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摧毀一個孩子,這句話就夠了
二孩開放以後,生不生老二的爭論一直都有。很多年輕父母直言:與其分散精力,多生養一個,不如集中精力好好培養那唯一的一個。
具體如何選擇,各家有各家的考慮,各人有各人的權利。我倒是想起前陣子看到的一些已然成年的「老大」們的心聲。
他們沒有弟弟妹妹,始終是整個家庭真正的NO.1,是父母關注的核心,獨佔整個家庭的教育資源。這些孩子長大後,過得究竟怎樣?下面是來自他們的吐槽:
做為獨生子,如今22,沒有自由,沒有隱私,不會幹個啥,還有社交恐懼症,想想以後什麼都得自己擔著,覺得好絕望。
我33了,感覺還是十五六歲,老是被老媽和老婆聯手教育,比如洗澡後別吹風,晚飯別吃太撐,別老出去吃……
看起來挺寶貝的,但是,隨時隨地眼睛都盯在我身上,什麼氣都往我一個人身上撒,無奈,憤怒!
最討厭爸媽總是對我說:「我們做什麼不都是為了你!」想逃開這個家,可是卻逃不掉……
不敢死,不敢有意外。不管活得再累再辛苦也不敢有放棄的念頭,只因為他們老了,只能靠我一個人,所以只好更努力。
最後一條,尤其看得心酸。
並非所有獨生子女都過得如此疲累,但是這種現象的確普遍存在。從心理學角度看,當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的時候,父母的焦慮程度直線上升。他們發自內心想要給孩子更好的未來,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高喊著「我都是為你好呀!」然而,他們的過度關注,對孩子做過多的包辦、干預,卻會悄悄地、無限度地侵佔孩子的成長空間,甚至摧毀孩子的整個人生。
這些父母必須要學會一門課,那就是釐清親子間的界限。當然,無論父母有幾個孩子,只要父母過於強勢、隨時越界,就都可能給家庭中的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帶去無盡的困擾甚至傷害。
父母必須要學會一門課,那就是釐清親子間的界限。
何為界限?
簡單理解,界限就是在人際關係中,哪些事是我該負責的事,哪些事不該我負責。就好像是在一座房子里,一個家中,我們需要明白它的範圍與邊界。它的庭園從哪裡開始,又到哪裡結束。在這個範圍之內,我可以自由來去。在這個範圍之內,我有我的權利,也有我的義務。我捍衛我的地盤,確保它不會被侵擾。同時,我也不會隨意去侵擾他人的地盤。
應用到親子關係中,就是父母必須要區分清楚,哪些是父母能做的事,哪些是應該交還給孩子自主去做決定的事。
一個孩子的界限能夠被父母尊重、呵護,是非常可貴的事,這可以讓他有空間去長成他自己。否則,他很容易活成一個悲劇。
比如,我認識一個朋友,典型的好好先生一枚。他有一個非常愛發脾氣、很專制的母親,這讓他打小就很懂事。小小的他,會按照母親的意願,努力去做好他能做的一切。因為他乖了,他媽媽才能好過一些。
長大了,他發現自己被一個事實嚴重困擾,那就是,他很難拒絕別人。這讓他很痛苦,內心充滿了委屈和憤怒。這憤怒不能指向別人,最終都指向了自己。
說到底,這位 「好好先生」的好好行為,並非出於愛,而是出於恐懼。在他小時候,如果不遵照母親的意願去行動,母親就可能情緒爆發,對他冷言冷語,甚至批評指責,於是,他打小就學到了一個與人相處的方式,那就是妥協再妥協。
你可以去看看周圍的人,或者反觀下自己。你無法拒絕別人,難以對他人說不的時候,內心是否也藏著害怕失去愛、害怕遭受遺棄的恐懼?為了得到愛,為了不被拋棄,於是你一味去討好、去出讓自己的領土,去收縮自己的界限。結果怎麼樣呢?別人不一定領情,自己還很痛苦。
最要命的是,這種痛苦一旦從生命早期扎了根,長大了再想擺脫,非常非常艱難。
一輩子這麼短,你如何捨得自己的孩子受這樣的苦?
所以,如果你曾經也因父母入侵自己的界限而煎熬,如果你願意為了孩子去做自我成長,那麼請接著讀完下面所分享的樹立親子界限的方法。
一輩子這麼短,你如何捨得自己的孩子受這樣的苦?
▋界限第一課:教會孩子用界限保護自己。
這是界限的最基本也最首要的一個功能。
比如,一個孩子擁有一個缺乏界限的父親,他心情好了沒事,心情不好就看孩子不順眼,動不動就是一頓胖揍。這樣的孩子,當他走出家庭,遇到一個同樣暴力的人,是無力反抗的。因為,他的身體和心理的界限,處在一個隨時可能被父親入侵、傷害的一個狀態。而一個孩子他跟父母的關係,直接決定了他和外部世界的關係。
相反,一個在自己的父母面前被尊重、被呵護的孩子,他走上社會,才有能力對糟糕的、壞的事情說不。因為在他的內心,有一個很強烈的認知的種子早早地埋下了,那就是:我是好的,可愛的,值得被尊重、被珍惜的。
一個孩子如果懂得保護自己,那麼他的家庭環境,一定會有以下特徵:
是有愛的;
是民主的,容許不同意見的存在。
具體到教養過程中,也好實現。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多嘗試接納孩子說的「不」。
當孩子不想被父母抱著,父母不是故意逗弄他,緊緊抱住他不撒手,甚至因此覺得受傷,或者以愛的名義要挾:媽媽這麼愛你,你怎麼捨得推開媽媽呢?而是聽取孩子的意志,孩子就是被尊重的;
當孩子不想在固定的時間睡覺,父母並不去粗暴喝止,或者完全忽略孩子的需要,而是傾聽孩子的理由是否合理,合理就滿足,不合理就堅持原來的界限;
總之,當孩子的「不」,只會引起大人的禁令,或者父母情感上的抗拒,那麼孩子就學會了表面順服,並逐漸失去自我。
相反,當孩子覺得害怕、不舒服,或想改變狀況的時候,他可以直接向父母說不,而且孩子的「不」能被父母接納,那麼這簡單的「不」,會賦予孩子生活中所需要的主權,使他不會陷於無助或者一味順服。
父母要多嘗試接納孩子說的「不」。
▋界限第二課:教會孩子對自己的需要負責。
這一點也非常重要。它關乎我們的孩子,未來能否真正有能力讓自己過得快樂。
比如我前面提到的那個朋友,那位好好先生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他就是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為了照顧自己的父母,而捨棄了自己的需要;為了順從父母,而把自己搞到精疲力竭。
如果父母能夠引導孩子了解和體驗他們自己的需要,他們的人生將有真正的優勢,會懂得照顧自己,不會為了滿足別人的需要而讓自己身心疲憊。
如何幫助孩子對自己的需要負責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鼓勵孩子用語言說出他們的需要。即使他們的需要跟旁人所想的並不相同。
下面是一些具體的,你可以幫助孩子的方法:
1、允許孩子生氣、發脾氣。
生氣、發脾氣是小小孩在學會言語化之前,一種比較原始的表達方式。他們會生氣,憤怒,會傷心難過甚至失望。這些情緒對孩子來說太複雜了。所以,他們需要用眼淚、用呼喊去表達。所以,允許你的孩子這麼去表達,而不是哄他們停止,更不是去專斷地喝止。
2、關注孩子的情緒和感受。不要害怕孩子的負面情緒和感受。
3、減少干預,讓孩子承擔自己行為的自然結果。
比如,一位媽媽在假期最後一天,發現她兒子的作業還沒搞定。怎麼辦呢?她著急的不行,一直守到夜裡12點,陪著孩子一起寫完。全程不停地提醒孩子,當然也少不了語重心長的叮嚀,和親子間的衝突與爭鬥。
這個媽媽很負責,本能地要幫孩子度過難關。但是,如果每一次孩子遇到這樣的事情,你都去替代的話,那麼這個孩子他長大後,就會缺乏承擔,缺乏計劃,無法為自己的需要,自己的生活真正負起責任來。
父母要鼓勵孩子用語言說出他們的需要。
▋界限第三課:教會孩子尊重別人的需要和界限,幫孩子更順利地實現社會化。
也就是說,不僅僅當我們的孩子說「不」時需要得到尊重,父母也有義務教會孩子尊重別人的「不」。
比如,若你的小孩不小心用某個東西砸中了你,你不把他當回事,或者乾脆表現的一點兒都不疼,這會讓孩子以為,他的行為並沒有什麼後果,他也就不會有責任感,更不明白他其實應該對他人的需要或者疼痛有所警覺。
這在老人身上,或者特別溺愛孩子的父母身上非常常見。我見過不少老人,小傢伙狠狠地去抓他們的臉時,他們還是一臉笑嘻嘻的,甚至覺得很好玩。這會導致孩子更加的肆無忌憚,完全意識不到自己對他人造成的影響到底是什麼。
其實,更恰當的做法是,告訴孩子: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不過剛才那一下真的砸得我很疼。你以後可要小心點,最好……。
這樣表達,沒有批評指責,只是幫助孩子了解,他的言行舉止是會影響到別人的,以及告知,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如果父母不去這麼做,孩子很難長成一個有愛心的人。他們往往會變成一個自我中心、愛控制他人的人,需要別人一味地退讓自己的界限去滿足自己的慾望,而絲毫不能意識到自己對他人所造成的影響甚至傷害。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沒朋友的。所以,習慣溺愛孩子的父母也需要留意。
推薦閱讀:
※冬天穿裙子,怎樣又顯瘦又美,掌握這些搭配就夠了!
※一個女人旺不旺夫,看這4點就夠了!
※移民加拿大無關錢和特長!只要你想來,看完這一篇文章就夠了!
※認識碧璽?一篇就夠了!
※人際關係並不複雜 牢記這幾條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