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諾曼底天主教堂恐襲或改變歐洲反恐的理念和政策取向
最近幾周,歐洲的兩個主要國家法國和德國相繼發生大小不一、多種形式的恐怖襲擊。其中7月26日發生在法國諾曼底地區魯昂天主教堂的割喉恐襲案極大地震驚了歐洲。事件發生數小時後,許多神父及網友第一時間在社交媒體上打出了「我是神父」、「我是天主教徒」的標籤以示抗議和哀悼。同時,社交媒體上出現了大量的耶穌頭像以及諸如「愛你的敵人並為迫害你的人祈禱」、「聖母瑪利亞將和平置於我們心中」等訴諸人心的宗教話語。據報道,這是「伊斯蘭國」第一次襲擊歐洲本土的天主教堂,而之前其在歐洲本土的襲擊多針對政府和其他世俗人群或場合。
儘管天主教在日益世俗化的法國已經式微,但法國社會對此次襲擊還是表現出了極大的震驚和憤怒。法國總統奧朗德譴責此次襲擊為「懦弱的暗殺」。他說,「襲擊教堂、殺死牧師,這是對共和國的褻瀆」,他發誓要使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打擊「伊斯蘭國」。法國總理瓦爾斯表達了他對這場「野蠻襲擊」的驚駭,稱「整個法國和所有天主教徒都受到了傷害」。瓦爾斯說,「我們要在安全問題上進行一場革命。每個法國人都必須對集體安全負責,那種個人不承擔責任的時代已經結束。」
針對近期發生的一系列恐襲,教宗方濟各則提出了「世界正處於戰爭狀態」的警告,但他強調戰爭絕不是宗教間的,而是「利益、金錢和資源」之戰。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教堂恐襲發生後,歐洲社會表現得異常清醒和理性。一些主要媒體並沒有像往常一樣刻意誇大或渲染犯罪嫌疑人的個人宗教背景,也沒有以妖魔化某個宗教群體的方式來賺取公眾的關注。以《泰晤士報》和《每日電訊報》等為代表的新聞媒體,在具有重大象徵意義的教堂恐襲案發生之後,敏銳地意識到事態的空前嚴重性。
《泰晤士報》評論指出,「伊斯蘭國」試圖通過在不同信仰間製造血腥的衝突。《每日電訊報》指出,挑起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戰爭是「伊斯蘭國」最樂見的事情;評論人考福林說「這正是『伊斯蘭國』想製造的政治混亂」,他警告並提醒歐洲的政治領袖,「一定要繞開這個簡單而又致命的陷阱」。《世界報》在其社論中說,「殺死阿梅爾神父的目的在於挑起盲目的復仇情緒,這一情緒會把法國變成仇恨的帝國」。《費加羅報》的社論譴責「伊斯蘭國」 「繼續追求其險惡的計劃,意圖把世界變成一個血腥的戰場」。《法國十字架報》說「以仇恨回應仇恨意味著邪惡取得了勝利」。法國中左翼報紙《解放報》認為「『伊斯蘭國』發動的戰爭不僅針對法國,更是針對自由」。法國尼斯,人們擺放鮮花、卡片和蠟燭,悼念恐襲遇難者。
針對以往的新聞報道不關心「穆斯林殺手」的精神狀況的現象,愛麗絲·湯姆森在《泰晤士報》的評論文章中還指出,「許多殺手都既邪惡又患有精神疾病,忽視這一點是完全錯誤的」,她的結論是,「精神健康不僅是個人的事情,也是涉及每個人的安全和內心寧靜的大事」。這是近十幾年來,歐洲主流媒體從作惡者個人的精神健康角度來審視恐怖事件的為數不多的案例。
此外,為了避免給恐怖分子增添「死後榮耀」以及無意中為恐怖組織充當宣傳的鼓手,法國的多家媒體決定不再刊登恐襲者的影像資料,也不再反覆、過分渲染恐怖襲擊的過程。
從法國社會和各個政黨的角度來看,儘管也出現了一些「封殺移民」、聲稱要將法國的安保措施「以色列化」的言論,但是從總體上看,法國人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冷靜和理性。魯昂天主教堂神父遇害後,教堂所在地區沒有人將仇恨的目光投向清真寺。事實上,在整個法國,近一年多以來,針對穆斯林的犯罪並沒有明顯增加。魯昂的大主教多米尼克·萊布倫在事件發生後說,事發教堂里有三位受害者,一個是神父雅克,另外兩個是殺手。他引用《聖經》里的話說,「寬恕他們吧,他們不知道他們所做的」。總之,痛——但不是仇恨,是法國宗教群體對教堂謀殺的主要反應。
人們在德國慕尼黑奧林匹亞購物中心門前悼念槍擊案遇難者。
法國人沒有對天主教界做出的反應——沒有對復仇的渴望,沒有對伊斯蘭教的咒罵,有的只是祈求寬容和理解——感到吃驚和意外,他們相信,「信仰基督應該使他們現在不能是戰士和激進分子,而是和平、和解和仁愛之人」。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法國的各政黨或政治勢力,也在這一問題上達成這樣的共識:「『伊斯蘭國』的目的就是讓我們互相仇恨;他們想要孤立我們的穆斯林民眾;他們想看到復仇;我們絕不能上當」。在這一問題上,甚至法國的極右政治勢力也享有某種共識:他們雖然繼續堅持在驅逐外國人罪犯和嚴格限制移民問題上採取嚴厲措施,但在教堂恐襲事件後,並沒有出現明顯的衝擊行為,也沒有在郊外揮舞著武器遊行,更沒有公然煽動對某個群體的暴力。
近一段時間以來,雖然恐怖分子殺戮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歇,但尼斯、諾曼底或巴黎的街頭再也沒有出現呼喊著「『伊斯蘭國』去死」的群眾遊行,代替燃燒的火把和憤怒的遊行的是飽含懷念之情的蠟燭。事實證明,法國民眾沒有被再三的挑釁和屠殺所激怒而失去理性思考的勇氣。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仍然認為,「寬容、各民族間的互敬、寬恕、避免暴力」等價值觀是法國啟蒙世俗主義傳統的一部分。法國總統奧朗德在教堂恐襲發生後呼籲「民眾團結一致」,打好「反恐的持久戰」。他說,「恐怖分子的目標是我們的民主。民主也是我們防禦的盾牌。讓我們團結起來,贏得這場戰爭。」
特警在慕尼黑奧林匹亞購物中心附近車站入口處警戒。
由於無視恐怖主義興起的多重成因,歐洲各國尤其是法國政府,長期以來有意無意地將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改造某個宗教群體的「特性」聯繫在一起。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法國主流社會與穆斯林群體的隔閡甚至仇恨,客觀上迎合了「伊斯蘭國」試圖通過反覆的恐襲來離間或分化歐洲社會的目標。諾曼底天主教堂恐襲的發生,使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已然認識到繼續放任甚至鼓動對穆斯林群體仇恨的危險性,認識到有必要調整反恐的基本理念和政策取向。在這個意義上,諾曼底天主教堂恐襲像一閃驚雷,它提醒著歐洲國家消除仇恨和偏見的極端重要性和迫切性。
推薦閱讀:
※海南離島免稅政策正式實施 遊客購物需精打細算[圖]
※中國開放二胎政策,為什麼不出台配套的鼓勵政策?
※發改委對九家洋奶粉企業進行反壟斷處罰對消費者是否有利?
※蔣介石退到台灣之後,實行了一項和大陸一樣的政策
※央行今年首次加息(政策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