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學問不死,霧霾就揮之不去
盧映西
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來源:作者賜稿 2015-12-07 10:07 點擊:1150次
【破土編者按】面對嚴重霧霾主流經濟學學家為何集體失聲?作者認為按照主流經濟學的「稀缺性」假設,根本無法解釋環境問題的成因。社會生產和消費的更為準確的模式應該是生產過剩模式。市場經濟提倡過度消費無謂地增加環境和資源的壓力。只有解決了生產過剩問題以後,我們才能有效地建設節約型社會,改善環境。本文曾以《霧霾出了誰的洋相?》為題發表過,作者修改後授權破土重新發表。
(圖片來源:網路)
最近,巴黎那邊召開氣候大會,同時,北京這邊卻遭遇霧霾圍城,濃度一度逼近1952年的霧都倫敦!一時間,網上段子橫飛,熱鬧非凡。奇怪的是,一向喜歡指點江山的主流經濟學家們,這次卻出奇的安靜。一位叫「波波夫」的作者看不下去,發文《經濟學家為何對霧霾集體失聲》,一針見血地指出:「經濟學家們津津樂道的還是人口結構、發展模式轉型、互聯網+,對了,還有當下最熱門的供給側改革,但卻少有人對我們呼吸的空氣——這個最為重要的公共產品所出現的供給問題給予科學上的關注。古典經濟學的基礎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設之上,但如果這個理性人成了病人,基於之上的各種分析其實都沒有意義。」那麼,主流經濟學家在這個問題上到底有什麼難言之隱?
一、主流經濟學的難言之隱
原來,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基石除了那個為人熟知的理性人假設之外,還有一個更離譜的稀缺性假設。
所謂稀缺性,是指相對於人的無限慾望而言,用於滿足慾望的資源總是有限的,即資源總是處於稀缺的狀態。正因為存在稀缺性,才需要經濟學來研究資源有效配置的問題。如果是相反的情況,慾望有限而資源無限,那麼經濟學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上面說的就是現代主流經濟學最重要的一塊基石――稀缺性假設。每一個進入經濟學殿堂學子,第一步都必須踏上這塊基石。但極少有人在這塊入門基石上停下腳步,細細端詳,敲敲打打,看看它是否足夠堅實。
真懂點數學,就應該看出,上面通過數學來理解「無限」的方式是錯誤的。例如隨便到一個海邊的沙灘上數沙子,也是怎麼數都數不完的,但我們不用數就知道,整個地球的沙子總數是有限的。
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就能了解,現實中的生產只需滿足人們的消費能力即可,並不需要滿足漫無邊際的消費慾望。慾望包含主觀想像的成分,能力必有客觀制約的邊界。具體地說,消費能力受制於三大因素:生理約束、時間約束和預算(收入)約束。
關於人的消費能力不可能超越自身的生理約束,自古就有格言:「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廣廈千間,夜眠八尺。」也許有人會說,消費慾望的內容是無限豐富的,然而美國經濟學家貝克爾(Gary S. Becker)已經注意到這樣的常識:消費過程是需要時間的,並不像主流經濟學的消費者行為理論中假設的那樣可以瞬間完成。打個比方說,一個人在五星級賓館總統套房裡睡覺的時候,就不可能同時到高爾夫球場揮杆擊球。從這個常識出發,只要經過簡單的邏輯推理便可得出一個極為重要的結論。首先,一天只有24小時,這對每個人都是絕對平等的,沒人能突破這個限制。人們用於消費活動的時間也是有限的。那麼,再往前走一步,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本來顯而易見但一直被西方主流經濟學家忽略的結論:人的消費能力是有限的。
至於消費能力的預算約束,則是除了少數富豪,一般人都能感受到的約束。由於有生理約束和時間約束的存在,所以富豪即使有無限的收入,也不可能有無限的消費能力。
說了這麼多,其實只是重新證明了本來就眾所周知的常識: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無論生產能力還是消費能力。換言之,生產與消費的關係,是「有限-有限」的關係,而不是似是而非的稀缺性假設忽悠的「有限-無限」。目前世界上很多看似無解的難題,都是因為掌握了話語權的主流經濟學家們,至今仍不知道自己腦子裡的那些經濟學知識,原來從根上就錯了。
例如,失業就是困擾所有市場經濟國家的一大難題。失業是怎麼回事?簡而言之,失業就是社會上出現了一批「多餘」的人,這個社會不知道該安排他們去生產什麼東西。這種狀況就是生產過剩,而生產過剩正是「有限-有限」模式的必然結果。
在生產和消費的「有限-有限」模式基礎上進一步考察,就會發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科學技術和經濟制度的進步對於提高生產能力具有明顯而直接的促進作用,但對於突破消費能力的三大約束則效果不彰。在這方面,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早有認識:「生產力按幾何級數增長,而市場最多也只是按算術級數擴大。」也就是說,社會生產和消費的更為準確的模式應該是「大-小」模式,即生產過剩模式。特別是在現代高技術條件下,生產能力大於消費能力不僅成為經濟運行的常態,而且兩者的差距會變得越來越大。
這些道理本不深奧,但建築在荒謬基礎之上的西方主流經濟學永遠搞不明白,因為根據稀缺性假設臆造出來的生產和消費的「有限-無限」模式,生產過剩根本不可能發生。主流經濟學的難言之隱就在這裡。
二、一直被熟視無睹的生產過剩現象
一般人可能以為生產過剩是近代工業革命以後才有的現象,其實不然。事實上,當人類社會發展到出現社會大分工的時候,生產力已經產生了質的飛躍,從那時起生產過剩的問題就開始困擾著人們。
春秋時代有個叫公儀休的,官至魯國國相,他也認為當官就不許和百姓爭奪利益,有了豐厚的待遇就不許佔小便宜。史籍記載,公儀休吃了蔬菜感覺味道很好,就把自家園中的冬葵菜都拔下來扔掉;看見妻子在家織布,就立刻把妻子逐出家門,還燒毀了織機。他說:「難道要讓農民和織婦無處賣掉他們生產的貨物嗎?」
同樣成書於兩千多年前的我國古代名著《管子》,也注意到生產過剩與失業、貧困的關係,並提出一個更為積極的解決辦法。《管子》認為要讓「富者靡之,貧者為之」,即讓富人奢侈消費,給窮人勞動做事的機會。這一奇特的觀點不僅在中國古代經濟思想中獨樹一幟,而且在世界經濟思想史上也處於極為超前的地位。在西方,直到18世紀初,曼德維爾(Mandeville)才在他的成名作《蜜蜂的寓言》里提出類似的觀點,但這書剛剛受到公眾注意就被視為異端。這說明雖然生產過剩問題在文明社會一直存在,但除了某些思想家偶爾的靈光一閃外,很少為主流學說所正視。
生產過剩問題直到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被人類搞出來的一些畸形的制度或習俗「無意識」地解決的。
解決的路徑主要有兩條,第一條路徑就是閑置或減損人的生產能力。在西方的中世紀,表現為社會供養一個龐大的僧侶階層。在中國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則表現為使一半人口淪為殘廢的女性纏足習俗。有趣的是,現代西方國家的一些做法同樣脫不了這一窠臼,法國和荷蘭政府就曾勸說人們提早退休或申請「殘廢」身份,以使多餘的勞動者成為純粹的消費者。在美國的羅斯福新政中,其中一項重要措施就是讓農民減少剩餘產量以換取政府補貼,從此以後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農業補貼就一直欲罷不能。
第二條路徑就是放縱或鼓勵過度消費。古羅馬的貴族們驕奢淫逸,直到亡國。古埃及人狂熱地建造金字塔。現代市場經濟走的也是這樣一條路徑。市場經濟運行的內在邏輯必然要把過剩的生產能力壓向有限的消費市場,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明顯感受到了這一點。自從我國向市場經濟轉型以來,「勤儉節約」的聲音已難得聽到,取而代之的是「拉動消費」、「刺激消費」、「提前消費」的喧囂。仔細觀察一下,其實很多消費就如《管子》所說的彩蛋雕柴一樣是毫無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然而,提倡過度消費除了無謂地增加環境和資源的壓力外,對緩解生產過剩問題並無實質上的助益。因為在現代技術條件下,生產能力的過剩程度早已遠遠超出主流經濟學的解釋能力和現實市場經濟制度的最大容量。
三、環境保護與市場經濟之間的深刻矛盾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拋棄稀缺性假設,指出現實經濟的常態是生產過剩,並不是否定資源的有限性。事實上,資源有限甚至枯竭與生產過剩,這兩類現象在現實中是並存的。這就如同行進中的汽車,一方面油箱中的汽油是不斷減少的,另一方面就算司機把油門踩到底也無法在瞬間耗光汽油。就是說,在短時段內,生產能力總是大於消費能力(正如汽車的供油能力總是大於耗油能力)。時段足夠長,才有可能發生資源枯竭以及相伴而生的環境污染現象。對這些現象的進一步分析,還可以揭示出目前市場經濟的運作方式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要求之間的深刻矛盾。
最近《紐約時報》上刊文《對氣候變化難題的簡短回答》,對「個人能做什麼」這個問題的簡短回答是:「少飛行,少開車,少浪費。」這說明無論中外,地球人其實都明白,環保說到底就是要建設節約型社會。
那麼,我們不走美國式的高消費高耗能的路子,建設一個節約型的社會行不行?只要還是實行目前的市場經濟,答案就是不行。原因在於迄今為止的市場經濟模式都不能妥善地解決生產過剩問題,主流經濟學甚至連這個問題的存在都不予承認。不能妥善解決生產過剩問題,一旦提倡節約,就會使本來就小的消費能力更加萎縮,生產過剩問題更加突出,失業問題更加嚴峻,從而經濟危機更加迫近。所以現實中的市場經濟國家無一例外都不得不刺激和鼓勵消費,用加速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的方法推遲經濟危機的到來,就連中國這樣石油短缺、霧霾頻仍的國家都在向「汽車社會」一路狂奔。
拋棄主流經濟學的狹隘視角,我們就能看到生產過剩、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對生產過剩的趨勢放任不管,經濟危機就會不請自到;對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的趨勢放任不管,人類等於自掘墳墓。但是在現行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生產過剩問題不解決,減緩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也就提不上日程。因為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是日後的災難,失業是眼前的危機。所以,市場經濟與節約型社會的內在矛盾,其實是生產過剩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而生出的怪胎。由此可得出結論:只要找不到解決生產過剩問題的正確辦法,市場經濟體制不僅從經濟角度看是不可持續的(這是馬克思早已論證過的),而且從資源、生態角度看也是不可持續的。所以我們經常看到環保主義者最終總會向左轉,走向資本主義的對立面。
就是說,只有解決了生產過剩問題以後,我們才能有效地提倡節約,市場經濟也才能真正走上正道,不至於像現在這樣如同穿上了紅舞鞋,只能不停地瘋跳,直至衰竭而亡。然而,要解決生產過剩問題,首先必須承認這個問題確實存在,但主流經濟學家連這點認知能力都沒有。事實就是這麼簡單而殘酷:只要西方主流經濟學這種禍國殃民的偽學問不死,籠罩人類的霧霾就揮之不去。正因如此,主流經濟學家面對霧霾時,只能保持沉默。但他們既不在沉默中爆發,也不在沉默中消亡,只是在沉默中出洋相。真不知道這世界還要被他們禍害多久。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推薦閱讀:
※孔子學問的核心
※A、B、C級轎車什麼意思? 等級劃分有學問
※關於佛法與世間學問的區別
※我們一起來聊聊婚外情(婚姻學問)
※十.學問成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