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欹枕綠楊橋——讀蘇軾《西江月》

西 月·書綠楊橋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gōng醉卧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cuán擁,流水鏘然,疑非塵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瀰瀰淺浪,

橫空隱隱層霄。

障泥未解玉驄驕,

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

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

杜宇一聲春曉。

這首《西江月》作於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貶謫黃州期間。

蘇軾把詞變成了緣事而發、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體,因而詞的情志因何而生須有說明。他在很多詞中採用標題和小序的形式,或交代創作背景,或補充本篇意境內容,大大豐富和深化了詞的審美內涵。本詞小序中的「蘄水」,即今湖北浠水。「曲肱」,彎曲手臂。《論語·述而》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此用其意。這篇小序彷彿一篇優美的小品文,它敘事簡潔,描寫生動,充滿詩情畫意。作者說,最近在黃州,一個春天的夜晚,沿著蘄水走。經過酒家,喝了幾杯酒。帶著醉意,趁著月色走到一個溪橋上,解下馬鞍,彎著胳膊作枕,準備稍事休息。誰知一覺醒來,天已亮了。張眼四望,青山環繞,綠水淙淙,真讓人懷疑這不是塵世。感慨之餘,揮筆在橋柱上題下此詞。

(一)串講句意

照野瀰瀰淺浪,橫空隱隱層霄 先說「照野」,突出點明了月色之佳。「瀰瀰」,水滿而流動的樣子。用它來形容「淺浪」,就把春水上漲、溪流汩汩gǔgǔ的景象表現出來了。「橫空」,寫出了天宇之廣。「層霄」,即層雲。以「隱隱」形容雲層的輕淡柔和、若有若無,相當傳神。開頭兩句,以恬靜而輕靈的筆調,簡練自然地描繪出春宵美景:月光照耀在空曠的原野上,清溪微波蕩漾;浩淼的夜空中,雲層輕柔,若隱若現。東坡歷來愛月,他在這裡雖未直接描寫月光,卻通過廣袤的原野、廖廓的天宇、清亮的溪水、輕柔的雲層,表達了對無邊月色和由此而產生的美好夜色的讚賞。短短的兩句已使讀者心曠神怡了。

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障泥」,是用錦或布製作的馬韉,墊在馬鞍之下,一直垂到馬腹兩邊,以遮塵土。《晉書·王濟傳》:「濟善解馬性,嘗乘一馬,著連乾障泥,前有水,終不肯渡。濟曰:『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渡。」「玉驄」,毛色青白的駿馬,代指坐騎。「玉驄驕」,馬使性子,不願渡水。此句是說那白色的駿馬忽然活躍起來,提醒他的主人:要解下障泥準備渡水了!作者借用典故,只寫坐騎的神態,便襯托出瀕臨溪流的情景。其實未必是馬因障泥未解,便任性不肯涉水,而是作者自己停下了腳步。所以接下去就說,他醉意朦朧,真想索性就在這芳草叢中睡去。「我欲醉眠」,出自蕭統的《陶淵明傳》。陶淵明醉時曾對客說:「我欲醉眠,卿可去。」一派豪放率真之情。後一句將作者忘乎所以的沉醉、仿若仙人的瀟洒,形神兼備地表現了出來。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 「可惜」,是可愛的意思。「教」,應念jiāo。「瓊瑤」,即美玉,這裡喻指皎潔的水上月色。微風輕輕吹拂,溪中波光粼粼,水月交輝,真像綴了一溪晶瑩剔透的珠玉。這裡用的修辭手法是「借喻」,徑以月色為「瓊瑤」。此句以精切的比喻,傳神地寫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靜、人之喜悅。如此可愛的一溪風月,還是趕緊把馬拴好吧,免得它走入溪中,踏碎了這天光月影。這兩句進一步為上兩句作了補充發揮。景色這樣的美好,幾乎容不得半點驚擾,他要靜靜地欣賞這一切了。

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欹」,音qī,傾斜;「欹枕」,斜卧。因為酒意未消,又為美景陶醉,作者準備稍事停留休息。他解下馬鞍,[以鞍為枕],斜卧在綠楊橋上。沒想到,這一覺睡得十分香甜,直到黎明時杜鵑的一聲啼叫,才將他從夢中驚醒。「一聲春曉」,如空谷傳聲,餘音裊裊,生動而又畫龍點晴地表現了空山月明、萬籟俱寂的春晨之美。但具體怎樣,又不細說,有如在畫卷上留下空白,讓讀者去想像,令人回味無窮。 (二)評述全篇

作者在詞中描述了自己春夜醉眠山水間的一次美妙經歷,描畫了一幅月夜人間仙境圖,表達了對自然山水的鐘愛之情和物我兩忘、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

蘇軾被貶在黃州,其實生活很艱苦,要靠耕作養活自己,但是他隨遇而安。他說:「某現在東坡種稻,勞苦之中亦自有其樂。」他把陶淵明的「歸去來辭」改編成歌謠,教給農夫唱,自己也樂呵呵地跟著打拍子。為了排遣內心的苦悶,他還有時參禪悟道,有時寄情山水。在這首《西江月》中,澄澈的自然景色與空靈的個人心態交相融合。作者將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卻了塵世的榮辱得失和紛紛擾擾。他能憂中取樂,苦中求歡,正是由於他有隨緣自適的曠達胸懷,可以不因宦海浮沉而自暴自棄,不因生活困頓而怨天尤人。他始終平靜地面對世間的得失進退,積極地化解人生的悲歡離合。同是貶謫,韓愈只是希望自己的親人為他收拾骸骨("好收吾骨瘴江邊"),談不上積極面對前路的艱險。這提醒人們,我們身邊的快樂本來是無處不在的,只是自己缺少發現的眼光和心境罷了。

這首詞採用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所寫之景,無論是作者夜間醉眠之地,還是早上醒來所見,都是「疑非人世」之景;所抒之情,是忘卻塵世的超然之情。這獨特的意境,是那樣地富有詩情畫意,讀來令人神往。傳說由於這首詞清新優美,空靈蘊藉,當時便有敬慕蘇軾的人,在離橋不遠的地方,建了一個亭子,起名春曉亭。雖不知是否屬實,卻也是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推薦閱讀:

炎涼居 【西江月*1一14韻完整版】
游絕美西江知天下苗族(組圖)
【貴州風情】13 西江苗寨
西江月?讀毛主席《沁園春?雪》

TAG:蘇軾 | 西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