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黃金法則

人際關係的心理諮詢中,諮詢師常常會告訴求助者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初聽到這句話時,說真的,我是有些震撼的,震撼於我們往往認為的常識、真理其實是那樣的不合理。就像人際交往中,我們總是理所當然地認為,「我怎麼對別人,別人就應該怎樣對我」或是「我愛你,所以你必須愛我」。而自己卻並做不到「必須愛別人」。這其實是我們行事的反黃金法則,是錯誤的,是違反人際交往規則的。就是我們堅信這樣是對的,所以人際關係中各種矛盾便出現了。

……

朋友之間,由於反黃金法則,我們更加註重了利益交換的對等或索取。今天我為你辦了事,你就欠了我一份人情,明天必須回報我,甚至比我給你的更多。這樣所謂的友誼幾乎成了成人世界的常態,我們忘記了孩童時單純,甚至不求回報的義氣,我們更注重的我們究竟可以從對方身上索取什麼、得到什麼!可是,即便付出與回報是平等的,你沒有付出,尤其是沒有真心的付出,又怎能得到回報。更不用說運用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於是,人與人之間實際成了物與物的交換關係,甚至是不依市場規則進行交換的關係。

戀人之間,由於反黃金法則,我們用盡全身力氣、用盡心思去愛對方,當付出了很多而沒有得到所要的愛時,我們就變得歇斯底里。我們指責對方為什麼我這樣愛你,你卻不愛我?我們指控對方的無情無義,看不到自己辛苦的付出和不被愛的痛苦。我們甚至開始報復,用盡一切辦法折磨對方,想得到所謂的平等的愛……回頭想想,對方愛不愛自己,是我們本身能左右的嗎?他(她)又要求我們這樣為她(他)付出了嗎?試想想,你難道沒有被人喜歡過而你無論如何也無法喜歡別人的經歷嗎?如果是按照我們要求對方的原則,難道要自己去喜歡一個並不喜歡的人嗎?如果愛,用心就好了,愛本身就是付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無權要求另一個獨立的個體如我們所想所願去做,因為我們本身也是獨立的,不是嗎?

夫妻之間,由於反黃金法則,我們常常聽到夫妻不斷的抱怨,每個人都認為為了這個家付出了太多,卻得不到對方體貼和讚揚。是的,一個家需要家裡每一個成員的付出,甚至為對方的犧牲,而每一個人也都在付出著並為了不同於個體的另一種生活做出了讓步和犧牲。任何一方都希望得到認同、肯定、體貼甚至讚揚,可是,自己都從來沒有讚揚過對方又憑何要求對方這樣做呢?又或者,我們總是抱怨對方不夠溫柔,如果我們自己都是暴怒的老虎或獅子,又怎能讓對方心平氣和的溫柔的對待自己。

太多的問題都出在在人際關係中,我們都太自我,都認為別人應該為我做些什麼,應該體會到我的心情,應該明白我的心意。而事實上,在我們都無法體會別人的心情、心意時,在我們都無法做到與別人共情時,我們又憑什麼去要求別人呢?希望別人真誠的對你,希望別人愛你,希望別人體會到你的心情,從此刻起,「像你希望別人對你的那樣對待別人」吧!

相信真情就在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里

最近學習了黃金法則和白金法則,有所收穫: 有些人際關係法則看似簡單平常,常常被人忽視,但它們卻是我們處理好人際關係、獲得事業成功的法寶。 黃金法則: 你想人家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   ——《聖經·新約·馬太福音》 白金法則: 別人希望你怎樣對待他們,你就怎樣對待他們。   ——邁克爾·奧康納 黃金法則: 黃金法則出自基督教《聖經·新約》中的一段話:「你想人家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這是一條做人的法則,又稱為「為人法則」,幾乎成了人類普遍遵循的處世原則。其實,這條法則早在2500年前我們的祖先孔夫子就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條「金箴」不論從哪個角度、哪個方面去看,都是正確無疑的,而且幾乎適用於一切條件和場合。作為一種個人價值的評判準則,「黃金法則」的公正性是毋庸置疑的,在普通民眾中獲得了一致的認同。你無法統計出世上有多少事是在「黃金法則」的指導下完成的。然而從現代的角度來看,「黃金法則」似乎難以解決紛繁複雜的所有的問題,夕陽西下的客觀規律緩緩降落在它的頭上。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毫無變通地遵照「黃金法則」行事——你喜歡別人怎麼對待你,你就怎麼對待別人——意味著在處理與他人的關係時,你首先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的。其言外之意是,我們大家都是毫無差別的,我想要的或希望的也恰恰是你想要和希望的。 事實是,人們並不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以對待這些人的方式去對待另外一些需求、願望和希望都大相徑庭的人,顯然會遭到拒絕和排斥,甚至導致衝突。 另外,「黃金法則」基本上是從消極的方面著手的。也就是說,它著力於避免矛盾糾紛,它關心的是人與人交往的底線是否被遵守。而如果我們要進一步開拓我們的人際關係,僅做到這一步還是很不夠的。 我們建議在本著尊重「黃金法則」的主旨的原則下對這一古老的信條進行一點點修正。我們認為,在生意場上常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和有助於改善人際關係的訣竅就在於遵循「白金法則」: 白金法則: 白金法則是美國最有影響的演說人之一和最受歡迎的商業廣播講座撰稿人托尼·亞歷山德拉博士與人力資源顧問、訓導專家邁克爾·奧康納博士研究的成果。白金法則的精髓就在於「別人希望你怎樣對待他們,你就怎樣對待他們」,從研究別人的需要出發,然後調整自己行為,運用我們的智能和才能使別人過得輕鬆、舒暢。 「別人希望你怎麼對待他們,你就怎麼對待他們。」 簡單地說,就是學會真正了解別人——然後以他們認為最好的方式對待他們,而不是我們中意的方式。這一點還意味著要善於花些時間去觀察和分析我們身邊的人,然後調整我們自己的行為,以便讓他們覺得更稱心和自在。這當然就使得他們更容易對你產生認同。 在現今價值多元的社會裡,大家的喜好需求也隨著千變萬化,莫衷一是。所以當我們在待人接物、處理人際關係的時候,再從自己的觀點出發:「我希望別人如何對待我,我就如何對待別人」時,往往只能達到「自已」猜測對方滿意,而未必是「對方」真正的滿意。如果想要達成對方100%的滿意,就必須從對方的立場來考量;「別人希望我怎麼對待他們,我就怎麼對待他們」,現今大家耳熟能詳的「以客為尊」、「顧客滿意」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人際互動的基本原理,至少不會冒犯別人。 「己之所欲,施之於人」,這只是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適用於價值需求一致的文化社會。 「人之所欲,才施於人」,是人際經營的白金定律,惟有如此,才能使我們在價值多元化的現代社會裡無往不利,其正做到100%地讓顧客滿意。 正因為洞察到他人的某種情感需要,商家順應地推出了自己的產品。每個很在行的商人都知道,如果你在一個國家,比如說在日本做生意,就必須學會了解和尊重當地特定的文化習俗,注意文化差別。可能你得學會如何鞠躬,或如何用筷子吃飯,或如何在與人打交道時表現得更謙恭、馴順、溫和。 很顯然,「白金法則」並不是遊離於「黃金法則」之外獨樹一幟的東西。相反,你可以稱它為後者的一個更新的、更富有人情味的版本。 「白金法則」是建立在這樣一種認識基礎上的,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都有他或她自己審視世界的方式。這些江山易改而本性不改的稟性,如果用一個相當概括性的語彙來描述,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行為模式或個性風格。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傳達個性風格的方式和途徑,我們握手的方式,碰到不耐心的事時排解情緒的方式,我們辦公室的布置方式,我們做決斷的方式,打電話時我們或簡捷利落或喋喋不休、絮絮叨叨的方式——以及諸如此類種種其他的方式方法,都可以傳達出我們個性風格的信息。學會「讀」懂這些信息的「符號」,準確識別他人的個性風格可算得上是一種本事,其目的是據此調整我們的行為方式,減少和避免衝突及不快的發生。在此基礎上,「白金法則」指導你根據他人的性格特徵、興趣愛好,採取相應的行動,使你的事業獲得極大的成功。 白金法則較黃金法則更勝,對我們成功的人際關係指導意義更大:幾乎適用於商場、官場、職場、情場等各種場合

在我們與人交往時,有時難免產生一些不愉快,這裡,我介紹大家一條「人際交往黃金法則」。這條法則,很簡單,每個人都能理解,這就是――「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仔細檢查一下自己的思維,我們是不是很多時候都將這條黃金法則用反了呢,將它變成「我怎麼對別人,別人就應該怎麼對我」、「別人必須喜歡我,接受我」等到一些不合理的、絕對化的要求呢。是不是,你可以決定自己怎麼樣,而你卻不能決定別人也怎麼做。當你用反了這條法則時,如果別人不按你想的去做,你就會很惱火,很憤怒,甚至產生敵意。這樣,吃虧的還是你,氣大傷身啊。為了自己的健康,我建議大家在生活中少產生一些「必須」、「應該」這類的絕對化的想法,而多用一些「我希望」、「我喜歡」等這樣的信念代替,這樣的話,當你希望的事沒發生,或者不希望的事發生了,你所產生的僅僅是一種失望的情緒,而不是一些對身體有害的焦慮、抑鬱、自責、怨恨、憤怒等情緒。---- 摘自我的一次講座在人際交往中,「你希望別人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別人」以成為當今所有溝通、禮儀、人際關係相關培訓課程的核心理念。但由於部分課程的內容參差不齊,學員只是了解其皮毛,在沒有真正明白其內涵的情況下,依然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原則去進行「你希望別人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別人」。

如:我愛一個人,同時我希望對方如我愛對方一樣來愛我。怎樣做到這一點呢?首先自我剖析:我需要什麼樣的愛?我要對方視我為明星;我要對方一天24小時都出現在我的面前;我要對方了解我的生活規律;我要對方了解我的工作內容……這就是我想要的愛。

自我剖析後,開始進行「你希望別人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別人」的行動:我將視對方為明星、我一天到晚都將圍繞著對方轉、我要了解對方生活規律、我要了解對方的交際圈、我要對方將很一個小細節都向我彙報,我要了解對方工作性質與細節……

請問對方會接受嗎?堅定的回答:不能接受,這不是愛,而是監視與限制。這樣侵犯了對方的人生自由權、私人空間,過分的愛變了侵犯個人隱私與不信任。錯了,卻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於是,常常會聽到有情人不解而傷心地說:我只是在為自己的愛付出,為什麼錯?我只是愛自己愛的人,有什麼錯?

目前,仍然有無數的企業將「你希望別人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別人」作為企業文化之黃金法則。如:國際知名化妝品公司——玫琳凱就將其列為獨特的企業文化之黃金法則。其實很多直銷公司都以此為原則。因此,很多直銷人員在推銷產品時,都是以「我認為應該怎樣的態度」在進行推銷產品,一廂情願的以自己想要的結果為導向,這也是沒什麼大多數直銷業務員給人一種強式並不能接受的關鍵點之一。

這條法則錯了嗎?錯了。台灣歌手陳明真曾有一首名為《我用自己的方式愛你》的歌曲,唱得是那麼的凄慘與失落。愛本身沒有錯,但卻用錯了方式(法則)「我用自己的方式悄悄地愛你/你是否為我的付出表示在意/我用這樣的執著優柔地對你/你是否為我的期待滿懷歉意……」 由於她用了自己的方式去愛對方,而不用是對方喜歡或能接受的方式在愛。這樣愛的越瘋狂,自己傷得越深,所以註定是以超常的傷心而結局。

個性化差異越來越明顯,個人的需要也越來越獨特,怎樣在人際交往中遊刃有餘呢?我們需要摒棄某些過時的黃金法則。如果你真的愛一個人,就應以對方為中心,並用對方喜歡的方式去愛對方,而不是以「我的方式」去愛對方。

「你希望別人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別人」這是一條令你在商場中致命的黃金法則。一廂情願的熱情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如想在人際交往中做到交際遊刃有餘,能脫穎而出,就應該:用對方期待、喜歡、想要並能接受的方式去與對方交際(或愛對方)。沒有同理心就沒有彼此之間的信任,沒有信任就沒有順利的人際交往,也就不可能在分工協作的現代社會中取得成功。


推薦閱讀:

你真的不會聊天?還是說你不懂這一招
林智妍為什麼會被嫌棄?
大王有這種想法,我還能怎麼辦?
做人要做」有底線「及」遵守底線「的人
楊冪的情商有多高?

TAG:人際交往 | 黃金 | 法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