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民:和平崛起不是維護南海權益緊箍咒
劉中民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所長
近年來,在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宣示中,中國不斷重申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主張「與各國共同致力於建設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主張「通過對話和合作解決爭端,而不應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在外交實踐中,中國也一直在踐行求和平、促發展、謀合作的外交理念。
但是,在近年來的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大國和周邊國家的輿論中,卻不斷地將一系列不合理的要求和條件強加給中國的「和平崛起」,並試圖用它們杜撰的「和平崛起」話語體系圍堵和綁架中國外交。這在去年以來的釣魚島爭端、南海爭端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其基本邏輯是,既然中國堅持和平崛起,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那麼中國在任何情況下與任何國家的任何爭端,中國國防現代化的任何舉措,中國維護正當權益的任何行為,都違背了「和平崛起」政策宣示,因此便會有「中國傲慢論」、「中國強硬論」、「中國擴張論」等「中國威脅論」的變種。
在筆者看來,中國應該明確地告誡那些企圖用「和平崛起」綁架中國外交的國家,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和平崛起道路的信念永遠不會變,但「和平崛起」也絕不會成為中國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緊箍咒」。具體說來,應澄清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第一,「和平崛起」並不意味著中國懼怕衝突。中國走和平崛起的道路,更重要的主觀訴求在於避免走歷史上崛起大國軍事擴張導致全球性戰爭的老路。中國的理性選擇在於規避挑戰傳統的霸權國家,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懼怕外部試圖強加給中國的衝突。這是越南和菲律賓等國家應該搞清楚的邏輯,因為它們似乎認定中國十分擔心與周邊國家衝突會破壞和平崛起戰略,進而偏狹地將中國和平崛起戰略視為它們蠶食中國權益的機遇。如果越南、菲律賓等國家一味堅持這一邏輯並存有僥倖心理,最後它們必須承擔為此付出的代價。
第二,「和平崛起」並不意味著中國沒有自己的利益底線。長期以來,從和平發展的世界大局出發,從亞太地區穩定與繁榮的地區利益出發,中國一直堅持「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對目前多數島礁被相關國家佔領、油氣資源被掠奪的現狀保持了高度的剋制,並探索雙邊協商的辦法逐步解決島礁和海洋劃界爭議,這是此前南海局勢保持相對穩定的根基所在。但是,近兩年來,在外部勢力的慫恿下,越南、菲律賓等一再將中國的理性、大度、忍讓視為堅持和平崛起的中國的無奈選擇,不斷衝擊中國的利益底線。近來中國驅逐相關國家測量船、南海巡防、南海軍演等舉措意在告誡菲、越不要挑戰中國的利益底線。
第三,中國海軍現代化與「和平崛起」並不矛盾。近年來,中國海軍的有限發展以及走出「第一島鏈」的訓練,乃至對索馬利亞反海盜行動的參與,都不斷地被外部世界放大,並被扣上「中國海軍民族主義」、「中國海洋擴張」的帽子。在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以及印度、東南亞國家等周邊國家,「中國海權威脅論」大有甚囂塵上之勢。美國和相關的周邊國家應該清楚,中國的海權力量的發展在於主權訴求,在於實現國家和平統一和維護海洋權益的防禦性訴求,有限的國際拓展也在於更好地履行打擊海盜、海上反恐、海上搜救、災難救援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國際責任,而不是挑戰美國的海上霸權和侵略他國海洋權益。無論是美國,還是周邊的國家,適應中國海權力量的有限增長並尋求在海洋安全領域的國際合作,才是合理的選擇。因為任何國家都無權剝奪中國發展與自身主權及防衛需求相適應的海軍的權利。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中國人自己也有意無意地被「和平崛起」捆住手腳,在對外關係中養成一種畏懼衝突、規避爭端、習慣妥協的戰略思維,「和平崛起」戰略便會如外部某些國家所願,成為維護中國海洋權益的「緊箍咒」。薛力:南海是中國哪個層面的利益2010年10月27日08:27環球網薛力薛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室副主任
南海一直是個不平靜的水域。它在中國國家利益中的位置,不僅大有探討必要,還關係到南沙海域的油氣開發問題。筆者認為,南海相關的利益不是核心利益,但屬於中國的「重要國家利益」。
如果國家利益只有兩類:核心利益與一般利益,那麼南海無疑不是一般利益,劃分為核心利益是有道理的。但這種劃分方法太籠統,容易把核心利益泛化,並不利於維護真正的核心利益。
按照重要程度,國家利益可以分為核心利益、重要利益、一般利益、次要利益。其中,核心利益是指關係到一個國家存亡的利益,如大部分國民的安全、領土的完整和政治制度的保持等,其地位相當於人的大腦與心臟。重要利益是指那些雖然不會影響國家生存,但對國家具有重大影響的利益,如國民生活方式的保持、獲得有利的國際戰略平衡、維護國家信譽、重大利益的維護等,相當於人的手或者腿。一般利益是指國家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下所追求的利益,如國民生活的改善、擴大進出口、吸引外來投資、維護國際政治穩定、發展雙邊友好關係等,相當於人的手指。次要利益指對國家影響很小的利益,如公司與個人在海外的經濟利益,其地位相當於人的若干顆牙齒、身體非關鍵部位的皮膚、少量的血液。
對中國來說,核心利益事關共和國存亡,不能退讓、討論與交易,如堅持和平發展路線、維護領土完整等。這是中國把防止「台獨」、「藏獨」與「疆獨」列為「核心利益」的主要原因。南海對中國很重要,海上通道、漁業資源、海底自然資源也能給中國帶來巨大利益,不屬於一般利益和次要利益,但是,這些利益也未達到影響共和國生存的程度,所以不屬於核心利益。由此可見,南海屬於中國的「重要國家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官方從來沒有公開宣布南海屬於中國的核心利益。刊發相關文章的媒體通常援引來自日本共同社的一則報道。具體來說,繼2002年與東盟10個成員國共同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之後,中國最近又開始與東南亞鄰國進行談判。這表明中國並不認為南海問題屬於事關國家存亡、「不能退讓、討論與交易」的核心國家利益,希望達成爭端當事方都能接受的協議。
很清楚的一點是:中國與東南亞有關國家都無意以非和平方式解決南海爭端。中國堅持主張在雙邊框架內進行談判,東南亞有關國家則擔心單獨與中國談判會吃虧,因此堅持「1994年原則」,即「今後對外將以集體名義而不以雙邊名義接受談判」。最近還試圖拉入區域外大國以進一步「平衡」崛起中的中國。這是沒有必要的擔憂。中俄、中朝、中緬、中越之間成功完成全部或部分劃界談判的先例都證明了這一點。
事實上,中國過去二十多年都是在「與東盟國家保持友好關係」原則下處理南海問題,在油氣資源開發上相對克制,沒有針鋒相對地進行開採(欠缺深海開採技術、油氣儲量未知僅是次要因素),被人認為是把南沙油氣開發當成一般利益乃至次要利益。現在,汶萊、菲律賓、馬來西亞與越南每年在南沙海域油氣開採量達到5000萬噸油當量左右(包括其從九段線以外海域開採的部分),而中國在南沙海域則是「滴油未采,寸氣未得」。
顯然,這種狀況不能無限期延續下去。南海問題是中國的重要國家利益而不是核心的國家利益;中國在與東南亞鄰國磋商更有約束力的南海行為新準則時,應大力推進南沙海域油氣合作開發進程,有必要採取「以鬥爭求合作」的方式。中國在與東南亞有關國家商議新的南海行為準則時,應該探討合作開發南沙油氣資源的途徑與方式。如果有關國家不響應,中國應該堅決在南沙海域選擇一些未開發區域單獨進行招標與開發,以迫使東南亞有關各方改變目前「單邊猛采」的做法。社科院專家介紹各國對南海實際控制與石油開採情況
2011年06月14日 19:14來源:鳳凰網專稿 作者:周東旭
南海糾紛形勢圖
核心提示:近日南海問題日益升溫,6月13日,鳳凰網獨家連線南海問題專家、社科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李國強。李國強認為對南海目前的爭端,中國首先應採取積極主動的外交行動,探索臨時性的解決辦法。從長遠來看,需堅決貫徹中國的大海防戰略,同時,海上執法部門要不斷地加大海上和空中巡視護航的力度,不間斷的宣誓主權。必要時,做好實施收回被占島礁的準備。
對話嘉賓:李國強,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著有《南中國海:歷史與現狀》等。
一、南海的地位:區位與資源
南海海域石油儲量大概在230億至300億噸之間,相當於全球儲量的12%,約佔中國石油總資源量的三分之一
鳳凰網資訊:請您介紹一下南海的戰略意義。
李國強:南海是聯繫中國與世界各地非常重要的海上通道,同時也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海上走廊。從軍事戰略上而言,控制了南海島礁,就意味著直接或間接的控制了從馬六甲海峽到日本、從新加坡到香港、從我國廣東到菲律賓馬尼拉,甚至從東亞到西亞、非洲和歐洲的多數海上通道。
鳳凰網資訊:南海的資源情況呢?
李國強:南海島礁附近海域擁有豐富的資源,漁業資源、航道資源,特別是石油、天然氣資源。從航道上來講,每年大約有4萬多艘船隻經過南海海域。日本、韓國和我國台灣省,90%以上的石油輸入要依賴南海這個航道;經過南海航道運輸的液化天然氣,佔世界總貿易額的三分之二。就中國來講,通往國外的近40條航線中,超過一半以上的航線經過南海海域。
石油天然氣,數據顯示,南海海域有含油氣構造200多個,油氣田大約有180個,大概在230億至300億噸之間,相當於全球儲量的12%,約佔中國石油總資源量的三分之一,我們稱之為「第二個大慶」。僅僅在南海的曾母盆地、沙巴盆地和萬安盆地的石油總儲量,就將近200億噸。這個區域裡邊一半的石油天然氣儲量,分布在中國所主張管轄的海域之內。
二、各國實際控制情況
中國軍隊進駐島礁僅7個,越南控制南沙29個島礁。越南基本上控制南沙西部海域,菲律賓基本上控制南沙東北部海域,馬來西亞基本上控制南沙西南部海域。
鳳凰網:目前各國對南海的實際控制情況是什麼樣的?
李國強:從上個世紀70年代之後,越南陸續侵佔和進駐南沙29個島礁,同時把南沙群島及其附近大約100多萬平方公里,納入到越南的版圖,並聲稱對西沙也擁有主權。越南是除中國外,唯一對西沙和南沙同時提出主權的國家。
越南通過大肆的宣傳,設立行政機構,委任行政官員,加強統籌管理等方式,強化對南海的主權意識;通過開發旅遊和與國外石油公司的合作,大量攫取南海資源,推進對南海的實際佔有;最近這些年又大量購買艦船等軍火裝備,加強軍事力量和基礎設施建設。
從整個南沙的區域看,越南基本上控制了南沙西部海域,菲律賓基本上控制了南沙東北部海域,馬來西亞基本上控制了南沙西南部海域。
鳳凰網:越南等國對南海島嶼的控制經歷了怎樣一個過程?
李國強:無論是越南還是菲律賓,從上世紀70年代末期,不斷採取各種方式,來侵犯中國南海的主權和管轄權。我們可以看到一條比較清晰的脈絡,一開始,以佔領島礁、瓜分海域為主,也就是所謂的搶佔;第二個步驟就是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簽署之後,也就是上個世紀80年代之後,採取強化主權、宣誓主權的行動;自2000年之後,他們採取一系列的措施來固化主權。可以看到,搶佔階段、宣誓階段和固化階段,是一步一步在升級。
鳳凰網:中國對南海的實際控制情況怎麼樣?
李國強:在南沙,中國軍隊主要進駐7個島礁,其中包括台灣所佔的太平島。在永暑礁設立了氣象觀測站,在美濟礁設立了漁業避風設施,除此之外,多數島嶼還沒有開發利用。咱們國家所佔的島礁,基本上是位於南沙北部中心地帶,除了北部和西沙群島相連之外,我們所佔的島礁,東、西、南三面,基本上被周邊國家所佔據。我們實際控制的島礁數量比較少,而且進一步拓展的空間也特別狹小。
三、南海石油開採
越南早在1978年就在南海開採石油,中國沒有實際開採項目,最主要的原因是,南海特別是南沙的主權爭議導致的不安全環境。
鳳凰網:越南在南海島嶼有哪些具體開發項目?
李國強:越南最早在1978年就和日本達成協議,就開發南海海底石油進行合作。自此之後,越南與50多個外國石油公司,簽訂石油勘探和開發合同大約有30多個,越南還在西沙和南沙海域非法石油招標120多個。
1986年冠名為「白虎」的油田在南海正式投產,由此開始越南的原油產量逐年速度增長,到目前為止,僅僅這個「白虎」油田,已經累計生產原油2000多萬噸,創匯250億美元。2009年前後,越南冠名為「大熊」、「龍」和「青龍」三個油田也相繼投產,這幾個油田都是在我國南海斷續線之內。
越南曾經是貧油國,現在的石油年產量高達將近2000多萬噸,一躍成為了石油出口國。石油已經成為越南出口最多的產品之一,在GDP中所佔的比重已經超過了30%。
鳳凰網:中國有沒有實質性的油田開採項目?
李國強:沒有。周邊國家和國外石油公司,一共合作開採大約有1200多口油井,但是就是沒有中國的一口油井。當然這1200多口油井是在整個南海的南部海域,有很多並沒有進入我們所主張的管轄斷續線之內。
鳳凰網:為什麼會這樣?
李國強:我想有多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安全原因,直接跟南海,特別是南沙的主權爭議相關,南海處於一種並不是十分安全的局面,風險過大,這是一個方面。
第二,上個世紀80年代之前,我們致力於國內的經濟發展,綜合國力還不是很強,受困於資金上的困擾。
第三個困境是來自於技術上的困境,也就是深海油氣勘探和開採,所要求的技術含量非常高,我們國家長期以來並不具備在深海進行石油勘探和開採的技術能力。中海油嘗試過與國外公司合作,拿市場換技術,但是這樣一個過程應該說很曲折,也並不是很順利,國外的核心技術還是拿不到。
鳳凰網:現在的情況呢?
李國強:國家改革開放以後經濟高速發展,綜合國力提高,資金問題得到了解決,應該說資金已經不是問題。在技術上的困擾,特別是我們看到去年6月份、8月份的時候,「蛟龍」號載人深潛下水成功,實際上也是我們深海勘探和開採上的一個重大技術突破。基於這樣的一些突破,今年年初,中海油公司提出向「海上大慶」進軍的目標。
現在依然是安全環境問題,得不到解決。其實,早在1992年的時候,中國的石油公司和美國的克里斯公司,在萬安灘這邊,也簽署了合同,要嘗試進行南海的石油開採,這是中國和國外石油公司簽署的第一個南海的海上石油合同,真正意義上的合同,但是很遺憾這個合同最後夭折了。核心就在於周邊環境、安全環境和國家關係的影響和制約。
四、中國對策
中國力爭通過外交途徑的同時,更重要的在於加強軍事防禦,堅持大海防戰略,強化海上執法,做好實施收回被占島礁的準備。
鳳凰網:面對南海爭端,中國從短期和長期來看,分別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對策?
李國強:第一,堅持「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這一基本立場。
第二,進一步採取更加積極主動的外交行動。在爭端沒有解決的情況下,有可能會與周邊國家探索出臨時性的解決辦法。比如在東海,和日本有漁業協定;在黃海,與韓國有共同的漁區;在北部灣劃界後,也有共同的漁區、臨時共管的一些地方。在南海會不會有這樣的臨時措施出來,我想是值得探討的,政府也會做一些努力。
第三,我們會堅決貫徹中國的大海防戰略,提升島上、岸上和海上作戰能力,繼續保障健全的海防能力體系。南海問題涉及到我們國家領土完整和國家安全,有沒有一個完整的海防體系,對我們維護主權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大海防戰略是要堅決去執行的。
第四,海上執法部門,包括海警、海監、漁政、海事等,要相互配合形成有機的整體,不斷地加大海上和空中巡視護航的力度,不間斷的宣誓主權,顯示我國在南海的存在。
鳳凰網:剛才您提到,我們在開採能源方面主要面臨安全環境差的困境,面對這種情況怎麼辦?
李國強:最重要的還是發揮人民海軍保駕護航的功能。隨著我們的航母即將建造成功,在某種程度上,會改變我們在南海的軍事防禦格局,同時也會為我們在南海的資源開發提供一定的保障。
鳳凰網:在我國控制的島嶼周圍也經常發生爭端,有什麼辦法嗎?
李國強:鑒於這樣的情況,我個人認為,一方面要加大所佔島礁的防衛能力和防衛功能,以及多方面的功能,即軍用和民用的功能;另外一方面,希望能夠做好實施收回被占島礁的準備。
南海「軍演季」背後http://www.sina.com.cn2011年08月01日11:57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被美國攪動的南海這片「渾水」,雖然短時期內不可能演變成海嘯,但波瀾四起的狀態會持續存在
《望東方周刊》記者張靜 | 北京報道
7月20日,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高官會上,中國和東盟國家就落實《宣言》指針案文達成一致。
這是近日緊張的南海局勢出現緩和的第一縷「陽光」,雖然外媒和中國國內輿論也對該宣言過於原則化的傾向表示質疑。
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劉振民在會上表示,「這對於中國和東盟國家的合作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文件」。新加坡外長尚穆根則稱,這是一個重要「突破」。
然而就在這一天,一群菲律賓議員登上了被菲律賓佔據的中業島「宣誓主權」。菲外長羅薩里奧也在外長會上批評指針成功實施的必要因素「不完整」,並呼籲東盟國家應該團結起來,共同質疑中國提出的領土要求。
越南、菲律賓等與中國有南海領土爭端的國家,想要藉助東盟的「集體力量」牽制中國的企圖昭然若揭。
美國接下來的聲音和舉動成為中國官方和民間緊密關注的焦點。
五次軍演,美國「導演」並參與了四次
自2009年美國提出「重返亞洲」戰略部署以來,2010年7月,美國第一次公開干預南海問題,試圖造成南海問題的複雜化和國際化,越南和菲律賓等國見有美國「壯膽」,大小軍事演習就披著各種政治外衣不斷上演。
南海地區進入「軍演季」。
6月13日,越南海軍實彈演習。14日,美國聯合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六個東盟國家,在馬六甲海峽、西里伯斯海和蘇祿海舉行聯合軍演。28日,菲律賓和美國在在普林塞薩港市以東的蘇祿海水域舉行聯合戰備訓練演習。7月9日,美日澳三國在汶萊附近海域舉行聯合軍演。在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訪華後兩天,7月15日,美國和越南聯合軍事訓練又拉開序幕。
美國、越南、菲律賓等國密集扎堆的軍事演習,使南海局勢迅速升溫,並有為7月20日召開的第44屆東盟外長會議造勢之嫌。
五次軍演,美國「導演」並參與了其中四次,在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宮少朋看來,近期頻繁的軍事演習是一種苗頭。他告訴《望東方周刊》,「美國在中東地區緩和了局面以後,要把戰略重點轉移到西太平洋來。」
而對於美國「重返亞洲」戰略這種說法,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楚樹龍告訴《望東方周刊》,「美國從來沒有離開過亞洲,它只是要重新恢復其在亞洲的領導主導地位。」
據宮少朋介紹,「9·11事件」之前,美國的戰略主張就把重點放在了亞太地區,「『9·11』打亂了美國的戰略部署,反恐鬥爭成為第一位,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把亞太地區的事情壓後,一壓就壓了快十年,到2010年,奧巴馬政府從阿富汗伊拉克撤軍,才開始實施十年前的計劃。」
「美國現在是靠在亞洲製造問題而生存」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十年前,2001年,美國是各個地區和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十年後的今天,美國只是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亞洲地區所有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變成了中國。十年的天壤之別,中國的迅速崛起,美國不能接受。」楚樹龍說。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上任伊始就確立了經濟、安全、人權三大外交支柱。然而受金融危機的重創,失業率上升,投資減少,美國的經濟地位衰落,甚至有分析人士斷言美國會像當年日本一樣經歷「失去的十年」。伊拉克戰爭又使美國的民主人權主張受到質疑。
「所以美國現在恢復他在亞洲的領導主導地位,依靠的就是『安全』這一支柱。」楚樹龍分析說,「美國現在是靠在亞洲製造問題而生存,挑撥、製造、擴大、利用各國間的矛盾和分歧,來顯示美國的主導地位。這也是美國面臨衰弱的表現。」
「衰弱」的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玩起「變臉」,馬倫一面訪華一面又與東南亞國家聯合搞軍演。被美國攪動的南海這片「渾水」,雖然短時期內不可能演變成海嘯,但波瀾四起的狀態會持續存在。
「美國利用和越南、菲律賓、日本雙邊力量向中國施壓有局限性,所以就開始利用多邊力量,造成看上去的多數國家『一致』,向中國施壓。美國在亞洲的總體目標不會變,他會繼續強調軍演,這是個長期的趨勢。」楚樹龍說。
南海爭端到底爭什麼
美國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其在南海地區的航行自由,國際上航行自由是指所有國家的各種船舶均有權在公海的任何區域自由航行。
「美國所說的航行自由不是商船航行自由,指的是軍事偵察和活動的自由,包括對其他國家敵對偵察的航行自由,在你的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在你的領海附近,美國用航行自由的幌子,使用國際概念偷梁換柱。」楚樹龍分析。
在楚樹龍看來,關於南海問題,國內許多媒體都沒有說清楚到底在爭什麼,「南海的問題是島礁的爭議,也是水域的爭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南海爭議主要集中在島礁。而這兩年的爭議主要是水域,集中在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在離我們近的水域進行勘探開發的問題。」
「水域的劃分,即我們所說的九段線,不被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這些國家所承認」,楚樹龍認為,上述國家「實際上是在挑戰我們的九段線」。
1935年4月,當時的海軍海道測量局經實地測量,在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會刊第二期專門繪製了《中國南海各島嶼圖》,確定了中國南海最南疆域線至北緯4°,把曾母暗沙標在了疆域線之內。這是九段線的雛形。
1947年,當時的中國政府內政部方域司在其編繪出版的《南海諸島位置圖》中,以未定國界線標繪了一條由11段斷續線組成的線。新中國出版的地圖也標繪了這樣一條線,改為9段斷續線。九段線通常被稱為傳統疆界線。
「我們現在的矛盾是,一方面說這是我們的領海,一方面又說航行自由沒問題,這就產生了混淆和矛盾。」 楚樹龍說,解決九段線的爭議是解決南海問題的關鍵。而九段線在國際上不被認可,「中國要向世界提出更有力的證明和依據來支持自己的立場。」
主權問題,多邊形式越攪越複雜
除了把疆域劃分清楚的解決辦法,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王逸舟提出了分層次解決南海問題的辦法。他告訴《望東方周刊》,「未來我們要分雙軌解決南海問題,第一個就是涉及到主權,基本權益劃分的問題,這個就要雙邊解決,多邊形式越攪越複雜。另外一個涉及到航行的通道問題,打擊海盜問題,對海嘯的監測和預警,可以用多邊的方式,通過合作的方式來處理雙方的共識和利益擴大。」
中國和東盟的貿易往來現在處在一個快車道上,2010年1月1日成立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現已發展成全球最大的自貿區,2010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達2927.8億美元,中國已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2011年1?4月,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額達到1100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6.5%。
「共同的經貿發展,符合雙邊人民利益,主權問題可以用更有智慧的辦法擱置下來。擱置的同時再在經貿方面加大合作,比較世界上各個國家主權爭端的各種解決方案,採取一種漸進的方式。」王逸舟說。
這種「更有智慧的辦法」,王逸舟簡述為「以現狀為基礎,核心不變,邊緣部分可以採取一些變通的辦法,共管託管,第三方能夠進入監管的方式。」
王逸舟說,黃海、東海和南海三海聯動,不要把南海看做一個孤立事件,整個亞太地區要加強合作,擴大共同利益,求同存異,不要把問題的一面擴大,要儘可能發展合作的一面。
推薦閱讀:
※方海權:八種方法使凈土法門速成
※山本五十六:日本海軍最後的瘋狂 | 世界海權變遷史:日本篇(六)
※東鄉平八郎的1904 | 世界海權變遷史:日本篇(五)
※方海權:大富大貴從何而來
※方海權:俗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