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學生不願和父母談心 信任危機困擾親子關係
信任危機困擾親子關係
為什麼孩子一回到家就成了「悶葫蘆」,他們不願和父母交談,和同學卻有打不完的電話、發不完的簡訊?相信這是很多家長共同的煩惱,而孩子們也有一肚子的委屈。一項調查顯示,80%的學生不願意將心事告訴父母,他們寧可選擇將煩惱向同學、網路訴說或寫在日記中。
「當我有了高興和不高興的事,首先想到的就是給最好的朋友和同學打電話、發簡訊,她們也能和我一起分享、聽我訴說。我一般不跟爸媽說,因為多數情況下說了會掃興或導致心裡更不痛快。」北京海淀區某中學初三學生申妍說這些話時顯得有些無奈。而申妍的同學商果卻自信地反問記者:「您覺得我們有必要把自己遇到的所有的事情都告訴家長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不願和父母說心裡話?
孩子也有「秘密」
「現在的孩子真是越來越難管了!」初二學生家長於女士深有體會,她告訴記者:「最近,女兒在自己的房間里,總喜歡把門反鎖上。人也變得敏感了,稍微問問她學習的事、學校的事就一臉的不耐煩,不是用生硬的話回答你就是不理你,話比以前少多了;有時趁她不在家幫她收拾一下書桌,還懷疑我偷看了她的東西,很不高興。所以,無論她的桌子、抽屜多亂,我只是提醒,絕不再幫她整理,避免引發矛盾。」儘管如此,身為全職媽媽的於女士內心很不是滋味,她覺得女兒和自己越來越疏遠了。
前不久,天津市一項關於「家長的何種做法最受孩子歡迎」的調查顯示,近七成受訪的中小學生認為是「家長信任自己」,但同時他們認為最苦惱的事情則是家長「不相信自己」。80%的學生不願意將心事告訴父母,他們選擇將成長中的煩惱向同學訴說或寫在日記中,還有一些學生選擇了上網訴苦。
初二學生柳越幾乎每天晚上都和同學聊QQ,為了獲取兒子的聊天記錄,本來對電腦不精通的媽媽吳女士,常常趁兒子開電腦輸入密碼時準時端著水果出現在他身後,就為了看清兒子輸入的密碼。吳女士盯了三四次偷瞄成功。後來趁兒子不在家,仔細審讀了二百多頁的聊天記錄,還把那些常聯繫的同學朋友按「危險程度」分了等級,尤其把有曖昧跡象的小女生列入「黑名單」,冒充兒子發送「絕交」信息。柳越對媽媽的行為極為憤怒:「那感覺,如同自己被媽媽扒光了,一點隱私都沒有。」此後,他再上網必將房門鎖得嚴嚴實實,之後將聊天記錄清除得乾乾淨淨。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隨著身心發育的逐漸成熟,知識面的增加和內心世界的豐富,獨立意識、自我意識開始增強,形成了自己看待問題的視角,與父母的不同,他們希望在同齡人中找到共鳴,在客觀上與父母就變得不那麼親近了。同時,「長大了」的意識使他們把與自我有關的一些事情歸結為「秘密」,並試圖擺脫家長的約束和管教:他們給日記本加了密、給抽屜上了鎖、就連寫作業時,房門也緊閉著;他們通過網路、手機等電子產品躲避家長的視線。
家長過分關注學習
「每天一放學,媽媽的第一句話通常說的都是:『今天的作業多不多呀?』『考得怎麼樣啊?』『回家後抓緊時間寫作業,千萬別磨蹭,爭取把課外班的數學題也做了。』在爸爸媽媽心裡,我要做的事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他們就知道分!考好了,他們高興;考不好,就批評、指責、挖苦甚至謾罵,他們只關心分,不關心我!」六年級學生苗璞抱怨說。
其實,在不少家庭中,孩子與父母之間缺乏一種對等的、寬鬆的、暢通的傾訴環境。孩子們最希望父母能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喜怒哀樂,並給以支持。當孩子有機會向父母傾訴心聲時,他們通常會選擇什麼樣的話題來傾訴?調查顯示,超半數中小學生最想對爸爸媽媽提意見或建議,其次是人際交往中的經歷、對未來人生的困惑及對身體發育和生理問題上的疑問。而另一份在家長中開展的調查顯示,近九成的父母則表示,自己最想聽到孩子傾訴在學習上的心得或困惑。這折射出部分家庭中在親子交流中存在的矛盾,學習總是唯一的話題,孩子們對這個話題根本不感興趣,既然不感興趣,孩子自然不願向父母真正敞開心扉。
說到底,孩子學習成績下降,多半是因為孩子在心理上出現了某種困惑,比如學習遇到了困難,自信心受挫等等,這個時候他們最需要家長拋開學習問題、從他們的心理困惑和遇到的困難入手,給予切實的理解與幫助,而不是被誤解為貪玩不用功,因為指責很容易讓孩子對家長產生怨恨心理、疏遠父母,並逐漸失去對家長的信任。另外,父母對孩子學習的過度關注,也會造成對孩子其他成長問題的忽視,甚至漠視。
對孩子缺乏信任
除了學習,青春期孩子與異性同學的交往也是父母關注的。高一學生胡可心長得漂亮、性格活潑,喜歡參加團體活動,在班上乃至年級人緣都很好,電話自然也多。媽媽擔心她和男同學的交往會耽誤學習,只要一有男同學打電話來,就捕風捉影,胡亂猜測,懷疑她和男生有親密關係,然後以「過來人」的口吻軟硬兼施,苦口婆心地勸阻,無論她怎麼解釋媽媽就是不相信,甚至還偷聽她電話,彷彿非要找出她早戀的證據不可。幾次之後,胡可心找到了對付媽媽的法寶:能不說就不說,能少說就少說,反正說了她也不信。
其實,家長不單對孩子們之間的交往擔心,在很多問題上,父母都缺乏對孩子的信任,不相信孩子說的話,不相信孩子有照顧自己獨立處理學習、生活和人際關係的能力。為了證明自己的經驗判斷沒有錯,家長們千方百計地「搜集證據」。殊不知這些行為極易刺傷孩子的自尊心,以至於孩子不相信父母。
有些時候,孩子把自己的秘密告訴父母,是基於對他們的信任,希望得到他們的理解和幫助。如果這時家長不能先聽聽孩子對事情的看法,繼而引導他們去想一些可能解決的辦法,讓孩子自己嘗試著去解決,而是親自出馬解決問題,把孩子的秘密嚷嚷出去,有可能弄巧成拙,也必將對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傷害,失去孩子對他們的信任,使之從此對父母關閉心靈的大門。這種情況持續到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就會更加明顯,父母想要知道孩子的心思就更加困難了。
先有尊重 才會有信任
孩子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尊重。要讓孩子知道,不論怎樣父母都是愛他的,都會支持他,關心他。他可以放心大膽地在家裡談論自己的想法而不會受到過度批評和指責。即使是孩子犯錯,家長要做到就事論事,不翻「舊賬」,做到「對事不對人」。
如果孩子告訴你,「我不想上學了」。他希望得到的回應是關心般地詢問:「你的意思是說,你最近對上學不太感興趣了,能告訴我原因嗎?」如果父母能這麼說,孩子的心裡就會感到踏實,他明白,爸媽在任何時候都有耐心聽他說話,他也願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心事。
真正重要的溝通元素是「傾聽」。對青春期內心動蕩不安的孩子來說,父母親不帶價值判斷的傾聽,是讓他們建立信任及溝通意願的重要基礎。因為不帶評價傾聽的做法,不僅表示了父母對孩子的尊重,相信他所說的內容是有價值的、是值得注意的,也營造了和諧的談話氛圍,能夠加強孩子對他們的信任,讓孩子願意敞開心扉。(記者 陳若葵)
推薦閱讀:
※[轉載]低質量增長困擾伊利
※秋冬遠離痘痘困擾
※睡眠問題困擾都市人 助眠產品靠不靠譜?
※中國突然強硬讓美軍退縮的真相:這個原因一直困擾美軍多年
※將心靜下 摒棄困擾 吃飯也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