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學筆記(一)

普通心理學

第一章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第一節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認知、情緒和動機、能力和人格,是個體心理現象的三個重要方面,是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如何正確理解人的心理?

(一)心理是腦的功能

(二)客觀現實是心理的源泉和內容

(三)心理支配行為,又通過行為表現出來

(四)人的心理具有意識與無意識的特點

第二節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觀察法、心理測驗法、實驗法、個案法。

第三節 當代心理學的研究取向

一、生理心理學的研究

要研究的主要問題有:

①腦功能的定位(localization),即不同的心理功能是由哪些腦區來完成的,它們之間的關係怎樣;

②心理免疫學(psychoimmunology),即人的思想和情感與身體健康的關係;

③遺傳在行為中的作用等。

生理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臨床方法、局部切除法、電刺激法、生物化學方法等。

二、行為主義的研究

行為主義產生在20世紀20年代,代表人物是華生和斯金納等人。

行為主要的研究主要關心環境對人的行為的作用。

行為主義要探索的問題主要有:在什麼條件下某種行為能發生,不同刺激對行為可能有什麼作用,行為的結果又怎樣影響隨後的行為等。

三、心理分析的研究

後弗洛伊德主義者艾里克遜等:更關心兒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發展,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樣,主要以精神異常的成年人為研究對象;他們強調意識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樣,只重視無意識的研究;他們把青年期看成力比多(「性」能,libido)活動的高潮時期,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樣,過分強調它在兒童時期的影響。

四、認知心理學的研究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奈塞爾發表了《認知心理學》一書,書中指出:認知是指感覺輸入受到轉換、簡約、加工、儲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過程。這本書的出版標誌了現代認知心理學的誕生。

現代認知心理學除了應用心理學的一般研究方法外,還發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言語報告法、反應時記錄法、計算機模擬方法等。

近年來,隨著神經科學和腦科學的發展,認知心理學家日益關心認知的神經機制的研究,產生了認知神經科學,這是當代心理學發展的應該重要的趨勢。

五、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

人本主義心理著重於人格的研究。

人本主義者認為,人的本質是好的、善良的他們不是受無意識慾望的驅使,並為實現這些慾望而掙扎的野獸。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適當的環境,他們就會力爭達到某些積極的社會目標。

第二章 心理的神經生理機制

第一節 神經元

神經元(neuron)即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結構和機能的基本單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傳送信息。1891年,瓦爾岱耶提出神經元這一名稱,並確立了神經元學說。

神經元由胞體、樹突和軸突三部分組成。

二、神經衝動的傳遞

(一)什麼叫神經衝動

當任何一種刺激(機械的、熱的、化學的或電的)作用於神經時,神經元就會由比較靜息的狀態轉化為比較活躍的狀態,這就是神經衝動。

(二)神經衝動的電傳導

(三)神經衝動的化學迴路

三、神經網路

第二節 大腦的結構和功能

一、大腦的結構

二、大腦皮層的分區及功能

布魯德曼的皮質分區圖。

1、初級感覺區 包括視覺區、聽覺區、肌體感覺區。

2、初級運動區

3、言語區 言語運動區(布洛卡區),言語聽覺中樞(聽單詞引起威爾尼克區的激活)。

4、聯合區

三、大腦兩半球功能的一側優勢

言語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該半球主要負責言語、閱讀、書寫、數學運算和邏輯推理等。而知覺物體的空間關係、情緒、欣賞音樂和藝術則定位於又半球。

四、魯利亞的腦的三個機能系統說

動力系統,信息接受、加工和儲存的系統,行為調節系統。

第三章 感覺

第一節 感覺的心理物理學研究

一、絕對感受性與絕對感覺閾限(反比例E=1R,E代表絕對感受性,R代表絕對感覺閾限)

二、差別感受性與差別閾限(反比例,韋伯定律K=△I,K是常數,I為刺激強度或原刺激量,△I為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增量)

三、刺激強度與感覺大小的關係

(一)對數定律(費希納定律)P=KlgI。I指刺激量,P指感覺量。中等刺激適用。

(二)乘方定律(斯蒂文斯)P=KIn。P指知覺到的大小或感覺大小,I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評定的某類經驗的常定特徵。這就是斯蒂文斯乘方定律。

第二節 視覺

一、視覺的傳導機制與中樞機制

(一)視覺的傳導機制

(二)視覺的中樞機制

二、色覺及其理論

(一)什麼是顏色

顏色具有三個基本特徵,即色調、明度和飽和度。色調(hues)主要決定於光波的波長。明度(brightness)指顏色的明暗程度。飽和度(saturation)指某種顏色的純正程度或鮮明程度。

顏色混合分兩種:色光混合和顏料混合。色光混合是加法過程,顏料混合是減法過程。

(二)色覺理論

1、三色說(英,托馬斯·揚,紅、綠、藍)

2、對立過程理論(1874,黑林的四色說:三對視素:黑-白視素,紅-綠視素,黃-藍視素,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現為對抗的過程,黑林稱之為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

三、幾種重要的視覺現象——視覺的空間因素和時間因素

(一)視覺對比

明暗對比、顏色對比。

將一個灰色圓環放在紅色背景上,圓環將呈現綠色;放在黃色背景上,圓環將呈現藍色。總之,對比使物體的色調向著背景顏色的補色的方向變化。

(二)邊界突出與馬赫帶

馬赫帶(Machband)是指人們在明暗交界的邊界上,常常在亮區看到一條更亮的光帶,而在暗區看到一條更暗的線條。

(三)視覺適應

(1)暗適應(dark adaptation)指照明停止或由亮處轉入暗處時視覺感受性提高的時間過程。

(2)明適應(light adaptation)指照明開始或由暗處轉入亮處時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時間過程。

暗適應時間較長,而明適應進行很快,時間很短暫。

(四)後像(afterimage)

後像分兩種:正後像和負後像。後像的品質與刺激物相同叫正後像,與刺激物相反,叫負後像。

第三節 聽覺

一、聽覺基本現象

(一)音調

主要是由聲波頻率決定。人的聽覺的頻率範圍為16-20000赫茲。

(二)音響

由聲音強度決定。測量音響的單位是貝爾(Bel)或分貝(dB)。人的音響下閾為0分貝,上閾為130分貝。音響還和聲音頻率有關。

(三)聲音的掩蔽

一個聲音由於同時起作用的其他聲音的干擾而使聽覺閾限上升,稱為聲音的掩蔽。

二、聽覺理論

(一)頻率理論(內耳的基底膜和鐙骨按相同頻率運動)

(二)共鳴理論(基底膜的橫纖維長短不同,能夠對不同頻率的聲音產生共鳴。共鳴理論強調了基底膜的振動部位對產生音調聽覺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論)

(三)行波理論(馮·貝克亞西,振動從耳蝸底部開始,逐漸)向蝸頂推進,振動的幅度也隨著逐漸升高)

(四)神經齊射理論(當聲音頻率底於400赫茲以下時,聽神經個別纖維的發放頻率是和聲音頻率對應的。聲音頻率提高,個別神經纖維無法單獨對它作出反應。在這種情況下,神經纖維聯合「齊射」,就可反應頻率較高的聲音)

第四章 知覺

第一節 知覺的特性

一、知覺的對象與背景

發生在前面的知覺直接對影響到後來的知覺,產生了對後續知覺的逐步狀態,這種現象叫知覺定勢。

二、知覺中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在知覺過程中,人們不是孤立地認識刺激物的個別屬性,而是認識事物的整體和關係。這就是知覺的整體性。

三、理解在知覺中的作用

人在知覺的過程中,不是被動地把知覺對象的特點登記下來,而是以過去的知識經驗為依據,力求對知覺對象做出某種解釋,使它具有一定的意義,這就是知覺的理解性或意義性。

四、知覺的恆常性

(1)形狀恆常性

(2)大小恆常性

(3)明度恆常性

(4)顏色恆常性

第二節 空間知覺

一、輪廓與圖形

(一)形狀的特徵分析(點、線條、角度、朝向和運動等)

(二)輪廓與圖形

(三)圖形的組成(鄰近性、相似性、對稱性、良好連續、共同命運、封閉、方向和簡單性等)

(四)圖形識別(人們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當前獲得的信息,確定知覺到的圖形是什麼,叫做圖形識別)

二、大小-距離不變假設

a=A/D

a指網膜投影的大小,A指物體的大小,D反映對象與眼睛的距離。即網膜投影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成正比,而與距離成反比。人們在知覺物體大小時,似乎不自覺地解決了大小與距離的關係問題,即物體大小=網像大小×距離。這就是大小-距離不變假設。

三、深度與距離知覺

當雙眼視差差別不大時,人們將看到深度與距離。雙眼視差進一步加大,人們將看到雙像。雙眼深度線索隨距離增加而變化。當距離超過1300米時,兩眼視軸平行,雙眼視差為零,對判斷距離便不起作用了。

四、方位定向

方位定向是指對物體的空間關係、位置和對肌體自身所在空間位置的知覺。

人的聽覺定向有以下幾個規律:

1、對來自人體左右兩側的聲源容易分辨,從不互相混淆。

2、頭部中切面上的聲音容易混淆。

3、如果以兩耳連線的中點為頂點,作一圓錐,那麼從圓錐面上各點發出的聲音容易混淆。例如誤前為後,誤上為下等。

第三節 時間知覺與運動知覺

一、時間知覺

(一)時間知覺的形式

包括:①對時間的分辨;②對時間的確認;③對持續時間的估量;④對時間的預測等。

(二)時間知覺的各種依據

1、根據自然界的周期性形象。

2、根據有機體各種節律性的活動。

3、藉助計時工具,如日曆、時鐘、手錶等。

(三)影響時間知覺的各種因素

1、感覺通道的性質。在判斷時間的精確性方面,聽覺最好,觸覺其次,視覺較差。

2、一定時間內事件發生的數量和性質。

3、人的態度和興趣。

二、運動知覺

(一)網像運動系統和頭-眼運動系統

(二)真正運動知覺與似動

似動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人們在靜止的物體間看到了運動,或者在沒有連續位移的地方,看到了連續的運動。

第四節 錯覺

我們的知覺有時不能正確地反映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現種種歪曲,這種現象叫錯覺現象。

研究錯覺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錯覺雖然奇怪,但不神秘。產生錯覺不僅有客觀的原因,而且有主觀的原因。研究錯覺的成因有助於揭示人們正常知覺客觀世界的規律。

研究錯覺還有實踐的意義。從消極方面講,它有助於消除錯覺對人類實踐活動的不利影響。從積極的方面講,人們可以利用某些錯覺為人類服務。

第五章 意識和注意

第一節 概述

一、意識的機能和作用

二、意識在科學研究中的地位

三、無意識

是個體不曾覺察到的心理活動和過程。

常見的無意識包括無(下)意識行為、對刺激的無意識和視盲等。

第二節 幾種不同的意識狀態

一、睡眠與夢

(一)睡眠

當大腦處於清醒和警覺狀態時,腦電中有很多β波。安靜和休息狀態時,則由α波取代。在睡眠狀態時,腦電則主要是△波。

(二)夢

精神分析學家認為,夢是潛意識過程的顯示。心理學觀點認為,夢是我們對腦的隨機神經活動的主觀體驗。認知觀點認為,夢擔負著一定的認知功能。在睡眠中,認知系統依然對儲存的知識進行檢索、排序、整合、鞏固等,這些活動的一部分會進入意識,便成為夢境。在有些情況下,個體在夢境中有較高的自我意識水平,可以意識到自己是在做夢。這一現象被稱為明夢(lucid dream)。

二、催眠

被試進入催眠狀態後好像是睡著了,但並不是睡眠,這時的腦電記錄與個體在清醒狀態時是一樣的。在催眠狀態下,個體的思維、言語和活動是在催眠師的指示或指引下進行,失去了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催眠狀態是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

三、白日夢與幻覺——意識的自髮漂移

在很動作程度上,白日夢是以個體的記憶或想像的內容為基礎自發產生的。

第三節 注意

一、注意的特點和功能

(一)什麼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對象的指向與集中。注意有兩個特點:指向性與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某一瞬間,他的心理活動或意識選擇了某個對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對象。

當心理活動或意識指向某個對象的時候,它們會在這個對象上集中起來,即全神貫注起來,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

(二)注意的功能——它在人類活動中的意義

1、選擇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對消息進行選擇。

2、整合功能。

3、維持功能。

4、調節和監督功能。

二、注意的分類

(一)不隨意注意

1、什麼是不隨意注意

不隨意注意是指沒有預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不隨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本身的特點。包括刺激物的新異性、強度、運動變化等。

(2)人本身的狀態。

(二)隨意注意

1、什麼是隨意注意

隨意注意指有預定目的、並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隨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1)對注意目的與任務的依從性。

(2)對興趣的依從性。

(3)對活動組織的依存性

(4)對過去經驗的依存性。

(5)對人格的依存性。

(三)隨意後注意

隨意後注意是注意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覺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培養隨意後注意關鍵在於發展對活動本身的直接興趣。

第四節 注意的生理機制和認知理論

一、注意的生理機制

1、腦幹網狀結構

腦幹網狀結構是指從脊髓上端到丘腦之間的一種彌散性的神經網路。

2、邊緣系統

邊緣系統是由邊緣葉、附近的皮層和有關的皮層下組織構成的一個統一的功能系統。

當環境中出現新異刺激時,這些細胞就會活動起來,而對已經習慣了的刺激不再進行反應。

3、大腦皮層的功能

產生注意的最高部位是大腦皮層。

額葉對動物和人的行為具有控制和計劃的作用。

二、注意的認知理論

(一)選擇性注意的理論

1、過濾器理論

布羅德班特認為:神經系統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神經系統的過濾作用表現為「全」或「無」的性質,通過的信息完全通過,沒有通過的信息就完全喪失了。也叫瓶頸理論或單通道理論。

2、衰減器理論

特瑞斯曼提出了衰減器理論。主張當信息通過過濾裝置時,不被注意或非追隨的信息只是在強度上減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二者共同點:①都主張人的信息加工系統的容量有限,必須經過過濾器加以調節;②都假定信息的選擇發生在知覺分析之前,只有經過選擇以後的信息,才能受到進一步的加工、處理。

3、後期選擇理論(多伊奇)

4、多階段選擇理論 約翰斯頓和海因茲認為,選擇過程在幾個不同加工階段都有可能發生。

(二)資源分配理論

1、認知資源理論

2、雙加工理論:自動化加工和意識控制加工(一邊看電視一邊打毛衣)

第六章 記憶

第一節 記憶及其分類

一、什麼是記憶(在頭腦中積累和保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

二、經驗的分類

1、按內容:情景經驗和語義記憶、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

2、按時間、信息:

瞬時記憶:0.25-0.5秒,容量比較大;

短時記憶,5秒-2分鐘,容量7±2個組塊;

長時記憶,容量沒限度。

3、按意識參與程度: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

第二節 記憶的生物學基礎

一、記憶的神經生理機制

(一)非定位說(拉希里) 整個大腦皮層活動

(二)定位說 海馬(短時記憶)

(三)SPI理論

1、假定5種記憶:程序性記憶系統、知覺表徵系統、語義記憶系統、初級記憶系統、情景記憶系統。

2、假定:①編碼串列(serial,S),②存儲並行(Parallel,P),③提取獨立(independent,I)。

二、記憶存儲的生理單元

(一)突觸結構

(二)突觸的傳遞效率——長時程增強現象

(三)反響迴路

(四)核糖核酸(RNA)

(五)腦內代謝物和記憶(乙醯膽鹼)

第二節 遺忘與記憶的保持

一、遺忘

(一)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二)引起遺忘的原因

1、抑制或干擾 2、壓抑(動機、情緒) 3、腦損傷

二、進行有效的複習,提高記憶效率

1、及時複習,

2、正確地分配複習時間,

3、反覆閱讀和試圖回憶相結合

4、注意排除前後材料的相互影響,

5、利用外部記憶手段。

第四節 內隱記憶(過去經驗對個體當前活動的一種無意識的影響)

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的區別:

1、結構深度因素的影響不同(內隱記憶不受影響),

2、保持時間不同(內隱保存較長),

3、記憶負荷量的變化產生的影響不同(內隱記憶不受影響),

4、呈現方式的影響不同(通道改變影響內隱記憶),

5、干擾因素的影響不同(內隱記憶很少受影響)。


推薦閱讀:

普通心理學 - 心理學入門 - 心理學之家

TAG:心理學 | 心理 | 筆記 | 普通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