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說99%的P2P平台即將死亡(中)

  【財新網】(專欄作家 嵇少峰)前註:筆者寫的《為什麼說99%的P2P平台即將死亡》與《P2P金融的十大謊言與真相》,均寫於2014年中期,距今已有一年多。當時贊同我觀點的人寥寥無幾,大都認為是標題黨。今年認同我的人大約到了30%,明年呢?現在回頭看看,我說的道理其實很淺顯,但在熱浪來襲時,又有幾個能聽得進?我們現在只有思考如何面對未來。

  本文承接上篇:《嵇少峰:為什麼說99%的P2P平台即將死亡?(上)》  手段三:由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第三方提供擔保,由擔保公司及小貸公司承擔盡職調查成本及代償風險。

  大家看一組數據,基本可以判別這種方式的可靠程度了。截至2013年末,全國融資擔保公司法人機構總計8185家。銀行業金融機構融資性擔保不良貸款餘額348億,比年初增加160億元,增長84.5%。融資性擔保貸款不良率為2.24%,比年初增加0.95個百分點(中國擔保協會統計數據)。事實上,由於協會統計數據均來自各家擔保公司自報,其真實度無可考量,至於消失與死亡的擔保公司也就更不在其中了。

  據筆者了解的情況,真正的擔保貸款不良率基本不可能低於10%,這還不包括這些融資擔保公司銀行合作外的擔保及違規集資的數據。看看全國擔保行業在2013至2014年度出現的大洗牌現象就應該有更直接的理解。2014年以來,四川省有12家擔保公司因不合格被註銷,23家公司需整改;廣東已有30多家擔保公司退出了融資性擔保市場;此外,浙江、江蘇、河南、湖北等地也出現了類似情況,大部分擔保公司或被移交,或重組,或變更,或註銷,擔保業倒閉潮已呈現全國蔓延之勢。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通過主管部門年檢的擔保公司約為2013年末的半數,目前仍能夠正常開展融資擔保業務的公司不超過總數的20%。另外,相當一部分P2P平台合作的擔保公司根本沒有主管部門授予的融資擔保資質,僅是名稱上有個擔保字樣而已,或者直接就是P2P平台關聯人成立的皮包公司。

  至於全國小額貸款公司,因沒有統一的不良貸款數據來源,只能根據多方情況概括。筆者由於是行業中人,接觸到全國眾多省份的監管機構及小貸同行,因此對全國情況相對了解。全國的小貸公司良莠不齊,差距極大,如果希望得出一個統一的數據基本不可能,但據筆者接觸到的全國十餘個小貸行業發展較好的省份情況反映,當前小貸公司的貸款平均不良率也不可能低於10%。

  綜合上述情況,如果僅僅是依靠擔保公司、小貸公司來鑒別項目並提供保證,其可靠度可想而知。當然陸金所依靠的是平安集團旗下的擔保公司,其信貸客戶據估計基本源於平安銀行系或保險系資源,平安實際上承擔了風險鑒別成本並提供了隱形的擔保;開鑫貸同樣也背依國開行及江蘇省金融辦背景,其擁有的江蘇省小貸公司統一的IT綜合業務系統平台支撐,以及多年對全省小貸公司綜合實力的優選系統及小貸公司優質股東的延伸擔保,這些都不是其它一般P2P平台可以仿效的。

  手段四:由P2P平台運營方提供代償保證。

  這一點更不靠譜。試看當下P2P平台,除幾家銀行國資系及拿了VCPE錢的公司實收資本略大一點外,又有幾家公司資本金經得住賠付?絕大部分P2P平台實收資本與P2P貸款餘額比例低於1%,有的甚至早已虧損為負數,根本無法承擔代償責任。高收益對應高風險,如果說三兩家平台依靠資源、技術或運氣可能會成為另類的風險控制佼佼者還有可能,那麼整個行業是無法打破這個規律的。紅嶺創投,一個項目損失一個億,而它的註冊資金只有5000萬元,加上利潤、資本公積金也就9000萬元,它也就只能拿「瘋投」的錢賠了。類似的情況比比皆是,如何相信P2P公司能夠代償?

  手段五:由房產提供抵押,所有借款人必須提供房產抵押。

  應該說,想出這個方法的人肯定是信貸的外行。如果風控就依靠簡單的房產抵押能解決的話,那銀行完全可以坐在房產登記處放貸款就行了。應該來說,這個措施騙騙老百姓及不懂金融的投資人是非常有效的,在這個房價上天的時代,房子被老百姓當成了一生最大的追求與可靠的依賴,聽說有房產抵押,就認為是零風險。不僅是老百姓了,連郞咸平教授在電視上也大為讚賞P2P的房產抵押零風險。

  事實上,真正有過信貸工作經驗的人都懂得,把房產抵押當作信貸的唯一選擇,結果是反而將貸款客戶質量向下擠壓了一大步,加大了信貸風險。銀行做房地產抵押貸款相對可靠,因為它利率低,可以優選客戶,擁有房產的優質客戶除了銀行,也沒有其它的選擇。而P2P做房地產抵押貸款,那麼高的利率首先就將優質客戶全部排除在外,剩下的大都是風險客戶,等於撿了一地垃圾。

  眾所周知,當下銀行對房產抵押貸款的認可度極高,如果一個企業或一個自然人拿房產去銀行抵押都拿不到貸款的話,那最大的可能就是借款人的各種風險因素導致的拒貸。這其中包括借款人沒有可靠的還款來源、借款人用途有風險或抵押房產存在糾紛等。千萬不要相信那些銀行不做小額貸款、銀行官僚、銀行不專業等妄言,在當下金融機構比廁所還多的年代,在歷年信貸膨脹,連應收款帳、倉單質押、類信用保理、無抵押信用貸款、信用卡透支消費都大規模推廣的今天,相對安全的房產抵押項目如果不是借款人存在較大的風險,基本上跑一兩家銀行完全可以借得到貸款。可以想像一個思想健全、經營良好的人會放棄銀行的8%左右的利率,而去選擇18%左右成本的P2P資金嗎?願意拿房產抵押到網上融入資金的個人與企業,有點類似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其貸款逾期的比例遠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現實的數據更能證明這個問題,目前金融機構、擔保公司、小貸公司出現不良貸款最多的,恰恰是房產抵押類貸款,它容易讓人放鬆對借款人風險審核的警惕性。

  另外,投資人的一個認識誤區是,大家普遍認為,一旦借款人貸款逾期,就可以獲得他的房子或將其變現,是零風險的,這種誤解在民間信貸機構從業人員中也普遍存在。事實上,在中國當前的司法環境下,一個違約的房產抵押貸款,從起訴到能拿到房產變現的過程,一般沒有一至兩年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其中產生的訴訟費、律師費、執行費、拍賣費眾多,最大的減值還是國家計征的各項稅費(司法處置房地產視同房地產銷售,稅費按二手房買賣交易計征)是優先扣除的。我們簡單列舉一下處置成本,因部分費率為區別徵收且全國還存在一些地區差別,我們只能按50萬-100萬元的案值平均計算一個大概成本(以江蘇某地為例)。

  司法方面:訴訟費約佔1%(階梯計算)、保全費每件5000元、執行費約1%(階梯計算)、拍賣費約5%以下、評估費約2.5‰(階梯計算);

  稅收方面:企業銷售住宅與非住宅,需要承擔印花稅萬分之五、營業稅及附加5.6%、土地增值稅約5%(差別徵收)、企業所得稅25%;個人銷售非住宅的,除個人所得稅為20%外,其它與企業銷售一致。個人銷售住宅的稅費約6.6%(差別徵收)。不良貸款抵押的房產如果不能直接到購買人的名下,為了保全資產防範出現其它風險,一般抵押權會先將房產落戶在自已名下,再行處置變現時,又是一輪稅收。

  綜上所述,司法處置抵押的房地產的,總費用約佔全部拍賣所得的20%-43%之間,再計算兩年的資金成本,其損失可謂極大。這還是能夠拿到資產順利拍賣的。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大約30%-40%的抵押貸款訴訟最終因各種原因(如先刑後民、抵押不過租賃、產權糾紛、弱勢群體居住、維穩等)最後無法執行。大家可以看到,僅僅依靠房地產抵押就視為零風險的想法是多麼可笑。另外,P2P借貸與一般面對面的借款還不一樣,它面臨著多個投資人對一個借款人、跨區域、訴訟主體不清晰、中間環節過多、P2P平台倒閉無法舉證及執行、訴訟成本過高等諸多難點,遠非投資人想的那麼簡單。

  手段六:建立風險控制模型,以大數據及網上供應鏈信息為支撐,來分析借款人信用、控制信貸風險。

  這一點看上去很美,其實這條最扯。大數據何來?如何篩選?連人民銀行徵信系統數據都沒有直接的對接,僅依靠簡單地收集企業或個人的一些數據(甚至有些P2P平台僅僅讓借款人將相關信息掃描發送到網上即可),然後套用一個個高大上的所謂國外引進的風險分析模型,就能分析出借款人的風險度?網商又如何?網購數據又如何?現在P2P的大數據分析支持者可能唯一能舉的例子就是阿里金融。在這裡我不想再談阿里的特殊生態圈及不可複製性(江南兄《風吹江南之互聯網金融》已談了很多),事實上阿里系的支付寶系統提供的商家應收款變相質押是其風控的核心關鍵,同時,阿里小貸的線上、線下風控調查手段,與傳統銀行的小微企業風控調查手段相比大同小異,依靠大數據建立的風控模型在此其中真正發揮的作用遠沒有宣傳的那麼高大上(我來描述一下阿里小貸的部分玩法:阿里根據商戶的經營情況,給予適當的信貸支持。阿里商戶的銷售款,由於有七天買家保護期,因此阿里商戶七天內的銷售款是無法拿到的,押在支付寶手裡。如果商戶需要資金,向阿里申請貸款的批准額度一般為該商戶三天左右的銷售額,也就是說,阿里用客戶七天的應付款作為保證,放三天額度的貸款,其風險怎麼可能大呢?這是小商戶的信貸做法,至於大商戶,由於信貸需求較大,阿里用了另一招,即限制大商戶每天自身支付寶匯出的金額,一般每天為5萬元,這樣導致大商戶支付寶餘額形成了較大的滯留資金。同樣,大商戶如果缺少資金,被迫向阿里申請貸款,阿里能批給這些商戶的貸款也是控制在其支付寶餘額範圍內的,其信貸保證方式雖然沒有明說是用這些商戶支付寶的餘額作為保證的,但實質無異。這些情況是筆者與阿里系部分商戶的溝通中得出的,不能代表阿里小貸的全部玩法,但應該是具有相當代表性的,希望那些深信大數據信貸的專家清醒一點)。

  現在大家熱議的大數據,在信貸環節來說還過於虛幻,幾乎沒有哪家P2P談到大數據分析時能夠提供更明確的細節。難點不在於數據分析的模型是否科學及準確,而是我們根本無法高效取得可信數據,無法面對極為複雜的中國信用環境及中小企業脆弱的生存現狀。現在銀行、擔保公司、小貸公司等哪個不分析客戶的數據?為什麼非得加上一個「大」數據才顯得高大上呢?再大、再全的企業交易數據與現金流數據,也只能說明企業的一部分信息,即使一個純電商環境的企業數據再真實可靠,也僅能反映其線上情況,其線下經營情況(現在線下線上同時經營的商戶極多,而且大部分是線下規模大於線上,線上由於透明度、平台限制等原因,往往顯示經營狀況良好,資金流水正常,而線下風險無法考量)、經營利潤、資金來源、負債結構、信用風險、企業誠信度等等一眾關鍵信息根本無法獲得,至於政策性風險、投機性風險、管理性風險更是防不勝防,這就是中國中小企業、個人信貸不良率居高不下、金融機構對此非常頭痛、最後大都選擇房產抵押的原因。還有一點,現在的哪家P2P是運用的純大數據風控模型?

  手段七:銀行或國家信用支撐。  ?

  這個應該是當前最可靠的P2P投資人風險保證措施了。據不完全統計,由銀行發起或有銀行背景的P2P平台,全國已經不止八家,如平安銀行陸金所、國開行江蘇開鑫貸、國開行陝西金開貸、招商銀行小企業E貸、民生銀行易貸、包商銀行小馬BANK、蘭州銀行E貸E融等。

  雖然管理架構、業務形式均有一些區別,一些平台在法律上講與母體沒有直接關係,也是獨立運行的,但事實上仍是用其銀行及國家信用做了隱形背書。因為在當前這種政治格局與金融體制下,母體公司肯定會保障平台安全,出現兌付風險及倒閉風險的可能性基本為零。

  在我看來,這些機構中的絕大部分,做P2P平台其象徵及嘗試的意義遠遠大於給這些機構帶來的商業利益,即使這些平台能夠安全運行,但並不能彌補當下P2P金融商業模式的缺陷,國家信用背書本身的成本一定要計算在商業模式之中的,零成本的無償背書及輸送信貸項目違背了市場公平原則,其風險成本肯定要由母體機構承擔。銀行系P2P無非是一個變相抬高存款利率、信貸資產出表的玩法,在信貸項目風險控制手段嚴重依賴銀行本身的情況下,其創新意義被極大的弱化。通過網上吸收8%以上成本的存款(實質上可以這麼理解),用國有信用、壟斷金融信用來背書,承擔事實上的資金安全保證,再用自已線下的信貸客戶來承擔這麼高額成本的資金,何利可圖?陸金所為什麼準備讓市場承擔風險?根本原因並不是平安系擔保公司的擔保規模受限(只要需要,以平安的實力完全可以一夜之間增資數十億元),而是其用自已的擔保公司及平安的本身信用背書,去承擔這麼高的融資成本太不合算,遠不如成立一個網上支行或賣賣高息理財產品吸收存款來得經濟。對於當下的銀行業金融機構而言,P2P如果不能高效率提供給他安全、穩定的信貸客戶來源,又不能承擔風控成本,僅是能高息吸收存款,根本沒有太多意義,當然金融機構對不能預測的互聯網金融未來的期盼並不在我們討論之中,沒有人知道未來是什麼,現在的投入是否值得。當下金融機構的流動性並不缺乏(從同業間資金拆借利率越來越低可見一斑),缺乏的不是高息存款,而是更低利率的存款及更安全的信貸客戶。P2P無法提供大中型信貸客戶(如果提供,那隻能類似紅嶺創投的廣州紙業那類風險極大的項目,安全的大企業怎麼可能接受那麼高的成本?),只能提供雜亂無章、信息複雜、鑒別困難、風險較大的小微企業備選客群,銀行還要使用線下的風控體系及客戶資源來消化線上的高息資金,實在不夠經濟。對銀行而言,如果吸收低息存款、收集安全信貸客戶這兩個最直接的需求均無法滿足,銀行系P2P只能說是一種對美好未來的嘗試。

  當然,P2P行業里也不乏一些優秀平台。國家開發銀行與江蘇省金融辦聯合創建的「開鑫貸」,作為國內較早的國資背景的P2P平台,其穩健、低調、務實的工作作風,讓其坐擁20億餘額、投資人零風險的優良業績卻很少出現在媒體視野之中,甚至連網貸之家至今仍未將其納入統計範圍。開鑫貸利用江蘇省金融辦2010年開始建設的全省小貸公司業務綜合系統及多年對來全省小貸公司及其對小貸公司控股股東的了解程度,從600多家小貸公司中優選了約90家管理良好、股東實力雄厚的小貸公司,為平台提供信貸項目及擔保責任,從而實現了對合作小貸公司高效的風險控制,進而將其風控成本降到了同業中最低水平並將代償責任成功地傳遞給優選的小貸公司。開鑫貸模式其創新性及自身不介入擔保責任的做法,事實上要比陸金所的玩法更具市場價值,雖然開鑫貸有國開金融官方背景,但其風險控制手段並未使用國開行本身的信貸及風控資源,也未用國開系擔保公司,其獨特的小貸公司生態圈一如阿里系一樣,作為一種商業模式,它人是無法效仿的。當然前文所述一些P2P的先天不足,開鑫貸也同樣存在,開鑫貸風控體系的獨特性也制約了業務規模的放大及其跨界發展進程,但我們欣喜地看到,開鑫貸正從地域擴張的思路向產品擴張方向努力。(未完待續)

  作者為互聯網金融知名撰稿人


推薦閱讀:

如果世俗生活太過圓滿,那是否在精神世界的探尋就會止步?
對林嘉文的遺書你怎麼看?
當看盡潮起潮落……
如果死後沒有靈魂,那麼死亡意味著什麼?
我很害怕死亡,害怕死亡後自己意識永遠的消失!?

TAG:死亡 | 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