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和先生談佛像收藏

      佛像的起源    佛教起源於印度。印度佛像的起源和造像風格是中國造像的一個範本,佛像的風格、造型的樣式、儀軌、手印、坐姿都是從印度過來的。講印度的佛教,就要了解印度的地理狀況、人種、早期的文明、古代王統。    印度佛教發展的分期    原始佛教,是釋迦牟尼在世和涅梁後100年的佛教,主要以釋迦牟尼四諦、十二因緣、八正道為思想宗旨,原汁原味地保持了釋迦牟尼佛的思想和修持的風貌。  之後是部派佛教。在釋迦牟尼涅槃100年以後,各地高僧受到當地風俗文化的影響,產生了分派,不同的佛教思想和學說開始出現。  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這兩派都叫做小乘佛教,從根本上還沒有改變釋迦牟尼的基本思想,即四諦、十二因緣、八正道。  公元1世紀出現了大乘佛教,分為初、中、晚期。初期主要是「空」的思想,中期主要是瑜伽學派(「瑜伽」在印度佛教裡面是一個梵文名詞,「相應」之意),晚期就是密教。  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時期沒有造像,當時的思想認為釋迦牟尼佛是至高無上的,佛的形象是我們用世間的語言文字所不能形容的,否則就是褻瀆,所以佛經上有「佛形不可量」的規定。大乘佛教在大眾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思想更超前先進,打破了早期佛教的禁忌。大乘佛教認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過去有很多人成佛,未來也有很多人成佛,所以佛經說「佛如恆河沙數」,這就打破了早期佛教認為佛只有釋迦牟尼佛和未來的彌勒佛的思想。這對佛教造像的產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後來一些佛教題材也都和大乘佛教的早期、中期、晚期思想有關。    佛像的產生和各種風格    關於佛像起源有一個傳說。經典記載,悉達多太子出生七天以後他母親就去世了,上升到了忉利天。成道以後釋迦牟尼佛首先想到他的母親,就上升到忉利天為他母親說法。釋迦牟尼在世時的大護法優填王擔心在他走後產生思念,就請求他能不能把他的像畫下來刻成像,釋迦牟尼佛同意了。於是優填王找來國中優秀的畫師,請釋迦牟尼佛走到水邊,按照水中的倒影繪製了釋迦牟尼佛的像。後來又請雕刻師用旃檀木刻了釋迦牟尼佛的像。這就是旃檀佛的來歷。後來凡是這種造型的佛像,不管是什麼材質,都稱之為旃檀佛。按照佛教傳統說法,旃檀佛造型是一個立像,右手結施無畏印,右手結施與印。它身上必須是水波衣紋。  《阿含經》內還講了一個紫磨造像,也是旃檀佛的造型樣式。印度紫磨金可能是最好的一種金。因為佛經認為釋迦牟尼佛的形象是金光閃閃的,所以佛教要用金和銅來造像。  真正的佛像產生於犍陀羅藝術。  犍陀羅藝術中心在現在的白沙瓦,今巴基斯坦。歷史上,希臘文化、羅馬文化影響這裡很長時間。公元前1世紀時。中國今甘肅祁連山一帶的大月氏被匈奴趕到白沙瓦,在那裡建立了貴霜王朝,創造了非常輝煌的文明。結合考古發掘和歷史記載研究,犍陀羅藝術產生於公元1世紀。  在希臘文明和大乘佛教的共同影響下,產生了犍陀羅造像。犍陀羅佛像波浪式的髮型,就是希臘人的表現,袈裟非常厚重,也和希臘服裝有關係。  印度佛教的歷史可以分為1-8世紀和8~12世紀兩個時期,到12世紀就沒有了。1-8世紀是佛教顯宗流行的時期。到了7世紀中後期以後,密教產生,宗教性質發生了變化,同時,7世紀末、8世紀初時,印度分裂,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風格。  後期造像和前期造像相比,在表現手法上對前期有明顯的繼承,但地域特點更明顯,材料也出現了變化。基本可以被分為兩個區域,一個是西北方向,一個是東南方向。西北方向是斯瓦特(今巴基斯坦往北)和克什米爾,主要繼承了犍陀羅的影響;東南方向是尼泊爾和東印度(今孟加拉),主要受到了馬土臘的影響。  犍陀羅佛像必須是波浪式的髮型,有希臘人的特點,深目高鼻,立體感很強,衣紋比較寫實,材料是青灰色的片岩。這是印度本土的藝術。  白沙瓦在歷史上最早出現造像,是佛教造像的中心。第二個佛教造像中心是馬土臘。  貴霜時期的馬土臘造像還有一些表現不成熟的地方,芨多王朝把北邊的貴霜和南邊的案達羅統一以後,南北方文化融合,風格更加成熟,身體比例更加準確和勻稱,衣紋非常薄,講究裝飾。  薩爾納特造像的身體比例與肌肉表現和芨多一樣,唯一不同的是衣紋表現,僅在領口、袖口、衣擺下方用衣邊來表現,看似裸體。我們看到很多藏傳佛像沒有穿衣服,表現手法的源頭就是薩爾納特。薩爾納特藝術一直影響到斯里蘭卡、東南亞、我國的西藏和中原地區。  阿瑪拉瓦蒂也是一種造像風格。阿瑪拉瓦蒂在印度南部,造像主要出現在塔身。這種造像在佛教藝術史上的影響非常大,主要影響到了斯里蘭卡和東南亞。它的特點是把人的軀體拉長了,顯得非常修長。斯里蘭卡、泰國、柬埔寨的造像明顯拉長,都是從這裡來的。它也是波浪式的衣紋,但更加程式化。  斯瓦特和克什米爾造像大多數是黃銅造像。它的特點是蓮花瓣、坐姿等等都有比較固定的格式。斯瓦特造像非常有名,藝術性很強,風格非常古樸,保留了犍陀羅造像藝術的遺風。這些造像流到中國不少,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有。克什米爾造像寫實性很強。  總的來說,波浪式的髮型屬犍陀羅造像風格,螺發屬馬土臘、芨多風格;犍陀羅造像的五官輪廓很清晰,身子短粗,馬土臘和芨多的造像四肢和軀體結構非常勻稱,水波式衣紋,鵝卵形臉,犍陀羅造像用青色片岩,馬土臘以紅色的砂岩石為主。    中國佛教造像藝術    中國佛教包括三大派系:漢傳、藏傳和雲南上座部佛像藝術。這是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官方叫法。雲南是一個小地區,另外上座部佛教對佛造像來說,歷史留存時間不是很長,造像題材也比較單調一些,藝術性也不是很高,這些年在世界範圍內一直沒有形成一個很好的市場。這裡我們主要關注漢傳和藏傳佛教。  漢傳佛教主要是以漢族人為主要信仰人群的佛教,但它的傳播區域不僅僅限於漢族,早期南北朝時的匈奴、鮮卑以及後來的契丹、党項和女真等民族都接受了。漢傳佛教的特點是吸收了以漢族為主的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一)漢傳佛像藝術  漢傳佛像可以分為兩個歷史時段:漢唐、宋清。  漢唐時期,佛教從傳人到逐漸鼎盛,呈上升的趨勢。此時中國人對佛教的理解比較理想主義,創造的佛像也是如此,並且一直在向完美髮展,追求面相的完美、軀體的完美、神態的完美,在唐代時走向鼎盛。  宋代到清代時期,佛教的發展開始向著迎合世俗的趨勢發展,可以說是一個下坡路的走勢。佛像的面貌更加迎合世俗的審美情趣。  以下針對每個歷史時期作詳細介紹。  佛教初傳時期,佛和神的概念混雜一起,人們認為佛和神沒有區別,這一狀態一直延續到西晉。這裡,大家需要了解的一個問題是,佛教什麼時候傳人中國?有關的說法很多,1998年時學術界確定一個說法,認為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經》,當為佛教傳人漢地之始。此說源於《三國志》裴松注所引魚豢的《魏略·西戎傳》。這樣算來,到1998年佛教傳入中國已有2000年。  根據佛教歷史記載、發展狀況來判斷,西晉時應該已經出現佛像,但是沒有發現實物。佛像作為單獨禮拜對象的產生,我們認為是在東晉十六國時期。東晉戴逵、戴頤父子造像,唐代的高僧傳記載的很詳細,應該說是可靠的,但是東晉造像也沒有留下實物。十六國時期的造像,主要有美國亞洲藝術館收藏的一尊后趙建武四年(338年)的造像。現在包括河北,陝西、山西、甘肅、河北和內蒙等地區發現的十六國造像,都是根據趙建武四年造像確定的。  南北朝時期是一個文化融合的時代,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中國的南方和北方造像互相融合,風格出現多樣化。最初人們認為圓雕的造像最早出現在唐代。1996年山東青州龍興寺佛像窖藏被發現,由此改寫了中國雕塑藝術史,證明青州在東魏時就已出現了圓雕造像,到北齊時更是大量出現。圓雕又稱立體雕,是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賞的三維立體雕塑,觀賞者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物體的各個側面。在中國早期都是高浮雕造像。  隋代的造像是承前啟後的階段,保留了北齊造像遺風,也開啟了後來造像的先鋒。它的臉形方而不圓,四肢短粗,在衣紋的表現上出現了一些立體的衣紋,小的金銅造像也出現不少,特別是隋仁壽、大業年間的金銅小造像,市場上很容易見到。  唐代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個鼎盛時期。需要注意的是,唐代造像是有分期的,前後風格有區別,只有鼎盛時期的造像代表了唐代造像的最高成就。武德年間和貞觀年間等初唐時期的造像。還保留了隋朝的遺風。天龍山石窟、龍門石窟都有盛唐時期的典範作品,北京故宮博物院和首都博物館等也都有收藏。唐代造像最大的特點是面部圓潤,軀體渾圓,顯得非常豐腴。肌肉富有彈性,非常真實,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如果看上去顯得扁薄,就不能代表唐代造像的特點。唐代的菩薩像一定是S型的,邊上的披帛一定是蛇形飄動的,體現了動感。如果帶子直直垂下來,要麼是假的,要麼就是早期的。只有北齊、北周、東魏的帶子是直直垂下來的,顯得死板。唐代造像的衣紋表現非常成熟。  宋代佛教的突出特點是積極尋求人世,迎合大眾。雕造出來的佛像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形象,而是充滿人間的情懷,從面相到裝飾都具有一些世俗社會的特點。這是一個寫實的時代。宋代時,水月觀音造型最流行,延續到元代,明清,到明清的時候就程式化了。  遼代的造像既有唐代佛教的影響基礎,又和宋朝有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所以既保留了唐代的遺風,又有宋代的特點。當然,遼、金、西夏各自的造像特點很明顯。遼代造像的臉部和身上的肌肉都很鼓,受契丹民族影響,花冠是蓮花形的,邊上有二龍戲珠的構圖;高高的貴族的帽子,穿的衣服和身上的瓔珞裝飾,也帶有契丹的特點。可見佛像最大的特點就是地域性、民族性,是世俗審美的體現。遼代造像的台座也有特點,多為仰蓮座。品相完好的遼代佛像非常難得,在國際市場偶爾可以看到一尊。  元代是重開風氣的時代,藏傳佛教傳人,漢地造像受到了影響。因為時間比較短,區分元代造像並不是那麼容易,只有通過實物比較,同時對宋代和明代的造像有非常深刻的體會,才能建立起元代印象。北京廣濟寺有一尊原來是護國寺的元代銅造像,一米多高,是我見過的全世界最美的一尊觀音,很難得。元代造像比明代有寫實味道,氣韻上比宋代稍差一些,但比明代又要好一些,介於兩者之間,很難把握。這個時期比較活躍的還是藏傳的造像。  明清造像大家見到的比較多。  明代,洪武時期是內地傳統造像,永宣時期是漢藏風格造像,宣德以後宮廷造像影響內地傳統造像。嘉靖到崇禎時期內地造像又重新抬頭了。嘉靖時曾經毀過三次藏佛,但萬曆皇帝的母親信佛,所以萬曆時期把藏傳佛教打壓下去了,漢傳佛教風格又上來了。目前市場上有很多萬曆晚期的小型造像,和這段歷史有關。明晚期的佛像,身軀非常大,上身偏長。內地造像主要是漢地傳統造像,追求個性特點,造型寫實。藏傳造像講究儀軌、量度和特徵,必須是頭飾螺發,頭頂有高肉髻,面相方正,身體比例勻稱,不管是佛還是菩薩,腰部都有一些收縮。  清代造像和明代有延續性,對藏傳造像比較重視。相同的地方是宮廷造像主宰一切。明清漢傳造像在造型上沒有區別,但是工藝有粗細。  漢傳造像總體來說要分出漢一唐和宋一明清兩個大的階段,每個階段有不同的時代風格,可以結合實物,掌握髮展脈絡,總結它的規律性。    (二)藏傳佛教造像  從1999年開始,藏傳造像一直引領並佔據市場。  西藏的佛教分成兩個時期:前弘期和後弘期。吐蕃王朝是前弘期。吐蕃王朝末期,朗達瑪滅佛,此後西藏100多年佛教中斷,處於黑暗期。到了10世紀初的時候,才重新從克什米爾和印度傳人,佛教在西藏重新開始傳播,進入後弘期。  吐蕃時期,佛教從尼泊爾和唐朝兩個路線傳人。當年文成公主進藏帶去一尊佛像,是釋迦牟尼佛八歲等身像,供奉在大昭寺;還有一尊是尺尊公主帶去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供奉在小昭寺。這是它的開端。  吐蕃時期要注意三個法王。一個是松贊干布,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他統一西藏,引進佛教,建立了吐蕃王朝。第二個是赤松德贊,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他在位時是佛教建立的時期。最後一個是赤熱巴巾,是金剛手菩薩的化身,他對僧人的尊重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此時也是佛教翻譯的高峰時期。這三個人物可以說代表了吐蕃時期的佛教史。  吐蕃時期的佛教造像主要受到外來的影響,包括斯瓦特、克什米爾,還有唐朝。過去很多人否認吐蕃時期的造像能力,其實吐蕃時期佛教很興旺,造像能力也很強。  到了相當於宋代的時候,是吐蕃分治時期,這個時期佛教重新傳人西藏。當時最活躍的地方就是現在的阿里地區的古格王朝。這個時期有克什米爾和西藏結合的克藏風格,西藏和帕拉結合的帕藏風格,尼泊爾和西藏結合的尼藏風格。  元代是造像的一個轉型時期。此時印度的佛像已經基本上衰亡了,外來藝術的影響留下的只有尼泊爾藝術,同時在政治上西藏開始統一。藏傳造像在尼泊爾風格的影響下,和西藏本土藝術結合,逐漸走向了統一,形成了藏中、藏西、北京風格。過去我們對元朝的造像估計不足,評價不高,是因為它的時間比較短。通過丹薩替風格造像來判斷,元代的造像是很興盛的。還有一個是薩迦風格,但是實物比較少。夏魯風格則有很多實物可以肯定。相對來說丹薩替的特徵比較明顯,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我搜集到的資料應該有i50尊左右,風格非常統一。過去我們把丹薩替造像認定是明的東西,但是後來發現都可以定到14世紀中後期,從工藝上判斷也很明顯,胎非常厚,有些地方做得非常有力度,嵌了很多松石、珊瑚、水晶。所以說元朝造像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和潛力。  明朝的藏傳造像分為藏中、藏西、藏東和北京風格。明朝造像的肌肉和衣紋表現比較柔和,清朝造像則比較僵硬。    佛像的種類與題材    題材是佛像鑒定的一個重要方面。題材對於判定佛像的價值和時代往往起到很重要的作用。2003年嘉德拍賣公司有一尊定名為羅漢的造像,其實是一尊地藏。皇帝把一個漢地的地藏送給西藏的高僧,代表了一種政治上的意義。2006年有一尊漢地的旃檀佛,可以說是內地佛之重寶,拍了2600萬元。如果是一個羅漢造像可能就沒有意義了。  佛的分類和造型樣式,漢傳150-200種左右,藏傳常見的有200-300種。漢傳一般的分類是佛、菩薩、明王、羅漢、護法神和高僧,明王較少。藏傳題材複雜一些,有上師、密修本尊、佛、佛母、空行母、羅漢、護法神。上師排在第一位,是因為它是四皈依之首。上師造像的寫實性很強,是完全按照上師生前的面貌做出來的。首都博物館藏有一尊四世班禪像,後腦勺有一個鼓包,顴骨很高,都是四世班禪的真實形貌特點。  佛像題材鑒定涉及的內容包括佛形、量度、姿勢、手印、持物、身色。其中,身色更多在唐卡中有所表現。佛像在藏傳中都講身色,比如西方如來是紅色,東方如來是藍色。本尊的形象講究得更細,三個面的面相不一樣,手腕的顏色不一樣,手指的顏色又有變化,非常講究。不同的造像,頭飾也不一樣。本尊、羅漢和護法神的頭飾都不一樣,有戴花冠的,有高髮髻的,有盤發的。身飾也不同,有連珠式的瓔珞、U字型的瓔珞等等。服飾上,佛像有袈裟,菩薩是天衣。本尊圍的是獸皮,從這些角度就可以判斷身份。台座分為蓮花座、鳥獸座等等,也都有講究。    佛像收藏與投資    佛像收藏首先有知識方面的意義:可以研究佛家的歷史和思想,因為它是佛教的載體;有助於研究古代的歷史、古代的雕塑藝術、古人的審美情趣以及古代的政治、經濟和科技的發展。科技的發展會影響到造像。西方人對明代永宣造像的合金成分給予非常高的評價,認為這一創造相當於銅器史上的文藝復興。過去大家說宣德爐是紅銅,其實都是黃銅,外面的皮殼是做出來的。  在精神層面上,佛像收藏最基本的是可以欣賞,愉悅心情。最高級的層面就是信仰。  佛像投資,首要的前提是保值,這應該是佛像收藏一個謹慎的出發點。當然保值的前提首先是能夠看得懂。其次是增值,按照這些年的發展規律,只要買到好東西,增值是必然的,但是市場是變化不定的,我們也必須正確和理性地面對市場存在的諸多變化因素。  佛像收藏的方向與選擇建議如下:  1,精品佛像;2,藝術性強的佛像;3,漢傳和藏傳各時代代表性的佛像;4,漢川和藏傳各類別代表性的佛像;5,重要題材佛像;6,特殊工藝佛像;7,特殊歷史意義的佛像;8,大體量的佛像。  除此之外,我很強調藝術性,藝術性是最有生命力的。藝術性包含了很多綜合因素,首先要強調它的工藝性,這是很重要的。在收藏方法上,首先要對市場有一定的認識,其次對文物有基本的認識,最後是可以請有專長、有良知的專家掌眼。在佛像的鑒定和收藏上,知識和實戰同等重要。  佛像收藏一般是通過國內外的拍賣會和古玩市場。這些年佛像市場很紅火,從內因方面來說,主要是佛像自身的價值,包括歷史的、藝術的、科學的和宗教方面的價值;從外緣來說,目前國內宗教政策、文化政策、經濟形勢等等大環境都十分有利。佛像拍賣在十年來從一個很小的分支不斷壯大,已經逐漸從佛教藝術品、雕塑藝術品中走出來了,成為一個專門的門類。收藏家和經營者對佛像普遍已經有了認知,認識水平不斷提高,收藏隊伍不斷壯大。從2001年到現在,價格逐年上漲。2007年國內佛像專場達到8個,每場達到了百尊上下。國外每一次大小拍賣會上都有佛像。對佛像的重視是全世界的一個普遍現象。因此,佛像收藏未來的走勢一定是非常好的。

  5月27日,虎年春節後第一期芷蘭雅集講座由黃春和先生主講佛像收藏。  黃春和,1965年出生,湖北武漢人。1986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現為首都博物館研究館員,兼文化部藝術評估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文物鍪定委員會委員、北京聯合大學民族與宗教研究所客座教授、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員。主要研究北京佛教歷史和漢藏佛教藝術。先後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出版《佛像鑒賞》《佛教造像藝術》《藏傳佛像藝術鑒賞》《漢傳佛像時代與風格》等著作。長期從事博物館藏品的保管工作,在文物鑒定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尤其擅長佛教文物的鑒定。    佛像的起源    佛教起源於印度。印度佛像的起源和造像風格是中國造像的一個範本,佛像的風格、造型的樣式、儀軌、手印、坐姿都是從印度過來的。講印度的佛教,就要了解印度的地理狀況、人種、早期的文明、古代王統。    印度佛教發展的分期    原始佛教,是釋迦牟尼在世和涅梁後100年的佛教,主要以釋迦牟尼四諦、十二因緣、八正道為思想宗旨,原汁原味地保持了釋迦牟尼佛的思想和修持的風貌。  之後是部派佛教。在釋迦牟尼涅槃100年以後,各地高僧受到當地風俗文化的影響,產生了分派,不同的佛教思想和學說開始出現。  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這兩派都叫做小乘佛教,從根本上還沒有改變釋迦牟尼的基本思想,即四諦、十二因緣、八正道。  公元1世紀出現了大乘佛教,分為初、中、晚期。初期主要是「空」的思想,中期主要是瑜伽學派(「瑜伽」在印度佛教裡面是一個梵文名詞,「相應」之意),晚期就是密教。  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時期沒有造像,當時的思想認為釋迦牟尼佛是至高無上的,佛的形象是我們用世間的語言文字所不能形容的,否則就是褻瀆,所以佛經上有「佛形不可量」的規定。大乘佛教在大眾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思想更超前先進,打破了早期佛教的禁忌。大乘佛教認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過去有很多人成佛,未來也有很多人成佛,所以佛經說「佛如恆河沙數」,這就打破了早期佛教認為佛只有釋迦牟尼佛和未來的彌勒佛的思想。這對佛教造像的產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後來一些佛教題材也都和大乘佛教的早期、中期、晚期思想有關。    佛像的產生和各種風格    關於佛像起源有一個傳說。經典記載,悉達多太子出生七天以後他母親就去世了,上升到了忉利天。成道以後釋迦牟尼佛首先想到他的母親,就上升到忉利天為他母親說法。釋迦牟尼在世時的大護法優填王擔心在他走後產生思念,就請求他能不能把他的像畫下來刻成像,釋迦牟尼佛同意了。於是優填王找來國中優秀的畫師,請釋迦牟尼佛走到水邊,按照水中的倒影繪製了釋迦牟尼佛的像。後來又請雕刻師用旃檀木刻了釋迦牟尼佛的像。這就是旃檀佛的來歷。後來凡是這種造型的佛像,不管是什麼材質,都稱之為旃檀佛。按照佛教傳統說法,旃檀佛造型是一個立像,右手結施無畏印,右手結施與印。它身上必須是水波衣紋。  《阿含經》內還講了一個紫磨造像,也是旃檀佛的造型樣式。印度紫磨金可能是最好的一種金。因為佛經認為釋迦牟尼佛的形象是金光閃閃的,所以佛教要用金和銅來造像。  真正的佛像產生於犍陀羅藝術。  犍陀羅藝術中心在現在的白沙瓦,今巴基斯坦。歷史上,希臘文化、羅馬文化影響這裡很長時間。公元前1世紀時。中國今甘肅祁連山一帶的大月氏被匈奴趕到白沙瓦,在那裡建立了貴霜王朝,創造了非常輝煌的文明。結合考古發掘和歷史記載研究,犍陀羅藝術產生於公元1世紀。  在希臘文明和大乘佛教的共同影響下,產生了犍陀羅造像。犍陀羅佛像波浪式的髮型,就是希臘人的表現,袈裟非常厚重,也和希臘服裝有關係。  印度佛教的歷史可以分為1-8世紀和8~12世紀兩個時期,到12世紀就沒有了。1-8世紀是佛教顯宗流行的時期。到了7世紀中後期以後,密教產生,宗教性質發生了變化,同時,7世紀末、8世紀初時,印度分裂,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風格。  後期造像和前期造像相比,在表現手法上對前期有明顯的繼承,但地域特點更明顯,材料也出現了變化。基本可以被分為兩個區域,一個是西北方向,一個是東南方向。西北方向是斯瓦特(今巴基斯坦往北)和克什米爾,主要繼承了犍陀羅的影響;東南方向是尼泊爾和東印度(今孟加拉),主要受到了馬土臘的影響。  犍陀羅佛像必須是波浪式的髮型,有希臘人的特點,深目高鼻,立體感很強,衣紋比較寫實,材料是青灰色的片岩。這是印度本土的藝術。  白沙瓦在歷史上最早出現造像,是佛教造像的中心。第二個佛教造像中心是馬土臘。  貴霜時期的馬土臘造像還有一些表現不成熟的地方,芨多王朝把北邊的貴霜和南邊的案達羅統一以後,南北方文化融合,風格更加成熟,身體比例更加準確和勻稱,衣紋非常薄,講究裝飾。  薩爾納特造像的身體比例與肌肉表現和芨多一樣,唯一不同的是衣紋表現,僅在領口、袖口、衣擺下方用衣邊來表現,看似裸體。我們看到很多藏傳佛像沒有穿衣服,表現手法的源頭就是薩爾納特。薩爾納特藝術一直影響到斯里蘭卡、東南亞、我國的西藏和中原地區。  阿瑪拉瓦蒂也是一種造像風格。阿瑪拉瓦蒂在印度南部,造像主要出現在塔身。這種造像在佛教藝術史上的影響非常大,主要影響到了斯里蘭卡和東南亞。它的特點是把人的軀體拉長了,顯得非常修長。斯里蘭卡、泰國、柬埔寨的造像明顯拉長,都是從這裡來的。它也是波浪式的衣紋,但更加程式化。  斯瓦特和克什米爾造像大多數是黃銅造像。它的特點是蓮花瓣、坐姿等等都有比較固定的格式。斯瓦特造像非常有名,藝術性很強,風格非常古樸,保留了犍陀羅造像藝術的遺風。這些造像流到中國不少,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有。克什米爾造像寫實性很強。  總的來說,波浪式的髮型屬犍陀羅造像風格,螺發屬馬土臘、芨多風格;犍陀羅造像的五官輪廓很清晰,身子短粗,馬土臘和芨多的造像四肢和軀體結構非常勻稱,水波式衣紋,鵝卵形臉,犍陀羅造像用青色片岩,馬土臘以紅色的砂岩石為主。    中國佛教造像藝術    中國佛教包括三大派系:漢傳、藏傳和雲南上座部佛像藝術。這是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官方叫法。雲南是一個小地區,另外上座部佛教對佛造像來說,歷史留存時間不是很長,造像題材也比較單調一些,藝術性也不是很高,這些年在世界範圍內一直沒有形成一個很好的市場。這裡我們主要關注漢傳和藏傳佛教。  漢傳佛教主要是以漢族人為主要信仰人群的佛教,但它的傳播區域不僅僅限於漢族,早期南北朝時的匈奴、鮮卑以及後來的契丹、党項和女真等民族都接受了。漢傳佛教的特點是吸收了以漢族為主的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一)漢傳佛像藝術  漢傳佛像可以分為兩個歷史時段:漢唐、宋清。  漢唐時期,佛教從傳人到逐漸鼎盛,呈上升的趨勢。此時中國人對佛教的理解比較理想主義,創造的佛像也是如此,並且一直在向完美髮展,追求面相的完美、軀體的完美、神態的完美,在唐代時走向鼎盛。  宋代到清代時期,佛教的發展開始向著迎合世俗的趨勢發展,可以說是一個下坡路的走勢。佛像的面貌更加迎合世俗的審美情趣。  以下針對每個歷史時期作詳細介紹。  佛教初傳時期,佛和神的概念混雜一起,人們認為佛和神沒有區別,這一狀態一直延續到西晉。這裡,大家需要了解的一個問題是,佛教什麼時候傳人中國?有關的說法很多,1998年時學術界確定一個說法,認為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經》,當為佛教傳人漢地之始。此說源於《三國志》裴松注所引魚豢的《魏略·西戎傳》。這樣算來,到1998年佛教傳入中國已有2000年。  根據佛教歷史記載、發展狀況來判斷,西晉時應該已經出現佛像,但是沒有發現實物。佛像作為單獨禮拜對象的產生,我們認為是在東晉十六國時期。東晉戴逵、戴頤父子造像,唐代的高僧傳記載的很詳細,應該說是可靠的,但是東晉造像也沒有留下實物。十六國時期的造像,主要有美國亞洲藝術館收藏的一尊后趙建武四年(338年)的造像。現在包括河北,陝西、山西、甘肅、河北和內蒙等地區發現的十六國造像,都是根據趙建武四年造像確定的。  南北朝時期是一個文化融合的時代,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中國的南方和北方造像互相融合,風格出現多樣化。最初人們認為圓雕的造像最早出現在唐代。1996年山東青州龍興寺佛像窖藏被發現,由此改寫了中國雕塑藝術史,證明青州在東魏時就已出現了圓雕造像,到北齊時更是大量出現。圓雕又稱立體雕,是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賞的三維立體雕塑,觀賞者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物體的各個側面。在中國早期都是高浮雕造像。  隋代的造像是承前啟後的階段,保留了北齊造像遺風,也開啟了後來造像的先鋒。它的臉形方而不圓,四肢短粗,在衣紋的表現上出現了一些立體的衣紋,小的金銅造像也出現不少,特別是隋仁壽、大業年間的金銅小造像,市場上很容易見到。  唐代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個鼎盛時期。需要注意的是,唐代造像是有分期的,前後風格有區別,只有鼎盛時期的造像代表了唐代造像的最高成就。武德年間和貞觀年間等初唐時期的造像。還保留了隋朝的遺風。天龍山石窟、龍門石窟都有盛唐時期的典範作品,北京故宮博物院和首都博物館等也都有收藏。唐代造像最大的特點是面部圓潤,軀體渾圓,顯得非常豐腴。肌肉富有彈性,非常真實,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如果看上去顯得扁薄,就不能代表唐代造像的特點。唐代的菩薩像一定是S型的,邊上的披帛一定是蛇形飄動的,體現了動感。如果帶子直直垂下來,要麼是假的,要麼就是早期的。只有北齊、北周、東魏的帶子是直直垂下來的,顯得死板。唐代造像的衣紋表現非常成熟。  宋代佛教的突出特點是積極尋求人世,迎合大眾。雕造出來的佛像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形象,而是充滿人間的情懷,從面相到裝飾都具有一些世俗社會的特點。這是一個寫實的時代。宋代時,水月觀音造型最流行,延續到元代,明清,到明清的時候就程式化了。  遼代的造像既有唐代佛教的影響基礎,又和宋朝有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所以既保留了唐代的遺風,又有宋代的特點。當然,遼、金、西夏各自的造像特點很明顯。遼代造像的臉部和身上的肌肉都很鼓,受契丹民族影響,花冠是蓮花形的,邊上有二龍戲珠的構圖;高高的貴族的帽子,穿的衣服和身上的瓔珞裝飾,也帶有契丹的特點。可見佛像最大的特點就是地域性、民族性,是世俗審美的體現。遼代造像的台座也有特點,多為仰蓮座。品相完好的遼代佛像非常難得,在國際市場偶爾可以看到一尊。  元代是重開風氣的時代,藏傳佛教傳人,漢地造像受到了影響。因為時間比較短,區分元代造像並不是那麼容易,只有通過實物比較,同時對宋代和明代的造像有非常深刻的體會,才能建立起元代印象。北京廣濟寺有一尊原來是護國寺的元代銅造像,一米多高,是我見過的全世界最美的一尊觀音,很難得。元代造像比明代有寫實味道,氣韻上比宋代稍差一些,但比明代又要好一些,介於兩者之間,很難把握。這個時期比較活躍的還是藏傳的造像。  明清造像大家見到的比較多。  明代,洪武時期是內地傳統造像,永宣時期是漢藏風格造像,宣德以後宮廷造像影響內地傳統造像。嘉靖到崇禎時期內地造像又重新抬頭了。嘉靖時曾經毀過三次藏佛,但萬曆皇帝的母親信佛,所以萬曆時期把藏傳佛教打壓下去了,漢傳佛教風格又上來了。目前市場上有很多萬曆晚期的小型造像,和這段歷史有關。明晚期的佛像,身軀非常大,上身偏長。內地造像主要是漢地傳統造像,追求個性特點,造型寫實。藏傳造像講究儀軌、量度和特徵,必須是頭飾螺發,頭頂有高肉髻,面相方正,身體比例勻稱,不管是佛還是菩薩,腰部都有一些收縮。  清代造像和明代有延續性,對藏傳造像比較重視。相同的地方是宮廷造像主宰一切。明清漢傳造像在造型上沒有區別,但是工藝有粗細。  漢傳造像總體來說要分出漢一唐和宋一明清兩個大的階段,每個階段有不同的時代風格,可以結合實物,掌握髮展脈絡,總結它的規律性。    (二)藏傳佛教造像  從1999年開始,藏傳造像一直引領並佔據市場。  西藏的佛教分成兩個時期:前弘期和後弘期。吐蕃王朝是前弘期。吐蕃王朝末期,朗達瑪滅佛,此後西藏100多年佛教中斷,處於黑暗期。到了10世紀初的時候,才重新從克什米爾和印度傳人,佛教在西藏重新開始傳播,進入後弘期。  吐蕃時期,佛教從尼泊爾和唐朝兩個路線傳人。當年文成公主進藏帶去一尊佛像,是釋迦牟尼佛八歲等身像,供奉在大昭寺;還有一尊是尺尊公主帶去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供奉在小昭寺。這是它的開端。  吐蕃時期要注意三個法王。一個是松贊干布,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他統一西藏,引進佛教,建立了吐蕃王朝。第二個是赤松德贊,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他在位時是佛教建立的時期。最後一個是赤熱巴巾,是金剛手菩薩的化身,他對僧人的尊重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此時也是佛教翻譯的高峰時期。這三個人物可以說代表了吐蕃時期的佛教史。  吐蕃時期的佛教造像主要受到外來的影響,包括斯瓦特、克什米爾,還有唐朝。過去很多人否認吐蕃時期的造像能力,其實吐蕃時期佛教很興旺,造像能力也很強。  到了相當於宋代的時候,是吐蕃分治時期,這個時期佛教重新傳人西藏。當時最活躍的地方就是現在的阿里地區的古格王朝。這個時期有克什米爾和西藏結合的克藏風格,西藏和帕拉結合的帕藏風格,尼泊爾和西藏結合的尼藏風格。  元代是造像的一個轉型時期。此時印度的佛像已經基本上衰亡了,外來藝術的影響留下的只有尼泊爾藝術,同時在政治上西藏開始統一。藏傳造像在尼泊爾風格的影響下,和西藏本土藝術結合,逐漸走向了統一,形成了藏中、藏西、北京風格。過去我們對元朝的造像估計不足,評價不高,是因為它的時間比較短。通過丹薩替風格造像來判斷,元代的造像是很興盛的。還有一個是薩迦風格,但是實物比較少。夏魯風格則有很多實物可以肯定。相對來說丹薩替的特徵比較明顯,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我搜集到的資料應該有i50尊左右,風格非常統一。過去我們把丹薩替造像認定是明的東西,但是後來發現都可以定到14世紀中後期,從工藝上判斷也很明顯,胎非常厚,有些地方做得非常有力度,嵌了很多松石、珊瑚、水晶。所以說元朝造像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和潛力。  明朝的藏傳造像分為藏中、藏西、藏東和北京風格。明朝造像的肌肉和衣紋表現比較柔和,清朝造像則比較僵硬。    佛像的種類與題材    題材是佛像鑒定的一個重要方面。題材對於判定佛像的價值和時代往往起到很重要的作用。2003年嘉德拍賣公司有一尊定名為羅漢的造像,其實是一尊地藏。皇帝把一個漢地的地藏送給西藏的高僧,代表了一種政治上的意義。2006年有一尊漢地的旃檀佛,可以說是內地佛之重寶,拍了2600萬元。如果是一個羅漢造像可能就沒有意義了。  佛的分類和造型樣式,漢傳150-200種左右,藏傳常見的有200-300種。漢傳一般的分類是佛、菩薩、明王、羅漢、護法神和高僧,明王較少。藏傳題材複雜一些,有上師、密修本尊、佛、佛母、空行母、羅漢、護法神。上師排在第一位,是因為它是四皈依之首。上師造像的寫實性很強,是完全按照上師生前的面貌做出來的。首都博物館藏有一尊四世班禪像,後腦勺有一個鼓包,顴骨很高,都是四世班禪的真實形貌特點。  佛像題材鑒定涉及的內容包括佛形、量度、姿勢、手印、持物、身色。其中,身色更多在唐卡中有所表現。佛像在藏傳中都講身色,比如西方如來是紅色,東方如來是藍色。本尊的形象講究得更細,三個面的面相不一樣,手腕的顏色不一樣,手指的顏色又有變化,非常講究。不同的造像,頭飾也不一樣。本尊、羅漢和護法神的頭飾都不一樣,有戴花冠的,有高髮髻的,有盤發的。身飾也不同,有連珠式的瓔珞、U字型的瓔珞等等。服飾上,佛像有袈裟,菩薩是天衣。本尊圍的是獸皮,從這些角度就可以判斷身份。台座分為蓮花座、鳥獸座等等,也都有講究。    佛像收藏與投資    佛像收藏首先有知識方面的意義:可以研究佛家的歷史和思想,因為它是佛教的載體;有助於研究古代的歷史、古代的雕塑藝術、古人的審美情趣以及古代的政治、經濟和科技的發展。科技的發展會影響到造像。西方人對明代永宣造像的合金成分給予非常高的評價,認為這一創造相當於銅器史上的文藝復興。過去大家說宣德爐是紅銅,其實都是黃銅,外面的皮殼是做出來的。  在精神層面上,佛像收藏最基本的是可以欣賞,愉悅心情。最高級的層面就是信仰。  佛像投資,首要的前提是保值,這應該是佛像收藏一個謹慎的出發點。當然保值的前提首先是能夠看得懂。其次是增值,按照這些年的發展規律,只要買到好東西,增值是必然的,但是市場是變化不定的,我們也必須正確和理性地面對市場存在的諸多變化因素。  佛像收藏的方向與選擇建議如下:  1,精品佛像;2,藝術性強的佛像;3,漢傳和藏傳各時代代表性的佛像;4,漢川和藏傳各類別代表性的佛像;5,重要題材佛像;6,特殊工藝佛像;7,特殊歷史意義的佛像;8,大體量的佛像。  除此之外,我很強調藝術性,藝術性是最有生命力的。藝術性包含了很多綜合因素,首先要強調它的工藝性,這是很重要的。在收藏方法上,首先要對市場有一定的認識,其次對文物有基本的認識,最後是可以請有專長、有良知的專家掌眼。在佛像的鑒定和收藏上,知識和實戰同等重要。  佛像收藏一般是通過國內外的拍賣會和古玩市場。這些年佛像市場很紅火,從內因方面來說,主要是佛像自身的價值,包括歷史的、藝術的、科學的和宗教方面的價值;從外緣來說,目前國內宗教政策、文化政策、經濟形勢等等大環境都十分有利。佛像拍賣在十年來從一個很小的分支不斷壯大,已經逐漸從佛教藝術品、雕塑藝術品中走出來了,成為一個專門的門類。收藏家和經營者對佛像普遍已經有了認知,認識水平不斷提高,收藏隊伍不斷壯大。從2001年到現在,價格逐年上漲。2007年國內佛像專場達到8個,每場達到了百尊上下。國外每一次大小拍賣會上都有佛像。對佛像的重視是全世界的一個普遍現象。因此,佛像收藏未來的走勢一定是非常好的。


推薦閱讀:

【轉帖】孫存周先生文集
一流先生觀星斗是什麼意思
【guan】觀關官管冠慣罐(缶):是三行先生隸書字形彙編
崔仲三先生詮釋太極拳中捋與採的區別
千年不衰的民間算命秘訣,看懂從此不用求算命先生!

TAG:收藏 | 先生 | 佛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