽部咽部無明顯紅腫。

(3)外耳道外耳道清潔,通暢,無明顯內分泌物。

(4)心臟功能可見心律不齊或心跳過速,其餘無明顯異常。

3.理化檢查

(1)X線檢查顯示椎體和鉤椎關節骨質增生。

(2)其餘檢查根據臨床癥狀、休徵做相應檢查以排除其他疾病,本病各理化&査一般多為正常。

(五)脊髓型頸椎病

1.癥狀

(1)下肢感覺、運動障礙進行性雙下肢麻木、發冷、疼痛,走路欠靈活,無力,如一踩棉花"

(2)上肢運動障礙雙上肢沉重無力,活動欠靈活,可伴有頭暈、頭痛、頸項部不適。

(3)其他胸脅部束帶感,嚴重者呼吸困難,大便失禁或障礙。

2.體征

(1)運動功能障礙活動欠靈活,步態笨拙。走路不穩,嚴重者活動受限,卧床不起。

(2)感覺異常主要表現為痛覺、溫度覺異常,雙下肢與軀幹部以及雙下肢之間不對稱性異常

(3)肌力與生理反射下肢肌張力增高,肌力減弱,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肌腱和橈骨膜反射及非、跟腱反射亢進。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減弱或消失。

(4)病理反射出現病理征如霍夫曼征和巴賓斯基征陽性,以及出現髕陣攣和踝陣攣。

3.理化檢查

(1)X線檢查顯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椎管狹窄。

(2)CT檢查可見頸椎間盤變性,頸椎增生,椎管前後徑縮小,脊髓受壓等改變。

(3) MRI檢査可顯示受壓節段脊髓有信號改變,脊髓受壓呈波浪樣壓跡。

【診斷和鑒別診斷】

(一)頸型頸椎病

1.診斷臨床可根據癥狀、體征診斷。

2.鑒別診斷與寰樞關節半脫位、落枕、神經根型頸椎病等其他類型頸椎病相鑒別。

(二)神經根型頸椎病

1,診斷上肢的神經放射性疼痛是本病的診斷要點,臨床可根據癥狀、體征及理化檢查

進行診斷。

2.鑒別診斷與頸部風濕病、落枕、前斜角肌綜合征等病相鑒別。

(三)推動脈型頸椎病

1.診斷位置性眩暈是本病的診斷要點,臨床可根據癥狀、體征及理化檢査進行診斷。

2.鑒別診斷與梅尼埃病、位置性低血壓、內聽動脈栓塞等病相鑒別。

(四)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1.診斷頸肩部疼痛伴有交感神經功能紊亂綜合征是本病的診斷要點,臨床可根據癥狀、體征及理化檢查進行診斷。

2.鑒別診斷可與心絞痛等器質性疾病和神經症或自主神經紊亂等病相鑒別。

(五)脊髓型頸椎病

1.診斷以下肢運動感覺異常為主要表現的脊髓節段受損癥狀是本病的診斷要點,臨床可根據癥狀、體征及理化檢查進行診斷。

2.鑒別診斷與頸脊髓腫瘤、脊髓粘連性蛛網膜炎、脊髓空洞症等病相鑒別。

頸椎病類型及推拿治療具體手法

推拿按摩手法

l、治則舒筋活血,解痙止痛,整復鋪位。

2、取穴風池、風府、太陽、百會、肩並、天宗、曲池、手三里、合谷、缺盆、極泉、小海。

3、手法技法、按法、揉法、拿法、拔伸法、彈撥法、牽抖法等。

4、操作步驟

(1)推動拿捏頸項法患者坐位,醫師立於其後先用技法放鬆患者頸肩背部的肌肉3鳴上右。接著,用拇指指腹與示、中二指指腹對稱用力拿捏頸項兩旁的軟組織由上而下操作1 min,1min左右。

(2)點穴硫通經絡法用拇指指腹點揉風池穴1 min,以酸脹感向頭頂部放散為佳;再點揉太陽、百會、風府、天宗、曲池、合谷、手三里等穴各1 min,以酸脹感為度。

(3)抜伸牽引頸部法醫師兩前臂尺側放於患者兩側肩部並向下用力,雙手拇指頂按在風池穴上方,其餘四指及手掌托住下頜部,囑患者身體下沉,醫師雙手向上用力,前臂與手同時向相反方向用力,將領牽開,邊牽引邊使頭頸部前屈、後伸及左右旋轉,其活動度由小逐漸加大,到最大限度後,持續3o s,再逐漸向下恢復原位。

(4)拿揉彈撥上肢法拿患者兩側肩井並拿揉患肢,彈撥缺盆、極泉、小海等穴,使患者手指有串麻感為宜。

(5)牽抖拍打結束法牽抖患側上肢2~3次,最後拍打肩背和上肢,使患者有樂快感為宜。

【臨證結語】

頸椎病除脊髓型外,其他各型預後良好,經推拿手法治療,能消除炎症,拉開椎間隙,糾正後關節鏡縫,改變骨贅物和神經、血管的相對位置,緩解癥狀,故在發作中治療尤為適宜。脊髓型頸椎病若出現痙攣性癱瘓和排便障礙時,採用手術治療為好。

對頸椎病的推拿治療,尤其在做被動運動時,動作應緩慢,切忌暴力、蠻力和動作幅度過大,以免發生意外。本病可以配合頸椎牽引治療。對脊髓型頸椎病,應慎用推拿療法,若推拿治療效果不佳,或有進行性加重趨勢,應考慮綜合治療。患者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避風寒,適勞逸,適當進行鍛煉。

臨床上可配合針灸、拔罐、中藥熏蒸、理療等及內服中藥、外用敷貼等多種其他療法進行輔助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可加以牽引治療,疼痛劇烈者可適當使用脫水、消炎止痛的藥物I椎動脈型頸椎病可適當配合改善腦循環的藥物。

根據中醫傳統實踐,事實上,頸椎病的治療不建議採用手術方式,推拿手法結合外用膏藥貼敷是目前治療頸椎病的最好方式。

本文由膏藥生產廠家濟南秦魯葯業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出處 微信:15764188911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直針刺治療淺表痛症
哪些人群易患糖尿病?糖尿病如何預防和治療?
科普:高血壓治療的十大用藥誤區
激光治療青光眼的優缺點是什麼
前列腺炎臨床癥狀和治療

TAG:頸椎 | 頸椎病 | 治療 | 推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