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建築更有資格扮演「地標」

什麼建築更有資格扮演「地標」 趙志疆

  雲南昆明市嵩明縣縣委、縣政府至今還在上個世紀70年代建的老房子里辦公,四層高的政府「大樓」甚至沒有一個衛生間,「方便」要穿過院子去一個老式公廁。與之相對應的是,從2007年以來,全縣財政收入大部分投入教育,迄今已建成44所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學校,有的中小學的環境甚至超過了大學。

  同樣是政府大樓,近日還有這樣一則新聞廣受關註:攝影師白小刺耗費兩年時間,走遍了一半以上的省級行政區,拍攝到40多張政府大樓的照片。白小刺說,站在那些豪華的政府大樓前,時常覺得自己是一隻渺小的螞蟻。時至今日,豪華政府辦公大樓早已司空見慣,正因為如此,嵩明縣寒酸的政府大樓才顯得惹眼。

  什麼建築能夠成為一個地方的「地標」?答案當然會有很多,但公眾最不願看到的恐怕是政府大樓。但遺憾的是,富裕地區的豪華辦公樓自不必說,某些貧困地區也不甘人後,甚至出現越是貧困越急於打造辦公樓「地標」的衝動。究其原因,在少數基層官員眼中,辦公大樓不僅需要滿足基本的辦公條件,更是展示形象、裝點門面的首要道具。

  辦公大樓直接體現出財政資金的具體流向,豪華辦公樓,意味著本可以發揮更大作用的資金被佔用。關於寒酸辦公樓,嵩明縣縣委書記王春燕說得很實在:「不建樓堂館所建學校,是為嵩明的未來投資。」實際上,「再窮不能窮教育」之所以在某些地區淪為嘴上的口號,關鍵就在於缺少這樣的投資眼光。

  現代社會競爭的關鍵是人才競爭,地區脫貧的關鍵首先在於培養人才。從地區整體利益考量,傾力加大教育投入,無疑體現著民生情懷和行政智慧,當然,由此也意味著領導者作出一定的讓步甚至犧牲。即使不考慮領導的面子問題,寒酸辦公樓所帶來的不便也顯而易見,比這更現實的問題是,重金助教顯然是一種捨近求遠的政績投入——相比起立竿見影的形象工程,加大教育投入註定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做出這樣的選擇,無疑需要具備正確的政績觀,僅此一點就足以獲得足夠的掌聲。

  2011年財政預算報告明確提出,民生支出將佔中央財政支出的三分之二左右,同時壓縮行政成本,用財經紀律約束黨政機關過緊日子。教育先行的財政分配無疑切合「民生年」的主題。剛剛閉幕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強國」的國家戰略,由此必然需要加大教育投入作為保障。名不見經傳的嵩明縣走在了全國前列,這不應只是一種小範圍的道德自律,更應該成為一種大範圍的行政自覺。

推薦閱讀:

設計思考(1)
建築與風水
侗族建築
Casa BRUTUS
關於設計

TAG: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