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嚴修斷袍袁世凱

  小皇帝溥儀即位了,其父載灃監國。載灃是光緒之弟,一上台,便向袁世凱開刀。不過,這一刀沒有砍在頭上,而是砍在腳上,下詔讓袁世凱患足疾,回家養病。

  於是,袁氏倉皇出都,舊識熟稔齊喑,唯獨嚴修作獅子吼,向載灃上疏,請明示袁世凱功罪!力爭無效,沒人睬他。嚴修仍去為袁世凱送行,相視無語,揖別。

  訣別舊朝庭

  《時報》誣衊袁世凱,嚴修竭力勸阻袁氏子袁雲台,誡其慎發議論。小不忍則亂大謀,大謀是什麼,是憲政嗎?

  嚴修嚴持君子無黨,卻為憲政捲入黨爭。嚴修請袁雲台帶信,並送豹皮坐褥一對,香胰兩匣,官燕,普茶,蜜餞等物,慰問袁氏。

  可載灃還不罷休,恨及嚴修,召見他。嚴修入宮,先到兵部報房小坐。隨後,入清門,出月華門,進遵義門。門內北房三間,東門軍機大臣先在,於西門少候。軍機下,嚴修入。先向御座一跪,再入東暖閣,肅立。

  一見面,載灃就說:論學務者大都揣摩迎合,本王實不為所動。隨後嘮叨不止。

  兩日後,張之洞告訴嚴修,是因為他提出小學課本要與立憲相合,惹惱了載灃。嚴修一嘆:朝廷言立憲,而政府不做,將來如何結局?

  不久,載灃又命張之洞傳諭嚴修,斥責其「禮儀生疏」。攝政王連連說「嚴修於禮生疏」,然後又迭語重複「生疏」二字。

  原來,嚴修帶領遊學生進見,完畢,即奉上諭:本日學部帶領引見,侍郎嚴修、寶熙奏對錯誤,殊乖體制,均著交部察議。

  袁世凱離京時,寶熙也去送行了,所以也難逃干係。一周後,吏部察議下來,罰俸半年,「系公罪,應否抵銷?奉旨,不準抵銷」。

  人心惶惶,張之洞、寶熙俱告假,嚴修也萌退意。他遊宦京城,本不為官,又不圖錢,開銷用度均以家資貼補。他拿自家鹽業作抵押貸款,來應付在京城為官的巨大開銷,成為家族經濟的一大包袱。

  任職學部,為立憲而來,立憲無望,不如歸去!他決定辭職了,辭職前,他還要辦一件事,與外務部會奏「赴美留學辦法折」,設游美學務處,在北京西郊清華園舊址建肄業館,即清華學校。

  招收第一批留美學生,630人報考,連考2天,發榜時,僅錄取了47人,其中有兩人,金邦正、梅貽琦,為南開中學畢業生。他很欣慰。

  然後他向榮慶尚書請假回鄉掃墓,榮慶明白他苦衷,「請假修墓折」一奏即准。嚴修從此訣別舊朝廷,去了一塊心病。

  為南北和談奔走

  嚴修訣別舊朝廷,適值武昌起義爆發,北洋新軍惟袁世凱馬首是瞻,清廷也只能任命袁氏為內閣總理大臣,「皇族內閣」解體。上諭袁氏迅速來京,推行君主立憲主義,頒布《憲法信條十九條》。

  可事過境遷,現在連立憲黨人也對立憲這條破船嗤之以鼻了。當時最大的政治,莫過於清廷退位,此為天下共識。

  有人勸袁氏取清而代之,袁審時度勢,以為有五不可:

  其一,袁氏本人不肯從孤兒寡母手中取得政權;其二,舊臣尚多,其勢仍在;其三,北洋軍將領無此思想準備;其四,清廷禪讓,袁氏只能得半壁江山,而長江以南則難以問津;其五,南方民意尚不清楚,需以議和投石問路。

  因此,袁氏所定的步驟是,先維持清室,次行君主立憲,再論民主共和,以民主共和逼清帝退位而自為大總統,「終由穩著走民國一途」。

  汪精衛、李石曾來訪嚴修,三人當晚進京,見楊度,由楊度引見袁世凱。羅癭公致梁啟超書云:汪兆銘自共濟會後,時來往京津之間,先由嚴修介紹見袁。

  袁對汪說:國民會議,我極贊成,惟我站之地位,不便主張民主,仍系君主立憲,萬一議決後,仍系君主多數,君當如何?汪答:議決後我必服從多數;惟以我觀察時論這趨向,必系民主多數。如議決民主,公當如何?

  袁說:既經議決,王室一面我不敢知,我個人必服從多數。於是,「國事共濟會」應運而生,主張南北停戰議和。

  與汪會談後,袁氏新內閣便出台了,在新內閣中,袁氏任命嚴修為度支大臣,相當於財政總長一職,嚴修堅辭。袁氏又專差送來急函告知嚴修,朝廷委其為全權大臣,赴南方討論議和大局。嚴修立刻復函,申明自己不任官差,決不受命。於是,改派唐紹儀。次日凌晨四點,袁又來電,請他與楊士琦任和談參贊。

  其時,袁氏欲與南方談判,嚴修為中介,是最合適的議和大臣人選。但嚴修已決意仕途,袁氏也無奈。

  當時,「非袁莫屬」論流行,不僅立憲派和北洋軍這樣認為,連革命黨人也如是觀。黃興表示,如袁贊成共和,決舉其為中華民國大總統。

  汪精衛也認為,袁氏雄視天下,元首非其莫屬。孫中山則斷言:以功以能,首推袁氏。辛亥革命成功,其因素有三,同盟會居其一,立憲運動居其一,新軍起義居其一。三大因素中,袁氏有其二,而孫中山居其一。

  反對袁世凱當大總統

  其實,真正了解袁氏的是嚴修。李石曾主共和,以為袁氏為共和總統亦未嘗不可,而嚴修主立憲,以為袁只適合為總理,不可為總統。

  嚴修說,若袁氏為共和總統,將有害於己,亦有害於國。後來發生的袁氏復辟帝制的事實,證明了嚴修所言確為先見。袁氏本無共和思想,而甘為共和總統,是欲以共和之名,行其禪讓之實。

  袁氏先舉起立憲的旗幟,以責任內閣逼攝政王載灃退位。再打著共和的旗幟,以南北和談逼清帝退位。袁氏為總統,又請嚴修出任教育總長。

  袁氏這回一而再再而三來請,嚴修便找了個借口,帶著袁家諸公子到歐洲去辦理留學事宜了。對於袁氏,他國事不參與,家事則儘力。

  在歐洲,嚴修暫時避開了袁氏,而注意到市政問題,指出市政應與教育並重,主張中國仿行外國市政,「當自天津始」。他批評國內言時事者,最喜以法蘭西革命與中國並論,對於法蘭西市政卻視而不見,只講革命,不講市政,只有黨爭,沒有城建。

  袁氏幾番電催嚴修回國襄助他大政,但這個「面軟之人」,原則性強得幾乎不近人情,堅辭,這使他與袁氏「搞共和」劃清了界線。

  袁氏「搞共和」得寸進尺,先是將內閣制搞成了總統制,然後,將自己搞成了終身總統。這還不夠,他還要改變國體,將民主搞成君主。

  梁啟超約會嚴修,告訴他,前些天,袁氏父子約他於京郊湯山會面,楊度作陪。當言及共和制不適於中國國情時,袁克定即向梁徵求變更國體意見。梁吞吐道:我平生研究政體,很少涉獵國體。

  第二天,梁便攜一家老小來天津租界了。袁克定送走梁啟超後,仍在湯山接見梁士詒。他直問梁士詒,是否肯助他行帝制。梁士詒不敢異議,當即召開交通系會議,聲明:贊成帝制則不要臉,反對則不要頭,何去何從?全體表決後,一邊倒向袁克定,要頭不要臉。

  可一向不問袁氏「國事」的嚴修,這回不要頭了!他進言:為大總統計,不改國體而亡,猶不失為偉人;改而亡,則內無以對本心,外無以對國民,上無以對清列祖列宗,下無以對千秋萬世。

  進言後,袁氏無迴音,嚴修決定面諫。家人惶駭,恐有不測。他坦然曰:為大局弭亂源,為故人盡忠告。生死無懼矣!嚴修見袁氏,果然話不投機。

  嚴修旗幟鮮明:若行帝制,則信譽為妄語,節義為虛言;為之則各派人士,相率解體。袁氏根本聽不進去,暗示嚴修應該退隱。嚴修絕不妥協,斷袍絕交,揮手而去,與袁家不復通問。他以傳統士人氣節,捍衛自由民主尊嚴。

  梁啟超也發言了,《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斯文一出,各報轉載,世人傳誦。嚴修大為感動,致函梁啟超,稱該文,「為中國第一人文字」。

  袁氏做了83天皇帝,嚴修閱報,知袁氏已宣布取消帝制,一大早就起來,乘火車前往北京,在中南海見袁氏,勸袁氏為國家計、為個人計,都應辭去總統一職。他一向認為袁氏不宜於做總統,不如就此交了總統的差。

  但袁氏仍抱有幻想,自以為取消帝制,還能繼續做總統。他宣布恢復責任內閣制,還想著大總統做不成,做個小總統也行。可為時已晚,他已無討價還價資格,越貪位越被人看不起,連他的老部下也覺得他丟人現眼。馮國璋就勸袁氏敝屣尊榮,亟籌自全之策,令袁絕望。

  袁的大限已到,口述遺囑:總統應該是黎元洪。我就是病好了,也準備回彰德了。可回去的卻是他的靈柩。

  嚴修由北京赴河南彰德,送靈柩入穴,行三鞠躬禮。一代梟雄,悄然入土,惟二三知己,於風塵中弔祭。

  作者為學者伉儷,合著《文化的江山重讀中國史》《通往立憲之路告別晚清的近代史》


推薦閱讀:

揭秘清末百日維新失敗的幕後真兇!竟然不是慈禧與袁世凱!
千夫所指:袁世凱的臨終遺言到底是什麼
《歷史寫錯了袁世凱》連載(132)
五姨太講述袁世凱稱帝:從未登基 也沒坐過龍椅
袁世凱是一個真正的改革家--對話夏雙刃20120802

TAG:袁世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