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功耀是怎樣批判中醫的?

張功耀是怎樣批判中醫的?

下面的這篇文章使我從《敲響詆毀中醫者的喪鐘》一書中摘出的一小部分,目的是讓大初步了解一下張功耀是怎樣批判中醫的。

張功耀博導寫了很多批判中醫的文章,我從網上讀了他的一些文章之後,發現張博導的文章有兩個與眾不同的風格:一個不是無知就是「幽默」;另一個是「奇」!我在這裡所說的這個「奇」具有「罕見」和「出人意料」的雙重意思。我覺得《告別中醫中藥》和《我的身體很好》最能體現「幽默」的特色,《祭軒轅黃帝文》最能體現「奇」的特色。讓常人了解文化名人的一貫做法就是介紹他們的代表作,所以我在這裡也按照這個約定俗成的慣例僅僅介紹他的這三篇代表作。

一、簡評《告別中醫中藥》

2006年第4期《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刊登了張功耀的《告別中醫中藥》,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張功耀對此感到很自豪,所以他得意洋洋地說:「它又成了一篇可供後人閱讀的歷史文獻。」

我在張功耀的和訊博客(http://zhgybk.blog.hexun.com/)找到了《告別中醫中藥》的「徵求意見稿」,既然這個「徵求意見稿」還在他的博客中,那就說明這個「徵求意見稿」與發表的稿件是一樣的,我以我在這裡就依據這個「徵求意見稿」分析。

我看完了這個「徵求意見稿」以後,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了童年時代見到過的一個「半傻子」。這個人原來不是傻子,在2歲的時候因為一次中風,成了半傻子。純傻子什麼活也不能幹,也不能自理生活。但是這個半傻子能夠自理生活,還有一個固定的職業——牧羊。他家養了三隻白色的綿羊。我給生產隊放的一群綿羊中有一個領頭羊,樣子像山羊,但是毛色是棕紅色的。有一次我與那個半傻子相遇了,半傻子指著那個領頭羊,問我:「那是個什麼東西?」我沒有理睬他,他又問了我幾聲,我還是沒有理睬他,於是他拿起一塊石頭,威脅我說:「你不和我說,我就打你!」我不想招惹他,就隨口說:「是領頭羊。」他立即說:「羊都是白色的,它怎麼這樣?你騙我!」我立即解釋:「羊有很多種,它就是一種羊。」他突然把石頭朝在我摔過來,我立即一躲,但是石頭還是打在了我的左胳膊上。我痛極了,他卻傻笑著說:「嘿嘿嘿……我讓你在騙我。」我本來心情就不愉快,所以立即「惱羞成怒」了,掄起牧羊鞭狠狠地抽在他的臉上,並惡狠狠地對他說:「滾遠點!」於是他灰溜溜地走了。那個半傻子看到的他家的3隻綿羊是白色的,他就認為天下的所有的羊都是白色的。我看了《告別中醫中藥》一文後,之所以聯想起了那個半傻子,就是因為張功耀在《告別中醫中藥》一文中的思維方式與那個半傻子的思維方式一模一樣!他經常舉幾生僻個例子,然後就從容不迫地作出一個結論。從邏輯說上分析,這是一種詭辯術,名字叫「以偏概全」。十分令人遺憾的是,他舉的幾個生僻的例子也毫無說無力,現舉如六個例子:

1、他把孫中山、胡適、梁啟超作為攻擊中醫的利劍顯然是不明智的表現

張博導在《告別中醫中藥》一文開篇便說:

1879年,浙江儒學保守派人士俞樾先生髮表《廢醫論》,最早,也最明確地提出了廢除中醫的主張〔1〕。俞先生的這個「廢醫」(「廢除中醫」的簡稱,下同)主張,明顯影響了曾經赴日留學的兩位浙江後生,一位是余雲岫,另一位就是魯迅。前者赴日先攻物理,後轉大阪大學主攻醫學,回國後卻以斥責中醫為「偽學」而名聞海內外,有自撰的3集本《醫學革命論》流傳後世。後者赴日學習西醫,回國後卻以改造中國人的思想為己任,其中包括「廢除中醫」,代表作就是短篇小說《葯》。在這些「海歸派」的倡導下,在20世紀的20年代形成了一股廢醫熱潮。除余雲岫和魯迅之外,還有政治人物孫中山,學者胡適、梁啟超、嚴復、丁文江,都是「廢醫」主張的強力倡導者。有學者已經指出過,這些「海歸」的廢醫派人士均把廢醫主張與國民性的改造聯繫在一起。〔2〕然而,中國的文化是很難改造的。幾乎所有新起的思想,不管是內生的還是外部引入的,都要被淹沒在庸眾思維的汪洋大海之中。即使在科學思想有了一定普及的今天,要繼續說服人們接受這個120多年以前就提出的廢醫主張,也還有許多艱苦的理論工作要做。

何祚庥也把「余雲岫」當作攻擊中立的利劍,所以我在這裡先不評論這位「余雲岫」,我在駁斥何祚庥時再評論這個人。

我仔細研讀過《魯迅全集》,魯迅先生(1881~1936)在《朝花夕拾·父親的病》一文中描繪了他父親被中醫誤診而死的過程。魯迅是因為父親被中醫誤診,這種錐心之痛是見諸先生的很多文章的。比如說,他的著名小說《葯》雖然含義很廣,很深刻,但我覺得其中有一個含義就是以誇張的手法「聲討」中藥。我之所以說是「誇張的手法」,因為李時珍嚴厲批駁了用人血作葯的做法,所以沒聽說李時珍以後的中醫藥典中有「人血饅頭」這個藥方。魯迅先生正是因為看不起中醫而去日本學西醫。魯迅與中醫的恩怨使我聯想起了一個成語: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任何人都會犯錯誤的,醫生也是常人,也會犯錯誤,醫生誤診是一種正常現象,不僅中醫會出現誤診,西醫誤診也是常事。被西醫誤診的名人並非沒有,梁啟超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當年他在協和醫院因誤診而被割掉一腎,不久就與世長辭。可是梁先生至死都沒有說過主刀醫生的一句壞話,後來還有人寫文章讚揚他以免給反對西醫者口實的苦心,誇獎這種「科學的態度」。其實這能叫科學的態度嗎?科學的態度是實事求是,誤診就是誤診,將西醫的誤診掩飾起來,這只不過是為了維護他們心目中的所謂的虛偽的「科學的面子」而已,其實是與真正的科學精神背道而馳的。坦率地說,無獨有偶,胡適也曾說過中醫的壞話,但當他因病向當時名醫陸仲安先生求醫時,陸仲安先生絲毫「不計前嫌」,於是妙手回春,但是胡適對此事卻含含糊糊不敢承認。曾與胡適過從甚密的受業弟子、史學家羅爾綱先生後來分析胡適的心態時說,他認為中醫不科學,而中醫居然醫好他,社會盛傳,「胡適怕對科學的發展有害,所以才不得不這樣說的」。坦率地說,我非常討厭梁啟超和胡適這種虛偽!特別是胡適,人家陸仲安先生救了他一命,還不敢堂而皇之地向救命恩人說一句感激的話,這分明道德有點問題了!魯迅先生僅55歲就去世了,雖然不能說是因為他拒絕中醫,但事實是西醫並沒有使他長壽。坦率地說,魯迅先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態度不可取,因為中國人的生路本來有中、西兩條,他放棄了「中」,就等於放棄了一條求生的路,何必呢?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去捍衛一個「科學的面子」,毫無意義呀……很顯然,張博導以胡適、梁啟超為例是不明智的,如果他不是無知,那隻能算是幽默了。

張博導以孫中山為例更不明智。我在上大學時,在一本刊物上看到過一篇介紹孫中山逝世前的有關情況,記得他曾經接受過當時名中醫的治療。於是我在「Google中文」搜索引擎中輸入「孫中山中醫」搜索,結果在「知識學術網」(http://www.zisi.net/htm/xzwj/hxzzl/2006-04-18-34997.htm)找到了這樣一篇文章:

孫中山病逝前的一場中西醫之爭

作者:郝先中

孫中山作為中國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名垂青史。早年的孫中山以習醫行醫為業,後投身革命。雖然孫中山沒有明顯的有關中西醫學比較的論述,但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里,還是身不由己地捲入了中西醫的衝突之中。他患病及治療的過程,成為近代中西醫論爭史上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與國民軍將領聯名致電孫中山,邀其北上指示「一切建設大計」。於是,孫中山於11月13日偕宋慶齡、李烈鈞、邵元沖等二十餘人,乘永豐艦離穗經上海、日本,至12月31日抵達北京。由於長期為革命奔波,積勞成疾,他得了肝病。加上這次北上,長途跋涉,操勞不息,使病情加重。到了北京後,段祺瑞又以善後會議與孫中山倡導的國民會議相對抗,激起孫的憤怒,因而促使其病情更為惡化。到北京僅五天,孫中山就不得不住進協和醫院進行治療。

1925年1月20日以後,病勢嚴重,至24、25兩日,孫中山竟不能進飲食,一進飲食即作嘔,體溫愈高,脈搏愈快。經醫生會商結果,認為有立即移住醫院施手術的必要,因此向家屬和重要同志協商,由宋慶齡往勸他入院開刀,孫允諾。遂於下午3時以擔架移至協和醫院,醫生就過去病情和現在危急情況,決定立即開刀。手術者邵樂爾為外科主任,下午6時施行開刀手術,在腰部割口將肝之膿吸出,檢查全肝,已經堅硬如木,證實是肝癌,且癌細胞已四處蔓延,無法割治。當晚由德、美、俄三國醫生切片檢查,亦證明是癌症的末期,以當時的醫療情形而論,確實無葯可治。當時西醫治療癌瘤最流行的方法是鐳錠放射療法,可以阻止癌細胞繼續蔓延,可是一切都顯示為時已晚,但作為一種醫療手段也不可不試。29日醫生報告孫中山體溫正常,脈搏和緩,這證明開刀後效果良好,不過癌病本身仍難醫治。

在孫中山手術後,圍繞孫的治療問題有兩種不同聲音。以張靜江為首的一方,見放療起色不大,極力主張請中醫治療。孫科和汪精衛則猶豫不定,宋慶齡等人都請孫中山改用中醫。但湯爾和等西醫師堅決反對請中醫治療,在當時的西醫院中是容不得中醫中藥的,協和醫院的態度十分明朗,要服用中藥就必須搬出醫院,即便顯貴如孫中山也不能例外,儘管協和醫院院長是自稱為孫中山好友的劉瑞恆,但也沒有一點通融的餘地。隨著病情的加重,孫中山於2月18日出院,自協和醫院移居鐵獅子衚衕行轅,改由中醫治療,先後經由著名中醫陸仲安、唐堯欽、周樹芬三人共同診視一周。陸仲安的首次處方為:石斛3錢、人蔘3錢、萸肉3錢、寸冬4錢、生地4錢、沙苑子3錢、沙參3錢、甘草2錢。服藥兩劑後情況有所好轉。但又說孫中山並未按中醫之處方服藥,傳聞一日間黃芪用至10兩,党參用至8兩,不可確考。不過服用中藥後病情曾經好轉倒是事實,這一點連當時的外籍西醫也承認。至2月26日,即停止服用中藥,繼續用西醫之法利尿、止瀉等對症處理直至病逝。

……

這位「郝先中」先生系皖西學院政法系副教授,歷史學博士,他雖然也不讚賞中醫,但是他記述了一段歷史事實。那就是孫中山並沒有拒絕中醫。很顯然,張博導以孫中山為例是不明智的,如果他不是無知,那隻能更是幽默了。

近代的幾個留洋回來的文化名人反對中醫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原因有二:其一,那時候的現代科學沒有對中醫科學做出任何解釋。其二,那時候的外國人很少有了結中醫的。但是現在的時代已經變了,中醫科學的許多東西已經被現代科學研究清楚了;中醫科學已經進入英、美等許許多多的國家高等學府;像許多像李約瑟夫、丁肇中、楊振寧、李政道那樣的世界著名的科學家紛紛以不同的方式讚揚中醫;許許多多的外國留學生懷著對中醫科學的崇敬飄洋過海來我國求學。在這樣的情況下再反中醫,那就是十分不明智了,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了!

再說,張博導只提幾個曾經反對過中醫的近代「海歸」文化名人,為何對力挺中醫海歸」文化名人閉口不談?受過西方科學文化洗禮的近代文化名人力挺中醫者也大有人在,著名詩人、翻譯家梁宗岱先生就是一個典型代表。梁先生不僅力挺中醫,更身體力行,堅持採藥、製藥,為人治病。既然何院士對中華文化頗有研究,難道還不知道大名鼎鼎的梁宗岱先生?很顯然,如果他不是無知,那隻能又算是超級幽默了!

張博導必須明白,人類發展的歷史已經證明,廣大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一切與廣大的人民群眾離心離德的人都會受到歷史的懲罰!在當今社會,即使有1萬名,或者10萬名,或者中國目前的所有教授都反對中醫,中醫也不會滅亡!因為廣大的人民群眾需要中醫!只要廣大的人民群眾需要,那麼就一定有願意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人,這就是現實,這就是歷史,這就是不可顛覆的真理!

2、他把「人蔘」作為攻擊中醫的利劍更是不明智的表現

張博導在《告別中醫中藥》一文中,首先「以文化進步的名義」向中醫宣戰:

以文化進步的名義

在我國,主張通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來與高度發達的現代文明競爭的「愛國者」不少,但卻沒有任何一個「愛國者」具備了理解和保守中國舊文化的能力。同樣,儘管中國至今仍不乏批評主張「廢除中醫」的人,卻沒有任何「護醫使者」指明了中醫的前途。有不少人曾經試圖通過「中醫現代化」來振興中醫,實際結果卻總是事與願違。中醫越是「現代化」,中醫所暴露出來的缺點也就越多。典型的例子是,曾經被中醫稱為「大補之王」的人蔘(Panax ginseng, L.),經現代化研究以後,既沒有發現其確切的營養價值,也沒有發現其確切的藥用價值,相反卻發現了它對於某些疾病(如高血壓、便秘、咯血、重感冒、失眠、過敏)的有害作用。為迴避這個嚴酷的現實,另有一些人提出了一種底氣不足的新主張。他們認為,中醫是越古老越可靠,中醫的前途不在於現代化,而在於復古。可是,這個復古傾向一冒頭就被人們嗤之以鼻了。明眼人心裡很清楚,復古只會掩蓋中醫的缺點,不會給中醫帶來任何積極的後果。由之,中醫走入了一種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筆者首先想要論述的是,中醫走入今天這種境地,是它從來不曾主動地尋求進步造成的。

我在上大學的時候就知道中外的一些分析化學工作者對人蔘等著名中藥材進行分析研究了,張博導對分析化學一竅不通,所以我根本不理睬張博導的這些話。於是我查閱了一些資料,我查到的資料是:

人蔘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

化學成分:含多種人蔘皂甙(ginsenoside)

如:人蔘皂甙Ra1、Ra2、Rb2、Rb3、Rc、Rd、Re、Rf、Rgl、Rg2、Rh1、Ro等。

人蔘作為最有名的中藥之一,歷來為國西方學者重視。早在19世紀末,西方學者就已經對人蔘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研究。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現在已分析出人蔘各種成分已達300餘種。其中最主要的成分為人蔘皂甙、20多種氨基酸、及多種活性多肽、130餘種揮發性成分、維生素、微量元素、有機酸、活性酶、甾醇和糖類等物質,其中大部分均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和藥用價值。

「皂甙」是廣泛地存在於植物界的一類複雜的化合物,因其有較大的表面活性,在水中振蕩時可產生膠狀的溶液和許多持續性泡沫,故名。

人蔘皂甙是人蔘的最主要的有效成分,實驗證明,人蔘皂甙對人類的神經系統有明顯的調節作用,能安神益智。小劑量時,可以興奮大腦皮質,促進和加強人的記憶和學習能力。大劑量時,又表現為對大腦皮質的仰制,《神農本草經》所謂「「安精神……目驚悸」。

人蔘作為最有名的滋補強壯葯,主要表現在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機體的適應性和抗衰老等方面。服用人蔘後,可以增進食慾,使體重增加,更妙的是,人蔘皂甙可以降低血脂,治療動脈硬化,同時人蔘皂甙還可以降低升高的血壓,減低血管的外周阻力,這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的病人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另外,人蔘總皂甙還可有效地清除超氧陰離子自由基,恢復老年機體自由基代謝的平衡,從而表現出明顯的抗衰老作用。

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維生素是我們人體所必需的一類小分子有機化合物,在體內不能合成,必須由食和供給。人蔘內含有維生素B1、B2、B12、C及煙酸、泛酸、葉酸、生物素等多種維生素類成分。長期服用人蔘對保證我們對各種維生素的攝入有一定作用,正所謂「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人蔘中含有包括鋅、鐵、銅、鉀、鈣、鍶、鍺、砷等在內的20多種微量元素。人蔘也是所有中草藥中鍺元素含量很高的,現代研究表明,鍺可以促進細胞新生,增加細胞分裂次數,延緩衰老。

多種活性成分:

人蔘是個寶,科學家對人蔘研究發現其除皂甙類化合物及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對人體大有裨益外,還有20多種氨基酸及130多種揮發成分。許多科學家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人蔘所含糖類分3種:單糖、雙糖和多糖。其中人蔘多糖也是人蔘中非常重要的活性成分,它可以明顯降低糖尿病人的血糖,對實驗性腫瘤有明顯抑制作用,可以幫助生物體有效抵抗X線等放射線產生的放射性損傷。臨床上,其還可以用來治療病毒性肝炎,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多面手」。

另外,已經查明的人蔘中的活性成分還有人蔘炔醇等揮發成分,有較強的止痛、鎮靜和消炎作用,並可抗癌;人蔘腺嘌呤等成分可抑制脂肪分解,促進脂肪合成,並能促進血液循環,特別是末梢循環,改善肩痛、手足腰部發涼等癥狀……

人蔘的作用特點:

人蔘中含有這麼多的有效成分,它們對人體可以產生這樣那樣的影響,共同構成了人蔘的活性。人蔘某些成分作用相反,使人蔘的藥理作用存在雙向性,這是人蔘作用的最大特點!

我在「萬方數據」中輸入「人蔘」搜索,在首頁上有這樣兩篇論文介紹:

《不同種類人蔘及其各部位中皂苷組成和比例的研究》StudyonContentsandComponentProportionofDifferentGinsengandDifferentGinsengParts

魚紅閃陳琪金鳳燮

研究了不同種類人蔘中皂苷含量,以及人蔘不同部位中的皂苷成分及比例.總皂苷含量測定結果為,三七參根中含14.2%,西洋參須中含10.1%,人蔘根中含4.4%,人蔘頭中含8.6%,人蔘皮中含6.7%……

食品與發酵工業FoodandFermentationIndustries2002年,第02期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人蔘片中人蔘皂苷Rg1和人蔘皂苷Re的含量》

張雪光俄麗丹孫巍王海榮劉奕

目的:測定人蔘片中人蔘皂苷Rg1和人蔘皂苷Re的含量.方法: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法).色譜柱選用HypersilC18(250mm×4.6mm,5μm),流動相為乙腈-0.05%磷……

中國葯業ChinaPharmaceuticals2003年,第10期

張博導,你知道什麼是分析化學嗎?你知道「皂甙」這個是名詞是什麼意思嗎?你知道「色譜法」這個名詞是什麼意思嗎?你肯定都不知道!既然都不知道,就不要「以科學的代言人自居」,扯淡!!!

在這裡我順便提醒一下讀者朋友,當人體需要人蔘滋補的時候他是好東西,當不需要滋補的時候他就不是好東西。在我12歲的時候,我媽媽有一個時期身體不好,我在前面說的那個姓房的中醫讓我媽媽用人蔘煮老母雞吃。那時候的沂蒙山區的農村只有在過年的時候小孩才能吃點肥豬肉,所以當我看到媽媽吃香噴噴的雞肉的時候,就垂涎欲滴了。媽媽感到不忍心,就給我一條雞腿吃了。但是我在1個多小時以後感到口乾舌燥,2個多小時以後鼻子就流出了血。後來姓房的中醫責備了媽媽:「正常發育的小孩和身體健康的成年人不能隨便吃人蔘!」 我在《父親的責任——我的育兒教子回憶錄》一書中還介紹過我用人蔘煮老母雞給「坐月子」的妻子吃。我媽媽的病好了,我妻子吃了老母雞也沒事,但是我僅僅吃了一隻雞腿鼻子就流了一次血,這是為什麼?我在《水·生命·健康》一書中論述過,當人體缺乏某些微量元素的時候,就會出現病態反應,及時補充了微量元素,身體就恢復了正常;當人體不需要某些微量元素的時候,過多的攝取微量元素就會受毒害。我媽媽得身體中是因為缺乏了人蔘中的物質,所以才生病了,通過吃老母雞和人蔘補充了身體中所需要的物質,所以康復了。大家都明白,生孩子要流很多血,所以通過吃老母雞和人蔘及時補充身體中所需要的物質很有必要!道理就在這裡!我在《父親的責任——我的育兒教子回憶錄》一書中還介紹過,我小的時候沒有撈著吃好東西,但是因為野菜的豐富的營養價值滿足了我身體健康成長的需要,我的身體重不需要補充人蔘中的物質,那麼人蔘中的物質就對我的身體產生了傷害,所以當我吃了雞腿的時候就有口乾舌燥的不良反應,以致於鼻子流血了。所以小孩和年輕人一定慎用人蔘!各位朋友,如果你注意了解身邊的人,就會發現有一些人的鼻子有時會莫妙奇妙地流血,但是接著就不治而愈。因一些劇毒而死的人也會出現鼻子流血,這是為什麼呢?現代科學還沒有對此做出令人滿意的解釋,我估計鼻子流血也是人體排毒的一種方式,人體實在是太奇妙了!現代科學對人體的認識還是處在「小兒科」,過分誇大現代科學的認識水平,那實在是非常幼稚的表現。

3、他把西醫裡邊的「發炎」和中醫裡邊的「上火」扯在一起是亂點鴛鴦譜

張博導在《告別中醫中藥》一文中還從容不迫地說:

就世界範圍看,最古老的醫學都是草本醫學。筆者曾經考查過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臘、古代中美洲地區的醫學。〔3〕將其與中國古代醫學相比較,不難發現,所有古代醫學都有十分相似的起源。比如,西醫裡邊的「發炎」(inflame,inflammation)就與中醫裡邊的「上火」是一致的。在化學藥物興起之前,全世界所有古文明發源地的人民都是用草醫草藥治病的。從科學史的角度看,古中國大概還是興起草醫草藥較晚的文明地區之一。為使「護醫使者」們對它有個清醒的認識,我們不妨做稍微詳細一點的論證。

關於中醫說的「上火」,我在駁斥方舟子的時候再詳細論述,我在這裡僅僅說,張博導把西醫裡邊的「發炎」和中醫裡邊的「上火」扯在一起純是亂點鴛鴦譜,這說明了他對現代醫學和中醫科學一竅不通!如果張博導不是對現代醫學和中醫科學一竅不通,那他就是在玩超級幽默!

3、他以甲骨文中沒有「醫」字為由否定中醫的歷史令人啼笑皆非

張博導在《告別中醫中藥》一文中得意洋洋地地說:

高春媛女士曾經出版過《文物考古與中醫學》一書,其中對甲骨文醫學資料總結得比較詳盡。筆者閱讀後發現,甲骨文中只有一個勉強可以解釋得過去的「病」字,卻沒有一個「醫」字,哪怕是不可靠的「醫」字也沒有。〔4〕這表明,在甲骨文流行的時代,中國還沒有醫學。

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標誌就是有一個思維的大腦,動物生病了只能絕望地等待死亡,人類有病就考慮怎樣治療。也就是說,至少當人類進化到新石器時代的時候,有人類的地方就會有疾病,就會產生醫療活動,世界的各個古老民族都是這樣,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的睿智的中華民族的祖先自然也是這樣的。醫療活動是客觀存在的,這與甲骨文中有沒有「醫」字並不相關。即使甲古文中沒有發現「醫」字,不能說遠古的中國不存在醫療活動。《漢書·藝文志》中也沒有出現「醫學」這個名詞,但是《漢書·藝文志》出現之前中國的醫學已經很發達了。

我雖然沒有讀過高春媛女士的《文物考古與中醫學》,但據我所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宋鎮豪先生(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殷商學會理事兼秘書長)在《商代的疾患醫療與衛生保健》(《歷史研究》2004年2期)一文中,梳理了甲骨文中的55種疾患以及有關的醫療方法和衛生保健等方面的材料。很顯然,張博導僅僅從一本書就作出一個斷言,自然不是科學的態度!再說,據悉到目前為止,在近20萬片甲骨中,可認識的字僅僅只有1500字左右。其中記載疾病的甲骨323片,共415辭,有疾病名稱20餘種。大量的甲骨文字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再說,在甲骨文以前還有陶文和金文。

陶文是陶器符號的簡稱,就是在陶器上刻畫的符號。陶器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是世界範圍內人類文明的一種標誌物。它是適應人類生活需要而產生的。根據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我國的陶器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的黃河流域,就是賈湖文化以及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時期。在考古發掘中發現,以上的文化遺址和稍後的二里頭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時期出土的陶器上都有文字。再晚一點,西安半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共有100多個陶文,有的已經與後來的甲骨文相似。陶文有兩類:象形符號和幾何圖形。現在一般認為,陶文是最早的漢字,但與漢語沒有配套,尚未形成體系。

金文亦稱銘文,是在考古發掘中發現的青銅器上的文字。這裡的金是指青銅器,而非現在所說的黃金。金文研究由來已久,漢代就已經有人關注金文了,到宋代興起了金文研究的高潮。到現在的研究表明,金文的產生也比甲骨文早。迄今,通過考古研究共發現1000餘件青銅器上的漢字5000多個,其中能釋讀的僅有2420個。

假如現在還沒有發現甲骨文,再加入也沒有發現陶文和金文,那麼按張功耀的思維模式,他肯定就會斷言在殷商時代的人根本就沒有病,因為沒有病的文字記載。這是什麼思維模式?莫明其妙!

4、他說「扁鵲成了中醫的鼻祖」是對中國的歷史開國際玩笑

張博導為了說明中醫歷史不如西醫歷史長,在《告別中醫中藥》一文中還從容不迫地說:

中國古代何時才把「醫」和「巫」分開,至今沒有定論。有人以秦越人(扁鵲)為中國最早的「醫」。其依據是《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了扁鵲的一個誓言:「信巫不信醫,不治也。」於是,扁鵲成了中醫的鼻祖。有考據認為,扁鵲生於周威烈王19年(公元前407年),卒於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如果這個說法確實,那麼,中醫鼻祖扁鵲比西醫鼻祖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年)小53歲。

我在前面已經說過,司馬遷記載的是,扁鵲年輕時便跟從當時的名醫長桑君習醫,如果把扁鵲當作中醫的鼻祖,那麼怎麼稱呼長桑君?再說,扁鵲為戰國時著名醫學家,約為公元前五世紀,據史書記載,在扁鵲之前的春秋時代秦國由兩個名醫醫緩、醫和,他們就較扁鵲早了一個世紀。在醫緩醫和之前,不僅有醫生,還有專門管理醫生的機構,《周禮"天官"冢宰》記載:「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瘍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葯,刮殺之劑。獸醫掌療獸病,療獸瘍。」如果扁鵲為中醫鼻祖,那醫緩、醫和及之前的醫學家們又該如何稱呼呢?這難道不是對中國的歷史開國際玩笑嗎?荒唐!很顯然,張博導如果不是對歷史無知,那就是在玩超級幽默,或者在散布民族虛無主義謬論!!

5、他對「脈診」的詆毀令人哭笑不得

張博導在《告別中醫中藥》一文中為了「以科學的名義」詆毀中醫,就這樣恬不知恥地說:

以科學的名義

許多為「中國古代無科學」做駁斥的學者,總是試圖指出中國和西方存在「不同的科學」。這樣的假定是虛幻的。衡量一種理論是否屬於科學,最簡單的判定方式就是看它是否建立了明晰而可靠的原理關係或因果關係。中醫之所以不屬於科學醫學,就在於它的經驗判斷和理論陳述都沒有達到這樣的境界。

有人以為,中醫雖然不屬於科學醫學,但應該有資格被稱為經驗醫學。其實不然!中醫的絕大部分概念和陳述沒有經驗基礎。諸如太陽、太陰、陽明、厥陰、少陽、少陰之類的概念在經驗世界是不存在的。也有一些概念,表面上看似乎存在某些經驗基礎,但仔細分析後不難發現,它們脫離經驗世界很遠。藥性的「五味」(辛、甘、苦、咸、酸)和「四氣」(寒、熱、溫、涼)表面上看很有些經驗的味道,其實它們不能在經驗世界中得到任何解析。類似的還有「五臟」(心、肝、脾、肺、腎)和「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都是不能被賦以任何經驗意義的概念。另有一些表面上看屬於經驗世界的存在,但它的描述方式卻不具有任何經驗性,而且描述也不精確。典型的例子就是中醫的「脈診」方法。這種描述不精確,沒有實際診斷價值的經驗方法,使慈禧太后至今還背負著洗不清的「喜脈案」。其實,迄今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人體的生理和病理變化可以通過脈相來表達。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把中醫斷言為一種經驗醫學。

關於「脈象」與疾病的關係我在前面已經論述過了,我看了趙博導對「脈診」的詆毀後,一時哭笑不得,不禮貌地說,他從此以後在我的心目中是一頭蠢牛!我不想在此對牛彈琴了!!

6、他對「姜」的醫用價值的理解令我撫掌大笑

張博導在《告別中醫中藥》一文中為了「以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名義」詆毀中醫,就愚蠢地選擇以「姜」為突破口戲弄孔子、王安石、李時珍:

以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名義

最近20多年來,由於化學藥品自身的局限性和廣泛被濫用的現實,歐美醫藥學界出現了一種自然療法(Natural Therapeutics)的研究取向。古代文明中曾經流行過的草醫(Herbal Medicine)和中國古代所特有的針灸(Acupuncture),受到了這一研究取向的重視,甚至出現了以草藥和針灸作為輔助療法的小診所。國內一些不負責任的大眾媒體,以此發表帶渲染性的報道說,中醫已經風靡世界了。其實,正如前述,草本醫學並不為中國所獨有,而是在16世紀以前的一切古文明世界中都存在的醫學方法。因此,歐美醫藥學界推行的自然療法也不是只參考中國古代的醫學記載。此外,值得特別指出的是,自然療法研究具有很強的科學性,與中國古代濫用自然界的恩賜有著根本性的不同。

我們以對姜的藥用價值研究為例,來比較二者的不同:

相傳,孔子是喜歡吃薑的。《論語》中有孔子「每食不撤姜」一說。王安石說,姜能「疆御百邪」,把姜的藥用價值誇大到了可以抵禦所有外感疾病地步。其它古文明地區(如古埃及人和古印度人)也有以姜入葯止嘔的記載。李時珍寫作《本草綱目》的時候,輯錄了姜的藥用價值達44種。但是,經自然療法醫藥學家核實。姜的確切藥用價值只有兩種,那就是「止嘔」和「通關節」,即對反胃(nausea)和骨軟骨炎(osteoathritis)有效。〔7〕

這個確證過程是嚴格的。以姜的止嘔作用為例:

早在上世紀的80年代,華盛頓中心醫院的D. Mowrey醫生把姜做成姜粉膠囊用來緩解因流行性感冒而引起的嘔吐。後來,又有一位德國醫生髮現了姜對於消化不良和暈動嘔吐也有療效。1984年,美國宇航局(NASA)撥款支持姜粉膠囊抗暈動的研究。研究小組把它與暈海寧(dimenhydrinate)、安慰劑(placebo),多潘立酮(domperidone)、敏克靜(meclozine)、桂利嗪(cinnarizine)等進行了藥用價值的對比研究,他們在1489例對比實驗中,發現給每4小時500毫克姜粉膠囊與給每4小時100毫克的暈海寧,具有相同的抗暈動的效果。〔8〕而且,姜粉膠囊沒有明顯的副作用。大約在相同時間裡,自然療法醫藥學家,以每4小時給姜粉膠囊250毫克的劑量,在70例抗妊娠反應中也取得了顯著療效。這樣,姜粉膠囊在感冒、舟車運動和妊娠中出現的嘔吐,都取得了可靠的療效證明。

這樣的研究與王安石和李時珍隨意誇大姜的藥理作用,以及中醫方劑中濫用姜入葯,屬於完全不同的規範。

我對姜情有獨鍾,所以我在《父親的責任——我的育兒教子回憶錄》和《水·生命·健康》中都用現代科學和中醫科學介紹過姜的營養價值和醫用價值。在《水·生命·健康》中還介紹了我使用過的一些有效的姜的民間驗方,我在該書的前面也介紹了我用姜防病治病的做法。在這裡我就不再贅述姜的營養價值和醫用價值。

我在這裡想說的是,我在「萬方數據」中輸入「姜」搜索,估計有數百篇論文,在第一頁和第二頁上有這樣兩篇論文介紹:

《姜辣素的研究進展》 PROGRESSION IN GINGEROLS RESEARCH

李華昌 張雪紅

姜辣素在食品工業和醫藥方面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和發展潛力。本文介紹了姜辣素在組成、提取、測定及醫藥方面的研究進展,並對姜辣素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鑒於生薑具有多種藥效功能,利用現代先進技術來解……

礦冶 Mining and Metallurgy 2003年.第04期

《姜科薑黃屬植物有效成分的研究》 Effective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Essential Oils from Plants of Curcuma Genus

周欣李章萬王道平梁光義李霞 柴立

研究不同產地姜科薑黃屬植物揮髮油的化學成分,了解不同產地姜科薑黃屬植物揮發性成分的差別,為控制其藥材質量提供理論依據。採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不同產地姜科薑黃屬植物的揮髮油,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對...分析測試學報 Journal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2004年.第06期

我十分困惑的是,既然西方人現在才承認姜粉具有某些顯著療效,那至少已經說明孔子、王安石、李時珍比同時代的西方人聰明多了!張博導為什麼還要以此詆毀孔子、王安石、李時珍呢?我國現在的科技工作者以那麼多的論文證明了李時珍的偉大,張博導為什麼視而不見呢?暈!暈!!

再說,姜是一種蔬菜,是農民在地里種植的,這與「維護生物多樣性」有何干係?按照張博導的謬論,不吃蔬菜了?那炎黃子孫都不吃糧食了?那吃什麼?光喝水?光吃風?難道張博導沒有吃過姜?不吃蔬菜?難道張博導不吃糧食?莫明其妙!奇妙莫明!!

張博導的蠢牛表現實在是太多了,我不想再費腦細胞了,所以本文到此打住。

在這裡我順便問一下《醫學與哲學》雜誌社的總編輯幾個問題,你們那裡的編輯沒有一個是醫學院畢業的人嗎?沒有一個懂古代史的人嗎?你們那裡的編輯都像張博導一樣的蠢牛嗎?


推薦閱讀:

常見病的中醫治療:痿症
冷飲---現代人的健康殺手
漫談中醫的體質學說(五)(學點中醫藥)
咳嗽竟然和胃火有關?中醫這招我真得收藏了
圖文版|中醫經典必背:醫學三字經,你還記得多少?

TAG:中醫 | 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