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你 】第二課 什麼不是佛教
佛 法 與 你
Buddhism For You
(第 二 課)
什麼不是佛教
English by
Buddhist Missionary Society Malaysia
Ven. Dr. K. Sri Dhammananda
Translated by
Theravada Samadhi Education Association
馬來西亞佛教弘法會.達摩難陀長老英文原著
原始佛法三摩地學會編譯 佛法的精髓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諸惡莫作一個犯了錯或走入歧途,常會推卸說是別人造成的,其實一切都是自心所造。一切宇宙人生萬法都是由心作主、主宰與創造的。
正如牛車的輪子,一定隨著馱車的牛前行;痛苦也必定跟隨著心存染污與世情的人。
正如鮮奶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凝固;惡業有時候也不會立即遭受惡報。但是,不是不報,時機未到。惡業猶如潛藏在灰燼中的琥珀,隨時都有可能突然地被引燃而變成大火,不可收拾。
鐵鏽終將鐵塊腐蝕殆盡,心存惡念的人也終將摧毀自己。一個行惡的人必定會在兩個世界中受苦------今生與來世。在今世遭受各種各樣的苦,然後帶著惡業往生,繼續在來世受苦。
作惡之人常會想到「我作了惡業」,內心當下就會受折磨,而且將來一定會受惡報,就算他跑到空中、海中、山洞裡,都無法逃得了惡業的果報。
因此,不論是為自己、為他人、或甚至是為了財富、地位、子女等,絕對不要做壞事。捨棄惡業吧!你絕對辦得到!否則佛陀就不會這麼說了。正因為我們都能辦得到, 祂才勸勉我們「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一個人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快樂就會如影隨形地跟著他,他常會想到:「我做了好事」,內心當下就安樂無比,乃至想到:「我的善業能生生世世得善果」,內心就更加快樂了。
在生命的旅程中,信心是養分;戒行是庇護;智慧是日照;正念是夜燈;守戒能保護自己不受苦難,並引領我們過正當的生活。
人們常常一不注意而忘失慚愧心、或變得莽撞無理、或傷害他人而毫無悔意;因此,一個人能謙虛恭敬、放下執著、身口意清凈而最後開啟智慧,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人出生時,口內就含著一支利斧,愚痴的人用它來造口業就會割傷自己,因此,大家要說真話,不要說假話;說好話,不要說壞話;說實話,不要說謊話;我們應該只說不會後悔與傷人的善語。
一個人要善於護念身口意的行為,當我們想要做或正在做任何事時,要自問:「我做這件事是否會害自己、害他人或害雙方?是否會引生苦果?」如果會,就不要做。如果已經做了,就要反省:「有沒有使自己或別人受到痛苦?」如果有,下次不要再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有人以為多做多錯、不做不錯,於是他什麼事都不做,這種人雖然不會犯錯,但卻不是聖人,而是愚痴無知的庸人。只有雙手各持善惡的量尺,護念身口意行為,努力止惡行善、反邪歸正、轉染為凈的人,才是真正的聖人。
自凈其意
心地不清凈的人,人生道路將是崎嶇不平而多災多難;心地純凈的人,人生道路必是平穩順心而安然無殃。
一個人心裡如果老想著:「他虐待我,他嘲笑我,他毆打我…。」而又抓著怨恨不放的話,他註定將憤怒難消。因為我們的憤怒不是別人造成的:是你自己內心抓著怨恨不放,才氣個沒完沒了,只要你一念放下怨恨心,憤怒當下就煙消雲散了。
屋頂如果沒蓋好又不去修好,房子就會漏水;同樣地,心如果沒訓練好又不調伏好的話,貪心就會偷偷地滲入心田,而一顆訓練調伏好的心,貪心是滲透不進來的。追逐名利權情等慾望的人是愚痴的,因為這些慾望只會帶來苦惱,而不會帶來快樂。一塊大岩石,即使狂風吹來亦是文風不動;而一個有智慧的人也是不為榮辱所動, 堅若盤石。
一個心不安穩的人,必然煩亂躁動,到處攀來附去;而一個心靈安穩的人,必然是安詳自在的。因此,能善巧地調伏自心才是有智慧的。
一個連眼耳鼻舌身外五根都不能收攝的人,是不可能修行覺悟的,而一個能收攝外五根而又善調內意根心地的人,才能修行覺悟。
正如一位衛兵,小心鎮守城門,一位修行者也要善於守護自心遠離內外的染污危害,不能有一念的輕忽。
太陽光輝四射能讓白天明亮起來;月亮柔光皎潔能讓黑夜變得更美;軍紀能讓軍人更顯得威嚴;而禪修能讓一位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超凡入聖。
有位大學教授向一位法師請益佛法,法師泡好了茶,幫他倒滿杯子,然後又不停地倒,茶水四散流溢,這位教授最後忍不住便說:「茶已經溢出來了!倒不進去了!」法師見機就說了:「你的腦子就像這個茶杯一樣,你滿腦子都是成見妄念,如果不先將腦子凈空,法水怎能進得去呢?」
留意成見
千萬不要心胸狹窄充滿成見,不只是因為那是一種頑固的現象,更糟的是,這樣的封閉心態會障礙我們,不能覺悟真理,開拓生命的新境界。正如生命旅程的沿途風光是變化多端的,而一個旅人如果閉著眼趕路,那就絕不可能充實旅途的經歷與體驗了。我們要以嶄新的眼界與敞開的心胸來研習佛法,不能盲目的閉門造車,對外多要注意其它教派詆毀佛法的那些成見,對內也要多留心,對那些自稱是佛教徒卻不明佛理之人所講的理念或修學方法,不要輕易採信而草率地用它來評斷佛法。
聽到自己不能信受的道理,不要輕易的拒絕而斥之為非理,因為,可能只是我們還不明白而已。如果您對事情很容易妄下評斷,請您務必要把問題徹底弄清楚,三思而後行。
佛法之光
就人們所知,佛教是人們第一個精神力量,它將充滿地域、語言、習俗、文明等各種障礙分歧的不同種族拉攏在一起。其動機不是為了國際貿易,也不是為了建立帝國, 更不是為了開疆闢土,而純粹是一種完全無私心的付出,只為了幫助人們走入正道,趨向終極目標。以下是多位作家、思想家、學者與哲學家對佛教的讚歎—— 康慈.愛德華博士(Dr. Edward Conz):
全亞洲人都應當以佛教為傲,不只是因為佛教的創立比其他西方宗教早5 個世紀, 更重要的是,佛教的弘揚與流傳過程中從來沒有訴諸武力,也沒有宗教聖戰,一直保持其清凈無諍的精神。
威爾斯(H.G. Wells):
人類歷史中,佛教對世界文明及文化的提升所做的貢獻遠大於其他宗教。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如果這世界上有任何一個宗教能契合現代科學,那必是佛教無疑。
荷.葛拉漢博士(Dr. E. Graham Howe):
佛教的聖光與其他宗教的聖光相比較,就像日光與燭光之比。
鍾.卡爾教授(Prof. Karl Jung):
身為比較宗教學的研究者,我相信佛教是全世界大家所公認最圓滿的宗教。
以上只是你可能認識的名人當中的少數幾個評語,他們透過沒有成見的眼光檢視了各種宗教,發現了佛教的殊勝獨特。
為了要讓您認識這個偉大的佛教,我們先要弄清楚『什麼不是佛教』(我們在第三課討論『什麼是佛教』):
佛教— 沒有隱晦的教義
— 非侵略性— 非盲目的信仰— 非偶像崇拜— 非悲觀主義— 非誦念祈求— 非教條式亦非迷信沒有隱晦的教義
佛教絕沒有為精挑或特選的信徒而設的特殊密法,佛教經典也絕沒有隱晦的教義, 任何人都可以研習並且通達明白。
非侵略性
佛教是沒有宗教狂熱、壓制迫害與盲目信仰的。二千五百年的佛教史中,從來沒有以佛陀之名義,流下任何一滴血;也沒有任何一位國王以利劍傳播佛法,或以尖刀強迫別人改信佛教。
佛陀是歷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偉大的一位傳道者,從過去到現在,佛法能傳遍整個世界,全在於它無與倫比的真實內在本質與法義之美善。
在弘傳與教導佛法的過程中,佛陀從不鼓勵用侵略或降伏別人的方式,他認為最應該降伏也最難降伏的是自己內心的慾望及染污。
一個人可以在戰場上戰勝一千次,征服一千人,但是那都不算什麼,只有征服自心的人才是真正的征服者。
非盲目的信仰
佛教從來就不要信眾盲目信仰,修學佛法是要透過智慧生起信心而不只是信仰而已,一個佛教徒對佛陀的信心就像病人對醫生、像學生對老師一樣,全是因為他們能指示我們一條解脫之道。
真正的佛教徒不會認為:只要皈依佛陀或信仰佛陀就能得到清凈。一個佛教徒只要能在聖道上精進前行,自己親身去修學體驗,就一定能親證佛法的真理。而行走在這條修學的聖道上,唯一需要的就是正知與正見,而不是單純或盲目的信仰。
非偶像崇拜
雖然佛教徒禮敬佛像,但我們不是一個偶像崇拜者。偶像崇拜是是為了祈求個人健康、財富、名譽而樹立神像;佛教徒禮敬佛像,並不是向他祈求精神與物質的利益,而是尊敬其所代表的精神與意義。也就是說,佛像只是代表偉大導師的悲智願行而已。慈眉善目、安祥微笑的莊嚴聖像,能讓信徒得到心靈的寧靜,他們在佛像前鞠躬禮敬是提醒鼓勵自己——下定決心遵循佛陀崇高的悲、智、願、行。
其他禮敬的修學儀式如供養燈、燭、花、香、果等,很多人認為這是沒有意義的典禮習俗,其實這些亦有其深層的含意:供燈燭是要提醒自己要以智慧光明去除無明煩惱;供鮮花、燃香則是藉花與香的迅速遷變要我們從中體會到:精神物質等世間萬法都是無常而瞬息萬變。
然而,這些禮敬的修學儀式並不是佛法中發展心智的直接或真正的修學方法。它們只是提供給初學者的一個方便助緣——主要是因為:初學者常常忘了佛法和修行,不容易念念提醒自己去修學慈悲心、清凈心,以及用智慧觀察人命無常、國土危脆等現象, 所以才建立了這樣的方便法門。其次是因為:佛教信眾聚會一處舉行法會儀式,能夠從中體會到同修情誼和一種團體的歸屬感,這些也能夠激勵他更加努力精進,邁向覺悟解脫之道。
一個佛教徒要注意的是,這些不是向外偶像崇拜或祈求的儀式,而是一種向內修學自己的儀式,是要輔助我們提起正念,遵循佛陀的悲智願行,如理如法的修行。
非悲觀主義
我們常會碰到一些人說佛教是悲觀主義而加以排斥。這是因為他們聽了佛法中有關舍離、放下名利財物、與世間必然有苦等支言片語的教導,然後斷章取義,才有這種誤解或認知。
佛陀從來沒有抹殺或否定世間欲樂、幸福與物質財富,他也沒有反對或不鼓勵享受快樂,他只是鼓勵大家過一種中道的生活,對於世間欲樂不要過分貪求無厭,因為那會造成我們眼前看不到的苦惱。
另外,佛法也不是要你勉強去舍離或放下世俗欲樂及名利財物,而是你修學行走在解脫的聖道上,隨著你精神層次的提升,機緣成熟的時候,你自然而然就會放下的。佛陀從不鼓勵也不樂見我們只憑一時的情感衝動而放棄一切或出家,結果只會讓人事後懊惱不已。
佛法的中心思想就是四聖諦,前兩聖諦說明世間必有的諸苦及苦因等義理;第三聖諦闡明苦是可以止息、解脫是可期的;第四聖諦則提出了滅除世間諸苦的詳細方法。對於人生抱著一種負面悲觀的哲學及心理論述,並消極厭世,這種可以稱之為悲觀主義。然而佛教除了詳細討論苦的現象之外,同時積極的探究苦的原因及滅苦之道,追尋真正解脫,為芸芸眾生開拓了一個生命的出路,因此,佛教是很務實、很實際、很實用、很……的,它絕不是一種悲觀主義。
在個人或公眾的人際關係上,佛教主張人與人要和平與和諧的相處,佛陀不鼓勵抗爭,因此他說:
戰勝只會產生憎恨,而戰敗者又必然活在痛苦中,勝負到頭來都是輸家。何不跳脫勝負遊戲的牢籠,過一個安詳自在的喜悅人生!?
最重要的是,一個佛教徒怎樣表達對佛陀真正的尊敬?要依佛陀的教導,如理如法的修行——諸惡莫作;利益他人;聽聞正法;自凈其心。
非誦念祈求
一位佛教徒不會向佛陀祈求利益好處,也不會祈求佛陀特別或優先來救度他,佛法不是向外祈求,而是要靠自己禪修。禪修的方式可以頌讚佛德(念佛)或經典正法(誦經),也可以在內心對其它眾生投射慈悲的心念(慈悲觀)。但是,佛陀很清楚的告訴我們:「背誦經典、苦行贖罪、不斷虔心祈求、頌讚、畫符、持咒、召魂,這些都不能獲得解脫。」因此,請記得!所有這些禪修形式,目的都是為了向內轉變我們的心,讓我們達到更好更高尚的一種心靈質地,離開了我們的心,也就離開了解脫的聖道。一個想過河的人絕不能坐在岸邊等對岸靠過來,他必須要自己築筏、造橋或游泳過去。
非獨斷教條式亦非迷信
佛陀非常反對一般宗教利用信眾恐懼無助的心理而讓人陷入無知與牽強附會、為繪聲繪影的迷信當中。它們獨斷嚴酷的教條主義只會讓人們內心產生偏狹之見、不容異己,使世界充滿不幸、不公、罪行與憎恨。
佛法教導我們不自贊毀它,佛教不認為只有佛教才有真理,也不詆毀排斥其它宗教,不容異己是一切宗教最大的敵人。佛陀曾說:「不論是什麼教派,只要它有真理, 我們就應當接受那個真理。」真理不限於任何宗教派系,不能因為教派之爭,就為了否定而否定真理。佛教正是因為這種內在本質與法義的真善美而成其偉大。
佛陀不鼓勵沒有意義的典禮儀式,因為他的修道生涯始終是切合現實人生與實際的生活,在現實的人生之外徒增一些無意義的儀式不僅浪費時間及金錢,更重要的是,對於更高層次的精神發展來說,這些儀式是阻礙我們更上層樓的腳鐐。
佛陀說:最尊敬他的人,就是最能如理如法依教奉行的人。
部份內容摘自『禪骨.禪心(Zen Flesh, Zen Bones)』一書。澳洲.伯利肯出版社出版。
參考書目: 1. 佛教徒信仰的是什麼? (What Buddhists Believe)——達摩難陀長老(K. Sri. Dhammananda) 著
2. 佛陀的啟示(What The Buddha Taught)——羅睺羅(Dr. Walpola Ruhula) 著
3. 佛教的特質(Great Personalities On Buddhism) ——達摩難陀長老(K. Sri. Dhammananda) 著
推薦閱讀:
※佛教所說的「空」是什麼?金剛經中這些名句講的很清楚
※充分講苦諦的佛經??只講現世能感受到的苦?
※佛教講的「四聖諦」指的是什麼?
※世上有人修佛,有人修道,那有沒有人修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