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和寧夏有一塊地方,決定了大明王朝的生死,出產一種大殺器
黃河走向形狀有點像「幾」字形,「幾」字彎和其周邊流域在歷史上曾經被稱為河套地區。清朝咸豐年間的地方志書籍《河套圖考》中曾描述:「河以套名,主形勝也,河流自西而東至靈州,西界之橫城,折而北謂之出套,北折而東,東復折而南至府谷之黃甫川,入內地迂迴二千餘里,環抱河以南之地,故名曰河套。」河套之名由此而來。
其實河套這個地名並非古已有之的,而是從明朝開始的。目前已經很難考證出河套之名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了,現在能從文獻中看到的「河套」地名最早出現於明英宗正統二年(1437)榆林鎮指揮使王永的奏疏中:
累年黃河凍消,將西安等衛發來備冬官軍放回。今聞達賊在河套,逼近府谷等處,恐探知無備,竊來犯邊,乞暫留守哨,從之。
河套地區
從地理位置上看,河套地區四面環山,東北西三面環河。西面賀蘭山、北面陰山、東面呂梁山、南面橫山,從而形成了南北略長的矩形輪廓。黃河至此因山地而呈「幾」字形彎曲,形狀好似繩套。比照今天的行政區劃,河套的地理範圍就是指今天的內蒙、寧夏境內賀蘭山以東、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黃河沿岸的廣大地區。
河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文明爭奪激烈的地區,如果游牧政權佔據這一地區,古代中華文明的核心地帶——關中地區就勢必毫無屏障,天下也處於危險之中。
明朝初建之時,元順帝朝廷北遁大漠,退至上都開平,歷史上稱之為北元,明朝人稱為殘元。明朝雖然佔據大都,但是北元殘餘勢力仍然不容小覷,陝甘、遼東、雲南還有大量元朝軍事力量,兵力合計「引弓之士,不下百萬眾也」,「元人北歸,屢謀興復」。
韓劇里的元順帝
在明初嚴峻的地緣政治現實中,河套及其以西包括寧夏在內大部地區,都在元朝殘餘勢力擴闊帖木兒的控制之中,擴廓帖木兒就是王保保,朱元璋眼中的天下第一奇男子。為了鞏固初建的大明王朝,朱元璋必須驅逐元朝殘餘勢力,佔據河套地區。
洪武二年,常遇春、馮勝率軍直赴陝西,徐達率大軍隨後進入,攻取西安、鳳翔,元將李思齊率所部十餘萬人逃至臨洮。四月,明軍攻克蘭州,李思齊率部投降。
明與北元
之後明軍連續攻克安定(今甘肅省定西)、會州(今甘肅會寧)、靖寧(今甘肅省靜寧)以及德隆、平涼等地。徐達率領大軍攻打寧夏慶陽,俘殺元將張良臣。
至此基本上平定了秦晉以及關隴地區,掃除了長城以南廣大地區的蒙古貴族勢力。此後,朱元璋後又命明軍出塞北征,主動尋找北元主力決戰,以消除邊患。
王保保
洪武二年(1369年)六月,朱元璋命常遇春、李文忠率步卒八萬,騎兵一萬直搗元順帝的老巢開平,元順帝北奔應昌而去。八月,李文忠又由太原北上,進擊圍攻大同的元將脫列伯、孔興等,並且大敗元軍,脫列伯被俘,孔興為其部將所殺,此次明軍的勝利徹底擊碎了元順帝重回中原的迷夢。
朱元璋並不以此為滿足,要徹底消除殘元武裝對大明的威脅,就要徹底收復河套。洪武三年(1370年),明軍大舉北征,兵分兩路,西路軍以右丞相信國公徐達為征北大將軍,統率馮勝、鄧愈、湯和等部,自潼關出西安,取定西,進攻擴廓帖木兒;東路由李文忠出居庸關,入沙漠追擊元順帝,「使彼此自救,不暇應援」。
徐達
兩路大軍夾擊戰略取得了成功,悍將擴廓帖木兒被打殘了,麾下八萬大軍成了俘虜,山陝地盤全丟了,自己逃到了和林。元順帝宮廷也被打廢了,順帝的孫子買的里八臘也被明軍抓到了。之後,洪武四年、五年,明朝又組織了兩次北征,雖然給予殘元以沉重打擊,但是始終沒有消滅,雙方形成對峙局面。
洪武五年之後,明朝調整攻勢軍事戰略,轉而採取防守策略,調兵屯戍開平、應昌,在北平、山西練兵,以防禦為主,等待時機成熟再戰。洪武二十一年(1388)三月,朱元璋命藍玉率大軍北征,「倍道兼進,直抵虜庭,覆其巢穴」,最終在捕魚兒海大敗元軍。
朱元璋
北元經此一敗,內部分崩離析,後來分裂為東部的韃靼和西部的瓦剌。洪武時代,明朝收復了河套地區,將蒙元殘餘勢力擋在域外,有效地捍衛了明朝的國防安全。更為重要的是,河套地區的氣候和環境非常有利於戰馬的蓄養,保住河套就等於為大明保住了戰馬之源、騎兵之源!
但是,這一切在成祖朱棣時代以後就發生了逆轉······
推薦閱讀:
※當人遇到生死 一切都是過眼雲煙
※生死的友情
※懺公長老的開示第三輯--福德、生死無常,慎勿放逸
※看看你的生死善惡賬簿上都記錄了什麼,絕對沒錯,看完嚇你一跳!
※你看過身邊對生命最不尊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