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情緒成為孩子成長中的絆腳石
不良情緒的產生如果不及時的給予疏導和處理,就會在孩子的心中慢慢的轉化成一種負能量,給孩子的學習、生活、心理以及人格的形成帶來很大的影響,甚至會讓孩子患上嚴重的心理疾病或是精神病。
有一名初二的男生,因為一次遲到,和老師發生衝突,這名老師在情緒激動之下,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打了孩子兩巴掌,並且讓他在教室門口站了兩節課,之後,他就沒有去上學。孩子的父母也知道了這件事,但是,並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就是簡單的給孩子講了一些道理,說老師也是為了你好,你經常遲到影響了別的同學,以後早起一會就不會遲到了等等之類的話。
可是,孩子並沒有聽進去,不管父母怎麼做工作,說什麼也不去上課了,休學在家,每天以上網玩遊戲度日,最後竟然發展到足不出戶,經常對父母發脾氣,用父母的話來說就是患上了「網癮」,心理出了問題。
經過和父母的詳細了解,判定孩子並不是上網成癮,也不是患上了心理病,就是因為當時老師的兩巴掌,回到家中沒有很好的處理孩子的情緒,這件事就在孩子的心中打成了一個「死結」,讓孩子對任何事情都失去了興趣,只有退縮在自己的小屋裡,給自己的心設置了一道大門,上了一把鎖。
經過一段時間的疏導,孩子的媽媽通過讓孩子發泄情緒的方式,幫助孩子離開了網路,回到了學校。
還有一名高三的男生,媽媽是一位老師,爸爸在機關工作,孩子從小就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在家中也是聽話的好孩子。可是,在即將高考的前半年,卻因為精神分裂不得不放棄高考回到家中。
孩子的媽媽對兒子嚴愛有加,特別是對待孩子的學習,總想讓孩子具備全班好學生的優點,為了讓孩子更加優秀,從來都是採用命令、高壓的手段要求孩子,家中備有一根小木棍,只要不聽話就會狠狠地打孩子。可是,她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高壓政策已經讓孩子內心積攢了太多的負面情緒,日積月累,一旦到了一個臨界點,這些負面情緒就會如火山一樣爆發,不是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最終,孩子不得不到走進醫院進行治療。
從以上兩個案例來看,都是因為情緒而惹得禍,都沒有給孩子發泄情緒的機會。父母一般會忽略孩子的情緒,無視孩子情緒所傳遞的信息,也就談不上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幫孩子梳理和發泄了。
其實,孩子的很多負面情緒大多來源於家庭,來源於父母。在一個家庭里,如果父母的關係處於一種緊張狀態,那麼,這個家庭帶給孩子的就只有壓抑,如果在家庭里每天都是冷冰冰的面孔,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溫暖,孩子的心也會是冰涼的。如果父母的教養方式除了指責、打罵、挖苦不對孩子施予正確的愛,這個孩子心中也將會是陰暗和消極的,孩子也就不會採取正確的方法緩解自己的壓力,更不會利用恰當的方式發泄情緒了。
如果在一個家庭裡面,夫妻關係和睦,親子關係融洽,並且家庭成員之間都能夠很好的進行溝通和交流,父母能夠多聽聽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一言堂;孩子也能夠多徵求父母的意見,而不是認死理,也就不會出現因為問題得不到解決,或是彼此之間都不能理解而產生負面消極的情緒了。
一個善於傾聽的父母,也會善於發現孩子內心的變化,因為,這些父母具有發現和觀察的能力,當發現孩子稍有變化時,就會果斷的採取相應的措施對孩子進行引導和梳理,及時的幫助孩子走出困惑,當孩子遇到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之後,也就不會產生負面的情緒了。
第一個案例看似發生在師生之間,其實,根源還是在家庭。因為,當孩子受了委屈回到家中的時候,也就是向父母尋求幫助的時候,可是,很多父母這時候卻忽略了孩子的內心感受,總是自以為是的採用講道理、擺事實的嘮叨方式,對孩子進行說教,這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第二個案例中的媽媽只是一味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而不顧及孩子的感受,不在乎孩子的情緒。
如果父母能夠先接納孩子的情緒,傾聽孩子的委屈,然後,再根據具體的情況對孩子進行指導,也就不會讓孩子把情緒壓抑在心中,其實,當父母能夠傾聽孩子說話的時候,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
情緒有好有壞,好的情緒能夠讓人奮進,壞的情緒卻讓人消極。小孩子卻不能夠理解這些,也沒有成人控制和疏解情緒的能力。但是,卻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讓孩子學會合理的表達情緒,當孩子哭的時候,不要說「哭什麼哭,再哭看我怎麼打你」「別鬧了,在鬧就把你關到小黑屋裡去」「把嘴閉上,就不能少說兩句啊,還能把你當啞巴給賣了」,這些言辭看起來是讓孩子停止某個動作,其實,無形中卻成了阻斷孩子表達情緒的障礙。
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是關鍵,也只有具備了合理表達情緒的能力,才有可能學會如何發泄情緒。父母在傾聽和理解的基礎上,每時每刻都要關注孩子的一言一行,從孩子言行中捕捉信息,找出影響孩子的負面情緒加以疏導,及時的幫助孩子,讓孩子不在受到不良情緒的影響。
推薦閱讀:
※你所見過的熊孩子是什麼樣子的?
※如何給孩子斷夜奶?
※為了孩子的自信,請您要避免十種行為
※生個啥屬相的孩子會讓12生肖越老越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