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千古是非林靈素(轉)--為靈素先生正名

千古是非林靈素作者/高遠 來源/永嘉網 已閱讀/ 2672 人次 2009年12月2日

我認為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可愛的文化人、政治家、有道之士,他的許多事為後人樂道,許多詩文為後人激賞。最為有趣的是《宋史》上最臭名照彰的兩個人,都與他有關。一位是大奸臣高俅,一位是道士林靈素,此兩人都是作過他的書僮。 800多年後,我對這兩個人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說不出的滋味,高太尉為我同姓,林道士系我同鄉,與這兩個名人有九竿子的關係,真叫人窩心。唉,花開兩枝,單表一朵,說說道士吧。我以為此人不壞,應是有道真人。林靈素生於宋神宗熙寧八年,卒於宋徽宗宣和元年。 在人們從《宋史》中得知此人的行誼記錄後,普遍覺得此人是騙子,阿諛之徒。《宋史?方技》之文曰:林靈素,溫州人(或謂永嘉人),少從浮屠學,苦其師笞罵,去為道士。善妖幻,往來淮、泗間,丐食僧寺,僧寺苦之。政和末,王老志,王仔昔既衰,徽宗訪方士於左道錄徐知常,以靈素對。既見,大言曰:「天有九宵,而神宵為最高,其治曰府。神宵玉清王者,上帝之長子,主南方,號長生大帝君,陛下是也。既下降於世,其弟號者青華帝君者,主東方,攝領之。已乃府仙卿曰禇慧,要下降佐帝君之治。」又謂蔡京為左元仙伯,王黼為文華吏,盛章、王革為園苑寶華吏。鄭居中、童貫及諸巨閹皆為之名。貴妃劉氏方有寵,曰九華玉真安妃。帝心獨喜其事,賜號通真達靈先生,賞賚無算。 林道士的這一番隨口繫辭,說得熱愛道教的徽宗皇帝與奸豎蔡京、童貫等小丑大為快樂。從此這個四十來歲的道士,平步青雲,裝神弄鬼,大把花錢,作盡了「欺世惑眾」之事。附庸他的道徒就有近二萬人,都美衣玉食。立道學,封道官十等。在他慫恿下,宣和元年正月徽宗皇帝下詔欲盡廢佛教。林道士想以報復和尚對他小時的打罵。改稱佛主為金覺大仙,菩薩為仙人、大士,僧為德士,改佛寺為宮,讓佛祖穿上天尊衣服。徽宗升溫州為應道軍節度,封他為元妙先生、金門羽客、沖和殿侍宸,出入呵引,至與諸王爭道。都人稱曰:道家兩府。在京四年,恣橫不悛,道遇皇太子也不迴避,以此惹怒了徽宗,才貶為太虛大夫,斥還溫州。溫州通判江端本調查到他的居處有越制之罪,徽宗皇帝下詔要把他流放楚州,他卻找個空子羽化而去了。《宋史》中所載大抵如此,惡道跋扈之態如此不堪。 當然,他在溫州地方的歷史上應該還是一個名人,不管怎的,傳列《宋史》,這就與流芳百世等值著。而事實溫州,永嘉明代以前的志書中對他卻不是這般描述的。 他叫靈素,這名字也是欽定的,初名靈噩,字歲昌,一字通叟,永嘉人。家世寒微,他在母親腹中24個月後,母親忽然作了個夢,一個身穿袍服、冠帶肅然的神人,手執火筆指著肚子說:「暫藉此居。」第二天就生下了靈素。靈素出世後,五歲了還不會說話,人們都說他是個啞巴。有一天一個道士登門求見,在他的耳畔說了一會兒,就開始有語笑了。從此日記萬言,出口成章。 宋趙鼎的《林靈素傳》云:其母夜歸,覺紅雲覆身,因而有孕。懷胎二十四月,一夕夢日光入室,有神人衣綠袍玉帶,眼出日光,執筆告:來日藉此居也。翌日陰雲四合,霹靂三聲,先生即降誕。金光滿室,相貌殊倫。長五歲,不語時。五月五日,風雨大作,有道士頂青玉冠,衣霞衣,不告而入。見先生,喜曰:久不相睹,特來上謁。相顧撫掌,大笑出門,追之不及,自此能言。 林靈素少時為蘇東坡書僮,曾侍蘇東坡游瑞佛寺,讀碑記,數萬言一經過目,就背得爛熟,這使傳聞強記的蘇東坡也目瞪口呆。東坡說「子聰明過我,富貴可立待。」靈素笑而答曰:「生封侯,死立廟,未為貴也。封侯虛名,廟食不離下鬼。願作神仙,予之志也。」《家世舊聞》載:少嘗事僧為童子,嗜酒不檢,僧笞辱之,發憤棄去為道士。作了道士又不如意,《老學庵筆記》中說,他為會稽天寧觀老何道士所拒。所以只好「往來淮、泗間,丐食僧寺」了。 林靈素三十來歲時,博通儒道經典,志慕清虛,語論孤高,迥脫塵俗。在他遊歷陝西、四川時,與一姓趙道人,交遊數載,某日趙道士突然死了。靈素為他沐浴安葬,得到趙道士遺留下來的書三冊。書上細字如珠,還間著有天書篆字,人們都不識認。此書題曰《神霄天壇玉書》,內言神仙變化法訣,興雲致雨符咒,驅遣下鬼,役使萬靈。林靈素得到這天書後,豁然神悟,察見鬼神,誦咒書符,策役雷電,追攝邪魔,與人治病,解疾苦,往往立竿見影,驅瘟鎮邪,沒有不靈驗的。次年,林靈素經岳陽酒肆時,卻看見已經死去的趙道人仍如常人,對林靈素說道:「予乃漢天師弟子趙升也。向者所授五雷玉書,謹而行之,不可輕泄,即日為神霄教主雷霆大判官。東華帝君有難,力當救之。」 舊志說他到了四川,遇見道士趙升,得到了神宵道法。有關道教典籍載:趙升,東漢時人,從張道陵學道,隨張同日飛升。由此可見,林靈素的道教淵源與張道陵的正一道有關。 明嘉靖《永嘉縣誌》、明萬曆《溫州府志》諸方誌所載他與徽宗的相遇也顯得神奇有趣,不象《宋史》這般平凡。話說宋政和元年,林靈素到了開封,住在東太乙宮裡,一住就是兩三年,當屬掛單蹭飯。一夜篤信教主道君皇帝徽宗趙佶夢見自己騎著白龍游神宵宮,遇見靈噩騎著青牛進來。皇帝醒後大感奇怪,就命令道士徐知常訪神宵事,徐就推薦了林道士。皇帝一見,更加驚奇,這傢伙的相貌形狀與夢中所見一模一樣。見他的名字不雅,就改為靈素。 我對這個道士的好感緣於一首詩,方誌中對作此詩的背景有了很妙的交代。林道士成了金門羽客、沖虛通真達靈其妙先生後。在太清樓下侍宴皇帝,瞥見了羅列著蘇東坡、黃庭堅、秦觀等人的元祐奸黨碑,就稽首下拜,皇帝怪而問之,林靈素說:「這碑上姓名的人都是天上星宿啊!」還即席作了首詩,詩曰: 蘇黃不作文章客,童蔡翻為社稷臣。 三十年來無定論,不知奸黨是何人。皇帝就把這詩隨本給蔡京,蔡京惶恐慚愧至極,落荒而逃。從此,中國歷史上著名奸臣蔡京結怨生釁。 《宋史》與地方志所記載的一件事是關係林靈素被乏極為重要的信息。史載:宣和初,都城暴水,遣靈素厭勝,方率其徒步虛城上,役夫爭舉梃將擊之,走而重。帝知眾所怨,始不樂。明嘉靖《永嘉縣誌》載:後因大水臨城,上疏言,國難將至,請遷都避之。這話給蔡奸臣抓住了把柄,「嗾全台劾其妖言惑聽」。林靈素見此情形,就辭職回到溫州天慶觀修道煉丹了。這可見林靈素不僅不是如《宋史》所說這般無賴,根本沒有與當國奸臣們沆瀣的,而且還有先知預言的本事。若果真能遷都避之的話,宋朝的歷史就要重新寫了。他死後8年的1127年,北宋就滅了。 而林道士與蔡京的鬥爭並不這麼簡單,這道士確有道行,前後好幾個回合,勝多負少。政和間,徽宗依林靈素所言,命天下皆建神霄萬壽宮,開神霄錄壇。京城神霄宮建成後,徽宗率蔡京和群臣慶賀。早齋罷,徽宗引百官游觀,忽吟得上聯:宣德五門來萬國。蔡京等沉思無以答。徽宗問林靈素:「師能對否?」林應聲而答:「神霄一府總諸天。」徽宗大喜,遂令林靈素修正一黃錄青醮科儀,編排三界聖位,校正丹經子書。「每月初七日升座,洎親王內貴、文武百官皆集,聽講三洞道經。或御駕親臨,亦於座下。」這下就出盡風頭,使蔡京輩失盡面子。 徽宗對他的寵信越來越深,他的權勢日益囂張,從而導致與當朝重臣蔡京等人的對立。趙與時《林靈素傳》載:「京師大旱,命靈素祈雨,未應,蔡京奏其妄」。請上治罪。可見蔡京已與他發生正面衝突。對此,林靈素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就來個反奏童貫、蔡京等奸臣,是「飛天大鬼母」、「北都六洞魔王第二洞大鬼頭」轉世禍國,勸請徽宗斬決。他說:「願陛下知丙午之亂,奉大道,去華飾,任忠良,滅奸黨,修德行,誅童、蔡,此禍可免,他時玉府再會天顏,不然則大禍將臨。」其後,林靈素又多次假神真降言,警告徽宗:「幸速避地,勿尚奢華,當出聖斷,毋聽姦邪所敗。」從此可見,他也是能盡忠言直諫的良臣。 林靈素與奸臣蔡京鬥爭也很堅定的。據宋名臣趙鼎《林靈素傳》云:先生有一室,兩面窗前門後壁乃入靖之處,中有二椅,外常封鎖,不許一切人入。雖駕到,亦不引入其室。蔡京疑,遣八廂密探之,有黃羅帳、上銷金龍床及朱紅椅卓。奏上:林公有僭意,願陛下親往,臣當從駕指示。敢有不實,臣當萬死。帝即幸通真官,先生迎駕起居,帝與京徑入其室,啟封關鎖,但見粉壁明窗,椅卓二隻,他無一物。蔡京驚惶戰懼,叩頭請罪。先生請問其因,帝曰:蔡京可誅。先生奏乞赦之。顯然,老蔡這次處心積慮的構陷又以失敗告終,狼狽不堪。由此可見,他對童貫、蔡京奸黨的態度,不是如《宋史》上說的一味逢承,了無是處的。不僅有先見,而且有肅清奸黨,重振朝綱的堅定立場。 關於林靈素辭歸的事,趙鼎在傳中寫道:五月大水犯都城,帝命先生治之,先生奏曰:此水難治,乃天意以戒陛下。兼此水自太子而得,臣不敢漏泄天機,但試令太子拜之,可信也。即令太子上城,降御香四拜,水退一丈。至夜,水退盡。京城人皆言太子德也。先生上奏云:臣初奉天命而來,為陛下去陰魔,斷妖異,興神霄,建寶籙,崇大道,贊忠賢。今蔡京鬼之首,任之以重權;童貫國之賊,付之以兵衛。國事不修,奢華太甚。彗星所臨,陛下不能積行以禳之;太乙離宮,陛下不能遷都以避之。人心則天之舍。皇天雖高,人心易感也,故修人事可應天心。斗璽一,大數不可逃,豈知有過期之歷。臣今擬暫別龍顏,無復再瞻天表。切忌丙午、丁未甲兵長驅,血腥萬里,天眷兩宮不能保守。陛下豈不見袁天罡《推背圖》詩云:兩朝天子笑欣欣,引領群臣渡孟津。拱手自然難進退,欲去不去愁殺人。臣靈素疾苦在身,乞骸骨歸鄉。又降詔不允。冬,全台上言林靈素妄議遷都,妖惑聖聽,改除釋教,毀謗大臣。先生聞之,大笑,呼諸弟子並監宮官吏曰:前後宣賜之物,約三百擔,自去年用千字文字型大小封銷,籍書分明,一無所用,可回納宮中。只喚一童子攜衣被,行出國門,宣喚不回。帝賜宮溫州。《東都事略》云:宣和元年冬十一月乙卯,杞昊天上帝於國壇,大赦天下,放林靈素歸山。這一詳明的記載與地方志相似,與宋史大有出入,道出了他的使命:「臣初奉天命而來,為陛下去陰魔,斷妖異,興神霄,建寶籙,崇大道,贊忠賢。」對於奸臣的非難,居然大笑了之。「前後宣賜之物,約三百擔,自去年用千字文字型大小封銷,籍書分明,一無所用,可回納宮中。只喚一童子攜衣被,行出國門,宣喚不回。」可見他是個有操守的人,不是謀私利的貪暴之徒。趙鼎是宋代的政治家、詞人,抗金名相。徽宗崇寧五年(1106)進士。曾任河南洛陽令、開封士曹等職。南渡後,累官至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他薦任岳飛、韓世忠等愛國將領,極力反對和議,遭到秦檜等人的打擊、陷害。紹興八年(1138年)因力主抗金與奸臣秦檜不和,被貶到海南島吉陽軍。紹興十四年(1144年),南宋被貶至吉陽軍(即今三亞)後,謫居3年,直至1147年絕食身亡。如此錚錚鐵骨之人,我想他是絕不會,言之無憑的。 我們對趙鼎的品德、學問都是沒話說的,他不是虛偽的人,在文中對林道士是充滿敬意的,凡名字所及,皆以先生呼之。他是崇寧五年的進士,對林的行跡是比較清楚的,且有過交往。在文末,這樣寫道:仆初未任,居西洛,遇先生以文字一冊實封,見及,曰:後當相中興,若遇春頭木會之賊,可以致仕,開吾冊,依法行之,可脫大難,即悟長生。不然,則潮陽相遇於古驛中,此時之悔晚矣。初不以為然,亦不記先生所教文字,因奏檢事,果春頭木會之賊被罪海島,道過潮陽驛中,方抵驛亭,見一少年秀衣紅顏,徑入驛中,熟視之,即先生也。笑問曰:前言不謬乎?始知先生是真神仙也。於是重編本傳,以示後人。前尚書左僕射趙鼎謹記。這一節寫的是趙相公的親身經歷,不至於胡編亂造,並且與趙的一生大致相同,有些事還不幸被他言准。人們對林靈素的認識還有一篇南宋人趙與時的《林靈素傳》,傳中對他的記載,與趙鼎寫的大致相同,只略簡了些。而對林的行誼所持也頗為公正。趙與時(1172年-1228年),字行之, 宋宗室,宋太祖七世孫,生於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寶慶二年(1226年)進士。卒於理宗紹定元年(1228年)。官麗水丞,淮東總領。以著《 林靈素傳》而有名。 比如對林靈素在京與太子的矛盾事件的記載可以看出兩人的見解相近。趙與時寫道:皇太子上殿爭之。令胡僧立藏十二人,並五台僧二人道堅等,與靈素鬥法。僧不勝,情願戴冠執簡。太子乞贖僧罪。有旨:「胡僧放,道堅系中國人,送開封府刺面決配,於開寶寺前令眾。」  趙鼎是這樣記載這同一件事的:一日皇太子上殿奏曰:林靈素妖術,願陛下誅之。臣每日念他自知法廣大,不可思議,如陛下不信,乞宣法師等皆見在京,可與林靈素鬥法,別其邪正。時有十四人會於凝神殿,帝宣太子諸王暨群臣觀看。先生卟水一口,化成五色雲,中有仙鶴百數,一飛繞殿前,又有金龍獅雜於雲間。某等奏曰:此非也。乃紙龍鶴耳,容臣等諷大神睨,即令龍鶴墜地,化為紙也。太子聞之,喜曰:若果然,則林靈素法偽當斬。正誦嘆間,十四人中止有兩人能諷,餘者皆不能語言,面若死灰。皇太子叱先生曰:諸人若死,教爾還命。念吮訖,仙龍鶴加百數,蔽日遮雲。帝曰:此件無效,別有何術?十二人皆伏地戰懼,其二人奏云:臣能吮水百沸。宣水令呎,果然。太子擎水盂向帝前,呼先生看。先生取氣一口吹水中,水即清凍且結成冰。帝責云:本朝待汝等甚厚,敢來妄言, 先生奏云:乞燒木炭一千斤為火洞,表裡通紅,臣乞與二人同入試驗。良久火洞已成,先生云:臣乞先入洞,乞令二人隨入。先生入火洞,火不著衣。諸人伏地哀鳴,告太子曰:乞救臣等性命,情願戴冠執簡,聽役施行。皇太子下殿拜告,乞納皇太子冊贖。奉聖旨免罪,惟道堅二人系中國人,不應罔上,送開封府刺面,決配於前令眾。宣和元年正月八日,上詔天下僧徒並改稱德士。先生上表云:臣本山林之士,誤蒙聖恩,若更改僧徒,必招眾怨,乞依舊布衣還鄉。聖旨不允,不得再有陳請。 這兩段文字除詳簡之外,沒有什麼矛盾之處。趙鼎是林靈素同時代人,所以行文如流水,詳而如臨其境。林靈素回到溫州後的事,溫州人是最清楚的,我認《宋史》所載,可能有所出入。林靈素生於公元1075年,死於1119年,時在重和二年。這年改元為宣和元年。這時,林靈素已不在京師了。況宣和年間在溫州作通判的江端本已是第二任,第一任是孫概,就不可能會與林靈素狹路相逢的。這活通判調查死道士的事,純屬污陷。可見《宋史》有杜撰之嫌。 林靈素辭職回溫州時,只有弟子張如晦辭官隨他南下。趙鼎記云:先生頃在京時,雖宰執親王不與交談,亦不接見賓客,惟虛靜天師至,即開門對話終日終宵。此外則東西皇城使張如晦者,舊在通真宮,出則同行,坐則同席。宗師法教,獨張一人得其妙也。既還鄉,則同居永嘉。」方誌中對林靈素的死記載得很有趣:1119年的中秋這天,對如晦說:「可於扈嶼靈官山劚地五尺,見石龜蛇則葬我,葬畢宜遂去。」這夜三更時分,援筆題曰:四十五年務生,浮名薄利崢嶸。要說神仙的路中秋月下三更。這時風清月白,忽聞要雷聲,稽首而化。徽宗皇帝見遺表,詔守臣治葬。挖地五尺時,果真有石龜蛇出現。棺木一下塞穴中,就「雷電大作,雲霧晦總,失其所在。」隨葬的有微宗皇帝御賜的七寶數珠,雷霆八角印及冠劍。靖康元年欽宗皇帝派使者來取隨葬了的數珠,將要挖開墳,這時「天昏地暗,百怪雜出。使者驚慌失措,跪地叩謝,天才放亮,只見所要的寶珠明噹噹地已掛在上。這是地方志所載的,看好象是神話,但我作他的同鄉後人,還是認為這是真的才好!不然豈不冒瀆了先賢。修志的人也是一頭霧水,因此在文末,記了一句莫名其妙的文字:按舊志記錄如右,與《宋史》所載不同。我想,永嘉有很好的修地方志傳統,宋元以來就已有之,況林靈素作當時的名人,宋代的溫州人對他的事應是有記錄最清楚的。對宋史所載也是表示懷疑,因而在末處註明,按舊志錄如右的。 其實方誌中的這些記載與二趙所述基本一致。趙鼎記云:宣和元年八月,忽一日攜表見太守,乞為進。及別州官親族鄰里,曰:「塵世不可久戀,況大禍將及,即當辭去。」至十五日既望,命如晦曰:吾法門以付惟汝,尚有六印九符並六丁妙用神機,盡付與汝,世代只傳一人,無致輕泄。並七寶素珠一串,如主上來取,即便分付。汝將來當為朝廷全節大忠,今則別去,他時神霄再會。 溫州市區原有華蓋、海壇、郭公、松台、積穀、黃土、巽山、仁王、靈官九座小山環列,靈官山原名覆釜山,可能因為林靈素葬在那裡而得名,現在靈官山位於鹿城區吳橋路37號溫州電業局高壓修試工區的大院內,這個才十多米高的小山包,因其距東嶼只有三百來米,所以又被稱之為西嶼。解放後此山被挖為平地,也就卻找不到他墓了。 在趙相公的心中林道士無疑是一個能知曉未來的大賢仙人,這可能也是他抗金反秦精神的寄託與共鳴。他並不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只是在特定的時候利用一下皇帝,發揚了道教,使神宵派登峰造極。徽宗皇帝得知他羽化的消息,大為悲慟,驚嘆嗚噎,為御制祭文。趙鼎記云:徽宗皇帝敕曰:侍宸林公羽化,仰守臣聞丘粵如法致祭,仰侍從官吏卜地安座。將囊中金器出賣,作黃錄大醮一月日,欠錢將省庫錢支用。錄奏呈,不得觀望來裂,當別差官審察,以稱朕旨,始終待遇之意,劫封九十五字尊號寶誥,敕賜:高上神霄玉清府右極西台仙卿雷霆玉樞元明普化天師洞明文逸契元應真傳道輔教宗師金門羽客沖和殿侍宸行特進太宰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上柱國魯國郡開國公食邑八千一百戶實封三千戶賜紫玉方符通真達靈元妙護國先生林靈素。這個90多字的封號是多麼了不的起崇高啊! 有關道教的典籍記載,政和元年(1116)正月賜號通真達靈先生,賜上清寶籙宮居之。七年宣講神宵秘籙,帝命立「道學」,排列三界仙位,訂正通史,通典。校正丹經子書,主持正一黃籙者醮科儀靈壇等,封為金門羽客,任沖和殿侍宸,授紫芝觀居之。1119年被貶回溫州,不久就羽化仙去。他是中國道教史上的著名道士-神宵教主,精通道教齋儀音韻,善祈雨之術。詩作得好,還善畫墨竹,湖州玄妙觀曾藏有他畫的黑竹石刻畫一幅。 不管怎樣,他在中國道教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神宵派屬北宋末年的新符籙派,雖然說以王文卿為創始人,而神宵之名卻來自林靈素的神話,因此神霄派奉林靈素為該派宗師之一,並將所傳道法納入神霄門庭。如現存《道法會元》中的《神霄金火天丁大法》、《金火天丁神霄三氣火鈴歌》、《金火於丁鳳氣紫書》、《金火天丁玉神解關雲篆》、《金火天丁攝召儀》、《金火天丁陽芒鍊度儀》、《金火天丁召孤儀》、《正一口牛神靈官火犀大仙考召秘法》等,均為林靈素所傳。神霄派弟子劉玉說:神霄有赤明之館,火鈴之宮,中有一神,即天丁也。其神威烈,與飈火相併,故宗師秘其道。火師傳與玉真教主林侍宸,林傳與張如晦。後傳陳道一,下付薛洞真、盧君林土,次以神霄派脈付徐必大,徐亦不得其文。盧君化於劍江,將解而枕中出其書,以付玉。法傳盧君,而派繼徐君。 火師即是唐道士汪子華,謚號雷霆火師,著有《雷霆奧旨》。神宵也以他為祖師。林靈素之一派卻以天師道為宗。其道脈所傳大致如下:林靈素——張如晦——陳道一——薛洞真、盧養浩——徐必大——劉玉,此神霄一脈已傳至南宋理宗、度宗年間。人稱林靈素為「玉真教主」,門人自稱為「玉真弟子」,故可謂之神霄派玉真門。後來被尊為道教保護神的王靈官也是他的再傳弟子,還有著名道士白玉蟾也是此派中宗師,張如晦後在溫州的法脈所衍是為神宵道的溫州正派。 後來繼承林靈素道統的白玉蟾有《過林靈素墳》詩曰: 眾僧莫怨趙歸真,此是容成太玉君。 始末四年曾就日,相將五秩即騰雲。 帝心俾立神霄教,州額由升應道軍。 泉石依然冠劍冷,至今雷電御松墳。


推薦閱讀:

(轉載)原創七律 藏頭嵌字詩二首
【轉載】蕾絲鏤空拼接連衣裙
轉載:刑法疑難問題匯總
【轉載】達摩四論摸相
[轉載]三僚楊公風水尋龍點穴之【龍脈】

TAG:轉載 | 先生 | 是非 | 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