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師
玄奘大師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歷史上最偉大的譯師,俗姓陳,本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創始人。玄奘的家族位於河南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家族本是儒學世家,上有三個哥哥,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親陳惠,便潛心儒學不做官了。少時因為家境困難,跟著他二兄長捷法師住在洛陽淨土寺,學習佛經,在那裡待了五年,當時還是隋朝時期。在這期間他學習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後者,他十一歲(620)就熟習《法華》、《維摩》,十三歲時(622)洛陽度僧,破格入選。
其後聽景法師講《涅槃》,從嚴法師學《攝論》,升座覆述,分析詳盡,博得大眾的欽佩!隋煬帝大業末年兵亂饑荒,玄奘和他的二兄前往長安後,得知當時名僧已多聚在蜀地,因又同往成都,在那裡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惠振講《八犍度論》,三、五年間究通諸部,聲譽大著。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武德七年(624)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參學,先到了荊州天皇寺,講《攝論》、《雜心》,淮海一帶的名僧聞風來聚,六十高齡的大德智琰也對他執禮甚恭,講畢以後繼往趙州從道深學《成實》,又到揚州聽惠休講《雜心》、《攝論》。貞觀元年(627),玄奘再到長安,從道岳、法常、僧辯、玄會諸師鑽研《俱舍》、《攝論》、《涅槃》,他很快就窮盡各家學說,受到稱讚,聲譽滿京師。僕射蕭瑀,奏請令他住莊嚴寺。但是玄奘覺得多年來在各地講筵所聞異說不一,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地論》兩家有關法相之說不能統一,很想得著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求會通一切(這一見解大概是受了當時來華的波頗蜜多羅的啟發而生),於是決心往印度求法。
618年隋朝滅亡,玄奘和他的兄長逃至長安(當時已經是唐朝首都),之後再往南至四川成都。在這裡他們兄弟二人花了約二到三年的時間繼續深研佛經。622年玄奘29歲那年剃度出家。之後他離開他的兄長然後回到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玄奘自出家以來,便曾經計劃往天竺學習佛法,跟從戒賢大師學習,以及參觀佛法,但多次都未成事,公元627年唐玄奘終於偷渡由長安出發隻身前往天竺,經過高昌得鞠文泰禮重,沿著西域過帕米爾高原前往,歷經艱難險阻後到達天竺。
在天竺的十多年間,玄奘跟隨過許多有名的僧人,他停留過的寺宇包括當時有名的佛教學習中心─那爛陀寺,他向該寺的主持,印度佛學權威戒賢法師學習佛經。及後玄奘更加徒步考察了整個南亞次大陸,昔有真唯識量重,在曲女城佛法講座中,十八天內無人能難倒他,名揚全天竺,分別被當地大乘教徒譽為「大乘天」和小乘教徒譽為「乘脫天」。在貞觀十三年,他在那蘭陀寺代戒賢大師講授《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
643年他啟程回國,並將當地的約657部佛經帶回中土,646年回到長安,受到了唐太宗的熱情接待,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築五層塔,即慈恩寺塔(故稱),也就是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回到中土後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在長安設立了國立翻譯院,參與的學生與人員來自亞洲東部各地。他花了十多年時間在今西安北部約150公里的銅川市玉華宮內將約1,330卷,經文譯成漢語。
玄奘本身最感興趣的是"唯識"這一部份,這些佛經之後再傳往韓國和日本,玄奘因著自己的見解以及翻譯與註解經文的努力而創始了法相宗,雖然這一宗派沒有持續很久,但是他的許多學說卻深深的影響了其他較為成功的宗派。由玄奘法師口述而成的《大唐西域記》,堪稱中國歷史上的經典遊記。因為印度歷史紀錄的缺乏,這本珍貴的遊記也是研究印度歷史不可缺少的文獻。
玄奘於664年去世,最初葬於白鹿原雲經寺,669年改葬於少陵原(又稱鳳棲原),建有舍利塔,併為此在這裡建立興教寺。
推薦閱讀:
※為什麼玄奘時期政府打擊平民出關,限制度牒?
※玄奘大師的故事 (下)
※中國郵政9月4日發行《玄奘》特種郵票
※西行的玄奘的情感美文
※玄奘真的成佛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