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四)

第四章  要求服從,不如傳輸價值觀

第一節  責任感的源泉

世界各地的父母都在尋找教孩子有責任感的方法。在許多家庭里,父母希望通過日常瑣事來找到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倒垃圾,做飯,給草坪割草,洗盤子等等,父母相信這些行為對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是有效的。而事實上,這些日常瑣事儘管對持家很重要,但是可能對培養責任感並沒有積極的影響。相反,在有的家庭,這些日常差事還會導致每天的爭吵,給孩子和父母都帶來苦惱和憤怒。如果強制堅持讓孩子做這些日常家務,結果可能會是孩子的順從,廚房、院子更乾淨了,但是,這樣做對孩子性格的塑造可能有不良的影響。

很明顯的事實是責任不可以強加。責任感只能從內心產生,由從家庭中和社區中吸取的價值觀中慢慢培養和指導。 沒有積極的價值觀來支撐的責任感可能會危害社會,具有破壞性。幫會成員經常顯示出對其他成員以及對幫會的無比忠誠和強烈的責任感。恐怖分子極其鄭重地履行他們的責任,即使命令需要犧牲自己的性命,他們也會執行。

責任感的源泉

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成為有責任感的人,同時希望他們的責任感來源於最高的價值觀,包括尊重生命,關注人類的幸福,用常見的辭彙來說就是:同情、責任和人道。我們通常不會把責任感放到一個較大的框架中去考慮。我們考慮是不是有責任感,常常是就更具體的方面而言的:孩子亂糟糟的房間、上學遲到、馬虎的家庭作業、不情願的鋼琴練習、綳著臉不服從命令,或者態度惡劣,等等。

儘管孩子可能很禮貌,把自己和房間都收拾得很整潔,家庭作業也做對了,但是他們還是會作出不負責任的決定,特別是那些整天被告訴該幹什麼、幹什麼的孩子,他們很少有機會去實踐自己的判斷能力,很少有機會自己作出選擇、培養自己內心的標準,因此更容易作出不負責任的決定。

而另一方面,那些有機會自己作決定的孩子,在成長中,精神上會變得自立,他們能夠像成年人一樣選擇適合自己的伴侶和工作。

孩子究竟能學到多少我們希望他們知道的東西,取決於他們內心對我們教導的情感的反應。價值觀不可以直接傳授。孩子只會被那些他們愛戴、尊敬的人同化,通過模仿他們,孩子們吸收了他們的價值觀,並且成為孩子自己價值觀的一部分。

這樣一來,孩子責任感的問題再次回到了父母身上,或者更精確地說,回到了父母的價值觀問題上,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表達出來的價值觀能夠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現在需要考慮的問題是:有沒有什麼明確的觀點和方法,可能會讓孩子產生我們預期的責任感?這一章剩下的內容就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第二節  預期的目標和日常實踐

孩子的責任感開始於父母的態度和技巧。態度包括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情緒;技巧包括向孩子示範處理情緒的可接受的方法的能力。

要達到這兩個要求,有相當大的困難。我們自己的父母

否定:你並不是真的像你說的那麼想的,你知道你愛你的弟弟。

否認:問題不在你,你只是這一天很倒霉,心情不好罷了。

壓制:如果你再說一次「恨」這個字,我會狠狠揍你一頓。好孩子不會感覺到恨的。

美化:你並不真的恨你姐姐,可能你不喜歡她,在我們的家庭里,我們沒有恨,只有愛。

這樣的話沒有意識到一個事實,那就是:情感就像一條河流,是無法阻止的。強烈的情感就像密西西比河的河水,不能被否定,無法講道理,也不能不切實際地空談。試圖忽略這些情感就會導致災難,它們必須得到承認,它們的力量必須得到認可,必須重視它們,要機智地轉移它們的方向。通過這樣的疏導,強烈的感情可能會成為我們生活的興奮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輕鬆和歡樂。

這些都是崇高的目標,但是問題依然存在: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才能在理想的目標和日常的實踐中間搭起一座橋樑呢?我們該從何處著手呢?

第三節  長期計劃和短期計劃

答案似乎存在於制定一個結合了長期和短期努力的計劃。首先,我們必須有這樣的認識:品質教育取決於我們和孩子的關係,品質特徵無法通過語言傳輸,而必須通過行動傳達。

長期計劃的第一步是要關心孩子的想法和情緒,不要針對他們的行為、他們外表的服從或者反抗作出反應,而要對引起這個行為的真實想法作出回應。

我們如何能夠意識到孩子的所想、所感呢?孩子會給我們提供線索。他們的情緒會通過他們的言辭、語氣、手勢、姿態流露出來,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用耳朵去聽,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我們心裡的座右銘是:讓我理解,讓我表現出我的理解,讓我在用詞上不要表現出批評和譴責。

當孩子從學校回家時,表現沉默,不活躍,走路拖拉,我們從她的步伐就能看出,她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依照我們的座右銘,我們不應該用批評的話語開始談話,例如:

「你那是什麼臉啊?」

「你怎麼啦?失去了最好的朋友?」

「你這次又幹了什麼?」

「你今天遇到了什麼麻煩?」

既然我們要關心孩子的情緒,因此我們就應該避免那些只能帶來厭惡的評論,避免那些讓她希望再也不要回家的評論。孩子有權利獲得聲稱愛他們的父母的同情的回應,而不是嘲笑和諷刺。例如:

「你遇到不開心的事了。」

「今天你不是很順利。」

「看起來你今天過得很不愉快。」

「有人讓你不高興了。」

比起那些「出什麼事了」、「你怎麼啦」、「發生了什麼事」的問句,以上的陳述句要更可取。問句表達的是好奇,陳述句則傳達同情。不過即使是父母充滿同情的話語也不能馬上改變孩子的壞情緒,孩子需要時間來吸收父母理解的話語中所表達的愛意。

第四節  醫治孩子的情感創傷

當丹尼爾告訴媽媽他被學校巴士的司機侮辱和推搡時,媽媽的責任不是尋找司機這麼做的動機,也不是給司機找借口,她的任務是充滿同情地回答孩子,用下面這樣的話給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急救:

「那一定讓你覺得尷尬極了。」

「你一定覺得很屈辱。」

「那一定讓你很生氣。」

「那個時候你一定非常討厭他。」

這樣的陳述會向丹尼爾表示他的媽媽理解他的憤怒、傷痛和羞辱,會讓丹尼爾明白,當他需要她的時候,她就在那兒。就像孩子摔倒受傷時,父母會馬上給孩子提供身體上的急救一樣,父母同樣需要學會當孩子情感受傷時向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急救。

毫無例外,孩子會向他們生活的環境學習。如果他們生活在批評中,他們就學不會負責任,他們學會的是譴責自己,學會尋找別人身上的缺點;他們學會懷疑自己的判斷力,輕視自己的能力,懷疑別人的意圖。而最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不停地預料即將發生的厄運,並且忍受於此。

讓孩子感覺自己出了問題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批評。批評使他們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越來越渺小。孩子需要的是沒有貶低的信息,而不是批評。

一位媽媽看到她七歲的兒子史蒂文用勺子幾乎把整罐巧克力布丁舀到一個特大號的碗里,她正要指責他:「你太自私了!你只想到你自己!家裡不是就你一個人!」

但是她已經知道這種定性評價的話是沒有用的,向孩子指出他不好的人格品質並不能使他變成一個更有愛心的人。她沒有說這些定性的話,而是說了一些沒有貶低意思的話:「兒子,布丁要分給四個人。」「哦,對不起。」史蒂文回答說,「我不知道,我放回去一些。」

第五節  與孩子建立聯繫

那些因為日常瑣事和責任跟孩子陷入戰爭中的父母應該承認一個事實:這場戰爭不可能贏。比起我們壓制他們,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反抗我們。即使我們贏了一場戰爭,成功地強制實施了我們的意志,但是他們可能會變得無精打采和悶悶不樂,以此來報復我們,或者變得反叛、懈怠。

那麼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和孩子建立聯繫。我們如何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呢?要把他們爭取過來。這看起來不可能,但是,它只不過是有點難而已,我們有能力完成它,只要我們開始理解孩子的觀點,傾聽那些引發他們不端行為的情緒。

通過敏感的聆聽,父母可以造成孩子令人欣喜的改變。

當父母看上去對孩子的情緒和觀點漠不關心時,孩子會感到失望和不滿。

舉個例子:莎娜的父親堅持要她跟家裡人一起去觀看她弟弟的橄欖球比賽,而她對橄欖球不感興趣,因此拒絕了。她的父親非常生氣,威脅說要斷絕她的零花錢,莎娜生氣地衝出房子,覺得受到了傷害,覺得父親不再愛她了。當她的父親平靜下來之後,他從她的角度明白了她拒絕的理由,他希望的只是一家人愉快地外出,卻沒有尊重他女兒的想法。莎娜回來後,他向莎娜道了歉,承認讓她和家人一起觀看一場可能讓她不高興的比賽是沒有任何道理的。他同時也意識到,如果莎娜最後被逼著去了,她肯定會讓其他人都無法安心欣賞橄欖球比賽的。

許多父母對家庭活動、慶祝等事件都幻想著一幅理想的畫面,而忽略了一些不好的潛在因素,因此他們設計好的愉快的場合常常遭到破壞。父母需要謹慎選擇哪些家庭活動是必須讓孩子參加的。讓孩子覺得無助、充滿怨恨對父母也沒有任何益處,只會受罪於一個沉默的、生氣的、不開心的孩子。為什麼?因為孩子有很多方法報復父母,哪怕他們自己要付出一點代價。

看一看下面這個事例,蓋立特是一個喜歡發號施令的人,他決定改變一下對他請來的廚師的態度。

「從現在開始,我要對你友善一些。」

「如果我午飯準備得晚了一點,你不會沖我嚷嚷了?」

「不會。」僱主說。

「如果咖啡不太熱,你也不會把它扔到我臉上了?」

「再也不會!」他的老闆同情地回答道。

「如果牛排做得不是很成功,你不會扣我薪水了?」

「不會,絕對不會。」蓋立特先生重申道。

「好吧,」廚師說,「那麼我再也不會朝你的湯裡面吐口水了。」

孩子有很多方法報復我們,把我們的生活攪得不愉快。

父母不關心他們的感受和想法的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的想法是愚蠢的,不值得關注,會認為自己既不可愛,也沒人愛。

而那些留神傾聽孩子說話的父母,不僅聽,並且體諒孩子強烈情感的父母,傳達給孩子的信息是:他們的觀點和想法是有價值的,是受到重視的。這樣的重視會帶給孩子自尊。個人價值得到承認的感覺會讓孩子更有效地處理身邊的人和事。

第六節  映射孩子的感覺

你有沒有照過遊樂園裡的哈哈鏡,看到鏡子裡面被誇張、變形的自己?那讓你有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可能不太舒服吧。不過你笑了,因為你知道那不過是歪曲的影像,你看起來並不真的是那樣的。

但是假設這是你看到過的唯一的自己的影像,你可能會相信鏡子里畸形的那個人就是真實的你。如果這是唯一你看過的自己的影像,你就不會懷疑鏡子。

孩子也沒有理由懷疑從父母那裡反射回來的自己的樣子,他們接受父母的評價,哪怕是否定的,這些否定的評價通常是說他們愚蠢、懶惰、遲鈍、不體諒他人、自私、麻木、不負責任,以及令人討厭等等。下面這樣的話:「你的樣子糟透了」,或者「你從來做不對任何事」,或者「你太笨拙了」等等,絕不會幫助孩子覺得自己漂亮、能幹或者優雅。很多父母說自己的孩子笨、懶、欺騙,卻又希望這樣的評價能夠激發孩子變成一個聰明、勤勞、誠實的人。

父母否定性的反映很容易扭曲孩子的自我形象。

在一個有關孩子的電視節目中,十二歲的特德問我:「我的父親說我懶、野、蠢,他說得對嗎?我覺得我不是那樣的。」

「告訴我,如果你的父親說你是一個百萬富翁,你會相信他嗎?」我問。

「不會,我知道我在銀行里只有十七元錢,那可不是百萬富翁。哦,我明白了,他說我很糟糕,但是並不能因為他這麼說,就意味著我真的很糟糕。」特德回答道。

「就像你知道你有多少錢一樣,你也知道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不要管別人對你說什麼,哪怕是你的父親。因為是你的父親把你說成那樣,而父親是你愛戴、尊重的人,因此對你來說,確信你不是他描述的那種人會更困難一點。」我向特德反覆說明上述觀點。否定性的評價——哪怕本意可能是想要糾正孩子的某些缺點——會給孩子帶來一輩子的負擔。

幾年前,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和人道主義者帕布羅??卡薩奧談到過孩子以及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特別的重要性。他說:「孩子只知道二加二等於四是不夠的,父母應該告訴他們的孩子:『你真是個奇才!你是個奇蹟!這個世界從來沒有過像你這樣的孩子,以後也不會有!』」

有些孩子很幸運,他們的父母贊成帕布羅??卡薩奧的話,知道如何幫助孩子覺得自己特別。

十歲的伊迪絲和媽媽在百貨大樓購物,突然,他們聽到一個小男孩的哭聲,小男孩看樣子是走丟了,過了一會兒,保安發現了小男孩,幫他找他的媽媽。

那天晚上,伊迪絲看上去很難過,她對媽媽說:「我在想,當那個小男孩發現他找不到媽媽時,他是多麼的害怕啊。」伊迪絲的媽媽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安慰她的女兒:「哦,別擔心,他們可能很快就找到了他的媽媽。」但是,她並沒有這麼說,而是決定趁此機會啟發伊迪絲的人道意識。

媽媽:伊迪絲,你真的很關心那個走丟了的小男孩。

伊迪絲:我一直在想他看起來多麼傷心啊。

媽媽:你表現出了真正的同情,你好像能夠感知小男孩的恐懼。

伊迪絲:哎呀,媽媽,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第七節  預防「憤怒的葡萄」

父母應該自覺避免使用那些能夠導致怨恨和厭惡的言辭及評論:

辱罵:你是學校的恥辱,也給家裡丟臉。

預言:像你這樣子,遲早要進監獄!

威脅:如果你不安靜下來,就再也沒有零花錢用,也不許再看電視。

譴責:你總是第一個惹麻煩的人。

專橫:坐下,閉嘴,吃你的晚飯。

第八節  不帶抨擊地陳述感受和想法

在遇到麻煩時,父母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攻擊孩子的人品和尊嚴,這樣會有效得多。用人稱代詞「我」開頭,父母既可以表達出他們憤怒的情緒,描述孩子不被許可的行為,又不會辱罵或者貶低孩子。舉個例子:「我很生氣,我一再地要求關小音響的音量,而我的兒子卻置若罔聞,我覺得很傷心。」

父母帶著敏感的心傾聽孩子的話,努力理解孩子的觀點,不再說一些尖刻的話語,能夠不帶辱罵地反映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當父母這樣做時,孩子的內心就會開始發生變化。同情的氛圍讓孩子向父母靠得更近:他們會注意到父母公平、體諒、禮貌的態度,並且模仿。這些變化不是一夜之間就會發生的,但是努力最終會獲得回報。

在採用這種態度和做法時,父母在對孩子責任感的教育問題上已經完成了一大半任務。不過,光有榜樣還不夠。孩子責任感的獲得還要靠他或她自己的努力和實踐。

當父母的榜樣作用創造了良好的學習心態和氛圍之後,特定的經歷會鞏固孩子的學習成果,使之成為孩子品格的一部分。因此,根據孩子心智成熟的不同程度,給予適合他們的特定任務是很重要的。

在大多數家庭里,孩子惹出麻煩,總是父母找到解決方法。要想孩子長大,變得成熟、理智,應該給他們機會,讓他們自己解決自己的麻煩。下面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菲爾的老師帶著班級參加周末的滑雪旅行,當十六歲的菲爾到達汽車站時,他的老師不讓他參加班級這次五個小時的旅程,因為他忘了帶父母的同意書。菲爾氣得發狂,當他回到家時,他對媽媽說:「媽媽,如果你不開車送我去佛蒙特,你就會損失你付的一百塊錢。」

「菲爾,」媽媽回答說,「我知道你多麼想去,我也希望我能幫你,但是你知道讓我開車送你去是不可能的。」

「我該怎麼辦?」菲爾嘀咕道。

「有沒有想過乘公共汽車去?」媽媽建議說。

「不,因為我必須換乘好多趟車。」菲爾回答道。

「我明白了,你已經決定不乘公共汽車。」媽媽平靜地說道。

菲爾接著又嘟囔了幾分鐘,說他感覺多麼不幸,然後他離開了房間。當他回來時,他說他已經找到一輛公共汽車,可以直接到達山區,無需轉車。

當他們開車去公共汽車站時,菲爾告訴媽媽,當他聽到老師對他說「唔,你忘了帶同意書不是我們的錯」時,他非

「唔,」他的媽媽說,「在遇到難題時,責備是沒有用的。」

這位媽媽的溝通技巧幫助她的兒子把情緒轉到解決問題上來,結果,他沒有把時間浪費在責備和自責上。儘管他開始時希望媽媽能幫助他擺脫困境,但是在受到鼓勵後,他還是找到了一個辦法去他想去的地方。菲爾的媽媽幫助菲爾找到了解決難題的辦法,使他覺得自己是一個能幹的、負責任的人。

第九節  孩子的發言權和選擇

孩子不是一生下來就天生富有責任感的,也不是到了一定年齡就會自動獲得責任感,責任感就像鋼琴演奏一樣,是慢慢獲得的,要通過多年的努力,要在日常實踐中找一些適合孩子年齡和理解力的事情,來鍛煉孩子的判斷能力和作選擇的能力。

責任感的培養可以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就是要在跟他們有關係的事情上讓他們有發言的機會,如果必要,讓他們自己作出選擇。發言和選擇之間有細微的差別。有些事情完全在孩子自己的責任範圍之內,在這些事情上,孩子應該有選擇的權利。而有些事情只在我們的責任範圍之內,但是對孩子的利益會有影響,在這些事情上,孩子應該有發言權,不過沒有選擇權,決定要由我們來作,同時要幫助孩子接受必然會發生的事實。需要弄清的是這兩個責任範圍的區別。讓我們來考察幾個常見的、會引起孩子和父母衝突的領域。

食物

即使是一個兩歲的孩子,我們也可以問他是要半杯牛奶還是滿滿的一杯牛奶。(對於那些擔心孩子總是選擇半杯牛奶的父母,他們的問題可以從大半杯牛奶開始。)四歲的孩子,我們可以讓他選擇是要半個蘋果還是一整個蘋果。六歲的孩子能自己決定煮雞蛋是要老一點的還是嫩一點的。

我們應該故意製造一些場景,讓孩子自己作決定。父母選擇場景,孩子作出選擇。

不要問小孩子這樣的問題:「你早餐想吃什麼?」應該這樣問小孩子:「你想吃炒雞蛋還是煎雞蛋?」「你想吃烤麵包,還是不烤的麵包?」「你的麥片粥是要熱的還是涼的?」「你要喝橙汁還是喝牛奶?」

這樣的問題傳達給孩子一個信息:她需要對自己的事務負一定的責任。她不僅僅是一個接受命令的人,還是影響她生活的決定的參與者。孩子應該能從父母的態度上獲得清晰的信息:我們給你提供了很多選項,選擇是你自己的責任。

孩子在吃上面遇到的麻煩通常是父母造成的,父母在孩子的口味上加入了太多自己的喜好,他們嘮嘮叨叨地讓孩子吃某種蔬菜,告訴他們(相當不科學)這種蔬菜是多麼的有營養。父母對食物不要有太強的喜好,這樣對孩子才是最好的。父母提供有營養的、美味的食物,如果跟醫學上的建議不相違背,那就由著孩子根據自己的胃口需要吃多吃少。很顯然,吃飯是在孩子自己的責任範圍之內的。

在有機會的時候,如果不讓孩子發言,不讓孩子自己作選擇,就很難培養孩子覺得自己重要的感覺,下面的例子就說明了這一點。四歲的阿瑟和媽媽坐在一個咖啡店裡:

侍者:你們要什麼?

阿瑟:我要一個熱狗。

媽媽:給他一份牛肉三明治!

侍者:你的熱狗上想加點什麼,番茄醬還是芥末醬?

阿瑟(轉向他的媽媽):嗨,媽媽,她認為我確實存在!

衣服

在給小孩子買衣服時,決定他們應該穿什麼樣的衣服,以及該花多少錢,這是我們做父母的責任。在商店裡,我們選了幾個款式,從價格來講,對我們都是可以接受的,可以讓孩子選擇他或她喜歡的那件穿。因此,即使一個六歲的孩子也能自己選擇她的襪子、襯衫、裙子、褲子等等——從他們的父母已經選好的那些衣服中。很多家庭在給孩子買衣服時,孩子沒有能夠獲得經驗,沒有能夠培養任何能力。事實上,有很多成年人,在沒有參謀的陪同選擇下,無法為自己買上一套衣服。

特別是大一點的孩子,應該讓他們根據父母或者朋友的不同接受標準自主地選擇衣服。孩子可能希望穿出自己的品味,但是在父母看來這種口味可能不太舒服。只要大一點的孩子可以選擇如何花自己的錢,那麼就應該允許他們自己買喜歡的衣服。如果她的同伴嘲笑他,說她的品味很「奇怪」,那麼下一次她可能會改變品味來迎合同伴的品味。父母可以放開手,不要去批評、反對、爭論,以免導致心情不好,這樣的事情可以讓她的同學替父母去做。另一方面,有些孩子特別有創造性,父母會很放心讓這些孩子穿他們自己喜歡甚至自己設計的衣服,不管他們看上去和同伴有多麼不同。

有時候,十幾歲的孩子會穿上一件會引起很大爭論的衣服,這時,父母可以請孩子考慮一下衣服表達的信息:「你希望看上去很不尋常嗎?」「你希望所有看到你的人都覺得你在性上面很隨便嗎?」

家庭作業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父母就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態度:家庭作業完全是孩子

有很多優秀的學校,不給小孩子布置家庭作業,和那些整天被家庭作業纏身的六七歲的小孩子比,這些學校的學生獲得的知識不會更少。家庭作業的主要價值是給孩子提供自己做事的經歷。但是,要實現這個價值,家庭作業必須與孩子的能力相適應,這樣他們才能在沒有其他人幫助的情況下獨立完成。直接的幫助只能傳達給孩子這樣的信息:如果沒有父母的參予,他或她是無用的。不過,間接的幫助可能是有用的。舉個例子,我們可以讓孩子有自己的空間,一張合適的書桌,一些參考書,允許他們使用電腦。我們也可以根據不同的季節,幫助孩子計算出做家庭作業需要的恰當的時間。在春秋季溫暖的午後,孩子們的心思第一個肯定是想到玩,然後才是家庭作業。在冬天寒冷的日子裡,家庭作業應該是第一位的,如果要看電視,應該在做完作業之後。

有些孩子做作業時,希望在家長身邊。他們分析一道題目或者試著理解書中的一段話時,希望爸爸或者媽媽能夠聽他們說。或者可以允許孩子在廚房或者起居室的桌子上做作業。但是,不要評論孩子的坐姿,不要數落他們的外表是不是整潔,不要叮囑他們要小心傢具。

有些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可能會嚼鉛筆、撓頭,或者搖晃椅子,甚至聽音樂,這樣他們才能做得更好。我們對此的評論和阻止只會阻撓孩子,打斷他們的腦力工作。在我們要求孩子做某事時,如果表達中帶有尊重,保護了孩子的自主權,那麼孩子對我們的反抗就會少一些。

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我們不應該提問題或者吩咐什麼小差事去打斷他們,這些問題和差事可以等他們做完作業之後再提出來。我們應該站在幕後,給孩子提供安慰和支持,而不是指導和援助。有時候,如果孩子請求我們的指導,我們可以闡明一個觀點,或者解釋一個句子。但是,我們應該避免說這樣的話:「如果你不是注意力不集中,你會記得你的作業的。」還有,「如果你聽老師講,你就會知道作業怎麼做了。」

我們提供幫助時,應該謹慎,並表示同情,我們更應該聽孩子說,而不是講課。我們向孩子把路指出來,但是希望旅行者——孩子——能依靠自己的能力達到目的地。

下面這個事例向我們展示了一位媽媽如何防止一個有關家庭作業的麻煩演變成一場爭吵的技巧:海倫,十一歲,從她的書桌旁站了起來,對她的媽媽說:「我不要再做作業了,我太累了。」

父母通常的反應會是:「你是什麼意思?你不想再做作業了?你玩起來怎麼從來不會累啊?一做作業你就累了。當你拿著糟糕的成績單回家時,看我管不管你!」

但是,海倫媽媽的回答卻是承認女兒的情緒:「我能看出來你很累,你一直學得很努力,當你休息好了,準備好了,再來做作業。」

父母對學校

「這一年很不輕鬆——這麼多作業!」

「今年真的很辛苦。」

「她一定是一個

「我聽說她要求很多。」

「我聽說她對家庭作業特別嚴格。我猜今年會有很多家庭作業。」

不要每天在家庭作業的問題上向孩子發脾氣,例如:「聽著,安貝爾,從現在開始,你每天下午都要做拼寫作業,包括星期六和星期天下午。不許再玩,也不許再看電視。」或者「羅傑!我已經厭煩了每天提醒你做作業,爸爸會來檢查你有沒有專心做作業,如果你沒有,你會後悔的。」

在對待家庭作業的問題上,威脅和嘮叨是父母常見的方式,因為這讓父母相信他們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而事實上,這樣的警告不僅無用,而且危害更大。而緊張氣氛帶來的唯一後果就是被激怒的父母和生氣的孩子。

伊凡十四歲,他的父母收到學校寄來的一封不滿的書信——伊凡在學習上落後了。他父親的第一反應就是叫他的兒子過來,好好數落他一頓,懲罰他一下:「聽著,兒子,從現在開始,你要每天做作業,包括周末和假日。不許看電影,不許看電視,不許看錄像,也不許去拜訪朋友。我要確信你已經開始認真考慮學習的事情了。」

這樣的話,以前已經說了很多次,但是結果總是父親大發脾氣,兒子不順從。不斷增加的壓力只是增加了伊凡的反抗。他變成了找借口、偽裝的專家。

這一次,伊凡的父親沒有使用威脅和懲罰的手段,而是求助於兒子的自尊。他把老師的信給伊凡看,然後說:「兒子,我們希望你能做得更好一點,希望你學到更多的知識,更有見識。世界需要能幹的人,世上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你可以起到幫助作用的。」

伊凡被他父親的話和語氣深深打動了,他說:「我一定會更認真地學習。」

許多有能力的孩子遲交家庭作業,在學校成績落後,這是他們對父母期望的無意識的反抗。要想長大,變得成熟,他們需要獨立存在的感覺,需要擺脫爸爸媽媽的束縛。當父母過分關注孩子在學校的成績單時,孩子的自主性就會受到威脅。如果家庭作業和高分是父母花冠上的鑽石,孩子可能不自覺地想帶回家一個長滿雜草的花冠,至少那是他或她自己的。達不到父母的目標,這會讓年輕的反叛者獲得一種獨立的感覺。因此,對個性和獨特的追求可能會使孩子不顧父母的壓力和懲罰,走向失敗。就像一個孩子說的那樣:「他們能夠拿走電視,取消我的零花錢,但是他們無法抹掉我不及格的分數。」

很顯然,抵觸學習並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問題,對孩子嚴厲或者寬大都解決不了問題。不斷施壓可能會增加孩子的抵觸心理,而放任的態度可能會給孩子造成一種印象:父母接受他的不成熟和不負責任。沒有輕鬆的解決方法,也沒有快速的解決方法。有些孩子可能需要心理治療,來解決他們對父母的反抗心理,獲得令人滿意的成績和進步,發揮他們未能充分發揮的學習潛力。

有些孩子可能需要精神上的導師來指導,像學校的輔導員,或者敏感的老師。父母絕對不能做這種輔導工作。我們的目標是要告訴孩子他們是獨立於我們之外的,他們自己對他們的成功和失敗負責。當我們允許孩子帶著自發的需要和目標,獨立地體驗自己的人生時,他或她就開始承擔起了責任,要為自己的生活及生活所需負責。

零用錢:認識到錢的意義

零用錢不應該是作為對好的行為的獎賞或者做家務的報酬來付給孩子。它是一種教育手段,有明確的目的:給孩子提供使用金錢的經歷,從中鍛煉孩子選擇和承擔責任的能力。因此,對零用錢實施監督就完全達不到零用錢的目的了。我們所需要做的是,制定一個大體的方針,規定零花錢的支出範圍:請朋友吃飯,送朋友禮物、午飯、學校用品等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零用錢的數量也要增加,以應付額外的開支和花費,例如:俱樂部會員會費、娛樂消費、衣物飾品等等。有些孩子控制不好預算,一拿到零用錢很快就花了很多。對這種零花錢的濫用行為,父母應該和孩子商討,用一種像處理公事的態度,這樣才能得到雙方都同意的解決辦法。還是說這個花錢太快的問題,可能需要把零用錢分成幾批給孩子,一周兩次或更多次。零用錢本身不應該成為懸在孩子頭上的大棒,對孩子施加壓力,讓他取得好成績,或者變得聽話。父母也不應該在氣頭上隨意停發零用錢,或者一時高興,隨意增加零花錢。對於這樣的安排,即使是孩子也不會感到舒服。就像下面這件趣事顯示的一樣:

媽媽:你一直表現很乖,給你些錢去看電影。

兒子:你不必再給我錢了,我不要任何東西,也會很乖的。

什麼是合理的零用錢?這個問題沒有普遍適用的答案。零用錢應該符合我們的預算,不要管鄰居的標準,我們不應該被迫拿出超過我們能夠充裕提供的零用錢,如果孩子抗議,我們可以真誠地、同情地告訴他或她:「我們希望能給你更多零花錢,但是我們的預算有限。」這個方法要比努力讓孩子相信他或她真的不需要那麼多錢好得多。

金錢就像權力,對於沒有經驗的人來說,很容易處理失當。零用錢的數量不應該超過孩子能夠控制的範圍。最好從很少的量開始給起,然後再隨著時間慢慢調整,這要比一次給孩子很多錢,增加他的負擔要好得多。當孩子開始上學,學會了數錢和找零錢時,就應該給孩子零用錢了。零用錢有一個基本的條件:在固定的支出之後,余留下來的零錢應該歸孩子自己保存或花費。

照顧寵物:提供關愛的共同事業

當孩子保證說要照顧寵物時,他只是表達出了良好的意圖,並不表示他有了這個能力。孩子可能需要一個寵物,希望有一個寵物,喜歡一個寵物,但是他或她很少能正確地照顧寵物。照顧動物生活的責任不應該讓孩子單獨承擔。為了避免受挫和互相指責,最好假定孩子的寵物就是家長的工作。孩子有一個寵物玩耍,有一個寵物來愛,可能會讓孩子受益匪淺。他或她也可能從分享對寵物的關心中受益,但是照顧寵物生命和健康的責任必須由大人來承擔。孩子可能會同意負責喂寵物,但是還是需要父母在一旁提供好心的提醒。

衝突領域和責任範圍

如果我們的要求中帶有尊重,維護孩子的自主性,孩子對我們的反抗就會少一些。

一位媽媽要求她的孩子收拾桌子,但是他們拖著沒做,媽媽很生氣,要是在過去,她會沖他們嚷,並且威脅他們。但是這一次,她陳述了事實,而不是威脅:「桌子收拾好了,我就會上甜點。」孩子們立刻忙起來,這讓她明白她說到了重點。

孩子會對那些不是命令的簡短陳述作出回應。一個寒冷、多風的一天,九歲的托德說:「今天我想穿牛仔外套。」他的媽媽回答說:「去看一下溫度計,超過

以前,當七歲的阿米莉婭和九歲的拉里在起居室里玩球的時候,他們的父親會大喊:「我跟你們說過多少次了?起居室不是球場!這裡有很貴的東西,你們會打碎它們的,你們真是太不負責任了!」但是,這一次他決定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來處理這個不斷發生的狀況:「孩子們,你們有一個選擇,一,出去玩;二,不要玩。你們決定吧。」

喬治的媽媽再也無法忍受她十三歲兒子的長頭髮了,她想出了一個策略,可以保留兒子的自主權和尊嚴。她給了喬治一個選擇。她說:「你的頭髮已經到你的肩膀了,需要修剪一下,如何剪你可以自己決定,你可以去理髮店,也可以自己剪。」「你別想讓我去理髮店,」喬治回答說,「如果必須剪的話,我會自己剪。」

第二天,喬治拿回家一把很特殊的剃刀梳子,他讓媽媽幫他從後面先粗略地剪了一剪子,然後他花了一個小時剪他的頭髮,當他從浴室出來時,洋洋得意地說:「看上去不錯,是吧?」他容光煥發。

喬治的媽媽講述時說:「我很高興我沒有嘮叨,沒有嚷嚷,沒有強迫他,相反,我給了兒子一個選擇,這是我幫他保存顏面的方法。」

寫紙條經常能夠完成口頭意見無法完成的事情。

一位家長,厭倦了嘮叨,嘗試了一個徵募做家務的幽默廣告:

招聘——10到12歲的年輕人,必須強壯、聰明、勇敢,並且能夠擊退野生動物,能夠穿過從房子到垃圾桶之間的濃密的矮樹叢。求職者請在洗碗機和廚房水槽拐角處排隊。

招聘——漂亮的公主或王子,幫助為皇家盛宴布置宴會餐桌。

招聘引來了孩子們的大笑,而讓家長最高興的是孩子們的態度,他們毫無怨言地承擔了責任。

音樂課:保持家庭和諧

當孩子在家裡演奏一種樂器時,父母遲早會聽到「一支熟悉的曲子」:「我不想再練習了。」要想客觀地面對「這支曲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父母經常問,在孩子的音樂課上,如何激發孩子的興趣。下面就看看一位媽媽是如何用讚賞性的提問完成這個任務的。

七歲的安在彈一支鋼琴曲,這是她第一次雙手彈琴。

媽媽:你以前彈過這支曲子嗎?

安:沒有。

媽媽:你是說這是你第一次彈這支曲子?

安:是的。你以為我以前彈過?

媽媽:是的。

安:那我看一眼樂譜就能演奏出來的本領肯定提高了,

媽媽:一定是的。

安繼續熱情地彈著鋼琴,安的媽媽故意問這些問題,以增強女兒對自己音樂才能的信心。

相反,批評只會扼殺孩子的動力。

邁克爾十歲,學小提琴已經超過一年了。他的父母喜歡批評和諷刺,在他每節課後,他們都要評價一下他的進步。在他練習一支新的曲子時,會很慢,而且有很多錯誤,這時,他的父親會大喊:「你就不能少點錯誤嗎?不要自己瞎編曲子!跟著樂譜!」結果很容易料到,邁克爾停止了拉小提琴。

為了掌握演奏一種樂器的技巧,孩子需要對他們努力的讚賞,而不是對他們錯誤的批評。錯誤是可以糾正的,不是抨擊孩子能力的理由。當孩子拒絕去上音樂課時,許多父母會跟孩子解釋,甚至威脅。下面是一些可供選擇的更有效的方法。

瑪西婭(八歲):我不要再上小提琴課了。老師希望我能把每一支曲子都演奏得十分完美,但是我做不到。

媽媽:小提琴是一種很難學的樂器,很不容易演奏,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拉小提琴的,要想掌握它,需要堅強的意志。

瑪西婭:我練習的時候你能陪著我嗎?

媽媽:如果你希望我這麼做的話,我當然能陪著你。

這位媽媽故意沒有反駁或者威脅,她並沒有告訴女兒該如何去做:「如果你勤加練習,你會演奏得更好的。」她理解這項任務的困難,給孩子提供了象徵性的幫助。這種方法似乎給瑪西婭提供了必要的鼓勵,使得她把她的音樂課繼續了下去。

拉里十歲,一直在抱怨他的音

拉里:我的鋼琴老師對我要求太多了,她話也太多了,我問一個問題,她就能給我上一堂課。

媽媽:你有沒有想過放假,暫時不去上鋼琴課了?你放假期間,我可以再去找另一個鋼琴老師。

拉里(嚇了一跳):你想取消我的音樂課?音樂對我太重要了,我絕不會放棄。

媽媽:是的,我能聽得出你多麼珍惜你的音樂課。

拉里:也

拉里的媽媽讓拉里自己改變了主意,因為她沒有和他爭論他的抱怨。當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時,孩子就會考慮到父母的願望。

索尼亞(十一歲):我不想再去上鋼琴課了,那是浪費時間,浪費錢,我想上網球課。

父親:一定只能兩者選其一嗎?

索尼亞:如果我繼續上鋼琴課,你一定會不斷嘮叨讓我練習鋼琴,我想避免爭吵。

父親:我會努力試著不向你嘮叨,我會信任你自己的練習時間表。

父女倆沒再多說什麼,索尼亞開始了她的網球課,同時也沒有放棄鋼琴課。

一些父母記得自己曾經也被迫參加過音樂課程,決定不讓孩子再受這種罪,他們得出結論:孩子要不要演奏樂器不是他們作父母的問題,是孩子自己的問題。讓孩子自己決定要不要練習,根據他們自己的意願,想練習的時候就練習,只有學費依然是父母的責任,而練習樂器應當被視為孩子自己的責任。

而有些父母則記得他們在學習音樂時的過分縱容帶來的後悔,因此決定不管發生什麼事,孩子都要演奏音樂。甚至在孩子還沒有出生前,他們就已經為她準備好了樂器。一旦她能夠拿住小提琴了,能夠吹喇叭了,能夠在鋼琴上敲打了,她就要開始練習預先決定的樂器。孩子的眼淚和怒氣會被漠視不理,她的反抗也會被壓制。父母的話又大聲又清晰:「我們付錢,你演奏。」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可能會獲得音樂上的進步,也可能不會進步,但是,整個計劃所需要的代價可能很高。如果後果包括長期擾亂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那麼代價就太大了。

童年階段的音樂教育,其主要目的在於給情感提供一個有效的出口。孩子的生活中充滿各種各樣的束縛、管制和挫折,因此排遣的渠道是不可或缺的。音樂是最好的消遣途徑之一,它把你的憤怒說出來,把你的歡樂表達出來,讓你的緊張的情緒得到放鬆。

父母

父母能做什麼呢?父母的工作是找一位親切、體貼的老師,一個了解孩子就像了解音樂一樣的老師。老師掌握著孩子對音樂保持連續興趣的鑰匙,老師能夠打開時機之門,也能關上時機之門。老師最關鍵的任務是要獲得孩子的尊重和信心。如果老師不能做到這點,他就無法勝任指導工作:孩子不可能從他厭惡的老師那裡學會熱愛音樂。而老師情感上的音調比老師的樂器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鳴。

為了預防可避免的麻煩,老師、父母和孩子應該討論——並且同意——幾條基本規則,下面就舉一些例子:

1、不能取消課程,除非在約定時間的至少前一天通知老師。

2、如果約定的課不得不取消,讓孩子自己,而不是父母打電話通知老師。

3、在選擇音樂練習的時間和速度上,提供給孩子切合實際的迴旋餘地。

這些規則不贊成在最後一分鐘情緒化地取消課程,這能夠促進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責任感,同時也向孩子表明,我們重視音樂,更尊重感覺和思想。

不應該就練習的事情向孩子嘮叨不休。不需要提醒孩子樂器有多貴,父親多麼努力地工作賺錢,這樣的話只能使孩子產生內疚和不滿,既不會增加孩子對音樂的敏感性,也不會增加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父母應該避免預測孩子「偉大」的音樂天分,下面這樣的話是非常讓人沮喪的:「你有非凡的天賦,如果你肯用它們。」「你只要專心,你就能成為第二個比利??喬。」孩子們可能會覺得維持父母幻想的最好辦法就是不去檢驗它們。孩子的座右銘可能會變成:「如果我不去試,就不會讓我的父母失望。」

孩子最受到鼓勵的時候,是他或她知道困難被理解的時候。六歲的羅斯琳在上第三堂鋼琴課時,必須嘗試一個新技巧:用兩隻手彈奏一個八音符的音階,老師非常熟練地向她演示了一遍,說:「看,這很容易。現在你來試試。」羅斯琳很不情願地、笨拙地、努力地模仿著老師,可是很不成功,這堂課結束後,羅斯琳回到家,感到非常氣餒。

在練習時間,她的媽媽跟老師不一樣,她說:「用一隻手彈八音符的音階就很不容易了,兩隻手彈更難。」羅斯琳欣然同意。在鋼琴邊,她慢慢地用正確的手指彈出了正確的音符。媽媽說:「我能聽到正確的音符,我能看到正確的手指。」她的女兒顯然非常滿意,回答說:「真的很難。」那天羅斯琳不停地練習,超過了原先約定的時間。在這個星期,她給自己制定了更難的任務,一直到她學會了蒙住眼睛也能彈出八度音階時,她才滿意。當孩子面臨困難時,同情的理解比起意見、讚揚,或者現成的、即時的解決辦法更容易鼓勵孩子。

第十節  把問題集中在如何幫助孩子上

家長會可能會讓父母畏縮,因為在家長會上,父母經常需要傾聽老師對他們孩子的令人不高興的、批評性的評論。父母如何把家長會變成有建設性的經歷呢?

唐的父親來參加家長會,準備好了(本子和筆)作記錄,並且把任何對他兒子否定性的評價都轉化成了肯定的行為。

父親:唐今年表現如何?

老師:唔,讓我告訴你,你的兒子不能按時到校,他不做家庭作業,他的筆記本一塌糊塗。

父親(記錄):哦,你的意思是說唐需要改進,要準時到校、做家庭作業、保持筆記本整潔。

當唐的父親從家長會回到家時,十歲的唐問:「老師跟你都說我什麼了?」他的父親說:「我把她說的話寫下來了,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自己看。」唐等著看他已經很熟悉的對他不良行為和家庭作業的評語,但是當他看到父親的筆記時,他驚訝了。唐和他的父親從這個筆記中都得到了益處,它幫助他們把精神集中在如何改進上,而不是過去的缺點上。這樣做避免了責備,提供了指導和希望。

每一個家長會都可以以這樣有建設性的筆記結束,例如:

「哈里特需要改進,應該把自己看成一個有責任的人,值得尊重的人,有能力把學習搞好。」

「弗蘭克需要改進,應該把自己看成一個能對班級討論做貢獻的人。」

「西莉亞需要改進,在表達憤怒時不要辱罵別人,應該用和平的方式解決爭論。」

「比爾需要改進,應該學會獨立學習,獨立完成家庭作業。」

當孩子轉學時,新學校通常會要求他們重讀原先離開的那個年級,對很多父母來說,這是一件很困難、很尷尬的事情。

鮑勃九歲,當他的媽媽得知他告訴他的朋友在新學校他要重讀四年級時,他的媽媽非常生氣,大聲說道:「你告訴你的朋友你要重讀四年級,你還怎麼期望你的朋友尊重你呢?現在你明白為什麼他們不想和你有任何關係了。」

如果她就重讀四年級這件事和鮑勃分擔一下她的尷尬,她就不會造成這麼大的傷害了:「我真希望新學校讓你重讀四年級這件事沒有讓我感到尷尬,我擔心你的朋友會覺得你很笨,不過我希望你不要也這麼認為,畢竟,你重讀四年級是因為你轉入了一個更難的學校。」

十二歲的奧莉維亞轉了兩次學,第一次從公立學校轉入一個私立學校,被安排到六年級,而她已經讀完六年級的課程了。但是第二次轉學時,她從八年級跳到了十年級。這是不是意味著她的父母有一個六年級的愚蠢的女兒,一個十年級卻聰明起來的女兒?他們第一次轉學時應該感到羞愧,而兩年後又感到驕傲嗎?羞愧和驕傲都不會有任何幫助。奧莉維亞需要從父母那兒得到的不是對她智力的評價,而是需要他們表達出對她適應新學校要求的能力的信心。

第十一節  朋友和玩伴:監督孩子的社交

理論上講,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選擇自己的朋友。我們信仰自由,我們反對壓迫,我們知道,自由的交往是民主的基本權利。但是,孩子帶回家的「朋友」經常讓我們覺得難以接受。我們可能不喜歡惡棍,不喜歡勢利小人,或者很難忍受態度惡劣的孩子,但是除非他們的行為真的讓我們憂心如焚,否則在干涉孩子的選擇前,最好還是先觀察一下他們的偏好和吸引力。

在評價孩子對朋友的選擇上,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標準呢?

朋友之間應該有互相幫助、互相糾正的影響。孩子需要機會跟和他自己性格不同或互補的人交往,因此,內向的孩子需要性格更外向一點的同伴;一個受到過分溺愛的孩子需要性格自主、獨立的玩伴;膽小的孩子需要跟更勇敢的年青人在一起;一個不成熟的孩子可以從一個比他大的朋友那裡獲得益處;太依賴想像力的孩子需要更平實一點的孩子來中和一下;富有侵略性的孩子需要受到強壯但不好鬥的夥伴的抑制。我們的目的是鼓勵互相補償的關係,讓孩子和那些跟他們性格不同的朋友多多接觸。

有一些關係需要阻止。幼稚的孩子在一起,只能互相吸收對方的幼稚;好鬥的孩子在一起,只會增強各自的侵略性;非常內向的孩子在一起,就無法參加足夠的平等交換意見的社交活動;違法的孩子在一起,可能會增強各自反社會的傾向。要特別小心那些美化犯罪行為的孩子成為主要的「朋友」,因為他們的「經驗」較多,可能在學校或者鄰里之間獲得英雄般的地位,成為不受歡迎的典型。

除非和孩子的朋友接觸了,否則父母無法影響孩子的友誼。父母可以邀請孩子帶他們的朋友來家裡,可以去熟悉孩子朋友的父母,可以觀察不同朋友對自己的孩子造成的影響。

允許孩子為選擇自己的朋友負責,同時我們也要承擔責任,確保他們的選擇有益,這需要一個精密的體系來監督和平衡。

第十二節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好的父母,就像好的老師,要讓自己漸漸成為孩子可有可無的人物。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作決定,運用自己的力量,對於這樣的關係,父母會很滿意。在和孩子的談話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使用一些句子,暗示我們相信他們有能力為自己作出明智的決定。因此,當我們內心對孩子的要求的回應是「好的」時,我們可以構思一些陳述句來表達我們的觀點,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下面有一些這樣的表達方式:

「如果你想的話。」

「如果你真的希望。」

「你來決定這件事。」

「這真的取決於你自己。」

「這完全是你的選擇。」

「不管你作出什麼決定,我都沒問題。」

我們回答「好的」,可能會使孩子感到滿足,但是其他的陳述會給孩子額外的滿意,因為他們自己作出了決定,他們會很高興我們對他們的信任。

我們所有的父母都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成年人。如果沒有尊重,責任的教導會誤入歧途。家務事、食物、家庭作業、零用錢、寵物、友誼,在這些領域,父母的指導是很重要的。孩子朝著獨立的方向努力,我們的指導要想獲得預期的效果,必須要對他們的努力保持敏感,要表示理解。


推薦閱讀:

如何化解孩子心中的「小委屈」
黏人的孩子,成年後最易有心理缺陷,告訴你為什麼,後悔知道晚了
情緒化的愛讓孩子無所適從
五招讓孩子與家長變得親密無間
分床、戒奶瓶、上幼兒園……如何成功套路孩子欣然接受這些一定會讓他炸毛的事情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