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著《易經正釋》【大壯卦】
宣聖講義
大壯卦上震下乾。乾為父。震為子。應為乾內震外。言震代乾主外也。震二陰在上。陽在陰下。陰降陽升。陽得時位。故卦德為動。卦象為雷。雷動之時。天下同春。萬物同生。今以合於乾。乾本純陽。接震之一陽。四陽連居於內。秉持於中。是為陽盛之象。而二陰在上。以與相交。其德不勝。其志難諧。雖不與陽爭。而陽難與之協。為陽獨往獨來之象。在卦用以陰陽二者均勻和協為善為吉。為中和之道。若違此例。非有過。即不及。大壯則陽太過也。與大過有類似處而不同。大過亦四陽連亘於中。是相類也。而其初上為陰。兩陰包納四陽。與大壯之兩陰被擯於外者不同。是其異也。故大壯稱壯。明其陽得勢。非如大過之無本為棟橈也。大壯雖兩陰蔽其外。而陰不得時。遂自避。如雲翳中天。不久自散。不敵日之光熱也。然以其翳也。有一時蔽明之害。雖終復退散。而陽德不免有過。為其摧掃雲煙。必迅奮而自損其精。是進之過。進則易瀕於衰老。若忍耐不求速進。而暫安於蔽障。必晦昧而自隱其明。是守之過。守則易敗於安佚。此大壯以二陽所生之過。雖不如大小過之無本。而其害則為易始而難終。有本而略末。盛於內而忘其表。明於近而不及於遠。蓋乾剛自囿於震。而震動乃牽拘於乾惕。兩卦雖若同心。而強弱異勢。上下殊情。故在天道無可是非。若論人事。則有宜否。陽甚則易燥。剛甚則易折。四陽連而無陰與協。則長而忘自慎。群剛進而不得柔以諧。則盛而莫自克。故在人道。必先利貞而不務於亨大。先克己而毋求於勝物。以大壯已壯矣。太壯矣。壯之不已。衰老繼之。事極必變。物極必敗。敉極必改。道極必害。大者極也。極壯則無可再壯。欲其不衰。不得也。故聖人名以大壯有數義焉。一言陽之盛大。指陽如臨為大。以陽長也。故卦名大壯。為四陽勝兩陰。而得位乘時也。一言陽與陰消息往來。遯為陰長。大壯為陽壯。陽壯以時。時用見於春二月。雷鳴天上。萬物皆生。是陽盛即物繁庶之原。故卦名大壯。以震動得時。遂乾大生之德也。一言剛盛柔弱。進行以時。陽升陰降。發育有道。震以生陽協乾健。迅動應陽剛。剛則易折。陽則易歇。飛騰發越。其害過於利。進不如止。故卦名大壯。欲人知其壯之極必衰。而預養其氣。毋過發泄也。一言物有盛衰。人有壯老。陽生陰賊。天覆地載。春秋遞嬗。生殺交至。前之弱者今之強。今之繁者後之敝。循回不息。純乎造化之力。故卦名大壯。欲人知壯之有衰。來之有往。長保不老。必求於不壯。果已壯矣。必思所以守其明強。如日之明。不以雲而蔽晦。如金之堅。不以石而窳腐。是壯者氣之所本。志之所尚。有其中而後形於外。剛在內者柔其外。強於本者弱其末。此道之以柔克。而因壯以見其自韌之有術也。一言進退無恆。秉天之行。顯隱無因。依氣之根。陽立其本。陰與之均。無過不及。斯底於平。故卦名大壯。欲人知君子進必以方。退必有常。去必以道。留必以坊。遯明其隱。壯見其章。遯以退休。壯則利行。遯志於草野。壯則留於廟廊。是用世之所法。而人道達乎安康。一人之行止有度。家國之福利無疆。不外時地之所宜。與夫出處之堂皇。因遯則抱道而自藏。因壯則善與人同。而德沛無量。天地且見其生化之跡。春日煦以溫良。斯大壯之大用。以震乾之合。而煥其有光。故大壯者顧名思義。因地盡利。順以致之。安和其類。二月之春。無方不被。物類繁滋。天下同壯。則為天者自然元亨。為人者先以利貞。知陽之長。善保用之。知陰之弱。善育存之。剛於中而不過。健於己而不伐。先明遯退之情。始推壯止之義。蓋止者留也。言留以有為也。留陽之毋過。則剛德永康。留陰之僅存。則柔道可協。而人事可濟天時。物類克孚數命。豈非大壯之所志哉。讀者勿徒用其壯。而忘其所止也。
大壯乾在內。震在外。二卦同秉陽剛之德。主持發生之力。其氣壯甚。其勢嚴甚。陽為大。而進為壯。升進以時。義無反顧。此所以與遯為反對也。然以內互澤夬。外互天風姤與山天大畜。是其用包有夬姤大畜之象。而以夬為大壯之進。一陽上進。變兌則為夬。按之時令。大壯二月。夬三月。夬更進則為乾。四月也。皆以陽上升為用。夬者快也。缺也。決也。言陽行至順速。而其距乾猶缺一間。而與陰成決絕之勢也。大壯既內互夬。則亦應含此三義。既感其至之快速。則當行以紆徐。既知其道之有缺。則當志於自足。既明其與陰之決絕。則當推其留戀之意。和協之情。而勿太過。故大壯天道。而利貞人道。本乎天者易過。則變大壯為大過矣。及諸人者致中。則可因大壯而就於中孚。此用大壯者所當先知也。震主迅動。而得乾健為之基。其勢至疾。其力至充。則天道自然所至也。有過必有不及。天道不平。視時自復。復則平矣。人道則無時不求其平。切勿自干於過。故當用壯之日。己存自弱之心。弱以成其壯。則永保其強。壯以行乎壯。則終變為弱。此春秋遞嬗。而寒暑代遷。天道之往複也。永致其中和。還守其柔弱。人道之止至善也。故大壯分天人。而易教先反己。讀者要明傳所稱大壯則止之義。方不悖夫聖人垂教之深意歟。
宗主疏述
大壯昔亦作太壯。古大太二字原通用。凡稱大至極者曰太。如太極太一太初太素太古等。皆言其至極無以加也。大壯亦然。卦為震乾合。震為長子。以乾視之。為諸子中最大者。今反居乾上。猶長子已成立。能代父經理外事。則必年富力強之時。故謂之壯。若以爻言。則為陽壯。因大壯四陽在內。由下而上。一往直前。氣充勢盈。故謂之壯。陽固可名壯。以其剛也。而大壯又剛之甚者。故名大壯。譬之生物。方長未已。體質肥偉。精力滿盛。則稱為壯。人生二十曰弱。三十曰壯。亦以其年齡正盛。體力方剛。任事不勞。作業不倦。有同卦之四陽正長。有進無退。其氣既沛然直上。其志更堅持突前。非如臨之始大。又不似夬之將衰。故名大壯。謂其壯恰至極。較泰之平均。更進一步。而不及夬之老大。陽者上達。由夬再進。則歸於純乾。乾為老陽。陽之至尊而至純者。不得與其他論強弱。故雖有天行健之稱。而不得謂為大壯。是大者承乾之德。邁諸卦之上。而駸駸乎有同於乾也。蓋震本奮迅之用。出於坤。有志乎乾。今以乾在其內。是又體乾而用坤。坤為萬有之母。震為眾生之先。萬物皆以坤育。以震出生。震雷一動。天下同春。乾為純陽為其根。則其生化無垠。而世界繁庶無比。故震合乾而名大壯。則又狀物之盛多矣。雷天易位為無妄。無妄無物。以乾在震上。震生之。乾成之。生於地者成於天。故曰無妄。即無物也。純乎性情之精。返於虛靈之真。更何物乎。物與無妄。同歸於天而已。故無妄古名毋忘。或毋亡。言毋忘所生。或毋亡而不知所歸耳。若大壯則與無妄反。存於天者生於地。畜於精者施於物。由真境而化生世界。由無有而造成繁榮。斯謂之大壯。
大壯卦四陽在下。與遯卦相對且反。以遯四陽在上也。而與無妄大畜為類似卦。皆四陽二陰。陰陽分明不雜。不似其他四陽二陰卦也。惟大過卦四陽連互於中。頗與相近。而二陰分列初終。則有不同。然以卦為圓象。終而復始。則大過亦可作大壯與遯卦之變體。大壯二陰在上。遯二陰在下。中互艮巽震兌四卦。皆與乾合。遯則互乾巽。大壯則互兌乾。以二至五相互成卦。各不同也。而一則為姤。有陰陽相遇之象。一則為夬。有陽與陰決之意。故在遯本不求合。而其變則反有遇。在大壯本便於亨達。多所包被。而其變則反成決絕。而不克相容。此正與變有殊用。以其時位辨之也。聖人示天道於未然。定人事之先預。故於辭中指其趣。如遯本宜退。而有亨利之辭。大壯本宜進。而有利貞之語。且傳更明示大壯則止四字。以見大壯於時為大。而不能忘其小。於位為高。而不能忽其卑。於行為進。而不能志於止。正皆順天道之易變。而定人事因應之方也。蓋遯於前者。必亨於後。進於此者。必止於彼。元亨利貞。相環成用。春夏秋冬。相旋成時。遯猶秋冬。而有亨利之占。大壯猶春夏。而重利貞之德。此由二卦彖辭。可以見天道靡常。人事必預之旨也。
大壯之對卦為風地觀。上下易位為地風升。以陽與陰爻對。先天八卦方位。乾坤震巽皆相對。故大壯有與觀升二卦相應者。陽之用以陰。剛之用以柔。大壯陽剛特盛。故宜取升觀二卦之用為輔益。在時令。大壯二月卦。觀則八月卦。一春一秋。互相照映。如日與月。晝夜代明。此大壯雖秉春和盛茂之時。亦含秋冬清寧之象。蓋本末表裡不同也。故大壯彖辭獨稱利貞。即明乾為體。坤為用。剛為道。柔為德也。以二月春雷初振。萬物向榮。陽之所生。必賴陰以成之。此河圖之例。亦生化之大則也。人多昧於此義。謂大壯因雷天之奮迅。宜升騰之無涯。而傳乃曰止。殊與數不合。不知大壯之止。乃天道也。四時異氣。各有中和。即二五八十一四仲月也。仲月居一時之中。為一氣之最中和者。二月仲春。節當春分。春方及半。天地和凝。前乎此則猶寒。後乎此則已溫。是春令之至正。春德之至平。如一室之中央。一日之中午。不偏不頗。乃均乃勻。人道法天地者。必依此為準繩。而推其德用。達於無垠。故謂之止。止猶正也。中止也。無進無退。不弛不張。悠然自足。闇焉自章。此中庸之道。獨往複而勿旁徨。斯稱之為止。謂天道立而人道建。萬物存榮。而文質至美善也。凡恰好不過者。方可以止。若有未盡。不得止也。大壯既當盛時。易瀕侈泰。苟不知止。必以過而受其害。蓋大小過以失中而稱。大壯又類乎大過。而況其變也。知止不殆。不過何害。大學所謂止於至善。以其知所止耳。愈進不已。其敝也反為退。愈升不已。其敝也反為沉。皆不善於止也。而所至反其行。故大壯志於壯。而人道則先利貞。利貞者性情也。反求諸己也。知止而克止也。易道四德。元亨為行。利貞為止。明此義矣。自無疑於大壯之止矣。
大壯。利貞。
宣聖講義
此大壯彖辭也。乾卦四德。元亨利貞。而大壯只雲利貞者。以乾在內。陽剛在下。有類於泰。泰以坤上乾。大壯震上乾。震出於坤。其卦為陽。其用則陰。故大壯卦稱利貞。言本坤德也。利貞於時為秋冬。於地為西北。於道為恬靜。於令為收藏。於德為義信。蓋純人道之本。而法乎坤以同於乾也。乾既在內。不得如重乾兼主外事。而卦用又依震之迅奮。合乾之剛健。其用過強。其名大壯。強必有弱。壯必有衰。以志乎中和。則惟利貞之先。蓋剛動於始者。必柔靜於終。壯強於前者。必衰弱於後。歲有秋冬。始有春夏。令有收藏。始有生長。為之先者。亦為之繼。在其後者。亦居其前。氣數迴圈。無一時之息。去來者道。往複者理。大壯之先也。由復而臨而泰。是其進以漸也。大壯之後也。由乾而姤而否。是其退亦以漸也。君子察其既往。知其將來。明其已盛。知其將衰。鑒於進之駸駸。乃期其行之徘徊。懼於數之倐忽。乃志於艱貞干固之才。推夫作始之匪易。乃洄溯乎既植之根荄。故以元亨之立致。而先勉利貞之克諧。物之榮者反其寂。道之放者歸之懷。愈減則愈益。愈明則愈晦。止者行之機。沉者升之背。利則無往不亨。貞者還元可待。是以守己不失。反己不昧。純柔以履至剛。因利以避於害。則大壯之所重。而人道別有貴也。夫聖人抱道於躬。行止不離。畜物於家。精窳不移。為有所固守勿失。乃順夫天道而無為。陽雖盛於春夏。而有秋冬之繼。物雖見其強壯。而有衰老之至。惟返躬而立誠。乃至善而無忮。此大壯彖辭。惟稱利貞二字。讀者覽於卦爻。當知立辭微義矣。
大壯壯字。有肥碩偉大之意。且兼有莊嚴廣穆之象。蓋以陽德主生善育。既多生殖。復能廣育。萬物皆備。萬類同榮。如日中天。無物不被其蒸煦。而欣欣向榮也。生機既盛。儀錶自雄。如人少之時。丰度翩翩。威儀至好。此即陽德所見於物也。又如春夏之際。花木齊開。芬芳悅人。山林壯美。大地一新。亦即陽德所敷。無物不同壯美。不獨乾大生之用。且以震勇振之力。故天地人物。皆以壯為難能可貴。而易則取震乾之合。稱為大壯。為四陽漸長。陰不與爭。而陽上四爻。既近天界。又居人爻。天人合德。且包地位。此較三陽開泰。又進一層。故名大壯。而繼泰卦之後。泰稱後以財成萬物。及翩翩不富以其鄰。可見泰已有壯之美盛。較之大有近似。而壯則與大有異曲同工。大有為離合乾。與大壯乾居震下。及大畜之乾居艮下。三卦皆以乾稱名。皆陽在下。能生多育。物富力強。而稱大。大有為人言。大畜為己言。大壯則兼人己。包物我而言也。蓋大有明物之豐盈。足比於豐歲。大畜明畜之眾庶。足比於家之富饒。大壯則明人物之盛強。足比於人之年少。時之當春。內外充盈。形神偉麗。而三卦之取義。莫不由乾之在內。惟乾能以美利利天下。惟乾大生。故三卦皆以乾而見其有畜且壯也。陽者稱大。泰亦大也。臨之稱大。大之始。泰則大之中。至壯則大之極。謂大壯恰當大時。而猶未過也。大有大畜亦然。若大過則過矣。過則不得為壯。君子必期毋過。大壯之辭曰利貞。蓋欲人戒於過而時中耳。
彖曰。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大壯利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宣聖講義
此申釋彖辭之義也。大壯卦以陽盛得名。大指陽言。壯指盛言。故曰大者壯也。與大過卦辭大者過也一意。皆以陽稱大。而陽又正在其壯旺時也。大過四陽在中。大壯四陽在下。皆多於陰。其勢正盛。得位乘時。故稱大。臨以二陽漸長。亦稱大。則以二陽在下。其氣勃興。其勢突前。足迫眾陰也。大壯固以陽壯稱。且因陽之漸升。由泰而進。如物由生而長。由弱而強。故曰大者壯也。言前已大。今愈壯矣。大猶外形。壯則內實。既有偉岸之貌。又具強盛之精。其內充盈。其外洪廓。內外皆盛。其名大壯。則以下乾上震。乾為剛。震為動。內剛外動。其勢莫犯。其進莫御。其前無與敵。其至無與抗。故曰剛以動故壯。言徒剛不得稱壯。徒動不得為壯。必剛以動。方名壯也。亦因大壯乾主於內。震奮於外。本其行健之道。發為振動之行。合成雷鳴於天之象。則其稱壯。固有由矣。大壯既以剛動。雷震天驚。無物不興。生陽發越。無物不亨。則宜以元亨稱。而彖辭曰大壯利貞。何也。是聖人立戒明教之微旨。見盛者不可過。而強者不能久。天道尚消息盈虛。天數終則有始。故以大壯之壯。而特重利貞也。謂元亨者天道。大壯所固有。利貞者人道。大壯所宜先。調盈濟虛。裒多益寡。此本泰只平之道。而求永致中和。故申之曰大者正也。正指貞言。以大壯利貞四字。合詮之則為大正二字。蓋大壯已大。而利貞克正。正且大矣。則生生不絕。物物恆春。則天道有常。至德永平。則乾健受於坤順。雷動協夫巽行。則無過不及。而履乎正大光明。則天地之情可見。人物之數可知。迴圈以返求諸己。順變以達乎無為。則大壯為明天道。而利貞實人事之師。因其壯而念其未衰。見其壯而思其將衰。陰陽互為消長。大道乃若輪迴。其進也。即其所止。其弱也。即強之階。其剛動也。即柔以靜。其大正也。即至行達於毫微。蓋一平一陂。一往一復。天地之情。去而又續。惟人道志乎至中。不求其過。乃無不足。故以利貞為辭。俾學者無矜無忽耳。
釋彖辭末語有深意。後人多未能明解。蓋大者正也。即與上大者壯也正相對。即同大過卦。大者過也恰相應。以大過陽之過。大壯陽之盛。盛則過。惟有就於正。始免於過。而長保其壯。故震乾合德。乾居震下。以剛在內。九二中位。而與上六五相應。內剛外柔。則陽不至過。巽乎大過之二五皆剛矣。大壯既以九二主內。六五主外。則與地天交泰之象同。又與道體剛用柔之例合。是即就正之義。言陽雖盛。而不失其正也。然凡卦陽以九五為正。而此反稱六五為正。抑又何也。則以大壯原異純乾。乾以九五正位。六爻皆剛故也。大壯四陽兩陰。實已兼坤之德。類泰之象。陽與陰合。為後天大則。合而後生。和而後長。今四陽勢盛。已難與陰協。不似泰之平勻。則其用恆易過。苟至於過。則非大過。即成遯。以陽日升。四陽升一爻。則成大過。升兩爻。則成遯。皆不得中和。而將悖乎天地交合之情。違乎陰陽生化之道。是以聖人為防其過。且鑒於遯。乃因兩陰在外。柔主外正。足見天地之情。尚志於諧協。陰陽生化之道。不乖於中和。故以利貞二德。明大壯之大用。在能以大就正也。由四德言。即以亨返貞之意。亦如春風甫和。生機漸鬯。正仲春天氣。雷動而物茁。日暖而花開。卻不忘冬令培育之功。坤地煦養之德。雖溫而非熱。雖生而非長。其氣雖盛於內。而其外未達繁榮之極。其勢雖發於上。而其成未臻豐滿之時。此不以亨稱。而先志於貞也。貞足兼利。地道所光。春月之陽自地雷復始。由臨而泰而大壯。仍系地下一線之陽。逐漸升騰發越。則德重利貞。乃不忘本之意。不獨人道當如是。即以天地之情論。亦不以既長者忘所生。既壯者忘其稚。則四陽雖盛。不陵六五正位。而兩陰雖衰。仍抱涵濡初衷。蓋陰爻主降。是其志也。志見乎情。情見乎跡。此以大而就正。以陽盛而從六五之正位。實足見天地之情。為生化之本。在泰卦三陽既平。性情均至。故為交泰。明其和合自然。若大壯則已判多寡。分強弱。而其求合之志。相慕之情。則猶可見。是即因六五正位。足見之也。大過九五。不能見。大壯進而至夬。亦不能見。皆以其徒自盛。而忘生化之本。交合之情耳。在一陽來複。辭稱見天地之心。則以陰多於陽。如母育子。不可以情稱。惟大壯本泰已合之後。雖成父子之象。無復夫婦之擬。而其和協之情。猶未消失。是即所謂正大之效。乾大而坤正。九二大於內。六五正於外。正大既協。兩情克諧。此大壯彖辭以利貞稱也。讀者宜體會之。
宗主附註
大壯卦爻既與各卦辭相關。而最要者。夫子所講彖辭大者壯也。大者正也二句之義。實全易各卦。以大稱者如大有。大畜。大過。皆以陽盛得名。而臨雖無大名。其用亦以大稱。則亦以陽長也。至於泰卦之稱名。固不異於大。古大太泰三字原一義。而字形不同。則地方或時世殊也。泰即太也。太即大也。陽自地出。其初為復。其進為臨。復不得稱大。臨則可謂大。進至於泰。則已大矣。謂陽由震之一爻。漸進漸長。以至於乾。三陽具備。是其盛已至矣。故不獨稱大。且稱太焉。古文稱大之極。則曰太。如太初。太古。太上。太鴻。太素。太一。皆極大也。亦皆可作泰。泰自太變。後人恐太大字形易混。乃別作泰。實即太字。而以卦言。陽極於乾。凡有乾卦。或中互乾象者。皆可得大之稱。如大壯。大有乾在離下也。山天大畜。乾在艮下也。而大過雖非乾之合。卻中互重乾。則以四陽在中。由二至四。三至五。皆為乾也。大壯之象。亦以乾在震下。陽由泰更進一爻。遂成大壯。故曰大者壯也。言乾自稱大。震之一陽又連於乾。是大且壯也。與大過以重乾包於二陰之內。成大者過也之象。正相印證。大過陽固大。而失於不得本末之固。遂為大過。與小過相類耳。然大壯前稱大者壯也。而後又出大者正也。則以陽盛而不過。下有其本。上協於陰。九二六五。交得其正。故有大正之稱。由體言曰大壯。由用言曰大正。二者非不同。乃體用之別耳。正如大有為陽能有陰。大畜為陰能畜陽。皆得相孚相協之用。是大壯為陽能正陰。以成其壯。陽正而陰從之。上下翕合。內外同壯。此所以名大壯。而用為大正也。
象曰。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宣聖講義
此大壯全卦象辭也。大壯震上乾下。為雷在天上之象。雷天皆陽。亦皆氣也。而天則本來居上。雷則自地上升。是雷在天上。猶曰雷上於天。與需卦之雲上於天同意。顧不曰雷上於天。而曰雷在天上者。則以雷雖自雲出。雲有水氣。終成雨雪而降於地。是雲原屬下也。故曰上。若雷則以雲中所含之電。電發為雷。其聲也。電流為火。其光也。光與聲雖異乎氣。而憑氣以行其行也。隨所之而即逝。不似雨雪必降於地。天亦氣也。雷在天上。正其所居。蓋天空無非氣也。雷鳴成聲。電行成光。皆在空中。是雷在天上。如雲之自下上而終降也。雷行於空。聲既赫然。光復閃然。為天威之所見。天以雷伸其威勢。壯其神力。神威之施。無物不畏。是則雷在天上。乃見天之莊嚴。神之雄偉。莊嚴雄偉。故名大壯。謂雷天合德。乃天神之壯。亦即陽氣之壯也。陽氣為天神之體。亦天神之德。施於天下。天下皆得其威力以同壯。是天神之壯。即萬物之壯。因萬物莫不賴此威力以生化也。春雷一動。萬物同榮。其動也。必在天上。若在地中。不得動也。動則為災。惟其動於天空。乃克成其生化之用。則以雷鳴之後。雨澤繼之。潤物之功。雷雨共之。故雷動以時。天神之威德乃顯。天恩同沛。人物之生機乃昭。天人相通。生息無間。其壯也。其大壯也。為其以雄偉之力。成雄偉之觀。以莊嚴之威。致莊嚴之果。始終莫不壯也。惟壯矣。大壯矣。雄偉者易成衰憊。莊嚴者易至頹唐。是天道靡常。而人事宜慎。故在大壯之際。亟思保全之方。則君子必自警惕。而先非禮弗履之戒也。蓋大壯乾主於內。震持於外。乾有乾乾之訓。震有虩虩之思。皆不外以其極盛。則懷其將衰。鑒其至充。則憂其過滿。胡朝乾夕惕。以求無咎者。乾之君子也。震來虩虩恐懼戒慎者。震之人道也。大壯以之。則先自惕自戒。而一言以蔽之。曰非禮弗履。古者聖人首畏天命。篤恭神明。而於月令。春雷發聲之時。通告天下。戒其容止。莫非明天神之威德。重禮教之防閑。君主以下。至於庶民。皆以敬天為先。守禮為要。禮始祭祀。而特先祀天。為報本也。天雷初鳴。生機始見。尤為懷德畏威之日。返本報恩之時。不獨憚其莊嚴。敬其雄偉已也。人物既生而有身。則必思生之所自。身之所育。父母養之。而非得天賦之性命。不克生也。生必本陽氣。陽氣者天之一體。神之本德。陽氣周布。生息無垠。此人物所同也。非禮弗履。包一切言行。言猶曰。凡不合於禮者。皆不為也。履猶作也。行步曰履。人有所動作。或曰行。或曰履。一也。非僅指步履也。又履字與天澤履有相關連。履卦以上天下澤定名。分尊卑上下。為禮所本。故履者行也。立也。或行或止。無不由禮。有禮則安。無禮則危。非禮之事。君子所戒。而不明示於履。乃見於此者。大壯雷天之威。自當有所警惕。有所戒懼也。中庸首章所稱戒慎恐懼。亦推大壯象辭之義。而溯源見性明生之道。以志於中和位育之功也。夫大壯乘時之盛。因位之宜。既大且壯。最易干非禮之愆。瀕大過之害。則以處艱危易。處安泰難。君子知其弊。則先憂其憂。後樂其樂。故於大壯之日。先戒慎於其行止焉。而象辭所稱。亦猶申彖辭利貞之義為重。在返己而就正。以成其大壯也。正則自無非禮之履矣。全卦之用。一正字足以概之。惟正始克中和。惟利貞始克達元亨。惟以非禮弗履。始克全大壯之行也。
宗主附註
大壯以乾之健主於內。震之動持於外。譬之家有嚴父。主其家政。一切規模。全依先人之訓。上下和睦。男女齊正。當其年老。又得克家長子。繼承父業。為之奔走於外。父命不違。行止不悖於孝道。則其家必興。門庭光大。安富尊榮。此即大壯之象。既大且壯。德足以為世法。勢足以令眾服。則一言足以動鄉里之視聽。一舉足以立族戚之楷模。是其所成。必能化俗移風。垂教作則。不獨善其身家已也。故大壯不必自有作為。不待己居顯要。為其積之已厚。本根早固。如大木盤根錯節。培植有素。則垂蔭必廣。風聲必大。此乃理數自至。不求而得者也。故大壯與大畜相類。大有相通。大畜比於家之富饒。大有比於年之豐稔。皆生育優美。營養暢通之象。而以遠大者言。則天地生成之初。以近細者言。則人物發育之事。正如大畜。良馬童牛豬豕。無不隨所畜而壯盛。依所求而良好也。觀大壯爻辭。亦數以羊為象。即可見壯即肥也。畜之肥腯。即人之偉岸。事之豐盈。推而言之。天地生化之蘩榮。萬物生殖之蕃衍。皆大壯也。皆天地之德也。而君子法之。則位育之道。中庸稱位育。端在致中和。大壯以乾在震下。上以六五為正位。而彖辭獨言利貞。以柔用剛。皆無非因大壯之易過。而特求其中和。有六五主全卦正位。則四陽不偏盛而得中矣。四陽安於下。而讓兩陰在其上。一升一降以相協。則得和矣。此中和之致。即由陽能自反以就正。不徇己以大過。是即反大過以成中孚之旨。故初爻稱其孚。而象辭則以非禮弗履自勉。於釋彖辭更明揭正大二字。可見天地之情。此皆聖人以易明教之心。讀者切勿隨意念過。
又曰大壯與夬皆屬乾前之卦。而大壯四陽稱壯。夬五陽反不以壯稱。卻名為夬。此中意義。大可深思。蓋壯雖以陽盛見稱。實則陽之盛極反成衰。如夬以五陽名夬。則明其有缺也。對乾言為缺一爻。對陰陽平勻言。為缺二爻。以缺則非全。又不得平和也。惟泰為平。惟既濟為和。惟乾坤為全。此夬之不得與數卦同論也。而大壯則雖較泰多一陽。較乾少二陽。卻以四陽連居於內。兩陰調協於外。陰雖不勻。而無忌姤之心。陽雖過中。而有和平之志。則以一卦六爻。初二為地爻。即坤位。五上為天爻。即乾位。今大壯初二地位。反為陽。五上天位。反為陰。是天地交泰。水火既濟之象。可見乾雖盛。而未嘗有陵坤之志。剛雖過。而未嘗忘和柔之情。即本泰之只平。既濟之交和為用耳。其名壯者。不在天地。而在人爻。則以三四皆陽。乃成剛過之象。然中爻向難獨用。必本於二五之交和。二五苟和。中爻縱過亦不為害。以卦原分上下。中爻不附於上下之一爻。則為全卦言。不得以中爻。而棄其他四爻之情志也。大壯既以天地同志。陰陽孚情。則中爻雖盛。仍不能悖夫交協之道。此彖辭以利貞為用。而釋彖以大正為言。既重利貞。則雖過而不失其和。既先大正。則雖盛而不乖於中。此大壯以中爻之剛稱名。而以天地交協之情明用。雖似大過。而仍歸於中孚。此壯之所以稱。有非夬之所擬也。夬以過而名缺。正見過必有失之理數。欲其無缺。先期無過。大壯之克稱壯者。亦以其善於補缺。而自蓋其過耳。
初九。壯於趾。征凶。有孚。
宣聖講義
此大壯初九爻辭也。初九在全卦之下。即乾之初爻。以上合震。異於乾之潛龍。而以震之迅奮。應乾之剛健。陽德既盛。其道已行。故曰壯於趾。凡初爻多稱趾。明所始也。如噬嗑與賁。及後夬與艮諸卦。初爻皆曰趾。猶人之所立處。人體雖壯。必先有其趾。以為立身之基。行步之始。如賁之賁其趾。始見所賁不離足下。足下既賁。諸禮隨之。則猶木之有根也。大壯已壯矣。而所始先壯於趾。亦見壯之有本。如人之健。必先有健步之足。若足痿不克立。不良於行。雖有肥碩之軀。終無所用之。為其不得稱壯也。且趾字從止。立也立而後行。未有不能立而行者。亦未有行不先立者。大壯以壯為用。必先有所立。以壯其本。則猶物之茂盛。必有其基。事之繁昌。必樹其礎。壯於趾者。壯之基礎也。震以動為用。今壯於趾。是有所行進之備。而以初爻在下。猶乾勿用之時。雖可以行。而不得即行。故占征凶。言徒壯於趾。未及其他。則未克大用。宜於立守。不宜於行進。則不強行。行則凶。征猶遠行也。征凶猶不利遠行。蓋以初九之壯。非遠大之期。勇於下者。易懦於上。盛於近者。恆衰於遠。強於細者。輒弱於大。此勢理當然。不可以其可行而肆志為之也。故非不行。不可征也。如小兒才能自立。不得責以遠大之行。非其時也。時則為宜。非時為凶。初九之凶。以其位之下。時之早耳。然壯於趾。已諧乾行健之德矣。是有孚也。有孚謂雖孚而未全孚。則以初九雖本乾之剛健。卻上合震之躁動。則恐干於躁進之害。而忽於勿用之時。故明示其征凶。且以有孚。指所由凶也。凡卦爻稱孚。皆切中孚言。即包含中和之意。今初九在下。去中爻遠。上應九四。為剛應剛。過剛則折。是所謂孚。不過有孚於健動之德。而非協於中和之道。甚或以其健動。致乾躁愎之咎。故有孚二字。雖明其有合。而戒其勿進。仍不外彖辭利貞。象辭非禮弗履之旨。總為大壯已壯。慎毋太過。過則反非壯矣。大過與大壯。其異即在此初爻。初爻克長保其剛健之德。則全體成其壯。若初爻因剛而折。因健而撓。則變成大過矣。過壯之辨。端在此爻之善用。以地位既降。時勢宜潛。則雖有乾震合德。終以戒懼為重。觀于震之震來虩虩之辭。則可見大壯初九之必慎矣。
象曰。壯於趾。其孚窮也。
宣聖講義
此申釋象辭之義也。窮指初九時位言。凡卦多以上爻為窮。以位極也。而大壯初九。非位之窮。乃時之極。則以乾與震合。震兩陰在上。欲降不得。而初九與九四應。重剛不協。故曰孚窮。言不與陰孚。而與陽應。陽與陰協乃真孚。如鳥之孵雛。必雌雄和合。今初九不得陰之諧協。雖有孚而時不適。是所孚者。已極之陽。故曰孚窮。初與四應。二與五應。三與上應。乃六爻正應之位。大壯九二與六五。九三與上六。皆一陰一陽。相和相得。惟初九與九四。二爻皆剛。雖應不協。是為過剛。過剛正如極位。故亦曰窮。且壯於趾。其下已盛。其上反窮。盛於下而弱於末。壯於趾而衰於外。則不稱也。不稱亦猶窮。謂不及猶過也。初九原盛。易於進取。而以位之下。時之非。欲通不通。不通亦猶窮。謂窮與通相反也。大壯彖言利貞。不言元亨。正以其不得逕通。不似泰之亨也。亨與貞。一為外達。一為內守。大壯宜守。況在下者乎。壯於趾者。為固其立足地耳。欲以之推行於外。則必有待夫時。有需於人事之合。則必以陽就陰。以剛就柔。則必如九二之應六五。九三之應上六。相調相得。以濟於平。則與泰之只平。既濟之相濟。中孚之致中和無殊。此初九爻剛未充也。故爻辭言其征凶。釋文解為孚窮。凶則不可以行。窮則不可以進。初九雖壯於趾。亦惟自立自守而已。既不得進。復不宜行。則所孚者。亦惟鑒於過剛而自柔。戒於躁動而自靜。以保其壯。則雖時有未至。待之可也。地有未當。易之可也。故至九二。則變吉矣。易數重在善用時以順變。大壯初九之辭。尤可以明於此旨矣。
宗主附註
大壯與夬姤二卦。為進退卦。即以大壯四陽。變夬五陽。言陽自升進也。而姤則與夬為顛倒之象。一陰反下。變上六為初六。是陽更進。而陰反退。進於上則為乾。退於下則為巽。故巽卦為進退。言陽進而陰退也。然以卦言。則又為陰進陽退。蓋卦以下位為本。自下上者為進。自上下者為退。陰日進。則陽日退。正如震卦陽起自下。陰乃曰上。是震為陽進陰退。退以讓有力乘時者進也。震進則成兌以至於乾。三爻皆陽。巽進則成艮。以至於坤。三爻皆陰。故震為陽之進。巽為陰之進。由下爻言。姤以巽承乾。尤見陰之得地乘時。陽不克與爭。廹而日退。以迄於剝。則僅一陽居上。與夬之一陰在上者正對。故姤夬為對應卦。又為往複卦。與剝復二卦相似。剝復一在坤前。一在坤後。乃陽氣消息往來之機。夬姤一在乾左。一在乾右。乃陰氣上下起伏之紐。此四卦為全易六十四卦總樞戶。凡卦皆自此來去出入也。以其旁夾乾坤。統轄進退。變化之中組。交替之要道。如人咽喉。為出入之沖。鼻管司呼吸之竅也。故大壯與夬為進。而與姤為退。此夬姤兩卦辭。皆有關夫大壯也。夬以陽進。進必自下。故初爻壯於趾。明其來自大壯也。而姤為陰進。陰進而陽退。退則自消。進則自息。消於上者息於下。故姤一陰在初爻。而辭稱女壯。明姤與大壯相反。大壯為男壯。姤則女壯。亦即陽與陰盛衰之辨也。讀者細繹二卦辭。當自知之。
九二。貞吉。
宣聖講義
此大壯九二爻辭也。九二內卦正位。為乾之九二。乾稱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釋為德施普也。可見九二得位乘時。明體達用。乃全卦吉爻。而大壯九二。則以上承震卦。與六五相應。一剛一柔。一內一外。體同於乾。而用則異。故辭但云貞吉。而不及其他德用。然內貞外悔。卦之常例。九二既得正位。主持內政。雖以剛健之德。而秉幽靜之道。則由六五在外也。坤之主位在二爻。乾之主位在五爻。今恰反其位。是應兼備其道。剛以柔用。陽以陰行。故占貞吉。明其體乎乾。而德效乎坤。本於亨達。而守致於利貞。正位以自重。中道以為行。則貞吉賅天地之德。而大壯之志以明。彖辭稱其正大。可見天地之情。實以九二與六五。內外克孚於中行。中則大本以立。和則位育以成。中和不乖於道。大壯乃昭於神明。如人之莊敬日強。用配乎乾之行健。靜順有守。乃協夫坤之安貞。在時為春之仲。在物為生之盈。在勢為氣之盛。在用為內充實而外光明。斯由九二之正。乃克孚於壯之名也。夫中行者。道之大則。中位者。守之至德。不偏不倚。無頗無闕。以陽剛立其基。協於柔貞。以發於德業。壯於中形諸表。固於下者舒於上。安於己者廣諸物。富於往者裕於後。是大壯之成用。必有所栽培之。而護育之。天道無永盛。物情無久盈。裒多益寡。損上以益下。則虛者實之。弱者壯之。則大壯不以壯而以貞。不以進而以止。庶合於二氣消息之數。而長保其太和。既克自正其性命。乃致萬類之生成。此乾卦所謂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一節之義。於此足以證明之也。惟以貞而獲吉。則無待夫亨而自利矣。惟以正而成其大。則無慮夫壯之或過不及矣。惟以剛而柔。動而靜。則無惑於九二之占貞吉。而克孚於彖辭之全旨矣。
象曰。九二貞吉。以中也。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言九二占貞吉者。以得中位。行中道。有守有為。故獲斯占。然此中字實包含正字義。則以九二內卦正位。守正行正。乃全其中和之德。凡稱中者。皆兼正言。如懸物於中。必不偏一方。不偏即正。又所謂中者。必如室之中央。器之中心。無論自何方視之。皆為恰中。則名極中。亦名至正。以其視上下左右。皆屬極正位。如九二在內卦。下有初九。上有九三。其相距恰等。故稱中位。或正位。以其無偏斜於上下也。而以九二言。外得六五為應。則剛柔相濟。無所偏私。是亦中也。二與四同功異位。而多譽。則以二爻得中也。人道以時中為大。時中者合地與時。而皆恰中。故曰時中。如日之午。為日中。子為夜中。若非子午。則非中矣。如截一日。自午至子。或自子至午為二。則二者之中。非復子午。而為卯酉。以卯在日。酉在夕。恰當子午之中也。時中即視時之所宜。而定其中。非執一不移者也。春之中為二月。夏之中為五月。秋之中為八月。冬之中為十一月。此四時之中也。若以一歲論。則六月為中。若以半年論。則三九月為中。是所謂中隨時定也。卦之中位。以上下卦論。則二與五爻。若合全卦論。則三四人爻。亦有不同。視所指而定也。此九二中位。乃本下卦乾言。乾之中位。固在九二。而其本來主位。則在五爻。今以五爻為震之中位。屬柔。而出於坤。是乾所合者。其本德為陽剛。而所合則陰柔。以柔濟剛。以陰協陽。則九二之所行。亦可稱中。謂中道也。蓋體乾用坤。體剛用柔。不使太過。則底於中行。此則不獨兼位言。實包德用言也。故以中二字。不著位或道字。即由九二賅位與道。為位既正。為行又中。九二之貞吉。實由此中字得來。而非徒指位或行也。蓋爻辭稱貞。已明其行矣。若徒指九二之位。宜本行健之道。成亨達之功。今乃以貞稱。足見其志在中和。而先就於正也。就於外六五之正。以自成其正。而孚於乾坤合德之大用。以盡天地之情。以全生化之德。此九二之旨。不在重己之正位。而重在克諧於坤之正位。不在重己之德用。而重在終孚於坤之德用。貞者坤之德用。二者坤之正位。九二乾履坤位。九二貞者。乾孚坤用。此即大中之道。大正之用。亦即釋文以中二字之義也。讀者要當會通彖象各辭。細參之耳。
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宣聖講義
此大壯九三爻辭也。九三即乾九三。居上下之間。當人爻之始。乾九三稱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可見九三爻之不易處矣。在乾以上下純剛。猶必朝乾夕惕。敬慎戒懼。方免於咎。今大壯九三。上接震卦。與上六應。與六五同功異位。一剛一柔。而與九四相連。重剛難協。是遠有助而近不睦。外有友而內難親。故在此爻。雖當壯盛之時。卻非直進之地。因勢廹而氣莫降。情切而志莫固。小人乘其已盛。不知反顧。以壯用壯。則必有危害之憂。君子鑒於盛必有衰。隆必有替。明於行止之道。慎於出入之位。則因壯而就於弱。當進而思其退。故不用壯而用罔。罔者枉也。屈也。否也。弗也。言與前相違也。如網縱橫。有返側輾轉之象。如魚鳥在羅罟中。有迴翔上下之象。故稱為罔。蓋知其易進而難出也。見其易升而難止也。壯者衰之機。盛者弱之導。君子見幾早省。則不輕動。而先測其變。不逕取而豫謀其後。是用罔者。猶見於幾微。明於未來也。罔無也。未見之象。未至之時。人無所知。無所聞也。故曰罔。是用罔猶不用耳。正與小人用壯者相反。小人進而君子退。小人入而君子出。小人貪於目前。而忘無窮之憂。君子明於變化。而擇適宜之道。此君子小人之所以異也。然卦稱大壯。爻以壯成。九三上下皆陽。是其壯尤甚。君子小人皆知之矣。皆欲用其壯矣。不過小人只見其近。而忽其遠。只貪其利。而忘其害。以壯用壯。易壯為過。而終受衰弱之災。君子則不然。既知天道盈虛有常。人道利貞為本。則鑒於太過之害。而求中和之功。不用壯而用罔。罔則克底於正。而亦長保其壯矣。故用罔非真不用也。用之以道。即老氏致柔守一之謂。以靜為動。以退為進。以不用成其大用。則用罔者反成其壯。而用壯者轉為無用矣。故曰貞厲。貞則自固而不求於外。厲則自惕而有戒於中。貞以為己。則德業日明。厲以接物。則道行日大。貞厲二字。即君子用罔之道。亦即君子於九三成壯之道。蓋不外本乾九三之訓耳。壯與羸反。羸則不壯。羝羊牡羊。肥壯之羊也。以九三之象。如肥羊。而其行甚急。其進甚勇。故有觸藩之象。藩者阻也。猶籬柵之類。謂羝羊雖壯勇。而在藩中。雖觸之。而不易出。乃羸其角。則羊雖觸藩。僅出其角。身在藩中。雖壯無用。惟角得出。乃不以壯而以羸。則明出者宜羸。而不宜壯。壯反為累。羸則可進可退。正如小人用壯。反受其害。君子用罔。乃宜於行。且以爻辭貞厲並舉。貞與厲亦反。貞靜而退也。厲則動而進也。可見九三一爻。進退異宜。動止異用。小人知進而不知退。知動而不知止。故如羝羊觸藩。終以自困。君子反是。不求動而先止。不求進而時退。則如羝羊之角。以羸而能出入於藩也。九三過剛。必先自柔。柔則能成其剛。若以剛行剛。則不免於折。此爻辭取羝羊觸藩為喻。非必有是事也。而以象言。九三與上六應。剛柔各異。正如羝羊體壯而角羸。外隔九四。不得與六五上六二陰交接。有如藩離。是九三原不宜直進以犯難。必委宛罔從以待變。若進至九四。則為藩者已決。為羸者反壯矣。此應時順變之道。要在臨事善審幾宜。用壯非壯。用罔不罔。皆由時地之所宜。進止之所合耳。大壯全卦大用。傳稱為止。足見其大端。而九三人道所存。人道先利貞。合乾九三朝乾夕惕若厲。此大壯九三貞厲二字由來。能明斯義。則知爻辭之旨矣。卦自三至五互兌。兌為羊。而壯字義與畜應。凡稱肥壯。多關畜類。如渙卦馬壯是其一例。故爻辭引羝羊以喻其壯。推而言之。事務之肥盛者。皆可由此引申之也。盛者繼之以衰。前已言之矣。故壯不可用也。惟不自壯。乃保其壯。因卦四陽在下。九三恰當四陽之半。過半之勢。已漸變矣。壯變為羸。雖僅一角之微。而已非全壯可知矣。讀者細繹爻辭。則明易教指示人道之深意也。
象曰。小人用壯。君子罔也。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九三爻。不宜於用壯。而別求於不用之用。是君子與小人異其趣也。小人乘時得勢。固已壯矣。則居壯行壯。無復他慮。而不知壯之與羸相倚伏。徒見其壯。卻忘其羸。則將如羝羊觸藩。進退維谷。君子則不然。知其壯必有羸。則寗羸以全其壯。不敢憑陵意氣。以蹈過甚之咎。故鑒於小人之用壯。而類於羝羊觸藩。乃用有喻於羊角之羸。而克自在出入。是君子之行。必徘徊審慎。瞻於前後。推測常變。定其進止。人以為可者。我則未敢遽信。時以為宜者。我則未遑逕行也。皆本於大壯之道。彖辭之旨。以大就正。以利貞成其元亨。盈虛消息。孚於天行。得失成敗。豫於事先也。苟明知其壯。而以壯為可用。在當時固足快志。時過境遷。壯反為衰。欲其複壯。已不可得。則無寗守其未壯。保其長壯之為愈也。故不用壯而用羸。適以成其壯也。羸者如幼年。雖今未壯。後必有壯時。若已壯者。其進必衰。此羸與壯之異。在乎時也。大壯原在長有其壯。而上兩陰爻。待時以起。則壯之不克長。亦數也。君子恐其速衰。不用壯。正體彖辭利貞之行。以壯就正之道。讀者勿以為君子之畏葸不前為詐取罔道也。
宗主附註
大壯卦不獨與夬姤卦辭有關。即風水渙亦有相通處。以巽與震對。而坎與先天乾為對位。是巽坎合。有類於大壯之震乾合也。觀於渙卦初六爻辭。用拯馬壯吉句。則知渙亦有壯之用。以壯為馬。仍與大畜相應。而大壯稱畜。惟及羊。而夬卦九四亦稱羊。與大壯九四相近。皆有悔亡之語。則皆以壯之為用。不得過時。及時為壯。過時則衰。如畜類牛羊犬馬之屬皆然。其致用必其壯時。如已衰老或猶稚弱者。不足致於大用。豕類雖以肥腯。為宜於養生之需。而其未壯。則不堪食。若已老憊。更不應食。為其不及或過於壯。則雖有之。不足成用。如花果谷實亦然。必其正熟。方可食用。未熟或既敗。皆不成用。不堪食。是皆非壯。不及者無論矣。惟已過時。則必有悔亡之咎。謂悔其及時不用。而坐視時之逝也。正猶人少壯不努力。則必有悲嘆老衰之日。此離卦所謂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皆以時光易逝。壯年難竚。而儆人早自惜也。大壯固已壯矣。不乘時自愛。而因循玩忽。則幾何時。衰且老。更何有於德業之成。心身之泰哉。此夬初九稱壯前趾。謂在大壯時已壯矣。而大壯爻辭一再稱羝羊觸藩。亦明其不進則退。不行則止。苟無所努力於當前。則必有追悔於既往。甚哉壯之不易。而欲長保其壯。尤不易也。苟明繹數卦之辭。自可見易教寓意之深遠矣。
九四。貞吉。悔亡。藩決不羸。壯於大輿之輹。
宣聖講義
此大壯九四爻辭也。九三稱羝羊觸藩。羸其角。此九三時位之所象也。至九四則已變矣。前之觸者今已決。前之羸者今已壯。是以九四由九三之進。而獲時地之宜。天數之孚。人事之得。皆稱是占也。
九四已屬外卦。為震之初爻。互兌之中爻。兌為決。合乾成夬。亦決也。卦既出外。已成決藩之象。而以震之一陽。下連乾剛。乃成大壯之體。以壯至九四為極。過則為陰爻而非壯。故大壯自初九始。至九四終。乃克稱壯。壯原指陽言。六五上六皆陰爻。不得以壯用。而九四之壯。又勝前三爻。則以壯由內而外。內外皆充實。故獨壯。若僅內充而外不足。猶非至壯。如九三已壯而非至壯。猶有羸角之喻。九四則不羸矣。外得與兩陰協。而內得初九之應。剛柔克和。故藩決而行無阻。惟九四本外卦之始。以其屬陽。交接內卦之勢。德用亦與內同。故有貞吉悔亡之占。占吉者以內合九二。自反於正。而以剛行柔也。悔亡者外本多悔。今以行同於內。德孚於坤。故無悔。又悔亡亦含自悔已往之意。亡已往也。悔其以往。善其未來。壯哉此行。直前無阻。行之所立。必賴於車馬。大輿者。行之利器。而輹者輿之要機。輿脫輹則不能行。大小畜之所稱。皆以其行之未壯也。今九四有輿輹之利。以壯其行色。則所行無不得志。亦孚貞吉悔亡之占。在初九爻辭稱征凶。言其不利於往。九四則反是。以初九壯之始。僅具其趾。車馬未備。不良於行。九四則既壯矣。至壯矣。身之所需。物之所欲。無不壯矣。壯必有行。故先見於輿輹焉。藩已決。則阻障除。輿輹壯。則遠行易。此九四所志也。爻象外鄰兩陰。本剛以臨柔。正如馳駿馬於坦途。御輕舟於順水。其行之利。可以見矣。而以九四持秉貞正之德。內合剛健之情。外既克成千里之行。中又能持終身之守。是不獨壯於輿輹。為威儀之偉岸可觀。即以其內守無虧。亦貞固之德行不貳。斯誠壯矣。大壯矣。夫壯於內者恆弱於外。壯於表者恆弱於中。皆非大壯。為其守則難行。行則難守。初九有守矣。而征則凶。九三可進矣。而近有阻。是皆失其一也。惟九二九四。則兼具焉。九二尚未大。九四則已至矣。故九四較各爻皆壯。不獨無缺無礙。且宜或守或行。守則孚貞吉悔亡之占。行則獲藩決輹壯之利。是其志可達。而功可成也。大壯原有可為。徒以壯必有衰。故君子策之萬全。不肯躁進。為恐以乾之剛。而逢震之躁也。至九四則陽爻已止於此。再進則屬柔爻。柔以協剛。順以和躁。則大壯不致易衰。而行健之德。克孚安貞之吉矣。此爻辭明曰貞吉悔亡。言既貞吉。自免於悔耳。悔由已往言。則有之。若九四則無可悔。以其守正而行適宜。尚何悔乎。凡易辭稱悔。多以不能守正。而行違時宜也。九四有守。又利於行。自無悔矣。大壯之用。亦於是爻可以見之。
象曰。藩決不羸。尚往也。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九四居外卦之始。得與六五上六協。剛柔相濟。主客相洽。如人有良朋益友。相與偕行。則所之無不如意。既以九四之壯。內本行健不息之乾。且孚震動之用。震之本用在此一陽。陽進而升。履乎柔位。剛動而上。合於外情。在邇有親。在遠有助。懷柔四方。無不歡洽。故曰尚往。嘉其行也。既決九三之藩。已壯九三之羸。其勢盛矣。可孚貞吉之占。且獲悔亡之慶。其道大矣。盛大之行。更何往而不宜哉。夫大壯之用。在能永保其壯。九四一爻。誠為壯之所稱。蓋九三爻雖剛。未及於外。至充其用。不過泰之只平。未可與言壯矣。惟大壯以九四一陽。連附於乾。承其盛氣。發為外儀。則充實而有光輝之象。斯壯之所以名。而以兩陰協合。內外相得。柔以達其剛。外以成其內。裁培有道。溉潤及時。斯壯之所以長保。既有其本。又宏於用。是九四之象。宜有行於天上。而遂其進取之志。收其大成之功也。易卦大旨。均以人爻為成功開業之本。九四與九三皆中爻。雖屬重剛。卻喜得六五居其外。六五九二。互成其德。天地和合。陰陽交孚。則在其中者。無不欣欣向榮。悠悠自得。正如三春草木。莫不競長爭華。此可往之時。宜往之地。謂之尚往。良有故矣。
六五。喪羊於易。無悔。
宣聖講義
此大壯六五爻辭也。六五居外卦正位。為震卦中爻。以陰加陽。內與九二應。剛柔原相協也。而以五本乾位。柔來履剛。乃成喪羊之象。全卦以陽盛為用。六五無陽。故有失也。羊猶陽也。九三上六。均有羝羊觸藩之喻。皆以陽言。謂陽不得竟行前進也。六五則不獨不前。且將喪其原有。則以時地使然。易猶場也。古字通用。場易乃牧羊之地。非畜羊之所。故有喪失之虞。羊本家畜之物。至易忽失。亦猶岐路亡羊之喻。前在藩中。不虞其亡。今放之場易。自不免於走失。其失也。或為人盜。或為羊自逃。亡雖不同。而其為失則一。在六五上接上六。無復遮欄。正如廣場無離柵之防。則易喪失。原在意中。曰無悔。言無可悔也。明知其易失。而不留意。雖喪之。無異棄之。將何悔乎。且喪羊者六五也。以為陰爻。不克畜陽。不似大小畜之相畜也。故有羊而竟喪之。喪之於易。足見其失在易也。正以六五地位卑平。外無防範。有如場也。然大壯本以陽盛得名。六五陽已盡。陰繼之。在前為羝羊之被拘。至此變而為放弛。在前為觸藩之不克行。至此變而為廣場任所之矣。此爻象剛柔之別。而人事得失之殊也。凡卦爻之用。有主有客。有利有害。陽爻為利。至陰則反。主人為得。至客則異。六五與九二應。與九三同功異位。九二視為利者。六五則否。九三以為有者。六五則亡。此理數也。蓋陽履陰為得。陰加陽為失。五雖全卦正位。六則非爻之宜。以坤加於乾。猶臣上於君。仆上於主。謂之逆也。故全卦以陽自卑諧協於陰為正。而六五則以陰竊位比並於陽為失。此二者吉凶利害。因其位而有殊也。要知大壯全卦。以壯為用。六五以上已失其壯。卦用亦乖。僅以其得正位。為陽所親。故雖喪羊。終無尤悔。此無悔雲者。謂既無可悔。亦無庸悔。時地所使。悔又奚為。六五外卦本多悔。以正位故無悔。雖爻之剛柔不當。而位之中正可貴。讀者勿泥其辭。而疑大壯全體大用。前後不同。致失聖人立辭之旨耳。
象曰。喪羊於易。位不當也。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位猶地也。地位不宜。乃召來損失之咎。則以六五陰居外卦正位。下與九二相應相錯。成互易之象。爻辭易字。不獨指其地。亦兼明其事。不獨示其勢必如此。亦且見其原有其由。謂六五以柔居外。而內藏剛陽過盛。陰難以協陽。外難以御內。比之庸懦之主。其下悍暴。不易統率。歸女之政。其臣驕橫。不易裁抑。則由位言為失人。由人言為位不當。正如放羊於易。為非其所。羊固失矣。此由位不當。即地不宜。亦由處措乖常。動止違道。雖有其位。仍無當也。然大壯本以二五兩爻。上下交和。剛柔互易。以孚泰與既濟之象。六五反稱不當。何也。則全卦合內外言。而六五以一爻論。陽為正。陰為變。正則可為。變則易失。故九二為當。六五則否。大壯既以陽稱。六五非陽。而欲自壯。終招亡失之害。是未有其德。徒據其位之喻也。羊固有之矣。至放非其地而喪之。則以地之易失。與牧之非宜。其失由於無嚴固之防。非全由於貪安逸之害。皆以所居非當。志意易驕。所事非宜。防閑未密。是其蔽也。震本樂勤動為用。加以在外正位。方謂無憂無慮。而不知禍生反易。咎由輕忽。此爻辭有無悔之戒也。蓋六五果鑒於柔居高位。而先自防。不任放恣。則如羊有牧。雖放之原野。亦無喪失之虞。慎以責成。則事有專任。嚴以糾察。則物無逃亡。此彖辭先利貞。而釋文重大正也。不貞不固。不正不當。六五雖正位。徒以爻之非陽。遂成不當之占。此可見取人之不易也。自來國政為一二女主所敗者甚多。何非大壯六五之類。故權位在人。治亂在德。六五已有位矣。尚不免於失。況無正位而欲肆行者乎。
宗主附註
大壯六五爻辭喪羊於易。為六五陰爻。陽能攝陰。陰不能攝陽。故在九四九三。均有羊之喻。至六五則喪之。非固無有。乃已有而失之。可見陰之不克畜物也。易者場也。場易無亡失之患。亦猶用人者必飽之食。安之以居。范之以職。使盡心竭力。孳孳朝夕。以在左右。不然則不縱之使忲肆而無防。必至苛之使怨恚而攜貳。是用人者之失。不得咎及被用者也。故雖悔。亦於事無濟。且明者有所改也。今羊已喪。改亦無益於事。故雖悔。亦於事無濟。且明知其得喪。而竟置之。是喪在易之也。易場古通用。不曰場而曰易。亦有深意。謂其易亡故也。廣場不藩。任其所之。是雖在易。猶逐於野。放於郊。馳驅於岐路。既無牧者。有不走失乎。曰無悔。言無可悔也。悔尤同義。無可悔。即不得尤人。不得怨天。亦不得罪物也。人之所有物。必有以保守之。固護之。如牛之有圈。豕之有柵。雞之有塒。以備其豢養之具。而後物畜得宜。喪羊由於昏昧無覺耶。抑魯莽未慎也。則悔在自己之過。不幹於物。正如拋珍品於道中。儲米粟於野外。慢藏誨盜。更奚悔哉。爻辭無悔雲者。正貴其咎有應得。悔有不及耳。猶戒人爾無後悔之意。明示其不可為也。
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艱則吉。
宣聖講義
此大壯上六爻辭也。上六居全卦之終。為大壯之盡。而以柔居上。以陰反初。卦本圓象。上反為初。亦巽之初爻。有天風姤之象。下與九三應。內剛外柔。亦似六五。卻因數極則變。柔反為剛。亦與九三同有羝羊觸藩之喻。然已異於六五矣。六五喪羊。正以外無防閑。上六之外轉為初九。變成藩籬。羝羊在內。觸而難出。既不能進。復不能退。遂者猶罷也。欲罷不能也。凡事可直逕行曰遂。言其順也。不能遂。猶不克遂己之意。遂與隨相近。觀澤雷隨卦辭。可證上六爻之用。上六在震之上。而反下為乾。有無妄之象。故曰無攸利。艱則吉。以上六必本艱貞之德。方孚吉利之占也。羝羊已壯。而觸藩猶未失也。不退則必進。不遂則必艱。雖此時無利。而持之以堅。守之以恆。則終獲吉利。此與九三又不同也。九三在卦中。不克堅持恆久。故雖壯而羸其角。上六則不復羸。惟以進退不易。必待艱貞不屈。忍苦耐勞。以須時之至。然後藩不阻。而能防。羊已肥。而可食。不徘徊於中道。當黽勉於將來。此易辭之微義。明其災咎不久即解。而成大壯之全功。仍不外利貞之行。艱者利貞之本。事未易而保全艱貞者。亦未有艱貞而畏事之難者。大壯本已固。中已充。苟外能孚艱貞之行。則終必獲吉利之果。此大壯大用。全在一艱字也。人知壯為時義。不知艱為正道。故徒用壯。而忽其羸。徒見羝羊。而忽其藩。此六五之不免於喪失也。同一羊也。六五失之。九三上六藩之。是由地位之殊。時勢之異。人情往往敗於驕肆。成於艱貞。苟合全卦觀之。則知聖人立辭之意。有由來矣。各卦上爻多不可用。大壯反占吉。則以大壯陽多。惟五上為陰。陰以少為貴。且其行降。陰之在上。同於陽之在初。前途遼遠。正可自勵。故必艱貞而後吉也。
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詳也。艱則吉。咎不長也。
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上六已居極地。原無可進。而以下為陽。陰被阻。又不可退。故有不退不遂之語。蓋壯者已壯。求其再壯固不能。求反於未壯亦不可。此退難而遂不易。亦猶羝羊在藩之象。早已在藩。欲出不得。而已肥壯。欲主人久畜不殺。仍如未肥之時。是又不能。此觸藩無濟。而進退兩難。釋文稱為不詳。詳猶祥也。又包有慎密之意。既以進退不得。則處地之不祥也。復以觸藩無功。則初計之未密也。明知被人豢畜。肥則必宰。而貪於美食。日求其肥壯。可見計之未審。算之未周。是不詳者。謂其先事未細思耳。且詳字從言從羊。亦言羊之壯。關夫卦爻之用。羊固以壯為志。畜羊者亦盼其壯至而供食為志。上六已壯極矣。無可再為留豢之時。在羊言。以壯為不祥。在人言。以壯為祥。主客之用有殊。故不曰祥而用詳。不獨咎羊之未細思於前日也。不詳二字。又含有不明不智之義。明智之士。決無進退兩難之時。羊之觸藩。是其不明不智之咎。故不退不遂。謂之不詳。熟慮審籌。則先事有所豫。精思密計。則臨難有可解。豫解二卦。皆震在外。與大壯同。用原可參。是詳不詳。無間在人在物。均宜重視之也。上六處位已高。臨時已盡。雖有觸藩之害。不過一時之災。雖有不詳之譏。而終獲艱吉之效。則以知其不祥而自艱。戒於觸藩而善保。時移位易。仍不得解。此由於上六處地之易變。而咎害不久即免。故爻辭稱艱則吉。釋文明其咎不長也。全卦大用。不外利貞。而上六之用。則在艱吉。其義一也。不詳者。在以前求壯過急之害。艱吉者。在此後正大貞固之功。雖再三以羝羊為喻。而易辭之旨。仍勉人鑒於羊。而毋自用壯耳。以羸則成壯。以艱則成吉。以貞則成利。全卦辭一貫之旨。讀者於此。尤宜詳思。苟忽於用壯之害。忘其觸藩之災。以為時地所宜。而不知天道忌盈。人道尚謙。周詳慎密。為成功之本。浮誇粗率。為僨事之機。上六之得吉。正以終能艱貞自矢。又恰遇陰爻在上。所謂高明柔克者也。柔足服剛。且足正下。時地固嘗變易。而德用亦克改悔。人天既合。神心永孚。則終大壯。且獲晉之嘉賞矣。大壯能保其壯。則晉得受其福。此晉卦繼大壯。而有安康繁庶之占。可見天所賚者必善人。神所佑者必德業。此上六詳字。固與祥通。以祥祉由善德所召。書曰作善降之百祥。五上天爻。皆關天道。不獨重人道也。
宗主附註
古文祥詳羊翔佯數字均通用。如鐘鼎吉祥作吉羊。是其明證。而羊義為善。祥詳亦作善字解。祥詳二字通用。尤屢見經傳。左傳雲德刑詳義禮信。戰之器也。又雲詳以事神。公羊傳雲不赦不詳。吾以不詳道民。皆本作祥。即善也。善字上從羊。亦取羊性柔善之意。又詳字包含審析明辨之義。且有博多延長之意。詩曰所可詳也。言之長也。乃指事之明悉。言之辨博。非徒謂其細慎已也。上六不詳。既含未善之旨。又包未備之義。以進退無定。出入無方。在事為未善。在數為未備。其下咎不長也。正與不詳相應。以不善不備固為咎。而時移位易則不長。皆從上三爻羝羊連繫而來。以前三爻為有善。為可備也。善與惡。猶陽與陰。三爻為陽。上六為陰。而上易變。善變則反為惡。陽變則反為陰。上六陰爻。變而就陽。故仍有羝羊之喻。若六五則以陰之不變。而竟喪羊。可見羊以物言。善以德言。詳以事言。三者一也。或視為物則為羊。或視為德則為善。或視為事則為詳。此在占者別之也。爻雖一。而有變不變之殊。用雖同。而有主與客之異。此易辭不能執也。詳如作祥。則失明備之義。如作羊。則干物我之情。故用詳字。而包羊祥二字之意。讀者會通釋之自明。
又曰時交夏令。按之月卦。由夬而乾。則大壯在夬之先。夬為一陰在上。至乾乃成全剛。剛陽過盛。天地不平。於時為多災多難之際。於世為易變易動之交。蓋五月為姤。一陰自夬下。陰陽相爭。氣勢相迥。此在平日已如此。而變亂尤甚。則以己卯之歲。木令方張。而歲運為土。土木原相生。卻以後天爭長。不相能。木以火煽而成。風土以木刑而揚塵。風塵激蕩。霾霧蔽天。此天空之氣。感於物而為害也。天不清。地不寗。則人不康。物不精。地以水土為質。遇木火而蒸淫。春猶保其太和。夏乃郁為不平。此泰交之變化。亦隨時令而紛陳。苟乾剛不能獨慎。有背乾惕之心。則坤地受其牽累。而失安貞之情。以陽過則亢而難繼。陰弱則疑而不禁。如日月之薄蝕。徒自損其光明。而世事乃蒙其害。人物感於災祲。非善無以避邪。非道無以懲淫。非德無以回數。非教無以通神。解鈴系鈴。惟在一心。逆順升沉。隨時以亨。則賴夫善人眾多。善氣盈凝。化凶為吉。轉妖為禎。斯人天之感應。端在自致於誠也。今以時交初夏。關乎歲令。有須於自警惕。以免災禍之道。望大家細體會之。
推薦閱讀:
※在清朝,山東曲阜的孔子後裔如何祭祖
※徐剛:孔子思想體系的邏輯
※孔子相貌背後的隱喻
※《論語解構》聖賢思想與傳言距離多遠?
※孔子到底拜訪過幾次老子?他們都聊了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