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背後的男人」 郭台銘與鴻海帝國
在上周的時候,蘋果公司又一次在萬眾矚目中發布了新一代的蘋果手機。我們都知道一個成功的蘋果的CEO都背後有一個默默支持他的男人,但是很少人知道這個背後的男人身後那個龐大的帝國:鴻海精密。它是蘋果的OEM合作者,你手中的每一台iPhone都是是由它來負責進行總裝的。這家公司目前位列全球500強第25名,是華人控股排名最高的民營企業。我們非常熟悉的富士康,就是鴻海精密的旗下的一個子公司。這家公司的創始人郭台銘從1974年開始創業,用40多年的時間,一步一步將鴻海精密做成了全球OEM領域的王者,從蘋果到惠普、索尼、任天堂等眾多全球IT業巨頭,多年以來始終都是鴻海精密的穩定客戶。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俗稱代工,是中國企業在改革開放以來非常熟悉的一種模式:在二三十年之前的珠三角,大批中國企業都是為跨國企業做代工,商品製造完畢之後貼上跨國公司的品牌進行銷售。20年前,在台灣,鴻海精密名不見經傳,規模連台灣前一千位製造企業都夠不上。它是憑藉什麼一步步成長為「代工之王」的?長久以來,人們對於OEM的第一印象就是:這是一個技術含量低,利潤微薄的辛苦活。當年的大多數OEM廠商的確是這個樣子,所以也就在後來殘酷的市場競爭中逐漸衰亡。
而鴻海精密,則完全擺脫了這些不利因素,將OEM做到了極致,在IT產品的大規模生產製造領域做到了全球第一。
帝國三足:成本、技術、專利
鴻海精密之所以業績驚人,關鍵在於可快速啟動的量產體制、與之相適應的徹底的成本意識,以及公司的技術實力。
鴻海精密成本意識之強,看一眼其位於台北市郊的總部大樓就可明白:這幢5層的辦公樓位於一個小型工廠林立的工業區,毫不起眼,一點兒不會讓人想到它是一家年銷售額超過3萬億日元企業的總部。樓里雖說安裝了簡易電梯,但員工自不必說,聽說連幹部也是走樓梯上下班。參加在臨棟召開的股東大會的股東們所使用的電梯,看上去平時像是運貨所用,因為電梯壁上有深深的撞痕,像是載重台車不止一次的碰撞所致。除了每年一次的股東大會,平時極少有外人乘坐的電梯估計根本無需維護。
富士康在大量引進精密生產機械的同時,還打造高新IT技術,在公司內部大規模設立模具學校,對員工進行完整的系統培訓。此外,鴻海精密的業務還涉及到了材料領域。在以色列死海工廠(Dead Sea Works)的協助下,在山西省太原工廠利用廢舊鎂合金生產AZ91合金錠的回收設備已經投入使用。這種從材料到最終加工的一條龍生產體制,使公司在電子產品鎂合金機殼市場上的銷售額居於業界首位。近年來,富士康正一特殊材料產業園從事3C產品用的高精密保護膠水、結構膠水、特殊油墨等產品的研發與生產,以滿足3C產品短小輕薄的發展趨勢,並實現原材料供應的上下游整合。旗下崑山納米材料子公司專註於玻璃拋光與切割等先進材料開發,廣泛應用於多元產品,其中就包括蘋果產品。
截止至2014年,富士康申請專利數是 128400 項,獲准專利數目,超過 64300 項。郭台銘曾多次說,他的帝國要維持下去,只有三個武器,一是供應鏈,一是專利,還有一個是他的夢想,工業銀行。可惜的是,兩岸三地政府,都不允許富士康建設自己的工業銀行。利用專利維持自己的帝國,大體跟蘋果打擊三星的戰術手段,是一模一樣的。但一般人不知道,專利是有年限的,尤其是工業方面的專利,期限短的可憐,(不像米老鼠,文創專利可以長達七、八十年)。所以,富士康要持續不斷地創新,不創新,專利壁壘就會被打破。
締造者郭台銘
公司能有這樣的競爭優勢,與其創始人郭台銘的個人經歷與性格特質密不可分。
郭台銘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創業者。1966年,他進入台灣「中國海事專科學校」學習,因家境貧寒,靠半工半讀完成學業。服完兵役後,他在「復興航運公司」當業務員。郭台銘逆向思考:沒有工廠哪來的貿易呢?開工廠才能發展出更好的事業。於是在1973年2月,郭台銘用母親給他結婚的20萬元新台幣(約摺合現在人民幣5萬元),與朋友創立了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生產塑料產品。不過一年時間,因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機導致原料價格上漲,出現經濟蕭條,原股東紛紛退出。郭台銘不甘心「用結婚錢辦起來的公司」就此倒閉,又向岳父借了一筆錢,獨自把工廠頂了下來。當時,黑白電視機剛剛在台灣興起,郭台銘便從製造黑白電視機選台的按鈕做起。這時的鴻海不過是個規模只有30萬元新台幣的小公司,員工15名。在家人幫助下,一年後,鴻海開始贏利。
80年代初,台灣的經濟飛速發展,不少開廠的人看到了房價猛漲,都做起了炒房炒地的買賣。在郭台銘的工廠附近,就有土地要出售,每坪才3800元,如果藉機搞地產,肯定大賺錢。另外,製造業的蓬勃也讓原料短缺,如果購買囤積,也會比代工賺得多。面對唾手可得的良機,首次擁有百萬資本的郭台銘不得不仔細考慮。一貫雷厲風行的他花了兩個星期才定下答案,天天問自己:「我到底是以賺錢為目的,還是準備從事長久的工業?」最後,郭台銘選擇了後者。當初到處求模具廠的經歷讓郭台銘發現,對於新的全球工業形勢來講,模具是一個核心領域。1977年,鴻海的資本額增加到200萬元新台幣,趁著資產充沛,郭台銘開始盤算建一家模具廠,卻遭遇困難重重。
1980年,郭台銘決定把所得的每一分錢都投入到進一步擴充工廠、擴張產能中,同時提出了打造「先進位造力」的概念,「搞自主研發,不斷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並且在這個方向上全力以赴,長期不變」。這一步相當大膽,擴大產能最大的隱憂在於,客戶的訂單要隨著產能增加才行。過程很艱辛,公司流動資金甚至斷了幾次,但設備和研發最終使他們接到了第一筆來自美國跨國公司的電子零件訂單。靠著「量大、低價」的競爭策略,鴻海迅速佔領市場。
1983年,鴻海利用日本進口的新設備,開發完成計算機連接器,開始與計算機廠商建立業務關係。這也是鴻海正式進入PC領域的第一年。當許多中小企業主把家電業勢頭漸衰看成是無法逆轉的危機時,郭台銘卻帶著50%的技術把握,把別人眼中微乎其微的機會,化為日後成長的基石。
作為一個有勇有謀的冒險者,郭台銘花費了將近1000萬元新台幣,從美國引進了一種關鍵設備,這幾乎是鴻海當年所有的利潤。此後,他又在美國成立分公司,開始在台灣之外開拓市場。但是把品牌打出去可不是容易事兒。鴻海先是把客戶鎖定在IBM、英特爾、康柏、戴爾等國際一流大廠。為了尋求與世界大廠商合作的機會,他白天在外邊跑,晚上住12美元一天的汽車旅館。幾天時間,跑遍了美國的32個州。為了拿到康柏公司的訂單,郭台銘甚至在康柏總部旁投資建了一個成型機廠,只要康柏有新設計,當天就能看到模型,最終獲得了康柏的長期訂單。
布局內地,開拓中部
現在,富士康在中國大陸一共有39個廠區,其中位於深圳的龍華科技工業園現已發展為全球最大的電腦准系統製造和系統組裝生產基地,崑山工業園已連續7年穩居全球個人電腦連接器第一大廠。正是靠著在大陸的投資,鴻海精密才得以實施「紮根中國,放眼全球」策略,達成全球最大的電腦整機和零組件生產企業集團及全球個人低價電腦的主要製造基地的經營目標。
今年3月,鴻海精密發布公告表示,將增資第三地區投資事業英屬蓋曼群島子公司Foxconn (Far East) Limited,以轉增資Best Behaviour Holdings Limited,再轉增資China Galaxy Enterprises Limited,完成對鴻富錦精密電子(鄭州)有限公司15億美元的投資計劃,它是組裝iPhone的主要製造基地。這也是繼去年富士康第六代低溫多晶硅(LTPS)面板廠落腳鄭州後,河南作為富士康製造轉移重地所獲得的又一次投資。至此,富士康對大陸的實際投資金額超過67億美元。
戰略轉型,收購夏普升級產業鏈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企業同樣如此——一家沒有戰略的企業,不可能做到基業長青。鴻海精密在OEM領域做到了全球第一,也就觸及到了這個行業的天花板,近年來鴻海精密的利潤率從2005年的5.4%一路降至現在的1%。
2013年的時候,蘋果拉入和碩為它代工iPhone,希望通過讓和碩和富士康競爭壓低代工價格。兩家代工廠商確實因此發生了競爭,不過富士康顯然更勝一籌,大部分的iPhone手機依然是在富士康生產的,而和碩雖然通過為蘋果代工帶來了營收的增長,但是凈利潤率更低只有富士康的一半左右。
2015年蘋果的iPhone6S由於創新不足,並沒能在四季度實現出貨量的高增長,只是保持了與上年同期相當的出貨量,到了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負面影響終於出現,同比下跌超過兩位數,導致營收和凈利潤都出現下跌。
無奈之下,相當重視業績的蘋果CEO庫克再度要求供應商降低價格,今年一季度供應鏈傳出消息指已要求供應商降低30%的價格,這讓富士康面臨極大壓力。利潤率的不斷下滑,促使鴻海精密加大了研發投入力度,從單一的製造業企業向研發和製造兼有的複合型企業轉變。
炒股虧了怎麼辦?看這裡,無論你炒A股、現貨、黃金還是外匯,在這裡能夠獲得最精準的投資情報。關注微信ympj123
推薦閱讀:
※李慎明:當今時代是金融帝國主義時代
※他因《黑客帝國》火遍全球 身家億萬卻活成乞丐
※回放|遊俠劉邦:從戰國、帝國到後戰國(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第二季第一講筆記)
※睨四方的蒙古帝國
※明帝國與後金最慘烈的決戰,大明精銳損失殆盡,關外土地全部淪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