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這些年沒有像樣的好歌和歌星 | 馬桶閱讀
李方/文
對,你看錯了,這不是股票周K圖。但是你也沒完全看錯,這是流行歌曲複雜程度50年來的趨勢圖,跟K線圖有點像。
音樂人洛兵在朋友圈裡解釋說:「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將近百萬首歌曲所畫出來的圖表。縱軸代表歌曲使用的音色、節奏、和弦的複雜程度,橫軸代表年份。流行音樂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簡單化,大概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懷舊老歌的原因吧。那時候的音樂更豐富。」
可能打工打的,我越來越喜歡數字和圖表。這張圖真棒,或許它直接解開了困擾我很久的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些年幾乎都沒有像樣的好歌和歌星出來了,不論中國還是世界。
華語歌壇,最後一個天王還是周杰倫吧,都36了。不要跟我講TFboys,我女兒都不聽,她們同學間現在開始聽小虎隊。女兒有次居然向我推薦約翰·丹佛,她才12歲。歐美的,可能斷檔沒這麼明顯,是不是也可以說10年沒出頂級樂隊了?最近,佔據版面撕逼的是Blue和OASIS兩支英國老牌樂隊,都組建二三十年了。
流行音樂的衰落,輿論更多從互聯網和商業模式上解釋。盜版、免費下載、唱片發行量下滑等導致絕大多數歌手收入下降。但是可能都忽略了音樂製作本身的問題,正如這張圖表顯示的,流行音樂的整體複雜度無可避免地持續下降。
越複雜的音樂越好聽嗎?這個問題從我的業餘感受很難肯定。但是,越簡單的音樂越讓人不動腦子,似乎是沒錯的。
二十多年前我也業餘玩過吉他,但只是給流行音樂配和弦自己唱的水平。當時沒有吉他譜,全靠自己耳朵一遍一遍地聽,然後在琴弦上摸索近似的和弦,甚至一個音一個音地找。
由於長期這麼玩,對磁帶里歌曲使用的和弦非常敏感,特別是那些幾乎無法再現的和弦,在我看來簡直就是神跡,把磁帶反覆倒到這幾個小節,連續聽幾十遍。雖然後來不玩了,但是從歌曲里感受到的才華和追求,那種飛翔那種爬行那種揪住你……妙處難以言說。
1988年有件事震撼了我,威猛樂隊的喬治·邁克爾出了單飛專輯Faith,裡邊所有樂器都是他一個人演奏的,錄到不同音軌,再合成起來。當時我覺得這簡直是神啊。但是聽多了就有種感覺,整張專輯風格顯得單薄、機械,彷彿提線木偶的群舞。
現在想來,可能正是從那個年代開始,流行音樂走上了下行軌道。技巧不再是靈魂,數字化合成技術成為流行音樂製造的核心。
今天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只要你熟練地掌握音樂軟體,只要你有一台電腦,哪怕你根本不會彈吉他,根本不會打鼓,哪怕你根本沒有合作夥伴,你也可以自己在電腦上攢一個樂隊。
不會打鼓沒關係啊,你可以從編輯軟體的素材庫里找到任何節奏,東挑幾小節西挑幾小節把它們切下來然後拼接在一起,鼓你就完成了。同樣,你可以繼續在編輯軟體上完成吉他、貝斯、鍵盤、和聲……一首歌就這樣製造出來了。
請注意,我用詞是製造。很多歌就是這樣製造出來的。今天聽歌,聽到鼓機我都會頭皮發麻,用俗套的說法,我覺得那些節奏是沒有靈魂的,冰冷,呆板,缺乏人手打出來的溫度和情緒的變化。相對於純手做,機器上的音樂是簡單的,至少它把演奏中變化多端的情緒基本上排除掉了,甚至排除掉了偶爾無傷大雅的小小失誤,只剩下那些嚴絲合縫的。。。東西。
我從不認為有什麼東西會長盛不衰。古典音樂衰落了。流行音樂在半個世紀後,可能也面臨衰落的命運,不會再有披頭士或者滾石出來了。或者任何衰落都跟人們的主觀意願無關,只跟時代需求有關。
古典音樂表達了人們把社會更有秩序更有效率地組織起來的需求。但是當大工業社會來臨,人們害怕因此喪失個性與自由,古典音樂就衰落了,而流行音樂起來。那麼今天,我們的需求到底是怎樣的呢?我說不清楚,真的還說不清楚。可能流行音樂的變化已經試圖在告訴我們什麼了?
或許,它正在被殺死,至少它回不去曾經的巔峰了。你看,綜藝節目里都在理直氣壯地唱老歌,而上周的排行榜冠軍是誰?鬼才關心。(微信公眾號「叔的刀法」授權刊載)
-[END]-
推薦閱讀:
※《小倉百人一首》含中文翻譯
※《唐紅的戀歌》中的日本歌牌
※日本詩歌集《小倉百人一首》中, 讓人一眼不忘的和歌
※【試譯】西行法師戀歌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