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重視當代西方心靈哲學的研究 - 哲學在線:哲學專業網站

作者:高新民 華中師範大學政法學院教授;程先華 華中師範大學政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摘要】文章在評介當代西方心靈哲學的產生、演變、主要研究領域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闡述了全面深入地開展西方心靈哲學研究的必要性,認為西方心靈哲學提出了大量有價值的問題,取得了許多積極的、可資借鑒的成果,開闢了一些嶄新的研究領域;開放地、辯證地予以研究,批判地吸取其精華,將其與有關自然科學成果和我國傳統哲學中的有關優秀成果融彙整合,必將有助於馬克思主義意識論的發展和具有中國特色的心靈哲學理論體系的建構。

1

當代西方心靈哲學(philosophyofmind)或者說哲學心理學(philosophicalpsychology)、心理學哲學(psychologicalphilosophy)是在傳統哲學的心身問題研究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一門哲學分支學科。開始,人們關心的主要是心理現象的本質及其與大腦、身體的關係以及其他派生問題,如心理學與物理學(生理學),心理語言、概念與物理語言、概念的關係問題。最近,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種具體心理現象、心理概念的分析上,集中在這些現象出現於心理解釋模式的方式以及各種心理解釋模式如民眾心理學(folkpsychology)、神經科學等的關係上。

當然由於各心靈哲學家所處的國度、文化背景以及所屬的哲學派別的不同,尤其是知識結構、興趣愛好上的差異,各人所用的方法、所強調的角度以及所形成的理論自然不盡相同。不過,從總體上看,又存在一些共同的傾向。例如,英美分析哲學家尤其是寵愛日常語言分析的哲學家,一般都把語言分析當作是心靈哲學的基礎和根本方法,認為心靈哲學的任務不是提供新的知識,而是對有關的心理概念進行語言分析;心靈哲學的功能不是解釋、預言,而是通過達到完全的明晰性使傳統的問題完全消失。由上所決定,他們在研究心靈哲學時所做的具體工作就是對心理辭彙作繁瑣細緻的分析。通過分析所得的是一些否定性的結論,如認為不存在非物質的精神實體,沒有獨立於生理過程的心理過程,因而也沒有心與身、心理與生理的關係問題。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一些心靈哲學家或關心心靈哲學問題的自然科學家在從事心靈哲學的具體研究工作時,強調或側重於對包括心理學在內的有關具體經驗科學所產生的哲學問題的探索,密切關注認知心理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等的最新進展和有關的概念爭論。J·瑪戈里斯在《心理學哲學》一書中說:這股新的思潮的「獨特之處在於強調:哲學的探討主要是從有關的經驗科學的詳細研究中引出它的問題」[①],如思維、記憶、學習等的心理物理過程與機制問題。有的研究者還認為:有關經驗科學不僅為我們引出心靈哲學的問題提供了基礎,而且還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理論根據。P·M·丘奇蘭德說:「如果不利用科學哲學,幾乎不可能開展心靈哲學的研究工作。」具體的經驗科學為回答心靈哲學的問題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如心理學為我們的內省知識貢獻了某些有用的東西,認知科學和人工智慧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認知模型,神經科學開始揭露相互聯繫的大腦細胞的巨大微觀系統[②]。總之在有關科學的基礎上,心靈哲學問題可望得到合理的解決。由於研究者的專業基礎不同,所重視的科學門類不同,在這股科學主義的心靈哲學思潮內又有神經科學的心靈哲學與認知科學的心靈哲學的分別。前者主要是在神經科學等具體科學的基礎上開展他們的心靈哲學的研究工作,所提出的理論打上了這類科學的烙印,如等同論的唯物主義、突現一元論、取消論、還原唯物主義等;後者主要以認知科學、人工智慧研究為基礎,所提出的理論主要以這些科學中的新觀點、新材料為論證根據,如功能主義、認知主義等。

儘管各人各派所研究的心靈哲學在方法、角度、側重點和內容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但我們仍可以說,當代西方心靈哲學的中心是清楚明確的,是一有自己固定對象和領域的獨立的哲學分支學科。因為在長期的演化發展中,尤其是本世紀三四十年代以來,心靈哲學形成了它的一些具有獨特的提問方式和意蘊的、相對穩定的問題和問題域。概括地說,有如下幾類問題。

第一,本體論問題——心身或心物問題,即心理的東西(themental)的本質以及與身體的相互關係問題。具體地說,它包含這樣一些子問題:(1)人有沒有「心」(mind),有沒有民眾心理學所說的那些現象如相信、願望、思維、情緒、意志等?(2)如果有,它們的結構、形態和本質是什麼?是獨立存在的實體、現象,還是可還原為物理實在、現象的東西?(3)心理的東西與生理的東西之間是什麼關係?能否相互作用?如果能,怎樣相互作用?(4)心靈、心理的東西在肉體死亡之後能否續存?(5)心理學理論與生理學理論、民眾心理學與神經科學之間是什麼關係?前者有無自主性?最終會不會被還原為、歸併為後者?會不會像民眾物理學、民眾化學那樣被淘汰或取消?如果前者能還原為後者,那麼還原的根據是什麼?

第二,認識論問題,有兩個特別令人困惑的子問題。(1)他心知問題。如果我們相信「我」以外還存在有「他心」,那麼如何予以證明?從認識上說,我們能否認識自己以外的、他人的心靈或心理活動、過程、事件和狀態?如能認識,是怎樣認識的?其基礎、根據、過程是什麼?也可以這樣說,一個人如何確定自己以外的某東西——機器人、他人、其他動物——是不是一能思維、有感情、有意識的存在?如何判斷一種無意識的自動機,它的行為是來自於不同於真正的心理狀態的某種東西?怎樣把這種行為與人的行為區別開來?由於我們每一個人沒有接近他人內心世界的通道和手段,因此他心知問題上的懷疑論便得以產生,並早已有之,且影響大而廣。近現代特別是當代的他心知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克服懷疑主義的問題上。對這一問題。通常的看法是羅素所作的「類比說明」,而當前的爭論則是圍繞著這種說明而展開的。(2)內省與自我意識問題,即有意識的存在是怎樣得到關於自己的思想、情感、信念、願望等的直接知識的?這種知識如何可能,有什麼價值?內省能不能作為認識自己心理的方式和途徑?如果能,內省又是怎樣進行的?怎樣回答「意識流」之類的責難?如果不能,人又是怎樣得到關於自我的意識的?

第三,語義學問題,即日常心理概念的意義問題。它包括:(1)我們通常關於心理狀態的常識術語在什麼地方獲得它們的意義?(2)我們運用於我們自己和其他有意識、有智能的造物的那些心理概念的恰當定義是什麼?對它們可作出什麼樣的分析?

第四,心理現象學問題,即諸心理現象的分類、表現形式與本質問題。主要包括:(1)心理現象的表現有哪些?(2)如何給它們分類?傳統的「知情意」三分法是否合理?如果按三分法,信念、期望、後悔等應包括在哪一類?(3)諸心理表現形式的關係和本質是什麼?(4)心理現象的基質或主體是什麼?是人、身體、大腦、心靈、精神實體?

第五,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問題。超心理學或特異現象學(psiology)是以超感官知覺(如遙視、透視、思維感測等)和心靈致動(如意念撥表、意念斷物、意念搬運等)這類特異心理現象為對象的學科。心靈哲學作為以心理現象及其本質為對象的哲學分支不可避免地要反思批判超心理學,必然要思考這樣一些問題:特異心理學是否存在?若否認其存在,其根據是什麼?怎樣解釋日常生活中常發生的那些現象?如果特異心理現象是真實存在的,那又應作什麼樣的解釋?是否應在充分考慮特異心理現象的基礎上重新規定心理、精神之類的概念?

最後一類問題是方法論問題,即建立心靈哲學所應遵循的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案或方法論是什麼?是傳統的思辨方法還是語言分析方法?抑或是科學的方法或從有關科學中移植過來的方法?哲學的方法和科學的方法能否在心靈哲學中並存或結合?其次,心靈哲學把什麼樣的材料當成是合理的、有用的?是內省的材料、行為,還是神經生理學所提供的材料?還是認知心理學、計算機模擬和人工智慧研究所提供的材料?

2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意識論,就其對心理的本質、心理與大腦的關係問題作出了鮮明的回答而言,可以說是一種心靈哲學理論。不可否認,與西方其他心靈哲學理論相比,它包含有更多、更豐富的真理顆粒,是人類認識心靈的歷史中的重要里程碑,也為我們進一步探討心靈哲學問題提供了理論出發點和方法論原則。因為它把意識或精神當作整個宇宙特別是種系和個體的歷史發展的產物,把意識當作是人腦的機能、屬性和產物,當作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肯定精神對人腦乃至外部客觀世界的巨大的能動的反作用,因此既堅持了心同一於身、統一於物質從而貫徹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則,又肯定了精神的相對獨立性,從而堅持了辯證法,避免了機械唯物論、舊唯物主義的還原論的片面性。由於藉助了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這兩個銳利武器,因而既繼承了以前的有關理論中的精華,又超越於舊理論之上。但我們又不得不看到,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於它的運動和發展,而且歷史和現實也提出了發展馬克思主義意識論的客觀的、緊迫的要求。

首先,最近幾十年來,與心理、意識現象有關的具體科學如心理學、生理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而且還誕生了像認知科學、神經科學、計算機科學這樣一些新興的部門。它們提供了大量極有價值的、極為豐富的材料,其中有些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解釋,而有些對某些舊的理論帶有否證性,有些為我們建立新的理論提供了基礎。然而,作為馬克思主義意識論賴以建立和鞏固的自然科學基礎,即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生理學、心理學尤其是巴甫洛夫的學說,在現在看來就顯得陳舊和不相適應了。這些無疑要求我們站在當代有關自然科學成果的基礎上去思考和回答心靈哲學的一系列問題。其次,在有關科學諸如認知科學、計算機科學和神經科學等的推動下,西方心靈哲學研究的問題、範圍大大拓展了,認識的水平大大深化和提高了,所形成的理論較之本世紀以前則更為豐富和深刻。儘管在西方心靈哲學的發展中,不時出現許多錯誤的、乃至荒唐至極的學說和觀點,但也不乏有與馬克思主義的意識論相近或可供借鑒、利用的理論和觀點,例如各種形式的功能主義、各種形式的同一理論就頗值得我們認真研究、深入思考。第三,由於認識的拓展和深化,當今心靈哲學提出和探討的問題有許多是經典作家在創立自己的理論的過程時所未曾觸及的,從上一部分的論述中,我們就可看到這一點,例如他心知問題、語義學問題等。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當代西方心靈哲學在對上述問題作深入探討的過程中碰到了一些著名難題,有些哲學家為此獨出心裁地提出了一些奇特的理論。這些不僅是當代西方的心靈哲學家關注和爭論的中心或焦點,而且對於馬克思主義意識論來說也是不可迴避、亟待解決的問題,因為它們對馬克思主義意識論提出了尖銳的挑戰,對馬克思主義意識論的存在和發展構成了極大的威脅。這裡我們不妨略舉一二,以期引起我們的注意和重視。

(1)意識本質問題上的難題。不可否認,唯物主義或物理主義自始至終是當代西方心靈哲學中佔主導地位的思潮,但近來碰到了一些棘手的、帶有挑戰性的問題和理論勁敵。首先在一些人看來,唯物主義的邏輯終點要麼是二元論,要麼是還原論,要麼是取消論,必須在三者之中選擇一個。因為根據唯物主義的觀點,意識或心理是人腦的功能、屬性,現在的問題是,這裡所說的功能或屬性本身指的究竟是什麼。從語言哲學的角度來說,「功能或屬性」這類語詞指稱的究竟是什麼。如果指的是大腦的生理功能屬性,那怕是最高級的,那麼實際上投入了還原論的懷抱。因為這是將心理等同於生理,用生理學術語定義、說明心理學術語。如果「功能或屬性」指的不是生理的功能、物理的過程,而是指的一高於、不能等同於生理功能的功能,即使強調它依賴於生理、物理過程,也難以避免二元論。因為根據P.M.丘奇蘭德等人的看法,二元論有兩種形式,一是實體二元論,一是屬性二元論。現代唯物主義一般都避免了實體二元論,但有些唯物主義者難逃屬性二元論的厄運。因為只要承認有不能等同於或高於生理屬性、功能的心理屬性或功能,就陷入了屬性二元論。為了使唯物主義既避免還原論又不致陷入二元論,有些論者如奎因、費耶阿本德、丘奇蘭德、羅蒂等另闢蹊徑,提出了「取消論」的唯物主義。它主張:民眾心理學的術語如「意識」、「相信」、「期望」如同民眾物理學的術語如「以太」、「燃素」等一樣,是人們在科學不發達的時代對存在或事物的一種不科學的指稱、描述方式,必將隨著認識的發展而被取消或淘汰,代之以成熟科學如神經科學的精確嚴格的術語。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意識論也強調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或屬性,很顯然,我們也不可避免地要進一步說明和解釋功能或屬性,因此也必須在三者之中作出選擇;如果要避免在三者中作出選擇,那就必須研究新的方案。

其次,著名生理學家J·艾克爾斯對唯物論的一元論的責難和對二元論的論證頗值得我們深思。他從人的經驗具有統一性、人具有創造性這些事實出發,認為已有的科學成果並不能說明經驗的統一性來自神經生理過程,創造性也是如此。他說:「經驗的統一性不是來自神經生理的綜合」[③],還說:「自我意識精神同與它有相互作用的大腦必須是部分獨立的,如一個決定是自由地作出的,它必須由精神開始,……這種順序在運用創造性想像中甚至更為必要。」[④]當然這裡有一個怎樣解釋已有科學材料的問題,同時有些科學材料和理論本身還不完備,有待進一步的驗證和發展。但無論如何,艾克爾斯的觀點是值得研究的。

另外在意識的本質問題上,當代一些著名哲學家如T·內格爾等人通過一些常見的事例或思想實驗,極力證明:在大千世界之中,除了存在物理的現象、狀態、屬性之外,還存在某種或某些不能歸結為物理實在、不能用物理學、生理學解釋的東西,如主觀的觀點或經驗、「感受性質」(qualia)之類。感受性質是人們在經歷各種心理活動時所體驗到的東西,它們不同於心理活動本身,我們每個人只要注意它們,便可得到這種感受性質。這種性質是當代唯物主義、物理主義很難同化的,有些人據以得出了二元論、副現象論的結論,無疑有待我們加以注意和研究。

(2)反作用問題。唯物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意識論一般都承認:意識作為人腦的機能不是無用的副現象,它對大腦以及外部世界有巨大的、能動的醋饔?。這裡似乎沒有什麼問題。然而當代許多哲學家如M·邦格等在這裡發現了長期為人們所忽視或未曾注意到的問題:意識既然是一種機能,那麼它怎麼可能反作用於大腦呢?因為作用和反作用以物質、能量的消耗、轉化為前提條件,而機能、屬性本身並不具有物質、能量乃至信息,因此說意識主動地發揮對大腦的反作用是不可能的。他別出心裁地說:意識對大腦的反作用實際上是神經系統的子系統對子系統或者是它們對機體的其他部分的反作用。邦格的結論值得商榷,但所提的問題無疑有合理性,因為意識的確不具有物質和能量,如果它具有物質和能量就不再是意識了,因此,反作用如何可能的確是一個真正的、然而長期未引起注意的哲學難題。

(3)命題態度和意識內容問題。意識不僅作為一種機能、屬性、過程和狀態而存在,而且還表現為心理的內容。換言之,意識一經現實地發揮它的功能作用時,它就有其指向性,即指向存在或不存在的對象,總是「關於」(about)什麼東西的。任何意識形式,如相信、期望、思考、認為、知道都可以說是一種態度(attitude),而態度都有其內容,即是說每一種態度之後都可以帶一命題,如「相信:『天要下雨』」。這就是當代心靈哲學常說的「命題態度」(propositionalattitude)。不管哪一種說法,要研究的都是意識、思想的內容問題。本來,馬克思主義意識論已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並作出了明確的回答,即認為意識是存在的反映。從當代西方關於意向性、命題態度、「關於」(about)的激烈爭論中,我們發現這裡仍有許多問題尚待進一步探討。首先,意識怎麼可能反映存在?或者說意識或命題態度怎麼可能關涉到它之外的事實?怎麼可能指向、表徵不存在的東西?許多哲學家例如齊碩母等都認為:對一系統或有機體或計算機的純物理解釋是無法說明意識為什麼具有這種指向、關涉外物的屬性的。由於語言哲學、語義學的影響,意向性問題又有了新的形式,即心、意識怎麼可能具有語義的屬性或語義內容?即使像同一論那樣把心同一於腦,那麼純物理的腦如何具有語義的屬性或內容呢?與此問題密切相關的是意識的內容或語義屬性本身的本質問題。我們知道,我們都能意識到我們的心理內容,它們總表現於一定的語言之上,即總是通過一定的語言形式表現出來的,帶有一定的語義性。但問題是,意識中的這些語義內容是以什麼形式存在的、以什麼形式被提取和加工的呢?顯然,僅說意識是存在的反映並沒有回答這裡的問題,因此意識內容的本質問題是我們研究中的一片空白。

(4)思想的語言或心靈的語言(mentalese)。這是一新出現的、在心靈哲學和認知科學中談論得極多的概念,表示的是一種假設的、不同於自然語言的、類似於形式化語言的東西,它正是大腦或心靈能對之進行直接的把握、理解、加工、操作的東西。現在,有許多思想家認為:自然語言是不能進入人腦為人理解和操作的,因為自然語言有聲波、物理化學結構之類的物質外殼,例如我們聽到的話語與聲波不可分割,我們在書本、圖表上所看到的文字和圖案有其特定的物質構成,它們不能直接進入人腦,因為視覺、聽覺不能將它們原封不動或按比例縮小搬進大腦之中。人的感覺器官在接受語言輸入時能同化的只是分散的光性刺激或聲波,這些刺激是在經過人的多次換能作用後才成為能為心靈所把握的信息的。事實上,人腦中也不儲存有自然語言。我們也不能設想人腦加工的是自然語言。計算機的類比也能說明這一點。計算機能模擬人腦,完成人腦所完成的許多工作如邏輯推理、計算、解決問題,但計算機在工作時不能以自然語言為自己理解、加工的媒介,所用的只能是形式化語言。基於這些,許多研究者便推想心靈、思想必然擁有自己獨特的不同於自然語言的語言。它是一種「隱喻」,但正如H·普特南所說:「它是科學上有用的寶貴隱喻。」[⑤]對它的進一步認識,將導致人類對心靈的內部結構、奧秘的認識的重大突破。由於這一概念有這樣的重要性,因而便成為當今心靈哲學、認知科學中的重大研究課題。「思想的語言」的形式、結構、本質是什麼?遵循什麼樣的規則?它的語法、結構、語義向度與自然語言有什麼聯繫和不同?是怎樣起源的,即是天賦的、還是習得的?「思想的語言」作為一種隱喻,與「理解」這一概念密不可分。因為某物確實不能是一種語言,除非它能被理解;某物不能是一種語言類似物,除非存在有相應的理解類似物。但是如果大腦中的某些表象是句子類似物、謂詞類似物,那麼相應的理解類似物又是什麼呢?如此之類的問題正成為人們激烈爭論的中心,有關的論著紛至沓來,並且還誕生了像心理語義學這樣的專門的「尖端」的學科。毋庸諱言,「思想的語言」對於馬克思主義意識論來說是一全新的課題。我們以前只考慮到了思想與自然語言的關係,如果真的存在「思想的語言」,那麼我們就必須討論西方心靈哲學研究的那些問題,並修正、發展我們有關的概念圖式。可以肯定,隨著研究的開展和深入、必將改變現有理論的那種簡單、抽象、籠統、含糊其詞等不足或缺陷,使馬克思主義的「意識是存在的主觀反映」的基本原則有血有肉、生動、具體和科學。

(5)思維與自然語言的關係問題。馬克思主義在這個問題上的基本觀點是:兩者密不可分,沒有脫離思維的語言,也沒有離開語言的純粹思維。這一理論在當今遇到了嚴峻的挑戰。在當代西方哲學中,至少有兩種學說與此尖銳對立。首先,有一種觀點認為:語言和思維是可以分離的,不僅存在著沒有思想的語言,而且存在著沒有物質外殼的思維。倡導和支持這一觀點的人搜集了從日常經驗到人類學等方面的大量資料,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各種翻譯,如將一種語言翻譯成為另一語言,將無聲的思想轉化為有聲的語言或將有聲語言轉化為內部的思想。在兩頭,思想都表現於語言,但在兩者轉化的中間,總有一段時間哪怕是一瞬間,思想是脫離語言的。另外,如果思維沒有獨立性,怎麼可能由一種語言過渡到另一語言呢?通常人們體驗到「言不達意」、「言不盡意」等都可以說明這一點。其次,從有關科學提供的材料看,思維與語言不是同源的,各有其獨特的發展規律。從一些黑猩猩學習人類語言的情況看,它們的思維發展存在著一個前語言階段,這種語言表現為沒有思想的純粹語言;它們的有聲語言發展中有一個前思維階段,這種思維是沒有語言外殼的純粹思維。有些科學家還根據對動物特別是大猩猩、黑猩猩的研究推論:在人類種系發展過程中,思維和語言不是同時產生的,思維先於語言。

有的論著不僅贊成上述觀點,而且還進一步提出語言決定論之類的觀點。根據這種觀點,語言支配思維,決定、塑造思維,語言是表達思想的一種再生產的工具,是個人心理活動、個人分析現象、個人綜合思想資料的綱領和指南。我們從世界的紛繁複雜的現象中分離出來的範疇和類型並不是自然而然地存在那裡的;相反,五光十色的世界是通過我們內心的語言系統而組織起來的[⑥]。J·傑恩斯明確地說:「意識以語言為基礎。……如果意識是在語言的基礎上、經過訓練而習得的一種操作,那麼就可以說,只有具有語言的物種才是有意識的。」[⑦]

應當指出,當代西方心靈哲學的著名難題、激進觀點以及向馬克思主義意識論所提出的挑戰遠不止這些,還有待於更進一步的了解和研究。要使馬克思主義意識論得到堅持和發展,當務之急就是研究和回答當代西方心靈哲學所提出的挑戰。從辯證法的觀點來看,對立、挑戰本身不一定是壞事,在一定的意義下,可以說是發展馬克思主義意識論的良好契機。因為新的問題本身就是新的發展、新的理論誕生的前提和條件。如果我們在此基礎上,認真總結概括當代有關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吸收、改造、利用當代西方心靈哲學的合理的積極的思想因素,我們就一定能將馬克思主義意識論推進到一個新的水平。

[①]J·瑪戈里斯:《心理學哲學》,1984年英文版,第1—7頁。

[②]丘奇蘭德:《物質和意識——當代心靈哲學導論》,1984年英文版,XⅤ—XⅥ。

[③]艾克爾斯和波普:《自我及其大腦》,1977年英文版,第7章。

[④]艾克爾斯:《大腦——精神問題是科學的前沿》,見《自然辯證法通訊》1979年第2期,第89—96頁。

[⑤]H·普特南:《計算心理學與解釋理論》,中文譯文見《哲學譯叢》1993年第3期,第25頁。

[⑥]參閱桂詩春:《心理語言學》,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1985年,第172—174頁;P·卡魯瑟斯:《語言、思想和意識》,1992年在「第四期中英暑期學院」(天津)的講課提綱。

[⑦]J·傑恩斯:《關於心靈起源的四個假說》,見「第9屆國際維特根斯坦專題討論會」文集《心靈哲學·心理學哲學》,1985年英、德文版,第135—142頁。*


推薦閱讀:

哲·文 | 伽達默爾:反思哲學的界限
捍衛我們相信的東西
「中」 論——一個字所體現的中國哲學思想精髓
無睡意哲學 | 現象學:胡塞爾、海德格爾、梅洛
李德順教授「馬克思法治理論的哲學基礎問題」講座順利舉行

TAG:網站 | 哲學 | 心靈哲學 | 西方 | 哲學專業 | 心靈 | 專業網站 | 當代 | 專業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