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寫作文(六):怎樣立意(7篇)

怎樣寫作文(六):怎樣立意(7篇)

第一篇:立意的要求(要切題、要深刻、要鮮明)

1、立意要切題

立意又稱為主旨。它同我們通常所說的主題和中心思想的含義大至是相同的。

  作一篇文章,它的立意是非常關鍵的。明末清初大學問家王夫之曾說:「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而當代著名作家、學者唐也曾說過:「明確作品的主題,正是最初幫助我們從亂麻中理出頭緒,告訴我們怎樣從豐富複雜的生活中動手概括和注意提煉的關鍵……一篇作品內容豐富,而主題思想不明確,就好像行屍走肉。」可見一篇作文的立意非常重要。

  怎樣才能算是切題呢?我們就拿高考作文《嘗試》為例來作一下說明。從作文題目可以看出,這是一篇單純的命題作文——一篇簡單記敘文,要寫好這篇考場作文,正確理解「嘗試」的含義是最重要的。嘗試,即第一次有意識地去做某事。「嘗試」是主動的行為,不是被動的、偶然的行為、經歷或遭遇,不是對生活的被動體驗、感受等。所謂「主動」,就是主人公面對一種新的情境,從主體意識中萌發出來的想要一試身手的願望和追求並付之於行動(包括心理行為),並在此後獲得了思想、情感上的收穫、經驗、教訓等——這種主動行為並不排除主人公在他人的鼓勵與引導下所進行的嘗試。

  在作文中我們可以寫許多嘗試性的事件,

  如:做飯、洗衣、縫衣、登山、划船、打工、游泳、學開車、作生意、早戀、跳舞、吸煙等等,正面的反面的都有。可是無論從正面寫還是從反面寫的嘗試性事件都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於要有正確的立意。例如,都寫勞動,有人通過勞動的嘗試,體驗出勞動的艱辛,父母的辛苦,勞動的偉大,讀書的重要等,從而激發起珍惜學習生活、發憤學習,決心改變家鄉落後面貌的思想感情,得出「打工日當午,汗滴腳下土,誰知手中錢,厘厘皆辛苦」的正確結論;這樣才可以說是符合題意的,而有些人卻得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的結論,從而產生厭惡勞動,卑視勞動的思想感情,這種意義顯然不正確,思想內容顯然是不健康的,因此也是不切題的。所以說,問題不在於寫什麼事件——正面事件如果沒有正確的立意,肯定寫不出好作文;反面事件如果有正確立意,也可能寫出質量上乘之作。

  要想寫出切題的文章,我們通常可以抓住以下三點來重點把握。

  1準確

  所謂準確的把握題旨,就是要正確的理解題目的基本要求即明白題目究竟要求我們寫什麼。比如我們現在有這樣一個小作文,題目為:任選詩中的兩種鳥,展開想像,以《××與×× 的對話》為題,寫一個200字左右的對話片斷,詩如下:

  鳥的評說

  麻雀說燕子

  是怕冷的懦夫

  燕子說黃鸝

  徒有一身美麗的裝束

  黃鸝說百靈

  聲音悅耳動機不純

  百靈說最無原則的

  要算那鸚鵡

  鸚鵡說喜鵲

  生就一副奴顏媚骨

  喜鵲說蒼鷹好高鶩遠

  蒼鷹說麻雀寸光鼠目

  ……

  試舉幾篇為例來說明:

  〔例文一〕

  麻雀與燕子的對話

  在一個樹木茂密的山崗上,居住著麻雀、燕子、黃鸝、百靈、還有鸚鵡、喜鵲、蒼鷹等鳥兒。它們整天在這個茂密的樹林里吵吵嚷嚷,爭論不休。它們是為了爭奪食物吧?不,它們在這裡是為了炫耀自己在百鳥中的本領,想取得比別的鳥們優越的地位。吵得最凶的要數麻雀和燕子了。麻雀說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並不示弱,她一邊報復麻雀一邊嘲諷麻雀一邊嘲諷黃鸝,說黃鸝徒有一身美麗的裝束,黃鸝呢,又說百靈聲音悅耳但動機不純……她們就這樣互相揭短,互相攻擊著。看來,鳥兒沒有寧日了。〖HT〗

  這篇文章,小作者顯然是沒注意審題,沒有正確把握題旨。題目要求寫的是對話的片斷,而小作者所寫的小文章雖然與所給材料有關,但無一句是對話。這篇短文只是對詩的一種概述和轉述,是對材料重複的敘述。

  〔例文二〕

  麻雀與燕的對話

  麻雀是生就的家鳥,只會在屋檐下樹枝上做巢,居住在巢里或棲息在樹枝上,喜歡成群結隊,嘰嘰喳喳地繞著人們的房舍覓食,在田野里偷穀子吃。一天,她們碰上了燕子。燕子是冬飛南夏飛北的候鳥,麻雀不能理解燕子何以要那麼不顧疲勞的長途遠飛。冬天,燕子又要飛走了,麻雀議論了:「看我們姐妹,冬天不怕冷,你們厚厚的羽毛還不保暖嗎?你們為什麼不能象我們一樣常年住在北方呢?真是些儒夫!」燕子無言以對,她怎能解釋得清呢?心想:我們是多麼的與眾不同呀!我們身體的特徵讓我們必須隨著季節冷暖的變化而南來北往呀!〖HT〗

  這篇文章,小作者也是沒有正確把握題目要求。文章以說明、敘述為主體,兩種鳥之間沒有對話,只有麻雀對燕子說了一些話,但是燕子什麼也沒有說,只有心理活動而己,顯然不符合題旨的要求。

  黃鸝與鸚鵡的對話

  在廣州工作的叔叔回家看望奶奶,帶回兩隻可愛的鳥,一隻是黃鸝,一隻是鸚鵡。鸚鵡見有人來就會說:「您好!您好!」「歡迎!歡迎!」一類的話,特別招人喜愛,而黃鸝會唱出動聽悅耳的歌,也引得大家讚歎不絕。可是兩個鳥常常互不服氣:你青睞這個鳥時,那個鳥不免有些妒意。有一天,正當我讚美黃鸝動聽的歌聲時,只見鸚鵡撇撇嘴說:「她唱得好聽,還不是憑她媽給她的一副好嗓子,自己有何能耐?」黃鸝也不甘示弱,抖抖美麗的羽毛,伸伸脖子,尖著嗓子說:「她能言會道,又怎麼樣?她說的哪一句是自己的主見,還不是毫無原則。」「誰沒有原則?」鸚鵡叫起屈來。「就是她,就是她,不然,為啥有『鸚鵡學舌』的成語呢?」聽著兩隻鳥的爭論,我陷入了沉思。〖HT〗

  在這篇作文中是以敘述為主體,作者轉述出鳥兒的爭論,顯然不是直接對話:文中兩種鳥分別與作者的對話,作者殷勤地充當兩種鳥的裁判並「陷入了沉思」,這不是兩鳥的對話,真不知作者「沉思」什麼?這顯然是立意不清楚。

2、立意要深刻

這是立意的基本要求之一。主要指的是確立的主題不是大家都知道的淺顯的道理,而是自己獨特的感受、獨到的見解。這種感受和見解,來自對所寫事物的認真觀察、仔細研究和反覆地思考,只有這樣才能具有較深的思想和內涵,給人以啟發和鼓勵。

  怎樣才能做到立意深刻?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去把握。

  (1)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魯迅先生曾說過這樣的話:血管里流出來的是血,水管里流出來的是水。意思是說,不同的人,由於思想感情不同,寫出的文章立意自然就不一樣,魯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我們都讀過,它的立意就十分深刻,在魯迅先生的同時代,有許多人也寫過同魯迅先生一樣主題的對人力車夫的作品,但他們的立意遠沒有魯迅先生的深刻。這主要是因為魯迅先生作為革命的知識分子,能夠看到勞動人民的痛苦的根源所在。

  (2)要勤於動腦,認真思考。

  魯迅先生曾有過這樣一句話,寫文章,「選材要嚴,開掘要深。」就是說寫作對生活的認識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上,要力求發現內在的、本質的東西。

  此外,在寫作中注意防止兩種傾向。其一,防止人為地抬高。深刻地立意並不是靠口號喊出來的,也不是人為地粘貼到作品中去的,而是靠作品自身顯示出來的。其二,防止意多文亂。立意不是越多就越深刻。只有主題深刻,才能做到重點突出。

  下面的文章,立意就很好,請仔細體會。

  關於時間,我講不出什麼大道理,只是粗淺地知道:時間,它不僅僅屬於個人。有時,需要為他人犧牲我個人的時間,說不定,他人也在為我犧牲著他自己珍貴的時間。

  那是一個星期天的上午。我趕緊洗好衣服,整理好房間,便靜下心來複習英語。這是我的薄弱環節,可要抓緊時間啊!

  突然,屋外人行道上傳來鄰居小胖妹妹的嚎哭聲。我趕緊衝出門去,只見小胖倒栽在街沿石下,我把她攙扶起來,她已經血流滿面。原來,是一輛自行車在人行道上推行,一不小心把她帶倒了。我一看,自行車主正對我說:「是我不好,趕緊送醫院!」我想到小胖媽媽卧病在床,我有責任陪她去。這時,只見小胖媽媽已支撐著出門來,我便向她交代清楚情況,把小胖抱上自行車,捂住她的傷口,心急火燎地向醫院走去。

  到了醫院,掛急診,找醫生,哄小胖,急得團團轉。醫生一看,卻若無其事地在她頭上包紮一番,再打一針防破傷風,就叫回家。那自行車主付了醫療費,又把小胖推回來。我心想這一來回花了一個半小時,回到家可要抓緊時間複習英語了。

  正想著,望到家門口,站著兩個人,一個小胖媽,一個是誰呢?啊,這不是王老師吧?果然是她!她是我的英語老師,她特地來看我了,來幫助我了!我情不自禁地叫了一聲:「王老師! 」

  等車推到了小胖媽跟前,我便請王老師進了屋。說也奇怪,人一激動,就更專心,複習的效果格外好,王老師的問題我都能用英語回答出來,只是句式變換還掌握得不好,王老師不厭其詳地講解了許多時候。

  就這樣,這一天我對時間有了新的理解:當你為他人犧牲時間的時候,他人也正在為你犧牲時間。而這,便構成了我們時代新型的人際關係。時間啊,你來作證。

  這篇例文,把對時間的理解與人生的感悟聯結起來,構思新穎,立意深刻,雖然敘述上不夠流暢,但思路還是清晰、明了的,比較形象地闡明了當今時代新型的人際關係。

7、立意要簡潔

  法國著名學者狄德羅說過:「作品必須簡單明了。因此,不需要加以任何閑散的形象,無謂的點綴。主題只應是一個。」確實這樣,一篇好的文章,必須得有一個明確的中心。

  下面請看袁鷹的名作:

  白楊

  火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天和地的界限也並不那麼分得清晰,都是渾然一體。

  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

  那就是沿著鐵路線的一行白楊樹。每隔幾秒釧,從窗口就飛快地閃過一個高大秀拔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著這些戈壁灘上的衛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搖著他的腿,「你看那樹多高!」

  爸爸並沒有從沉思中回過頭來,倒是旁邊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樹,那是大傘。」

  「哪有這麼大的傘?」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辯著。

  「它是樹,不是傘!」哥哥肯定地說。

  小小的爭論,才把爸爸的思路引過來,他慢慢地撫摸孩子們的頭:

  「這不是傘,這是白楊樹。」

  哥哥還不滿足:「為什麼它這麼直,長得這麼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換上了嚴肅的神色。他想了一會,就告訴兒子和小女兒:這白楊樹從來就是這麼直,這麼高大。哪兒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兒生根、發芽,長出壯實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遭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爸爸的這番心意,孩子們現在還不能理解。

  他們只曉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前兩年下放到那兒去的;媽媽也在新疆工作,也是前兩年下放到那兒去的。他們只曉得爸爸這回到奶奶這裡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他們只曉得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坐幾天火車,還要再坐幾天汽車。

  現在呢,孩子們多了一點知識: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的樹,它們的名字叫白楊樹。這兒需要它們,它們就在這兒生根了。而它們不管到哪裡,總是那麼直,那麼高大。

  爸爸的手摟著兩個孩子,望著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在火車前進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

  這篇文章的中心非常明了。作者用白楊樹作為題目,通過對白楊樹的特徵的描寫,進而歌頌和讚美了為邊疆建設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建設者的革命精神。

3、立意要鮮明

  所謂立意要鮮明,是說在寫作過程中要時刻把握住文章的主旨,讓別人清楚地知道你在寫什麼,不能忽略對命題(或材料)的特定含義的把握而泛泛地展開,這樣就會造成思想不鮮明,中心不突出,使別人看到你的文章不知道你在說些什麼。

  例如:根據《鳥的評說》,自選角度,自擬題,聯繫生活實際,展開議論,寫一篇不少於60 0字的議論文,有位小作者是這樣寫的:

  是鷹,就當搏擊長空

  但丁有這麼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的確,人生猶如賽跑,有運動員,也有旁觀者。當你在漫長坎坷的道路上攀登時,總會有人指東說西,評頭論足。不過,在我看來,前面的路得自己走完。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總是平坦大道,人生之旅也不會總是和風麗日。成功總是與積極進取分不開的,鮮花也往往與汗水具來,只有敢於向自己的既定目標永不停足地攀登的人,才能最終走向成功的彼岸。雖然,平靜幽美的港灣確很吸引人,但真正的水手總是喜歡在風浪中搏擊,風平浪靜的江河永遠不會出現弄潮兒。

  當代文壇巨子蔣子龍小學時代對作文可謂「一竅不通」,被老師譏諷道:「這個班就算都能當作家,那剩下的一個就是你蔣子龍」。而他,沒有因此而灰心,而是用堅韌的毅力,辛勤的勞動終於沒有讓老師言中自己的前途。這就告訴我們,只有敢於面對別人的評頭論足,按照自己的特點,特長和優勢,堅定信念,才會有所成就。

  人生的道路猶如登山,只有登上險峰,才能領略無限的風光,而那些中途駐足者或是在山下仰望者以及目睹那些跋涉者的艱辛而暗自慶幸自己的安逸者是永遠也不會看見如畫的風景的。

  所以說,是鷹,就當搏擊長空,在風雨中鑄造堅強。有道是:若非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讓我們立足本職,各盡其才,各顯其能,互相促進,互相學習,把祖國裝扮得絢麗多姿。

  這篇文章,分析一下就可看出有三個角度:1人只有像蒼鷹一樣敢於搏擊,才能取得成功。2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3人應各盡其才,才能各顯其能。第一角度只是以材料中的片言隻語為論,顯然沒有抓住材料主旨;第二和第三個角度都符合材料主旨——材料雖然可以多角度立意,但一篇短文若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角度,把體現兩個角度,兩個中心的材料雜揉摻合在一起,勢必會使文章論點分散、雜亂無章,但經過修改,可以成為一篇很好的文章。如:

  是鷹,就應當搏擊長空

  ——《鳥的評說》讀後

  讀罷《鳥的評說》,有一個感覺,就是:鳥民們對自己的同伴有些苛求。試想,麻雀說燕子是怕冷的懦夫——不錯,燕子怕冷,但並不是懦夫,她在南來北往的遠涉途中,不知要經受多少艱難險阻的考驗,能說她是懦夫嗎?再說蒼鷹,喜鵲認為他好高騖遠——這是真的,但並不能說就是缺點。事實上,燕子的遠涉也好,蒼鷹的好高騖遠也好,都是他們的習性,是生存的需要,同伴們實在不應苛求他們。

  我由此想到了人類。我們人類中像鳥們一樣苛求同伴的現象也比比皆是。例如,農民被一些人稱為沒有遠大理想;教師,一些人說他們只會紙上談兵;至於那些歌星,也有人說是用老百姓血汗錢養活的可有可無的「閑人」等等。顯然這都是不公正的苛求。古人云,術業有專攻,才能各不同。人有百相,也有百能。有的人擅長於實際工作,有的人有組織才能;有的人善講,有的人喜唱……他們既然各有所長,就讓他們去發揮自己的優勢吧。這樣,他們也可更好地為社會服務,我們為什麼要苛求他們呢?是鷹,就當搏擊長空翱翔於藍天;是百靈,就當放聲高歌;是農民,就當腳踏實地地勞作;是教師,就當在三盡講台上高談闊論……所有這些,都將是大自然中和諧的音符。

  讓我們立足本職,各盡其才,各顯其能,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把祖國裝扮得絢麗多姿!

  請記住:是鷹,就當搏擊長空!

第二篇:立意創新的技巧

「意猶帥也」,它的統帥作用,不僅表現在它決定著材料的取捨,還表現在它影響著文章的謀篇布局、表達手法等。立意的高下是文章成敗的關鍵。我們如何才能從「人人心中有」的題材中挖掘出「人人筆下無」的主題來呢?相信下面的方法對大家會有所啟示。

  1、化大為小.立意顯真情。

  我們應該學會透過表面去觀察事情的本質。有時一個動作、一個表情可能就是一個典型;一聲輕語、一次微笑,可能就蘊涵著豐富的情感。這種小中見大的寫法,可以讓主題變得生動引人。如北京市2003年中考作文中,有同學把筆墨放在山山水水之上,寫出自己對祖國的喝彩;有同學從眾多的往事人手,寫出自己對父母的喝彩。這樣立意當然可以,但難於出新。一篇題為《喝彩》的滿分作文就有些與眾不同,作者只選取美麗眉毛「舒展」與「變化」的瞬間,將老師溫和可愛的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把學生對老師的感激與喜愛之情狀寫得出神入化,美不勝收。《一碗白開水》、《三粒荔枝》等文章,都屬於「小中見大」、「平中見奇」的立意方式。

  2、推陳出新,立意見新穎。

  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我們應該學會從與眾不同的角度去打開思路,這樣才能推陳出新,高人一籌。

  如以「關心」為話題作文,大部分同學把眼光放在生病或遇到困難』時,老師和家長是怎樣關心自己等方面,而另一些同學偏偏轉換視角,將目光移到了大家所關心的一些熱點問題上,立意便有了不俗的魅力。有寫申奧的:一位考生把「對體育一竅不通的媽媽」對報刊的那種關注,把「球迷爸爸」在等待中顯示出的孩子般的那份煩躁,寫得讓人忍俊不禁;文中還有對樓上樓下人們言行的描述,.讓我們看到了一位位普通的中國人、一個個普通的家庭對奧運寄予的巨大希望,透過文字,我們彷彿可以觸摸到一顆顆正在跳動著的愛國之心。有寫環保的:一同學把地球比作一位美麗的少女,通過古今面貌的變化,寫出了她正在遭受的嚴重破壞,表現出了現代中學生對環保的極大關注,對自然的無限熱愛。

  雖是同一題目,但由於寫作角度的不同,立意便因人而異,效果自然也會不同。

  3、反彈琵琶。立意求深刻。

  有些事,從正面寫,立意平平,難以激起讀者的興趣;從反面寫,會波瀾頓起,深化主題。

  一篇題為.《這個名字最賤》的滿分作文,先極力描寫親戚朋友對一個滿月嬰兒的名字大為關心的情景:孩子的爸爸認為「名字越賤越好」,於是大姨取名為「野草」,舅舅取名為「狗兒」。正當大家爭論不休時,突然聽到「嘭」的一聲,原來,躺在裡屋病床上的爺爺(髒兮兮的,瘦巴巴的,熱天還蓋著被子)想喝水,由於身體虛弱,不小心摔碎了杯子。面對圍過來的客人,老人掙扎著坐起來,口齒不清地吐出了幾個字:「我看,就叫……『爺爺』好了,那野草,狗兒,都沒有『爺爺』這兩個字賤!」作者反面著筆,對比鮮明地點出了大家對待小孩與老人的不同態度,一針見血地點出了當今社會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現象。

  【拓展訓練】

  愛是一個普通的字眼,愛是--種美好的感受。愛可能蘊涵在老師一個關心的眼神里,愛可能深藏在朋友一聲親切的問候中。夜晚,爸爸為你端上的那杯牛奶洋溢著愛;清晨,媽媽為你準備的那份早點充滿著愛。只要細細品味,你會發現我們身邊處處都有愛的存在。

  請以「愛」為話題,寫一篇600字的文章。題目自擬,立意自定,文體不限。

  【構思導引】

  「愛」是一個非常寬泛的話題,大到國家、民族,小至慟物、花草,都可以成為寫作內容。對初中生來說,適宜用「化大為小」的方法,從身邊最親近的人、最熟悉的事入手,如按話題所提示的,從一杯牛奶、一件衣服等來切入很有吸引力;從寫作內容上說,一般同學會寫父母、老師等人對自己的關愛,我們若能捨近求遠,寫自己對動物、對自然的愛,便容易寫出新意。從寫作角度上說,一般同學可能會寫自己生病或遇到困難時親人、朋友對自己的關心,我們若從「誤會」或「矛盾」寫起,也許文章會顯得與眾不同。

再舉幾例立意創新的指導與訓練

【訓練題目】以「今夜月兒圓」為題,寫一篇文章。

  【點撥出新】對於初中生來說,這個作文題目,應該比較好寫。但是,要想立意新穎深刻卻不是很容易做到的。我是這樣做的:

  第一步,明確寫作要求,引發學生討論作文的立意。經過一番討論交流,同學們這樣立意的較多:月圓之夜,我、爸爸、媽媽與爺爺奶奶三世同堂,賞月團圓,盡享天倫之樂,月圓人也圓。以上立意,符合題意,但未免流於平庸。「文章最忌隨人後」,要寫得新穎別緻,就應該做到「個個心中有,人人筆下無」,突破思維的定勢,言人所未嘗言。

  第二步,順勢利導,讓學生換個角度,逆向思考:「月圓人不圓」的事和現象有哪些?問題一出,學生踴躍發言:月圓之夜,我的哥哥守衛邊疆,不能與家人團聚,月圓人不圓;月圓之夜,我爸爸因在外地工作,不能與我們團圓;月圓之夜,媽媽替人值夜班,不能與我們團圓……這樣,立意讚揚委曲小家、顧全大家、忘我工作的精神就有了較好的突破口。

  第三步,借梯上樓,進一步思考,使文章立意再推進一步。啟發思考:「月圓人圓或月圓人不圓」,人們對此的感觸和由此引發的聯想有無共同之處?稍加比較,學生不難歸納出「對親情的期盼,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嚮往、讚頌」這類共同點。由此,可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對以上立意,可以從哪些方面再把它具體化呢?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有了明確的目的和方向。稍加討論,諸如盼望海峽兩岸的統一,對恐怖組織的譴責,對戰爭的厭惡,對病魔的痛恨,對美好生活的珍惜等等立意就應運而生了。第四步,拓展思維,把思維引入更廣更新的領域。啟發:以上立意都是睹月思人,圍繞人而立。人有悲歡離合,但月也有陰晴圓缺,除了圍繞人寫,是不是也可以圍繞月來做一做文章?問題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嫦娥奔月」、「吳剛伐桂」,月上也有美麗的傳說和故事,可以寫月的美好;「阿波羅登月」顯示了人類科技的發展,可寫月的作用;月光朗照,常見不異,假使月光難覓,也可引發人對環保的思考;月圓月缺也可引發對人生世相的思考:人間萬物都有它的發展規律,人應辯證地看待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習作示例】

  今夜月兒圓

  高輝圓

  萬家燈火。

  金黃的滿月在眾星的簇擁下微笑著注視著這個世界,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飯菜香。又是中秋!

  在一個冷冷清清的小院里,皎潔的月光把一個孤獨的身影扯得好長好長……

  月光下,一張滄桑的臉是如此清晰。儘管歲數不是很大,可是歲月卻過早地在他臉上刻下了斑駁的年輪。此刻,鄰居家的電視上歡快的歌聲讓他倍覺凄涼,在別人兒孫歡聚一堂盡享天倫之樂時,他卻只能這樣落寞,「看來兒子今晚不來了!」想到這,李老漢心裡又泛起一陣難言的酸楚。李老漢中年喪妻,是他把年僅九歲的兒子拉扯大的。現在,雖說兒子也十分孝敬,隔三差五地回來坐坐,時常塞點兒錢給他。可是,人老了,或多或少地有些害怕寂寞,老想找個人說說話兒,解解悶。可他知道這不可能,兒子手頭經營著三個大公司,整天忙得不可開交,哪有工夫和他說話呢?兒子幾次要把他接到城裡住,他都推脫說不習慣,沒有去。去年中秋兒子很晚才回來,今年看樣子是不回來了。

  「唉!」一聲沉重的嘆息讓月兒睜大了眼睛注視著這個孤獨的老人。「兒子忙啊!」以前他總是這樣安慰自己,可是今天卻起不了作用。李老漢抽著旱煙袋,又想起了兒子沒辦公司那會兒,每年中秋,兒子、兒媳再加上小孫孫,一家人熱熱鬧鬧地看月亮,吃月餅。小孫孫睜大了眼睛聽他講「嫦娥奔月」的故事,鬧著要到月亮上給嫦娥送月餅,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而今,他已經很長時間沒聽到小孫孫的那一聲甜甜的「爺爺」了……「如果兒子沒有錢多好!」他時常這樣想。雖然希望兒子過得好,可他忍不住這樣想,特別是在今天這樣的日子裡。是錢,代替了兒子和他的親情;是錢,奪走了他的兒子!想到這,他不禁恨起那些花花綠綠的票子來了。終於,月下的那個身影站起來,回屋了。月兒更圓了,如水的月光灑遍了院子的每個角落。

  鄰居家的電視里仍歡唱著:「找點時間,找點空閑,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

  【簡評】小作者緊扣時代的脈搏,把關注的視角投向了被商品經濟大潮衝擊的親情領域。老年人在衣食無憂的情況下,他們的精神世界卻是孤獨寂寞的,這不能不令人思考。讀罷此文,不得不驚嘆小作者構思立意的新穎深刻,在眾多平庸的立意中,此文就是化平庸為新奇之作了,真的是做到了「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當然,此文在對比手法的運用和情景交融上也有獨到之處。

第三篇:立意的方法

1、立意中的寓意法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入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它的意思是說「只有在對世界萬事萬物的觀察和體驗中,才會有比較深刻的探究與思考,才會「有得」,即會有某種思想觀念的產生。這種把引人深思,發人深省的想法寓於事物之中的立意方法,便是寓意法,它能使文章所表達的內容更為雋永含蓄,耐人品味。因為每個人的經歷和體驗都不盡相同,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可以體會出更深的意味。

  寓意法在文中的運用,首先要注意虛與實的結合。其次,寓意要高遠。

  前者,例如茅盾的《白楊禮讚》中以白楊寓意西北的革命人民,文中說,白楊樹是那樣挺拔,「一丈以內絕無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象加過人工似的,成為一束,絕不旁逸斜出。它的寬大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說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這是雖在北方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那樣粗細,它卻努力向上發展,高到丈許,兩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

  作者從白楊樹的總體形象——力爭上遊;寫到它的干——筆直,絕無旁枝;寫到它的枝——筆直向上,緊緊靠攏;寫到它的葉——寬大,片片上上;寫到它的皮——光滑,銀色暈圈,淡青色。無一不在寫白楊樹的特點,可以說是句句寫實。但細細品味,就會發覺句句在寫人,寫人的力爭上遊、正直、團結、進取、質樸的品格。由此看來,又是句句在寫虛。文章實虛結合,天衣無縫。

  宋朝理學家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對「蓮花」有這樣一段描寫:〖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作者寫「蓮」,由形出神,重在神韻。字字寫「蓮」,句句言君子,讚美君子高尚的氣節,同時也流露了自己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趣。文章這樣的旨意,在當時的社會,確是難能可貴的了。

  當代作家賈平凹寫的散文《丑石》,先從正面——色彩、形狀、無用三方面極寫丑石之「丑」,接著又從側面——與漢白玉、大青石相比,荒草、綠苔、黑斑依附它繁衍滋生,連孩子們也討厭它等方面極寫丑石之「丑」。然而,有一天,一個天文學家突然發現了這塊石頭,原來是一塊「隕石」,「是一件了不起的東西」,「它補過天,在天上發過熱、發過光,我們的先祖或許仰望過它,它給了他們光明、嚮往、憧憬」。而更了不起的是「它落下來了,在污土裡,荒草里,一躺就是幾百年了」。人們對此困惑不解,甚至還譏諷它、嫌棄它,只有天文學家才說它「以丑為美」,說它「丑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這樣,便含蓄而發人深思地提出了應如何正確理解「丑」與「美」的問題,啟示人們,認識事物的丑、美,不能只看外部現象,而要看實質。

  推而論之,對人的認識何嘗不是如此呢?文章結尾處又極力讚美丑石的偉大——「那種不屈於誤解、寂寞的生存的偉大」,實質上是讚揚忍辱負重的民族精神。這又不禁使人聯想到一個真正的革命者的崇高的心靈美。固然「丑極就是美極」的觀點需要商榷,但是這篇文章的情趣、立意,顯然要比《愛蓮說》高。今天我們作文,理應站在時代的高度,抒積極向上之情,立改造社會、改造世界壯志,積極進取,再重仿古人憤世嫉俗、孤芳自賞、哀嘆人生的情趣,怕是沒有前途的。

  這是因為對世界萬事萬物的觀察、體驗而得出的觀念,會因時代的不同,世界觀的不同,有明顯的高下之分。

  2、立意中的求新法

在立意的時候,能對生活有獨到的見解,提煉出新穎別緻的中心思想,這便是求新法。立意正確是寫文章的基本要求,立意新穎則是衡量文章的優秀與否的關鍵。如果一篇文章,一部作品,重彈老曲,走前人的路,那就不能給人以新的啟示,即使文章寫得再好,恐怕也無人問津。

  我國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有《伶官傳序》,可稱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現摘錄三節如下: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場跡責」「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生活在十一世紀封建時代的歐陽修,固然不可能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地了解封建王朝更替的社會和階級的原因,但是他擺脫了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天命論的束縛,強調盛衰在於人事,這種標新立異的看法,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同時他又依據史實,指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這種看法都是有獨到見解的。在當時起到警策朝政的作用,就是對後世也不無警示意義。即使單就寫作而言,歐陽修的標新立意之法也很值得我們借鑒。

3、立意中的求深法

求深法即在立意時,從縱的發展方向上,深入研究思考對象,加深思考程序的方法。

  《松樹的風格》陶鑄

  去年冬天,我從英德到連縣去,沿途看到松樹鬱郁蒼蒼,生氣勃勃,傲然屹立;雖是坐在車子上,一棵棵松樹一晃而過,但它們那種不畏風桿寒冷的姿戊,卻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久久不忘。當時很想把這種感覺寫下來,但又不能寫成。前兩天,在虎門和中山大學中文系的師生們座談時,又談到這件事情,希望青年同志們能和松樹一樣,成長為具有松樹的風格,也就是共產主義風格的人。現在當時的感覺寫出來,與大家共勉。

  我對松樹懷有敬畏之心不自今日始。自古以來,多少人就歌頌過它,讚美過它,把它作為崇高的品質的象徵。

  你看它不管是在懸崖的縫隙間也好,不管是在貧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種子——這粒種子不管是你有意種植的,還是隨意丟落的;也不管是風吹來的,還是從飛鳥的嘴裡跌落的,總之,只要有一粒種子,它就不擇地勢,不畏嚴寒酷熱,隨處茁壯地生長起來了。它既不需要誰來施肥、除蟲,也不需要誰為除草、灌溉。狂風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沒它,嚴凍不死它,乾旱旱不壞它。它只是一味地無憂無慮地生長。松樹的生命力可謂強矣!松樹要求於人的可謂少矣!這是我每看到松樹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我對松樹懷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卻是它那種自我犧牲的精神。你看,松樹是用途極廣的木材,並且是很好的造紙原料;松樹的葉子可以提制揮髮油;松樹的脂液可制松香、松節油,是很重要的工業原料;松樹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說在夏天它用自己的枝葉擋住炎炎烈日,叫人們在如蓋的綠蔭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指,照亮人們前時的路。總之一句話,為了人類,它的確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

  要求於人的甚少,給予人的甚多,這就是松樹的風格。

  魯迅發生說的「我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血」,也正是松樹的風格的寫照。

  自然,松樹的風格中還包含有它的樂觀主義的精神。你看它無論在嚴寒霜雪中和盛夏烈日中,總是精神奕奕,從來都不知道什麼叫做憂鬱和畏懼。

  我常想:楊柳婀娜多姿,可謂嫵媚極了:桃李絢爛多采,可謂鮮艷極了,但它們只是給人一種外表好看的印象,不能給人以力量。松樹卻不同,它可能不如楊柳與桃李那麼好看,但它卻給人的以啟發、以深思和勇氣,尤其是想到它那種崇高的風格的時候,就聯想到:共產主義風格。

  我想:所謂共產主義風格,應該就是要求人的甚少,而給予人的卻甚多的風格;所謂共產主義風格,應該就是為人民的利益和事業不畏任何犧牲的風格。

  每一個具有共產主義風格的人,都應該像松樹一樣,不管在怎樣惡劣的環境下,都能茁壯地生長、頑強地工作,永不被困難嚇倒,永不屈服於惡劣環境。每一個具有共產主義風格的人,都應該具有像松樹那樣的崇高品質:人民需要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去做什麼,只要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粉身碎骨、赴湯滔火也在所不惜;而且毫無怨言,永遠渾身洋溢著革命的樂觀主義的精神。

  具有這種共產主義風格的人是很多的。在革命艱苦的年代裡,在白色恐怖的日子裡,多少人不不管環境的惡劣和情況的險惡,為了人民的幸福,他們忍受了多少的艱難困苦,做了多少有意義的工作呵!他們貢獻出所有的精力,甚至最寶貴的生命。就是在他們臨犧牲的一霎那間,他們想的不是自己,而是人民和祖國甚至全世界的將來。然而,他們要求於人的是什麼呢?什麼也沒有。這不由得使我們想起松樹的崇高的風格!

  目前,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日子裡,多少人不顧個人的得失,不顧個人的健康,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為加速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而不知疲倦地苦幹著。在他們的意念中,一切都是為了迅速改變我國「一窮二白」的面貌;一切都是為了使人們的生活過得更好。這又不由得命名我們想起松樹的崇高的風格。

  具有這種風格的人是越來越多了。這樣的人越多,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也就會越快。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像松樹一樣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質;我希望每一個人都成為具有共產主義風格的人。

  陶鑄的《松樹的風格》意在歌頌共產主義風格,可這一命題內涵艱深浩繁,沒有高度的思想修養和藝術修養,是很難表現的。可作者僅用兩千餘字,就把這一命題寫得充實、深刻、感人,文章藉助聯想、想像的手法以大家熟悉的松樹為象徵,從三個方面對松樹進行描述:

  先是謳歌松樹生命的強大,再是歌頌松樹為人類獻身的精神,後是禮讚松樹不知憂愁和畏懼的樂觀主義精神。這三個方面雖是頌揚松樹的風格,卻由松及人,以實喻虛,處處頌揚的是共產主義新人的品質。作者滿懷激情地說:「所謂共產主義風格,應該就是要求人的甚少,而給予人的卻甚多的風格;所謂共產主義風格,應該就是為了人民的利益和事業不畏任何犧牲的風格。」作者借用松樹這一形象,把共產主義風格的精髓,闡發得深入淺出,精湛獨到,令人折服。

4、立意中的融入法

  夜幕籠罩著柯城,我滿心樂意地攙扶著一位醉顛顛的陌生老翁。

  「謝謝啦,真……對不……起!」

  朦朧中我沒看清老翁的面容,只記得,今天是我勞教回來後第五次做好事。

  到了老翁的家門口,屋子裡迎出了老翁的女兒。明亮的燈光把我們都照得稜稜清清。可是,沒等我定下神來,醉老翁卻觸了電似地掙開了我,他兩眼圓睜,上牙打下牙,慌急忙亂地摸了摸上衣口袋的錢包,幾乎全沒了先前的醉意。這時,我也耳根發熱,拔腳想飛,感到這季節已一下由冬天變成催人滲汗的夏天。

  我溜走了,身後傳來老翁和他女兒的熱情呼喚。(刊於《朝花》)

  冬夜,攙扶醉翁回家,原是件極普通的小事,然而這篇小小說卻立意清新,自有一種鼓舞人的力量。關鍵在於文末表明了寫作年代——1984年。這就隱示了作品的「大背景」是「雷鋒」又回來了,雷鋒精神重新在人們的心坎里萌生。「我」曾摸過老翁的皮夾,今天卻主動送老翁回家,而且是「我」勞教回來後第五次做好事。當老翁認出「我」後,「我」感到羞慚,無地自容——多麼巨大的變化呀!當「我」溜走後,身後傳來了「熱情呼喚」聲,這是諒解的呼喚聲,人與人之間又回到了友誼、和諧、互愛的軌道上來了。短短的一篇文章,極普通的一件小事,卻立意雋永,讓人從中看到了中國文明的希望。倘如文章不隱示「大背景」,最多也只是告訴讀者「我」轉變了,立意是不會很高的。

  其次,「融入法」也是大背景聯繫法中的一法。作者往往把大背景融入於具體的記敘(或議論)之中,使之成為與文章不能分割的一部分,從而進一步顯示出作品立意的深邃,顯示出作品深廣的社會意義。

5、立意中的畫龍點睛法

古人作詩文,常常以字字千鈞的警句點睛,使作品的思想和意境更為強烈和深刻,給讀者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獲得永久的啟示。畫龍點睛法的實質是在文章關鍵處,抓住事物的特徵,用一二句話,點明題旨,使文章生輝,形神畢現。

  范仲淹的名作《岳陽樓記》,描寫了洞庭湖兩種不同的景色,以及各色遊客在不同景物面前的覽物之情,然後重筆點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而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這一點睛之筆,熔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表達了作者的政治抱負,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則成為世代傳誦的名言。

  又如杜牧的《阿房宮賦》,描寫了阿房宮規模的宏偉,樓閣的壯麗,以及歌舞之盛,美女之多,珍寶之富,最終卻是「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接著,就是點睛之筆:「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揭示了秦王朝敗亡的歷史教訓,使文章題旨脫穎而出。

  畫龍點睛的「點睛」以「點」在何處為宜呢?這應視人物性格的發展,故事情節的推進,主題思想的開掘而定,可以在起首,也可以在結尾或篇中。點在起首的,重在開宗明義;點在篇中的,藉以因勢利導;點在結尾的,意欲深化主題。

  總之,應「點」在文章的關鍵處,使形象「活」起來,思想得到升華。而點睛之筆,必須言簡意賅,要言不煩,思想精闢,具有表現力、說服力。因此,運用點睛之筆,既要鍊字鍊句,反覆推敲,又要含義深邃,富有哲理;既要順勢點化,不露痕迹,又要委婉含蓄,意在言外。

第四篇:立意中的注意事項

清代學者王夫之說:「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之眾。」這裡的「意」,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中心思想好比是統帥,材料、詞句好比是士兵,沒有統帥的士兵是烏合之眾,是打不了勝仗的。」王夫之的話說明:一篇文章如果沒有明確的中心,無論材料多麼充足,遣詞造句多麼講究,都算不上好文章。

  那麼,同學們在立意時應注意什麼呢?

  一、意在筆先

  意在筆先就是作文時,先要確定好中心思想再動筆,不要想到哪兒寫到哪兒。美國著名作家斯陀夫人,寫了一部轟動世界的書,書名是《湯姆叔叔的小屋》。作者以她的所見所聞,真實而生動地描述了美國南方奴隸制的黑暗和反動。這部書的中心思想,斯陀夫人在動筆之前就確定了。她曾對親戚說:「只要我活著,就一定要讓全國的人都知道奴隸制度的野蠻與殘忍。」於是《湯姆叔叔的小屋》誕生了。因為它立意深刻,小說一出版就轟動了世界,出版後的幾天內就賣了一萬多冊。由於這本書在美國南北戰爭中具有深遠的影響,斯陀夫人受到美國總統林肯的接見。這件事也證明了立意關係到一部作品的成敗,在動筆之前一定要有明確的中心思想。

  二、意多亂文

  從前有一位畫家,愛畫山水畫。朋友請他畫一幅青松圖,他畫了一棵挺拔的青松,色彩鮮明,主題突出。後來他想:松樹和柏樹是同科植物,如果畫上柏樹就更好了。於是又畫上柏樹。又一想:再畫上竹和梅,不就成了「歲寒三友」嗎?於是又揮筆畫上了竹和梅!畫著畫著,他又想:有松需有山,有山必有石……

  當他把這幅畫送給朋友時,朋友怎麼也看不出這幅畫要表現什麼。這個故事說明:一個作品只能有一個中心,如果這也想表現,那也想表現,結果往往讓人摸不著頭腦。

  同學們在確定了中心後,寫作時所有的事件都要圍繞這個中心展開。例如要寫「一位善於啟發學生的老師」,就應選擇這位老師如何啟發學生的典型事例去寫,而不要既寫這位老師熱愛學生又寫這位老師的幽默風趣,還寫這位老師的敬業精神,等等。結果,文章不倫不類,沒有了中心。俗話說,「船老大多了要翻船」,寫文章也是這樣。一篇文章只能立一個「意」,表現一個中心,否則,意多勢必亂文。

  三、意需深掘

  材料好比是大地,中心思想是埋藏在地下的金礦和石油,只有向下挖掘,才能找到金礦,打出石油。材料開掘得越深,中心就越明確,文章也就越有意義。所謂「意需深掘」就是要深入開掘材料的思想含義,也就是從生活中提煉出深刻的思想。

  宋代有一個李秀才,他的女兒能讀會寫,遠近聞名。一次,有人在路上拾到一枚破銅錢,銅錢上依稀刻著「開元」二字。開元是唐玄宗的年號,這枚銅錢當然就是唐代的了。恰巧這時,李秀才的女兒經過這裡,拾錢人對她說:「請用破錢為題作一首詩吧。」女孩兒接過銅錢,沉思了一會兒,吟誦道:半輪殘月掩塵埃,依稀猶有開元字;

  想得清光未破時,買盡人間不平事。圍觀的人先是一愣,隨即齊聲喝彩,連連誇讚小女孩兒才思敏捷,詩歌意義深遠。

  一枚破銅錢,在別人看來,不管怎樣觀察,也不容易寫出好詩來,這個女孩兒卻運用聯想,表現了一個深刻的中心。詩的頭兩句寫實,後兩句寫虛。作者通過描述一個破銅錢,揭露了不合理社會的金錢萬能的本質。

  同學們在開掘主題時,要在一個材料面前,多問幾個為什麼,反覆分析研究,並要透過現象抓住本質,深掘它的涵義,然後用最有力、最簡潔的方法表現出來。

  四、意貴創新

  清代大畫家鄭板橋曾有一句詩:「領異標新二月花。」意思是文章應像二月的春花一樣,標新立異。英國文學家王爾德也曾說過:「第一個把女子比做花的是天才,第二個是庸才,第三個那簡直是蠢才了。」由此可見,文貴新,立意更應該有所創新,不能老跟在別人後面,人云亦云。

  立意怎樣才算有獨創性?好文章的立意應該是「從意中所有,從語中所無」。也就是說,大家都有這樣的想法,但是大家未能表達出來,讓你給寫出來了,這就是新穎,這就是獨創。

  立意的獨創性並非憑空而來,也不可隨意杜撰,它是從生活中來的。只要平時注意觀察和體驗周圍的生活,善於從常見的事物中認識到新的東西,領略到新的涵義,寫文章就能出新意。

  五、意盡則止

  唐朝詩人祖詠在參加科舉考試中作了一首《終南望余雪》的詩,詩是這樣寫的: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這首詩是從「望」的角度來安排結構的。詩人從長安向終南山望去,看見終南山的一些景色。通過景物描寫,作者含蓄地表達了對處在饑寒交迫中的老百姓的同情和關切。這就是這首詩的「意」。

  唐朝錄用人才,選拔官員,所進行的考試科目只有一個,就是作詩,並且在詩的結構上有嚴格的規定,即五言律詩。要求考生作詩必須寫八句,每句五個字,如果不按規定寫,就不錄取。而祖詠在審清題目,確定立意後,就揮筆寫了以上四句詩。此詩因不符合規定而落選了。有人問他:「你為什麼不多寫幾句呢?」他乾脆利落地回答:「意盡!」這就是說,根據中心的需要,四句詩就表達得很充分了,如果多寫就是畫蛇添足。只要意盡,何必再硬湊下去呢?雖然祖詠因考試不合規定而落選,影響了他的前程,但這首詩卻成為唐詩中的佳作,一直流傳至今。

  從中我們可以悟出一個道理,文章的結構是根據「意」(即中心思想)來安排的,只要「意」充分表達出來了,文章就應該馬上結束。一句也不唆,否則,反而會影響原來的中心。

第五篇:小作者談作文立意體會

獲獎作文奧秘-----立意宜深

1998年是改革開放的第二十年,為歌頌這二十年來的巨大變化,《慈溪少年報》特舉辦了「』98慈溪大廈杯」全市中小學生作文大賽。一接到通知,同學們想到的往往是: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老人們也趕起了時髦,跳起了迪斯科;個體、私營、合資企業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這些材料確實能反映改革改革開放所帶來的變化,但我覺得參賽作文必須「立意要深」。我注意到一個現象:春寒料峭,草莓、西紅柿這些原本只有在秋天才能見到的水果蔬菜,現在在市場上卻隨處可見。由此我想到了改革開放這二十年中我市的「科教興農、科技興市」戰略,並萌發了指導學生參觀「U不農業示範區」,以參觀的形式來反映新時代農民「供著改革開放的東風,靠著現代化科學技術,憑著勤勞的雙手和聰明才智」而脫貧致富這一中心。

  也許是因為文章的精深立意,也許是因為小作者惟妙惟肖的描述,《農業.科技、慈溪農民》意被評上了特等獎,這更激發了我們全校同學寫作的信心,同時使我們明白了:好的作文,立意必須要「深」。

    農業·科技·慈溪農民——「慈東農業示範區」參觀記

       慈溪市范市鎮中心小學 王丹琴

  冬天能吃到新鮮的草莓、西紅柿,聽起來多像神話呀,聽說「慈東農業示範區」的農民利用科學技術,把神話變成了現實,我多麼想踏上這塊神奇的土地啊!

  初春的一個周末,爸爸帶著我和弟弟參觀了「慈東農業示範區」。下了車,遠遠地看到一排排白色小矮房。咦,這是用來幹什麼的呢?爸爸彷彿早已看出了我的心思。他滔滔不絕地向我們介紹起來:「那是莊稼的『空調房』——尼友大棚,裡面保溫、保濕、防風沙,還能縮短莊稼的生長期……」怪不得現在我們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高質量的蔬菜瓜果,我恍然大悟。

  我們來到大棚前。也許因為午間氣溫升高,「家家戶戶」的門都敞開著。我高興地說:「太好了,這下我們可以『挨家挨戶』地參觀了!」

  首先我們參觀了青瓜房。剛進門,一陣悅耳的音樂聲就傳入我們耳中。爸爸介紹說,科學研究表明,音樂能促進青瓜加速生長,使青瓜早日進入市場。真是太神奇了。放眼望去,只見籬笆架上、地上爬滿了瓜蔓,一根根青瓜有的高懸著,有的斜躺著,像淘氣的小男孩爭先恐後地從綠葉間探出腦袋來,似乎在聆聽那優美的音樂。我和弟弟興奮極了,指點著,比畫著,爭論著,比誰找到的青瓜最大最長……

  接著我們又參觀了茄子地、草莓屋、西瓜棚……

  當我們走進萵苣時,種萵苣的老伯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弟弟提出了一個疑問:「莊稼住進了房子,不是喝不到雨水了嗎?」「不用愁……」老伯微微一笑,伸手擰開了大門旁的自來水開關。哇,好漂亮!房頂上十幾個噴水龍頭齊刷刷地旋轉起來,不緊不慢,把水均勻地噴洒到每個角落,使每一棵萵苣都喝足了「雨水」。我不禁問:「老伯,您一年有多少收入?」老伯伯自豪地告訴我們,他一年的收入三萬多元。「哇,這麼多!」我驚叫起來。老伯笑著向我們介紹:他承包了三個大棚,引進了優良品種和先進的種植技術,還聘請了專業人員當顧問;去年萵苣一上市,就被人們搶購一空,一部分萵苣還出口創匯呢!哦,慈溪農民真了不起!我聽了暗暗驚嘆。

  參觀完「慈東農業示範區」,我感慨萬千,這些年來農民富了,他們供著改革開放的東風,靠著現代化科學技術,憑著勤勞的雙後和聰明才智,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不斷地創造新的神話!

  註:本文獲「』98慈溪大廈杯」全市中小學生作文競賽特等獎。

先列提綱 再寫作文 王丹琴

  在改革的這二十年里,我們的祖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老師要求我們參觀「慈東農業示範區」後寫一篇文章,來反映「科技興市」這一主題思想。

  我拿著筆,面對著稿紙想:參觀中的所見所聞很多,該怎樣來布局謀篇呢?於是,我像往常寫作文一樣,圍繞中心擬了下面的提綱:

  中心思想,讚揚農民伯伯在改革開放後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的設施而勤勞致富。

  1.以迫切的心情盼望去參觀「慈東農業示範區」。

  2.遠看尼龍大棚,聽爸爸介紹莊稼「空調房」的優勢。(較詳)

  3.參觀青瓜房,民伯伯給青瓜聽音樂,說明農民講科學啦(詳)。

  4.參觀茄子地、草莓屋、西瓜棚……(略)

  5.參觀萵苣房,目睹農業的現代化設施,感慨萬千。(詳)

  6.點明中心,深化主題。

  列好了提綱,理清了思路,寫起作文來也就得心應手了。瞧,沒用多長時間,一篇作文就寫好了。經過幾次修改,在作文競賽中獲得了特等獎。

  同學們,你們也不妨去試試這種方法。

        重視·引導王耀國(家長)

  我們做家長的非常重視培養女兒的寫作能力,常常有意識地引導她去觀察,去思考,並鼓勵她把看到的、想到的隨時寫下來。我的女兒也很喜歡寫作文。在動手寫《農業.科技.慈溪農民》這篇作文前,我根據老師的要求,特地帶她去參觀了「慈東農業示範區」,讓她領略和參觀了現代農業的科學種植和先進設施,讓她體會到現代化科技真了不起,從而使她能用真實的感情去描繪現代農民;也激發了她想寫好作文的願望。

  我們每年總要選擇訂閱合適的讀物,如《百家作文指導》、《小學生跟我學》等,讓孩子在課外多讀報刊雜誌,以開拓視野,豐富知識,增長智慧,陶冶情操,同時從閱讀中學會寫作文。

第六篇:談作文多角度立意

最近,我上了一節作文輔導課,題為《我學會了……》。

  同一題材,由於選取的角度不同,確立的主題也會不同,所以,同學們在審題時,也應善於多角度觀察,有創意地表達。

  1. 《我學會了穿衣服》

  一般角度:寫我如何穿衣服,如先伸手,再伸頭,接著扣扣子……

  多角度立意:我們可以這樣想——

  你覺得自己學會了有選擇地穿衣服嗎?比如,你知道在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合適嗎?

  你知道什麼樣的衣服適合你的年齡和身材嗎?

  就這樣思考,文章的內容不就可以寫得更豐富了嗎?

  2. 《我學會了打電話》

  一般角度:寫我怎麼撥號,怎麼接通……

  多角度立意:我們可以這樣想——

  怎樣才算真正學會打電話了?

  我讓班裡的同學進行討論,討論結果如下:A.能通話;B.電話上每個鍵的作用是否了解,如重撥鍵;C.幾個必須知道的電話號碼,如119、110、120……都掌握了嗎?

  我也補充了幾點,如通話時的語氣、語調你掌握了嗎?你注意運用禮貌用語了嗎?……

  3. 《我學會了買東西》

  一般角度:寫我學會了買什麼東西,怎麼買……

  多角度立意:你知道買東西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嗎?你注意過保質期嗎?你會講價嗎?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學們的思路是不是已經豁然開朗了呢?

第七篇:有無中心的前後作文(例文)

下面這篇文章就缺乏一個明確的中心。

  我懂得了這個道理

  今天,陽光和暖,微風拂面,真是一個上體育課的好天氣。清脆悅耳的上課鈴聲響了。我們排著整齊的隊伍,齊聲向馬老師問好。身材魁梧的馬老師笑著對我們說:「從今天起,我主要給你們上單杠練習課。」說完以後,他來到單杠前,雙手握杠,輕鬆地上了單杠,只見他一會兒雙手撐杠,倒豎蜻蜓,一會兒單手握杠,前後迴環……同學們看得出了神。當馬老師下了單杠時,大家才轟雷似的叫好!我悄悄地對體育委員范鴻群說:「馬老師可真有一手……」

  接著,馬老師邊口述要領,邊做示範動作,要我們學習上杠下杠的動作。我練習了好幾次都沒有成功,心裡灰溜溜的。後來在馬老師的鼓勵和指導下,我終於學會了上杠下杠動作,心裡真高興啊!但是,沒有馬老師的指導,我怎麼能學會這些動作呢?因此我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只有虛心接受老師的指導,才能學到本領,才能像馬老師那樣能在單杠上豎蜻蜓。同時,我也懂得了,遇到困難不能怕,你勇敢了,困難就會被克服,勝利是屬於勇敢的人的!

  這篇習作的中心思想有兩個:一是「只有虛心接受老師指導,才能學到本領」;二是「遇到困難不要怕,你勇敢了,困難就會被克服」。一篇文章宜表現一個中心,多中心也就等於無中心,因此這篇習作犯了中心不明確的毛病。這個同學假如動筆之前能想好要表達的中心,也許就不會犯這個毛病了。

在動筆作文之前,我們應該先確定好文章的中心。確定中心後,還要緊扣中心去寫,要圍繞中心去選擇材料、組織材料,這樣才能做到中心明確。上面《我懂得了這個道理》這篇文章,兩個中心都是正確的。如果寫作前確定「遇到困難不要怕,只要掌握克服困難的方法,困難就會向你投降」為中心,作文時圍繞這個中心,具體寫出與中心關係密切的內容(如在學上杠下杠動作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以及是怎樣悟出「只要掌握克服困難的方法,困難就會向你投降」這一道理的),略寫或不寫與中心關係不密切的內容(如原文中馬老師的示範動作略寫,「只有虛心接受老師的指導,才能學到本領」等語句不寫),文章就能有一個明確的中心了。

下面這篇文章是小作者經過老師指導後重寫的:

    我懂得了這個道理

  一天,體育課上馬老師對大家說:「從今天起,我主要給你們上單杠練習課。」說罷,他來到單杠前,輕鬆地上了單杠;又一個擺動腿,乾淨利落地下了單杠。接著,他邊口述要領,邊做示範動作,要我們學習上杠下杠的動作。分組練習時輪到我了。我雙手緊握單杠,一收腹,腿一抬,腰一彎,哈,一條腿勾住了杠子。第二步應該是上杠了。我伸直了另一條腿,使勁往外蹬,想藉助衝力上杠,可是,不知怎的,儘管我拚命地蹬,還是上不去。第一次練習,我以失敗而告終。

  又輪到我了。我故伎重演,結果我不說你也知道——又失敗了。

  一連幾次下來,沒有一次是成功的。我灰心了。我擔心再次出醜,想退出練習,於是站到了一旁。馬老師見狀,把我叫到他的身邊,指出我之所以上杠沒有成功,是因為另一條腿沒有擺動下壓,雙手沒有壓杠,……並開導我:「遇到困難要知難而進,只要掌握克服困難的方法,你是能學會這些動作的。」馬老師親切的話語,使我信心倍增。

  我又一次來到單杠前,再一次上杠。這回,我手腿並用,做到擺腿下壓、雙手壓杠相結合,哈,我也輕鬆地坐在單杠上了!該下扛了,起初還有些害怕。我定了定神,回想一下下杠的要領,又一次擺動腿……我雙腳平穩地站在了地上!馬老師臉上露出了笑容,向我表示祝賀:「你成功了!」

  通過這件事,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你強它就弱;只要掌握克服困難的辦法,困難就會向你投降。

重寫的《我懂得了這個道理》,中心明確。它通過體育課上練習上單杠這件事,說明了一個道理: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你強它就弱,只要掌握克服困難的辦法,困難就會向你投降。

由此可見,寫文章要做到中心明確,在動筆之前先要確定文章中心,然後要根據中心選擇材料、組織材料,根據中心來決定寫什麼、決定重點寫什麼,並在寫的過程中注意緊緊圍繞著中心。假如我們能這樣做了,所寫文章就一定能夠做到中心明確了。


推薦閱讀:

《一代宗師》觀後感700字作文
我的媽媽800字作文
如何評價卓偉及跟拍明星的行為?
教你寫作文:《我喜歡春天》
笑話作文(共8篇)

TAG:寫作 | 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