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一節 秦朝的統治

  第一節 秦朝的統治.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秦統一的歷史條件,秦王嬴政統一全國,秦朝的疆域;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措施;秦朝的暴政,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巨鹿之戰,秦朝的滅亡。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引導學生具體分析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措施的歷史作用,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

  2.指導學生評價秦始皇,培養學生把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和評價的能力。

  3.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引文及進行「材料解析」的練習,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歷史材料以獲取有效信息,並結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說明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分裂局面,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願望,大一統思想從此深入人心。

  2.秦朝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有利於封建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

  3.秦朝的暴政,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農民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殘暴統治,打擊了封建地主階級,迫使後來漢初的統治者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推動了歷史的發展。陳勝、吳廣的革命首創精神,為歷代農民樹立了榜樣。

  教學要點

  一、秦朝的統一

  1.統一的歷史條件  2.秦王嬴政實現統一的措施及經過  3.秦朝的疆域  4.秦統一的歷史意義

  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1.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作用

  三、秦末農民戰爭

  1.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  2.農民戰爭的主要經過  3.農民戰爭的歷史意義

  教學要求和建議

  一、本節講授兩課時。重點:秦統一的歷史條件與意義;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及影響;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難點:全面掌握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措施,並具體分析其歷史作用與影響。

  二、在講述本章引言時,注意強調秦漢王朝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及在當時世界的地位,以激發學生探求這一時期歷史的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秦朝的統一」一目,教材分四段作了說明。1.統一的歷史條件;2.秦王嬴政實現統一的措施及過程;3.秦朝的疆域;4.統一的歷史意義。

  1.統一的歷史條件。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商鞅變法,強調它為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然後具體分析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時,具備的實現統一的三個客觀條件:①社會經濟發展,民族、地區之間聯繫加強,為統一提供了必要的社會基礎;②人民苦於戰亂,渴望統一;③秦國變法比較徹底,實力最強,具備進行統一戰爭的條件。

  2.秦王嬴政實現統一的措施及過程。教材介紹了嬴政掌權(公元前238年)後採取的兩個方面的措施:①搜羅任用外來人才;②部署統一全國的戰略和策略。

  關於統一的過程,教材從滅六國、平越族、擊匈奴三個方面進行了概述。教師可啟發學生結合初中學過的知識予以了解。對於秦長城的修築及意義,可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小字部分作具體了解。教師須強調長城的修築「對抵禦游牧民族騎兵的進攻,起到一定的作用,保障了中原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長城基本與農牧分界線吻合,「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富於智慧和獨創性的見證」。最後點明,秦的統一形成了「中國歷史上幅員空前遼闊的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

  3.秦朝的疆域。讓學生對照《秦朝疆域》圖了解秦朝疆域的四至。教師指出,在這遼闊的疆域內生活著各族人民兩千多萬人。以此印證「幅員空前遼闊的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

  4.秦統一的歷史意義。教材從兩個方面作了說明:①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封建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展奠定了基礎,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②為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條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教師可強調指出:從此,統一成為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國家的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秦王嬴政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完成統一大業,功不可沒。

  四、「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一目,教材先概述秦統一六國後,建立了以咸陽為都城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並指出秦朝頒布加強中央集權政策措施的目的。然後,具體介紹了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措施,並分析了其歷史作用與影響。

  1.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措施。

  政治方面。第一,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其中包含三層意思:①皇帝稱號的由來(嬴政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及為何稱「始皇帝」(見注釋);②皇帝的權力: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一切軍國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③皇帝制度為此後歷代王朝所沿用。自秦開始至清末,延續了二千一百多年。第二,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機構。①中央設「三公」「九卿」(教師要讓學生了解「三公」的名稱、職責;「九卿」及分掌的事務)。②地方實行郡縣制(讓學生理解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的意義在於打破西周以來分封割據的狀況,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國家的統一,同時要了解郡、縣、鄉、里這些機構的職責)。③三公、九卿和郡縣長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能夠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地方權力。第三,頒布通行全國的秦律。①秦律制定的基礎是秦國自商鞅以來的律令。②秦律集中體現了地主階級的意志,影響了後世封建律令的制定(教師讓學生閱讀小字部分對秦律的介紹及教材引文《史記·秦始皇本紀》節錄)。

  經濟方面。教材介紹了四項措施:第一,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第二,統一度量衡;第三,統一貨幣;第四,統一車軌、馳道。教師在講述「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時,要指出: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地主階級統治的經濟基礎。封建政權保護土地私有制,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組織,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從而鞏固其統治。同時,也加重了人民的地租、賦稅負擔。小字部分關於秦朝依戶籍徵發賦稅與徭役,可讓學生自己閱讀,不必講解。講「統一度量衡」時,可讓學生看《銅權》圖,指出「權」就是秤錘。在介紹統一度量衡的情況後,指出它改變了戰國以來度量衡的混亂局面,便利了經濟交往和發展。講到「統一貨幣」時,可讓學生看《秦半兩錢》圖,指出圓形方孔錢的形制,為後來歷代王朝所沿用,只是重量、大小不一。貨幣的統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換和物資交流,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統一。講到「統一車軌、馳道」時,教師可介紹秦修築馳道的情況,指出秦朝1尺相當於今25cm,6尺等於1.5m。「車同軌」對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有促進作用。

  文化方面。教材介紹了三點措施及其作用。

  第一,書同文。即統一文字。教師應指出,小篆是當時的官方文字,民間則使用更加簡易的隸書。文字的統一,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的發展;秦統一文字後,漢字的字形結構基本定型,影響深遠。

  第二,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關於焚書坑儒的情況,初中已學過,教師啟發學生回憶即可。在分析其作用時,一方面要肯定有利於鞏固國家的統一,另一方面要強調實行這種文化專制主義,毀滅大批文化典籍,極大地摧殘了文化。

  第三,以法為教,以吏為師。這就規定了教學的內容(法令)和教師的資格(官吏,當時設有專門擔任教師的官吏)。秦朝只許官府辦學,又規定了統一學習的內容,嚴禁私學,實行愚民政策,以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

  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作用。

  教材從兩個方面予以說明。積極方面:①為維護封建統一提供了條件;②有利於封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消極方面:大大加強了統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處境日趨惡劣。

  五、「秦末農民戰爭」一目,教材講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1.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2.農民戰爭的主要經過;3.農民戰爭的歷史意義。

  1.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總的來說,是由於秦朝的暴政。教材分四點作了介紹:第一,徭役繁重,大量人口脫離生產,田地多荒蕪。第二,刑罰嚴酷,致使數十萬人成為囚徒,大量農民「亡逃山林,轉為盜賊」。第三,賦稅十分沉重,除田租、戶賦外,還有種種苛捐雜稅。第四,土地兼并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講完上述四點後,教師指出,由於秦王朝的這些暴政,弄得民不聊生,階級矛盾激化,從而導致了一場大規模農民戰爭。

  2.農民戰爭的主要經過。教材分二段作了介紹:①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及其失敗。分四層意思:a.公元前209年大澤鄉起義;b.起義軍隊伍迅速壯大,並在陳建立張楚政權;c.吳廣、陳勝兵敗被害;d.反秦起義由劉邦、項羽領導繼續進行。②劉邦、項羽領導起義軍推翻秦朝。分兩個層次:a.秦統治集團內訌,趙高殺秦二世,子嬰被立為秦王;b.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教師在講述農民戰爭經過時,可利用《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讓學生了解陳勝、吳廣、項羽、劉邦起義的地點和進軍路線。對於陳勝、吳廣、項羽、劉邦、趙高等人的情況及巨鹿之戰等,因學生初中已學過,教師適當點及即可,不必過多講述。

  3.秦末農民戰爭的歷史意義。教材從直接意義與間接意義兩個方面作了闡述,其中包含五個要點:①直接意義,含兩個要點:a.推翻了秦朝的殘暴統治;b.沉重打擊了地主階級,迫使後來漢初統治者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②間接意義含二個要點:a.他們的首創精神,為歷代農民樹立了榜樣;b.他們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漢初「布衣將相」局面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

  由於教材對秦末農民戰爭的歷史意義講得簡要明晰,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掌握即可,不必再作引申發揮。但要強調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基本動力,而生產者是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秦朝的暴政,使得民不聊生,極大地破壞了生產力。因而秦末農民戰爭推翻了暴秦的統治,解放了「刑徒」,迫使後來漢初的統治者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這就保護和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其正義性與進步性是不容置疑的。從而理解掌握,「在階級社會裡,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動力」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六、教師在講完新課後,可組織學生討論「怎樣評價秦始皇」的問題,讓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的內容,給秦始皇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從而提高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七、教師在講授本節教材時,要注意讓學生把握各個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繫。使學生理解:①秦朝的統一具備客觀條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②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也大大加強了統治人民的力量,加上徭役賦稅繁重,法律的嚴酷等,激化了階級矛盾,導致秦末農民戰爭的爆發,秦朝由此滅亡;③秦朝存在的時間雖不長,但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它開創的一系列鞏固中央集權的制度和措施,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訓,為漢初統治者所吸取。

  資料和注釋

  印度孔雀王朝

  古印度摩揭陀國的孔雀王朝(約前324~前187)創建者為旃陀羅笈多。「孔雀」(Maurya)據說從其母名(一說為其宗教名)。約前268~前232的阿育王時代,國勢強盛,統一了除半島南端邁索爾以外的整個次大陸,還領有今阿富汗的一部分,成為古代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專制帝國(孔雀帝國)。都城為華氏城,以佛教為國教。但帝國的統一併不鞏固,各地區在經濟、政治上仍保持著相當大的獨立性,阿育王死後不久即告分裂。約前187年,末王布利哈德羅陀被其將軍所殺,孔雀王朝結束。

  安息

  安息又稱帕提亞,亞洲西部古國,位於裏海東南,相當於今伊朗的東北部和土庫曼南部。公元前247年,阿薩息斯一世建國,我國史籍稱為安息。前2世紀中期,成為西亞強國。領土西至伊朗高原西部及兩河流域以北,東達大夏(巴克特里亞)的馬爾吉安那和印度西北部。前1世紀抗擊羅馬入侵,曾殺死羅馬統帥克拉蘇,擊敗羅馬統帥安東尼,長期與羅馬帝國周旋。2世紀末國勢轉衰,226年為波斯薩珊王朝所取代。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2世紀,安息是羅馬帝國與中國(漢朝)貿易、交通(「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和中轉站。  

  秦始皇嬴政

  嬴政(前259—前210),秦莊襄王之子,生於趙國邯鄲,亦名趙政。公元前246年即王位時,年僅13歲,由丞相呂不韋以「仲父」的身份輔政。公元前238年,22歲的嬴政開始親政。同年,鎮壓了(Lào』ǎi)發動的叛亂。第二年,免去呂不韋丞相的職務,從此「獨治其民」。

  嬴政掌權後,重用尉繚、李斯等大臣,謀劃滅亡六國的策略,任命王翦、桓(yǐ)、李信、王賁、蒙恬等為將軍,展開了大規模的統一戰爭。

  公元前230年,滅韓。  公元前228年,滅趙。  公元前225年,滅魏。  公元前223年,滅楚。  公元前222年,滅燕。  公元前221年,滅齊。

  秦軍像秋風掃落葉一樣,不到十年的時間內,就滅掉了東方六國。

  公元前221年滅掉六國後,秦始皇就派尉屠睢率50萬大軍南下攻打越族,當年就攻取東甌和閩越,置閩中郡。在向南越進軍途中,為了解決軍糧運輸的困難,秦始皇派史祿開鑿靈渠。公元前214年,取得五嶺以南今廣東、廣西的地方,設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公元前213年,秦遷50萬人到五嶺以南戍邊和開墾,和越人雜處。

  在平定南方的同時,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伐匈奴,奪取河套以南地區。接著又奪取河套以北陰山一帶地區,重設九原郡。公元前211年,又遷內地3萬戶到北河、榆中(今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以北)屯墾。並在原秦、趙、燕三國修築的長城的基礎上,修葺、增補、新築,建成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

  為了鞏固統一,嬴政在李斯等人的輔佐下,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措施。主要的有:

  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改「王」為「皇帝」。秦統一後,嬴政認為「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史記·秦始皇本紀》),於是下令大臣「議帝號」。他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自稱「始皇帝」,後世稱二世、三世,以至千萬世。天子自稱為「朕」,命為「制」,令為「詔」,印稱「璽」。從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後來,歷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都沿用了「皇帝」的稱號。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治、軍事等。「三公」以下設「九卿」,掌管具體政務。地方實行郡縣制。中央官員和郡縣長官都由皇帝任免,必須絕對服從皇帝的命令。頒布通行全國的秦律。

  統一貨幣、度量衡、車軌、馳道。

  統一文字,焚書坑儒,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嚴禁私學,加強思想控制。

  以上這些措施,維護了封建國家的統一,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但也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特別是焚書坑儒,毀滅了大批文化典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秦始皇還用嚴刑酷法統治人民,大興土木,增加徭役、賦稅,造成「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漢書·嚴安傳》)的悲慘景象。

  縱觀秦始皇的一生,功過十分明顯。他統一六國,征越族,擊匈奴,結束了長期諸侯割據稱雄的分裂局面,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順應了歷史的潮流,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他採取的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措施,維護了封建國家的統一,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他不愧為中國古代史上傑出的政治家。但他統治殘暴,以刑殺為威,修建豪華的宮殿、陵墓,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又是歷史上少有的暴君。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我國傳說時代的歷史人物。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為天皇、地皇、泰皇(即後來俗說的人皇)。還有說是伏羲、女媧、神農(《文選·東都賦》李善注引《春秋·元命苞》)。五帝,按《史記·五帝本紀》之說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他們都是傳說中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

  九卿

  秦在「三公」之下設有分掌朝廷和國家各項行政事務的「九卿」,實際之數不限於九,大部分是秦國原有的,少數是統一後新增置的。有:奉常,掌宗廟禮儀;郎中令,負責皇帝的保衛和傳達;衛尉,掌皇宮的警衛部隊;廷尉,掌刑罰,為全國最高司法官;大仆,掌皇室車馬;典客,主管外事及少數民族;治粟內史,掌管財政;少府,掌管供皇室用的山海地澤的收入;中尉,負責京師保衛;主爵中尉,掌列侯;宗正,掌宗室親屬事務。此外,中央還設有博士,以備顧問;設前後左右將軍,掌征伐。  

  湖北雲夢秦墓出土的竹簡

  1975年12月,在湖北雲夢縣城西部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簡,共一千一百多支。這批竹簡,絕大部分保存完好。簡文為墨書秦隸,字跡大部分清晰可辨。

  雲夢出土的秦簡,大部分是秦的法律。雖然不是《秦律》的全部,卻是我國已發現的最古的法律條文。它涉及了商鞅變法後的秦國以及秦朝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的發現,為研究這一時期的歷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用《秦律》來統一全國的法律。雲夢秦簡中的《秦律》,應是通用於全國的法律。律文中對農田水利、山林保護、牛馬飼養、國家糧食的貯存發放、貨幣流通、工程興建、徭役徵發、刑徒監管、官吏職務及任免、軍爵賞賜等各方面,都有許多嚴格具體的規定,從中可以看出其嚴密繁苛。秦律突出反映了維護地主階級利益的原則。如律文中規定,五人共盜一錢以上,要「斬左止(斷去左足),黥為城旦(額上刺字,徒刑六年)」,五人以下的盜竊者,所盜超過660錢,「黥劓為城旦」。秦朝律中規定的死刑,就有腰斬、車裂、磔(斷裂肢體)、梟首、族、夷三族等12種,肉刑有斬足、劓(割鼻)、黥等多種,十分殘酷。

  統一車軌、馳道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以咸陽為中心的馳道。主要幹線有兩條:一條向東直通過去的齊、燕地區;一條向南直達過去的吳、楚地區。「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漢書·賈鄒枚路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修了一條由咸陽向北直通九原郡的「直道」。再加上修築在西南邊疆的「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廣東、廣西之間修築的「新道」,就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道路網,並設有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休息,更換馬匹的驛站。同時秦又規定車輪的間距為6尺,便利交通往來,促進了當時各地經濟、文化交流,也有利於政令的通達,軍隊的調遣,以維護國家的統一。

  秦銅權

  秦銅權即「高奴禾石銅權」,1964年西安市三橋鎮出土,為戰國時秦國高奴地方所鑄銅權。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時在銅權上加刻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詔書,秦二世再加刻二世元年詔書。秦始皇二十六年詔書的全文是:「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一,歉疑者,皆明壹之。」可見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制,實際上就是以法令形式肯定秦國原有制度,並向全國推廣。測量「高奴禾石銅權」可知:當時一石相當於30.75公斤。

  【附】練習題答案提示

  一、D

  二、(一)秦朝制訂的加強中央集權的制度:①規定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②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機構。中央設「三公」「九卿」,協助皇帝處理軍政事務。地方推行郡縣制。③頒布通行全國的秦律。④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⑤統一度量衡、貨幣、車軌、馳道。⑥統一文字。⑦嚴禁私學,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二)對後世的影響:①皇帝制度為以後歷代王朝沿用。②秦朝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郡縣制基本上為歷代王朝所沿襲。③秦律影響了後世封建律令的制定。④秦統一的貨幣圓形方孔錢的型制,為歷代封建王朝鑄幣時沿用。⑤秦統一文字後,漢字的字形結構基本定型,對我國文化、政治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⑥秦朝官府辦學的制度,也為後來封建王朝所仿效。總之,秦朝制訂的這些加強中央集權的制度,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有不可磨滅的影響。

  三、①李斯主張推行郡縣制;王綰主張分封諸王。李斯的言論主要是:a周文王、武王分封同姓子弟為諸侯,造成割據混戰,周天子無法禁止。b今仰賴陛下的神明睿智統一全國,分別設置郡縣,對王子、功臣用公家的賦稅重重賞賜,他們得到滿足,易於控制。c天下沒有二心,才是安定國家的方法。分封諸侯不利於國家的統一與安定。

  ②郡縣製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襲,為鞏固國家的統一提供了條件,有利於封建經濟的發展。

  四、秦朝的暴政,導致了它的迅速滅亡。①徭役繁重,使大量人口脫離生產,大片田地荒蕪。②刑罰嚴酷,使數十萬人成為囚徒。大量農民「亡逃山林,轉為盜賊」。③賦稅十分沉重。④土地兼并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農民在殘酷的壓迫剝削下走投無路,不得不揭竿而起,在農民戰爭的打擊下,秦朝滅亡。

  湖南師大附中 何善曾

自: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國古代史》(選修)全一冊教師教學用書

推薦閱讀:

秦律中的乏弗行是什麼意思?
看了《雲夢睡虎地秦》簡,大家有什麼看法?
秦武王真是舉鼎而亡的嗎?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事情發生?
秦朝滅亡楚漢相爭
荊軻年輕時候膽小如鼠,別人瞪一眼就屁滾尿流,為什麼後來膽子那麼大,敢去刺殺秦王?

TAG:秦朝 | 統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