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日世代友好是自欺欺人的一廂情願

一.日本歷史上多次侵略中國。

日本自16世紀中後期,就經常侵擾中國東南沿海,是為「倭寇」。  1874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出兵攻打台灣,侵佔中國附屬國流球,並將其改為沖繩。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

19世紀末,日本強租中國旅順口,大連灣。  1900年,日本派兵參加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4年至1905年,日俄在中國東北開戰。

1915年,提出二十一條。

1926年,日軍炮擊大沽口,驅趕馮玉祥的部隊。  1928年,日本出兵濟南,製造濟南慘案。  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佔東北三省。  1932年,一二八事變,進攻上海。  1933年,熱河事變,攻佔山海關和熱河,並進犯長城其他各口。  1935年,華北事變,策劃華北五省獨立。  1936年,進犯綏遠,被中國守軍擊退。  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八一三事變,日本全面侵略中國。

二.意識形態不是日本侵略中國的原因。

意識形態是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和人與人的經濟關係和政治關係的反映,它可能造成內外部價值觀的競爭,卻屬於沒有硝煙的戰爭。

戰爭雖然是一種迫使服從意志的手段,世界上國與國戰爭因意識形態不同而發生的極少。相比之下,意識形態的博弈在國內容易形成激烈的鬥爭,而在外部卻不是發生戰爭或敵對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相同的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第二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結成了同盟。日本歷史上侵略中國從來沒有以意識形態為理由。

三.歷史怨恨只能加深隔閡卻不是國與國友好往來的根本障礙。

歷史上英國與西班牙及葡萄牙、德國與法國、德國與英國、日本與美國、美國與加拿大、俄羅斯與中國宿怨都很深,它們之間並沒有像中國與日本這樣解不開。

問題在於大部分國家在坦誠相待下消弭了歷史問題,達到了一種新的融合。而日本連侵略都不承認,從而加深了從政府到民間的仇恨。

四.被日本看不起不是中日無法友好的理由。

一個國家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一個民族有其內在性格上的共性。

日本人的既可以彬彬有禮,也可以殘暴不仁。頑固保守,又崇賞新事物。既講究道德,又縱情聲色。既傲漫自負,又始終存在危機感。這種矛盾性使其對未來存在著恐懼,它脆弱的神經容易衝動。

日本人看不起中國人就像中國人仇恨日本人一樣,原因在於日本歷史上屢屢侵犯中國,總以勝利者告終。而中國始終處於受欺負被傷害的位置,久之日本人有一種優越感而中國人生恨。

這是一種民間情緒,也符合邏輯。他的理論在於要想使人尊重或仰視,必須有能前提,那就是自身的強大。強國許多時候並不是看不起弱國,也不會因為弱小而看不起。世界上許多大國強國都能與小國弱國保持友好關係就是例證。雖然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只對強者恭敬,欺壓弱小。但是,日本看衰中國只是他敢動武前提,卻不是難以友好的根本原因。

五.地緣政治和外部因素不是中日無法世代友好的原因。

從地緣政治上,中日是一種競爭關係。從世界政治格局上,日本依靠的是美國這個對中國保持警惕的強權大國。

就亞洲而言,中日作為大國爭奪主導權是存在的。但是它不是東風壓倒西風的關係,而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較量。這種較量既有爭鬥又有合作,一謂的爭鬥會傷人害己。

正是因為日本想依仗美國重新崛起在亞洲稱霸,才敢於向中國發起挑戰。

日本的這種挑戰是有效的,基本可以實現。基於這種評估,日本不會與中國友好。中日友好既不利於她崛起亞洲,也不符合美國的全球戰略。

六.日本對生存的需要和日本民族對外侵略本性是中日無法友好的主要原因。

馬克思有句名言叫「存在決定意識」。

日本是個島國,既無戰略縱深又無足夠的資源支撐。這種天然的劣勢使日本民族始終處在恐慌中。

日本東邊隔海對著美國,北面隔著朝鮮半島面對俄羅斯。南面是東南亞各國,西面是領土面積巨大的中國。它不會捨近求遠攻擊美國或澳大利亞,只能向俄羅斯、中國、朝鮮和東南亞開闢。

歷史上與俄羅斯對抗沒有沾到多少便宜,而朝鮮和東南亞填不飽肚子。中國有它需要的資源和人力,加之歷史上一直軟弱,只有控制中國才能滿足所需。

日本需要陸地來擴展生存空間,需要從中國身上獲得長久利益。與中國友好容易使中國變得強大,而一個強大的中國會危及它的安全。正因為此,日本決不會容忍一個強大的中國崛起。因為那樣就意味著日本的衰落。

日本長期依靠對外侵略發展壯大,既有生存的需要,又生成了一種侵略文化。客觀上有對外擴長的需要,主觀上本性使然。而中國作為相鄰國家在日本的侵略方向上首當其衝,是一種相互制約的關係,很難和平共處。

七.中國歷代領導人對中日關係的願望。

毛澤東的對日工作的總方針是把廣大日本人民同少數軍國主義者區別開來,目的在於爭取廣大日本人民,發展中日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區分日本軍國主義勢力同廣大日本人民,爭取後者,孤立前者。  周恩來1972年在歡迎田中角榮宴會的祝酒詞中,提出了「中日兩國人民應該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鄧小平多次強調有中日建立長期睦鄰的友好關係,提出「中日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號。還於1978年10月訪問日本時親自監督簽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

胡耀邦後來提出「中日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1983年胡耀邦訪日與日方達成了和平友好四原則:和平友好、平等互惠、相互信賴、長期穩定。中日兩國高層達成共識:加強面向21世紀的中日友好關係。在此基礎上,1984年,中日兩國成立了一個「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作為兩國政府的諮詢機構,督促兩國友好交流事業的開展。

1983年11月訪日的胡耀邦在東京NHK大廳對4000多名日本青年發表演講:「為了加強兩國青年的了解,發展兩國青年的友誼,我要代表中國人民與青年,向貴國的各友好青年團體發出邀請,明年九十月間,我國秋高氣爽時節,請你們派3000名青年朋友,來我國進行為期一周的訪問,希望得到貴國政府與各界友好朋友的支持。」。時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後來回憶說:「當時我以為聽錯了,以為是300人,結果是3000人,真是大吃一驚,這真不愧為中國宏大的氣魄。」

後來有消息稱,胡耀邦開始準備邀請三萬日本青年訪華,後被勸阻。

由於日本沒有一個單位能統一負責組織和派遣,中方就直接向日本的二百多個團體和單位發出了邀請。邀請以民間為主,也充分照顧官方。日本全國47個都、道、府、縣政府都被邀請了。最後,日本220個團體、單位派遣了3017人,組成了217個代表團,總代表是「日青協」會長小野寺喜一郎。

這群人來中國由中方派專門人員和專機到日本去接,全部費用也由中國負擔。3000名日本青年分別從南京、西安、杭州、武漢等旅遊後最後彙集到北京。參加了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歡迎宴會,在首都體育館舉行了一個聯歡大會,在天安門廣場又唱又跳的鬧騰了一番。

3000人回國後,日本在「日青協」提出中國青年回訪,由到過中國的代表團成員的各有關組織負責籌劃、出資、接待中國的青年。1985年,以全國青聯主席劉延東為總團長的「中國青年訪日友好之船」504人回訪了日本。

然而這次中日「蜜月」並沒有維持多久。就像當年鄧小平訪日簽署《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不到一個月日本二戰甲級戰犯的靈位就進入了靖國神社一樣,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訪華受到家宴招待歡迎和3000名日本青年在天安門廣場跳舞一年後,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就參拜了靖國神社。而此舉並沒有影響 「中國青年訪日友好之船」 504人在距此不到兩個月訪問日本。此時距中曾根康弘參拜靖國神社不足兩個月。

江澤民也一再強調「對於中日關係一要以史為戒,二要向前看,三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1998年11月訪問日本時,與日本首相小淵惠三共同簽署了《中日聯合宣言》。這是繼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之後的指導兩國關係發展的第三個重要文件。  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日關係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越來越冷。胡錦濤總書記在在2004年5月指出,中日應「共同構築『友好、合作、互利、雙贏』的新型中日關係。」

溫家寶總理在在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 「中日關係要在恪守中日邦交正常化時的三個文件的基礎上,遵守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促進中日的友好、加強合作,共同發展。中日友好合作有很大的潛力,特別是在經貿方面,我們的目標是實現兩國的共同發展。」

從歷屆中央主要領導人對中日關係的闡述來看,各有不同的含義。

毛澤東一向把人民群眾放在首位,所以把日本政府和人民區別對待。

周恩來講的是「中日兩國人民應該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希望。

鄧小平提出的是「中日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只是一句口號。

胡耀邦和江澤民提出的是「中日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這種話是基於中日友好關係的現狀對以後的延伸。

胡錦濤和溫家寶則不再提世世代代友好,而是「建立與利雙贏的新型中日關係」。這是在中日關係變冷下的所提出的基本國與國交往原則。

習近平「德不孤,必有鄰。」的是通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推進兩國睦鄰友好合作。是正視歷史,面向未來。沒有提及中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八.中日世代友好是自欺欺人的一廂情願。

中日友好關係是長遠的,一時的波動不能否定兩國長遠的友好關係。問題是中日關係的波動已經成為規律性的,而且在較長的歷史時期難以避免或解決。雖然說建立友好的鄰邦關係很重要,卻無法改變兩國在長遠利益上存在著重大分歧。  已故總理周恩來曾將中日關係交往史概括為「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鄧小平也說「中日兩國有著近兩千年的友好交往歷史,其中最多有一百年的路程走得不好,這同兩千年相比只是一小段」。問題是無論是五十年對立還是一百年路程走的不好,都是惡到拳腳相向,給兩國及兩國民族留下了深深的傷疼。 毛澤東把日本政府和人民區別對待的觀點存在很大的問題。日本雖然天皇至上,作為政府卻是民選的。政府基本代表著民意,得不到民意擁護的政府根本不可能存在。這一點無論是侵華戰爭還是極右勢力上台,背後都有日本國民的強有力支持。某種意義上,日本政府的態度或決策都代表了日本民眾的大多數。

中日友好的旗幟可以高高舉起,中日世世代代友好只能是一廂情願。日本是中國近鄰大國,合作與競爭,友好與對立始終貫穿其中。日本修改和平憲法在內,推行「軍事大國」化政策。日本挑釁中國和敵對中國,並非是少數右翼分子,而是日本大多數民眾的心理。

有些人認為日本政客挑戰中國是為了擴大其影響和勢力,是為了拿選票,這種觀點幼稚的令人發笑。政客是靠選票上台執政的,既然挑戰中國可以贏得選票,豈不說明日本國民大多數持有相同的立場!

中國一向強調要爭取大多數,促使對華和平友好的政治力量和政策主張在日本國內獲得更高的「支持率」,然而這種作用收效甚微,極右首相安倍晉三上台和沒有像前幾屆那樣短命就證明了這一點。

「民間先行,以民促官」的中日關係策略理論上不錯,實際上行不通。因為日本是官民一體,當年作為友好青年訪華的許多人後來都成了日本政界的極右分子,包括曾任首相的野田佳彥和中曾根康弘的兒子、曾擔任麻生太郎內閣外務大臣的中曾根弘文。

中日關係關乎兩國人民及子孫後代的根本利益,關乎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這種話只能是良好願望。中日關係不嚴重敵對,不發生戰爭就是最好的局面

中日關係和平友好至少一百年不可能實現,平等互利很難真正達成。沒有友好作基礎就不存在相互信賴,更奢談長期穩定。

中國不能指望日本有對華友好的人物上台執政,不像安倍晉三這樣極右派上台頻頻挑事就算不錯了。

不能寄望於日本人民能有覺悟,日本民族欺軟怕硬和好戰的劣根性決定了她不可能與任何國家永遠保持友好。

不能奢想日本能與中國友好相處,其生存空間需要不會放棄覬覦中國這塊肥肉的狼子野心。

九.快意恩仇才是正道。

一個莫棱兩可的反省,一句口是心非的道歉。一種面向未來的和平願望,一片世世代代友好的喧囂,帶來的只能是一時的鼓噪和自我麻木。

釣魚島照常占著,支持台獨越來越明顯。立有戰犯牌位的靖國神社年年參拜,實現軍國主義加快了步伐。中國除了天天抗議和譴責之外,就是在嘴皮子上娛樂。

有本事把釣魚島拿回來,把台灣回歸。

美國動轍對反對她的外國政治人物凍結賬號,進行旅遊限制。中國完全可以公開宣布那些參拜靖國神社的日本政界人士為不受歡迎的人,禁足他們登上中國領土。對那些支持重新武裝的企業進行在中國市場禁入,以實際行動懲罰軍國主義的政治人物和企業。

不同國家和民族保持友誼的前提是互相尊重,在日本不尊重中國的情況下,任何友好都不可能建立。

世世代代友好只是天方夜潭,這種憧憬至少目前還看不到盡頭。

中國人喜歡斷章取義古訓,把以德報怨當作一種精神境界。其實從《論語憲問》中提取的以德報怨是一種誤讀,孔子的原話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指以公平正直的態度對待傷害自己的人,是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絕不是和稀泥式的是非不分。

當年蔣介石不顧中國人民的感情,為了自己的統治與日本侵略者勾結,美其名曰以德報怨,賺取了大度的名聲,後果是日本更看不起中國人。

在正義沒有得到彰顯,日本仍不低頭承認侵略罪行的情況下,中國不能再自欺欺人忽悠中日世世代代友好。

在日本人面前談友好會被恥笑。中國所能做的是承認中日關係存在的巨大分歧和客觀現實,始終對日本保持警惕,在警惕中尋找共利點進行合作,儘力維護兩國關係使之不會嚴重危害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根據日本民族欺軟怕硬的特性,爭取儘快壯大自己,使其不敢小覷,不敢輕舉妄動,隨時準備迎頭痛擊日本的挑釁。要壓得它喘不過氣來,打得它「生活不能自理」。這種時候再談友好會容易的多。

美國批判實在論的倡導者桑塔亞那說:「凡是忘掉過去的人註定要重蹈覆轍」。

日本人作為個體其頑強精神值得尊敬,作為武士道熏陶下的群體則是危險的。

紀念抗日戰爭不是糾纏歷史,也不是深化中國對日本的仇恨。而是警醒後人必須始終對日本保持警惕,不要抱所謂世世代代友好的幻想,做好中日兩國關係滑向更糟糕局面的各方面準備。

有恩報恩是道義,有仇報仇當必須。以德報怨淆正義,快意恩仇明是非。2015.9.7

推薦閱讀:

中日PK:誰比誰傻?誰是真傻?
中國突然主動點燃中日釣魚島衝突的四大戰略考量!
中日島爭升至戰略博弈
「購島鬧劇」損害了中日經濟關係
經濟學家評中日新貨幣協議

TAG: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