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作者:佚名 資料來源:網路 點擊數: 9061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文 章來源 蓮山 課 件 w w w.5Y k J. c oM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說課稿《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說課設計《灰雀》說課設計秋天的雨《花鐘》說課設計《找駱駝》說課設計《孔子拜師》說課稿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盤古開天地》說課稿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古詩兩首》《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科利亞的木匣》《陶罐和鐵罐》說課稿《獅子和鹿》說課稿《掌聲》說課稿《給予樹》

《金色的草地》

今天我執教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金色的草地》一課。本課是以「色彩」為主題的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課主要講了「我」家門前有一大片蒲公英的草地,每當蒲公英開發放的時候,草地就變成了金色,「我」和「弟弟」總是為了尋開心隨意揪它,但是有一次我發現了草地顏色的變化,還通過仔細觀察有發現了變化的原因,由此蒲公英成了我們最喜愛的一種花。本文語言優美,充滿童趣,蒲公英神奇的變化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情感,養成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 依據新課程標準和本課重點,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1、 學生獨立識字12個;2、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草地顏色的變化及原因,引導學生體驗文中「我」對蒲公英的感情變化。3、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練習複述片斷,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4、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養成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教學重點、難點:1、 本課第四自然段草地顏色的變化及原因是學生學習的重難點。2、 文中「我」的情感變化及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也是本課的重點。教學過程:1、 談話導入2、 初讀質疑3、 細讀解疑4、 總結延伸設計意圖; 新課改以來,通過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我的教學理念在不斷的提高。學習了「課程的基本理念」第一部分,這一部分中非常明確的闡述了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全面的、綜合的、持續的,突破了原來封閉的課堂教學發展論,就「語文課程」的解釋隱含著三個層面的內涵:言語能力的層面、文化浸潤的層面和審美熏陶的層面。在這個理念指導下,樹立以學生髮展為目的的教學觀,改變他律的被動學習現狀,使閱讀教學成為「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實施過程。我的做法是以「合理重組教材、改良教學結構、突出學生實踐」為突破口,進行「塊狀推進,整合優化」的實踐,以期達到減少頭緒、強化綜合、豐富閱讀教學內涵之目的。 我認為語文教學必須在處理教材上「煉真金」,洞悉各類課文的個性,依據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大膽剪裁,精心重組,可以將課文轉化成若干個相對獨立的「塊式材料」,以專題性的塊材料,替代以篇為特徵的語言材料形式。這樣既有利於減少頭緒、構築張力點,取點成面,也便於引導學生憑藉具體可感的語言材料進行自主實踐,探究性學習。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意義不斷生成與發展的過程,成為學生對學習意義探尋與創造的過程,成為積澱語言、培養習慣、發展智力、人文熏陶的過程。在此理念指導下,依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在教學設計中突出了以下幾個方面:一、 整體感知,了解全文,提出問題。學生對全文有個整體感知大致把握後,為他們在部分中的學習搭起一個認知背景面,並為部分學習時緊密聯繫整體找下底座,使學生的學習更趨豐富。教學前加強了課前的自主預習。課始初讀,正確連貫的讀通課文,了解大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髮現、提出該解決的問題,設定學習目標。當然學生所提問題很可能是離散的、膚淺的,教師要幫助學生隨即解決一些比較獨立的單純問題(如知識性問題),並引導學生比較篩選,使問題集中到與課文主要內容有密切關係的焦點式的一、二個問題上。可能有的學生會提出:「顏色為什麼會變?」「為什麼蒲公英的花瓣會合攏、張開?」等問題,而這些問題都集中在課文的重點段——第四自然段。因此我將抓住這些重點問題,以學定教。這樣不僅促使學生感知,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二、 抓住重點,品讀感悟。這一方面的學習首先要圍繞焦點問題展開,其次要鼓勵學生髮表獨立見解,珍視學生的獨特理解,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體悟感情,實現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又從思想情感到語言文字的提升。1、 創始情境,激發情感。這篇課文語言優美,生動傳神,充滿童真童趣。教學時創設情景,營造氛圍。如: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出示課件,畫面上藍色的天空下,大片金黃色的蒲公英,色彩鮮艷,給學生以美的震撼,激發起學生對課文內容了解的慾望。第四自然段是本篇的重點段,在學習時製作了精美的課件,伴隨著優美的音樂,聆聽著教師聲情並茂的范讀,觸發了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入情入境。學生在感受到了發現後的驚喜後,和文中的「我」產生了共鳴,很自然的聯繫上下文又理解了「我」感情的變化,從「揪」到「不再隨意揪」;從「尋開心」到「最喜愛」。學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覺中目觀其形、耳聞其音、心通其義。2、以讀為本,深化感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學生進入了角色,他們的情感伴隨著清晰的表象和正確的理解不斷深化。通過默讀、自讀,引導學生找到重點語句,划出重點詞語,把它們作為語言訓練的依託點,引導學生組織、轉化語言,進行個性化的朗讀、表演。如:通過「你發現了什麼?」這個問題,提領而頓、促使學生主動讀書。從自主性讀,到感悟性讀,再到評價性讀,學生自然的感受到蒲公英顏色變化的原因,此時課文的語言已積澱於心,進而轉化為他們的語言背景。引導學生通過看課件、動作表演將語言文字化為生動可感的形象,扎紮實實的引導學生實現「語言理解和運用、深處的思維和情感、表層的肢體活動」都得以多元協調的發展。三、總結延伸通過閱讀,學生對課前所提出的問題已完全掌握,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並非最終目的,語文教材是培養學生實踐精神的範例,因此設計了實踐作業,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或到自然中去留心觀察他們所喜愛的花草,練習說說他們的新發現,享受發現的樂趣。我認為一堂好課應當是給予了學生充分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應當尊重各種不同類型的學生,以一種分類關心、個別引導、全員幫助的態度來積極營造和諧、互學、相幫的教學氛圍,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促進者。

《爬天都峰》說課設計  一、說教材    [出示遠程教育資源網圖片]今天我為大家說的是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第5冊第一單元第3課《爬天都峰》。這是學生從低年級升入中年級,學習的第一組第3篇課文,通過本組教學,幫助學生儘快地適應中年級的語文學習,逐步完成由低年級向中年級教學的過渡。因此這一組教材是低年級和中年級兩個年段語文教學的介面處,而這篇課文是第3篇精讀課文,所以它在本單元是舉足輕重的。    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的,描寫了在暑假裡,「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這篇課文分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自學生字詞,檢查評議,書寫生字。    這裡我單說第二課時:提示課題,提出學習任務讀議結合,理解重點句段,依據板書,弄清全文之間的聯繫。    根據課標3——4年級階段目標要求的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注重體現人文精神。根據三年級學生具有初步理解詞句意思的能力;學生能初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我仔細閱讀教材內容後,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理解重點詞句,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分角色讀課文。    情感目標:教育學生學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重點、難點:體會句子,能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我是如何把教學目標與遠教資源結合在一起的呢?

  二、說教法運用    針對教學內容,我打算在教學中充分藉助遠程教育接收的課件,讓學生展開想像,進行形象思維訓練。從圖中理解體會,教師通過「教、扶、放」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讓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情景教學法激發興趣,使其樂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說學法    腦動心到,心口一致。    合作交流,疑難共解。

  四、說教學環節  (一)引入課題,分析題眼  (1)先以質疑的方式,引入課題,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山峰的圖片,質疑:我們怎麼才能上到山上去?(課題《爬天都峰》)並通過多媒體展示遠程教育資源中天都峰的圖片,創設情景、激發興趣,讓學生體會到天都峰怎麼樣?有什麼特點?引出天都峰的高和陡。然後讓學生展示一下搜集到的天都峰的有關資料,並小組交流。再通過比較「登山」與「爬山」讓他們體會爬山是手腳並用。這為後面的體會思想起到鋪墊作用。  (2)朗讀課文[播放遠程教育資源——情景朗讀],按「爬山前——爬山時——爬山後」把文章分為三部分。  (二)品釋詞語,明白道理  1、[出示遠程教育資源圖片]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一部分,小組討論:天都峰有什麼特點?找出句子讀一讀。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二部分,聯繫上下文理解「奮力、手腳並用、終於」等詞語。小組討論:人物的動作、語言,體驗我的心情。  3、自讀第三部分,自由討論:老爺爺為什麼要謝我,我為什麼要謝老爺爺?「居然」是什麼意思?如果用上別的詞語效果一樣嗎?(果然、突然、忽然)並分角色讀「老爺爺和我」的對話。齊讀爸爸的話,品析「汲取」是什麼意思?你從爸爸的話中懂得了什麼道理?(善於從別人的身上吸取力量)  4、拓展學習[遠程教育資源],想一想,假如你在爬天都峰,請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紹給大家。  (三)教學反饋與情感教育  這節課同學們都學習得很積極,課文《爬天都峰》主要講了在暑假裡,爸爸帶「我」去爬天都峰,「我」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爺爺,互相鼓勵,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從這件事,你得到了什麼啟示呢?我們今後遇到困難應該怎麼做呢?(要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幹什麼事只要不怕困難,勇於攀登,一定能成功)。從而體現了情感教育滲透於教學過程中。

  五、說板書    板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爬天都峰》一文的板書設計清晰的展現出課文的主線,體現教學重點和難點。           高、陡爬天都峰      奮力(攀著……上手腳並用……爬)終於           不怕困難奮發向上  [設計理念]   1、利用豐富的遠程教育資源,讓學生享受優秀的教學服務。   2、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生動形象的畫面,能幫助學生解決重點難點。利用多媒體的優勢,營造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困素,使其主體作用得到更好的發揮。學生對於難以理解的抽象內容,可根據媒體上提供的內容找到答案。例如:天都峰的特點學生就可以在多媒體中找到。   3、小學語文課是一門基礎課,通過詞句的理解,基礎知識的訓練最終歸宿到能力的培養上,這樣的方法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一把鑰匙,正如葉聖陶先生說的「教是為了不教」。

《灰雀》說課設計  【教材分析】  《灰雀》是一篇充滿童趣又頗耐人尋味的文章,記敘了一個小男孩在列寧愛鳥言行的影響下,把捉回家的鳥又放回樹林的故事。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朗讀、感悟、交流理解課文內容。  2、能力目標:    學習讀懂句子的方法,能抓住關鍵詞語,聯繫上下問,讀懂課文中的重點句子。  3、情感目標:    體會列寧愛鳥更愛城實的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錯就改是一種城市的表現,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聯繫上下問,讀懂重點句子,領會文章主題。【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教法】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充分體現這十六個字:書聲琅琅、議論紛紛、高潮迭起、讀讀寫寫。針對以上教學思想,結合本課的特點和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主要選用「合作探究」和「讀中感悟」式的教學方式,採用創設情境法、情感朗讀理解法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和展開想像。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學能力。【學法】根據教材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主要向學生滲透「讀中自學」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讀書。向學生傳授「學法」,是讓學生「會學」,這是教學這節課的真正目的。通過學生的讀讀、想想、寫寫、議議等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到「會學」的智慧。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小攝影師》,歡迎各位給予指導。首先我要說的是對教材的理解。對教材的理解,力求育人功能的拓展《小攝影師》寫了高爾基欣然答應一個孩子給他拍照,最後孩子發現忘了帶膠捲,拍照未能完成,孩子哭著離開。最後,高爾基還是準備要接待那個少先隊員。我與文本對話時,感受到這個故事體現了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也感受到小攝影師所代表的少先隊員所具有的誠信、聰明、有禮貌的品格,兩者均應教學。關於本課的目標設定,我想主要是力求凸現三維的融合把本課目標預設為通過語言句子的朗讀以及有關情節的聯想訓練,感受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和男孩對高爾基的崇敬之情。確定這個目標是符合新課標關於目標「三維性」要求,它蘊含有知識、情感、過程三方面要求,而且三者是相互和諧地融合在一起的。整個教學過程的預設,力求做到全員的互動全課預設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對全文步感知、學會生字新詞。在這樣基礎上學第二課時。第二課時整堂課的流程預設是這樣的:先質疑;再交流初讀課文時留給學生的人物印象;第三步,感悟高爾基對下一代的關懷;接著,體會小攝影師的品格;最後是通過聯想續寫,把兩代人的品德更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具體是這樣的:第一環節是質疑明起點,使得課堂顯得真實、真切課開始就向學生提問「讀了課文,你們有哪些不明白的?」引導學生說出讀課文後的疑難點。預計有學生會說「小攝影師為什麼不要高爾基的膠捲呢?」 、 「小攝影師為什麼最後一直沒再去找高爾基拍照呢?」 、 「高爾基到底是忙還是不忙,偉人為什麼還要騙一個雜誌社記者呢?」質疑是語文教學很重要的方法,也是教師掌握學生真實起點一個途徑,教師的教要教在學生真正的不懂之處,這是課堂真實化、課堂以人為本的基礎。第二步,把學生初讀的個性理解,通過交流使個性的學習內容形成大家的共識在質疑後,教師向學生提問:「同學們,讀了課文之後,你對文中的高爾基、小攝影師,有了什麼印象呢?」預計學生會交流:高爾基是關心少年兒童的、工作十分繁忙的一個人等等;小攝影師是一個守信、很有辦法、懂禮貌的人等等。交流後,還向學生提出要求:同學們交流的這些體會,在課文中都有所體現,請大家再認認真真讀幾遍課文,這些人物印象是從哪些句子體會到的,請在這句子邊上註上相應的體會詞。學生讀了文章後,都有自己的個性理解,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成果,因此在第二課時的一開始,就讓學生談談初讀後對文中人物的印象。之後要求學生運用邊讀邊注的形式,使得起先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就成為了全體學生的共性理解,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很有好處。接下來要重點走進高爾基,品讀感悟高爾基的人品教師向學生提問: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懷你是從哪些句子體會到的呢?預計學生會說是從以下三句話體會到的:句子投影,此略三句中,引導學生重點感悟後面兩句。●對教學第二句的方法如下設計:「請同學們讀這句,要一遍又一遍地讀,發現哪些詞能說明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懷呢?」交流句子,抓住關鍵詞「吩咐」和「很久很久」。閱讀教學是工具與人文的結合,以上教學預設,完全是體現了兩者的有機結合。抓住重點詞,在揣摩用詞、聯想情節、說話訓練中,深深體味到了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懷。●體會第三句的教學方法: 自己讀讀第三句,談談「哪幾個字的描寫更能表達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懷?」預計學生會注意「很忙」與「一定」兩詞,再問同學:到底是「忙」還是「不忙」?通過討論,明白高爾基很忙,但不喜歡媒體廣告宣傳;再忙也要抽出時間滿足少年兒童的願望!指導學生朗讀,前一句要讀得堅決,後一句要讀得親切。以上一段教學,使學生對高爾基關懷少年兒童形成濃濃的氣氛,在學生對詞語的品味與朗讀中體會高爾基的情感是太愛少年兒童了,教師的每一句引導語、點撥語,學生讀的、感受的內容都圍繞高爾基的關懷,完全做到語言句子與情感熏陶合二為一。感悟高爾基後,再來體會小攝影師的形象。教師引導過渡:高爾基如此關懷少先隊員,那麼高爾基所愛的少先隊員是怎樣的一代兒童呢?●首先讀讀紙條上的內容: 這張紙條短短几句話,但寫得很有水平,同學們仔細品讀,信的內容到底巧妙在哪兒呢?採用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等方式,讀出一個「尊敬、懂事」的一名好隊員。除了指導讀好這句外,還點撥學生:「課文中的幾乎每一句話都是圍繞這個主題寫的,請大家再用心的讀讀全文,尤其要注意他們之間的對話。」指導學生朗讀這些對話。讓學生讀全文,使課文中的對話描寫引起同學的關注,在真切朗讀中感受文本價值,也使全課教學有了整體感。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是,呼應課剛開始時學生提出的疑問,並進行續寫,更深層次地提升人物的形象。在最後,回到學生課始提出的問題:「小攝影師為什麼不要高爾基的膠捲呢?」「小攝影師哭了,是他後悔嗎?後悔什麼呢?」回答後,再讓學生想想以下問題(投影句子:小攝影師最後會不會再出現?假如出現了高爾基會怎樣?小攝影師想到了什麼,才不去找高爾基的?假如一直沒出現,高爾基又會怎樣?)針對這些問題,組織學生寫一段話交流。課文要求,感受高爾基關懷下一代的文本價值,但適當地延伸感受小攝影師所特有的誠信、聰明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從語言表達用詞中、從想像「哭」的原因中,去琢磨領悟,一個活靈靈的高尚的小攝影師就會樹立在學生面前,對引領學生該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少先隊員是很有作用的。最後,通過寫,把兩代人的情感又上升了。本課設計就是想努力實現情感目標的同時,讓語言能力得到切實發展。如果語文課上只是心頭感動或只是習得工具,都不是成功的語文課。只有兩者的融合,才是應該追求的。綜觀整堂課的教學預設過程,都強烈體現著這點,讓無情的方塊文字流露出濃濃的情感,在追求情感氛圍的過程中緊緊體現語文的工具性。由學生的質疑開始,從文本語言中去解疑,運用理解、體驗、聯想與朗讀四種形式,學生對偉人高爾基、對同齡人小攝影師所具有的高尚品格,都會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秋天的雨作為第一教時,我這樣按排:說秋天——體會秋雨的清涼與溫柔——總體把握,統領全文(以詩的形式出現)——感受秋天的美景,理解五彩繽紛(讀中體會秋雨給大地帶來的美景,感受語言美。) 怎樣才能突破難點?怎樣讓學生讀好課文?怎樣讓學生去感受,去領會? 1、以境觸情 從時間性來講,已經過時了。要是正合時節的話,就可讓學生從生活中(如去找找秋天,去畫畫秋天,去寫寫秋天等一系列的活動。)去體驗,去感知。有了生活的閱歷,再來上這篇課文,可能更容易些。由於條件的限制,只有我自己儘可能的去給學生創造環境,營造氣氛,(整個教學過程設制一個背景音樂,以圖片去感染熏陶學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情趣。)讓學生在富有詩意的情境中,去學習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的文字,去品悟文章的語言美,去感悟秋天的美好。 2、讀——積累——感悟 在新舊課標交替過程中,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舞台,提升語言實踐能力,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讀出興趣與感情、意義與啟示,更應該注重的是讓學生從讀中積累語言文字,從讀中去感受。這來得很重要。 (1) 注重「積累」 讓學生從讀中積累,說中積累,這些過程,在我的課中是這樣按排了一些內容: 如:「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這兩句在句式上是一樣的,學了一句,就等於學了兩句。按排一點點時間,讓學生選擇性的背一背,這其實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講到菊花時,讓學生來補白,說說菊花的其它顏色,再概括地用一個詞來說說這些顏色,學生肯定會用上學過的詞語來說。(像今天他們就說出了「五彩繽紛」「五顏六色」「五光十色」)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同時還是對所學知識的形象再現。 最後讓學生把喜歡的詞語和句子抄下來,去讀讀,背背,以便今後寫作。這又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之前,我還想過放一個讓學生寫的過程,可以讓學生仿寫一兩句話。但課文寫得那麼美,那麼詩情畫意,說實在,我們老師去寫也未必能寫好,讓學生去寫就更難了。要去引導寫好,我沒有這個把握。 (2)以讀帶說,以說帶讀 以讀帶說,以說帶讀去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課文中多數詞語是以聯繫語言環境來理解的。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繽紛「,這個成語比較抽象,但是當我們讀完了這一段,眼前浮現出黃色的銀杏樹、紅紅的楓葉、金色的田野和美麗的菊花時,就自然而然地,五彩繽紛指的是什麼意思了。課文的語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詩意,需要好好體會品味。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先讀,再說,說了再讀。有了感受去讀課文,感覺就出來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 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理解這些句子一要聯繫上下文和自己平時的生活積累;二要反覆朗讀品味。

課文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覺的東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發感情。這麼美的文章,我在教學時,有一點感觸很深:學到用時方恨少。教學時,覺得自己的語言真的太平乏了,需要引導學生去讀時,去說時,我沒有更多的辭彙,更多的語句來表達。看來真的該給自己充充電了。作為第一教時,我這樣按排:說秋天——體會秋雨的清涼與溫柔——總體把握,統領全文(以詩的形式出現)——感受秋天的美景,理解五彩繽紛(讀中體會秋雨給大地帶來的美景,感受語言美。) 怎樣才能突破難點?怎樣讓學生讀好課文?怎樣讓學生去感受,去領會? 1、以境觸情 從時間性來講,已經過時了。要是正合時節的話,就可讓學生從生活中(如去找找秋天,去畫畫秋天,去寫寫秋天等一系列的活動。)去體驗,去感知。有了生活的閱歷,再來上這篇課文,可能更容易些。由於條件的限制,只有我自己儘可能的去給學生創造環境,營造氣氛,(整個教學過程設制一個背景音樂,以圖片去感染熏陶學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情趣。)讓學生在富有詩意的情境中,去學習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的文字,去品悟文章的語言美,去感悟秋天的美好。 2、讀——積累——感悟 在新舊課標交替過程中,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舞台,提升語言實踐能力,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讀出興趣與感情、意義與啟示,更應該注重的是讓學生從讀中積累語言文字,從讀中去感受。這來得很重要。 (1) 注重「積累」 讓學生從讀中積累,說中積累,這些過程,在我的課中是這樣按排了一些內容: 如:「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這兩句在句式上是一樣的,學了一句,就等於學了兩句。按排一點點時間,讓學生選擇性的背一背,這其實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講到菊花時,讓學生來補白,說說菊花的其它顏色,再概括地用一個詞來說說這些顏色,學生肯定會用上學過的詞語來說。(像今天他們就說出了「五彩繽紛」「五顏六色」「五光十色」)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同時還是對所學知識的形象再現。 最後讓學生把喜歡的詞語和句子抄下來,去讀讀,背背,以便今後寫作。這又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之前,我還想過放一個讓學生寫的過程,可以讓學生仿寫一兩句話。但課文寫得那麼美,那麼詩情畫意,說實在,我們老師去寫也未必能寫好,讓學生去寫就更難了。要去引導寫好,我沒有這個把握。 (2)以讀帶說,以說帶讀 以讀帶說,以說帶讀去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課文中多數詞語是以聯繫語言環境來理解的。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繽紛「,這個成語比較抽象,但是當我們讀完了這一段,眼前浮現出黃色的銀杏樹、紅紅的楓葉、金色的田野和美麗的菊花時,就自然而然地,五彩繽紛指的是什麼意思了。課文的語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詩意,需要好好體會品味。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先讀,再說,說了再讀。有了感受去讀課文,感覺就出來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 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理解這些句子一要聯繫上下文和自己平時的生活積累;二要反覆朗讀品味。

課文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覺的東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發感情。這麼美的文章,我在教學時,有一點感觸很深:學到用時方恨少。教學時,覺得自己的語言真的太平乏了,需要引導學生去讀時,去說時,我沒有更多的辭彙,更多的語句來表達。看來真的該給自己。

《花鐘》說課設計一、說教材   《花鐘》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第四組緊扣細心觀察這個專題的一篇文章,課文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說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講觀察後的發現: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時間是不同的。並形象例舉了牽牛花等9種花不同的開花時間來說明這個發現;接著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兩個原因:開花時間與溫度、濕度、光照有關,與昆蟲的活動時間有關;最後擴展開去,談到植物學家修建「花鐘」,其做法很奇妙。  二、說學情    學生基礎較好,進入三年級,有了比較強的學習能力和比較豐富的語言積累,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  三、說教學目標    針對學生實際和教材特點,我將第二課時教學目標定位在: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舒展、欣然怒放、大致」等詞語的意思。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讀懂課文內容,初步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3.學習運用多樣的句式表達。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不同的表達句式,對一些句子嘗試換一種說法是教學的重點。  四、說教法    基於教學目標的制定和重難點的提出,結合《新課標》理念,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語文課堂,始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夥伴。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體驗性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讀中感悟、讀中體驗,採用「激趣——發現——感悟——實踐」的思路,引導學生在自主中學習本文。

  五、說學法    我主要採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讀,引導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美;讀中感悟、讀中發現、讀中理解,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欣賞千姿百態的花,發現鮮花的奧秘,體會大自然的神奇美妙,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動手實踐,解決教學重難點。  六、說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我是分五個環節進行設計的: (一)欣賞鮮花,悄然入情     為了達到「課伊始,趣亦生」的目的,我用多媒體課件製作了精美的鮮花畫面,並配上美妙的音樂,帶著學生去賞花。欣賞後,讓學生用積累的詞語描繪剛剛看到的鮮花。隨後,課件出示課文中的句子:(鮮花朵朵,爭奇鬥豔,芬芳迷人)再讓學生美美地讀一讀這一句,感受鮮花的美麗迷人。由此切入課題:這些鮮花不但漂亮迷人,在他們身上還藏著許多有趣的秘密呢!這節課我們繼續走進第13課《花鐘》。     如此激情導入新課,學生的聽覺,視覺,思維,想像,多頻道運作,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教學也因為學生的入情,而進入積極的狀態。  (二)自由讀文,發現秘密     因為第一課時學生把課文讀得比較熟練了,我直奔主題:再一次自由讀文,邊讀邊想:讀了課文之後,你發現了花的哪些秘密?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後,我歸納學生的發現: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花的時間是不一樣的。並適時播放課件(九個時段的九種花),引讀描寫的九種花開的九句話。  (三)歸納現象,品味美文,寫作訓練     第一段語言很美。作者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鮮花的開放,並抓住鮮花的形態特徵巧妙地來描寫。我讓學生把朗讀、理解、感悟緊密結合起來。先自由朗讀這句話,邊讀邊做動作,看看說就像這些盛開的花朵。有的學生吹起了小喇叭,有的學生則綻開了自己甜甜的笑臉,也有的學生在舒展自己的筋骨,這時我結合課件相機來學習這幾句話理解「欣然怒放」「舒展」等詞語,欣賞各種花開的樣子,然後一起美美的品味文意。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不同的表達句式,對一些句子嘗試換一種說法是教學的重點,為了突破這個重點,體會不同的句式表達的效果中,增強語言感悟能力,並引導學生在後面的學習中能夠遷移運用。我設計了一個比較題:李老師也寫了一些這些花開的句子,你們讀一讀,和書上的比一比,看看我寫得好不好?這時課件出示我寫的句子,我把句子全換成「午時花開花了」,「夜來香在晚上八點開花」這樣的方式。學生讀起來覺得枯燥、單調,從比較中的得出:同樣是寫花開,作者抓著了花的形態特徵,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很巧妙。比較之後,順勢進行小練筆:你還知道哪些花在什麼時候開放?     能不能像作者一樣來寫一寫呢?用「——點,——花————————。」進行練筆。  (四)小組合作,揭示原因     課文第二段是歸納原因,我採取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     大自然真是奇妙!為什麼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不一樣呢?我們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第二段來解決吧!先來看看小組合作學習單:     小組合作學習單   1、 讀一讀     用自己租喜歡的方式讀一讀第二段。   2、 議一議     在小組裡討論討論:為什麼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不同?   3、 填一填:造成不同的值五開花的時間不同的原因是:    (1) 植物開花的時間,與()、()、()有著密切的關係。    (2) 還有的花,需要()傳播花粉才能結出種子,因此與()有關。   4、說一說     曇花為什麼會在九點含笑一現?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小組學習之前有要求和目標,學習之後有相應的檢測,這樣的小學學習就真正達到了「合作探究」的效果。  (五)實踐運用拓展延伸     學生髮現了鮮花的秘密,了解了其中的原因,該實踐運用了。我通過多媒體課件介紹世界上最早、最著名的「日內瓦大花鐘」再次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自由朗讀第三段,並想一想:這種做法有什麼妙處?     在教學第三段時,我抓住「大致」一詞展開教學讓學生明白「語也是一種準確的表達,是對客觀事物真實狀況的準確反映。無論開花時間,還是原因的分析,都是在一定有範圍、有一定的條件限制的,把話說死了,看似肯定,反而不科學了。最後,我建議我們師生在課堂上試著做一個花鐘,掀起了這節課的又一高潮。師生合作做好花鐘後,有些指針上是空白的,正好是延伸拓展課堂的機會。我差了很多資料,都沒有找到在兩點鐘開放的花,還有些指針該用什麼樣的花來表示呢?需要同學們到課外和大自然去尋找,激發學生髮現大自然的興趣。

  七、板書設計           花  鍾(圖)             有趣

    板書設計是微型的教案,我用抓重點詞語的方法,設計了新穎的板書,「花鐘」兩個字是寫在課堂上作的兩面花鐘的中心。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八、說教學效果    總之,這節課我抓住以上幾點教學設計,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發現,讀中體會,學會了合作,積累遷移,並進行小練筆,比較好地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找駱駝》說課設計 我今天所說的的是出自義務教育新課程語文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找駱駝》。教材內容 《找駱駝》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是第五單元的第一篇閱讀課文,主要情節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隻駱駝,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聽,老人在沒有見過駱駝的情況下,僅憑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準確分析判斷,指點商人找回。學生情況分析:教師的可設計的再好。也要符合學生的情況,在設計這節課之前,我先對本班學生的情況進行了一下簡單的分析,我了解到學生預習的很充分,對課文的內容有了簡單得了解,但不具體。學生再朗讀時情感投入不到位。針對這種情況,我設計了這節課。設計理念:1、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質疑探究,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2、通過個性化閱讀,自讀、自悟,理解老人的推理過程;3、轉換角色,顯露個性化的思維。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懂得遇事要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的結論。練慣用因果句式說話。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討論解決文中老人如何知道駱駝的下落的。初步培養質疑、解疑的能力。   3情感與態度: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習慣,認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峰駱駝的情況的以及他為什麼要商人順著駱駝的腳印去找駱駝。教學難點:理解老人的推理過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駱駝的方法好在哪裡。教學流程:一、巧設懸念,讓學生想學1、同學們,你們看,這是什麼?你對駱駝有多少了解?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跟駱駝有關的課文,讀了課文後,你們還會受到很多啟示呢?一起讀課題。通過預習,你都讀懂了些什麼呢?(學生交流)   隨機板書出示 : 駱駝(走失)       商人(尋找)  老人(指點)二、質疑解疑,讓學生樂學。《語文課程新標準》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而且本單元的重點也是讓學生將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於是我是這樣設計的:1、原來,讀能讓我們讀懂這麼多的問題。那麼,你們還有沒有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呢?(學生質疑)2、小結:剛才大家提出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有的只要我們讀讀課文就可以弄清楚;有的我們在學習課文時也能迎刃而解;還有的與課文關係不是很密切的我們放著以後再討論。你們想想,這篇課文有沒有值得我們共同研究的問題呢?3、課文中有一句話告訴了我們老人指點商人找駱駝的辦法,請大家快速朗讀課文,把這句話用「____」划出來。課件出示:至於駱駝究竟往哪兒去了,你應該順著它的腳印去找。4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說說你讀懂了什麼?這裡有沒有值得研究的問題?三、直奔重點段,引導學生探究。1、出示本節課研究的問題:既然老人沒有親眼看見過駱駝,老人是怎麼知道商人走失的那隻駱駝的情況的?他為什麼要商人順著駱駝的腳印去找駱駝?要研究這兩個問題,我們可以採用哪些方法?2、學生自學討論。3、交流,反饋。①老人觀察到了什麼?書上是怎麼說的?②隨機出示:看見   腳印右深左淺       還看見  樹葉留有齒印③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老人看見的情況。④這裡為什麼用上「看見」、「又看見」、「還看見」呢?出示:仔細觀察

⑤老人根據觀察到的情況,得出了怎樣的結論呢?出示:得出結論⑥根據回答依次出示:左腳跛          左馱蜜右馱米          缺一顆牙

⑦用「因為……所以……」「……那是因為……」的句式說說老人根據觀察到的這些情況得出怎樣的結論。⑧老人從「仔細觀察」到「得出結論」,中間還需要有一個思考、分析的過程。(出示:思考分析)現在請大家學著老人的樣也來思考分析一下,看看老人是怎樣一步一步想過來的?⑨交流,結合表演左腳跛怎麼走路;觀察圖片掉落的蜜和米;辨別樹葉哪一片是駱駝啃過的。⑩師生對讀老人分析判斷的話。小結:老人經過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分析,才得出正確的結論。那麼,老人看到的情況有三個,他為什麼要商人順著駱駝的腳印去找呢?請同學們朗讀老人不緊不慢說的話。四 課外拓展,發揮個性化的見解。 我注重學生的知識積累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舉一反三,進行課外的拓展延伸。我設計一個課外拓展的訓練:老人指點商人順著駱駝的腳印去找,現在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駱駝。如果你就是這位商人,在回來的路上又碰到了這位老人,你會說些什麼呢?讓學生重溫了剛學過的推理,讓學生各抒已見,讓課堂成為學生充分表現的舞台,人人參與,成為一個個小小推理家。五、課堂小結 1、通過這堂課,你學懂了什麼? 2、還有什麼疑問嗎?課後反思:在本堂課中,學生的表現是非常讓我感到欣慰的,第一:預習得特別充分。第二:學習的積極性也很高。但自我反省,自己身上的不足非常明顯:第一,自己的語言不是很豐富,一些激勵性的語言還是不夠,而且學生說過的話習慣性的進行重複。第二,自己還不能真正投入到課堂中。第三,自己深深地體會到「真正意義上的朗讀應該是情感體驗的表現、把自己的獨特情感體驗在朗讀中體現出來。」但在具體教學中,卻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在語文教學中,將「活動」與「語文」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活動為基礎,激發起學生積極的思維,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和獨立性,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自覺地學語文,用語文,要敢於讓孩子各抒已見,讓那些富有個性的思維方式,獨特的思維使課堂煥發活力,還學生以真正的自我,還語文以自然的面目,張揚學生的個性。

《孔子拜師》說課稿 一、說教材《孔子拜師》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課文在敘述孔子拜師這件事時,線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決意拜師。用簡練的語言交待了孔子當時的身份,以及他拜師求學的願望及原因。雖然當時他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卻還要拜師求學,更可見他對知識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歷盡艱辛前往洛陽拜師。先講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幾個詞語:「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遙遠;「風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艱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終於」,說明孔子雖然在路上遭遇了許多困難,但憑著毅力和信心,最終還是來到了洛陽。課文接著詳細描寫了孔子與老子初次見面時的情景,通過人物間的對話,表現出孔子和老子的謙遜有禮。  第三部分,寫孔子認真求學。他虛心向老子請教,老子則毫無保留地把學問傳授給他。第四部分,寫人們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又敬重他們的人品。二、說學生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孔子離他們是比較遙遠的,對那個年代的生活情況不是很了解,無想想像,所以會有學生說到挖草根,吃樹皮。孔子謙虛好學的精神只能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因此在教學中應處理好知識理解和學生語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係,注意抓住思想內容與語言文字的內在聯繫。要讓孩子們真正地走進文本,從對話中,從文本中體會孔子謙虛好學,彬彬有禮和不怕辛苦。需要教師引導下的深入地閱讀,讓孩子們自讀、自悟、自得。在讀中獲得愉悅地享受,在讀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孔子的好品質,我選擇了上課文的二三四段,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體會,去感悟,重點感悟孔子的謙虛好學,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字詞的理解還是句子的理解都體現了這一點。二、說教法:三年級的語文教學正處於由低年級的識字教學向高年級的閱讀教學的過渡階段,在小學語文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其主要任務是進行段的訓練,並在段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理解詞語、運用詞語的能力。在本課的教學中以新課標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根據三年級學生閱讀實際情況,主要採用了質疑問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以孔子的品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閱讀探究並體驗,配合板書,最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習氛圍,提供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這就要求教師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多元對話中,培養他們感受、理解、欣賞、評價和運用能力。本節課我的教學程序安排如下:第二段是本篇課文的重點,是孔子謙虛好學精神的集中體現。因此在這裡要把學生引入文本,和文本對話,在閱讀中去發現,去感悟,去體會。首先我緊扣課題,由「孔子還有哪些好的品行」這個問題開始,激起孩子們走進文本的閱讀期待。以學生的自讀為主,讓他們在放聲誦讀中實現與文本的對話,整體感知課文的第二段,並請他們把能表現孔子良好品行的句子划下來,這樣有助於學生積累好詞佳句,學會讀書,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在此基礎上,讓他們談談自己的閱讀感覺:「你找到了孔子的哪些好品質」每個同學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對文本都會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所以他們彙報的過程就是一個充滿個性化的、體現他們自己從文本獲取知識的過程。 接下來是重點感悟孔子的不怕辛苦,在教學這個重點去的時候主要是根據三年級學生閱讀的特點,通過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文本,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受文本。讓學生找一找哪些詞語讓你最感動?緊扣「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等關鍵詞,體會孔子拜師路上的艱辛。讓學生想像一下,當時孔子可能是怎麼樣的?於是學生想到了他走得渴了,可能會去喝河裡的水,想到累了睡在露天,可能會凍得發抖。學生還感受到了晚上行路的時候,他可能會因為沒有燈光而摔跤,可能會碰到野獸,還可能會被荊棘劃破!通過讓學生交流他們所想像到了生活場景,升華自己的情感,從而把自己的感受溶入到文本中,讀中悟,悟中讀,在讀的過程中更深刻地體會到孔子當時路途中的艱難困苦。為下文理解「風塵僕僕」做好了準備,同時也讓學生進一步地體會到了孔子的謙虛好學!第三是角色朗讀,語境體驗。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感。學習母語尤其要重視對語文材料的積累、感悟。這篇課文語言流暢,對人物的動作,神態描寫細緻,對話很有意思,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讓學生分角色讀讀孔子和老子的話,將學生從旁觀者推向了與文本對話的位置,成為有情感的「事中人」,促進學生走進教材,積極進行角色體驗,隨後,將體驗所得通過表情朗讀顯現出來並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角色表演。 整堂課下來,感覺必竟和學生的生活離得太遠了,所以學生在理解風餐露宿、風塵僕僕等詞時,體會還不是很深刻,在有些地方顯得有點亂,學生的感受不是很深刻。如果上好此類課文,有待於我們以後進一步去實踐研究。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證。在此我特別要感謝我們學科組全體老師的幫助和指導!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盤古開天地》說課稿說教材《盤古開天地》這篇神話傳說講的是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故事極富想像力,文字敘述具體而生動。課文的脈絡非常清楚,分三個部分,把盤古"用他的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 的過程描寫得非常清楚。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像,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為開闢天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內容,激發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培養想像力。學後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說目標1、 感知課文,認識「猛、緩」10個生字。會寫「暗、降」等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個詞語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緊抓盤古開闢天地和獻身兩部分,感受盤古的偉大之處。了解神話故事想像豐富的特點。  說教學理念充分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積極學習,設計好疑難點,給學生一台階。

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充分參與,自主學習。我在這堂課內,每個環節仔細考慮所設計的教學環節的難易度,以便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學習的可能。如研讀第二自然段,體驗盤古創造宇宙的艱難這部分:a.「只聽一聲巨響,混沌一片的東西漸漸分開了。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讀了這段話,你有什麼發現?(讓學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詞,圈出) b.讀了這些詞句,你感受到了什麼?(讓學生體驗盤古開天地的艱難。)c.通過朗讀,進一步體驗。此時叫了兩個學生讀得還不夠理想,他們的理解只停留在天地打開,緩慢的變化上,朗讀還缺少一種波瀾壯闊的氣勢。這時,我給朗讀的孩子評了句:難道盤古開闢天地就僅僅用緩慢的語氣來讀嗎?隨即配上一聲爆炸的音響效果。學生茅塞頓開,齊讀聲勢浩大,場面壯觀。二、讓學生盡情展開想像的翅膀,激情發言。在研讀第四自然段,體驗神話故事想像神奇的特點時設計以下環節:a.讀一讀,說說你最喜歡哪句?為什麼?「他呼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雲;他發出的聲音,化作了隆隆的雷聲。他的雙眼變成了太陽和月亮;他的四肢,變成了大地上的東、西、南、北四極;他的肌膚,變成了遼闊的大地;他的血液,變成了奔騰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變成了茂盛的花草樹木;他的汗水,變成了滋潤萬物的雨露……」 b.再讀讀,你彷彿看到了怎樣一幅畫面?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c.浮想聯翩:你還想到了什麼情景?盤古的身體其他部位會變成什麼呢? 他的(   ),變成了(     ); 他的(   ),變成了(     ); 他的(   ),變成了(     )…

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是課堂的主人,老師應該讓孩子在課堂上盡情展示自己,還孩子發展的空間。說教學方法一、 運用電教媒體,直觀感受,激發情感和興趣。盤古開天地是個神話故事,為了更讓學生接近文本,親身體驗,製作多媒體(製作混沌世界、巨人沉睡、驚天霹雷、開天闢地的動畫片)我覺得非常有必要。

①情景導入: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天在哪兒嗎?地呢?(板書:天地)是啊,上有天,下有地,天和地是完全不同的景象。可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本一家,整個宇宙一片黑暗。幸虧有一位巨人盤古(板書:盤古),打開了這混暗的世界,才有了光明。(板書: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神話故事《盤古開天地》  ②情景:想看看這位巨人?來吧!   播放Flash動畫,感知故事內容。  ③看了這片子,你有什麼感受嗎?(讓學生初步談談)  ④聽驚天霹雷、開天闢地的音響  運用電教媒體,無疑能調動學生的激情,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利於學生理解詞句。二、讀中感悟,議中深入   讓學生自主學習,抓住重點詞句品味盤古開天地的詞句是全文的重點也是難點。學好這部分,我讓學生充分讀,體會,並發動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說效果整堂課下來,可以說學生親身體驗了盤古開天地的壯觀景象,感受了盤古英勇獻身的精神,能對神話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的學習熱情高,回答問題熱烈,參與面較廣。但由於這是第一課時,我安排的內容密度較高,時間較緊湊,因此在第三部分研讀感悟中,第四自然段讀得還不夠,本來安排了一個互述內容也無法進行。

趙州橋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趙州橋》是浙江省小學義務教材第六冊第五單元的首篇課文。它從美觀和堅固兩方面介紹了聞名世界的趙州橋。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課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寫趙州橋的地點、橋名、設計建造者、建造年代。第二段講趙州橋的堅固、雄偉。這與它的獨特設計是密不可分的。圍繞「設計」這個重點詞,課文先寫了趙州橋設計的特點,再寫這樣設計的好處。第三段重點詞是「美觀」。介紹趙州橋美觀時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的句式,把欄板上龍的圖案描繪得栩栩如生,形象傳神。第四段講趙州橋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教材有一框投影片,描繪的是趙州橋歷經1300餘年風雨滄桑,至今仍橫跨於交河上的雄姿。教學中若能圖文並茂,可增強教學效果。  2.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要求、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為:  ①認知目標:知道趙州橋是世界聞名的石拱橋及它堅固、美觀的特點。理解趙州橋設計的獨創性及其作用。  ②技能目標:學生初步學會抓重點詞句理解一段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說話能力、思維能力。  ③情感目標:感受趙州橋堅固、美觀的特點,體會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運用重點詞理解一段話的方法學習課文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理解趙州橋設計的獨創性及其作用是本課時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  ①扶放結合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教學要十分重視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讀書習慣。針對本課特點,採用「舉一反三,扶放結合」法。首先扶著學生學習第二段,教師點撥,使學生掌握抓重點詞理解一段話的學習方法,然後讓學生運用這一方法學習第三段,旨在教學生樂學、會學。  ②「以讀代講」法  《大綱》指出:「重視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課文寫趙州橋「美觀」部分,語言生動優美,教學這一部分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讀中理解,讀中體會。  ③「直觀教學」法  通過投影、錄音的配合使用,實驗的直觀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突破教學難點。  2.學法  與教法相適應,採用「讀讀——畫畫——想想——問問議議——練練」的學習方法,在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中理解課文,培養能力,陶冶情操。

  三、說教學程序  1.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內容如果發生興趣,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和強烈的求知慾,學習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開始,設計這樣的導語:「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趙州橋是世界聞名的石拱橋,這座橋到底怎麼樣呢?我們隨著『仙人指路』的方向去走一走,看一看。」隨即出示趙州橋的投影,在古箏音樂伴奏下,教師作解說。解說詞為第一自然段內容。  2.以練代講,學習第一段。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語言學習的實踐性,決定了語文課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因此第一段的教學,以練代講。  ①讓學生找出第一段寫了哪幾個內容?(地點、橋名、設計建造者、年代)。回答後出示投影:  河北趙縣交河  趙州橋  李春設計並參加建造  1300多年  ②你能把這四個內容合成一句話說嗎?如果變換一下順序呢?(有十幾種說法)以此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3.教給學法,學習第二段。  這一段的教學,我以找出重點詞→圍繞重點詞理解→總結學習方法的思路設計。具體安排為:  ①承上導入:趙州橋的建造已有1300多年,也就是1300多歲了,仍然橫跨在交河上,這說明了趙州橋怎樣?(堅固)為什麼趙州橋如此堅固呢?第二自然段告訴了我們。  ②找重點詞: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這段主要寫趙州橋的什麼?(設計)——重點詞。  ③圍繞「設計」這個重點詞,由淺入深設計如下一組提問:  a.趙州橋的設計有什麼特點?出示平板橋的投影,讓學生與書中的趙州橋對比,然後總結。(一個拱形的大橋洞,左右兩邊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並用板畫直觀表示:  b.這種設計有什麼好處?(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用薄竹片做拱形橋承受重量比平板橋大的實驗)並板書四個好處:減重量、省石料、衝擊小、承重大。  c、為什麼這種設計是創舉?  ④填空練習  趙州橋在設計上的主要特點是:____,這種設計的主要優點是:____。這種設計在____上是從來沒有過的,所以是一個____。  ⑤感情朗讀本段。  ⑥總結學法:在討論基礎上歸納出第二段學習的方法。先找出重點詞,再圍繞這個詞語提出幾個問題;最後解決這幾個問題,即一找、二提、三解決。  以上教學圍繞「設計」,以點帶面,環環相扣,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朗讀能力,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活躍狀態,以求達到四兩撥千斤之效。趙州橋與平板橋的對比,拱形橋承重力的實驗為突破難點創設了條件。總結學法,加深了對學法的感知,有利於舉一反三,遷移運用。  4.運用學法,自學第三段。  任何能力的形成,必須通過不斷實踐,反覆訓練方能形成。為使學生初步掌握抓重點詞理解一段話的學習方法。根據教材特點,第三段大膽放手,讓學生運用方法進行自學。  ①學生自學第三段。  a.學生找出重點詞——美觀。  b.學生根據重點詞提出問題,總結出示:趙州橋什麼地方美觀?怎樣美觀?  c.學生同桌討論。  ②在學生自學基礎上,教師抓住具體描寫龍的句子,深入理解本段內容。  a.讓學生找出具體描寫龍的句子,標出寫了幾種龍。  b.投影出示三種龍,讓學生通過觀察直觀感受圖案的千姿百態,栩栩如生,並結合理解「纏繞、前爪、抵著、回首遙望」的意思。  c.理解「有的」與「所有的」的區別。教師反導;老師覺得書上不只寫三種龍,還寫了一種「遊動的龍」,你們說呢?以此激發學生討論辨析。  d.反覆朗讀,體會美感。通過指名讀、自由讀、齊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人人參與,個個實踐。在感情朗讀中品味出那龍「活」的感覺。  e.發現寫法特點,實施遷移訓練。通過剛才的學習,具體寫龍的這兩句話是什麼關係?(分、總)你能換成總分的寫法來說嗎?今天,我們學「橋」,如果老師要你們圍繞「橋」這個詞,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句式說一段話,你行嗎?進行遷移訓練。這樣的設計,學生學以致用,不但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說話能力的發展,可謂有「一石三鳥」之效。  ③學習過渡句。  讓學生找出把「堅固」和「美觀」兩個內容連接起來的句子,認識過渡句,討論歸納出它「承上啟下」的作用。  5.感情朗讀,學習第四段。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第四段的內容已心領神會,因此,採用以讀代講法,讀出自豪、驕傲的感情。  6.引向課外,總結深化。  ①除了趙州橋,你知道我們還有哪些聞名的古代建築嗎?  ②我國有這麼多聞名的古代建築,你有什麼想法?  總之,讓學生在談感情體會上,達到情動而辭發,潤物細無聲的境界,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一、說教材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是六年制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課文。這個單元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共包括四篇課文,分別從古代的思想家、古代神話故事、古代建築和繪畫幾個角度來表現傳統文化的光輝燦爛。《一幅名揚中外的畫》這篇略讀課文只有一課時,主要是介紹北宋繪畫作品《清明上河圖》,作者先對《清明上河圖》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後面的幾個段落介紹了各行各業、熱鬧的街市以及橋北頭的具體場景的畫面內容;最後以《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結尾。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欣賞這幅繪畫作品的同時,了解《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找出它名揚中外的原因,體味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和作為炎黃子孫的驕傲。 考慮到《語文課程標準》對這個學段的學生的要求,以及學生對《清明上河圖》畫面中生活情景不熟悉,我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對照畫面,了解課文描寫了畫面上的那些內容,了解《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 3.培養自學能力 「對照畫面學課文」這種學習方法是學生新接觸的,我將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閱讀課文和觀察畫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圖》的內容和藝術價值,繼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 由於畫面中的場景距離現實很遠,學生對畫的鑒賞能力還不強,因此了解《清明上河圖》的內容和藝術價值,繼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是教學難點。 二、說學情 三年級的學生能夠在父母的幫助下,搜集有關的資料。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主要是依靠直觀的、具體的內容。由於本課的歷史背景和學生的生活情景相距很遠,我提前布置讓學生搜集有關《清明上河圖》的資料。 三、說教法學法 充分利用多媒體直觀法,創設各種情景,讓學生能夠置身在課文描繪的情景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小學生的情感是伴隨著清晰的表象和正確的理解不斷深化的。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讓學生對照多媒體上的圖片還有課本上的局部圖,憑藉聯想,藉助生活體驗,將文本信息轉化為形象,讀出感情,並採用小導遊解說,老師範讀橋北頭的情景等多種方式訓練。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入情。我聯繫本單元主題談到:同學們,這一單元我們已經悄悄打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大門,認識了古代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了解了盤古開天地這個神話,領略了古代建築趙州橋的風采,今天我們再來欣賞一幅古畫,一幅名揚中外的古畫。 板書課題,讓學生用這個單元里學的一個詞語解釋「名揚中外」,根據學生回答總結:既然是名揚中外,那你覺得應該用怎麼樣的感情去讀這個標題。學生讀好後問:看到標題,你有什麼問題嗎?學生積極提問「這幅畫畫了什麼?」「這幅畫叫什麼?」「為什麼這幅畫能夠名揚中外?」等等。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激發學習興趣,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初讀課文 在肯定學生的積極動腦之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尋找答案。檢查預習成果,出示本課新詞,重點糾正三個多音字「作」「溜」「乘」,交流搜集的資料,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學習小組內合作交流,分享資料。 (三)剖析課文 在學生初讀課文和交流相關資料的基礎上,我和學生一起交流了《清明上河圖》的大致情況,包括年代,作者,尺寸,畫面內容,保存位置。緊接著利用學生在閱讀課文後的收穫,用多媒體展示相對應的畫面,讓學生體驗畫面中的情境,並重點指導課文中間幾個段落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語感,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在學生對課文整體內容有所把握後,回歸課文的中心問題:為什麼《清明上河圖》能夠名揚中外?可以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之後給出答案。結局之後,讓學生欣賞《清明上河圖》另外的局部內容。這幅畫內容很豐富,你學了這篇課文,有什麼想說的嗎? (四)拓展總結 《清明上河圖》讓大家讚嘆不已,它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課後大家可以閱讀相關的資料書籍來拓展相關的知識。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文章的脈絡,清晰地展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針對本課特點,我將板書設計成資料卡的形式,設計如下: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 畫名:———————— 年代:———————— 作者:———————— 尺寸:長:———— 高:———— 保存價值:———————————— 畫面內容:———————————— 歷史價值:———————————— 六、說教學效果 這堂課我運用多媒體課件,把800多年前的畫面拉至學生的面前,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學生圖文對照,將課文內容製作成資料卡,總體課堂效果可以。但是在課文剖析部分的教學設計,沒有很好的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發揮學生自主性。語言表達的吸引力還有待提高。

《古詩兩首》一、 教材分析  《古詩兩首》這一課安排了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門山》和號稱東坡居士的北宋詩人蘇軾所著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兩首古詩。兩者相比,都是描繪了祖國山川景色。但前者寫所見,抒發讚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於景,詩中有畫。後者講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在說理,借物喻理,詩中有理。根據本組教材安排2課時教完,我想第一課時先教《望天門山》。下面我就重點分析《望天門山》這首古詩。  《望天門山》共四行詩句。全詩從「望」字著眼,前兩句描寫山川氣勢。第一句先寫山,天門山似乎是由於水流的衝擊而從中間豁然斷開,江水從斷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寫水,浩浩蕩蕩的長江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這兩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靜止的,詩人卻用「中斷」、「開」這些字詞來從動的方面把它寫活。第三、四句寫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著陽光順流而下,感覺兩岸青山相對而來。非身歷其境者,不能有這樣的體會,也不可能寫得如此傳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來代表一隻船,這一片孤帆把天門山水點綴得活潑了起來。展現了生動優美的意境,使讀者彷彿也望到了天門山的壯麗風光。  《望天門山》這首詩借景抒情的古詩,通過對天門山景色和內心體驗的描述,讚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詩人樂觀豪邁的情感。根據選編這首古詩的目的,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字詞的理解,進一步領會詩意,進入詩境,品味大詩人李白詩作的藝術魅力,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領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成了教學目的之一。據此,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一) 讀懂詞句的意思,理解詩歌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說出這首詩的意思。  (二) 體會思想感情,培養對詩的初步感受能力,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  國的情感。  (三) 有感情的朗讀,能背誦和默寫課文(課後要求兩首古詩任選一首默  寫,可在第二課時再讓學生作選擇。)  五年級了,學生對學習古詩已不再生疏。根據學生實際,我認為理解詩句含義,準確解釋字義,合理想像詩句所描繪的圖景,感受祖國風光的壯美,應該做為教學的重點。  教學的難點就是通過讀懂詩句,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二、 教法學法  1、教法。根據高年級學生的特點,運用多媒體(幻燈、挂圖、錄音機、  課件等)直觀教學法,圖文結合創設情境,運用嘗試教學法,如繪畫、配樂呤誦等,充分調動學生的想像來體會詩中的景象,以此來落實重點。並用舉一反三法來開拓學生視野,感受祖國河山的壯美,更加喜愛祖國語言文字,更加熱愛祖國,以此來突破難點。  2、學法。學生通過讀讀畫畫,讀讀講講,做嘗試的練習 ,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  三、 教學程序     這首詩的詩中有畫,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從這一處入手,我設計了「知詩人解題意 →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遷移運用」這一模式作為教學步驟。  下面,我就側重地作個解說。  1、 詩人解題意。      我首先以《望廬山瀑布》這首詩導入,(幻燈出示詩句和插圖)。學生一定非常熟悉,這首詩同是李白所著,又是從「望」字著眼,這樣讓學生結合回憶導入新的古詩《望天門山》的學習當中,既可複習舊知、加強記憶,又易找到知識的聯結點,為學習新課作平穩的鋪墊。接著(板書課題),這一環節完全讓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說說自己對李白詩人的了解,對課題的解釋也自然明了。

2、 抓字眼明詩意。  ①小組合作通讀全文,感知古詩。利用字典、課後注釋和文中的插  圖(幻燈出示插圖)自學古詩,互相討論。     與此同時,我引導學生抓住詩句中的關鍵字詞(如:斷、開、回、出等)討論、品味,領悟詩意,這是本模式中關鍵的一步。字詞是古詩肌體的「建築材料」,只有體會詞義的豐富性,才能創設想像的氛圍。  ②通過自學,你明白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這一環節我運用了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詩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  3、 想意境悟詩情。  ①讓學生邊讀邊想像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小組內互相交流,並把  自己的想到的畫面試著畫出來。(學生乘興作畫,再現詩境,加深理解,落實了重點)  ②請學生(組內推薦代表)結合自己畫的畫面,敘述美景。我尊重他們的不同的閱讀感受,把大概的詩意敘述好就行。(我在此也可根據他們的敘述,在黑板上畫簡筆畫,讓他們也評一評)③運用多媒體課件,邊播放長江壯麗景色,邊出示劃好節奏線的整首古詩,聽朗誦示範,以此創設他們想像的氛圍,沉浸在詩情畫意的享受中。使學生形象地感知深藏在跳動的字裡行間的深信深邃雋永的思想和委婉複雜的感情。最後配樂誦讀,學生置身於詩的美境,體察、感悟、陶醉,直至背誦。

《富饒的西沙群島》《富饒的西沙群島》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的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用準確、鮮明、生動的語句,按照「海水」、「海底」、「海灘」、「海島」的順序具體形象地介紹了西沙群島的瑰麗風光和豐富的特產,抒發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全文圍繞「富饒」展開,思路條理清晰、結構嚴謹,構段句群典型且多樣,遣詞用語精確而具體。

  本課的學習,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讓學生了解我國南海水域的廣闊與富饒,感受西沙海島風光的美麗;二是學習課文里的優美語言,積累好詞佳句。

  我上的這是第一課時,本課時以欣賞和朗讀為主,通過直觀的課件,讓學生在觀看錄像和圖片的同時,感受到西沙群島的美麗風光和豐富的物產。對西沙群島有個深刻的印象。

  教學中,充分展現美的形象,努力做到語文美育具體化。根據教學直觀性原則,以學生心理特點為依據、以美的熏陶感染為目的,把「五光十色,瑰麗無比的海水」,把「見都沒有見過想都想不出來的各種各樣的魚」把「顏色艷麗,形狀奇特的珊瑚」把「千奇百怪的貝殼」,把「成百上千的海鳥」以及「龐大的海龜」「懶洋洋的海參」「威武的大龍蝦」等等,都形象的展現在學生們眼前,從而增強了美的感染力。使學生在欣賞中去體會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強化文章的感情色彩,引導學生體會語言中的「意味」。課文中所蘊含的感情必須通過朗讀傳達出來。所以,首先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聽課文的配樂朗誦,給學生們以美的享受,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在整個地學習過程中,「讀」貫穿了全課時的始終,採用個別讀、齊讀、默讀、配音樂配畫面讀、互相聽讀,自由讀等多種方式,把學生帶進文章意境中,讓學生在讀文中去體味、去感受、去琢磨,不但了解作者說什麼,而且要與作者的心靈相通,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感情色彩。在加深學生對課文的領悟理解的同時,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學生們在帶著濃厚的感情色彩的氛圍中去學習和體會,更加深了對西沙群島的印象,也更增加了孩子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以引導者的形象出現,引領著學生們去欣賞,去朗誦,去體會,去感悟,不以乏味的說教把知識強加給學生,而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的口去讀,用自己的腦去想,給了學生自由感受的空間。同時,還以鼓勵為主,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參與意識,讓學生在課堂上思維活躍起來。這樣才更有利於對知識的領悟,同時更能激發學生們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以上是我上這堂課的一點粗淺的想法,我知道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和不到之處,希望各位老師能夠不吝賜教,多提寶貴的意見,在此請允許我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謝。

《美麗的小興安嶺》【說教材】  《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共有七個自然段,寫的是我國東北的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說目標】  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和教材重點,在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從課文的思想內容出發,依據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閱讀,了解小興安嶺的美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練習抓住景物特點進行記敘和描寫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充分利用現有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可創造因素對學生進行訓練,是培養學生創造精神,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的重要途徑。為此,可設計教學目標4。  4.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教學重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小興安嶺的美麗與富饒。  教學難點:體會重點句子的思想,掌握景物的特點。

  【說教學】  在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之後,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依據教材本身的特點,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宗旨,讓學生邊學、邊悟、邊總結、邊創造,達到鞏固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  一、導入,溫故求新。  這篇課文描寫了我國東北的美麗景色,為讓學生一開始就受到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教育,可設計這樣的導入: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山河秀麗。我們曾領略過蘋果樹瀑布的雄偉壯觀;我們曾遊覽過首都北京的古老時尚,今天讓我們一起去東北的小興安嶺,領略一下它的美麗與富饒吧!這段話通過教師充滿感情的娓娓道出,學生自然會想起前面學過的課文,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慾望,使學生的思想馬上集中到課文中來,迫切想跟隨作者去遊覽小興安嶺。  二、緊扣中心,整體感知  聽錄音,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同桌互相討論,課文的哪個自然段概括了文章的中心內容?學生找出後先學習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思考:哪個詞寫出了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特點?說說「景色誘人」是什麼意思。本課比喻句較多,我將抓住這些比喻句,讓學生品位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和本課作者比喻的精當,弄懂比喻句在文中的作用,「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誘人,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這句中把小興安嶺比作了什麼?說明了什麼?理解把小興安嶺比作花園,說明花草樹木多,非常美麗;比作寶庫說明物產豐富,非常富饒,再沿著「美麗、富饒」這條中心線索,理解課文順序和作者的思路就容易了。  三、抓住題眼,突出重點  從課題可以看出這篇課文主要寫的小興安嶺的美麗,我將引導學生抓住課題中的「美麗」,找出主要段落,提問:哪幾個自然段具體描寫了小興安嶺的美麗?課文的2—5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順序緊緊圍繞「美麗、豐富」進行了具體介紹,這幾段結構、寫法相似,教師要採用「教、扶、?」的方法,重點知道學生學習「春、夏」兩段,輔導學生自學「秋、冬」兩段。  1、教學第二自然段  學生聽教師範讀本段,邊聽邊仔細觀察「春季圖」,然後說說作者抓住了小興安嶺春季的哪些景物進行了描寫,這些景物的特點是什麼,表現了小興安嶺春季怎樣的特點,我要引導學生品位比喻句,使學生理解小興安嶺資源豐富。最後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本段,為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內容和背誦課文,也可採用引讀法,指導學生讀:春天,樹_。山上的積雪_。小鹿_。溪里_。一根根原木_。學完本段後,我要進行小結:這段作者抓住小興安嶺春季的特點,選取樹木、積雪、小溪、小鹿、原木這幾種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寫了小興安嶺的春天萬物更新、生機盎然的景象。我的小結,其實教會了學生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的方法,落實了尋了重點,給下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2、扶學第三自然段  讓學生自由讀第三自然段,說說這段有幾句話,每句描寫了什麼景物,抓住景物什麼特點進行描寫,這段作者用詞準確、語言精練,我要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獨具匠心!如此較理解「封」、「擋」、「遮」的意思,重點演示理解「密密層層」、「浸」的意思,品位比喻句,思考:這裡把、陽光、野花分別比作了什麼?說明了什麼?最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本段,讀出「夏之美」來。  由於描寫「夏季」一段,是四季中景色最美的一部分,我還將充分利用教材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讓學生閉眼聽教師範讀,邊聽邊想像畫而,然後再讓學生觀看錄像進行比較,說說想像的和看到的景象有什麼不同?最後讓學生仿照教師小結「春季」段的句式,自己小結本段段意。  3 、總結學習方法,自學四、五自然段  自學四、五自然段前,我將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學習「春、夏」兩段的方法,用投影機打出學習方法:先找哪些景物,再看是抓住景物的什麼特點具體描寫的,最後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根據自學方法,分小組自學,學生自學時教師要巡視指導點撥,對學習的效果要及時反饋檢查,可利用練習題的形式完成。  (1)四、五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填表:季節 描寫的景物 春天  樹木、積雪、小溪、小鹿、原木 夏天  樹木、晨霧、陽光、野花 秋天 冬天   (2)四、五自然段抓住了這些景物的什麼特點描寫的?填空:  ()的松柏()的山葡萄  ()的棒子()的蘑菇和木耳  ()的人蔘()的積雪  (3)分別概括四、五自然段意  補充句子:第四自然段作者抓住秋季的特點,選取了這幾種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寫了小興安嶺秋天_的景象;第五自然段作者抓住冬季的特點,選取了_這幾種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寫了小興安嶺冬天的景象。  四、設疑引入,以讀代講  學習完重點段後,讓學生思考:課文描寫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物時都寫到了哪種景物?(樹木),為什麼?再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此時我將讓學生從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中尋找答案,學生就會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先讓學生自由讀段,要用多種形式指導學生讀出停頓,讀出重音,以讀代講,然後讓學生說說讀出了什麼?從哪兒讀出的?最後再讓學生概括本段主要講了什麼?

  【說效果】  通過看圖,體會句子的含義,學生能夠感受到小興安嶺的美麗與富饒。在課堂上,我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感知—品位—想像—自學」四步學文,由淺入深來理解文章主要內容,教學活動的設計體現出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尤其是在學生了斤毫億了文章的內容之後,安排了一項培養學生想像力思維的訓練:「閉上眼聽老師讀,想像一下小興安嶺春天的美景」,這樣就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語言文字的訓練結合起來,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了語文的趣味性。

《科利亞的木匣》一、說教材 《科利亞的木匣》是六年制小語第七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敘述在德國法西斯快要打來時,科利亞學著媽媽的樣子,在離屋門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後,科利亞回到家裡,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子,經過思考,科利亞在離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子。課文通過敘述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說明隨著時間的變化,周圍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看,要隨著情況的變化採取不同的做法。這篇課文敘述順序比較清楚,是圍繞著「埋木匣」、「挖木匣」和「從中得到的啟示」來講的,可以把課文分成三段。科利亞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麼思考的,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什麼啟發是教材重點。科利亞冥思苦想後對小夥伴說的那段話是教學難點,要通過幫助學生在理清句群層次的基礎上理解內容。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項目和課文的重點難點,制定以下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讀寫「木匣、冰鞋、小玩意兒、躲避」等詞語;練慣用「仍然、果然」造句;聽寫最後一個自然段。  2.朗讀課文,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的道理,培養多動腦筋、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3.用比較閱讀和讀讀畫畫的方法,讀懂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說教法 我們強調一堂好的語言課應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主動獲取。因為這是一篇精讀課文,精讀課文的教學,要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合作學習。要提倡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老師的指導,圍繞重點開展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見解,讓學生在閱讀的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 三、說學法 根據以上教學方法,學生可採用「問一問,說一說,讀一讀」的方法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問」自己不懂的地方,「說」自己理解地內容,「讀」文中的重點詞句。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四、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課文分幾段?各段寫什麼內容?   2.科利亞怎樣埋木匣的?(什麼時間埋的?怎麼埋的?在哪裡埋的?) (二)講讀課文二、三兩段 1.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亞和他媽媽什麼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從埋東西到挖東西這中間經過多長時間?  (2)媽媽怎樣挖箱子的?結果呢?  (3)科利亞第一次怎麼挖匣子的?結果怎樣?  (4)科利亞又是經過怎樣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討論思考題。 (1)討論思考題① 四年以後,他們開始挖埋在地下的東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將近、大約。  (2)討論思考題②  引讀:媽媽是怎麼挖箱子的?學生接讀:「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媽媽說的話是什麼意思?  (如果當初把箱子隨便埋了,現在就不好找了。由於當初媽媽計算好步子後才埋下箱子,現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這說明算術確實有用。)  (4)討論思考題③  教師引讀:科利亞是怎樣挖木匣子的?學生接讀:「這時候,科利亞也拿來鏟子,他從門口起量了十步,就動手挖起來。」  教師引讀:挖的結果怎樣?學生接讀:「他挖呀,挖呀,卻沒有找到匣子。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是沒有匣子。他朝左邊挖了挖,又朝右邊挖了挖,仍然沒有。」  (5)討論用詞。這裡三次寫到「沒有」,「沒有」前分別用了三個不同的詞,請大家找出來,說說為什麼要用這幾個詞?  (「卻」表示結果出乎意料之外,「還是」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仍然」也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還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樣,但程度不同。這裡連用這兩個詞,就強調了科利亞沒有找到木匣子這一結果。)  (6)媽媽的算術管用,而科利亞的算術為什麼不管用?是敵人挖走了嗎?科利亞,怎麼回答小夥伴的猜測?  (學生讀:「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這裡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亞是什麼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麼思考的?  (學生讀:「小夥伴們,我知道怎麼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時候我年齡小,步子也小。我現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  問:科利亞的想法對嗎?後來他挖到木匣子了嗎?  (這回科利亞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證明科利亞的想法對了。)  (7)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  ①科利亞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來量十步挖不到木匣。  ③利亞量五步挖到木匣。  問:從幻燈演示中,你明白了什麼?  (五歲時量十步埋木匣,後來他經過四年已經是九歲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數要減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書:  五歲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歲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結:科利亞挖木匣時量五步,這是科利亞冥思苦想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科利亞的想法是正確的。  4.學生自由讀第二段課文。  5.挖到木匣後,科利亞為什麼那麼高興?  6.學生帶問題讀第三段課文。  (1)這一段有幾層意思?哪層意思更為重要?  (這段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層是知道了「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這兩層意思第二層更為重要。)  (2)為什麼科利亞會說:「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因為科利亞從自己挖木匣的過程中明白了四年過去了,自己從5歲長到9歲,人長大了,步子也在變大,開始照埋木匣時的十步去挖,當然挖不到木匣,後來改為五步去挖,結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結論:「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3)「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告訴我們要怎樣做事情呢?  (我們做事情,要隨著情況的變化採取不同的做法。)  (4)小結:我們只有隨著周圍的變化而變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深究課文,理解課文前後內客的內在聯繫  1.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在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么?」從文中哪些詞語看出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在變化?  (1)「戰爭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這是說科利亞在埋木匣時年齡還小。  (2)「在那兒住了差不多四個年頭。」這裡講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間經過了四年的時間。  (3)「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了。」這是講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利亞長大了,步子也變大了,算術也學得多了。  (4)「科利亞也拿來鏟子,從家門口起量了十步,動手挖起來,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科利亞量了五步,又動手挖起來,不多一會兒,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樣量十步沒挖到木匣,第二次改變了步數,量五步,挖到了木匣。這說明時間過去了,人長大了,步子也大了,當然只有改變步數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結:我們讀課文必須把文章的前後內容聯繫起來讀,並邊讀邊想,才能真正讀懂課文。 (四)布置作業  說說學完這篇課文後,你明白了什麼? 附:板書設計                 15 科利亞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歲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後)挖九歲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變化

《陶罐和鐵罐》說課稿《陶罐和鐵罐》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強,寓意深刻,講的是國王御廚里的兩個罐子的故事。鐵罐自以為堅硬,看不起陶罐,經常奚落它。而陶罐卻沒有與它計較,埋在土裡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文物,而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待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理解課文說明的道理,學會全面地看問題,懂得要多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二是繼續學習初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能夠依據新課程理念,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觀念,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人,並把學生的發展做為課堂追求的目標。 教學目的: 一、知識與能力: 1、認識本課10個生字。 2、分角色朗讀課文。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及小組合作學習。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寓言蘊含的道理。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做人應該謙虛謹慎,不應該驕傲自滿。 2、不要以己之長比別人之短,我們要多看別人的長處的道理。 《陶罐和鐵罐》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神態的描寫,了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從而理解課文所講的道理。本課的教學難點是要使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學會全面地看問題,懂得要多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 為了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如下四大板塊: (一) 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二) 進入文本,品讀理解; (三) 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四)表達感受,深化感悟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 四、教法 1.指導觀察法 遵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發揮文中插圖的作用,以圖帶文、圖文並茂,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對課文的學習。 2.表演教學法 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表演讀,旨在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投入課文所設置的情境中。 3.鼓勵欣賞法 教師及時的點評,甚至學生之間的互評,都是以鼓勵、欣賞為主,主要是激勵學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滿足他們希望得到讚許,體會成功的心理特點,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增強朗讀的信心。 四、學法 1.合作學習法 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注重討論、交流、合作、體會。讓學生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能聯想自己已有的知識積累。 2.美讀訓練法 以「看」「聽」「說」「讀」「悟」為主要訓練方式,把「讀」的訓練貫穿在整個教學中,通過師與生、生與生面對面地提高、思考、討論、交流、體會、練讀逐步實現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具體的閱讀實踐中得到鍛煉。 五、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板塊: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假如你有一個陶罐和一個鐵罐,你喜歡誰?為什麼?從學生的發言中總結出他們倆各有各的長處和短處。從而使學生對文本產生興趣。 第二板塊: 進入文本,品讀理解; 這個板塊主要抓住課文1---9自然段來展開教學。首先使學生了解「這9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而後抓住重點詞「奚落」進行挖掘,「鐵罐是怎樣奚落陶罐的?」「面對鐵罐的一次又一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樣回答的呢?」讓學生找一找、劃一划,加深對文本的印象,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接下來,課件兩次出示四個重點句子,重點進行品讀。在師生、生生對話中構建話題,以讀為本,在朗讀中內化感悟。從而了解鐵罐和陶罐的不同性格特點。 第二板塊: 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了解了陶罐和鐵罐的不同性格特點,再深入的探究是不是真的像鐵罐說道那樣,陶罐破成了碎片,而他自己堅固得什麼也不怕?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抓住重點句子(1、2)知道陶罐不僅像原先一樣光潔、樸素、美觀,而且還成了文物。抓住最後一段,知道鐵罐並不刑他自己說的那樣堅固得什麼都不怕,而是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①、捧起陶罐,倒掉裡面的泥土,擦洗乾淨,它還是那樣光潔,樸素,美觀。 ②、 「多美的陶罐!」一個人說,「小心點兒,千萬別把它碰壞了,這是古代的東西,很有價值的。」 第三板塊: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通過「你想對鐵罐說些什麼?」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從而揭示本文所要告訴我們的一個道理。本文具有深刻的寓意,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長處和短處,要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否則驕傲必敗。我設計讓學生聯繫實際,說說我們學習上、生活中有哪些驕傲必敗的事例,今後要怎樣做才對?藉此進行思想教育。 第四板塊:表達感受,深化感悟 1.從陶罐和鐵罐的不同表現以及最後不同的結局,你想到了什麼?(懂得了什麼?) 2.學到這裡,同學們一定有不少的想法和感受,你們想說什麼呢?請拿出自己的留言板把想說的話寫上去,寫後再交流交流。 (1)我想對陶罐說: (2)我想對鐵罐說: (3)我想對自己說: (評: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寫出自己心裡想說的話,珍視學生在尊重文本價值前提下的富有個性的、獨特的見解,從而引導學生感悟課文所講的道理,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同學們,你們都說得很好! 我們不能拿出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來比,要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正確看待自己的短處。我們要相互尊重,友好相處!來,請全班同學起立,和你的同桌握個手,一邊握後,一邊說:「握握手,我們都是好朋友!

附:板書 19 陶罐和鐵罐 陶罐 鐵罐 謙虛 傲慢 光潔 樸素美觀 不復存在

《獅子和鹿》說課稿 一、教材簡說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安排略讀課文,並提出了對這類課文教學的要求:一是從內容上說,理解課文的要求要低於精讀課文的教學,一般是「粗知課文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訓練的重點;二是從方法上說,教師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由此可見,編者安排略讀課文的教學,目的之一是訓練學生略讀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課文大意」;目的之二是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 這篇略讀課文講的是在叢林中,一隻鹿遇到獅子而奮力脫險的故事。平時,鹿非常欣賞自己美麗的角,而抱怨四條難看細長的腿。當兇猛的獅子向它撲來的時候,鹿的四條有力的長腿幫它從獅口脫險;而美麗的雙角被樹枝掛住,險些喪了性命。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為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為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還告訴我們,不要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實用;美和實用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有存在的價值。  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敘的,先寫鹿在池塘邊欣賞自己的兩束美麗的角,抱怨自己細長的腿,接著寫獅子撲來,細長的腿幫它脫離險境,而美麗的角差點讓它送了命。全文情節緊湊,前後對比鮮明突出,語言豐富優美,在生動的故事中蘊含了深刻的道理。根據新課標提出的,「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於是,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二、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懂課文內容,了解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3.培養獨立閱讀能力。三、課文重點及難點理解指導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後不同態度,是課文學習的重點;體會故事所講述的道理是課文學習的難點。四、教學過程教學這篇略讀課文,首先我引導學生通過觀看課件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然後自由讀課文,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後,再交流: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自己受到什麼啟發?這篇課文可以通過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指導朗讀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如,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評價,要讀出截然不同的語氣。對角是喜愛、讚美:「啊!我的身段多麼勻稱,我的角多麼精美別緻,好像兩束美麗的珊瑚!」要讀出自我欣賞、自我讚美的感情;學生對這個比喻句不太了解,大屏幕可以出示鹿角和珊瑚的對比圖片,來體會這個比喻句的貼切之處。「啊!」「多麼」「多麼」拉長讀,抒情一些。而對腿,則是不滿和抱怨;「唉,這四條腿太細了,怎麼配得上這兩隻美麗的角呢?」要讀出嘆息、抱怨的情緒,「唉」「太細了」語調低,語速慢,「怎麼」感嘆強烈,要表達出內心的不滿。在對比朗讀中,區分兩種不同的態度和感情。可以請學生帶著頭飾表演讀。增強學生閱讀的興趣。課文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引導學生把課文和《陶罐和鐵罐》作比較學習,把兩篇課文聯繫起來說說共同之處。通過比較,學生的思路和視野會更加開闊,學會用多種方式進行閱讀。可以先讓學生回憶一下《陶罐和鐵罐》,說一說課文說明了什麼道理,再想一想本課講了什麼道理。共同點是兩篇課文告訴我們要學會全面地看問題,正確對待自己和別人;表達方法上是兩篇課文都是通過具體的事例來說明道理。說明了什麼道理在這一過程要引導學生打開思路,放開談,可以就課文的內容來談,也可以聯繫實際舉生活中的事例,說說自己的體會。學生可能說美麗外表不一定是有用的,雖然外表不漂亮,卻很實用;再進一步可能體會到有的東西各有優缺點,在不同的情況下,優點就可能變成缺點,也不能因為有些東西存在某些缺點而看不見它的優點。鼓勵學生舉生活中類似的事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只要思想上沒有錯誤,教師一般不作定論,要充分讓學生思考,鼓勵說出自己的見解。最後,以搶答的形式使學生再整體感知一下課文。在板書設計這一環節中,我按課文的脈絡,抓住重點詞語,通過對比的形式反映故事所蘊含的道理。總的說來,雖然這節課能夠比較順利、流暢地完成,但是在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時間分配等還有十分多的需要改進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指教。

《掌聲》說課稿設計理念教學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學生在每一節課中呈現出的認知水平、情感態度、經驗感受等並不相同,而閱讀教學又因為充滿了人文色彩,學生在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時又能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他們必定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我們學習語文就是要從語文的特點出發。語文學科的特點是什麼?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換一句話說,就是從文本出發,這就包括對字詞句篇的揣摩和體悟,去感知文本中所蘊藏的人文精神。所以語文學習既有一個學習語言文字基礎的問題,也有一個打好人文底子的問題,這二者是統一的,是血肉相連的。語文的學習是母語的學習,它的根本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去感知祖國語言文字的豐富和美麗!怎樣感知,當然是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感知,除此以外,難道還有什麼其他的途徑嗎?語言感知具體表現在閱讀過程之中,而且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情感交流,心靈溝通的過程,是不斷在預設中生成的過程,不需要任何矯飾與做作,必須是真實的。語文課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人文情懷的留念,更應該是語言魅力的回味,又是雋永的。理想的閱讀教學應該是在對話中精神與語言的整體共提,並能讓學生久久回味。教材簡說課文寫的是殘疾小女孩英子內心很自卑,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她不得不面對全班同學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學們給了她鼓勵的掌聲。掌聲從此改變了英子的生活態度,她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人,開始「微笑著面對生活。」課文通過英子的變化表現了同學之間的鼓勵和關愛。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後的變化。難點是通過語言和動作的描寫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設計思路中年段的閱讀教學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要把低年級的詞句教學予以鞏固和運用,還要在閱讀教學中滲透進段、篇的教學,讓學生對布局謀篇有初步的認識。在操作模式的四個環節中,以讀為主線:粗讀感知課文內容;細讀感悟文本情感;再讀拓展文本外延。讓學生在個性飛揚的讀書中感受人與人之間的切切關愛之情,感悟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真諦,從而深深地陶醉於語言文字藝術的魅力,並激發學生熱愛我們的母語,努力學好母語的興趣與願望。教學設計一、導入課文我用設置情境的方法導入課題。由於老師初來乍到,並不熟悉同學,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和學生溝通、交流,縮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這樣既營造了和諧的師生氛圍,又自然地引出課題,並在不知不覺中把第一個問題拋給了學生。二、閱讀過程1、初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把初讀課文的目標變換一種方式呈現給學生,也就是在導入結束時留下的問題。學生圍繞著情境中的問題來讀書,就會更有興趣,更積極主動。2、細讀感悟,感受文章真情。閱讀教學忌諱對文本語言過多的分析,支離破碎的講解,而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感受。在這個環節中,仍然把學生放置到情境之中,與人物同歡笑、共悲戚。 首先抓住文本中的關鍵句子、詞語採用多種方法感悟、體驗、拓展。語文教學主要憑藉課文語言文字教學去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要充分發揮教材潛在的可以促使學生智力發展的因素,應該在詞句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推理、判斷的能力,而不是脫離課文語言學習專門去進行思維訓練,發展學生智力。(1)、她很文靜,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抓住「文靜、默默、一角」感悟。)(2)、輪到英子的時候全班同學的目光一齊投向了那個角落,英子立刻把頭低了下去。(感悟「立刻、低」)(3)、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在全班同學的注視下,她終於一搖一晃地走上了講台。(「猶豫、慢吞吞、紅紅的」體會英子的內心活動) 其次,始終把學生放置到情境中,並讓學生體驗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動,加深對人物的認識。鼓掌時從英子同學的角度來換位思考;放學後從英子的角度來體驗……在不同角色的轉換中來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真愛。這樣既加深了對人物的印象,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及思維的發展。 第三,在尊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情感積累,進行語言訓練。訓練是達成語文學習能力和提高語文素養的必經之路。一切學習都離不開訓練,沒有哪一種能力和素養能離開訓練而自動達成。訓練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對訓練的誤解和訓練不當。葉老曾經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可見,要讀好書,寫好作文就必須通過訓練。現在語文新課標里所說的語文學習的三個維度,「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東西哪一個能夠離開訓練呢?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形成,方法的探究,情感的熏陶,都應該通過一定的語文實踐和訓練去實現,否則就是空談,而空談對語文學習只有害處。一節語文課上完後,如果連語言都沒有發展,肯定不是一節成功的語文課。當學生的情感已經是蓄勢待發,這時就應該在語言形式上予以指導。如介紹英子後來的生活時,要求用上一組排比句,對學生來說就不是很困難了。三、結束全文《天使的吻痕》故事中,你明白了

《給予樹》一、教材分析 《給予樹》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組課文的第31課。這一單元的課文均圍繞「愛的奉獻」來組織單元。這篇課文主要寫了聖誕節前夕,金吉婭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女孩盼望已久的洋娃娃,讚揚了金吉婭的愛心和她的善良品質。 課文從媽媽「我」的角度來敘述故事,通過「我」的觀察、心理變化及行為來體現金吉婭的善良品質。特別是通過孩子的做法和「我」開始對金吉婭的誤解,襯託了金吉婭的美好心靈。本文的語言平實,但它很真,真實,真誠。通過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情感,熏染學生的審美。 二、設計理念: 《給予樹》這篇課文以「愛」為線索,突出體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抓住「愛」進行教學。在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通過重點語句表現出來的。所以,在教學中利用感悟重點語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為主要的教學方法。同時,要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使學生在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三、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給予、試探、心意、祝福、仁愛、同情、體貼」等詞語。 2、學生自主學習,體會人物內心;合作探究,懂得愛就在我們身邊,每個人都能獻出自己的愛。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讀懂課文,體會到金吉亞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培養關愛他人的感情。 5、初步培養學生的語感,積累語言。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文章中人物的感情變化,體會金吉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質。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的最後一段話。 五、教學流程: (一)收集課外資料,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採用多媒體課件等展示聖誕節的圖片和背景音樂,讓學生了解聖誕節,感受聖誕節的快樂氣氛。同時教師在黑板畫一棵聖誕樹。然後引導學生從預習中已知的內容入手,了解金吉婭送給大家的禮物,教師在聖誕樹上板書「善良、仁愛、同情、體貼、洋娃娃、笑臉、棒棒糖」。用小遊戲的形式來檢查學生的生字、新詞掌握情況。接著引出課題,讓學生簡單地說說對「給予」一詞的理解。並請他們說說讀了這個課題以後發現什麼問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提出要求:讀准字音,遇到生字生詞多讀幾遍;思考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三)精讀課文,感悟人物情感。 請同學們讀課文,發現媽媽心情變化。學生在自主研讀的基礎上,與主人公進行情感交流,從整體上感受文本情感的變化線索,「感受」媽媽心情變化的過程,初步感知媽媽美的情感。使學生思維得到發展,情感得到尊重。 1、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重點語句,自己或小組合作體會: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有誰?他們的心情各是怎樣的?2、小組內部交流,解決能夠解決的問題。 3、組長彙報,全班交流:(1)彙報兄弟姐妹的心情(高興)。(2)彙報表現媽媽的心情變化。(擔心—生氣—懷疑—感動、高興)。(3)學生體會那個收到禮物的小女孩的心情,自己以小女孩的身份向金吉婭說自己想要說的話。 教師相機進行詞句訓練(重點理解「沉默不語」和「興高采烈」)和朗讀指導。

(四)品讀文章,深入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質。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體會金吉婭的愛心和善良品質。教師要引導學生看圖和採取多種形式的讀文,同時輔助說一說,演一演,找一找,議一議,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金吉婭的美好心靈。 1、看課文插圖,想像金吉婭和援助中心的阿姨會說些什麼,同桌的夥伴一起說一說。2、品讀金吉婭的話。首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用橫線畫出金吉婭說的話,再用心地讀一讀,說一說自己讀懂了什麼。然後,讓學生再讀金吉婭的話,邊讀邊想,哪些地方使自己感動,同桌的學習夥伴一起交流。接著全班交流閱讀感受,再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3、讓學生再次看圖,想想自己想對金吉婭說些什麼。 4、通過體會「緊緊地擁抱」和朗讀最後一段,感受媽媽為金吉婭的送禮行為和愛心高興、激動的心情。 5、理解「如願以償」 (五)想像寫話,拓展升華情感。 1、小女孩收到這份珍貴的禮物,想給金吉亞姐姐寫幾句心裡話,你能幫助她嗎? 2、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象陌生女孩一樣需要幫助的人,當你看到或聽到她們的情況後,你願意將自己的愛心獻給她們嗎?(教師發放愛心卡)

3、播放音樂,學生將自己的愛心寫在小卡片上,並進行交流。這樣一棵美麗的給予樹,應該把它種在哪裡呢?(種在每個人的心裡)只要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棵給予樹,那麼我們的世界就一定會充滿------善良、仁愛、同情、體貼、友誼……

文 章來源 蓮
推薦閱讀:

周質平:台灣語文發展的歧路是「母語化」,還是「孤島化」?
八年級語文期末古詩文複習
追尋詩意語文??創造詩意課堂
二十世紀十部影響深遠的小說(外國篇) | 英語文章網
得閱讀者得未來!把握好培養孩子閱讀能力的黃金期!

TAG: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