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六)《『視聽文化』與『文字文化』比較》
《『視聽文化』與『文字文化』比較》(續六)
張曉春導演
「說實話,為這篇遊記寫下這個題目時,我思想鬥爭了很長時間。 秦代兵馬俑陪葬坑,史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這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故就稱之為秦始皇兵馬俑。 同樣是這一個秦代兵馬俑陪葬坑,史學界里還有另外一種觀點,他們認為這是宣太后的陪葬坑。 兩種觀點各有各的證據,但同樣都不能說服對方。 開始我為這篇文章取的題目是《秦代兵馬俑遊記》。後來一想,我不是歷史學家,至今史學界尚未能得出兵馬俑的主人究竟是秦始皇還是宣太后,那我還是隨大同吧,反正這個景點上面也真真切切地寫著秦始皇兵馬俑幾個大字,於是,我就用這個題目來為這篇文章命名。」
【以上摘自天涯文學『樂東』文益思散文(五)——秦始皇兵馬俑遊記
「學術界軒然大波:秦始皇兵馬俑跟始皇無關?
在兵馬俑的研究界,陳景元一直被視為異類,因為他一直堅持自己的觀點:兵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而是他的先祖秦宣太后!
該觀點與主流截然不同, 1974年兵馬俑被發現後,一直被視為秦始皇的陪葬品看待。因此,多年來兵馬俑研究學界不但對他的觀點避而不談,就連他的名字也都被刻意迴避。
陳景元今年69歲,既不是考古學界的權威,也不是歷史學家,他只是一個建築學方面的學者,退休之前在江蘇省國土局工作。「浩大的秦陵建設,都是建築學上的事,地宮結構、施工方案、土方運輸以及陵墓建築的布局、主軸線方向等,繞開建築專業自搞一套,實際上都是不能成立的。」
1974年5月,新華社記者藺安穩知道了情況。回京後不久就寫了內參,刊登在人民日報《情況彙編》第2396期,標題「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短短四、五百字將事情清楚地描述了一遍,至於出土的武士俑是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他在文章中並沒有明確說明,但這篇文章已經將兵馬俑和秦始皇陵緊密聯繫在一起了。
這個消息引起了毛澤東、周恩來以及當時國務院領導人的重視,要求國家文物局的負責人進行妥善保護。
而當時國家文物局和陝西省文化館的負責人都不知道此事,很快就打電話詢問。
據陳景元透露,當時臨潼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感到壓力很大。文化館的同志講,出土陶俑的地方距離秦始皇陵很遠,當時對坑的大小、內涵、時代和性質等很多重要問題,他們都說不清楚。他們是反覆商討並請示縣領導後才決定不上報,待進一步調查清楚後再向上級彙報。
對於內參上的報道感興趣的還有江青,在批儒評法運動中,江青認為秦始皇是法家的典型代表,而新出土的兵馬俑則為批儒評法運動提供了最好的實物資料。
她批評下面對於這一重要發現沒有及時上報,並指示考古工作者要保護好這些文物。
很快,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與陝西文物部門的專家一起來到臨潼,現場考察後疑問反而在更廣的人群中擴散:這附近沒有大型的墓葬,只有不遠處有座秦始皇陵。但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怎麼會放在如此遠的地方呢?專家對陶俑的時代、性質、屬主等問題仍不敢下肯定的結語。
但在《試掘簡報》中,卻對兵馬俑的主人做出了判斷。
陳景元了解這些背景後,更加堅信自己的懷疑:「當初對兵馬俑的屬性並沒有準確的學術判斷,完全是在政治壓力之下做的判斷,這難道不叫人起疑嗎?」
【以上摘自2005-12-0815:01:42 來源:人民網(北京)】
「兵馬俑博物館前任館長袁仲一接受記者採訪時則認為,兵馬俑確實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他是當年兵馬俑考古隊隊長,兵馬俑內發現了寫有「呂不韋」字樣的戈,秦宣太后比呂不韋早100多年,宣太后的墓葬又怎麼會有後人的東西呢?許多帶銘文的兵器不可能跑到宣太后的陪葬坑裡來的。他認為兵馬桶坑的主人是秦始皇。陳景元的觀點遭到完全否定。」
【以上摘自西陸空間異見:兵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作者:一步兩搭橋發表時間:
『兵馬俑』出土已經快四十年了!在如此漫長的時空里,中國的思想界、美術界始終如一的對『兵馬俑』『文化』保持沉默,『兵馬俑』的『學術』『研究』毫無進展!中國有『學術』嗎?!中國有『文化』嗎?!
『兵馬俑』出現於『政治』『敏感』時期,是否因此影響了『兵馬俑』『文化』『學術』『研究』的停滯?!
如果是這樣:
中國的『文化』『學術』由此止步不前,毫無建樹!
如果是這樣:
中國的『文化』『學術』由此周而復始,循環往複!
如果是這樣:
中國的『文化』『學術』『徹底』『回歸』『獨尊儒術』的『至酷』!
『兵馬俑』『視聽文化』的美學創作原則,正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完美結合。
『兵馬俑』『視聽文化』的美學審美基礎,正是中國本土『老莊』哲學思想的完美體現。
『兵馬俑』『視聽文化』的面世,有力地回擊了中國『文字文化』的『傲慢』與『偏見』!
6/20/2011 北京
推薦閱讀: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第二六八集(文字版)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第四一七集(文字版)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第十六集(國語) 視頻 文字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第二九五集(文字版)