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親愛的,我們談談錢|輕而易舉地富足

TheFool第173次原創推送

這標題很土,我知道,聽起來就像是便掃華夏大地的「金錢課程」。但只有這麼寫你才更願意點進來,畢竟,很多人都想不費吹灰之力地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當然,我也算是這「很多人」之一,畢竟,錢有什麼不好?

等一下,你要開始指責了嗎?「身心靈工作幹嘛要談錢?」「錢!多庸俗!」「萬惡之源!」「你都在談靈性,普渡眾生啊!還跟我談錢?太虛偽了!」

先別忙著懟嘛,喝杯茶,我們慢慢聊。

金錢是什麼?

這個問題你會怎麼回答?答案可能會是:錢可以用來買賣東西。還有很多人會覺得,有了錢,我們就有了安全感。所以,某種程度上,金錢和物質是等於安全感,甚至等於幸福(哦?事實真是這樣嗎?)還可能會說金錢擁有很多「隱性價值」,它可以為你帶來名聲、地位、一擲千金的爽快感,它甚至可以伴隨著權利而來,讓你置於萬人之上,彷彿無所不能。

那金錢、貨幣、這些花花綠綠的紙和被賦予價值的金屬,是怎麼來的呢?答案多簡單,印鈔機印出來的,礦山裡挖出來的。

可是那「金錢」的概念是怎麼來的呢?

金錢是自然的產物嗎?它不是,它不是樹上長的,也不是水裡游的,或者天上飛的。你可能會跟我說,「貴金屬礦物是地里挖出來的!」可是若我們不去賦予金、銀以「貨幣」的概念時,它和鐵礦、銅礦並沒有什麼差別(畢竟再往下說也都是次元子粒子)。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金錢」是人類的創造和發明,來方便我們進行共享與交換。

可是現在,金錢已經超過了它原本被賦予的意義,它甚至成了人們競相爭搶的對象,反過來控制了我們。它彷彿成了世界上最具有控制力的東西:吃飯,得花錢;旅行,得花錢;結婚,得看看房子車子銀行積蓄;生孩子,得掙奶粉錢;孩子上學,得有錢才能進好學校,說不定還得再塞錢打點打點;得買衣服買包買化妝品買車吧,也都得花錢;隔壁鄰居買了輛寶馬,我是不是得買個更好的車比過ta,這不還得花錢嘛。生活的分分秒秒方方面面好像都跟錢脫不開關係了。

可是如果我們真的去審視一下自己和金錢的關係,會發現什麼呢?

金錢和靈魂在拔河

當我們說到靈魂,說到精神世界的時候,我們可以侃侃而談:喔,我們美麗的靈魂啊,我們可以感知一棵大樹的話語,我們可以聆聽風的聲音;我們有高而遠的夢想,想去環遊世界看更美的風景,想去做美好的事情,為這個世界獻出一份愛。我們敞開、熱情,心懷感激,也為生活中每一處細小的事物而感到歡欣鼓舞、熱淚盈眶。我們願意去伸展自己的靈魂,去體驗自由、信任和臣服。

當我們回到金錢世界時,我們換了另一張面孔:工作上,部門內部、部門之間相互撕逼,彼此制約,為了年終的那點業績獎金和股份;麻將桌上算錢可以到六親不認;還會因為沒有錢沒有安全感而終止一段愛情(如果我們還稱其為「愛情」的話)。那個時候我們跟靈魂世界失聯了,大家都變得警惕、小心翼翼、貪婪、恐懼,掌控欲極強,彷彿全身都豎起了針刺,為了那些「應該屬於我的東西」極力抓取,但同時也在經歷迷茫、煎熬、矛盾和自己。

所以在這大分裂的金錢與靈魂世界中,人們對金錢的態度就分化成了兩種:一種是站在金錢世界貪婪恐懼地抓取、目露凶光,另一種是飄在靈魂世界唾棄物質、準備升仙,當然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還有游移在抓取和升仙之間未找到平衡點的人們。

金錢和靈魂在拔河,有多少人卡在這場「競技」之中?但我們跳出來想一想,這個河真的有必要拔嗎?

客觀的金錢,和我們對它的態度

金錢本身是個概念,它是客觀中立的,無所謂好壞。從中搗鬼的,是我們對金錢的態度,以及自以為金錢對我們的意義。

在上文我們討論金錢是什麼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一個等式:

金錢=安全感/幸福感

可是這個等式真的成立嗎?

在諮詢中我會遇到很多人,他們中有企業高管、職業經理人、金牌銷售、商政界的權貴,在別人看起來他們掌握了社會上20%的精英資源,但他們同樣也會有人生的困惑和迷茫,同樣會有不安全感:位置會一直穩固嗎?如何才能賺到更多的錢?我有錢,可是我仍然不幸福。曾經以為賺了大把金錢能夠帶來安全感的人,會發現有了這些錢,可是我還是不幸福不滿足。

著名的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在《積極心理學》當中列了一組數據,探查了跟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存在正相關的各種變數,其中「社會階層」、「收入」等因子和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是低相關或無關,而高度相關的是「感激」、「樂觀」、「性生活的頻率」、「積極情感」等等。

金錢、物質不是用來「擁有」或者「囤積」的,畢竟花花綠綠的紙幣和銀行戶頭上再多的0,不讓這份能量流動,也並沒有什麼意義。就好比「一個人囤了很多書但從來不看,卻還以為自己非常博學」一個道理。你不會真的以為一個人「擁有」很多書,他就非常聰明智慧吧?那你可以去看看豆瓣「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小組有多少成員,以及小組介紹里大家都是為何囤書。

所以你看,這個等式並沒法成立。單純「擁有錢」,其實也沒什麼用,因為不讓這份能量去到其它地方的話,錢也是死的。

談錢俗不俗?

我們再來說「錢俗不俗?」在心理學圈、身心靈圈有很多朋友很抗拒「金錢」的話題,會覺得在做的事情是心理、是心靈,做了很多事情卻很不好意思收取相應的報酬,因為覺得自己在從事很「高尚的」事情,不應該沾染上錢。結果生活就變得很苦哈哈。以至於想更多地去發揮自己的所學所解,卻會發現能量給不出去。

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個容器,我們用杯子舉例吧,這個杯子曾經可能是滿水,然後一直倒出去、倒出去、倒出去,卻沒有相應的能量不足和回饋進來,於是杯子會逐漸空,再也沒有辦法滿溢出更多的東西。

就像我們心輪的能量一樣,因為並沒有足夠的愛,心輪就鎖住了,而也無法將愛的能量與他人交互。

別忘了,「俗」其實也是我們對於金錢的一種態度。實際上它也是一種能量的交互,只有將這份能量交出去,再讓它流進來,再出去,如此反覆,人事物才會變得鮮活。

另外我發現,人們經常會有個誤區,那就是以為「我擁有」就等於「我是」。可真相是,這些都不能定義你啊,書不能、衣服不能、包包不能,你去過的地方不能,你擁有的知識也不能,當然你擁有的銀行賬戶也不能達到這個目的。

這個等式之間有一個洞,那個洞叫「匱乏感」。

出廠設置自帶的「匱乏感」

2012-2013年我在美國交還的時候發生了一些小事情,引發了我的思考。當時我在美國紐約州東北的城市,水牛城,就是尼亞加拉大瀑布旁邊,過個橋就到加拿大了。那裡的冬天很冷,下雪的話可以高到膝蓋。出行基本靠公交車,但那邊的公交車更像是班車,有明確的車次時間,於是乎錯過了一班車可能就需要在風雪中等上半個小時。有一次就是這樣的情況,瑟瑟發抖的我好不容易把公交車盼來了,車門一開我想都沒想就往上沖,於是就和要下車的人們撞了個滿懷。我的這個動作把我的思緒拽回到了國內:早晚高峰的地鐵、公交車,所有人都往上沖,從來沒有「先下後上」的概念;逛街打折也是一窩蜂往上涌彷彿東西都不要錢,先搶到了再說也不管是不是真的需要;走在路上基本都是人讓車,車能讓人的幾率鮮少……這是為什麼?為什麼我們過得彷彿像背後有猛獸在追趕一般倉皇向前,卻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著急地追尋些什麼?

這個問題回國後我仍舊在想,剛回國的前三個月我都老在家附近的馬路口跟車較勁,想著為什麼他們不尊重要過馬路的行人(想想覺得自己真有意思)。那時候我會覺得,可能是因為人很多,但資源的缺乏,比如說早晚高峰的地鐵,不往前擠甚至連車都上不去,上不去就可能上班遲到,遲到就可能被替代而丟了工作之類;上學也是,不是學區房不塞錢可能就進不了理想的學校之類。可是看著北京地鐵票價漲了,班次加開了,我仍然在高峰期要等四五輛車才能勉強擠上去,並沒有什麼區別啊,也就是說,資源也相對寬裕了,但是問題也沒有得到改善啊。為什麼呢?

今年寒假回家我忽然意識到一點,「因為想抓取的渴望太大,因為匱乏的空洞太深,外在的資源再多,可心卻還是空的。」我看到長輩們辛勤工作,整周無休,忽略自己的身體,賺取了已足夠的物資卻仍停不下來。

「不夠、不夠、不夠、不夠。」時間不夠、錢不夠、知識不夠、什麼都不夠,我們好像被這種不夠的「匱乏感」追著往前跑,可到底什麼才算夠?在幾年前我的自我體驗中,我和我的諮詢師侃侃而談,我說我好像會很多東西也喜歡很多東西誒,攝影、烘焙、諮詢、塔羅、占星、oh卡、靈氣、旅行,然後還在滔滔不絕地說我想要學更多的東西,語氣中卻充滿了對自己的責備。老師溫柔地喊停,讓我去覺察當下的感受,這個責備來自哪裡。那是一種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匱乏感,卡在胃部和胸口。

這個出廠設置像是一個木馬程序伴隨著我們,需要我們溫柔地停頓下來覺察自己的內心,然後我們會發現另一個真相,我們原本就很富足。

我們原本就富足

「金錢是流水,它本是彰顯我們願望的渠道,是承載的工具。它承載著我們靈魂的允諾。」在匱乏的狀態下,金錢是不流動的,它是一個靜態的數額,人們還以為越多越好。

在充裕的環境之下,金錢流進流出我們的生命是非常正常的事件,而且是健康的真實的循環。我們帶著富足的心態去看待它流淌而過,而非帶著焦慮的心態,流走了覺得是自己的損失。因為它理應是一條通常的河流,淤堵在其中是的雜念。

當我們說到富足的時候,它並不是狹義上富足的物質條件和生活,它是自然的現象和規律,以及我們和自然的關係,還有和自己的關係。當我們欣賞萬事萬物自有其價值的時候,我們在創造豐盛;當我們彼此合作彼此互惠的時候,我們也是在創造豐盛。

我們可以選擇珍惜併合理運用自己現有的資源,這是一種與數量級無關的體驗,而是與充裕豐盛的心態活著,並與他人分享流入我們生命的資源。

特蕾莎修女從來不儲蓄現金,但她在102個國家經營著400多家孤兒院。她籌集資金的方式是禱告,上帝總能為她提供她所需要的一切,不多也不少。她也信任上帝總會為她帶來所需。實時也的確如此。

金錢,這是地球上的玩法和規則,我們可以尊重這個遊戲規則,但帶著不同的態度,讓內在的豐盛流淌,讓金錢像水一樣流經我們,去到靈魂想要追尋的目標,去做我們那些真正想做的事情。要記住,人造的金錢是服務於精神的,並不是絆腳石,而且,我們本自富足。

後記

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是周日下午和友人聊到了錢、生存和夢想,這個話題在過去的很多年中也時不時會和朋友們聊起來,逐漸就會發現,在大家的概念中「物質」和「精神」彷彿是完全對立的兩個世界,我們都知道這不對,但好像也沒有找到一個更好地能將這「兩個世界」相互整合的方式和觀念,於是這個問題就一直縈繞在我腦海中;再來這周抽到的天使占卜卡是「富足」(《本周占卜:富足|來自大天使的訊息》),我一直非常喜歡這張牌,因為我內在的一部分對「當你追隨直覺,使你的夢想成真時,你的物質所需都會得到滿足。」這句話確信無疑,而且事實也是一再向我證明,就是如這句話所說,但在真正追逐夢想的過程中,甚至是在追逐夢想之前仍舊會有強烈的恐懼和匱乏感。然後這兩天,我讀完了琳內·特威斯特和特蕾莎·巴克所著的《金錢的靈魂:讓你從內在真正富起來》,我覺得整合「物質」和「精神」兩個世界的藥引子,找到了。於是,就有了這篇文章,想將這「藥引子」分享給大家。不過這幅葯最終怎麼熬制,仍舊在於每一個個人。

還可以讀讀這些:

佛陀是個精進的金牛座|附十日內觀Q&A

魔幻現實主義每天都在上演|你所不知道的世界

假寐的靈魂,依水而棲|醒來吧,《聖杯騎士》

紅豆沙,是銅鑼燒的靈魂吶!|用喚靈之術釀造《澄沙之味》

金錢的流動|神話塔羅

如果點石能成金,那會怎麼樣?|神話塔羅


推薦閱讀:

親愛的,分手後不理你的人就別去打擾了,就沖這3個理由
寫給親愛的不二
親愛的,我睡不著,不如我們......
親愛的,就讓我陪你到老【情感美文】
寫給親愛的香香

TAG:親愛的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