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語言 2

1 此時無聲勝(1)

我說兩種語言:肢體語言和英語。

自幼及長,我們有過無數次與他人溝通的經驗,在整個交流的過程里,我們除了「聽其言」之外,必定也在「觀其行」,藉以聽到對方的話中話。既然我們知道別人的一舉一動都代表著某種意義,所以也應該知道自身的舉止,對別人而言也代表著某種意義。

僅僅靠讀演講稿,我們是不可能說服對方什麼事的!如果是面對面的交流,我們會使用各式各樣的手勢、表情、調整與對方的距離等等方式,來加強言語的效果;即使是電話或網路交流,我們也會使用聲調或表情符號來加強效果。而這些用來加強效果的方式,通通可以稱為肢體語言。經由過去五十年研究的結論,肢體語言是人際交流不可少的工具,基本上能表現出以下四個方面:

· 接受與拒絕;

· 喜歡與討厭;

· 感興趣與缺乏興趣;

· 事實與杜撰。

如果我們在對方說話的同時,就能將上述四點分辨清楚,既不會在對方不感興趣的問題上浪費時間,且能及時針對聽眾的反應而適時調整話鋒,減少許多可能的尷尬場面,提高整個溝通的效率。在此,我想提醒各位,不管和誰溝通,無論遠近親疏,我們都要認真地聽和看,否則再怎麼親密的關係也會漸漸疏遠。

沉默的聲音

我們一直認為語言是首選的溝通工具,所以花費很多時間學習怎麼說話,學習選字用詞,想盡辦法說出令人回味無窮的優美篇章。但是一段令人難忘的講話,絕對不單是詞句的功勞,更重要的是藏在言辭之間那些無聲的呱噪。既然無聲,又怎麼會呱噪呢?讓我們來聽聽,當一個人說話的時候,還有哪些聲音走進我們的腦海:

· 服裝穿著;

· 姿勢儀態;

· 面部表情;

· 眼神視線;

· 舉止動作;

· 整體狀況;

· 彼此的距離;

· 音調、語速、聲調轉換(統稱為說話的節奏)。

任何一個人,不管嘴巴有沒有在說話,上述的種種無聲語言都在不停地說話;這些從潛意識裡發出的言語,隱秘地傳達我們內心世界,其強度超過我們絞盡腦汁編造的言語。比如說手勢,就是個非常有力的肢體語言。一邊說話一邊使用合適的手勢,可以讓對方更清楚知道一段對話的中心思想。若是只靠言辭表達,那幾乎不可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所以,合適的手勢可以有效地加強言語的效果,但是我們常常除了選擇的手勢之外,不知不覺地還流露出其他動作,同樣也影響了言語的效果;而這些不知不覺傳出來的訊號,通常是麻煩的開始。

讓我們來看些研究結果,早在1971年的時候,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Albert Mehrabian教授曾經做過一個研究。Mehrabian教授在特定的時間內,觀察有聲與無聲語言之間的互動關係。他設計一套套面對面的溝通模式,歸納出多數人適用的模式,然後藉此來觀察並了解人們是如何歪曲解釋彼此的語言的。

這項研究找出了溝通的三個主要元素:肢體語言、聲音、用語,並且還總結出一般人溝通模式中的三個常數:55、38、7。其代表一個人接收他人傳達的訊息方式:

· 百分之五十五的訊息來自「看」到舉動。

· 百分之三十八的訊息來自聲音、音調、語速(說話的節奏)等等。

· 百分之七的訊息來自說話本身的內容。

由以上這組數字,我們不難看出組合一個完整訊息的元素,無聲的語言(肢體語言)佔了百分之九十三。

智慧小語

我們接收一個完整的訊息,其中有百分之九十三來自對方的舉止和說話節奏。

接下來,我們再根據這組數字推演出下列的結論:

· 與陌生人見面的最初三分鐘,我們給對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將會嚴重影響我們在對方心裡的形象。

· 如果我們說的話和行為有任何的差異,對方選擇相信你的行為,而非語言。

· 我們不經意的舉動,往往是別人截取訊息的重點。

把這三個結論濃縮簡化,其實就三個很簡單的問題:

1. 你的表情和儀容,看起來順眼嗎?

2. 你說話的樣子,聽起來舒服嗎?

3. 好吧,聽聽你說了什麼?

簡而言之,你的肢體語言比你說話的聲音大多了。

小心誤區

十多年來,有些人誤解了55-38-7的研究結果。他們以為只要穿上名牌服飾,配上精美華麗的簡報,說話儘可能的感性誘惑,整個交流過程便會圓滿成功。問題是,如果簡報內容空洞且邏輯紊亂,那麼交流不但會以失敗告終,而且還會落個「繡花枕頭」的稱號。

我們只能說,相對而言,用字遣詞本身不那麼重要,但在整個交流過程里,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記住,缺少這百分之七,傳達的訊息就不完整,也不正確。

所以,55-38-7的研究結果應該這樣解讀:「如果我們不能給對方優良的第一印象(55%),對方就沒有心思聆聽我們接下來百分之四十五的聲音。」

就算對方願意聽我們說話(認真或心不在焉),但是說話的整體節奏一塌糊塗,那百分之七的語言再好也枉然。當然,大多數聽眾還是會禮貌地聽完我們說話,但是心裡早否決了!

想想看,有多少次我們在公眾場合里,看到風度翩翩或者美麗大方的某人,可是只要對方一開口說話,聲音像要吵架,內容索然無味,我們是不是有避之唯恐不及的感覺?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說話的內容不重要;好的肢體語言能留給對方一個好印象,讓對方願意聽我們說話;絕對不是說我們只要給人家一個好印象,此後就可以開始胡說八道了!

再把研究報告簡單做成兩個結論:

· 「語言」本身主要是說明訊息和資料(電腦硬體);

· 「肢體語言」主要是表達說話者的態度、感情和情緒(電腦軟體)。

我們將會在第三章討論聲調和態度、情緒之間的關係。

有些時候,身體語言可以作為有聲語言的中介,例如白居易這麼形容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

所以,我們在上述三個元素的得分,直接表現在別人對我們的評判:

· 是否喜歡我們?

· 是否信任我們?

· 是否想和我們吃頓飯?

· 是否想和我們合夥?

坦白地說,就是還想不想跟我們繼續來往!

小心誤區

有些人雖然能精確解讀別人的肢體語言,可是卻從來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結果依舊無法讓現有的人際關係得到改善。

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形成和解除,多半都決定於初相見時的三分鐘印象;我們在潛意識裡評判這三分鐘看到的種種,然後立刻認定對方是好人還是壞人。(我可沒說三分鐘後就可以隨便胡來)

我們嘴巴里說著友善迷人的字眼,如果沒有配套的肢體語言,那麼就會給對方留下「鄉愿」的印象;同樣的,我們一直在觀察對方的肢體語言,配合其言語,判斷這人是否真誠。

我們讓所謂的第六感來衡量許多事,比如從對方的外表和舉止來判定其人品,雖然不是很理性,一個直覺而已,但從整體來說卻很完美:

我們的眼睛能看到對方的心底,往往是沒有經過人工加料的結論。

從高處來看,為什麼我們的肢體會說話?說了些什麼話?最主要的,肢體說的話,是不是我們想說的話?但是,不論好壞,第一印象已經給出去了。有個廣告詞這麼說:你沒有機會改變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是的,時間不會倒流。所以,我們要確定對方沒有誤解你的意思,如果你讓人看起來言行一致,人們會更加相信你所說的話。

肢體語言學

說起這門學科的起源,可以回溯到達爾文在1872年寫的一本書 《人類與動物的情緒和外在表現》。可惜直到二十世紀的中葉,這門學科才真正得到學術界的重視。

雷·伯德惠斯特爾(Ray Birdwhistell),是美國一個早期研究肢體語言的人類學家,他在1950年的時候,首次把這種情緒的外在表現命名為肢體語言。他認為這種語言就是由身體各部位來表現,並且在人與人的整個溝通過程中,扮演無比重要的角色。

我們此後所談的姿勢,指的是說話時身體各個部位動態與靜態的所有動作,包括臉部的表情以及說話節奏。這個定義,可以算是由著名的動物學家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博士所提出。

這些泛指的動作,可以是經過大腦深思熟慮所指揮控制而發出的,但多數是不經意流露的行為。很有意思的一點,大部分人看到自己那些不經意的行為時,多半都希望這些舉動可以立刻消失,最好從來沒有發生過。例如,我們參觀一個研習營,看到台下很多人用手托著腦袋,我們大概就認定這是個無聊的演講,對嗎?也許事實不是這樣,但是我們看到的就是這樣。

談到肢體語言的基本模式,則是延至1970年才發展出一個雛形,保羅·伊科曼(Paul Ekman)和華勒斯·佛里森(Wallace Friesen)兩位博士,他們在加州大學發展出一套面部表情編碼,第二課我們就會說到這套密碼。他們還把肢體語言大略分為五個方面,方便一般人了解及應用。

1. 圖片演示

這是伴隨說話時,身上所有的動作和表情,基本上,這些動作會被用來強調話題的重點。例如,當你說到房價飛漲的時候,你會手掌向上把整隻手往上舉。

2. 象徵

通常用來取代一個或幾個字詞,最明顯常用的例子,當你覺得某人或某事很棒的時候,你會豎起大拇指。這樣的象徵性動作,尤其容易在不同的文化間被廣泛接受。但是,文化和生活背景的不同,某些象徵性動作會有完全相反的解釋。所以,面對不同種族宗教歷史文化背景的人群,我們一定要特別注意使用特定的手勢,以免造成誤會。一旦出現這樣的事,那也沒辦法,除了儘可能的解釋之外,我們只好承認自己孤陋寡聞。

3. 感情表現

此指因為情緒改變,無意中流露出來的行為動作。我們的表情、姿態等等,伴隨著四肢組成整體的儀態;別人根據這個儀態,不難猜出我們現在的心情狀態。我們以後會談到很多這方面的事,不管是看別人或是看自己,我們經常因此泄露一些秘密。

4. 替換行為

類似於上述的感情表現,不過是轉換情緒的表現方式,可以當做情緒的指標,不容易受到大腦控制。我們還可以從這種替換行為里,看出對方是否誠實,心態是否平穩等。替換行為包括動靜互換,肢體之間的互動,常見的行為如咬手指、摘眼鏡,或者不停地撫摸珠寶 很多不同的行為,我們有一章節會專門細談。

5. 調整

這些動作與個人的聽說功能有關,並且受到大腦的控制,是說話者的意圖指標。典型的行為有:點頭搖頭、視線接觸,以及刻意改變身體姿勢都屬於此類行為。

智慧小語

無論何時何地,我們一定要記住每件事情都有正反兩面,也不要忘了溝通是個雙向道,你看著別人,別人也看著你。

永遠問自己兩個問題:

1. 對方正在告訴我們什麼?

2. 自己又在告訴對方什麼?是不是自己希望對方知道的事情?

讓我們從最基本開始:

· 人們多半是口不從心;

· 作為一個訊息接收者的我們,有義務對訊息做正確的解讀,找出真正的含義。

當然,我們的解釋會影響整個溝通的結果。

當我們與他人溝通的時候,我們必須注意兩件事:

· 有沒有傳遞正確的訊息給對方?

· 作為一個訊息傳遞者,我們有義務消除可能影響訊息正確性的肢體語言。

因為這些會影響整個溝通的結果。

有心或是無意

所以,在我們繼續下面的課程前,我們把肢體語言在人類溝通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再做一次定義;肢體語言是一種無聲語言,但是可以影響整個溝通的過程及結果。

我們全身的每個部位,天天都說個不停,但是我們一定要記住兩點:

1. 少數的肢體語言是有意為之。

2. 大多數的肢體語言是不可控制的,也就是說是無意識的舉動。

應該尋找什麼?兩大重點

讓我們從最簡單的語言開始學習,在整個溝通的過程里,我們首先要特別注意:

1. 對方是否輕鬆自在?

2. 對方的肢體是表現接受還是拒絕?

這兩點可以作為解釋肢體語言的捷徑,希望大家永遠記住並善用這兩條捷徑,可以最大化地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用我們訓練過的眼睛,看該看的事物,如此就能準確地回答下面兩個問題:

1. 對方喜歡與我相處嗎?

2. 對方贊同我的意見嗎?

拒絕與接受

關於對方是否覺得自在,可以由對方的姿勢中看個明白。一個心裡自在舒暢的人,其必然表現出開放的姿勢;若是緊張焦躁,其姿勢必然是封閉排外的。

關於認識情緒的問題上,我們已經邁出第一步。當然,了解別人當下的情緒並不是很難的一件事,很多人做不到或做不好的原因在於懶惰或者少一根筋,或者就是又懶惰又少根筋。


推薦閱讀:

狗狗的肢體語言你讀得懂嗎
了解邊境牧羊犬肢體語言,增加溝通技巧
肢體語言
別讓肢體語言搞砸你的面試
最強肢體語言讀心術,教你5招讀懂你的甲方,設計師拿走不謝

TAG:語言 | 肢體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