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種極惡,除了憤怒我們還該做什麼
這兩天「攜程虐童案」,聲勢浩大,牽動國人。
無論是不是家長,看到那些視頻暴行,都會不忍與憤怒。
它已經不是社會事件,而是案件:警方介入,司法程序迅速開啟。
事情相信大家都知道——
優雅的環境里,發生的虐待卻觸目驚心。
老師對站都站不穩的孩子,踹、推、喂芥末、噴消毒水......
發現真相的家長們,癱軟著、語無倫次地失聲控訴。
事兒鬧大了,終於逼得對方回應:
攜程CEO書面道歉,其他相關部門紛紛「強烈譴責」。然後,又祭出了我們常見的危機公關法寶——
嗯,其實不是咱老師乾的,是臨時工/保潔阿姨/學校清潔工乾的。
隨你怎麼解釋吧。
這種「回應」之無用,彌補不了傷害,改進不了問題,然後,只能訴諸法律。
憤怒之後,很多人開始分析。
有人說,是教育制度漏洞,導致了幼兒園成為可以鑽空子的一盤大生意;
有人譴責幼教門檻低,拿證太容易;
有人說師資力量薄弱……
要Sir說,這都是現狀,遠水救不了近火。
對親歷的父母來說,孩子無法等待,他們一天天長大,虐童的心理陰影,可能已經形成。
事情發生後,父母心急如焚;而在發生前,說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吧:
幾乎每個幼兒園孩子,在虐待面前,都是啞巴。
發現么?沒有一個家長通過孩子的口,得知虐待行為。
直到他們注意到傷口,發現孩子的不尋常腹瀉(一個小時拉6次)……就連最終還原事件的完整視頻,還是家長通過同事關係取得。
當事家長在知乎上的自述
那孩子為什麼不說?
因為在0-6歲階段(攜程親子園接收的都是1-3歲的兒童),孩子還沒形成自我意識,他們還無法分清對錯、是非、好壞……
遇到虐待,更傾向於沉默、忍受。
孩子啞,家長……盲。
別看這一代父母教育水平不低,但關於孩子教育,他們普遍存在盲區。
很多年輕父母,其實不知道「選什麼學校才安全」。
到底貴的好?還是便宜的好?
到底公立的好?還是私立的好?
或者,蒙台梭利的好?還是所謂什麼「自由體系」的好?
我們總是道聽途說,把孩子送去了貌似安心的地方。
碰運氣吧,也許是天堂,也許是地獄……地獄,就是攜程這種。
還有緊接著昨天爆出來的,這種:
在大家都在控訴地獄的時候。
我們有必要看看,幼教的天堂,長什麼樣——
《可愛的你》
這是一位老師和五個孩子的故事。
楊千嬅扮演的呂校長,曾是香港某知名小校的校長,因為理念衝突而辭職。
本想放個長假跟老公環遊世界,但一則新聞,改變了她:
一所地處郊外的幼兒園,資源匱乏、無法招生,瀕臨關閉。
有條件的孩子相繼轉校,校長、老師也紛紛離開,幼兒園只剩孤零零的……
5個女孩。
村裡決定,如果學期結束仍然招不到新生,將關閉幼兒園。
呂校長無法無動於衷。
於是,她應聘去了,拿著4500的極低月薪,被媒體戲稱為……
「四千五百塊校長」。
這是一所全部人都不看好的幼兒園。
只有一位老師自不用說,地處偏僻,硬體也爛,環境還臟,設備不全……
村裡小賣部的幾個閑人,甚至私下開盤,賭它多少個月會關門。
媒體、村民、家長,全都不抱一絲希望,唯獨呂校長堅持。
因為在她眼中,孩子是一樣的,都需要教育。無論五百個,還是五個。
往常該怎麼做,還怎麼做——
首先,放下成人姿態,接近。
第一次接觸五個孩子,呂校長注意到他們一個奇怪的行為……戴口罩。
因為媒體報道讓家長擔心,於是讓孩子一見陌生人就戴口罩:
「不能被認出我們是窮人!」
呂校長怎麼辦呢?
上任第一天,她讓孩子們排排坐好,她也戴上口罩,問 :
「老師戴口罩比較漂亮,還是不戴比較漂亮?」
看似幼稚的一句話,卻聽得出細膩的教育方法。
「哦,不戴更漂亮,那我就不戴!」
於是,孩子們學著她,一個個輪流摘下了口罩。
膽怯的她們,第一次模仿到了呂校長自信的樣子。
幼教,就是言傳身教,永遠不應是高高在上的。
接著,設身處地的,理解。
摘掉口罩後,她問了孩子們兩個問題:
最開心的事是什麼?最不開心又是什麼?
(這個年齡,孩子因何快樂因何悲傷,是理解孩子最好的角度。)
但經驗老道如呂校長,也有沒聽懂的。
一位孩子最怕的,居然是個怪物……行雷怪獸。
放學後呂校長向家長詢問,原來,她的親生父母就是在一個雷電交加的晚上,被車撞死的。
這時有一個細節,在詢問前,呂校長溫柔地彎下身,讓孩子到別處去玩。
嗯,是隨時隨地的,細心保護。
呂校長心裡總是吊著一根弦,害怕孩子受傷。
還有,這五個小孩都家境貧寒,父母忙於生計,疏忽了對孩子的照顧。
想解決這種孩子的心理問題,呂老師的工作,甚至要從家庭做起。
有一天,一個女生沒來上學。
呂校長親自去做家訪,看到女孩躲在角落,低著頭。
問及逃學原因,家長只是惱怒地扔一句,「她自己不想去,別冤我!」
再問孩子,孩子哇地一聲哭了:
「如果我不在,爸爸媽媽會吵架、打架,要是打死人,就只剩我一個人了。」
這,可是成人的煩惱哦……呂老師有招嗎?
第二天,呂校長為孩子布置了一項家庭作業:
回家問問爸媽,ta的夢想是什麼?
別小看這個俗氣的問題。它恰恰是一次親子溝通的機會,一個喚醒愛的開始。
最後,還有親切、熱誠的引導。
還記得前面的行雷怪獸嗎?
有一次大雨,呂校長帶著孩子們避雨,這時,行雷怪獸出來了!
雷聲轟鳴,小女孩緊捂耳朵大喊:「行雷怪獸吃了爸爸媽媽!」
呂校長呢,她脫下雨衣,坦然地走到了暴雨下:
「看,校長沒有被怪獸吃掉,是不是?」
接著,她從雨中走回,再次蹲下對女孩說:
「打雷和下雨,其實是爸爸媽媽在告訴你,他們有多想念你。」
這才是最好的幼教。
身為老師,說穿了就一件事:
把「未知的世界」,正確地介紹給孩子。
孩子怕黑,你就指給她光;
她怕雷,你就指給她彩虹。
而什麼才是好的幼兒園?
好的老師,就是好的幼兒園。
這是個老道理,人人都知道。
但現實里,很多父母就是忘記了它,反而成了一個教育的盲人。
看看他們有多盲吧——
一來,小孩送去幼兒園,你就看不見他的生活細節。
這一天怎麼過的?小解了幾次?午覺睡得好不好?跟幾個小朋友玩?
又或者……被餵了幾管芥末?
二來,就算給你看,你也不知道看啥。
看背景?
說起來,攜程親子園不算最好,但也是員工內部福利。但,這福利並不可靠。
看設備?
木地板、糖果色的配套桌椅、童趣滿滿的窗貼……親子園的硬體不錯啊。
對了,人家還有監控呢,這已經領先全國大小城市多少託兒所。但,會輕易給你看么。
就算給你看監控,你能看出來冷暴力嗎?
不打不罵了,不理呢?讓其他小朋友也不理你家孩子呢?
看老師的業務能力?
就像鄭老師自己講的,她從事幼教37年,有「專業證書和職業道德」,還有急救證書哦。
當背景、硬體、師資……都無法依賴。
身為父母,你怎能不瞎?
拿消毒水噴在孩子的眼睛上、嘴上,一個小時拉六次啊,誰受得了
我多後悔,我多後悔啊,把孩子送到這來
不知有多少父母和動圖裡那位一樣,後悔把孩子送到這裡。
誰又能想到,2850元學費、設施一流的內部親子園,居然比不上《可愛的你》裡面,那間破舊的倉庫幼兒園?
家長該睜大眼睛發現的,是一個好老師的心。
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
而這種熱愛並不是隱形的,是有跡可循的。
譬如《可愛的你》。
呂校長每一次跟孩子們說話,都會彎腰或蹲下。她的視角,永遠與孩子平行,甚至更低。
電影並未交代呂老師有沒有受過專門訓練,但她的一舉一動,與歐美奉行的蒙台梭利教學法很相似。
瑪利亞·蒙台梭利,是19世紀的義大利醫生、教育家。
她不相信兒童是比成人低一等的存在。
在蒙氏教育中,兒童是主體,教師的角色可以概括為「對生命的協助」(Aid to Life)@知乎 KateZeng(兒童教育話題優秀回答者)。
Sir曾有機會拜訪美國某中部州一所蒙氏學校,畫風現在還沒忘——
家庭式布置,師生們都穿著室內靴、拖鞋。教室很靜,授課是耳語般的音量。孩子們在做各自手頭的事,三兩個老師稍稍走動,生怕動靜大了。
老師和孩子們說話,第一個動作往往是下蹲,平視。有孩子鬧彆扭,便安排他們面對面坐下,你一言我一語解開心結,老師在旁邊小聲引導、調解……他們掛在嘴邊的「Respect」(尊重)真不是說著玩的。
Sir不是說我們要照搬,因為環境有別方法有差,但這種「對生命的協助」,古今中西其實很像。
電影《可愛的你》那位呂老師,也不是編出來的,有真實人物原型——
呂麗紅,至今仍在元田幼兒園,擔任那個「四千五百元校長」。
而像這種:
這種:
何談生命的協助?
都是比反革命更可怕的,反生命。
Sir說到這裡,很多家長會覺得更瞎了——
幼師這個行業魚龍混雜,怎麼看?
沒錯。招聘門檻確實低。
事發親子園的招聘信息,托班帶班老師的門檻是……沒有門檻。
且不說教師資格證了,連保育證也不需要。
沒門檻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找不到工作的社會遊民,不論文化水平、素質高低,都可能是每天早上迎接你孩子的懷抱。
而在魚龍混雜的幼教圈子裡,虐童事件層出不窮,這已經說明:
這不是攜程親子園一家的問題,可能整個行業都出了問題。
再引申遠一點,我們對學前教育的認識,出了大問題。
今天,我們都知道一個好老師的重要,但好老師從哪裡來?
一則真實的故事:
211大學畢業的女生,大三就順利考取幼師資格證……但家人一直說屈才,後來不得不去小學/初中當老師。
但她真心想做的是什麼呢——
我只是純粹喜歡小孩子才想做幼兒園老師……我也想堅持自己的原則,但身邊的人一直這樣告訴你的時候,內心還是會動搖。
這個女孩在發帖求助時,把帖名取作:
非師範類本科畢業想做幼兒園老師,可惜嗎?
可惜 = 是不是屈才了?
這個問題擺出來,有多少人會和女孩父母想的一樣:211大學畢業,去幼兒園帶小孩子,「大學白讀了」。
終於,我們暴露了自己的無知——
直到今天,我們也沒有真正認識到,幼師有多重要。
我國幼兒教育之父,陳鶴琴曾這麼嘆氣:
中國人認為有一樣東西是不用學的,那就是如何養小孩。
而對於老師,大家也都片面理解了「師者傳道受業解惑」這句古話。
都以為它只是在強調老師的工具性,像一部活字典、一本會說話的參考書。
我們理所當然覺得,負責中考、高考的老師更重要,幼兒園老師嘛……帶好孩子就行了。
以知識水平作為評價老師的唯一標準,這才是真正瞎的地方。
老師的工作是教書、育人。
幼兒園老師尤其是——
孩子越小,老師教的書越少,育人的責任卻越重。
0~6歲的孩子正是一張白紙,是非觀沒確立,人格正在形成,你塗什麼顏色,孩子便有什麼底色。
從這個角度可以說,幼師在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系列裡,反而應該排第一位。
如果我們還認為,大學生做幼師是屈才、哄孩子誰都能做。
如果社會考核幼師,僅限於知識面、才藝展示、「很容易」就考取的教師資格證……卻對人品德行不作要求。
Sir一個朋友的考證經歷
我們孩子的幼兒園,就會繼續魚龍混雜下去——
「一個門檻和上限都非常之低的行業,只能接受有資格選座位的人群中……
最糟糕的那一部分。」
最後,Sir分享知乎一帖。
問:成為幼兒園教師要具備哪些條件?
下面有說要苦練才藝鋼琴舞蹈簡筆畫,有說要好好背理論……
只有一個人「跑題」了。
他@朗讀者講:
其實要做一個好的幼師對人提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我常常惶恐自己做不好,因為成人對幼兒的影響主要來自於言傳身教,而童年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又是如此之大。
這種責任心要求你本來就是一個足夠好的人。
完整的回答如下,建議所有父母、准父母有空都瞅一眼。
我們應該感謝,所有用心做幼教的幼師。
可惜你們太少。
也應該重新認識學前教育的價值:
言傳身教。
用生命影響生命。
只有我們都重視這個行業,那些真正愛孩子的老師,才願意進來,有機會進來。
只有人人都睜大眼睛辨別,保證不瞎,才能把混進來的垃圾老師請走。
憤怒的控訴虐童已經三天。
而在冷靜之後,這些可能才是我們下決心要做出的改變。
推薦閱讀:
※若生活固守平淡,我們用什麼填充蒼白?
※是誰拿走了我們的憂傷?
※輕話題 | 我們的單身
※小戶型和沙發不能共存?我們對它Say No!
※周國平:在黑暗中並肩行走。在最內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並不能消除這種孤獨,但正因為由己及人地領悟到了別人的這種孤獨,我們的內心才會對別人充滿著誠摯的愛 人人網@李豐華√的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