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最新網路開示《如何弘揚生活佛教》

疏漏之處歡迎指出,

並向諸佛菩薩懺悔。

傳 承

今天講生活佛教,在這之前念幾個傳承,並作一些簡單講解。現在才看到有這麼多啊,一共四個,分別是《大自在祈禱文》、《修心七要》、《三十五佛懺悔文》和《普賢行願品》。

(上師念誦傳承)

去年很多人發願念一萬遍《大自在祈禱文》,完成的請舉手。(上師環視)好,好,還要繼續啊,以後都要盡量念。還有半年世間,沒有完成的半年內完成數量都可以,要努力,你們掉隊了。

得到《普賢行願品》等的傳承後,要像很多藏地修行人一樣,得到一個法的傳承後,一生中都會力所能及地修持,今天念的傳承大家可以放在課頌中,當做生命中很重要的法來對待。

緣 起

今天主要講生活佛教,每個人都不能離開生活,同時也需要修行。今天聽課的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有信仰,2016年2月份我們就在提倡生活佛教,兩年間大家在這方面做了很多,效果也不錯。相信在其間也有各自切身體會,我們不僅自己要學習佛教的甚深要義,還要懂得如何用在日常,做到生活中有修行,修行不離生活。

有信仰者的人生的確會快樂很多,比如在生活中心態更能靈活調整,看待諸多問題比從前更堅強,分析問題上也更有智慧。今天的聽眾多是在家人,大家不可能隨便放棄家庭、長幼而前往寂靜地出家修道,目前這對很多人來說只能是一個發願,並不一定能實行。

最近我們學《維摩詰經》,維摩詰居士就是典型的例子,雖然是在家身份,但一樣可以弘法利生並隨時修行,甚至超過了佛十大弟子的見解修為。大家也不要以為出家人看上去沒有生活的束縛,沒有家庭生活的壓力責任等,事實上真正的大乘出家人可能比在家人還累。方法對的話,無論在紅塵中還是山林里,能做到「莫舍己道、勿擾他心」的原則,就完全可以隨時隨地修行。

這跟現在一些人間佛教或人天佛教有點不同,但也有共同之處。我們既要關心人類的共同生命體系,在菩提心攝持下,關心動植物及整個自然環境,這包含了人類共同的人道主義思想,也是全球範圍公眾提倡的高尚行為。歸根結底可以濃縮成調整自心、行持善法、禁止惡行幾點。

作為佛教徒,不能僅追求自我解脫。藏地有希望自己即生成就而修法的,漢地有修阿彌陀佛求往生的,這都很好,但如果將見解融入生活,則能更適應環境、跟上時代。

生活佛教的重要性

我們學到的東西有必要與周圍的人分享,一人獨享則不是很好。當下人們的問題不能僅靠物質解決,要用大乘針對心靈的方法來解決。這是科學與宗教界達成共識的。人心靈中攀比、競爭等痛苦大多數是自己造作的,除了生活所需之外,更有整個科技社會帶來的壓力,我們要有智慧才能面對,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

所以生活佛教結合實際情況和修行至關重要,否則佛教徒跟所有人都格格不入,或產生諸多矛盾,這樣就變得很奇怪,不但我們無法融入生活,反而會被社會淘汰。沒有認識到這點,一方面佛教會流於表面名聲甚至毀於一旦,中東的宗教席捲我們,致使原來的宗教和文化也會受到不同形式的打擊。

西方諸多宗教近年也有意無意在我們中間傳教,當然他們的宣揚一些愛和善良等都很好,能給人們帶來快樂,但我們也有義務將佛教的智慧和慈悲在世間弘揚,這不僅是某個堪布、上師或者出家人的責任,每位佛教徒都責無旁貸。

當我們說到大乘佛教,首先會想到這是利他的一種方便方法。《弟子問答錄》中有「萬般皆下品,唯有利眾高」的偈頌,是說對於大乘佛教而言,利益眾生是最重要的。皈依佛後,就應做令諸佛菩薩、善知識生歡喜的事。

《華嚴經》中也說,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如果我們的行為能讓哪怕一個眾生離開輪迴的痛苦並獲得解脫,比起在諸佛面前以七寶多劫供養,功德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學習大乘佛法的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職責。

方 法

一方面,佛教徒生活中要力所能及關心身邊的人。再就是佛教徒自己要精進聞思修行。如果佛教徒自己連顯宗、密宗等什麼都不懂,還怎麼弘揚佛法呢?

今天我看大家的念誦還不錯,即使還不熟悉的人至少有學習的態度,我最喜歡的是你們學習,不學習的話即使你跟上師天天住在一個屋子也沒什麼意義,能夠學習的人,即使上師在南美洲或北美洲,跟在你面前是一樣的。

現在信息發達,手機都可以溝通全球,學習經論,聽法等很方便,所以要認真學習。否則只是拿個皈依證,長此以往,相續方面上師是上師的,你的還是你的。假如對上師所講之法能夠如理聞思修行,到一定時候就完全可以自立,即使離開上師道友,不但可以自利,還能幫助身邊的很多人。

在聞思修行方面,有的人學得不錯,有的人學得一般,但因為前世因緣,還是有弘法的緣分,無論如何要言行一致,不要口頭上說得很好,行為跟不上,久而久之是會暴露的。

另一方面, 對身邊人的出生到死亡,都要有所關懷。

藏傳佛教有有關人出生到死亡,甚至來世的完整佛法傳承,民間也有這樣的關懷傳統, 在此我無意特別讚歎藏傳佛教,但很多教義可以通過辯論等印證,這也是很多人對藏傳佛教起信心的原因。

胎教與分娩

人類在內的任何生命,有出生肯定有入胎,中陰時依靠意識和前世業力,因緣具足時進入母胎。釋迦牟尼佛在人間也有入胎的示現。按照佛經,人在胎中時,如果母親在悅意的環境中,如去寺院朝拜或念佛號等,這樣的環境對胎兒以後的人生很有幫助。藏地很多家庭傳統上大都如此,現在城市化了,習慣上有所變化也是有的。但他們至少會從懷孕那天起常做善事,去寺院轉繞或供僧等。這樣經過9個月的胎教會對胎兒很有幫助。

漢地從周文王時開始有了胎教的說法,文王的百姓們也認為皇帝具有利益百姓的習氣也跟母親的胎教有關。印光大師等佛教大德也很重視胎教,這不僅是佛教的一家之言,西方很多科學、心理學在這方面也有共識:母親從懷孕時情緒寧靜,對於孩子的性格和心靈成長很有幫助,這是經過心理分析得出的結論。

作為佛教徒,當身邊的道友或非佛教徒處於此階段時,我們可以多做這樣的引導。如果母親願意為孩子將來作更多考慮,可以為他念一萬到十萬的文殊心咒或觀音心咒,非常有助於孩子智慧與慈悲的增長,將來母子的智慧和慈悲心方面一定會與眾不同。

古印度如耆那教在內的不同教派,在嬰兒出生時會舉行不同的新生儀式,《佛傳》中也有相關記載,有位王子降生時,父母為其做廣大布施。悉達多太子降生時,他的父母也大開國庫對百姓廣興布施。所以小孩來到世上,家人不要去為他殺生慶祝,這樣對孩子的健康和智慧都很有障礙。

當一個小生命來到世上時,建議盡量培養他們的智慧和慈悲。因此父母也需要關係和合,假如父母經常吵架、行為負面,對孩子也有暴力方面的影響,應盡量以佛教有關的方式培養孩子。

現在的小孩從小看一些內容不是非常健康的動畫片,有相關資源的佛教徒可以盡量製作一些與佛教有關的動畫,有專業技能的人可以貢獻自己的力量,一些大居士力所能及時應促成這件善事。大家都在搶佔市場,為了下一代的心理健康,製作一些正能量的作品,講一些佛菩薩的故事等,對孩子們的心靈健康有所助益,建立這樣的公司也是不錯的選擇。

前段時間網上有個美女多次整容樂此不疲,但最近一次整容失敗,有人揶揄說你花了很多錢整容,大家審美天天在變,或者過了一百年你死了,那不是白整了?這個美女回答說,一百年後我也管不了,活在當下吧。很多人覺得說得挺好。到底好不好我們且不談,但對孩子心理健康方面我們應該創造好的條件。有的人想,要麼就把錢交給上師讓他做吧,其實上師也不懂怎麼做,你們作為在家人和父母應該懂,有技術的話自己做就行。

學齡前教育

三歲見老,我們應該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如可以從三五分鐘開始,父母和孩子一起坐禪。平時作為佛教徒的父母打坐時,孩子在旁邊搗亂心裡也煩。大人一般認為孩子不可能安住,但網上有小孩子禪修的視頻照片等看起來也蠻好的,家長要鼓勵孩子。其實大人也會胡思亂想,我也一樣,剛才禪修的時候我表面上還是裝得不錯,其實心裡還在想有些道友的事情,事情處理得怎樣,應該很累吧。

小時候的事情往往記憶猶新,童年的行為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禪修不僅僅是一種宗教行為,包括世界知名大公司也提倡員工禪修,證明這的確是有現實意義的。

以佛教的方式教育兒童有三個方法,第一是提倡孩子禪修;二是看有意義的動畫;三是學《弟子規》等傳統文化。最好是跟家長一起學,《弟子規》裡面說什麼,可能很多父母都不懂。

娶妻生子與婚禮

在娶妻生子、結婚方面,佛教中也有很多教言。按照人們的傳統固然可以,但佛教徒在結婚當天最好不殺生。世間人認為結婚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但因為你而使許多其他眾生失去自己寶貴的生命,並不見得很美好。如果以前有這種情況的,金剛薩埵法會期間你們要好好懺悔,否則臨死的時候你要用什麼方式去償還?比較合理的方法即是素食,很多人認為暫時做不到,畢竟對治頑固的習氣有點難。像藏地全民信仰,做得還不錯,過年過節也有喜歡殺生習慣,但很多藏地的明星也推廣素宴,所以效果還不錯。

全球越來越多的精英人士選擇素食,昨天英國哈利王子大婚,少量宴請了一些親友,他的哥哥威廉王子結婚時人比較多,當時考慮了健康和環保,做了一場大型的素食婚宴。很多人覺得素食請客好像很沒面子,但即使貴為英國王子和美國總統的千金也是全素宴客,甚至對動物不利的食物都取締。

即使為防止全球暖化或為身體健康,素食都是絕佳的選擇,若因對眾生的愛而素食就更好了。無法素食的人,也盡量要做到不點殺,這也是一種進步,是慈悲心增長的表現。

520專題

關於愛的正確姿勢

我們常說「愛」,生命和家庭應從愛開始,今天是5月20日,愛的確很重要,但我們要愛的其實不是僅是一個人,如果因為愛一個人而吃掉另一些生命,則這愛中也夾雜恨。

以愛之名致使其他生命遭受踐踏是值得反思的。我並沒有強迫大家做什麼改變,只是在此作客觀的分析以及學術上的分享和建議,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年輕人在婚禮上應關注到其他生命,實在做不到素食,至少要學習如何懺悔。

在沒有信仰的家人中,素食者也許會處處遇到不解和麻煩,但在見解上我們要秉持觀點,行為上則要與不同信仰的人和睦相處。

如何面對工作

很多人在聞思佛法後更加重視家庭,這很好,佛說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並不衝突,六祖也說佛法不離世間法。否則有的人學了佛除了整天轉轉經輪以外,什麼都不管,這也不行,畢竟到達密勒日巴尊者看破一切的境界可能很難。

世俗的事中也可以有正法。《水木格言》中說,做任何事情用菩提心、利他心攝持的話,即使看上去是瑣事,也可以轉為正法。否則表面上天天念經、放生,僅僅只是行為的話,能否成為正法很難說。

要秉持三個責任:一是不忘記自己的身份,任何時候你不能超越佛教徒的底線;二是對工作認真負責;三是對家庭認真負責。畢竟你有你的因緣,當下應合理合法地工作,否則度化眾生也將十分困難。重要的是做事過程中,要用菩提心攝持。

如何面對衰老

每個人都會老,如果老的時候開開心心念咒也不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的這首詩有點悲傷,因為再好也接近黃昏了。昨天我想人的生命真的很短暫,看上去我形象上的講經說法也三十年多了,弘法事業也應慢慢要趨於修行。其實就算人年輕,也有很多因緣死亡,要儘早修行。

衰老的時候需要重視的幾點:第一,要有信仰。有信仰的人不怕死,反之即使對人類社會很有貢獻的人也會充滿恐懼。前段時間一個生物學家死的時候顯得很悲觀,覺得又孤獨又痛苦,充滿後悔。而藏地一百多歲的大德,圓寂時卻非常安詳,包括很多佛教修行人,面對死亡也很有把握、胸有成竹。

信仰是心的依靠處,有的人老了,即便有錢但很不開心,只能痛苦地等死,所以信仰十分重要。藏地很多老人,即使臨死前還在念阿彌陀佛,平時只是想著怎麼多念一點,根本沒空管死的事情,所以很少看到藏地老人非常恐懼,或想讓孩子整天陪著自己。

但沒有信仰的人中,很多老人即使只是一點點感冒就很害怕,沒有安全感,馬上住到醫院裡去,對孩子說我要死了你快回來,有的孩子在國外,等飛回來了他都好了。但有信仰的人根本不會這樣,可能反而會說,我有阿彌陀佛就行了,你來做什麼?

如何面對死亡

對未來和死亡的計劃很重要。我看到一名哈佛教授編著的一本書,大意是說人們趨之若鶩,只是研究與生存有關的事,對死一點準備都沒有。其實藏傳佛教這方面有很好的教言,當家人死亡時,活著的人為了利益亡人,會盡量幫他們做超度、助念、供燈、放生等善事,這很有意義。

有的人願意將亡人骨灰以不菲的價格做成鑽石戴在脖子上,並覺得這樣很有意義,是不是真的有意義且不談,但為死去的親人做迴向、放生等功德卻是真的可以幫助他們的。

日本有一些為臨終的人做佛事的傳統;藏地則會在七七四十九天中為死者請七八個僧人念經;漢地也有清明節燒紙的習俗。有時候我看到沒有信仰的人也去燒,就問:「你不承認靈魂的存在,那你燒什麼?」他有點不好意思,就說只是習慣。

最近我越發對佛說「業力不可思議」很有感觸,吃一樣的麵條,有人覺得好吃有人就討厭,同樣的兩兄弟,有人很幸福,有人就處處遇難。我們一生中的業力如此不可思議,而在無數世的生命中,我們還要受這樣不可思議業力的支配。但首先我們要接受並承認前後世,這種觀念並非強制,從道理上明白業因果才堪稱完美。


推薦閱讀:

網路聯壇聯友優秀出對句學習集(二)
網路世界的極品語錄,帶搞笑成份的話
網路調查凸顯老年人用藥誤區 專家總結「十要十忌」
十年間湧現出的優秀網路小說,你看過幾部?
網路是我生活中的快樂

TAG:生活 | 佛教 | 活佛 | 最新 | 新網 | 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