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孩子課外忙 家長開車接送時進行性教育

鋼琴、芭蕾、戲劇、橄欖球……美國孩子放學後要參加五花八門的培訓班,說是要豐富課外生活,卻把一家人忙得不可開交。課內學完課外學,這已經成為美國近四分之一有娃家庭的生活常態,家長[微博]為此拼金錢、拼時間還拼體力。

美國周末橄欖球賽(圖片來源於網路)

  「課後焦慮綜合症」

  當一輛輛校車把孩子們送回家,洛莉·安妮·惠特曼的一天才真正開始。

  作為7個未成年孩子的媽媽,惠特曼不得不用彩色記號筆標記,才能記住每個孩子每天的校外活動:粉色是上一年級的雙胞胎艾莉森和克里斯滕,橙色是三年級的傑森,紫色是七年級的詹妮弗,熒光黃代表九年級的凱文,紅色代表12年級的布萊恩。

  到家後,孩子們先自個兒吃點心。然後,惠特曼開始第一輪「運輸」,送孩子們上興趣班:橙色補習班、紅色網球和熒光黃橄欖球。回來後,她和粉色雙胞胎讀一會兒書,就催著他們和紫色一起出門,去一個叫CKT的兒童戲劇工作室上課。

  CKT課程糅合了聲樂、舞蹈和表演,教室在北卡羅來納州希科里市127號公路邊一幢不起眼的樓房內。惠特曼和3個孩子走進教室時,她的另一個孩子、讀10年級的丹尼爾已經來到教室,他搭同學家長的車直接從學校趕來。

  在美國,即使只有一、兩個孩子的家庭,也為各種課外培訓幫忙得不可開交。達拉斯的家庭心理諮詢師費伊·利德吉對這種情況司空見慣。「下午時間讓孩子們自己玩兒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她說。

  「過去,有錢人家的孩子每周上一節鋼琴課。現在,從早上7點半到下午6點半,孩子們全在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

  校外課程花銷不菲,即使在中產階級家庭也佔據全家支出的相當比例,對中低收入家庭更是沉重負擔。美國人口統計局的數字顯示,孩子參加校外課程多少與家庭收入成正比。

  美國有不少免費校外課程,但仍然供不應求。民間組織「課後聯盟」說,每有一個孩子報名參加校外課程,就會有另兩個孩子的家長也會報名參加,只要收入和條件允許。

  一直以來,家長們苦苦掙扎才勉強兼顧工作、家庭、個人追求和休息,如今他們發現還得幫助自己的孩子學會如何平衡學習和生活。

  繁重的校外課程對每個家庭造成的經濟和實際壓力不得而知。然而,非營利調查公司「婦女促進會」2006年的一份研究顯示,不論性別種族,下至工人, 上至老闆,美國家長多少都出現了「課後父母焦慮綜合症」(PCAST)。他們感到壓力巨大、易分心、精神不振,因此損失的生產力在500億美元到3萬億美 元之間。

  美國家庭對校外活動樂此不彼,一定程度緣於所謂的「3點到6點」理論。孩子在課堂上和未來生活中表現如何,關鍵在於放學後。美國大部分 學校下午3點放學。多個研究表明,無論混幫派、吸毒、酗酒或涉入性行為,孩子們出問題大都發生在下午3點到6點之間。還有研究顯示,課後多參加一些非學術 活動,有利於改善學習態度、提高成績。

  美國政府在20世紀90年代意識到,要確保孩子們安全充實地度過下午3點到6點這關鍵時段,雙薪家庭需要更多支持。聯邦政府開始鼓勵並資助校外活動項目。結果,校外培訓機構在美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近四分之一的美國家庭為孩子報名校外活動。

  這些校外活動五花八門,為家長提供多種選擇:補習班、童子軍、象棋、射箭、博物館工作室……。以橄欖球為例,全美有2800多家針對青少年的俱樂部。

  為了長大後的競爭

  孩子們忙著參加各種課外培訓,被認為能夠提供他們的競爭力,這與成人世界的競爭加劇不無關係。

  高二女學生漢娜·凱維特從5歲起就學習舞蹈,最初在北卡羅來納州希科里市的一個小工作室練舞。到9歲時,漢娜迫不及待想學習歌唱和表演,父母於是為她報名參加CKT兒童戲劇工作室。在這裡,現代舞、芭蕾、聲樂、戲劇、踢踏舞和爵士舞,漢娜全都學個遍。

  在學校,漢娜是個好學生,但她只想表演。對她而言,早上8點到下午3點上課就是一種折磨,寫作業更是痛苦不堪。漢娜的母親琳恩·凱維特也逐漸意識到,讓她每天上學併到戲劇工作室修習,同時還要做功課,完全不現實。

  凱維特全家為此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從初一開始,漢娜吃完早飯後不用趕校車,而是回到自己房間打開電腦,在線上課,網路課程由她原來所在的學校開設。

  與傳統學校相比,在線教育目前優勢明顯,學費僅及前者的四分之一,還為漢娜節省了寶貴的時間。如今,漢娜每周七天「上學」,在午飯前就能完成課程, 休息一會兒(專家認為這是必要的「無所事事時間」)之後,前往戲劇工作室。她每周在那裡上40個小時的課程:排練、試鏡、綵排、為比賽編排舞蹈……

  家裡人也曾擔心,漢娜學習成績會下滑,但母親琳恩意識到:「有什麼才華,取決於有什麼愛好,她是在追求自己的事業。」琳恩也知道,即使如此苦練,漢 娜也未必能夠在百老匯登台演出,但所有技藝不都要投入訓練才能掌握嗎?漢娜堅信自己的選擇:「我在那兒不僅學習戲劇,還學習生活,學習如何解決問題。」

  社會學家希拉里·列維·弗里德曼認同這種觀點。她2014年出版著作《玩耍制勝:在競爭文化中撫育孩子》,採訪了近百位中產和中上階級家長,這些家長全部圍繞著孩子的課外活動安排家庭預算和生活。書中的孩子雖然還在上小學,生活已經充斥著橄欖球賽、象棋錦標賽和舞蹈比賽。

  然而,這些父母並不希望孩子成為上述領域的職業選手。「他們只是在灌輸一種文化,有助於孩子們成為投資銀行高管、顧問、律師、醫生, 甚至樣樣都行的多面手。」弗里德曼稱此為「孩子的競爭力資本」,包括好勝、不服輸、按時保質完成任務,而且無懼壓力。具備這些素質的孩子不僅在球場和課堂 上表現出色,還能在大學、研究生院、律師和其他資格考試中勝出。

  這些素質同樣有助於他們應對未來的生活和學習,因為無論做什麼工作,人們總將處於激烈競爭中,要持續證明個人價值,不停地取得各種資格認證。

  「車載晚餐」成親子時光

  由於課外負擔繁重,今天的美國孩子忙碌而專註,年紀小小就身負重壓。

  在CKT工作室等著接孩子的父親克里斯·卡澤爾對此深有體會。「我小時候什麼都能嘗試一點,但現在的孩子不同,如果想有所特長,10歲之前沒專註練習就已經落後了,最晚也不能超過12歲,」他說。

  升入中學後,隨著學業漸重,兼顧學習和課外活動更加困難。家庭心理諮詢師利德吉說,要平衡課業和愛好、學習和生活,孩子們壓力不小,好似生活在一個「高壓鍋里」。這時候,往往會全家總動員,確保孩子不耽誤學習也不荒廢特長,家長和孩子的關係更像「同居者」,而不是一家人。

  「他們在家裡你來我往,難得見上一面,」利德吉說。極端情況下,不堪重壓的孩子會行為出格:偷錢、說髒話、反叛甚至以死相逼。「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們會說: 聽我說說好嗎? 」亞特蘭大社會工作者凱瑟琳·加西亞-布雷克說,「而家長們通常也願意傾聽。」

  這其實是最有效的方法。因為,「要改正的並非孩子,而是讓全家人有勁往一處使,讓後才能按部就班解決問題,」利德吉說。

  家住納什維爾的喬伊·博伊德剛讀四年級,每星期除了上課還要上兒童工程班、運動俱樂部、鋼琴課,偶爾還有聲樂課。父親薩姆森希望喬伊涉足各個領域。「音樂總是很受歡迎,體育也一樣。」

  他認為,這些活動能讓孩子體格強壯,有一技之長,而不只是一個「書獃子」。他的目標是讓喬伊今後能獲得一份體育獎學金,在選擇大學和專業時擁有更多主動權。

  為了幫喬伊平衡繁重的課外活動和家庭作業,博伊德家立下規矩:無論周末或平時,與朋友和家人玩耍的時間有明確規定,決不能超出。另外一條規矩是,全家人每天必須一起吃晚飯,其間不開電視、不碰電子設備。

  美國人口統計局長期跟蹤孩子和家長的用餐時間,這被認為是父母參與家庭生活的重要指標,關係著孩子的生活幸福。如今課外活動佔用了大量家庭生活時間,於是「車載晚餐」成了重要的親子時光。通常情況是,父母手握方向盤開車,孩子坐在後排一邊吃飯一邊和父母聊天。

  「家長和孩子沒有眼神接觸,都面朝前方,都處於一個狹小空間,有開頭有結尾,」利吉德說,「但這提供了絕佳機會,可以談論平時面對面、無時間限制難以啟齒的話題。」

  第一個孩子小學開設性教育課時,7個孩子的母親惠特曼就發現這是難得的機會。「他坐在汽車后座上,問了我各種問題,我開著車只管作答,不用擔心他看到我眼中和臉上的尷尬表情。」那是一次不錯的交流。

  和老二第一次有意義的對話也發生在車上。這之後,她儘可能單獨接送每個孩子。(記者 袁原)


推薦閱讀:

在英國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學習是一種怎樣的經歷?
如何看待浙江大學原副校長褚健褚健一審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三個月?
為什麼古希臘教育模式能成為經典?這就是原因!
為了「友愛同學」,就該容忍別人做任何事情,包括「遛鳥」嗎?
父母教養很好 孩子卻是熊孩子該怎麼教育她?

TAG:教育 | 孩子 | 美國 | 性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